中药材和饮片中含量测定检测

解决方案

标准解读

化学药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方案

近红外光谱区域是人们发现的第一个非可见光谱区域,它是由Hershel在1800年所观察到[1]。但是由于缺乏仪器基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近红外光谱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实际应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简易近红外光谱仪的出现及美国农业部的Karl Norris等人所做的工作,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副产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2]。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中红外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加之近红外光谱技术自身的灵敏度低、抗干扰性差等缺点,使人们淡漠了该技术在分析测试中的应用。1983年,Wetzel称之为“光谱技术中的沉睡者(Sleeper among spectroscopic techniques)” [1]。 8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及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们重新认识了近红外光谱的价值,并使其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分析技术,1988年成立了国际近红外光谱协会(CNIRS)[3]。由于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McLure在199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The giant is running strong”的论文[1]。1998年,Davies撰文讨论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潜在用途和发展趋势,并将其描述为光谱领域中“从沉睡者变为了启明星(from sleeping technique to the morning star of spectroscopy)”的技术[4]。 我国对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1995年以来有关这一技术的应用研究逐步增多。目前,已有中国石化研究总院和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开发出商用近红外光谱仪[5]。 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为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稳定均一,需要对从原料接收到产品出库的整个物料流通过程进行全程监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检测样品: 中药材和饮片
检测项: 含量测定

赛默飞世尔科技分子光谱

查看联系电话
前往展位
< 1 2 3 ··· 49 > 前往 GO

仪器信息网行业应用栏目为您提供1449篇中药材和饮片检测方案,可分别用于微生物相关检测、含量测定检测、鉴别检测、限度检查检测、前处理检测、理化性质检测、特殊物质和基团检测、注射剂及特殊剂型相关检测、微生物相关及生化特性检测、放射性及其他检定检测、特征图谱检测、禁限用物质检测,参考标准主要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