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香气物质检测方案(恶臭测定仪)

收藏
检测样品: 茶叶
检测项目: 营养成分
浏览次数: 231
发布时间: 2021-04-25
关联设备: 2种 查看全部
获取电话
留言咨询
方案下载

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金牌18年

解决方案总数: 1114 方案总浏览次数:
方案详情
茶叶感官审评是评价茶叶最普遍、最直观的方式,电子鼻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分析。本试验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凤庆县49个滇红茶的香气进行检测,结合感官审评评分,通过WinMuster、SPSS 22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凤庆滇红茶的香气物质特征以及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系数。

方案详情

茶叶通讯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第47卷第2期2020年6月Vol.47,No.2June, 2020 茶叶通讯第47卷238 电子鼻技术与感官审评对凤庆滇红茶香气的相关性分析 何鲁南,李 果',杨立云,胡嘉慧',闫文婷,吕才有" ( 1.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凤庆县农业农村局,云南凤庆675900;3.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州4122) 摘 要:茶叶感官审评是评价茶叶品质最普遍、最直观的方式,电子鼻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分析。本试验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凤庆县49个滇红茶的香气进行检测,结合感官审评评分,通过 WinMuster、SPSS 22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凤庆滇红茶的香气物质特征以及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茶样间叶底法的判别效果优于干茶法和茶汤法。茶汤法与叶底法的 G/G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三种香气采集方式均为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甲基类、醇醛酮类响应值最大,变化最明显,且古树红和野生红茶的响应值较其他红茶高。感官审评中工夫红茶各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大,而名优滇红茶大部分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小,这与电子鼻检测结果相一致。感官审评中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底法与茶汤法中部分传感器与感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但茶法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不显著。电子鼻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相结合对茶叶香气的评价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电子鼻;凤庆滇红茶;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2020)02-237-247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lectronic Nose Technology and SensoryEvaluation on the Aroma of Fengqing Black Tea HE Lu-nan', LI Guo', YANG Li-yun, HU Jia-hui', YAN Wen-ting, LV Cai-you (1. College of Longrun Pu-erh Tea,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China; 2. Fengqing County Bureau of Agricultureand Rural Affairs, Fengqing 675900, China; 3.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Queensland 4122, Australia) Abstract: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leaves is the most common and intuitive way to evaluate tea quality. Electronic noseis also widely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tea aroma substances. In this study, electronic nose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tectthe aroma of 49 black teas in Fengqing County, combined with the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s, analyzed the detection datathrough WinMuster and SPSS22 software, and obtained the aroma sub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Fengqing black tea and the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lectronic nose and sensory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effectof the brewed leaf method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dry tea method and the tea soup method. The response values of G/G0 of tea soup method and brewed leaf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ry tea method. The response valuesof sulfur compounds, nitrogen oxygen compounds, aromatic composition organic sulfide, methyl class and aldol ketonewere the largest and the changes were the most obvious. The response values of ancient tree black tea and wild black teawere higher than other black tea. In sensory evaluation, the scores of Congou black tea samp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while the scores of most of famous Yunnan black tea samples were slightly different,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of electronic nose test. In the sensory evaluation, the scores of aroma and tast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and some sensors in brewed leaf method and tea soup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nsory scores,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ry tea method and sensory scores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nic nose ( 收稿日期:201 9 -09 - 10 修 订日期:202 0 -0 2-18 ) ( 基金项目:国 家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 术 体系专项(CARS -19) ) ( 作者简介: 何 鲁南(19 9 5-),女,浙江台州人 , 在读硕士研究 生 ,主要从事茶叶加工 与 质量安全研究。 ) ( * 通讯作者:吕才 有(196 4-) , 男 ,云南玉溪人,教授, 主 要从事 茶 叶加工与综合利 用 及茶文化研究。E-mail: 2 495 846 5 26@qq .com ) technology and sensory evaluation of tea leav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ea aromaKey words: Electronic nose, Fengqing Black Tea, Sensory evaluation, Correlation analysis 茶叶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四,感官审评方法是现如今运用较为广泛的对茶叶香气的评价方法,是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嗅觉对茶叶的香气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所得出茶叶的香型是人的嗅觉器官对各种香气物质协调形成对该茶的特征香型的综合反应。电子鼻是一种由气敏传感器阵列和模式识别系统组成的能识别简单或复杂气体的仪器。电子鼻技术克服了单个传感器的缺点,既能检测特定的气体,又能评价混合气体或挥发性化学成分。因此利用电子鼻技术对茶叶香气进行综合评价,结合气味整体信息和感官审评来考察茶叶香气的特征与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电子鼻被广泛应用于茶行业,是快速检测茶叶香气和有效识别不同品种、产地、等级和生产时间的重要方法。杨春兰外等利用电子鼻对7个不同贮藏时间下的黄山毛峰进行检测,并建立了茶叶贮藏时间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赵苗苗等通过电子鼻结合GC-MS的方法可以有效分析及区分临沧地区的16个晒青茶样的香气成分。D Ralisnawati等利用电子鼻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了风味 绿茶在贮藏过程中第0d到第6d的香气变化。 Yang Xuemei等采用电子鼻技术分析普洱茶的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限的普洱茶的挥发性成分有很大差异。湛珍''等研究表明电子鼻能够将花香型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样品区分开来,且有一定变化趋势。 本试验利用电子鼻技术对云南省凤庆县茶办提供的不同茶叶企业生产的49个滇红茶样进行检测,再通过 WinMuster软件,采用PCA(主成分分析法)、LDA(线性判别分析法)和Loading(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分别对茶样进行分析,运用 SPSS 22 软件对电子鼻检测得到的不同茶样的 G/Go 电导率比值进行方差分析,最后与感官审评结果相结合,进行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到凤庆县滇红茶的香气特征以及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云南省凤庆县农业农村局(原凤庆县茶办)提供的凤庆县不同茶叶企业生产的49个不同类别的滇红茶样(表1)。 表1 茶样信息 Table 1 Tea sample information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GF1 金峰礼品 MY3 单芽红茶 MY21 古树红 GF2 经典1958 MY5 龙泉金芽 MY22 古树红茶 GF3 传承1939 MY6 金芽 MY23 古树红茶 GF4 凤庆红茶 MY7 金芽魂 MY24 丹青引·古树红 GF5 云眉 MY8 金丝 MY25 平河古树红 GF6 香归红茶 MY9 金针 MY26 古树红 GF7 工夫红茶有机特级 MY10 境界红茶 MY27 昭君出塞·野生红 GF8 工夫红茶 MY11 有机金芽王 MY28 枞野茗 GF9 工夫香红 MY12 致境 MY29 野生红 GF10 传统工夫红茶 MY13 凤毫 MY30 古树林·箐野 GF11 工夫红茶 MY14 凤庆金芽红 MY31 野生古树红 GF12 工夫红茶 MY15 大金针 MY32 野生古树 GF13 六山小红 MY16 经典特级 MY33 野生红韵 GF14 工夫红茶 MY17 特技松针 MY34 中国红 GF15 滇红工夫 MY18 古树红 MY35 中国红 MY1 裕毫金丝 MY19 古树红 MY2 金芽极品 MY20 滇红古树红 1.2仪器设备 PEN3型便捷式电子鼻(德国Airsense公司),传感器阵列由10个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组成,传感器名称与性能见表2。 表2 PEN3 的各传感器名称与性能描述 Table 2SSensor name and performance description ofPEN3 阵列序号 传感器名称 性能描述 1 W1C 对芳香成分、苯类灵敏 2 W5S 对氮氧化合物很灵敏 3 W3C 氨类、对芳香成分灵敏 4 W6S 对氢化物有选择性 5 W5C 短链烷烃芳香成分 6 W1S 对甲基类灵敏 7 W1W 对硫化物灵敏 8 W2S 对醇类、醛酮类灵敏 W2W 芳香成分、对有机硫化物灵敏 10 W3S 对长链烷烃灵敏 感官审评设备:样茶盘、审评碗、审评杯、天平、计时器、茶匙、吐茶桶、烧水壶。 1.3试验方法 1.3.1香气采集 分别用干茶采集法、茶汤采集法、叶底采集法对茶样香气进行采集。干茶采集法:称取1g茶样放入100 mL形瓶瓶中,用保鲜膜密封静置30 min 后进行香气采集;茶汤采集法:在锥形瓶中加入50 mL 煮沸的超纯水,用保鲜膜密封静置 45 min 后进行香气采集;叶底采集法:将茶汤完全倾倒后,用保鲜膜密封静置30min后进行香气采集。 1.3.2感官审评 参照国家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23776-2018)》,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与评分。茶水比为1:50,即称取茶样3g,注入沸水150mL,冲泡时间为 5 min,出汤-嗅香气(热嗅)-尝滋味-嗅香气(冷嗅)-看叶底。因试验只针对香气部分,而香气与滋味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只对香气与滋味部分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表3。 1.3.3电子鼻测定条件 采集前传感器延迟净化 100 s至各传感器响应值趋于1.0000,采集时间为60s对茶样香气 表3 工夫红茶香气与滋味评分标准表 Table 3 Standard of aroma and taste of Congou black tea 因子 品质特征 给分 香气 嫩香、嫩甜香、花果香 90~99 高,有甜香 80~89 纯正 70~79 滋味 鲜醇或甘醇或醇厚鲜爽 90~99 醇厚 80~89 尚醇 70~79 进行电子鼻检测后保存数据,每份茶样设定2组平行。 1.3.4数据分析 先用电子鼻自带软件 WinMuster, 由于各传感器在T=55~57s 时的响应值较为平稳,因此,取这3s的响应值, 采用PCA、Loading 与 LDA对凤庆滇红茶进行模式识别分析,再用 EXCEL与 SPSS 22软件,对检测的 G/Go 电导率进行方差分析,最后与感官审评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电子鼻对凤庆滇红茶的香气分析 2.1.1不同采集方式的 PCA分析与LDA分析 如图1所示,在 Correlation-M 矩阵下,干茶法PCA分析结果为第一主要成分贡献率为93.25%,第二主要成分贡献率为5.26%,两者和为98.51%;茶汤法分别为91.08%,7.78%和98.86%;叶底法分别为95.86%,3.58%和99.44%,基本可以代表茶样的主要信息特征。且干茶法PCA分析只能将MY23、GF8完全区分出来,茶汤法能将MY21、GF5、GF7、GF1完全区分出来,叶底法能将 GF14、GF7、MY21、MY28完全区分出来。 如图2所示,在 Correlation-M矩阵下,干茶法 LDA 分析结果为第一主要成分贡献率为34.95%,第二主要成分贡献率为24.90%,两者和为59.85%;茶汤法则分别为41.99%,30.39%和72.38%;叶底法分别为48.64%、23.12%和71.76%,基本可以代表茶样的主要信息特征。且干茶法 LDA分析能将 GF1、GF7、GF8、GF9、MY23、MY33、MY35茶样完全区分出来,茶 A 图1 PCA分析(A:干茶法, B:茶汤法, C:叶底法) Figurel1PCA analysis (A: dry tea method, B: tea soup method, C: brewed leaf method) A 图2 LDA分析(A:干茶法,B:茶汤法,C:叶底法) Figure 2LDA analysis (A: dry tea method, B: tea soup method, C: brewed leaf method) 汤法能将 GF5、GF7、MY23茶样完全区分出来,叶底法能将GF1、GF2、GF5、GF14、MY21、MY22、MY23、MY27、MY28茶样完全区分出来。 综上所述,无论是PCA分析还是LDA分析,叶底法区分度优于干茶法优于茶汤法;三种香气采集方法中, PCA分析的主成分贡献率均高于LDA分析, 但LDA析析的区分度却明显优于PCA,但总的来说, PCA 与 LDA均只能区分部分茶样,不能完全区分所有茶样,这可能与本研究的49个茶样均产自凤庆地区有关;且在茶汤法和叶底法中,工夫红茶的区分度较好,而名优滇红茶则不能进行很好的区分,只能区分部分茶样。 2.1.2不同采集方式的 Loading 分析 在 Correlation-M矩阵下,三种采集方式的 loading分析如图3所示。干茶法传感器R7(W1W)对应的硫化物类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 R9(W2W)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次之;R6(W1S)对应的甲基类对第二主成分贡献率最大,R8(W2S)醇醛酮类次之。茶汤法与叶 A 底法的结果均为传感器R7(W1W)对应的硫化物类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R7(W5S)氮氧化合物第二,R9(W2W)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第三,且R7(W5S)氮氧化合物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 2.1.3不同采集方式的 G/Go电导率响应值分析 茶汤法与叶底法的G/G0 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这与茶样经过冲泡后挥发性物质的挥发有关。且在三种香气采集方式均为硫化物类(R7)、氮氧化合物(R2)、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R9)、甲基类(R6)、醇醛酮类(R8)响应值最大,且变化最明显,因此只对这5种传感器的响应值利用 SPSS 22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响应值差异显著性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在干茶法中,R7(硫化物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MY28、MY26、MY24、MY27、MY23, R2(化氧化合物)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MY28、MY26、MY27、MY24、MY23,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图3 Loading 分析(A:干茶法, B:茶汤法,C:叶底法) Figure 3 Loading analysis (A: dry tea method, B: tea soup method, C: brewed leaf method) 表3干茶法各传感器T=55~57s 响应值(G/G0,平均值±标准偏差,n=6) 注:不同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茶样间的差异显著(P<0.05), 下同 表4茶汤法各传感器T=55~57s 响应值(G/G0, 平均值±标准偏差, n=6) 表5叶底法各传感器T=55~57s响应值(G/G0,平均值±标准偏差, n=6) MY28、MY21、MY24、MY26、MY27, R6(甲基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MY21、MY25、MY28、MY26、MY24,R8(醇醛酮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MY21、MY25、MY28MY22、MY26(表3)。 在茶汤法中,R7(硫化物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GF7、MY21、MY28、GF2、MY16,R2(氮氧化合物)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GF7、GF2、GF4、MY21、MY28, 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GF7、MY21、GF2、MY28、MY16, R6(甲基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MY21、MY23、GF7、MY26、GF2, R8(醇醛酮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MY21、MY23、MY28、GF7、MY24(表4)。 在叶底法中,R7(硫化物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GF7、MY21、MY28、GF2、MY23,R2(氮氧化合物)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GF7、GF4、MY21、GF2、MY28, 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 GF7、MY21、MY28、GF2、GF10, R6(甲基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MY21、MY28、MY23、GF7、MY22, R8(醇醛酮类)响应值前五的依次为:MY21、MY28、MY23、MY22、GF7(表5)。 比较表3~表5结果可以看出,三种香气采集方法所有茶样均表现为,传感器R7(硫化物类)响应值大于R2(氮氧化合物)大于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但R6(甲基类)、R8(醇醛酮类)响应值大小各茶样间表现则有所不同,说明凤庆地区的各茶样的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的香气物质在茶样中的相对含量规律是相似的,但甲基类、醇、醛、酮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规律是不同的。且在干茶法中各传感器响应值较高的为MY21、MY22、MY23、MY24、MY25、MY26、MY27、MY28,其中前六个茶样为古树红,后两个为野生红茶;在茶汤法中各传感器响应值较高的为 GF2、GF4、GF7、MY16、MY21、MY23、MY24、MY26、MY28,说明部分工夫红茶是要经过冲泡后有些挥发性物质才能充分挥发出来,但从表中仍可以看出古树红茶与野 生红茶的响应值都比较高;在叶底法中各传感器响应值较高的为 GF2、GF4、GF7、GF10、MY21、MY22、MY23、MY28,叶底法与茶汤法的结果相似,而 GF10 茶样与其挥发性物质的持久性有关。 2.2感官审平结果 因感官审评中的香气和滋味都与茶样中的挥发性物质有关,因此选用香气与滋味对茶样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如表5所示,工夫红茶各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大,而名优滇红茶大部分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小,这与茶汤法与叶底法的PCA分析与LDA分析相一致。且电子鼻所测的响应值较高的 GF2、GF4、GF7、GF10、MY16、MY21、MY22、MY23、MY24、MY25、MY26、MY27、MY28的香气评分均在94分以上,滋味评分也均在93分以上。 表5 凤庆滇红茶香气与滋味评分结果 Table 5 Sensory scores of aroma and taste of Fengqingblack tea 编号 香气 滋味 编号香气 滋味 编号 香气 滋味 GF1 96.0 94.0 MY390.0 89.0 MY21 96.0 95.5 GF2 95.0 96.5 MY5 88.0 85.0 MY22 95.0 94.0 GF3 96.0 92.0 MY6 96.0 92.0 MY23 95.5 93.0 GF4 95.5 94.0 MY7 95.0 93.0 MY24 94.0 93.0 GF5 89.0 90.0 MY8 96.0 96.0 MY25 94.0 94.0 GF6 95.5 96.0 MY995.5 93.0 MY26 95.0 95.0 GF7 97.0 94.0 MY1096.0 94.0 MY27 95.0 94.0 GF8 85.0 89.0 MY1196.0 95.0 MY28 95.0 96.0 GF9 96.0 94.0 MY1297.0 93.0 MY29 95.0 94.0 GF10 96.5 96.0 MY1394.0 93.0 MY30 93.0 94.5 GF11 90.0 89.0 MY1495.0 95.0 MY31 90.0 94.0 GF12 92.0 94.5 MY1596.0 93.0 MY32 95.5 94.0 GF13 91.0 90.0 MY16 96.0 95.0 MY33 94.0 94.0 GF14 87.0 92.0 MY1796.0 97.0 MY34 96.0 97.0 GF15 96.0 96.5 MY1895.0 95.0 MY35 96.0 95.0 MY1 89.0 85.0 MY19 93.0 95.0 MY2 95.5 96.0 MY2093.0 94.0 2.3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性 试验将电子鼻鼻测的主要传感器的 G/G0 响应值平均值与感官审评中香气与滋味的评分用SPSS 22 做了皮尔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香气与滋味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干茶法中,所测的各传感器响应值与香气滋味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茶汤法 中,传感器R7(硫化物类)、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与香气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和0.30,但与滋味评分相关性不显著。叶底法中R2(氮氧化合物)、R7(硫化物类)、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与香气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30、0.32; R7(硫化物类)、R9(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与滋味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 和0.25。 表6 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electronic nose andsensory evaluation 香气 滋味 R2 R6 R7 R8 R9 干茶法 香气 1.00 0.73**0.03 0.09 0.09 0.07 0.11 滋味 0.73** 1.00 0.07 0.14 0.14 0.13 0.16 茶汤法 香气 0.20 0.220.28*( 0.19 0.30* 滋味 0.18 0.19 0.19 0.16 (0.21 叶底法 香气 0.24*0.230.30*0.21 0.32* 滋味 0.18 0.20 0.24*0.180.25* 注:**表示相关性极显著(p<0.01),*表示相关性显著(p<0.05) 3结论与讨论 3.1电子鼻分析结果 PCA与 LDA分析结果显示,叶底法区分度优于干茶法优于茶汤法,三种香气采集方法的PCA 主成分贡献率均高于LDA, 但LDA的区分度却明显优于 PCA, 且在茶汤法和叶底法中,工夫红茶的区分度优于名优滇彭茶。 Loading 分析结果显示,干茶法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的依次为硫化物类、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类,对第二主成分贡献率最大的依次为甲基类、醇醛酮类。茶汤法与叶底法的结果表明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最大的依次为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对第二主成分贡献率最大的为氮氧化合物。 在 G/Go 电导率响应值分析结果中,三种香气采集方法所有茶样均表现为:响应值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但甲基类、醇醛酮类响应值大小在各茶样间的表现则有所不同。说明凤庆地区的茶样具有共同香气特征规律的物质为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 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而各茶样间甲基类、醇醛酮类香气物质的规律是不同的。且古树红茶与野生红茶的响应值都比较高,部分工夫红茶需经冲泡后才能体现比古树红与野生红高的响应值,说明古树红与野生红茶的相对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较高,且香气稳定,无论是冲泡前还是冲泡后均处于较高水平。 3.2感官审评结果 感官审评评分结果显示,工夫红茶各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大,而名优滇红茶大部分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少,这与茶汤法与叶底法的PCA、LDA分析结果相一致,且电子鼻所测的响应值较高的茶样香气评分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红碎茶用电子鼻技术均可呈现不同的香气指纹图谱,可以区分不同的茶叶;电子鼻技术结果与感官审评基本一致。 3.3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香气与滋味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3;;干茶法与感官审评的相关性不显著;茶汤法中,硫化物类、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响应值与香气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8和0.30,但与滋味的相关性不显著;叶底法中,氮氧化合物、硫化物类、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与香气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30、0.32,硫化物类、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与滋味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4和0.25。 电子鼻响应值与感官审评呈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红碎茶用电子鼻技术呈现的香气指纹图谱与感官审评基本一致。本试验感官审评中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人的嗅觉和味觉是相互影响的;叶底法跟香气滋味评分均呈一定的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叶底法的香气采集方式与感官审评中香气审评方法(出汤后进行热嗅、温嗅、冷嗅)相似有关;而干茶法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感官审评中并没有对干茶嗅香气进行评分;茶汤法与香气有一定的相关性,与滋味相关性不显著,说明茶汤法挥发的部分香气物质在出汤后仍留存在叶底上,并对香气有一定的贡献。 但电子鼻响应值与感官审评的相关系数不高,均在0.24~0.32之间,这可能是因为茶叶香气是由几百种挥发性成分协调形成的整体信息的反映,人的嗅觉也有一定的阈限,且不同的香型物质在感官可能会存在拮抗效应1141。因此,将感官审评和电子鼻技术进一步相结合值得更深入地研究。 ( 参考文献 ) ( [ 1 ] 李云云.基于 S PM E - G C- MS 的云南红茶的香气成分分析 [D] .天 津 :天津科技 大 学,201 5. ) ( [ 2] 陈慧敏,李晓晗,王漪,等.基于电子鼻分析评价提香工艺对 红 茶香气特征的影响[].食品 工业 科技, 2 019,4 0 (18) : 234 - 24 2 . ) ( [3 ] 于慧春,王俊.电子鼻技术在茶叶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J ].传感技术 学 报 ,2008 (5 ):748 - 752. ) ( [ 4] 海铮,王俊.电子鼻信号特征提取与传感器优化的研究[ . 传 感技术学报,2006( 3): 60 6- 6 10 . ) ( [ 5] 于 慧春.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茶叶 品 质检测研究[D] . 杭州: 浙江大学,20 07 . ) ( [ 6] 赵爱凤 , 于国峰,刘晓艳,等.电子鼻电子舌在茶叶审评中 的应用[]. 福 建农机, 2 007, (3 ):26 -29. ) ( [ 7 ] 陈静,张宇帆,刘艳荣. 电 子鼻在农药残留检测中 的 应用 研 究进展[J] .现 代农药,2015, 14( 1) :14-1 7. ) ( [ 8] 走 赵苗苗,杨如兵,吕才有.基于电子鼻及 G C-MS 技术对临沧晒青毛茶香气成分的对比比究[ ] .中国农学通 报 ,2 01 8 ,3 4( 0 2 ) : 113 - 12 2 . ) ( [ 9 ] 9 ]D Ral is nawat i , A C S u ka rt ik o , A S u ryan don o , et a l . D e tectin g aro ma c ha n ges of l ocal flavo r ed g re en te a ( Cam el l ia s i n e n s i s ) u si ng e le c t roni c n os e[J]. I O P C on fe r ence Seri e s : E ar t h a ndE n v i ronmen t al S ci e nc e , 20 1 8, 1 31( 1 ):17 5 5- 1 8 15. ) ( [ 1 0 ] Y a n g X u em e i, L i u Y i n g l iang , Mu, L i h o n g,e t al. D i s crim i n antres e a r c h for id en tifyin g a r oma s o f n o n - fermented Pu -e rh t e afr o m d i f f e r en t s t o ra ge year s usi ng an e le c tro n i c no s e[J ]. Jou r n a lo f Fo od P roce ss ing an d Pr e se rv a t i o n , O ct 2 0 18 ,42( 1 0) : e 1 37 2 1 . ) ( [1 1 ]谌珍,刘青茹,周洁蓉,等.基于电子鼻对花香型红茶挥发 性风味形成过程分析[].农产品加工,2019(6 ) : 5 1- 5 4 . ) ( [ 12]古小玲,刘栩,李达敏,等.海南红碎茶电子鼻技术应用及 其与感官审评的比较[J].热带 作 物 学报, 2 010,31 (11 ): 20 34- 2 0 3 8 . ) ( [ 13] 施兆鹏.茶叶审评 与 检验(第四版)[M].北京:中国 农 业 出版社, 2 0 10. ) ( [ 14]存存 . 龙井茶香气质量 评 价电子鼻辅助方法研究[D ]. 杭州: 浙江大 学 ,20 11. ) (C)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摘要:茶叶感官审评是评价茶叶最普遍、最直观的方式,电子鼻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分析。本试验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凤庆县49个滇红茶的香气进行检测,结合感官审评评分,通过WinMuster、SPSS 22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凤庆滇红茶的香气物质特征以及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系数。实验样品:滇红茶实验设备:电子鼻实验结果:各茶样间叶底法的判别效果优于干茶法和茶汤法。茶汤法与叶底法的G/G0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三种香气采集方式均为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甲基类、醇醛酮类响应值最大,变化较明显,且古树红和野生红茶的响应值较其他红茶高。感官审评中工夫红茶各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大,而名优滇红茶大部分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小,这与电子鼻检测结果相一致。感官审评中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底法与茶汤法中部分传感器与感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干茶法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不显著。电子鼻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相结合对茶叶香气的评价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

还剩9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不看了,直接下载
继续免费阅读全文

该文件无法预览

请直接下载查看

北京盈盛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您提供《茶叶中香气物质检测方案(恶臭测定仪)》,该方案主要用于茶叶中营养成分检测,参考标准--,《茶叶中香气物质检测方案(恶臭测定仪)》用到的仪器有AIRSENSE-PEN3.5-电子鼻恶臭分析仪、德国AIRSENSE品牌PEN3电子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