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蛋白、纤维检测方案(近红外光谱仪)

收藏
检测样品: 其他粮食加工品
检测项目: 蛋白、纤维
浏览次数: 102
发布时间: 2014-07-28
关联设备: 0种
获取电话
留言咨询
方案下载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

白金22年

解决方案总数: 9 方案总浏览次数:
400-613-6008
方案详情 产品配置单
对我国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包括近红外光谱仪 器研制、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软件开发和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根据国际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现状和国内实际 情况,提出了今后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方案详情

分析仪器2006年第2期 近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褚小立 袁洪福 陆婉珍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 要 对我国近10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包括近红外光谱仪器研制、化学计量学方法及软件开发和在各领域的实际应用。根据国际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现状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分析仪器 化学计量学 软件开发 应用 前 言 近红外光谱(NIR)是近十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分析技术之一。目前,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 NIR 的研究和应用工作,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国家拥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 NIR 分析仪器用于各行各业,有研究型、专用型、便携型,还有直接安装在工业生产线的在线型分析仪。这些仪器在农业、石化、制药、食品等领域都得到很好应用,并取得极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益。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 NIR 技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产品的品质分析研究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始积极研发适合国内需要的 NIR 成套分析技术,并有多本专著出版[2-4],也有许多学者发表了多篇有关NIR 原理和应用的综述文章[5-7],为这项技术的普及作了大量工作,开创了我国 NIR研发和应用的崭新局面。近几年我国在仪器硬件、化学计量学软件、分析模型建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NIR分析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对我国NIR 分析技术近10年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并根据国际现状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我国 NIR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仪器硬件 NIR 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技术本身的成套 性,即近红外光谱仪、化学计量学软件和应用模型的三位一体性,性能优异的近红外光谱仪是该技术的基础和前提是。目前,国际上 NIR 光谱仪的类型较多,按单色器分类,市场上的 NIR 光谱仪可分为滤光片型、光栅色散型、傅立叶变换型(FT)和声光可调滤光器型(AOTF)等4类。光栅色散型仪器又可分为扫描一单通道检测器和固定光路一阵列检测器两种类型[9.10]。除了采用单色器分光以外,也有仪器采用多种不同波长的发光二极管(LED)作光源,即LED 型近红外光谱仪。尽管我国 NIR 仪器硬件研制相对较晚,但以上提到的六种类型 NIR 仪器,在我国都有相关单位进行研发。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开发出基于固定滤光片的粮食专用型 NIR分析仪1。郑建荣等人研制了滤光片反射式 NIR 测试装置,对流化床喷雾制粒生产过程中颗粒含水量进行了实时监测试验121。谢晓明提出了一种用于中途油气层探测的基于滤光片的 NIR实时测量系统[13]。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了光栅扫描式 NIR 农产品品质分析仪。国土资源部现代地球物理开放实验室研制出了光栅扫描式便携NIR 矿物分析系统[14]。江绍基研制了光栅扫描式光学膜厚 NIR 监控仪153。天津大学基于 AOTF 技术开发出了 NIR 乳品成分快速分析仪[16]。毕卫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AOTF 的便携式 NIR 光谱测量仪。中国农业大学研制出以 LED 为光源的便携式 NIR 整粒小麦成分测量仪和 NIR 玉米品质 ( 作者简介:褚小立,男,1974年出生,博士,研究方向:近红外光谱分析和化学计量学。 ) 分析仪[18,19]。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研制出 WQF-400N型傅立叶变换型NIR 光谱仪和辛烷值测定仪[20.21]。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出了用于实验室和工业在线分析基于固定光路和 CCD阵列检测器的近红外光谱仪[22,23]。浙江大学基于同一技术路线,也研制出了汽油辛烷值 NIR 在线分析仪[24]。 上述这些仪器硬件研发成果有些已被产业化,转化为商品仪器仪器,其中有些产品的关键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商品的水平,并已在石化和农业等行业的科研和生产中得到应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 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 3.1 方法研究 在光谱预处理方面,将浓度向量参与到光谱预处理算法中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正交信号校正(OSC)和净分析信号(NAS)方法就是这类算法的代表25]。刘广军等人详细介绍了5种 OSC算法的原理,并对其进行了比较[26]。王丽杰等人证明了这种方法可以从复杂重叠光谱中提取净信号信息,滤除噪声,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27.28]。将小波变换用于NIR 光谱预处理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我国在这一领域作了相当出色的研究工作[29]。田高友等人将小波变换用于油品 NIR 光谱的去噪、压缩和特征信息提取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0]。邵学广等人将连续小波变化和UVE、OSC、遗传算法(GA)等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些用于 NIR 光谱预处理和波长筛选混合方法[31],以及构建自适应小波滤波器来压缩近红外光谱数据[32]。李华北刘刘则毅等人也采用小波变换对农产品、食品以及血液等样品的 NIR 光谱进行预处理[3334]。除此之外,褶合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和多元散射校正方法(MSC)都被用来处理近红外光谱[35-37] 在波长选取方面,将相关系数方法用于选取波长范围已被广泛证明是有效的C38]。遗传算法是一种波长筛选的现代优化方法,针对不同测量对象,褚小立和王宏等人分别采用遗传算法对 NIR 建模波长进行优化选择,不仅简化了模型,而且增强了模型的预测能力[39,40]。祝诗平等人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NIR 光谱区间的优化选择方法[411,陈斌提出了将相关系数法与GA 算法相结合的 PLS建模波长筛选方法[42]. 在比较不同定量和定性校正方法的优劣方面,我国的研究人员做了很多工作42]。由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突出的非线性映照能力,已发展成为NIR非线性体系的重要定量和定性校正方法之一[43]。齐小明等人对 BP网络输人变量进行了研究,认为用PLS得分作为 ANN 输入变量的校正模型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44]。林敏采用离散余弦变换将 NIR 数据压缩作为BP网络的输入变量145]。汤彦丰将小波变换压缩后的 NIR 数据作为BP网络的输入变量,对大黄分类以鉴别其真伪[46]。史月华等人基于 PCR 和 ANN提出了一种混合算法——主成分回归残差神经网络方法[47。陈达等人也采用相似的研究思路,提出了 PLS 与 ANN 的混合算法[48]。乐斌将 Boosting 算法用于 RBF 神经网络中,改善了RBF的回归性能[49]。王国林提出了一种基于构造性算法的神经网络集成方法[50]。白英奎将 PCA 和线性神经网络结合,用于药品有效成分的分析L511。 支持向量机(SVM)是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在涉及到小样本数、非线性和高维数据空间的模式识别问题上,表现出了许多传统算法所不具有的优势。张录达等人以 NIR 识别中药大黄真伪为例,介绍了 SVM用于 NIR模式识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2]。刘沭华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多类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中药材产地及生长条件进行自动鉴别,并选择对分类最有效的特征谱段[531。近年来,SVM已推广到非线性的回归和函数逼近,称为支持向量回归校正方法(SVR)。姚肖刚和瞿海斌等人分别将 SVM方法用于建立 NIR 测定油品和中药的分析模型54,55] 白英奎将聚聚分析与 PLS结合用于 NIR多组分定量分析,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56]。李峰利用Mann -Whitney U 检验方法和马氏距离判别法对不同植物的多个采样样本进行识别[57。刘建学介绍了以角距离余弦为相似度的度态聚类方法[58]。 模型传递是国际上近年来化学计量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褚小小针对国产 CCD 近红外光谱仪在实际应用中的模型传递问题,采用普鲁克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59],并提出了一种消除在线多通道近红外分析仪光谱差异的方法[60]。王艳斌基于目标迭代因子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传递方法,在解决仪器间存在非线性变化问题上具有优势L61。张军将环境温度作为外部变量参与校正运算1621。褚小立等 人采用混合校正模型的方法,来消除样品温度对NIR分析结果的影响,其本质都属模型传递的范畴[63]。张录达等人也对 NIR 模型传递进行了研究,以期实现光谱数据库的共享[64]。 此外,我国近红外光谱工作者还在校正样品的选择[65]、异常样品的剔除[66]、模型性能评价[67]和准确性影响因素L68-70J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 3.2 软件开发 将稳定、可靠的光谱仪器与功能全面的化学计量学软件相结合成为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显著标志之一,为此,我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单位都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用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化学计量学软件L71-73」。这些软件在主要功能上与国际流行软件(如Un-scrambler 和 Grams32)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且在界面语言、风格以及操作习惯上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些软件已经在实际科研生产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4 应 用 我国 NIR 分析工作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应用研究工作,最初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分析,目前已逐步扩展到石油化工、食品、烟草、药物和临床医学等。在这些 NIR 应用开究中,有些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申请了发明专利,有些工作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实际科研和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4.1 农 业 近些年来,随着新型近红外仪器的出现和软件的升级,NIR 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出现了新局面,分析对象涉及到谷物、经济作物(烟草、茶叶和油料)、果蔬、饲料、肥料和土壤等,所用仪器的类型包括滤光片式、扫描式、傅立叶式和阵列式等,测量方式有漫反射和透射等多种,应用场合有传统的品质分析、育种、现场收购和加工业等。 在谷物分析方面,分析对象涉及小麦、大麦、玉米、稻子等,测量的形态有种子籽粒、单籽粒、精米粒、糙米粒和粉状等,测量指标有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定粉、氨基酸(氨酸、苏氨酸和胱氨酸)等化学组成,以及硬度、颗粒度、沉淀值和生活力等物理参数,应用领域为商品粮收购、面粉厂加工、育种 和科研等74-81]。 在油料作物方面,分析对象涉及黄豆(大豆)籽粒、花生种子、油菜籽、棉籽粉等,分析指标有水分、蛋白质、脂肪、油分(含油量)、芥酸和硫甙等含量,大多都应用于育种中对品种的快速筛选L82-84。 在水果和蔬菜方面,测量对象有黄瓜、大白菜、西红柿、鲜辣椒、南瓜、水蜜桃、苹果、柑橘等,分析指标有β一胡萝卜素、糖分、维生素C、粗蛋白中性纤维、糖度、酸度和内部褐变等[85-88]。目前在蔬菜食用安全方面也有所研究,如硝酸盐含量和有机磷农药残留的鉴别等[89-90]。在水果检测方面,逐渐发展到在线测量分析L91J。 在饲料方面,测量对象有植物性饲料,如黑麦草粉、玉米秸秆、水稻稻草、棉籽粕、菜籽粕、豆粕和玉米等;动物性饲料,如鱼粉和肉骨粉等。分析项目有草粉的粗蛋白、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可溶及不可溶性硅化物等;玉米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豆粕中水分、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和可利用氨基酸含量,以及鱼粉和肉骨粉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灰分等L92-96] 在肥料方面,测定了复混肥中的总氮含量7;测定了肉鸡粪便风干样品的主要肥料成分(总氮、总磷、总钾、铵态氮和有效效[98];利用绵羊粪便的近红外光谱,定量评定其中的可消化有机物水平和粗蛋白含量991 在土壤方面,分析指标包括总氮、碱解氮、水分、有机质含量等[100]。 4.2 烟草和茶叶 NIR 在烟草行业中的用用主要包括烟草原料品质分析,卷烟生产过程的在线检测,以及销售流通中对卷烟产品的监督101]。在我国,以上三个方面的应用均有报道,但主要集中在烟草原料的品质分析方面。测定的指标有,烟草(根、茎和叶)的水分以及总植物碱、总糖、蛋白质、还糖、尼古古、总总、氯、磷、硫和钾等组分的含量[102-104]。此外,还测定了卷烟的焦油、烟碱和一氧化化的释放量[105]。对单品烟叶的劲头和风味等感官质量也进行了评价研究。近红外在线水分析仪已用于我国多家卷烟家106]。 在茶叶成分分析方面,NIR技术可用于茶叶及其茶制品中化学成分的多组分快速测定,茶叶等级的快速评定,茶树育种和栽培,茶制品生产过程在线检测,以及茶叶真假、伪劣识别等。我国已用 NIR 测定了绿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茶多糖等组分的含量[107],在茶叶感官品质评定方面也有所研究[108]。在花茶熏制过程中,NIR则被用来测定花茶的水分含量[109]。在茶饮料的测定方面,分析项目涉及茶多酚、总儿茶素、总氨基酸、茶红素、茶黄素及咖啡碱等C110]。 4.3 食 品 NIR 分析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测试对象有乳制品、酒及饮料、肉类、食用油及调味品、烘烤食品如面包、饼干和方便面等。 在乳制品方面,测量对象有牛奶、奶粉、浓缩乳清蛋白、乳清粉和豆浆晶等,分析项目主要是脂肪、蛋白、糖分(乳糖、蔗糖)和水分等[111-1131。 在酒及饮料方面,主要测定了酒中的乙醇含量,啤酒中的酒精度,原麦汁浓度和总酸,以及酿酒过程中酒的水分、酸度、淀粉和残糖等[114,115]。此外,对真假茅台酒的鉴定也做了研究116]。 在肉类方面,测定了火腿肠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水分等含量[117],鲜猪肉中肌内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118] 在食用油方面,对多种油脂(如棕桐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棉籽油、芝麻油等)的碘值,亚麻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快速分析[119,1201。在调味品方面,利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测定了酱油中的总酸、氨基酸态氮和总氮,以及食醋中的总酸、挥发酸和还原糖等指标121,122]。在烘烤食品方面,对方便面的含油率进行了快速测定[123] 在制糖方面,测量对象有甜菜粕、蔗汁、混合汁、清汁、糖浆和白砂糖等,分析指标包括水分、糖分、转光度、锤度、纯度、还原糖、色度和浊度等,用于甘蔗的收购计价以及制糖生产过程检测等[124-127]。此外,还用于葡萄糖浆中主要成分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和果糖等的检测,为玉米深加工企业提供了淀粉糖生产过程控制的参考方法128]。 4.4 制 药 近红外光谱在制药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如中药材的鉴别,药物中活性组分的测定,固体药剂的非破坏性表征,药物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合成、混合、加工、制剂、压片及包装过程)原料的在线监控和产品鉴定等。 在中药定性分析方面,采用多种化学计量学方 法,如光谱褶合变换、多类支持向量机、系统聚类方法等,对大黄、白芷、丹参、甘草、人参、红参、血竭、芦丁、蝼蛄、板蓝根、蛇床子、楮实子、伞形科阿魏亚族、前胡族和白芷类等中药进行了正品、伪品以及不同产地和类别的鉴别分析等研究[129,130]。 在中药定量分析方面,测定了不同中药的掺人量;测定了银杏、三七药材、冬虫夏草菌粉、黄连浸膏粉、元胡止痛散、复方芦丁片、冰片和葛根等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含量[131,1323,并且已逐渐用于中药生产过程中的在线检测[133-1353。 在西药定量分析方面,对多种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或品质进行了定量分析[136~139],包括安体舒通、甲硝唑、扑热息痛、磺胺甲基异噁唑、甲氧苄胺嘧啶、磺胺噻唑、安乃近、氨酚烷胺片、乙酰水杨酸片、美的康、盐酸氨溴索片剂、克拉霉素胶囊、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液、维生素E、茶多酚、头孢氨苄胶囊、头孢拉定胶囊、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奥美拉唑钠、头孢罗齐片剂、诺氟沙星胶囊、酚咖片、精氨酸阿司匹林等。此外,还测定了微球制剂的粒径及其跨度等140]. 在西药定性分析方面,鉴别了甲氧苄胺嘧啶、磺胺噻唑、安乃近、磺胺甲基异噁唑、美迪康、安体舒通、扑热息痛、去痛片和甲硝唑等药物的合格药、劣药和假药[1413。对10种一内彤胺类抗生素及中间体进行了定性鉴别[142]。提出了建立假药识别系统的设想,并对罗红霉素片进行了定性鉴别分析[1431。 4.5 临床医学 由于 NIR 技术可以实现生物体的在体非介入分析和监测,因此成为临床医学上极具发展潜力的分析和研究技术手段。我国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血糖、血氧测定以及乳腺肿块的诊断等方面,大多都处于探索、开发和评估阶段。 在血糖测定方面,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了无创离体和在体测量人体血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44-146]。除此之外,还测定了人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总蛋白等7种生化成分[147] 在组织氧检测方面,我国研制出了多种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监测仪,其应用领域包括新生儿脑损伤、脑血流和脑发育的研究,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脑氧监测及脑的保护,组织移植后血运的监测以及骨骼肌代谢功能评定等[148-151]。在运动医学中, 被广泛用于监测运动过程中肌氧和脑氧含量的变化[1523。此外,还利用近红外光拓扑图技术进行了脑血流变化的实时跟踪试验,用于短期预测梗塞153]. 在乳腺肿块诊断方面,我国自行开发了多种近红外乳腺诊断仪,并进行了临床分析应用[154-156]。 除了以上主要应用外,NIR还被用于尿液中葡萄糖和蛋白等成分含量的分析1571,以及临床无损检测,了解光透明剂的渗透特性及其对胃组织光学透明性的影响等[158]。 4.6 石油化工 近10年来,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石化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目前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炼油厂的化验室,并逐步用于在线过程分析L159。 在汽油方面,NIR 的测定对象有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烷基化汽油等组分汽油和成品汽油,分析项目主要有辛烷值、烯烃、芳烃、苯和氧含量、密度、馏程和蒸气压等,还测定了重整汽油的详细族组成[160-163],以及乙醇汽油中的乙醇、甲醇、水分等成分的含量164]。我国已有多套汽油调合系统和几套重整装置安装了在线近红外光谱仪[165,166]。 在柴油方面,涉及到的柴油类型有直馏、加氢、催化裂化和成品柴油,测定的物理性质有十六烷值、密度、折光指数、凝点、闪点、馏程及氧化安定性等指标,化学组成包括饱和烃、芳烃总量、胶质、详细族组成等[167,168] 在航空煤油方面,测定的指标有冰点、闪点、馏程、运动粘度、密度等多种性质[169]。在深色油品方面,测定了润滑油及其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和族组成(饱和烃芳烃和胶质)[170,171],原油的馏程[172],以及沥青中的蜡含量173]。 4.7 其他领域 在纺织方面,我国采用 NIR方法测定了棉纤维中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174];二醋酸纤维丝束中的外油含量和醋化值,以及醋酸纤维滤棒中的三醋酸甘油酯含量_175];羊毛/染色粘胶混合样中羊毛的质量分数等[176]。 在聚合物分析方面,采用 NIR 对酚醛树脂基高硅氧预浸料的树脂含量、挥发分含量和预固化度进行了定量分析[177];测定了聚异丁活活性端基、烯键含量以及相对分子质量178];聚丙烯粉料和粒料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79];聚己内酰胺切片相对黏度[180], 聚氨酯中的水分,以及聚醚多元醇中的羟值181]。 在造纸领域,测量了蒸煮过程黑液中木素含量的变化,在线测定出纸浆卡伯值182];对竹浆、蔗渣浆、松木浆样品的卡伯值进行了测定183];在制浆厂浆板生产过程中,在线测量了浆板的水分L184J。 在煤质分析方面,我国采用NIR 测定了煤中的水分、挥发分含量以及发热量[185]。在地质分析方面,测定了各种地质样品中的化合水、有机质和二氧化炭含量186],近红外光谱仪还应用于矿物填图和宝石鉴定工作187-188] 在军工应用领域,近红外光谱已被用于无机物红烟硝酸密度、四氧化二氮、磷酸、氢氟酸和水分含量等五项指标的快速测定189],并测定了液体推进剂燃料混胺中的三乙胺、二甲苯胺和水分含量以及密度等190];测定了发射药生产过程中固体含能材料结构内挥发分和结构外挥发的含量L191]。 在化工领域,测定了对二乙基苯纯度,使对二乙基苯的合成过程易于控制空192];测定了玻璃工业用纯碱原料的水分,并在线测量了玻璃生产原料如砂等物料中的水分[193,194]。在己内酰胺生产控制分析中,对水体系中和苯体系中己内酰胺及无机液中总羰基等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195]。 在环保领域,对海面溢油种类进行了模拟鉴别,对水中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快速鉴别L196,1971。 5 结束语 在 NIR 仪器硬件方面,我国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仪器的主要核心部件还依赖于进口,用于测量不同类型样品的附件不够完善,光谱仪整体性能指标和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尚没有批量生产的专用NIR分析仪器等。今后,NIR仪器的小型专用化、智能网络化和现场在线成套化将是主要发展方向。采用光纤结合固态模块化光学设计,开发高效、形式多样的专用测样附件,将是我国今后研发 NIR 仪器应当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软件方面,尽管现有的国产软件在主要功能方面已能满足大多数应用的要求,但在算法研究(尤其是模型传递、模型适用性等算法的系统研究)、专业化软件开发和及时升级等方面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资金支持。在 NIR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已几乎涉及了所有可能应用的领域,但大多数工作只限于初步的尝试 性研究,离实际应用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需要在建模样品数量、种类、影响因素、稳健性和规范化操作(如模型建立和光谱采集)等方面做大量的研发工作。另外,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 NIR 模型数据库资源(如农业和石化)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网络平台和模型传递算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当前近红外成像技术在农业、天文和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值得关注[197-2001,可能会成为今后几年研研究热点,应该在硬件、算法、软件和应用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 参考文献 ) ( Siesle r H W, O zaki Y, K awata S. N e ar-Infrared S pec- troscopy: P rinciple Instruments a nd Applications. W ein- heim(Germany): Wiley-VCH, 2002 ) ( 2 陆婉珍,袁洪福,徐广通.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 ( 3 冯新泸,史永刚.近红外光谱及其在石油产品分析中的应用.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2 ) ( 4 严衍禄编著,近红外光谱分析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5 ) ( 5 王海水,汪冬梅,席时权.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2,8 (3):136 - 138 ) ( 6 刘卫东.大连铁连学院学报,2003,24(2):85-90 ) ( 7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现代科学仪器,2004,(2):3- 21 ) ( 8 田高友,褚小立,袁洪福等.现代科学仪器,2005,(4):17 -20 ) ( 9 高荣强,范世福.分析仪器,2002,(3):9一12 ) ( 10 田地,金钦汉.分析仪器,2001,(3):39-42 ) ( 11 张军,陈星星.长 春 理工大学学报,2004,27(4):88-90 ) ( 12 郑建荣,何震凯.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21(4):562 -564 ) ( 13 宣海锋,廖延彪,赖淑蓉,张敏. 中国激光,2005,32(8): 1105-1109 ) ( 14 王智宏,林君,武子玉等.岩矿测试,2005,24(1):59一 61 ) ( 15 江绍基,马云飞,佘卫龙等.半导体光电,2004,25(6): 469-473 ) ( 16 常敏,张学典,李朝阳等,现代仪器,2004,(3):40-42 ) ( 17 毕卫红 ,唐予军 ,杨 小 莉等.半导体光电,2005,26(3): 264 -266 ) ( 18 闻明, 吉海 彦. 光 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10):276一 279 ) ( 19 张晔晖,劳彩莲,吉海彦等.现代 仪 器,2001,(5):11- ) ( 13 ) ( 20 高学军.光谱仪器与分析,1999,(2):51-53 ) ( 21 王宗明,华伟英,韦占凯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 (5):684-686 ) ( 22 袁洪福,龙义成,徐广通等.分析化学,1999,27(5):608 -614 ) ( 23 袁洪福,褚小立,陆婉珍.分析化学,2004,32(2):255- 261 ) ( 24 韩言正,戴连奎.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5,32(3):68一 70 ) ( 25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化学进展,2004,16(4):528- 542 ) ( 26 刘广军,戴冬梅,高洪涛.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 20(2):83-86,91 ) ( 27 王丽杰,郭建英,徐可欣.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9 (5):36-38 ) ( 28 张海东,赵杰文,刘木华.食品科学,2005,26(6):189一 192 ) ( 29 田高友,袁洪福,刘慧颖等.分析测试学报,2005,24 (1):17-20 ) ( 30 田高友,袁洪福,褚小立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6):886-889 ) ( 31 王国庆,邵学广.分析化学,2005,33(2):191一194 ) ( 32 吴荣晖,邵学广.分析化学,2005,33(7):1010-1012 ) ( 33 李华北,陈斌,赵杰文等.农业工程学报,2000,16(6): 114-117 ) ( 34 刘则毅,唐国新,徐可欣.天津大学学报,2004,37(6): 535-539 ) ( 35 刘荔荔,相秉仁,盛龙生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34 (2):105-108 ) ( 36 林敏,吕进,徐徐恒等.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3,14(4): 268-270 ) ( 37 赵强,张工力,陈星旦.光学精密工程,2005,13(1):53 -58 ) ( 38 王芳,陈达,邵学广.烟草科技,2002,(5):23-26 ) ( 39 褚小立,袁洪福,王艳斌等.分析化学,2001,29(4):437 442 ) ( 40 王宏,李庆波,刘则毅等.分析化学,2002,30(7):779一 783 ) ( 41 祝诗平,王一鸣,张小超等.农业机械学报,2004,35(5): 152-156 ) ( 42 陈斌,王豪,林松等:农业工程学报,2005,21(7):99一 102. ) ( 43 袁洪福,陆婉珍.现代科学仪器,1998,(5):6-9 ) ( 44 陈达,王芳,邵学广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6): 672一674 ) ( 45 齐小明,张录达,杜晓林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23 (5):870-872 ) ( 46 史月华,陆陆,徐光明等.分析化学,2001,29(1):87一 91 ) ( 47 乐斌,吴铁军,方骏.石油化工自动化,2004,(1):31一 34 ) ( 48 林敏,吕进.红外技术,2004,26(3):78-81 ) ( 49 汤彦丰,张卓勇,范国强.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 (11):1348-1351 ) ( 50 王国林,黄聪明.光谱实验室,2005,22(3):473-476 ) ( 51 白英奎,申铉国,冯毅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6):898-901 ) ( 52 张录达,苏时光,王来生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1):33-35 ) ( 53 刘沭华,张学工,孙素琴.科学通报,2005,50(4):393一 398 ) ( 54 姚肖刚,戴连奎,方骏.化 工 自动化及仪表,2004,31(2): 48-51 ) ( 55 瞿海斌,刘晓宣,程翼宇.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 (1):39-43 ) ( 56 白英奎,孟宪江,丁东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3):381-383 ) ( 57 李峰,郭仕德,程承旗等.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 (1):27-29 ) ( 58 刘建学,李守军.食品 科 学,2005,26(6):109儿112 ) ( 59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分析化学,2002,30(1):114一 119 ) ( 60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分析化学,2005,33(6):745一 750 ) ( 61 王艳斌,袁洪福,陆婉珍.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3):398-401 ) ( 62 张军,陈华才,陈星旦.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6):890-893 ) ( 63 褚小立,袁洪福,王艳斌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 (6):666-671 ) ( 64 张录达,李军会,赵龙莲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 (8):938-940 ) ( 65 祝诗平,王一鸣,张小超等.农业 机 械学报,2004,35(4): 115一119 ) ( 66 刘蓉,陈文亮,徐可欣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2):207-210 ) ( 67 张录达, 吴 振良.分 析 化学,1996,24(1):97-100 ) ( 68 段焰 青,周红,王明锋 等,烟草科技,2005,(7):22一23, 40 ) ( 69 朱斌,史勇,马淑艳等.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21(4): 280-283 ) ( 70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6):886-889 ) ( 71 可人.现代科学仪器,1999,(5):5-8 ) ( 72 祝诗平,王一鸣,张小超.农业工程学报,2003,19(4), 175 - 179 ) ( 73 李军会,赵龙莲,劳彩莲等.现代科学仪器,2005,(1): 17-19 ) ( 74 胡新中,郭波莉,魏益民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2,30(增刊):65一67 ) ( 75 肖昕,陈奕,罗文永等.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87 -290 ) ( 76 彭玉魁,李菊英.西北农业学报,1996,5(3):31-34 ) ( 77 吴建国,石春海,张小明等.作物学报,2003,29(5):688 -692 ) ( 78 董秀玲,钱世凯,杨维旭.粮 食 与饲料工业,2004,11:43 -45 ) ( 79 赵武善,黄舜斌,陈哲等.光谱实验室,2004,21(6): 1119-1122 ) ( 80 闵顺耕,覃方丽,李宁等.分析化学,2003,31(7):843一 845 ) ( 81 安岭,张五九,赵武善.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3): 30一32 ) ( 82 丁小霞,李培武,李光明等,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 (3):76-79 ) ( 83 禹山林,朱雨杰,闵平等.花生学报,2003,32(增刊): 138-143 ) ( 84 汪旭升,陆燕,吴建国.浙江农业学报,2001,13(4):218 -222 ) ( 85 覃方丽,闵顺耕,石正强等.分析试验室,2003,22(4): 59-61 ) ( 86 费坚,岳田利,张飞等.西北农业学报,2005,14(1):88 -93 ) ( 87 金同铭,刘玲.热带作物学报,1998,19(增刊):15-18 ) ( 88 刘燕德,应义斌.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89-192 ) ( 89 王多加,林纯忠,钟娇娥.食品科学,2004,25(10):239 -241 ) ( 90 周向阳,林纯忠,胡祥娜等.食品科学,2004,25(5):151 -154 ) ( 91 何东健,前川孝昭,森岛博.农业工程学报,2001,17(1): 146 - 148 ) ( 92 沈恒胜,陈君琛,种藏文等.中国农业科学,2003,36(9): 1086-1090 ) ( 93 丁丽敏,计成,杨彩霞等.动物营养学报,2000,12(1): 21-25 ) ( 94 卢利军,庄树华,李爱军等.分子科学学报,2001,17(2): 115-120 ) ( 95 白琪林,陈绍江,董晓玲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 (11):1345-1347 ) ( 96 苏彩珠,梁震,黄宇鹏等.中国饲料,2004,(18):31一33 ) ( 97 王献忠.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73-75 ) ( 98 孔源,韩鲁佳,贾贵儒等.农业工程学报,2004,20(6): 251-254 ) ( 99 李宏,莫放.中国畜牧杂志,2004,40(6):22-24 ) ( 100 彭玉魁,张建新,何绪生等.土壤学报,1998,35(4): 553-559 ) ( 101 束茹欣,张建平.上海烟业,2002,(1):13-14 ) ( 102 王东丹,李军会,陈润琼等.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 24(1):64-67 ) ( 103 王家俊,罗丽萍,李辉等.烟草科技,2004,(12):24一 27 ) ( 104 王国庆,王芳,陈达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 (12):1540-1542 ) ( 105 王家俊,梁逸曾,汪帆.分析 化 学,2005,33(6):793一 797 ) ( 106 王子成,杨泽军.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5(4):108-110 ) ( 107 孙耀国,林敏,吕进等.光谱 实 验室,2004,21(5):940 - 943 ) ( 108 马池忠,杜玉红,董西立等.中国标准化,2000,(7):47 -48 ) ( 109 蒋迎.中国茶叶,2003,25(5):24一25 ) ( 110 龚加顺,刘佩瑛,刘勤晋等.食品科学,2004,25(2): 135-140 ) ( 111 王丽杰,徐可欣,郭建英.光电子.激光,2004,15(4): 468—471 ) ( 112 魏少华,杨莉,吴建国.乳业科学与技术,2003,(2):57 -61 ) ( 113 朱俊平,刘玲君,张彦辉等.食品科技,2003,(5):83一 86 ) ( 114 赵东,李杨华,兰世蓉等.酿酒科技,2004,(8):72-74 ) ( 115 李代禧,吴智勇,徐端钧等.分析化学,2004,32(8): 1070-1073 ) ( 116 王莉,汪地强,汪华等.酿酒,2005,32(4):18-20 ) ( 117 朱迅涛.肉类研究,2002,(2):42-44 ) ( 118 刘炜,俞湘麟,孙东东等.养猪,2005,(3):47-50 ) ( 119 赵武善,陈云波,李向阳等.中国油脂,2003,28(9):38 -40 ) ( 120 东野广智 ,王琪 , 周 群等.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 (3) :227-228 ) ( 121 于丽燕 ,方如明,陈斌 .食品科技,2001,(1):64-65 ) ( 122 陈斌,方如明,赵文杰等.食品 科 学,2000,21(5):55一 57 ) ( 123 陈斌.中国粮油学报,2002,17(4):44-47 ) ( 124 杨才誉,卢家家,黎庆涛.中国甜菜糖业,2005,(1):8 -11 ) ( 125 曹干,周学秋.甘蔗,2000,8(3):20-25 ) ( 126 陈继红,赵武善.广西蔗糖,2002,4:31-33 ) ( 127 李俊贵,何惠欢,黎庆涛.广西轻工业,2003,(5):10一 12 ) ( 128 杨维旭,张显友,王雁飞等.食品科学,2003,24(4): 128-132 ) ( 129 刘荔荔,原源.中草 药 ,2001,32(11):1024-1026 ) ( 130 钟蕾,朱斌,宓鹤鸣等.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40 (1):9-11 ) ( 131 林培英,王洪,董昕等.中药材 , 2005,28(3):177-179 ) ( 132 胡钢亮,吕秀阳,吴建国等.药物分析杂志,2004,24 (1):18-20 ) ( 133 杨志斌,栾连军.中国药学杂志,2005,40(8):615一 618 ) ( 134 蒲登鑫,王文茂,李军会等.现代仪器,2003,(5):27一 29 ) ( 135 倪力年,史晓浩,高秀蛟等.中国药学杂志,2004,39 (8):628-630 ) ( 136 孙美玲,相相仁,安登魁等.药学学报,2004,39(1);60 -63 ) ( 137 黄英华,乐焕龙,傅宜磊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 36(6):354一356: ) ( 138 潘颖,沈漪,项竞佐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5,36 (1):32-35 ) ( 139 窦英,王鑫,葛立本等.中国医药研究,2005,3(3):201 -202 ) ( 140 朱斌,王荣恩,林培英等.药物分析杂志,2005,25(1): 8-10 ) ( 141 任玉林,李伟,沈今明等.光 谱 学与光谱分析,1997,17 (3):51-56 ) ( 142 杨纯,刘元坤,汪王来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4,35 (7):419-420 ) ( 143 胡昌勤,冯艳春.中国药事,2004,18(4):250-252 ) ( 144 张洪艳,丁东,宋立强等.光 谱 学与光谱分析,2005,25 (6):882-885 ) ( 145 陈民森,陈文亮,杜振辉等.现代仪器,2004,10(4):38 -40 ) ( 146 黄岚丁海曙,王广志.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 (3):387-391 ) ( 147 陈华才,杨杨国,陈星旦等.分析试分室,2005,24(7): 17-21 ) ( 148 丁海曙,腾轶超,李岳等.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11 (3):30-33 ) ( 149 杜垣,陈刚,翁杨.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26(2):80-85 ) ( 150 李岳,丁海曙,黄岚.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25(3): 377-380 ) ( 151 周丛乐,侯新琳,汤泽中等.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5, 11(3):30 ) ( 152 徐国栋,陈思,刘方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 (2):40-42 ) ( 153 陈卫国,李鹏程,卢广等.生物物理学报,2000,16(3): 613-617 ) ( 154 詹长安,冯焕清.青国医疗器械杂志,2001,25(6):324 -327 ) ( 155 张永红,白净,刘登峰等.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20 (3):164-167 ) ( 156 谢则平,王晓芳,张先林等.癌症,2000,19(2):185 ) ( 157 刘伟玲,张思祥,羊启琏等.分析仪器,2004,(1):47一 50 ) ( 158 徐向群,吴柳.中国激光,32(5):717-722 ) ( 159 袁洪福,褚小立,陆婉珍.炼油技术与工程,2004,34 (7):1-5 ) ( 160 杨玉蕊,董金辉,袁洪福.国外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 2002,(2):68-72 ) ( 161 邵波,黄小英,王京华.石油化工,2002,31(10):848一 851 ) ( 162 吴艳萍,李国梁,陆婉珍等.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33 (5):57-61 ) ( 163 褚小立,袁洪福,纪长青等.石油化工,2001,30(11): 866-870 ) ( 164 于占学,赵英,亢文胜等.化学工程师,2005,19(6): 30-33 ) ( 165 蒋凡,何盛宝,刘东嵩等.石油化工自动化,2004,(6): 39-41 ) ( 166 褚小立,袁洪福,陆婉珍.炼油技术与工程,2005,35 (4):26-29 ) ( 167 徐广通,陆婉珍,袁洪福等.石油炼制与化工,1999,30 (9):57-61 ) ( 168 徐广通,刘泽龙,杨玉蕊等.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18(4):65-71 ) ( 169 韦锐,张德志.石油商技,2003,21(1):48-51 ) ( 170 王艳斌,郭庆洲,陆婉珍等.石油化工,2001,30(3): 224-227 ) ( 171 杨庭栋,冯新泸、合成润滑材料,2004,31(1):16-19 ) ( 172 王 艳斌,刘伟,袁 洪福等.石 油 炼制与化工,2002,33 (7 ):62-67 ) ( 173 王 艳 斌, 罗爱 兰,陆婉珍等.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1,(3) : 70-74 ) ( 174 杨建忠,姚穆,蒋素掸等.西北纺织工学院学报,2001, ) ( 15(2):194-197 ) ( 175 曹建国,窦峰.烟草科技,2005,(3):6-9 ) ( 176 李晓薇,赵环环,赵龙莲等.中国纺织大学学报,2000, 26(3):72-75 ) ( 177 孙岩峰,黄玉东,王超等.复合材料学报,2003,20(4): 107-110 ) ( 178 袁洪福,贺瑜玲,褚小立等.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 22 ( 2):213-217 ) ( 179 吴艳萍,袁洪福,陆婉珍等.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3,19(5):86-91 ) ( 180 段青兵,孙岩峰.化工进展,2005,24(5):655一656 ) ( 181 龚素华,叶成果,叶乃义等.福建分析测试,2005,14 (1):2181-2183 ) ( 182 吴新生,谢益民,刘焕彬等.中国造纸学报,2003,18 (1):110-113 ) ( 183 黎庆涛,李小梅,余炼等.中国造纸,2004,23(4):8-10 ) ( 184 卢长武,陆德俊.西南造纸,2004,33(6):10-11 ) ( 185 李凤瑞,唐玉国,肖宝兰.热能动力工程,2003,18(6): 582-584 ) ( 186 龙梅,裴世桥.岩矿测试,2005,24(1):26-30 ) ( 187 章革,连长云,王润生.地质 通 报,2005,24(5):480一 484 ) ( 188 袁心强,亓利剑,杜广鹏等.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3,5 (4):11-16 ) ( 189 邢志娜,王菊香,申刚.分析科学学报,2004,20(3): 278一280 ) ( 190 王菊香,申刚,邢志娜.分析 化 学,2004,32(4):459一 463 ) ( 191 解国玲,任芊,董守龙等.火炸药学报,2003,26(4):78 -80 ) ( 192 陆道礼,陈斌.红 外 与激光工程,2003,32(6):580一 582 ) ( 193 何为,孟孟昌.自动化与仪表,2001,16(1):14-16 194 徐麟,万里,田俊雄.中国玻璃,2001,(4):1 9 -21 ) ( 195 段青兵,彭彭,黄琦.化工进展,2001,(3):11-12 ) ( 196 王丽,何鹰,王颜萍等.海洋环境科学,2004,23(2):58 -60 ) ( 197 史永刚,冯新泸,孙萍.光谱 实 光室,2005,22(3):575 -577 ) ( 198 杨炯炯,骆清铭.生理 科 学进展,2002,33(3):265-268 ) ( 199 徐惠荣,应义斌.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28(4):460464 ) ( 200 邱白晶,刘保玲,吴春笃等.农业工程学报,2005,21 (5):102-106 )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Chu Xiaoli, YuanHong fu, Lu Wanzh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Beijing,100083)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ical techniques in China in past decade isreviewed, including instrument design, chemometrics algorithm and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fields.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state-of-art of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hina is discussed. 新型消光式烟度计的设计 杜 凤 陈兴梧 徐乐乐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天津,300072) 摘 要 根据消光式烟度计的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电检测技术的新型消光式烟度计。当光光通过机动车排出的尾气时,会产生对光的吸收和散射,从而减小光能量。将衰减前后的光能量相比较,通过计算机处理,可得到尾气的消光度与烟度值。讨论了仪器设计十技术指标、结构、定标及特点。检测试验证明,仪器性能稳定,测量数据重复性好。 关键词 尾气 光电技术 消光度 烟度 1 前 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交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2002年末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100万辆,而摩托车保有量到2000年就达到3771.8万辆(民用)。我国于1993年制订的《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2,2000年制订的《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制及测试方法》(2001年实施),对机动车的烟度排放标准作了严格规定3]。各城市也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北京上海等城市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要求陆续实行欧Ⅲ标准。要使各项标准规定能够顺利贯彻执行,简单方便而又精确稳定的测量仪器必不可少。 常用的烟度测量方法有两种[1-4]。第一种是滤纸试(过滤式)烟度计,这种烟度计包括采样泵和检测仪两部分,通过采样泵从排气管中抽取一定量的气样,用规定的白色滤纸过滤,废气中的碳烟存留在滤纸上,使滤纸染黑,然后通过检测器利用光反射原 理测定滤纸试样的污染度,经处理后得出相应的烟度值。第二种是消光式烟度计(透光光烟度计),它是让尾气部分或全部连续不断地通过有光照射的测量室,通过测量消光度来衡量排气中碳烟或可见污染物的排放量,这种烟度计可进行瞬态测量。 滤纸式检测方法操作过程比较复杂,不能连续测量,不能在非稳态工况下测量,并且滤纸品质、抽气时间、抽气量等都对测量结果有一定影响。消光式烟度计能够在各种工况下连续测量,可以测出油污和水汽所形成的蓝烟和白烟,克服了滤纸式烟度计的缺点,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2 检测原理4-6] 消光式烟度计是利用尾气对光的吸收率测定烟度值。由于排烟连续不断通过测试管,所以不论在稳态、非稳态和过渡工况下,烟度测定都很方便,而且不仅能测出尾气中的碳烟烟度,还可测出尾气中 ( 作者简介:杜凤,男,1978年1月出生,200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测控专业,后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从事光电模块开发工作,现天津大学精仪学院光学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信息技术。 )
确定

还剩8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不看了,直接下载
继续免费阅读全文

该文件无法预览

请直接下载查看

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为您提供《粮食中蛋白、纤维检测方案(近红外光谱仪)》,该方案主要用于其他粮食加工品中蛋白、纤维检测,参考标准--,《粮食中蛋白、纤维检测方案(近红外光谱仪)》用到的仪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