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动力学

仪器信息网相互作用动力学专题为您整合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相互作用动力学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相互作用动力学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相互作用动力学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耗材

  • 生物动力学附件 L2250145
    生物动力学附件这种生物动力学附件包括一个磁力搅拌式单样品池支架以及一个内置式温度传感器(0-100°C)的事件标记器。恒温效果通过外部水浴(不包括在产品套装内)而实现。本品包括6个搅拌棒。用于LS-45时需要辅助性PCB套件(L2250162)。订货信息:产品描述部件编号适用于LS50/45/55L2250145
  • 链霉亲和素(SA) 传感器
    用链霉亲和素预固化的生物芯片用于固定生物素化的相互作用配体。高结合能力、重复性和耐化学性能可适用于各种应用。主要用于配体结合分析、亲和力筛选、表位配对及动力学表征等分析测定。
  • ElectroForce 生物动力学软件 | 337536-0010
    订货信息:ElectroForce BioDynamic Software337536-0010Dynamic Link LibraryNote: Functionality to allow user-written programs using external programsto access test system data and functions. Example compatible programs areLabView, MatLab,Visual Basic.337534-0010External WaveformNote: Allows users to program custom waveforms, time histories, or extendedfunction generation sequences to use in tests where a nonstandard or morecomplex drive function is required337537-0010A/D MoverNote: Optional input channel for user-supplied external function (+/-10V high level analog input typical), Includes interface cable and project file.

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仪器

  • Creoptix总部位于瑞士。拥有基于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 ,GCI)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专利,以及外置的微流控的设计和Google公司研发的自动化软件。Creoptix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动力学数据,拥有业内高度灵敏准确的WAVE 系统,使全球生物科学研究者可以做以前不可能做的事情,看到以前看不见的数据。避开了SPR的限制,突破无标记技术的局限。Creoptix公司于2022年1月被马尔文帕纳科公司收购。WAVE分析互作仪 创新的无标记检测技术配合防堵塞微流控芯片和自动化检测软件,为您提供高质量的结合动力学数据,并适用于多种样品类型。高信噪比&灵敏度专利的光栅耦合干涉(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GCI)技术,赋予WAVE系统超越传统SPR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和时间分辨率。不同于SPR技术,Creoptix WAVE GCI产生的消逝波(evanescent field)仅在芯片表面与样品溶液接触,并且延长了其与样品相互作用的长度,以确保更低的信噪比(0.015pg/mm2)。凭借WAVE分子相互作用仪的低检测限,可轻松获取无标记互作分子高精度的动力学速率,亲和常数及浓度数据。即使检测丰度较低的样品,仍可确保数据不失真。创新型微流控芯片防堵塞设计微流控芯片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样品,确保样品活性和生物学特性,节约了纯化步骤所需时间以其他设备脱机、堵塞等问题可能耗费的时间。高时间分辨率准确的表征解离速率大于10s-1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灵活的组合兼容48,96,384板任意组合,120h无人值守运行。智能软件从方案建立,数据分析到报告生成的每一步均可利用向导设计来简化,让您工作更加轻松高效。应用范围 分析领域:分子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动力学常数的测定;亲和常数测定,浓度的测量及构象变化的速率等。 生命科学研究领域:蛋白质组学研究、癌症研究、新药研发、信号传递、分子识别、热力学分析、免疫调节、免疫测定、疫苗开发、瞬时结合、配体垂钓、结合特异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酶反应等。 分析样品类型: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蛋白质、寡核苷酸、寡聚糖到类脂、脂质体,噬菌体、病毒样颗粒和细胞等。
    留言咨询
  • 8 通道Octet R8 系统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无流路分析方法,配合各种现成的浸入即读生物传感器,适用于快速结合动力学和定量分析。该系统利用赛多利斯的非标记生物层干涉技术(BLI),可直接检测特定蛋白和其他生物分子——甚至是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裂解液等复杂混合物中。Octet R8 凭借其独特的检测方式,可在0.5 至2.5 小时内对多达96 个样品进行定量和动力学分析。配合微孔板防蒸发盖可显著减少样品的损耗。非破坏性检测有助于实验之后将珍贵样品回收并用于其他测定。产品主要特点与优势• 高质量动力学筛选和亲和力表征• 非流路的浸入即读检测可缩短测定时间并降低维护成本• 八个平行的独立通道,充分展现高速、灵敏和灵活等特性• 可检测分析从小分子到病毒等各种生物分子• 非破坏性检测,珍贵样品可被保留用于其他测定• 兼容粗样品,无需进行样品预处理,节约宝贵的时间• 配合使用防蒸发盖,可实现长达 12小时的无人值守运行• 样品板具备降温功能,适合温度敏感型蛋白的测定• 可灵活地升级为 GMP 系统,从而满足监管合规要求• Octet R8 GMP 数据包配备齐全,可在监管环境下操作• 易于学习,方便使用• 集成式数据采集分析软件,无需依赖其他外部软件
    留言咨询
  • 2 通道Octet R2 系统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无流路分析方法,配合各种现成的浸入即读生物传感器,适用于快速结合动力学和定量分析。该系统利用赛多利斯的非标记生物层干涉技术(BLI),可直接检测特定蛋白和其他生物分子―甚至是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裂解液等复杂混合物中。产品主要特点与优势• 科研和初创实验室的理想选择• 可灵活升级至 4 通道或8 通道高通量 Octet 系统• 高质量动力学筛选和亲和力表征• 非流路的浸入即读检测可缩短测定时间并降低维护成本• 兼容粗样品,无需进行样品预处理,节约宝贵的时间• 两个平行的独立通道,第二通道可灵活地作为参比或检测更多样品• 可检测分析从小分子到病毒等各种生物分子• 非破坏性检测,珍贵样品可被保留用于其他测定• 样品板具备降温功能,适合温度敏感型蛋白的测定• 易于学习,方便使用• 集成式数据采集分析软件,无需依赖其他外部软件
    留言咨询

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方案

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论坛

  • 【分享】量子电动力学

    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简写为QED),是量子场论中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性质(即光子的发射和吸收)、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湮没、带电粒子间的散射、带电粒子与光子间的散射等等。它概括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体物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各个领域中的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  量子电动力学是从量子力学发展而来。量子力学可以用微扰方法来处理光的吸收和受激发射,但却不能处理光的自发射。电磁场的量子化会遇到所谓的真空涨落问题。在用微扰方法计算高一级近似时,往往会出现发散困难,即计算结果变成无穷大,因而失去了确定意义。后来,人们利用电荷守恒消去了无穷大,并证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量子电动力学得以确立。量子电动力学克服了无穷大困难,理论结果可以计算到任意精度,并与实验符合得很好,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预言也被实验所证实。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完备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被确立,并大获全胜。  量子电动力学认为,两个带电粒子(比如两个电子)是通过互相交换光子而相互作用的。这种交换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最简单的,是其中一个电子发射出一个光子,另一个电子吸收这个光子。稍微复杂一点,一个电子发射出一个光子后,那光子又可以变成一对电子和正电子,这个正负电子对可以随后一起湮灭为光子,也可以由其中的那个正电子与原先的一个电子一起湮灭,使得结果看起来像是原先的电子运动到了新产生的那个电子的位置。更复杂的,产生出来的正负电子对还可以进一步发射光子,光子可以在变成正负电子对……而所有这些复杂的过程,最终表现为两个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量子电动力学的计算表明,不同复杂程度的交换方式,对最终作用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它们的贡献随着过程中光子的吸收或发射次数呈指数式下降,而这个指数的底,正好就是精细结构常数。或者说,在量子电动力学中,任何电磁现象都可以用精细结构常数的幂级数来表达。这样一来,精细结构常数就具有了全新的含义:它是电磁相互作用中电荷之间耦合强度的一种度量,或者说,它就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强度。

  • 【资料】推荐一台做 分子相互作用 的仪器

    BIA是英语“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 的缩写,BIA提供了实时观察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通过它能观察两种分子结合的特异性,能知道两种分子的结合有多强,还能了解生物分子的结合过程共有多少个协同者和参与者。BIA可以让得到用其他技术方法难以得到的结果,因为它可以实时反映分子结合过程中每一秒变化的情况。无需借助标记物进行分析使BIA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体系的测定,从各类小分子化合物、多肽、蛋白质、寡核苷酸和寡聚糖直至类脂、噬菌体、病毒和细胞。一、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BIA可以用来分析不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与解离常数,相对与以前其它检测抗体效价的方法,BIA不仅快速,可以准确定量,和可以让你看到整个结合和解离的动态过程。二、浓度的测量三、分子相互作用模式的研究我们想知道两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比例,结合位点,抗原决定族的位点,都可以用BIA来完成。研究突变后活力大小的变化,研究复合物形成次序等等。四、蛋白质功能分析复合物的组装可以看成研究蛋白功能的一个例子。也可以设计其它的一些实验,只要前后芯片表面的质量有变化就可以利用BIA技术来检测。详情请见:[URL=http://biotech.ustc.edu.cn/html/yiqijieshao/2006/0727/2.html]http://biotech.ustc.edu.cn/html/yiqijieshao/2006/0727/2.html[/URL]

  • 【分享】药物代谢动力学2005年版 中国药科大学 王广基

    药物代谢动力学 pdf2005年版,化学工业出版社中国药科大学 王广基药物代谢动力学主编:王广基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编者(姓氏笔画为序)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内容提要: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内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目 录第一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一、生物膜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第三节 药物的吸收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三、药物在特殊屏障中转运第五节 药物的排泄一、肾排泄三、 粪排泄四、其它途径第六节 多药耐药与外排转运载体一、多药耐药现象二、P-糖蛋白2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四、乳腺癌耐药蛋白第三章 药物的代谢研究第一节 药物代谢方式及代谢后的活性变化一.药物代谢方式二.药物经生物转化后的活性变化第二节 药物代谢部位和代谢酶一.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及其代谢酶二.药物的肝外代谢及其代谢酶第三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一.代谢相互作用二.种属差异性三. 年龄和性别差异四. 遗传变异性五.病理状态第四节 药物代谢研究常用的方法一.药物体内代谢研究法二.药物体外谢研究第四节 药物代谢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一.药物的代谢研究与创新药物的开发和筛选二.药物代谢与药物的毒性评价三.药物代谢研究与药物的代谢相互作用第四章 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第一节 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一.房室模型及其动力学特征二. 拉普拉氏变换三. 房室模型的判别和选择四. 药动学参数的生理及临床意义第二节 一房室模型一. 单剂量给药动力学3二. 多剂量给药动力学第三节 多室模型一. 单剂量给药动力学二. 多剂量给药动力学第五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第一节 非线性药物消除一、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表达方法二、动力学特征三、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鉴别方法四、t1/2和AUC与C0间的关系第二节 米氏参数的估算方法第三节 非线性药物消除的个体化给药第四节 非线性药物吸收一、对抗癫痫药Gabapentin的非线性吸收研究[1]二、对头孢呋辛酯的非线性吸收和非线性消除研究[2]第五节 非线性药动学的研究进展一、最近新发现的一些非线性消除的药物二、其它因素引起的药物非线性消除现象三、新技术在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四、药物的非线性结合研究第六章 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方法一、各阶统计矩定义以及计算公式二、生物利用度三、清除率四、MRT和半衰期的相互关系五、吸收动力学六、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七、代谢分数求算八、稳态浓度的计算九、预估到达稳态浓度的时间

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资料

相互作用动力学相关的资讯

  • 【热门应用】WAVE基于GCI技术的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分析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Creoptix公司,光学生物传感器的领军企业,2022年加入马尔文帕纳科,拥有专利的光栅耦合干涉(GCI)技术,开创新一代动力学,实现了在更广泛的样品范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分子结合亲和力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具备先进的GCI技术的WAVE系列分子互作分析仪,究竟能为生物开发领域带来什么样的支持呢?他和传统的分子互作技术相比又有哪些差异和优势呢?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予以解答。1关于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CI)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 GCI)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基于芯片的非标记生物传感器技术,它区别于依赖荧光和免疫等标记分子的传统分子间相互作用技术。通过一次GCI实验,用户可以快速、准确、可靠的获取一整套描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包括并不限于结合有无、结合特异性、描述结合强弱的亲和力KD或键合常数KA、描述结合快慢与稳定性的动力学常数(结合速率常数ka与解离速率常数kd)、样品活性浓度、分子间结合机制以及理论热力学信息(范德霍夫焓变)等。GCI技术的商业化产品是Creoptix WAVE系列(2022年初被马尔文帕纳科收购作为旗下Label-Free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的一员)。 GCI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分析物的分子量无下限以及捕获快速解离动力学等优势,改进了基于片段的小分子筛选和动力学分析,与无堵塞的流路集成芯片配合使用,加速了药物开发的过程。图1 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CI)示意图2弱相互作用也能得到很好的数据在基于片段的筛选中发现的弱结合物通常是根据亲和力而不是动力学进行排名的,因为它们的解离速率常数kd非常快,这是传统的SPR仪器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由于具有超快速的流路切换时间,Creoptix WAVE系统可以提供出色的分辨率,在高达10 s-1的解离速率下仍然能够可靠地确定动力学,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片段药物筛选和分析平台。使用4PCZ WAVE芯片固定淀粉样纤维蛋白(Amyloid Fibrils),小分子硫黄素(ThT,319 Da)以4种浓度(50 mM ~ 6.25 mM)注入,拟合后显示出10 s-1左右的解离速率常数。图2 淀粉样纤维蛋白与硫黄素的结合分析下图为在PCP WAVE芯片上捕获的6-mer寡核苷酸(1.7 kDa)与其互补的ssDNA结合的传感图,拟合后显示出10 s-1左右的解离速率常数。图3 寡核苷酸与其互补的ssDNA的结合分析3创新的waveRAPID技术加快药物发现的早期阶段对于更快地将新药送到患者手中至关重要。为了满足用户需求,Creoptix推出了测量动力学的新方法。在传统的动力学实验中,分析物以不断增加的浓度被注入,每次注射的持续时间一样。然而,Creoptix创新的waveRAPID (Repeated Analyte Pulses of Increasing Duration)技术通过以不同时长注入单一浓度的分析物,不断增加在芯片表面的脉冲时间来进行动力学分析,该方法免去了浓度梯度的稀释步骤,大大减少了人为稀释误差和实验前的准备时间。图4 waveRAPID与传统动力学的方法比较用waveRAPID和传统的多循环动力学测量小分子化合物FUR(分析物)与碳酸酐酶CAII(配体)的结合。使用WAVEcontrol软件的“Direct Kinetics”分析,两种方法都能提供高度一致的结果。图5 waveRAPID与传统动力学的数据比较使用waveRAPID技术,在18小时内完成了对90个小分子的动力学分析,图中显示的结果为筛选过的具有低统计学误差的速率常数,突出展示了三种不同结合强度的相互作用的传感图和拟合图。图6 小分子药物苗头化合物的waveRAPID动力学筛选结论Conclusion通过Creoptix WAVE所提供的亲和力和动力学信息能够表征药物结合的详细动力学机制,为开发具有高选择性的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得未来药物设计中的计算和实验更加合理化。提高通量是药物发现过程中经常提到的需求,使用waveRAPID技术大大缩短了总测量时间,在药物发现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参考文献[1] Kartal O, Andres F, Lai MP, et al. waveRAPID-A Robust Assay for High-Throughput Kinetic Screens with the Creoptix WAVEsystem. SLAS Discov. 2021 26(8): 995-1003.[2] FitzGerald EA, Butko MT, Boronat P, et al. Discovery of fragments inducing conformational effects in dynamic proteins using a 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 biosensor. RSC Adv. 2021 11(13): 7527-7537.相关产品WAVE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WAVE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拥有基于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CI)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且具有创新性的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在更广泛的样品范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分子结合亲和力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帮助药物和生物科学研究人员加快新药发现和开发的进程。与传统动力学分子互作分析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势:无需配置浓度梯度样品10倍于传统分子互作技术分析速度超高灵敏度,捕获快速动力学微流控技术,不堵塞流路点击下载产品手册马尔文帕纳科的使命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化学、物性和结构分析,打造出更胜一筹的客户导向型创新解决方案和服务,从而提高效率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和预测分析在内的最近技术发展,我们能够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这将让各个行业和组织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可解决一系列难题,如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率、开发更高质量的产品,并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 小编精选|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导购篇
    生物分子的活性功能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从而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发现生命的本质。大分子相互作用仪作为分子互作的重要研究工具,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和药物筛选及相关药物动力学检测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技术的迭代与创新,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品牌型号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其技术原理主要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技术)、生物膜干涉技术(BLI技术)和微量热泳动技术(MST技术)等,那么如何挑选一款真正符合自己需要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成为了一道难题,接下来,小编根据检测技术进行分类,遴选推荐一些靠谱品牌型号,以飨读者。首先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研发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1.Biacore 8K/8K+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Biacore 8K/8K+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 点击查看 )Cytiva(思拓凡)公司推出的Biacore 8K/8K+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正是基于SPR技术研发的,该产品能够满足化药于生物新药的高通量筛选及表征,16组检测通道,8根进样针平行分析;高灵敏度,可用于小分子量样品、超低偶联和低浓度样品的分析检测;8K可实现60小时无人值守作业,8K+可实现72小时无人值守作业;4-40℃样品仓控温,支持96/384孔板。自1990年至今,Biacore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分子互作的“金标准”和基础科研及药物开发的工具。2.HORIBA OpenPlex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HORIBA OpenPlex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 点击查看 )法国HORIBA scientific公司将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成像技术和微阵列芯片技术进行结合,研发出一次能够获取百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信息的HORIBA OpenPlex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该产品采用阵列式检测,突破了传统通道式测量的局限,特别适用于快筛及实时成像的应用需求。此外可实时监测相互作用并获得动力学参数。 外置部件选择性灵活,可选附件包括蠕动泵、注入系统、自动脱气装置等。3.多参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仪 MP-SPR 220A▲多参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仪 MP-SPR 220A( 点击查看 )芬兰BioNavis公司的多参数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MP-SPR起源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该技术技术突破了传统SPR技术的局限性,它不仅测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也测高性能金属,石墨烯等材料。MP-SPR 220A可用于检测埃米至微米厚的薄层间相互作用和结构信息,并且具有附加波长的选项。4.BI-450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BI-4500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 点击查看 )全新的BI-4500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仪具有多通道流动模式,有助于对固定量低和分子量小(100 Da)的分析物的精准检测。BI-4500配备了BI-DirectFlowTM (BI-直流技术) 后,将精确的进样和几近零扩散的传质过程结合起来用于快速动力学的研究并有效地消除各种表面现象的干扰。用户可机动灵活地选择多种巧具匠心的分析模块从事诸如生命科学、电化学、气相或液相传感等研究。5.SPRm 200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微镜▲SPRm 200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微镜( 点击查看 )美国Biosensing Instrument公司研发的细胞原位分子互作动态分析系统SPRm 200,巧妙地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和光学显微镜结合为一体。SPRm200无需对观察目标进行标记,可以实时定量的进行检测,并且可同时可视化观察细胞结构和局部结合活性。此外无需提取细胞膜蛋白,即可在正常活细胞状态下观察和测量药物和膜蛋白的实时相互作用。样本容量为384*2,具有5条通道,进样体积最低为1μL。6.便携式4通道SPR仪-P4SPR▲便携式 4通道SPR仪-P4SPR( 点击查看 )加拿大Affinité Instruments基于SPR技术开发出新一代非标记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P4SPR,仪器小巧,易于携带,可在用于各种户外环境中的现场检测。适用于小分子化合物、核酸、多肽、蛋白、脂类、多糖、纳米颗粒、病毒、微生物、细胞等各种样品,可4通道同时检测,实时扣除背景,自动做重复,获得可信数据。10分钟验证是否结合,并且获得亲和力和结合/解离速率,此外还可与其它仪器(HPLC,MS等)联合使用。7.Inter-Bio英柏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仪MI-S200▲Inter-Bio 英柏表面 等离子共振检测仪MI-S200( 点击查看 )北京英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于SPR技术研发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仪MI-S200,荣获2019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BCEIA金奖。MI-S200能够在各种条件下通过实时监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结合解离动力学的过程和相关的结合解离常数等重要数据。该产品具有高灵敏度的柱面一体式传感器,自主研发的中英文控制及数据分析软件,支持个性化定制实验流程。8.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 SPR( 点击查看 )KEI公司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设计并制造SPR 仪器和软件,并将其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 (ESPR) 相结合。KEI 公司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仪SPR采用变化频率为76Hz的扫描镜改变入射光角度的方法,使光线产生4000m°的变化范围,另外配备分辨率达0.05 m°的检测器,提供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偏移角可以通过旋转手柄实现手动调节,以获得最广的动态角度范围。KEI SPR 采用开放式设计,可连接到任何其他恒电位仪/恒电流仪,同时采用进样针进样,对管道和样品无污染。其次是基于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研发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器。9.赛多利斯OctetR8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赛多利斯 OctetR8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点击查看)赛多利斯基于BLI技术研发的OctetR8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在基础研究、生物制药发现与开发、药物质量控制等应用中展现更高的灵活性,并实现更广的功能性。进行定量分析,使用浸入即读TM的生物传感器提供实时的结合常数ka、解离常数kd以及亲和力常数KD。亲和力检测范围更广,从mM(毫摩尔)至pM(皮摩尔),可实现从片段、小分子、核酸、蛋白,到病毒、细菌、细胞等各类生物分子亲和力的检测。没有液流系统,不存在堵塞风险,即可即用,无需对仪器进行清洗和复杂维护,大大降低维护成本。兼容粗提样本,无需进行样品预处理(如纯化、标记等)。近年来,基于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技术开发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也开始纷纷亮相。10.NanoTemper 新一代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 Monolith▲NanoTemper 新一代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 Monolith( 点击查看 )德国 NanoTemper 公司于2020年推出的新一代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Monolith系列,提供更加简捷、快速并精准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新一代Monolith系列是基于MST技术研发的新平台,能够实现24个样品的同时检测,精确的温度控制(20-40 °C +/-0.5 °C),具备灵活的检测方式,根据样品随意切换检测灵敏度,仅微量样品,即可在溶液中直接测定,无需固定,速度快,10分钟之内即可获得亲和力数据。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涌现了一系列新技术,比如光栅耦合干涉(GCI)技术、组分-梯度多角度光散射(CG-MALLS)技术和微流控扩散测量(MDS)技术等。近年来,基于这些新技术原理开发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纷纷崭露头角,或能成为市场“黑马”。11. Creoptix分子相互作用仪 WAVE delta▲Creoptix 分子相互作用仪 WAVE delta( 点击查看 )Creoptix(瑞士)公司基于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 , GCI)搭配微流体独特设计和Google公司研发的自动化软件研发出WAVE分子间相互检测系统,突破了SPR技术的局限性,Creoptix WAVE 系统产生的消逝波(evanescent field)仅在芯片表面与样品溶液接触,并且延长了其与样品相互作用的长度,以确保更低的信噪比(0.015pg/mm2)。凭借WAVE的低检测限,可轻松获取无标记互作分子高精度的动力学速率,亲和常数及浓度数据。即使检测丰度较低的样品,仍可确保数据不失真。兼容48,96,384板任意组合,120h无人值守运行。12.Calypso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Calypso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 点击查看 )美国Calypso是一个以组分-梯度多角度光散射(CG-MALLS)为基础的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可以快速、自动、无损、定量的表征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复性高、灵敏度高及无需样品修饰等诸多优点。Calypso分析系统无需对样品进行修饰(荧光标记、固定化等),且在溶液环境中测量,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样品的天然状态,得到最真实的结果,样品方便回收。该产品不仅具备智能化配样,消除了手动配样时的误差问题,而且具有快速的测定时间,半小时即可测得实验结果。13. fluidity one-W微流控扩散测量仪▲fluidity one-W 微流控扩 散测量仪( 点击查看 )Fluidity One-W是Fluidic Analytics公司开发的第二款产品,于2019年11月18日发布。基于微流控扩散测量(MDS)技术开发的全新技术平台,能够在溶液中、在天然状态下分析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不需要通过结合表面、基质或电离。Fluidity One-W测量的流体动力学半径可用于分析蛋白质复合物的结合比例,能够为疾病诊断、治疗开发和个人健康领域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帮助。技术参数:测量范围(流体动力学半径)0.7-20nm范围(分子量)0.5kDa-14MDa精度±10%准确度CV10%灵敏度1nM Alexa Fluor™ 488运行参数上样量5μL运行时间小分子量蛋白质和多肽-8分钟大分子蛋白质-14分钟适用缓冲液兼容纯缓冲液以及溶菌物原液试剂盒运行容量96尺寸40*40*43cm检测方式荧光适合标记物GFP,EITC,Alexa Fluor™ 488及同等产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选型推荐相关内容,更多仪器,请点击进入“大分子相互作用仪”专场。 找靠谱仪器,就上仪器信息网【选仪器】栏目。它是科学仪器行业专业导购平台,旨在帮助仪器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仪器设备。栏目囊括了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生命科学仪器、物性测试仪器、光学仪器及设备等14大类仪器,1000余个仪器品类。
  • 技术流派解析:带你重新认识大分子相互作用仪
    生物分子的活性功能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从而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发现生命的本质。大分子相互作用仪作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工具,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检测和药物筛选等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技术层出不穷,然而每一种技术都存在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小编将主流的技术流派进行汇总,以飨读者。非标记技术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顾名思义,非标记技术不需要通过标记荧光基团、抗体、探针等外在分子,而是通过检测物理性质(如质量、折光率、频率、分子尺寸、能量等)在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化来定性定量地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因此,非标记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了荧光干扰、特异性等问题,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多肽以及小分子化合物等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目前,主流的非标记技术主要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生物膜干涉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提到非标记分子间相互作用检测技术,熟悉的人们首先会联想到SPR技术即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技术。它是一种光学物理传感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当一束P偏振光以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入射到棱镜端面,棱镜与金属薄膜(Au或Ag)的界面将产生表面等离子波。当入射光波的传播常数与表面等离子波的传播常数相匹配时,引起金属膜内自由电子产生共振,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首先在芯片表面固定一层生物分子识别膜,然后将待测样品流过芯片表面,若样品中有能够与芯片表面的生物分子识别膜相互作用的分子,会引起金膜表面折射率变化,最终导致SPR角变化,通过设备监测SPR的角度变化,获得被分析物的浓度、亲和力、动力学常数和特异性等重要参数。SPR技术具有免标记、实时检测、所需样本量少、无需对样本进行复杂处理等优势,已广泛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多肽、小分子化合物等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1990年,瑞典Pharmacia公司与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发明了全球第一台基于SPR技术的Biacore仪器,使人类第一次利用仪器就能对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自动化检测。1996年,Biacore从Pharmacia公司剥离并独立运营,并于2006年被GE收购,成为GE医疗生命科学大家庭中的一员。2020年,丹纳赫集团正式完成对GE生命科学的收购,并更名为Cytiva(思拓凡)。自1990年至今,Biacore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分子互作的“金标准”和基础科研及药物开发的工具,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型号,从最初的Biacore 1000,到Biacore T系列,X系列以及最新的8K系列等。Biacore 8K/8K+生物分子互相作用分析系统 (点击查看)近年来,国内基于SPR技术研发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北京英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SPR原理自主研发的MI-S200仪器,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技术参数荣获2019年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BCEIA金奖。Inter-Bio 英柏表面 等离子共振检测仪MI-S200 (点击查看)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团队自主研发出一种新型纳米等离子光学传感器芯片,该芯片不需要光学耦合器件配合激发且具有更高的共振模式品质,借助这种传感器芯片后仅用常规的普通设备如光学显微镜和酶标仪等就能完成病毒表面蛋白和抗体之间结合过程的定量分析测定。生物膜干涉技术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 BLI)又称生物层干涉,是一种通过检测干涉光谱的位移变化来检测传感器表面反应的技术。其工作原理为当一束可见光从光谱仪射出后,在传感器末端的光学膜层的两个界面会形成两束反射光谱,并形成一束干涉光谱。任何由分子结合或解离而形成的膜层厚度和密度变化,均能够通过干涉光谱的位移值而体现,并通过这个位移值做出实时的反应监测图谱。检测图谱示意图(图源赛多利斯官网)通过对分子结合过程的实时监测,系统会测定结合常数(ka)和解离常数(kd)以及起始结合速率,并通过拟合计算分析得到亲和力(KD)等重要数据。BLI技术具有实时分析、免标记、更高通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蛋白结构靶点分析、药物研发与筛选及天然产物分析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2020年底,BLI技术被正式收录于《美国2021版药典》1108章,这也表明BLI技术将作为药物检测标准规范,延展至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科研和医疗健康行业的进步。ForteBio率先将BLI技术商业化, Octet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凭借其高通量和简单易用的优点迅速获得了广大药物研发企业和科研工作者的青睐。后来,几经收购,目前Octet系列产品归属于赛多利斯公司,其最新产品Octet R系列,可提供2、4或8通道模式,满足不同科研需求,另外也可以升级成16或96通道,适用于工业应用。Octet R2分子互作分析系统 (点击查看)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基于上述两种技术原理又衍生出一系列新技术,比如光栅耦合干涉技术、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和新一代生物膜干涉检测技术等。近年来,基于这些新技术原理开发的仪器纷纷崭露头角,或能成为市场“黑马”。光栅耦合干涉技术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 GCI)由Creoptix AG(瑞士)开发。与传统的SPR技术相比,GCI技术巧妙的利用波导技术的原理,Creoptix WAVE产生的消逝波(evanescent field)仅在芯片表面与样品溶液接触,并且延长了其与样品相互作用的长度,以确保更低的信噪比(0.015pg/mm2)。凭借WAVE的低检测限,可轻松获取无标记互作分子高精度的动力学速率,亲和常数及浓度数据。即使检测丰度较低的样品,仍可确保数据不失真。Creoptix WAVE 分子相互作用仪(点击查看)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是以纳米金颗粒为检测基质的新一代SPR技术。区别于传统的SPR基于折射率的SPR角度的改变,LSPR技术检测的是纳米金颗粒表面分子层厚度的变化产生的光吸收峰的位移,当入射光子频率与金属纳米颗粒传导电子的整体震动频率相匹配时,纳米颗粒会对光子能量产生很强的吸收作用,发生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由于光波长的变化受环境影响小,对体积、温度、缓冲液折射率等变化干扰不敏感,因此LSPR技术具有不受温度及缓冲液折射率的变化影响,且可忽略的“bulk”效应,无需专用参照通道,检测更稳定和灵敏等优势。薄膜干涉技术薄膜干涉技术(Thin Film Interferometry, TFI)是通过采集、分析光学探针表面反射干涉光谱的信号变化来检测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薄膜干涉本质上是反射干涉光谱,最早由德国科学家发现。Gator Bio公司在第一代BLI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技术迭代,推出新一代BLI技术,大幅提升了检测灵敏度,并在2019年推出了首款仪器GatorPrime非标记生物分子分析仪。除了非标记技术,微量热泳动技术和等温滴定技术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中应用越来越多。微量热泳动技术微量热泳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是通过检测分子在微观温度梯度场中的运动来分析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将荧光检测的精准性与热泳动的灵活性及灵敏度结合起来,由红外激光建立微观温度梯度场,通过荧光染料标记、荧光融合蛋白、色氨酸自发荧光等信号追踪,分子在微观温度梯度场中的定向移动就可以被探测和量化,通过记录这个变化来计算出两个相互作用的分子之间的Kd值等重要参数。因为能够在液体环境中直接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MST技术成功避免了固定样品带来的使用上的局限。2010年底,德国NanoTemper公司创始人Dr. Stefan和 Dr. Philipp将MST测量生物溶液中蛋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随后NanoTemper公司基于MST技术开发的微量热泳动仪正式投入市场,并于2020年推出的新一代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Monolith系列,提供更加简捷、快速并精准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NanoTemper 新一代生物分子互作检测仪 Monolith(点击查看) 等温滴定量热技术等温滴定量热(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ITC)是一种是用于量化研究各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它可直接测量生物分子结合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ITC检测方式与化学反应中的酸碱滴定法相似,可以测定结合配偶体在自然状态下的亲和力,无需通过荧光标记或固定化技术对结合配偶体进行修饰。ITC技术通过测量结合过程中的热传递,就能够准确地确定结合常数 (KD)、反应化学量 (n)、焓 (ΔH) 、熵 (ΔS)和动力学数据(如酶促反应的Km和kcat)等重要参数。ITC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样品用量小、对反应体系的要求不高(如对体系的透光度、浑浊度、粘滞度要求不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及医药等相关领域。商业化等温滴定量热仪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过去的近30年中, ITC技术成为研究分子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温滴定量热仪将会更加灵敏、快速、易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基于主流技术流派开发出的一些新的分支流派,比如HORIBA scientific将等离子体共振技术、成像技术和微阵列芯片技术进行结合研发出的SPRi-OpenPlex灵活式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系统,可以一次获取百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信息;美国Biosensing Instrument将光学显微镜与SPR技术相结合开发的SPRm200系统,专为观察和测量细胞膜表面蛋白和其他目标分子结合亲和力及动力学常数,为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沿;荷兰KEI研发的扫描角SPR技术,采用变化频率为76Hz的扫描镜改变入射光角度的方法,使光线产生4000m°的变化范围,从而提供更精确的测量结果;加拿大Affinité Instruments基于SPR原理开发出新一代非标记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P4SPR,具有极大的便携性,且可与其它仪器(HPLC,MS等)联合使用。看到最后,相信大家对当前大分子相互作用仪的技术流派有了清晰的认识,但是心中也难免产生一丝丝疑惑,在纷繁复杂的品牌型号中,如何挑选到自己满意的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呢?敬请期待下篇——小编精选|大分子相互作用仪导购篇。(点击查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