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黄曲霉毒素“克星”新进展——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12/08 10:09:24
导读: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研发了首套符合国标方法的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

  朱良漪,原机械部国家仪表总局副局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是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影响中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行业发展的奠基人。为纪念朱良漪先生矢志不渝推动我国分析仪器事业发展的精神,以及激发企业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分析仪器的创新工作中,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设置、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承办执行“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共分为“创新成果奖”和“青年创新奖”两个奖项。

  “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的设立不只是对朱老的怀念与敬意,更是对分析仪器创新精神的坚守与传承。自2017年举办至今,“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已成功颁发四届,先后有12项分析仪器创新成果、14位青年创新科学家获奖。

  2021年度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已经完成评审,最终获奖结果即将揭晓公布。在此之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与仪器信息网将联合走访“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往届获得者,倾听了解他们在获奖之后的新成就与新感受。本次对话的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组长耿旭辉研究员。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团队.jp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全家福

  科研院所走出的“黄曲霉毒素”克星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导致肝癌的罪魁祸首之一。为实现黄曲霉毒素的精准检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研发了首套符合国标方法的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采用小功率LED光源,替代常用的脉冲氙灯光源;采用自主研制的微光探测器(光电放大器),替代进口光电倍增管(PMT);采用自主研发的小体积、长寿命的光衍生化器,实现了进口替代。

  2018年,该成果荣获“朱良漪分析仪器创新奖”之“创新成果奖”。评审组认为:系列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在照明光源、光学测量、检测部件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检测灵敏度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以小功率LED替代脉冲氙灯做光源,大大提高了光源寿命;在食品安全领域有替代现有产品的趋势;创新性强、市场潜力大。值得一提的是,该仪器和所用的关键部件,如流通池荧光检测器、以及所用的微光探测器等均入选了2019年和2020年“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产品名录”。

  创新脚步不停,成果接二连三

  获奖之后,团队并没有停下研发的脚步。据介绍,微光探测器关键部件已在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新冠病毒等温扩增检测仪等仪器上应用,成功替代了进口PMT和雪崩二极管(APD),得到了和PMT相当的检测灵敏度,并通过了成果鉴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该微光探测器的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动态范围和长期稳定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获奖仪器基础上,团队通过进一步创新和努力,又研发出新型“超高灵敏度黄曲霉毒素荧光检测器”。该检测器与HPLC联用,不加额外的衍生化器,对黄曲霉毒素G2、G1、B2、B1的检测限分别达到1.2、3.4、1.0和2.4 pg/mL,与国际上最顶尖的Shimadzu UHPLC RF-20Axs(UHPLC用)和Waters Acquity UPLC FLR(UPLC用)灵敏度水平相当。对于该新型检测器,团队后续也会推进相关产品开发。

  “十四五”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

  “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长期从事微型气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器研究。“十四五”开局,国家更加强调科研工作要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这给团队带来的机遇是国家和各部委部署相关仪器领域的项目投入可能会有所增加,但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团队的挑战在于如何真正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把核心技术做好、做强,并做到好用。只有长期稳定可靠的技术,才能转化为产品,真正做到国产替代进口。

  朱老先生曾对我国仪器仪表事业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包括科学仪器要“做精做细做专”、要“在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关键性指标上精益求精”、要“站在用户角度研发仪器”等。“十四五”期间,团队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深海探测特种分析仪器和传感器研究方面,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仪器和关键部件,使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先进、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设计阶段开始,团队就会非常关注仪器/部件在真实使用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会在多家用户单位开展长期应用示范,用户说好才是真的好。另外,团队也将积极与整机研发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仪器/部件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开发,继续产出新的成果。

  当前,“朱良漪创新奖”已经越来越被同行认可,成为仪器仪表领域的重要奖项,团队希望分会未来继续推进这一奖项,把真正优秀的仪器和部件研究成果、以及在分析仪器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人才遴选出来。另外,团队也希望分会能发布相关领域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组织专家在国家层面上献言献策,推进仪器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weidy

总阅读量 700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2
全部评论(2条)
用户头像
1232021-12-09 06:56:09
了解一下啊
0回复
用户头像
泉溪水2021-12-08 17:45:55
想起自己做实验时,后怕。
0回复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