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落地!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引多方共鸣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04/25 17:25:08
导读: 2021年4月23日下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江苏大学与仪器信息网特别于ACCSI2021同期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主题论坛,吸引了100余位代表出席!

  仪器信息网讯 为规范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及应用标准,进一步推进产业化进程,2021年4月23日下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江苏大学与仪器信息网特别于ACCSI2021同期(2021年4月21-23日,无锡)联合举办“近红外光谱产业化瓶颈问题探讨”主题论坛,吸引了100余位代表出席,会议现场座位虚席!

IMG_9865 (1).jpg

微信图片_20210425172355 (1).jpg

会议现场

  中国近红外光谱的发展一直吸引大家的目光,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近红外光谱市场将达5600万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6.5%,居全球之首。市场规模强势增长的势头之下,大家也认识到,目前我国在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化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如相关仪器及应用标准还很欠缺,典型行业/领域的应用示范还不充分,仪器生产工艺还有待规范等。

  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8位近红外相关专家、用户以及厂商技术人员就近红外光谱仪器生产规范、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共同探讨。江苏大学陈斌教授主持会议,并综述了近红外光谱仪器产业化面临的关键问题。

7c741e9ec7b45c2cd0cbe6c7087c2eb (1).jpg

江苏大学教授 陈斌

近红外仪器产业化关键问题综述

  本次论坛定为实用、落地,报告伊始,陈斌教授根据自身经验对近红外产业化存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谈了个人的看法:目前还没有1项仪器相关团体标准颁布;实验室仪器市场被国外几家公司占有;小型仪器的核心部件主要依靠进口;专用仪器种类太少;综合型“杂”家太少,学科交叉人才不足;设计理念有待升级,新技术需要及时引进;批量小,产量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急需提高等。

  针对以上的情况,陈斌教授也给出了市场开拓相关的思考,比如小型近红外仪器是目前国内错位发展的机遇;在线检测装置的开发是新的热点,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感知;低价位的普及型仪器大有可为,或许可以变仪器为家电;工业在线需要应用简单、安装方便、使用可靠稳定,变仪器为传感器值得探索;台间差问题需要彻底解决,模型前移值得思考等。此外,针对小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的产业化,陈斌还从功能、精度、智能性、价格、实时在线检测等多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

  近红外仪器及技术需要标准化

IMG_9890 (1).jpg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高学军

《傅立叶近红外光谱仪技术通则》团体标准的制定情况汇报

IMG_9885 (1).jpg

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张辞海博士

(代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彭黔荣发言)

《实验室标准化需要近红外仪器的标准化——标准化是近红外仪器推广应用的基石

  标准化是近红外仪器及应用推广的基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制定颁布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关标准共有53项,其中国家标准18项、地方标准18项、行业标准17项,但是都是应用标准,仪器相关标准缺失。而且目前各家近红外光谱仪器厂商的仪器性能测试方法均只针对自己生产的仪器,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致使不同厂商仪器的性能无法进行比较,仪器用户在采购、比较仪器时缺乏统一的规范依据。近红外相关仪器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

  2020年12月10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布“关于拟立项(傅立叶变换近红外)CIS标准公示通告【2020】004号”。据介绍,该团标专门面向傅立叶变换型的近红外光谱仪,既适用于覆盖整个近红外区(4000cm-1~12500cm-1)的通用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也适用于测量谱段仅包含部分近红外区的专用型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目前,该团标的工作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

  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贵州中烟技术中心近红外法检测烟草及烟草制品中化学成分在烟草行业内首次通过CNAS认可,系行业首家!这一消息的公布引发大家关于实验室标准化与近红外仪器标准化的热烈讨论。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张辞海博士在肯定近红外技术应用前景的同时,也介绍到,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困境,比如研究人员和使用者对于近红外技术的实际应用理解不一;企业无稳定、可靠的校正模型,维护需要专业的人员花费较长的周期,应用推广难以实现;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硬件、软件种类繁多,用户在采购时缺乏科学依据等。一系列的问题反馈显示:近红外光谱技术及应用均需要标准化!

  重视“榜样”的力量 以应用示范带动行业发展

IMG_9888 (1).jpg

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线分析高级工程师 艾宏

《光谱仪器示范应用平台的建设》

IMG_9911 (1).jpg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主管 石文杰

《近红外光谱仪在植物提取行业的应用介绍

  倾听用户的声音一直仪器设计和系统搭建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成功的应用示范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本次论坛特别践行从用户角度出发的理念,特别邀请了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线分析高级工程师艾宏和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主管石文杰分别分享使用心得。

  近年来,中国光谱行业虽然蓬勃发展,一系列光谱厂商发展势头正好,但是大多聚焦于便携式仪器开发,在流程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的仍然相对薄弱,究其原因则是缺少可靠的在线光谱分析仪器实验平台进行测试,都是以项目驱动研发,很容易出现仪器上线以后可靠性差、售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用户对国产仪器失去信心。艾宏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蓝星智云(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合作单位在光谱仪器示范应用平台的建设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其中,其特别介绍到,星火有机硅非常重视在线分析技术,企业购置了多台套各类型在线分析设备,为精益生产提供保障,包括在线色谱、在线近红外、在线拉曼等,给业界做了很好的榜样。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质量主管石文杰分享近红外光谱仪在植物提取行业的应用情况的同时,也提出了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需要提高模型的稳健性及准确性、降低仪器成本、增强安全性、制定相关标准、与其他仪器的联合应用或集成到萃取设备上应用等,值得大家思考。

  “可靠性工作是与故障作斗争的系统工程

IMG_9897 (1).jpg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工/科研部长 李骞

《仪器工程化可靠性提升探索

IMG_9906 (1).jpg

无锡迅杰光远技术总监 兰树明

《IAS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开发的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体系

  可靠性是工程化开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仪器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仪器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科学仪器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高工/科研部长李骞指出了仪器行业在可靠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仪器研制单位重性能设计、轻可靠性工作,整个仪器行业可靠性知识和技能基础薄弱,标准规定缺乏可靠性要求、考核要求、考核方法等。

  基于此,李骞指出:可靠性工作是与故障作斗争的系统工程!它是形成仪器好质量的“元细胞”,与产品功能、性能等一起构成使用质量指标,是质量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保持仪器可用性的“营养素”,仪器要做到皮实耐用就是要可靠性高,才能充分发挥仪器的使用效能,保障用户高效使用和提升科研质量;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倍增器”,可靠性增长可以使仪器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帮助仪器企业打造用户认可的“好品牌”;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能帮助仪器企业占据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化市场和高端领域市场。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个性化要求,对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无锡迅杰光远技术总监兰树明围绕着客户提出的痛点,从基础关键技术上采取的处理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几个方面介绍IAS在近红外产品关键技术及质量控制上所作的应对方案。

IMG_9912 (1).jpg

莱尼特种电缆(中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工程师 郑晓红

《近红外领域的光纤定制化解决方案

  附件就如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翅膀,其影响着近红外应用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在本次会议中,莱尼特种电缆(中国)有限公司高级产品工程师郑晓红特别给大家介绍了近红外领域的光纤定制化解决方案,引发多家仪器企业和用户单位的关注,大家纷纷就光纤的适用性,定制过程的问题等话题咨询提问。

  所有的报告结束之后,本次论坛还特别安排了问答与讨论的环节,各位专家、用户代表及仪器厂商就自己关心的话题积极提问和探讨!

IMG_9921 (2)_meitu_1.jpgIMG_9921 (1)_meitu_1.jpg

问答与讨论环节

0a95b67b2ce988c991dde2593774aec (1).jpg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叶子

总阅读量 690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