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惹争议!阿斯巴甜致癌?世卫组织7月14日将回应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3/07/03 14:25:05
导读: 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7月将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这将使该机构与食品行业和监管机构形成对立。

据媒体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7月将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这将使该机构与食品行业和监管机构形成对立。消息人士说,阿斯巴甜将于今年7月首次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市面上销售的诸多打上“无糖”标签的食品饮料中,实际上都使用了阿斯巴甜等甜味剂。

阿斯巴甜是什么?什么产品中含有阿斯巴甜?阿斯巴甜安全吗?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甜味剂,多用于无糖饮料、口香糖、酸奶等。它的化学名称为天门冬酰苯丙胺酸甲酯,由化学家在1965年研制溃疡药物时发现,甜度是普通蔗糖的约200倍。阿斯巴甜尽管有强烈甜味,但热量几乎为零,而且没有糖精那样的苦味,因此被食品工业视为代替蔗糖的甜味剂。

阿斯巴甜于1974年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作甜味剂以及多种食品的添加剂。在欧洲,阿斯巴甜1994年获准作为蔗糖的替代物添加到食品中。

迄今,阿斯巴甜在食品中的使用已在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近100个国家获得许可。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建议的阿斯巴甜日容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以内。但围绕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数十年来争议不断。在致癌性方面,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2013年发表声明说,动物实验发现阿斯巴甜可能导致白血病、淋巴癌等癌症,它不应出现在食品供应体系中。然而,尽管一些动物实验称阿斯巴甜有诱发肿瘤的作用,但JECF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等此前评估认为阿斯巴甜对动物无致癌作用。美国癌症学会此前指出,多项人体研究表明,阿斯巴甜与癌症风险增加之间没有关联。

世卫组织正在调查,下月出结果

目前,IARC依据患癌几率的高低将致癌因素分为五类:

1类:对人类有确认的致癌性

2A类:对人类很可能有致癌性

2B类: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3类:尚不能确定其是否对人体致癌

4类: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

根据媒体披露的信息,IARC将把阿斯巴甜列为“2B类”,即有可能对人类致癌。

就在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在调查阿斯巴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该机构于6月底召开会议,并且也将于7月14日宣布其调查结果。

早在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大多数人应避免食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非糖甜味剂。卫组织在指南中表示,有证据表明,使用非糖甜味剂对减少成人或儿童的体脂没有任何长期益处。此外,长期使用非糖甜味剂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例如导致成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风险增加。

据了解,上述指南所指的非糖甜味剂主要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安美、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和甜菊糖衍生物等等。倘若卫组织该篇指南中的结论最终被全面证实,主打非糖甜味剂的无糖饮料行业或将面临逻辑被颠覆的风险。

为规范阿斯巴甜行业发展,我国出台了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GB2760-2014对其应用范围和剂量进行了规定。根据该标准规定,阿斯巴甜可在胶基糖果、蜜饯、甜点、酸奶、风味饮料、冷冻饮品、面包、预制水产品、水产品罐头等共计41种食品中使用。同时我国也出台了以下检测标准,进一步管理阿斯巴甜。

1、GB 1886.4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阿斯巴甜)

2、GB 22367-2008 食品添加剂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阿斯巴甜)

3、GB/T 22254-2008 食品中阿斯巴甜的测定

4、NY/T 3473-2019 饲料中纽甜、阿力甜、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糖精钠的测定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5、GOST EN 12856-2015 食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安赛蜜, 阿斯巴甜和糖精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蔡蔡

总阅读量 3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