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材料领域催化类国家重点实验室汇总(附仪器配置清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05/17 11:52:23
导读: 国家基于催化领域研究的重要性,陆续批建了一系列与催化高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信息网对于材料领域催化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汇总。

催化过程是化学与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而在工业生产中,催化剂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基于催化领域研究的重要性,陆续批建了一系列与催化高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信息网对于材料领域催化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汇总。

催化类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实验室主任

学术委员会主任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申文杰

李 灿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杨为民

何鸣元

省部共建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福州大学

王心晨

赵进才

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宗保宁

韩布兴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樊卫斌

赵东元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郭燮贤院士、徐奕德研究员和李灿院士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闵恩泽院士、郭燮贤院士、林励吾院士和Michel Che教授(法国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申文杰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灿院士。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12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51人;副研究员31人;助理研究员12人;高级工程师16人;工程师12人。博士后49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11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3人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当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人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4位研究员在十余个国际期刊任副主编、编委、国际顾问。经过30多年的学术积累和人才培养,实验室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研究队伍为主体,并配合有精干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研究队伍。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催化基础研究为立足点、应用基础研究为结合点,瞄准国际前沿方向和我国重大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在2004年、2009年和2014年科技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实验室(A类)。(以上数据截至2019年02月28日)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配置清单(数据自官方网站获取)

仪器名称

型号

X射线衍射仪

D/Max 2500/PC

X射线衍射仪

D2   Phaser

X射线光电子能谱

ESCALAB   250xi

X射线光电子能谱

EnviroESCA

热重差热分析仪

Diamond   TG/DTA

化学吸附仪

AS-1-C/MS

物理吸附仪

AS-1-MP

物理吸附仪

NOVA4200e

物理吸附仪

ASAP2020

紫外可见光谱仪

UV-2600

紫外可见光谱仪

UV-2450

扫描探针显微镜

MultiMode   3D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S-8100

元素分析仪

EMGA-930

元素分析仪

EMIA-8100H

电子顺磁共振仪

Bruker   A200

扫描电镜

Quanta 200F

扫描电镜

JSM-7900F

高分辨扫描电镜

S5500

透射电镜

HT7700

高分辨透射电镜

TECNAI   F30

透射电镜

F200

球差透射电镜

ARM300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组建,2015年9月30日由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科发基[2015]329号),2016年3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和国资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

实验室面向石油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重大需求,针对化工产业节能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开发绿色化工及先进工业催化新技术为目标,力争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围绕上述目标,不断凝练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目前已形成石油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副产转化技术、含氧/氮化合物绿色合成催化技术、高效煤基碳一催化转化技术、催化新材料开发、高效反应分离工程技术五大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石油资源高效利用、碳一资源清洁转化和绿色催化合成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通过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和分离工程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重大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

实验室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截至2017年底,共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级课题14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牵头承担省部级课题51项。此外,实验室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课题3项。

经过两年的发展,实验室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研究成果。截至2017年底,共获得了14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其中,“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高效甲醇制烯烃全流程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7年),“苯乙烯生产过程节能降耗运行优化技术”获上海市科技发明一等奖(2016年),“适应劣质裂解汽油加氢的高效催化技术开发”获浦东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芳烃氨氧化制芳腈系列催化剂及工艺技术开发”获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此外,建设期内还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中国石化集团科技进步奖和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科学奖5项。实验室开发的全新结构分子筛材料 SCM-14,正式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授予的结构代码 SOR。这是我国企业第一次开发出全新结构的分子筛,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新结构分子筛合成领域零的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石油化工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福州大学

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室)于 2013 年 12 月获国家科技部、福建省人民政府联合发文批准启动建设,依托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组建,现任国重室主任为长江学者王心晨教授。  

国重室现有固定人员3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数占一半以上,形成了一支以付贤智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在国内外光催化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研究团队。曾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国家“111”引智基地,并于2017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实验室拥有1万平方米的科研用房和近1亿元的专用仪器设备,是福州大学化学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

2014年以来,国重室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论文530余篇,其中在NaturePhotonics.IF=31.1),Nat.Commun.,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共发表48篇;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申请专利141件,获授权发明专利91件,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并获2018年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一等奖。

此外,国重室通过建立工业生产中试示范基地、产学研基地等,积极发挥对行业的科技支撑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国防环保领域,研究开发的光催化自清洁涂料、光自洁高压绝缘子、光催化军用消毒剂、工业废气废水光催化深度净化技术、密闭空间大气综合净化技术等产品与技术实现了工程化与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5年,相关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配置清单(数据自官方网站获取)

仪器名称

型号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DRS)

Cary 5000

原子力显微镜(AFM)

Dimension Icon

元素分析仪


荧光光谱仪

Fluorolog-3-TCSPC

物理吸附仪4

ASAP 2020

物理吸附仪3

ASAP 2020 (50 YEARS)

物理吸附仪2

Micromeritics 3500

物理吸附仪

Micromeritics 3020M

同步热分析仪

STA449 F3

离子色谱仪

Dionex Aquion

激光粒度仪

Nano-ZS90

光学接触角测量仪

OCA20

高分辨LCMS

Q Exactive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NICOLET IS50

电化学工作站

ZENNIUM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Avio 200

场发射扫描电镜

su80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Escalab 250Xi

X射线粉末衍射仪

D8 Advance

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

JNM-ECZ600R


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与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组建,2007年7月9日由国家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准建设(国科办基字[2007]50号),为首批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3月29日科技部批准实验室成立。实验室主任是宗保宁正高级工程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布兴研究员。

实验室定位

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面向能源化工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石油高效转化、清洁燃料生产、绿色催化合成和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催化新材料、催化反应过程和工程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重大绿色化工技术的创新,为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供科学和技术基础,持续引领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成为本领域原创性成果的培育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91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陈诵英研究员、孙予罕研究员、刘振宇研究员和王建国研究员先后担任实验室主任,彭少逸院士、邓景发院士、何鸣元院士先后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樊卫斌研究员,副主任为覃勇研究员、温晓东研究员和白进研究员。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由19名国内外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东元院士,副主任为李灿院士和谢在库院士。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对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需求,结合国际发展趋势,实验室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协调解决煤炭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问题、为洁净煤技术的创新提供科学依据和工程化基础为目标,以煤高效洁净转化为优质燃料、化学品和材料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煤的热物理化学、煤基液体燃料合成、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关产品加工新工艺和新技术、能源环境新材料制备等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有:煤直接转化过程的化学与工程基础、煤经合成气转化的一碳化学与工程、煤经甲醇转化的催化化学与工程、煤转化利用中的环境化学与工程、煤转化相关的能源环境新材料与新技术。

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配置清单(数据自官方网站获取)

物质结构与形貌鉴定组

   JEM-2010透射电子显微镜

   D8 Advance X射线粉末衍射仪(原位)

   Vertex 80V真空红外发射光谱仪

   D8 Advance X-射线粉末衍射仪

   JEM-2100F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JSM-7100F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FEI F20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

   EMXPLUS 10/12顺磁共振波谱仪

   Ultraflex MALDI-TOF/TOF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仪

   400MHz超导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

   600MHz超导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

化合物组分与物性测试组

   Evolution热重/OMNI star质谱/TENSOR27红外联用仪

   ASAP2020物理吸附仪

   Alliance2695-ZQ4000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varioEL CUBE元素分析仪

   ThermoiCAP 6300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

   Autosorb-iQ全自动物理吸附仪

   QUADRASORB evo全自动物理吸附仪

   AutoChem II 2920 全自动程序升温化学吸附仪

   Breeze1525液相色谱仪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Fluorolog-2UltraFast-CCD-TCSPC荧光光谱仪

煤、炭行业专业仪器设备组

   ZEEnit 700P原子吸收光谱仪

   L2S可见分光光度计

   NXS-4C水煤浆粘度计

   Rheotronic V1700旋转式高温粘度计

   5E-MAG6600B工业分析仪

   vario M-CUBE元素分析仪

   5E-PL300B胶质层测定仪

   AF700SC灰熔点测定仪

   NJC-II粘结指数测定仪

   5E-C5500智能量热仪

   S-144DR红外定硫仪

   5E-HA60X50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管晨光

总阅读量 13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