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科学仪器产业化“路”在何方?——ACCSI 2011之产业化论坛纪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1/04/29 18:48:03
导读: 科学仪器产业化“路”在何方?——ACCSI 2011之产业化论坛纪实

  2011年4月26日下午,2011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之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在北京京仪大酒店顺利举行。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代表和企业代表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关亚风研究员,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刘建国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于连生研究员,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青云先生,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钧先生,上海大学教授、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振博士。

论坛现场

  各位嘉宾在论坛中就目前科学仪器产业化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分享了各自产业化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由仪器信息网编辑王海先生主持。

议题一:目前产业化的困境与主要问题

  据国内权威部门统计,“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与“863”计划共安排科学仪器设备研发课题1251项,但攻克关键技术并转化为市场化产品的课题仅为100多项,其中实现大量推广应用的研发成果还不足30项;虽然“十一五”这方面数据还没有发布,但毫无疑问,目前国内拥有大量待产业化的科学仪器成果;同时,我们也实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国产仪器企业急切地需要新技术/新成果……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这种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产业化过程不通畅的现象,各位嘉宾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于连生研究员

  于连生研究员:转化动力不足

  于连生研究员认为转化动力不足是目前科学仪器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研人员,在我国的科研体制中,每个申请到的项目最终要通过验收鉴定,而通过验收鉴定和产业化的成功率并没有多大关系。同时成果转化率对于科研人员评职称并没有多大影响,除非一项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这是十分困难的。

  另一方面是企业,目前我国的仪器企业更多的是处在加工制造期,投资研发,开发新技术的动力不足。从国营企业来讲,由于领导换届问题,短期行为和短期效应使得它的动力不足;而民营企业由于更多考虑的是眼前的盈利问题,所以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度不是很高。

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钧先生

  李钧先生:合作观念的差异

  李钧先生表示产学研合作牵涉到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合作双方由于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合作不愉快,项目夭折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我们会听专家讲某个科研成果给了工厂,但是转化速度太慢。企业会说这个研究成果确实很好,但是没有市场,或者没有办法生产,这都是由于观念偏差造成的。产业化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再创新过程,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到了企业不可能只是简单的放大再生产。前期专家的科研过程和后期工程师的产品化过程是两种做法。前期的科研更多的是关注技术的创新,并不一定考虑市场,而后期产业化更关注产品性能和市场前景。

  做一个也许不是太恰当的比喻,一个专家做100次实验,前99次失败了,最后一次成功了,可能就可以结题;但是对于企业来讲,做了100台仪器,99台都是好的,哪怕一台有问题,那也不行。这种情况就说明这个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是有问题的,至少在工艺上还需要改进。此外,前期研究可以不计成本、也不一定对时间控制很严格,而且研发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很多,因而是允许项目失败的。但是对于企业,必须经过严格的时间、成本测算,甚至不允许失败。性质不一样,做法不一样,所以合作双方在观念上要协调,一道齐心协力解决艰难的孵化过程,这样产业化成功的几率才会提高。

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董青云先生

  董青云先生:面临多重风险

  董青云先生指出,从企业来讲,科学仪器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对风险的评估这个环节。一是投资风险,一个新成果引进的时候需要投资,产业化过程中也需要投资,投资规模几万、几百万甚至更多,这么多的投资什么时候收回,能不能收回对于企业来讲是有风险的。

  二是技术转化过程中的风险,技术输出方会担心自己将技术转让出去能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技术引入方担心引进的技术是否适合产业化。

  三是市场风险,企业将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就得进行产品方面的完善,市场方面的培育,而最终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也是有风险的。所以风险是造成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 关亚风研究员

  关亚风研究员:成果的可商品化程度低

  关亚风研究员谈到,科研院所、高校在仪器研发过程当中,只控制性能指标,而不控制仪器的成本和部件配置。这样做虽然仪器性能指标达到了要求,但是其可商品化程度不高,不适合产业化。事实上,一个仪器所用到的器件、材料以及加工都要有合理的成本,所谓合理的成本就是研制的仪器,将来要有市场竞争力,这个问题大部分科研人员不是很注意。

  此外,现在仪器研发当中不注重关键部件的研发,总认为它很小,即使做这方面的研发,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也很少。实际上关键部件的投入是很有用的,如果能将这个问题解决了,有可能将整个行业的问题都解决了。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 刘建国研究员

  刘建国研究员:文化与理念的碰撞

  刘建国研究员表示大学、研究所和企业之间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文化是造成科学仪器成果转化成功率低的主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在科技资源调配方面,还是把科研经费分配到大学和研究所的团队中。而在大学和研究所当中,它的文化主要是追求科学精神和技术创新,而且它的评价体系也是围绕这几条,不会把成果转移转化率、成果转移转化程度列入个人绩效能力考核当中。研究所和大学将成果在向企业转化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取决于某个团队或者个人的社会责任,如果他觉得有责任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产业化,那么他就会积极努力的去做,否则这个成果产业化就很难。

  而企业的文化是以人文关怀为基本,但最核心的目标是追求效益,如果一个企业做的再大再好,但是它却不盈利,那就是一个失败的企业。将通过鉴定的成果转让给企业,企业还要经过非常复杂的二次再开发。这个过程中常会有老师问我把研究成果给企业了,企业为什么做不出来。也有的企业会找说老师提供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就做不成好的仪器呢。如果大家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对未来成果的成功转化将会造成很大的困扰。

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上海大学教授 周振博士

  周振博士:技术成熟度不够高

  周振博士表示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还是技术成熟度的问题。科学仪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平台和产业化体系。目前我国在配套技术,如光机电、软件等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基础,因而转化率低本身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此外,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有一些大规模的仪器企业,但是在研发以及二次开发方面的投入普遍还不是很多。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待产业化的成果要有一定的成熟度,要求将光学、机械电子、零配件等每个环节都研究透,不透彻的技术产业化是很难的。而判断一个技术的成熟度,企业家和科学家判断标准是不一样的,这要求相互之间要有充分的沟通和理解。作为科学家要按企业家的要求去做,加强沟通,而企业家要把自己的要求写的清清楚楚,这样的成果才有用。

议题二:产业化成功经验与模式

  虽然目前科学仪器产业化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不少成功的范例,此次参加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的各位嘉宾在产业化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在论坛中,各位嘉宾分别谈了自己多年来在产业化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大家在今后的成果转化中给予一些借鉴和影响。

  经验一:同行转让,产业化成功率更高

  关亚风研究员表示成果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就个人经验而言如果把成果转让给专业的分析仪器企业,或者是给一些其他相关的技术含量更高的企业去做,这样的对接很容易成功,而且会把事情越做越好。但是如果转给仪器行业外的企业,效果就不是很好。现在国内有许多其他的行业的企业有充分的资金,想进入科学仪器行业,但它的研发团队对科学仪器领域的技术没有任何的概念,所以尽管非常努力也很难做好。和这样的企业合作,要想成功实现产业化,就需要我们做本来企业应该做的事,把二次开发以及相关工艺都研究出来,细化到生产线了再转化才可能成功,但这样一来产业化速度就慢了。

  刘建国研究员也表示安徽光机所的成果转化也曾有失败的案例。刚开始所里对某个企业产业化动力和技术能力缺乏判断;也有一些其他行业的企业,表示可以出钱投资我们的技术,但最后效果不是很好。其实现在所谓的高技术产品,并不代表需要在研发甚至生产的时候投入太多的钱,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出稳定可靠的产品,而这些问题并不是钱能解决的。所以在成果转化中要选中合适的企业,最好是仪器仪表行业的企业、或者是其他相关领域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经验的企业。

  于连生研究员和董青云先生也表示双方之间合作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行转让”,实现优势互补。因为丹东百特在颗粒测量仪器领域做的很成功,在粒度测试方面有相应的技术基础,同时又非常希望扩充自己的产品类型,而于连生研究员正好有这方面的成果需要转让,因此是一拍即合,现在双方合作的非常愉快,目前进展也很好。

  同样,对于同其他行业的企业或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的企业合作,于连生研究员指出要想顺利实现成果产业化,研究人员就必须将科研成果细化简化到像生产线、流水线一样各个环节都很清楚,达到让高层次人才能做的东西,低层次的人才也能做,这样成果转化才有可能成功。

  此外,董青云先生从企业角度谈到,和专家的合作当中,如果企业自身技术力量比较强、二次开发能力强,那可以花较少的钱直接将相关技术转接过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企业就要和技术输出方合作进行二次开发,这样才能够使合作更成功。

  经验二:政策环境对于促进成果转化十分重要

  刘建国研究员谈到,在环境监测连续自动监测的光学和光谱仪器领域,安徽光机所始终是瞄着“把任何一个成果”推向市场这样的标准来做的。包括我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也要求走向市场。我们不认为一个成果开个鉴定会,评价水平高就算成功,这是安徽光机所的一个基本的想法。而对于目前众多科研院所来讲,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国家政策的不连续性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国家在七八年前制定了《成果转移转化促进法》,允许将无形资产以股份的形式直接量化奖励给某些核心技术人员,这是合法的,而且工商管理部门会备案,但后来这种做法政策又不允许了。目前,只有中关村园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还有一些经过国家特批的创业园才允许将无形资产以股份的形式量化给个人,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紧密结合。

  此外,任何一个产品走向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产品最后能达到和国外同类产品竞争的程度需要走过很长的一段路。首先是同行之间的竞争,国外企业已经抢先占领了市场;其次还要得到国内用户的认可。在没有行业标准的时候,如何制定标准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实质上还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是有关系的,当初环保总局的一位领导指出对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发的产品,我们要像要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它,不能出现一点问题就把它打死。刚开始有可能它的性能和指标没法和国外的产品比,这需要慢慢从技术上去改进,我们要给它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经验三:早期介入,长期合作

  从企业来讲,怎样有效的介入产学研合作,促成成果转化,李钧先生谈到舜宇恒平的做法是:在研究初期,企业的工程师就介入,和专家一起研究。专家们通常会有非常好的想法,但有些事情他们并不是很擅长,比如进行精加工,画图纸,找加工单位等,而这些对于我们的工程师来讲相对就容易些。另外,工程师早期介入研发,就会考虑到某个产品后期的生产,从而缩短二次开发的孵化过程。

  此外,李钧先生表示科学仪器研制其实是一种很复杂的工作,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产品开发,都是必须要有一个持续改进、跟踪完善的过程,不是一锤子买卖的事,我们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模式。只有通过长期合作,彼此双方才会有更好的了解,不会计较短期得失,这样合作就会比较愉快,从而使合作双方可以分享长期合作所带来的利益。

  对于长期合作的必要性,刘建国研究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科技成果的转让不是图纸与资金的交易,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尤其在科学仪器行业一些非常核心的技术并不是在图纸上,而是在人的脑袋里。所以企业和专家之间经常的、长期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不是把技术转让给企业后它马上就能生产出稳定可靠的产品,所以在一些合作中,安徽光机所会投入一定的力量参与到产品的持续改进和开发当中。

  经验四:“产、学、研、用”相结合

  李钧先生表示,舜宇恒平在产业化中更注重“产、学、研、用”的模式,这些年舜宇恒平在质谱产品的产业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从飞行时间质谱仪、四极杆和离子阱质谱仪都做过很多尝试,也有专家提出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都有道理。但是作为企业最纠结的是产品卖给谁,谁是潜在的客户,这是我们一直花很大力气在调查分析的事情。后来我们选择和行业当中的专家型用户合作,开发过程质谱。根据用户的需求,在用户的指导下进行二次开发,从前处理、方法、软件到配置都根据他们的需求做一系列的设计。现在我们的过程质谱有好几款,有台式的、机架式的还有小型的,这种“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很有效果。

  另外,目前科技部等六部委也在推进联盟的建设,成立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战略联盟,我认为联盟建设一方面是政府加入了促进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是“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同时还鼓励联盟内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搭建了一个更宽范围的长期合作平台。或许这会更好的促进科学仪器成果的成功转化。

  经验五:只做一件事,把每个环节做熟做透

  周振博士表示,根据禾信的实际情况,产业化成功的经验有三个方面。第一,合作开发,在整个质谱仪器中所需的技术我们可以自己开发,但我们的技术肯定是不全面的,要做成真正能用的质谱产品需要和其他单位合作共同开发。

  第二,只做一件事,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做飞行时间质谱,我们要将飞行时间质谱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做熟做透。到现在为止我们经历了十年的研究、五年的二次开发、三年的产业化,目前我们的产品中除了真空泵需要国外进口,其他所有的零配件都实现了国产化。

  第三,就是差异化,对于大家都在做的东西,我们尽量不去做,质谱市场还是很大,我们主要针对行业专用的应用于环境监测的质谱仪器,这样可以避免市场竞争压力。只有有市场的产品产业化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结语】此次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与会嘉宾充分探讨了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分享了他们产业化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显然不能寄望于一次论坛讨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相信嘉宾的观点与见解,会为产业化实践带来某些思考与借鉴。

  撰稿编辑:秦丽娟

  附录:科学仪器产业化论坛嘉宾简介

  关亚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多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应用理论、新技术和仪器与传感器研究;申请专利86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多项研究成果已经成功产业化。

  刘建国,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长期从事环境污染光学监测新技术研究和光学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安徽光机所的产业化成绩在中科院系统名列前茅的,同多家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于连生,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国内声光技术领域资深专家,为国内外几十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厂、公司研制了几十种数百套声光器件。

  董青云,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是中国著名的粒度仪生产商。2010年,该公司与于连生研究员签订了金额500万的科研成果转让协议。

  李钧,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舜宇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三年多来,一直把推进产、学、研、用合作视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周振,上海大学教授,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目前国内唯一具有飞行时间质谱仪器正向设计能力的公司,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来源:仪器信息网]

标签: ACCSI产业化
用户头像

作者:wanghai

总阅读量 7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