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利用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的HBV检测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血清、单细胞和组织样本中的cccDNA。
-
将分子滤光成像技术与红外成像技术相结合,可对行驶中的机动车进行在线、快速遥感监测,具有数据离散度小、抗环境干扰能力强、超标认定准确率高的优点,并能提供超标排放的图像证据。
-
随着今年1月中旬媒体的集中报道,曹军骥及他的团队所负责的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综合系统(HSALSCS)西安示范工作项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跟项目的全称相比,人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除霾塔”。
-
超灵敏海森结构光显微镜是目前活细胞成像时间最长、时间分辨率最高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适用于各种细胞、不同探针的荧光成像。可以说,所有应用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场景都可以使用海森结构光显微镜。
-
人工智能自动检测在成本、精度和速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未来将取代质检员进行产品检验,目前检测不合格锥齿轮的正确率为97.7%,最终目标是实现不输人类的辨别能力,准确性达到约100%。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邱洪灯研究员带领的“百人计划”研究团队,利用Cyt c对氮掺杂碳量子点(N-doped CDs)的荧光淬灭效应,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新型非标记Cyt c传感器。
-
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春德带领的科研团队结合第二代和第三代基因测序方法,对紫扇贝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63.19G测序数据。
-
这是有史以来对反物质进行的最精准的一次光谱检测,标志着人类向超敏测量反物质行为并了解其“最终奥秘”迈近了重要一步。
-
利用木质磺酸盐,创造出最佳的硫基阴极;以色列设计了一款锂硫电池原型,规格为手表电池,可循环充放电约 200 次。
-
中国科研团队对冷冻电镜导致欠焦量差异的物理效应进行矫正,并对疱疹颗粒进行分类和单颗粒重构,从而将冷冻电镜技术的分辨率提高到3.1埃。从而将冷冻电镜技术的分辨率提高到3.1埃。
-
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帮助下,NREL科学家在镁电池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解决可充电镁电池问题。
-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高超教授团队设计制备出了高度可拉伸的全碳气凝胶弹性体,并且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今后有望应用在柔性器件、智能机器人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
为更快推进创新研究院建设以及项目落地对接,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苏州)创新研究院(筹)正式发布《意向落地项目信息汇总表》,面向联盟理事单位和学界征集意向落地成果。
-
近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超声技术中心研究员何世堂团队完成了声表面波气相色谱仪的研制,实现了该类仪器的国产化。
-
通过采用一种自主研发的可检测热电子散粒噪声的红外近场显微镜技术(SNoiM),直接探测GaAs/AlGaAs单晶材料纳米输运沟道中非平衡态电子电流涨落引起的散粒噪声。
-
中国科研团队受变色龙“变色”机制启发,用心肌细胞和水凝胶开发出一种新材料,可用于构建可变色的“心脏芯片”,通过芯片颜色变化来监测心脏搏动。
-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洪渊院士团队在单细胞分子动态分析系统研究中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 《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
-
近日,南京大学的鞠熀先教授研究组在仿生分子识别与仿生催化领域取得重要的研究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嗜热型高活性的DNA酶,相关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上。
-
通过采用一种自主研发的、可以检测热电子散粒噪声的红外近场显微镜技术,直接探测GaAs/AlGaAs单晶材料纳米输运沟道中非平衡态电子电流涨落引起的散粒噪声,揭示了热电子输运过程中的能量耗散空间分布信息。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基于二硫化钼/碳纳米复合负极材料的钠型双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