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让人工智能(AI)成为蓝天保卫战的有力抓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8/04/02 11:42:24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都很关注环境监测,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提出《关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破解空气污染监管难题的提案》这一提案将环境与科学技术关联。环境监测是蓝天保卫战重要抓手,也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回答记者如何打好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支撑”,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科技创新。


人工智能是以数据为驱动的决策机制,根据实时数据和各类信息,综合调配和运用分析,最终实现自动智能化,达到最佳应用。从无人驾驶汽车到VR,从制造业到在线教育再到协助医生做微创手术和物流配送等等都离不开机器人,而这都是背后具有强大的“深度学习”和“快速处理”能力,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又如何在环境监测中得以应用?


目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已经初步完成,如何将监测网络中收集的标准站数据、微型站数据、卫星数据、气象数据等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又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借助环境大数据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计划和实施、成效等动态的监控与评估,支持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提高管理决策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这是政府目前面临的难题。 


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创始人管祖光是浙江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双博士,师从前诺贝尔物理奖评委主席、瑞典两院院士SuneSvanberg教授。毕业后,管祖光放弃挪威空间中心的终身科学家职位,毅然回国,带领来自清华、北大、中科院等组成的环境科学专家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Microair全参数空气质量传感器,为空气监测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其产品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并在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后,管祖光博士带领团队相继推出微型五参气象监测仪、微型移动空气监测仪等系列传感器产品,以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来收集最广泛的环境数据管祖光博士认为,环境数据蕴藏着无限的生产创造力,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其落地,才是科学改变生态环境的实践证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环境监测以数据为驱动的环境管理决策机制越发清晰。为此,泛测环境汇集了顶尖环境科学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家。他们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从空气质量智能终端监测到可视化展示,以人工智能技术(AI)全面革新环境管理手段,自下而上构建了“泛测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FDATA™),(以下简称“泛测FDATA平台”)。


泛测FDATA平台融合了地理、空气、气象和溯源等多源数据不仅仅可对指定地区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空气质量的实时趋势和污染分布情况。还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实现历史数据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从空间维度上实现区域污染事件发现和报警,支持具体污染情况深入分析。配合数据服务功能可实现每日污染排放监管和特定事件来源分析,从而环境管理者提供高精度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 

泛测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FDATA™)

泛测FDATA平台拥有智能监管分析能力。一是重污染应急。当发生重污染天气时,管理部门可通过FDATA平台气象和空气质量的预报数据,判断该次污染过程的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通过高密度实时污染数据了解污染现,启动预案后的落实情况二是预测预报。通过FDATA平台对项目区市未来72小时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精准预测,并提供未来5天的趋势预报,环境管理者根据预报的结果,提前提出应对举措,做到提前防范,以实现有效降低污染天气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让数据驱动创新,助力政府部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泛测环境以人才和技术创新走在了行业前沿。最后,管祖光博士表示,希望通过泛测环境的努力,未来可以将环境数据开放,共享给所有外部企业或个人,贡献社会、服务政府、服务大众。


[来源:泛测(北京)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logo
泛测环境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厂商动态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