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电化学发光检测

仪器信息网电化学发光检测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电化学发光检测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电化学发光检测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电化学发光检测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电化学发光检测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电化学发光检测相关的解决方案。

电化学发光检测相关的论坛

  • 【原创】电化学发光检测

    电化学发光(ECL)是在电极上施加一定的电压使电极反应产物之间或电极反应产物与溶液中某组分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光辐射现象。电化学发光与普通化学发光相同之处是二者的发光均由进行能量电子转移反应的组分所产生,而不同之处是电化学发光由电极上施加的电压所引发和控制,普通化学发光是由试剂的混合所引发和控制的。电化学发光与毛细管电泳结合,涉及ECL试剂的加入方式,电泳高压电场的隔离以及ECL的发光效率问题。因为是在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所以电泳高压电场会对电化学检测产生较大影响,高压电场不隔离的话容易损坏电化学分析仪。另外,检测部分设计上是毛细管出口必须对准电极表面。电化学发光检测基本包括两大部分。电化学部分和化学发光采集部分。电化学部分一般采用电化学分析仪(国内用上海辰华的较多),化学发光采集大多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BPCL超微弱化学发光分析仪。几年前,国内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西安瑞迈仪器公司就已共同研制出了商品化的CE-ECL分析仪。先写这么多吧,开始实验了,另外一个问题:怎么今天不能插入图片?

  • 【分享】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原理动态展示

    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是继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以后的新一代标记免疫测定技术,是电化学发光(ECL)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标记物的发光原理与一般的化学发光(CL)不同,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实际上包括了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二个过程。ECL与CL的差异在于ECL是电启动发光反应,而CL是通过化合物混合启动发光反应。ECL 不仅可以应用于所有的免疫测定,而且还可用于DNA/RNA探针检测。[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8/200608290841_24973_1636364_3.gif[/img]

  • 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

    技术参数 1.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仪: * 测量动态范围:大于5个数量级 * 测量精度优于0.05% 2.MPI-A/B型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器: * 波长范围:300—650nm * 灵敏度:SP1000A/Lm 3.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电化学分析仪: * 电位范围:-10V—10V * 电流范围:±250 mA * 参比电极输入阻抗:10E12Ω * 灵敏度:1x10E-12—0.1A 共16个量程 * 输入偏置电流:50pA * 电位增量:1mV * 扫描速率:0.0001—200V/S * 测试方法: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计时电流法(CA) 计时电量法(CC),控制电位电解库伦法(BE),开路电压—时间曲线(OCPT) 4.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毛细管电泳高压电源: * 输出电压:0—20KV * 输出电流:0—300uA 技术文章 1.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2.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of tris(2,2''-bipyridyl) ruthenium and its derivatives 主要特点 1.用于药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检测分析 2.用于蛋白质与药物、核酸相互作用研究。 仪器介绍 电化学发光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毛细管电泳分析中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它将毛细管的分离技术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可在临床分析及医药、病毒、免疫等科学试验中大大简化分析的技术难度,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MPI-A型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系结合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于一体的多测试界面、多分析参数、多控制部件系统集成仪器。它可同时对被测样品实现毛细管电泳在线分离、电化学发光实时检测,并同步显示化学发光信号、电化学电位扫描信号、电化学电极电流信号及毛细管电泳电流信号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 【分享】微流控芯片上的电化学发光

    长春应化所电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秀荣研究员做的,有关于微流控芯片电泳以及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手段的实现,很不错的![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5658]微流控芯片上的电化学发光.rar[/url]

  • 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特点

    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特点最先进的分析原理专利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ECL)。ECL是一种在电极表面由电化学引发的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包括了两个过程。发光底物二价的三联吡啶钌及反应参与物三丙胺在电极表面失去电子而被氧化。氧化的三丙胺失去一个H成为强还原剂,将氧化型的三价钌还原成激发态的二价钌,随即释放光子恢复为基态的发光底物。最好的发光标记物-三联吡啶钌分子量小,结构简单。可以标记于抗原,抗体,核酸等各种分子量,分子结构的物质。从而具有最齐全的检测菜单。三联吡啶钌为水溶性,且高度稳定的小分子物质。保证电化学发光反应的高效和稳定,而且避免了本底噪声干扰。最先进的包被技术采用罗氏公司专利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包被技术。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是最牢固和特异的结合。保证了牢固的包被效果和特异的检测结果。特殊的磁性微粒子载体以及磁性分离技术由聚苯乙烯包被的磁性微粒子为载体,直径仅为2.8um。同类型产品最小;提供类均相的反应环境,增加反应面积,提高反应速度;保证最终检测结果的高灵敏度;利用磁性分离技术,实现全自动化分析;与其它几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相比,电化学发光具有以下的优点:1. 高灵敏度,检测下限达1pmol;2. 线形范围宽,达7个数量级;3. 快速,出第一个结果的时间仅需数分钟;4. 应用范围广,可以同样的灵敏度和线性范围检测各种物质,包括DNA;5. 试剂稳定,无污染和衰变问题;6. 自动化程度高。

  • 【资料】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铁

    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铁 关键词: 电力 化学   铁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是活细胞的一种组分,是多种酶的活化部位,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重要。测定痕量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和化学发光法等。其中化学发光法具有简便快速和灵敏度高等优点,但该方法的选择性不高。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发光分析方法,已广泛用于许多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分析测定,然而,至今为止,很少有电化学发光方法涉及铁离子的分析测定。本文发现,铁(Ⅲ)和邻菲口罗啉形成的配合物(Fe(oPhen)33 )对碱性介质中鲁米诺在印刷电极上的电还原发光信号有强的增敏作用,据此,首次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铁(Ⅲ)的电化学发光方法。该方法与已经报道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 【求助】关于电化学发光的问题

    有没有用MPI-A/B化学发光多参数分析测试系统做毛细管电泳-三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的同仁,在-0.5V--0V进行循环伏安时,有较强的化学发光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一般,三联吡啶钌的氧化电位在1.15V左右。谢谢关注!

  • 【资料】评述:电化学发光及其应用

    电化学发光及其应用摘 要 对电化学发光作了简要介绍,同时对它的各种应用如定量分析,表面分析,动力学研究,电子转移研究和发光器件应用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定量分析,表面分析,动力学,评述[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110791]电化学发光及其应用[/url]

  • 【求助】请教做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的

    [size=3]想问一下大家,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有没有和免疫分析联用的呀?查了不少文献,很多都是CE-ECL检测小分子的,要不就是CE-CL免疫分析的,有没有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检测蛋白质或用于免疫分析检测抗原抗体的呀?没有查到这方面的文献,想问问大家,谢谢了。[/size]

  • 【转帖】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的心得体验

    [size=3]做电泳已有两年时间了,主要开展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的应用研究,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下个人的小经验吧。[/size][size=3]毛细管电泳具有高分离效率、短的分析时间、少的样品和试剂消耗等诸多优点;电化学发光是由电化学反应引起的化学发光,其不需要外加激发光源,背景信号低和线性范围宽等优点,已成为一种常用的高灵敏度检测方法。毛细管电泳分离与电化学发光检测的结合联用充分展示了其高分离效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但是,因为在毛细管窄内径下进行电驱动分离,这是一个大的挑战,虽然提高样品进样体积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但是简单的增加样品体积也可能导致分离度的下度。另一方面,电化学发光检测是由电化学引发的,这样毛细管电泳的高压电场对其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于采用较大内径的毛细管影响尤为突出。以下通过毛细管电泳分离和电化学发光检测两方面来聊聊个人心得。[/size][b][size=3]一、毛细管电泳分离[/size][/b][size=3]为使多种混合样品试剂得到良好分离,需要考虑较多因素;如样品溶剂的选择、进样时间和进样电压、温度、电泳高压、电泳缓冲液类型、[/size][size=3]电泳缓冲液浓度及[/size][size=3]PH、是否需要添加剂以及添加剂的选择等等吧。以下从各个方面稍作介绍:[/size][size=3][b]样品溶剂的选择[/b];通过实验发现,不同样品溶剂对分离和灵敏检测都有一定的影响,水和电泳缓冲液作样品溶剂占多数,我们实验一般用水作溶剂,有时候也用有机溶剂。实验结果偏差较大。下面图[b]Ⅰ[/b]是我实验中考察样品溶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选择了A和B两种样品溶剂进行实验,发现B溶剂对分离效率和检测灵敏度都有明显改善作用。图Ⅱ是我的一个师兄以前做的实验关于样品溶剂的影响考察,他选择了5种样品溶剂,结果发E溶剂效果最佳。[/size][table=100%][tr][td][b][size=3]Ⅰ[/size][/b][/td][/tr][/table][table=100%][tr][td][b][size=3]Ⅱ[/size][/b][/td][/tr][/table][size=3]对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背景电解质溶剂的粘度改变导致进样体积的改变,另外,分析物在不同样品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应该也是一个因素吧。[/size][size=3][b]进样时间和进样电压;[/b]它们对样品的进样量有直接影响,上面我已经粗略聊过毛细管进样量的大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进样量太大,峰可能脱尾加宽,这样分离效率不高应是必然了,进样量太少的话的检测灵敏度方面又会造成影响的。[/size][size=3][b]温度;[/b]这个因素我不加具体实验方面的讨论了,因为我们用的仪器根本就没有带温控装置;温度对毛细管电泳的影响也只是书上的理论知识,抱歉了!自己实验中根据气温变化一般开空调控制到室温啦,呵呵。[/size][size=3][b]电压高压;[/b]这一点我想做毛细管电压的同志基本都知道其影响了,也是实验中必要优化的条件之一吧。[/size][size=3][b]电压缓冲液类型;[/b]它的选择也确是一个因素,不管对分离还是检测。影响也比较明显。大家看一下我的这个关于缓冲液类型考察的图吧。[/size][b][size=3][/size][/b][size=3]四种不同种类的缓冲液,得到的分离效果图。很明显啊,D缓冲液为我所需![/size][size=3][b]电泳缓冲液浓度及PH;[/b]这个因素对分离和检测也是有影响的,一般对这个条件优化时,通过考察电泳缓冲液浓度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而其PH不仅考察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还有一个分离效率,即分离度。[/size][size=3][b]添加剂;[/b]添加剂包括的种类繁多,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添加剂,比如做蛋白质分离检测时,可能需要找一些对防止蛋白质吸附效果较好的添加剂,文献报道比较多,我实验中曾经使用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效果还不错,不过实验中得注意一个细节,每次实验结束后(欲关闭仪器停止实验一段时间的话),最好用水冲洗一下毛细管。要不然毛细管容易被堵死,因为PVP感觉粘粘的,时间长了好像会凝固。呵呵!另外,为了提高分离效率,也可选择一些像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等添加剂的,我一个师兄用过离子液体,效果不错。[/size][b][size=3]二、电化学发光检测[/size][/b][size=3]电化学发光与毛细管电泳目前一般采用柱后检测的,以Ru(bpy) [sub]3[/sub][sup]2+[/sup]的电化学发光行为为主,为提高检测灵敏度,需要考察电化学系统的工作电极类型及处理情况、工作电极与毛细管出口端的距离、检测恒电位、柱后液的PH及浓度等等因素。[/size][size=3][b]工作电极类型;[/b]Ru(bpy) [sub]3[/sub][sup]2+[/sup]的电化学发光通常采用铂电极和金电极作工作电极,我实验中采用铂电极;实验前,为得到良好效果,电极需要进行抛光处理并超声清洗表面。这方面如果是做电化学的同志应该都很清楚了。[/size][size=3][b]电极与毛细管出口端的距离;[/b]距离太近,在电极表面附近的柱后液被电泳缓冲液冲淡而影响灵敏度,距离太远的话,电泳分离的样品到达电极表面的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程度可能不高,进而也影响灵敏度。[/size][size=3][b]检测电位;[/b]它对Ru(bpy) [sub]3[/sub][sup]2+[/sup]在电极表面的氧化速率有很大影响。[/size][size=3][b]柱后液PH及浓度;[/b]它们对电化学发光也有很大影响,选择合适的PH和浓度也有实验中需要考察的一个因素。[/size][size=3]以上是关于毛细管电泳分离电化学发光检测方面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来源于[b][color=#3b85d6][font=Verdana]plf0717[/font][/color][/b])[/size]

  • MPI-E型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

    技术参数 1.MPI-E型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仪: * 测量动态范围:大于5个数量级 * 测量精度优于0.05% 2.MPI-A/B型多功能化学发光检测器: * 波长范围:300—650nm * 灵敏度:SP1000A/Lm 3.MPI-E型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电化学分析仪: * 电位范围:-10V—10V * 电流范围:±250 mA * 参比电极输入阻抗:10E12Ω * 灵敏度:1x10E-12—0.1A 共16个量程 * 输入偏置电流:50pA * 电位增量:1mV * 扫描速率:0.0001—200V/S * 测试方法:循环伏安法(CV),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计时电流法(CA)计时电量法(CC),控制电位电解库伦法(BE),开路电压—时间曲线(OCPT) 技术文章 此仪器没有任何技术文章 主要特点 应用领域: * 药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检测分析 * 蛋白质与药物、核酸相互作用研究。 仪器介绍 电化学发光检测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检测方法,它将电化学分析与化学发光检测相结合,可用于临床检验分析及医药、病毒、免疫等科学试验。 MPI-E型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系结合电化学分析与化学发光检测于一体的多测试界面、多分析参数、多控制部件系统集成仪器。它可同时对被测样品实现电致化学发光实时检测,并同步显示化学发光信号、电化学分析信号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 【求助】做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的

    [size=3]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分离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什么老是分不开呢?用得磷酸盐缓冲,PH6-10的都用了,硼酸缓冲也试了,就是分不大开。苦参碱的光信号峰很大,而氧化苦参碱则很小,两者配比优化了也不怎么能分开,基本上重叠在一块,而且氧化苦参碱信号很弱。看文献上两者分离挺好的,为什么我老是分不开呢,也没找出原因,郁闷死了。大家有知道得不?多谢了哈![/size]

  • 仪器介绍 I:ELECSYS 2010 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仪器介绍 I:ELECSYS 2010 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Elecsys 2010 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产于Roche公司(罗氏公司),Roch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检验产品提供商之一。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300841_358158_1699466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300841_358157_1699466_3.jpgElecsys 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是应用先进的电化学发光(ECL)技术的全自动台式分析仪。电化学发光(ECL)技术己应用于甲状腺,激素,心肌损伤和肿瘤标志、传染病、贫血、骨代谢等广泛的测定项目。Elecsys 2010仪器全自动数据处理的特点是使用了二维条形码技术,避免了手工操作,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 Elecsys 2010的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于甲状腺、激素、心肌损伤和肿瘤标志、传染病、贫血、骨代谢等的测定项目。目前我院已开展项目: 甲状腺功能:游离甲状腺素(F 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PO) 性激素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泌乳素(PRL),孕酮(PROG),睾酮(TesTo) 肿瘤标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乳腺癌相关抗原(CA153),卵巢癌相关抗原(CA125),胰腺癌相关抗原(CA199) 肝炎病毒类: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乙肝e抗体(Anti-HBe),乙肝e抗原(HBeAg) 糖尿病检测:胰岛素(Ins),C-肽(CP)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非常迅速的非放射性免疫分析。它具有高灵敏度、检测范围宽、分析方法简便快速、标记物稳定性好、无污染、结果稳定、误差小、安全性好等优点更免除了使用放射性物质。它是放射性免疫分析与普通酶免疫分析的取代者,是免疫分析重要的发展方向。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优点: 1.灵敏度高:这是CLIA关键的优越性,其灵敏度可达1E-16mol/L(RIA为1E-12mol/L)。又如化学发光底物(如AMPPD)可检测出的碱性磷酸酶的浓度比显色底物要灵敏5E5倍。 2.宽的线性动力学范围:发光强度在4~6个量级之间与测定物质浓度间呈线性关系。这与显色的酶免疫分析吸光度(OD值)为2.0的范围相比,优势明显。虽然RIA也有较宽的线性动力学范围,但放射性限制了其应用。 3.光信号持续时间长:辉光型(glow type)的CLIA产生的光信号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一天。简化了实验操作及测量。 4.分析方法简便快速:绝大多数分析测定均为仅需加入一种试剂(或复合试剂)的一步模式。 5.结果稳定、误差小:样品系直接自己发光,不需要任何光源照射,免除了各种可能因素(光源稳定性、光散射、光波选择器等)给分析带来的影响,使分析结果灵敏稳定可靠。 6.安全性好及使用期长:在上述优点前提下,更免除了使用放射性物质。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CLIA的危害性。

  • 【求助】关于化学发光成像分析 vs 化学发光检测仪

    刚学习化学发光,请专家指点化学发光检测仪采用液相(态)检测方法比化学发光固相(态)检测(成像系统)灵敏多少个数量级? 3~5个?对于化学发光检测,是不是PMT单光子检测做的工作,化学发光成像系统一定不可以做? 例如?

  • 化学发光领域参考书籍

    1. 《化学发光基础理论与应用》,林金明,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07月 简介: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环境化学、临床检验、药物分析和工业分析等领域。本书共有11章,侧重于总结化学发光的理论研究,内容包括:总论;鲁米诺、过氧化草酸酯、高锰酸钾和四价铈等四种最常用化学发光试剂的化学发光研究与应用概况;活性氧的化学发光研究;微观非均相化学发光反应;液相色谱柱后化学发光检测技术;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微流控芯片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中国化学发光研究概况等。2. 《流动注射分析法》,方肇伦 等著,科学出版社, 1999年8月 简介:流动注射分析是70年代中期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溶液自动在线处理及测定的现代分析技术。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流动注射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系统介绍了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原子光谱法、流动注射电化学分析法、流动注射酶分析法、流动注射荧光及化学发光洁、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法、流动注射在线分离浓集、在线消解等操作方法和技术关键.全书理论、概念论述清晰,重点突出介绍各种技术和方法,充分体现“流动注射分析法”的含义。3. 《电化学发光》,李云辉 王春燕 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01月 简介: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药学、临床、环境、食品、免疫和核酸杂交分析和工业分析等领域。在21世纪中必将继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本书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及电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电化学发光基本原理;电化学发光的基本类型;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电化学发光的应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应用实例等。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林金明 赵利霞 王栩 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年03月 简介:本书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9章介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新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第二部分10~18章侧重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主要针对临床检测、环境分析以及食品安全三大应用领域。第19章简要介绍分析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附录收集了常用的化学发光免疫试剂盒和相关用语的中英文对照。书中每个章节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参考性,尽最大可能地收集与每一章节有关的参考文献。 本书可供从事临床分析、食品检测、环境监测等科研人员和分析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 【分享】电致化学发光

    电致化学发光作为一种分析技术,不仅可用于化学分析,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生物检测和传感技术中。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分析方法,是化学发光、电化学、生物分析、微电子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相结合的最新产物,主要用于临床、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电致化学发光(ECL) 是某些具有电致化学发光活性的物质处在一定的电位时,与溶液中氧化还原物质作用生成的不稳定激发态迁移回基态时所导致的化学发光。ECL 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应用在免疫标记技术、生物化学固定化技术与微细加工技术等方面。  电化学发光免疫 免疫分析研究的物质基础是抗体和抗原,对抗原和抗体进行特殊标记是免疫技术的关键。 电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ECL IA) 是利用化学发光剂作为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当这种复合物与被检测物中对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加电电极的作用下激发出特异的光,根据发光的强度可检测出被测物的浓度等参数值。ECL 免疫分析可分为直接法、双夹心法和竞争法等3 种方法,其中直接法主要用于检测抗体,双夹心法主要用于测定大分子抗原,竞争法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电致化学发光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生物分析领域中,用于蛋白质、激素、肿瘤、病毒、毒物等成分析检测,服务于临床、卫生、食品、环保和军事等领域。 电化学发光与生物化学固定化技术 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有研究者将磁珠 应用到电致化学发光免疫检测中,其原理是使用物理吸附、包埋和共价结合等生化固定方法通过聚合物将抗体(抗原) 固定在纳米级的磁珠上,注射到装有电极的反应池中,电磁场将磁珠吸附在反应池的底部 然后将待测物质溶液注射到反应池中,待测物质溶液中的目标抗原(抗体) 与固定在磁珠表面的抗体(抗原) 结合,其它的非目标物质则被从反应池中冲洗掉 再将发光剂标记的抗体(抗原) 注射到反应池中,最终形成偶联磁珠抗体(抗原)2待测目标抗原(抗体)-发光剂标记的抗体(抗原) 夹心复合体。形成的复合体在加电电极的作用下会产生特异性发光,通过检测发光强度,可测出待测目标物质的含量。磁珠固定方法有效解决了免疫检测过程中非特异物质有效分离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在免疫检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磁珠ECL 技术不仅可用于免疫检测中,还可用于酶及底物、DNA 等对象的分析和检测。  电化学发光与微细加工技术 由于生物芯片特别是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ECL 技术应用到生物芯片上的诱人前景。ECL 反应池、电极被制作得越来越小,分析所需的样品量也随之越来越少,而检测精度却越来越高。半导体光刻技术、厚膜薄膜技术、丝网印刷技术等应用于其它高科技领域的技术被引用到制作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中,为该系统拓展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使系统的集成度和微型化等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Fiaccabrino等设计了磁珠流动注射式ECL 检测装置,在5 mm ×6 mm 的硅基片上制作了微型的ECL 探针,包括电极、反应池和电传感器。电极为金或铂金的插指电极,用光刻的方法刻蚀在硅基片上,1 mm 长即包含125 对电极,每个电极宽3. 2μm ,电极间距0. 8μm 反应池用覆盖在硅片上环氧树脂刻蚀而成,光电二极管紧贴反应池,接收ECL 反应产生的光,以检测被测物质的含量,反应池可容纳的溶液量为2. 25μL 。该装置被用于检测可待因,线性范围为0. 1~2 mmol/ L 用于检测葡萄糖,其线性范围为50~500 mol/ L 。 随着毛细管电泳(CE) 芯片技术的发展,ECL 与CE 芯片的联合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应用到生物检测和分析中,为生物检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段。由于这种方法具有精度高、应用范围广和易于集成等优点,使它将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一种主要检测方式。

  • 【资料】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煤灰中微量铀

    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煤灰中微量铀--《冶金分析》2008年02期 --------------------------------------------------------------------------------本文献来源中国知网 www.cnki.net   采用恒电位电解技术,使不具发光活性的铀(Ⅵ)通过自制的流通式碳电解池后,在-0.70 V(vs.Ag/AgCl)电位下在线还原为铀(Ⅲ),铀(Ⅲ)与鲁米诺在碱性条件下产生化学发光,从而建立了铀(Ⅵ)的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9~1.0×10-5g/mL,检出限为2×10-10g/mL,对1.0×10-7g/mL铀(Ⅵ)进行13次测定,得到相对标准偏差为2.5%。该方法用于煤灰中微量铀(Ⅵ)的测定,结果良好。【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甘肃天水741001【关键词】:电化学发光 铀 煤灰 恒电位电解【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275023)【分类号】:TQ533【DOI】:CNKI:SUN:YJFX.0.2008-02-006【正文快照】:  铀作为自然界最重的放射性元素,在地壳中分布极广。铀对生物的健康有很大影响。首先,铀元素及其衰变的产物都具有放射性,一旦进入食物链,就会造成食物的放射性污染,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其次,铀元素作为一种重金属,其化学毒性很大,与镉、汞相似,但是自然丰度却要大得 A flow injection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uranium is described.Uranium(Ⅵ) was on line reduced to uranium(Ⅲ) by a constant potential electrolysis technique at the potential of-0.70 V(vs. Ag/AgCl electrode) using a self-made flow-through carbon electrolytic cell,then the produced uranium(Ⅲ) reacted with luminol in alkaline solution to produce chemiluminescence.The chemiluminescent intensity is linear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uranium in the range 1.0×10-9-1.0×10-5 g/mL with a detection limit(3σ) of 2×10-10 g/mL.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is 2.5% for 1.0×10-7 g/mL uranium in 13 replicated measurements.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uranium in coal ash samples.【Keyword】: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uranium flow injection coal ash constant potential electrolysis

  • 【转帖】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的心得体验

    在其它版面看到有专家对自己做过的和发光有关的实验总结出了一些心得,感觉不错,特地转发一下,看看对大家有没有一些帮助:【转帖】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的心得体验: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04/2646231/

  • 电致化学发光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escence, or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 scence, 缩写为ECL)是一种利用电化学手段产生的化学发光。通常在电极表面由电解生成阴阳自由基离子,这两种离子迅速发生湮灭反应生成激发态而发光, 这种体系结合了电化学和光化学分析的特点,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得到人们广泛关注。近年来,已有大量的相关综述文献出现 [79-85]。ECL分析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研究有很多报道。1990年Uchikura等利用联吡啶钌与草酸的ECL反应,使用Sep-Pak C18分离柱测定了人尿中草酸的含量,方法的检测限为0.3 pmol。同年Danielson等 报道了Ru(bpy) 32+与21种氨基酸的ECL, 检测限从脯氨酸的20 pmol到天冬胺酰的50 nmol,并利用C18分离柱测定了合成骨胶原中的脯氨酸和羟基脯氨酸。1992年Brune等人利用预电解方法将Ru(bpy) 32+氧化为Ru(bpy) 33+, 成功地测定了脯氨酸等15种常见氨基酸, 并用Whatman Particil10 SCX分离柱分离测定了短杆菌肽D水解产物中的甘氨酸、丙氨酸、白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Sato等人利用二丁烯砜与一级氨基酸的衍生反应,将一级氨基酸转变为三级,从而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 并利用C18分离柱分离9种衍生后的产物。Nieman等利用丹磺酰氯的衍生反应使一级氨基酸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10倍,二级氨基酸的灵敏度提高了20倍。随着电位控制技术和薄层电解池的开发和完善,ECL的应用研究将会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化学发光及生物发光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一部分 概述 化学发光 (ChemiLuminescence ,简称为 CL) 分析法是分子发光光谱分析法中的一类,它主要是依据化学检测体系中待测物浓度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在一定条件下呈线性定量关系的原理,利用仪器对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检测,而确定待测物含量的一种痕量分析方法。化学发光与其它发光分析的本质区别是体系产生发光 ( 光辐射 ) 所吸收的能量来源不同。体系产生化学发光,必须具有一个产生可检信号的光辐射反应和一个可一次提供导致发光现象足够能量的单独反应步骤的化学反应。化学发光体系用化学式表示为: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8/200608291133_24995_1636364_3.jpg[/img]依据供能反应的特点,可将化学发光分析法分为: 1 )普通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一般化学反应 ) ; 2 )生物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生物化学反应;简称 BCL) ; 3 )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 ( 供能反应为电化学反应,简称 ECL) 等。根据测定方法该法又可分为: 1 )直接测定 CL 分析法; 2 )偶合反应 CL 分析法 ( 通过反应的偶合,测定体系中某一组份; 3) 时间分辨 CL 分析法 ( 即利用多组份对同一化学发光反应影响的时间差实现多组份测定 ) ; 4 )固相、[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掖相 CL 。分析法; 5 )酵联免疫 CL 分析法等。 化学发光的系统一般可以表示为: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8/200608291133_24996_1636364_3.jpg[/img]在整个的检测系统中其关键的部分为 PMT ,其直接影响到仪器的检测性能,其最高检测极限为 10 - 22 mol/L 。不同型号的仪器其检测技术不一样,但基本原理都是利用待测组份与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呈线性定量关系,而化学发光强度随体系反应进行的速度增强或衰弱。记录仪记录峰形,以峰高定量,也可以峰面积定量。因化学发光多为闪烁式发光 (1—2s 左右 ) ,故进样与记录时差短,分析速度快。

  • 求助做电化学发光的

    想请教大家,如何才能找出电致化学发光物质的发光波长位置呢?看到文献上有以波长 — 发光强度 作的λ-ECL intensity 曲线,不知怎么得出的,求助各位大侠!谢谢

  •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化学发光反应参与的免疫测定分为二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发光剂作为酶免疫测定的底物,通过发光反应增强测定的敏感性;第二种是以发光剂作为抗体或抗原的标记物,直接通过发光反应检测标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一、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  从标记免疫测定来看,化学发光酶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tenzymeimmunoasssay,CLEIA)应属酶免疫测定。测定中2次抗原抗体反应步骤均与酶免疫测定相同,仅最后一步酶反应所用底物为发光剂,通过化学发光反应发出的光在特定的仪器上进行测定。两种常用的标记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均有其发光底物,由此建立的CLEIA均在临床检验中应用。  (一)HRP标记的CLEIA  常用的底物为鲁米诺或其衍生物。鲁米诺的氧化反应在碱性缓冲液中进行,通常以0.1mol/LpH8.6Tris缓冲液作底物液,鲁米诺和H2O2在无HRP催化时也能缓慢自发发光,而在最后光强度测定中造成空白干扰,因而宜分别配制成2瓶试剂溶液,只在用前即刻混合。  HRP催化鲁米诺氧化的反应可被某些酚试剂(如邻-碘酚)或萤火虫荧光素酶等加强。加强剂的作用是增强发光和延长发光时间,由此可提高敏感度。  (二)AP标记的CLEIA  在以AP为标记酶的CLEIA中,应用的底物为adamantyldioxetasephosphate,有不少衍生物的商品试剂如PPD可供应用。发光反应的反应式如下:[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8/200608290913_24989_1636364_3.jpg[/img]二、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测定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测定亦称化学发光免疫测定(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CLIA),是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一类免疫测定方法。用作标记的化学发光剂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①能参与化学发光反应;②与抗原或抗体偶联后能形成稳定的结合物试剂;③偶联后仍保留高的量子效应和反应动力;④应不改变或极少改变被标记物的理化特性,特别是免疫活性。鲁米诺类和吖啶酯类发光剂等均是常用的标记发光剂。  鲁米诺类的发光反应须有催化剂(例如过氧化物酶)催化,且与蛋白质或肽结合后其发光作用减弱,因此鲁米诺类在CLEIA中是很好的底物,但已较少用于CLIA的标记。吖啶酯类对CLIA更为适用,其显著的优点是:①氧化反应不需催化剂,只要碱性环境中就可以进行。反应物在加入H2O2后再加氢化钠溶液,发光反应迅速,本底低。②在氧化反应过程中,结合物被分解,因此游离的吖啶酯的发光不受抑制。试剂稳定性好。  三、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在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electrochemluminescenceimmunoassay,ECLI)中应用的标记物为电化学发光反应的底物三联吡啶钌,其衍生物N-羟基琥珀酰胺(NHS)酯可通过化学反应与抗体或不同化学结构的抗原分子结合,制成标记的抗体或抗原。ECLI的测定模式与ELISA相似,分二个步骤进行。以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为例,第一步在试管中进行,反应物为Ru(bpy)32+标记的抗体、吸附在磁性微球上的固相抗体以及受检的标本,反应式如图[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8/200608290914_24990_1636364_3.jpg[/img]反应后除由标记抗体、固相抗体与标本中的抗原形成的夹心复合物外,尚有多余的标记抗体和固相抗体。第二步是将反应液输入特殊的检测仪器的反应室中(图18-3),随即用含三丙胺(TPA)的缓冲液冲洗。反应室电极下有磁铁。含磁性微球的夹心复合物及游离的固相抗体被吸附在电极表面,游离的标记抗体随冲洗液流出。此时在反应室中即发生如图18-1的电化学发光反应。发出的光由光电倍增管转为信号,通过电信号的测定反映标本中抗原的含量。[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6/08/200608290915_24991_1636364_3.jpg[/img]ECLI具有以下优点:①标记物在再循环利用,使发光时间更长、强度更高、易于测定;②敏感度高,可达pg/ml或pmol水平;③线性范围宽,>104;④反应时间短,20min以内可完成测定;⑤试剂稳定性好,2~5℃可保持一年以上。  四、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放射免疫分析因标记物的放射性在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为替代这一广被采用的测定方法,近年来创立了多种新的标记免疫技术。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敏感度高,甚至超过RIA;②精密度和准确性均可与RIA相比;③试剂稳定,无毒害;④测定耗时短;⑤测定项目多;⑥已发展成自动化测定系统。因此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在医学检验中不仅能取代RIA,而且可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 纳米材料诱发的化学发光(一)

    以下是我写的综述的部分内容,望得到大家的指教4 纳米体系化学发光4.1纳米材料参与的电致化学发光广义的化学发光也包括电致化学发光(ECL),电致化学发光是指对电极施加一定的电压进行电化学反应,电极反应的产物之间或与体系中的某种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激发态物质,激发态物质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发光[42,43]。它不但具有化学发光分析的许多优点,还具有电化学方法的一些特点,如电发光反应过程控制性强,选择性好等优点[44,45]。近年来,将纳米材料引入分析化学研究中已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取得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46,47]。4.1.1半导体纳米粒子电致化学发光机理4.1.1.1半导体纳米粒子直接接受电极提供的能量生成激发态传统ECL是利用电极原位(in situ)产生试剂,这些试剂在溶液中反应,完成较高能量的电子转移而生成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的激发态分子回到基态过程中以光辐射形式释放能量[48-50]。同理,当电极施加双阶跃正负脉冲(或电位循环)时,半导体纳米粒子(A)在正电位阶跃时被氧化为A+,接着在负电位阶跃时被还原为 A-,A+ 与 A- 反应生成激发态的 A*,激发态的 A* 回到基态过程中时产生了化学发光[24,51-55]。对应的反应过程可以用(4.1)—(4.3)式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该机理产生发光的必要条件是:产生的还原态 A- 或氧化态 A+ 在溶液中,要能够稳定存在一定时间,从而使得A+ 能够与 A- 相遇、碰撞并产生激发态的 A*[24]。 A → A+ + e- (4.1) A + e- → A- (4.2) A+ + A- → A* (4.3) A* → A + hv (4.4)较典型的例子是He气氛下,在含有0.1mol/L THAP乙腈溶液中,对Pt电极施加双阶跃正负脉冲电位,并在 +2.7 V 和 -2.1 V循环阶跃,在正电位阶跃时,粒径为2-4nm的Si纳米半导体被氧化成稳定的 Si(NCs)+,接着电位阶跃负方向产生Si(NCs)-,并与Si(NCs)+ 碰撞产生激发态的Si(NCs)*,Si(NCs)* 回到基态时产生640nm的光发射[24]。4.1.1.2 半导体纳米粒子电化学产物与共反应物(coreactant)发生ECL反应若体系中含有共反应物(还原性或氧化性物质)时,仅在工作电极上施加正或负电压,即可生成激发态的A*而发光[24,53,56-58]。其反应过程可以用(4.1)—(4.3)式表示。产生的还原态 A- 或氧化态 A+也要能够稳定存在于溶液中一定时间,才能发生发光[24]。 A → A+ + e- (4.1)A+ + Re → A* + Ox (4.5)A* → A + hv (4.4)或 A + e- → A- (4.2)A- + Ox → A* + Re (4.6) 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Zou[56]等将纳米CdSe沉积在石墨充蜡电极表面上并成膜,纳米CdSe膜在循环伏安下产生两个ECL通道(ECL-1和ECL-2)。并用ECL-1,在事先通N2 25min 含有0.1mol/L KNO3 pH 9.3 磷酸缓冲溶液中,扫描速率为0.06V/S 下,对H2O2进行了测定,线性范围: 2.5×10-7 ~ 6×10-5 mol/L,检测限: 1.0×10-7 mol/L。他们也提出了ECL的机理(式4.7—4.11)。CdSe NCs + ne → nR• - (4.7)O2 + H2O2 + 2e → OOH- + OH- (4.8)2R• - + OOH- +H2O → 3OH- + 2R* (4.9)or2R• - + H2O2 → 2OH- + 2R* (4.10) nR* → CdSe NCs + hv (4.11) 4.1.2 纳米金粒子对电致化学发光体系的催化作用 因纳米具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高的催化特性,近来人们对纳米金催化等特性的研究进展迅速[59]。崔华[60]研究小组,已将纳米金用于化学发光体系研究,报道了纳米金粒子的催化作用对液相电致化学发光的影响,发现纳米金的催化作用和电化学活性既可以增强两个阳极ECL发光通道,又导致了两个新的阴极ECL发光通道的产生。最近,Liu[61]等发现纳米金可以催化Ru(bpy)32+- pentoxyverine (喷托维林)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将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与毛细电泳技术联用,在毛细电泳柱端成功测定了喷托维林,检测限为:6nmol/L;并将该方法用于喷托维林和人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的测定,测定值为:1.8×103 L/mol。4.1.3 纳米材料作为化学发光试剂的固载。钱柯君[62]等用反胶束法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合成球形luminol/ SiO2复合纳米微粒;再用壳聚糖修饰已合成的纳米微粒并标记DNA作为DNA探针,构建的DNA探针与固定在聚吡咯修饰电极上的靶DNA杂交。用ECL法对DNA杂交情况进行评估,仅互补序列DNA才可以与DNA探针形成双链DNA(dsDNA)并产生强的ECL。发现3个碱基错配互补靶序列和非互补靶序列产生的ECL可以被忽略,ECL强度与互补序列DNA的浓度在5.0×10-12~1.0×10-9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对互补序列DNA的检测限为:2.0×10-12 mol/L。4.2 纳米材料参与的化学发光传统的化学发光研究一般仅限于分子和离子体系。最近,纳米粒子在化学发光中的行为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无论是半导体纳米粒子还是金属纳米粒子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url]和液相化学发光反应中都表现出特殊的活性。4.2.1纳米金参与的液相化学发光4.2.1.1 纳米金作为化学发光反应的微尺度平台Cui[26]等首次报道了,粒径为68-nm 的纳米金与KIO4—NaOH—Na2CO3之间的反应能够产生化学发光现象,该化学发光的光谱具有三个明显的发射带,分别位于380—390 nm, 430—450 nm和490—500 nm;该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随着溶液中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