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科学家成功操控任意纳米结构,可用于夜视技术和医学检测等领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01/02 09:00:09
导读: 本次成果可被用于夜视技术,从而集可见光、以及红外光成像于一体,利用普通的硅基探测器直接实现高性能的夜间红外探测。

“我们证实了利用硅基光学超表面通过三次谐波在红外成像上的潜力,为通过非线性硅基纳米光子学来研发下一代红外成像技术迈出了重要一步。”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徐雷表示。

图 | 徐雷(来源:徐雷)

当前,刚好也是光学超表面研究,从理论向应用转向的一个过程,因此本次成果非常及时。

同时,在本次课题的理论设计上,徐雷等人利用连续体中的束缚态概念,来实现任意品质因子纳米结构的操控,这为降低光源强度依赖性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首先,本次成果可被用于夜视技术,从而集可见光、以及红外光成像于一体,利用普通的硅基探测器直接实现高性能的夜间红外探测。

其次,本次成果可被用于医学检测,通过将红外光转到到可见光波段,根据光学探测蛋白质结合和构象变化、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从而在检测端口实现对于红外光背底噪声的完全抑制,进而助力于提高医学检测的灵敏度和性能。

再次,本次成果可被用于食品检测和国防安全,即结合非线性超表面、以及可调谐非线性超表面,有望实现红外波段的超分辨成像技术。

(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

让红外图像转换为可见光

一直以来,红外探测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比如通过测量材料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故在医学诊断、视频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夜视和安全等领域都有着很大潜力。

红外探测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将有望推动其在医疗、食品、环保和安防等方面的应用。

然而,红外探测技术的当前挑战在于:红外探测器大部分基于热探测器,尽管成本较低但是速度较慢,而且灵敏度不足,严重限制了其性能。

半导体探测器作为另一种选择,虽然具有高灵敏度的优势,但其常常需特殊冷却、以及复杂的处理工艺,要么就是需要极低温度来维持适当的性能水平。

这些技术难题限制了红外成像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影响了其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性能。因此,红外成像领域迫切需要创新性解决方案,以克服当前技术的局限性。

而这可能涉及新型材料的研发、更高效探测器技术的研发、以及新型冷却和处理方法的研发。

过去十多年中,由亚波长尺度介质谐振器组成光学超表面结构,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结构可以增强光电磁场的局域效应。

通过巧妙设计这些结构,就能调控入射光的相位、振幅、偏振以及近场光局域的程度。

同时,光学超表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功能性,并已经在光学领域取得许多新成果,例如替代传统光学元件的透镜、棱镜和偏振器,这不仅减小了传统光学系统的体积,还能带来性能的提高。

通过非线性过程,可以实现红外光的频率转换,为将红外转换为可见光提供手段。这样一来,只需使用普通且廉价的硅基探测器,就能实现红外成像。

此外,不同的非线性混频过程可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为实现高效红外成像系统提供可能性。

而对于超表面来说,它在微型化、灵活性和轻量化方面展现出的独特潜力,更是为实现新一代红外成像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以上,也是徐雷团队本次课题的出发点。研究中,他们利用结合非线性光学超表面的方法,通过非线性光学这一过程,可以让红外图像转换为可见光,从而让普通硅基探测器直接探测红外图像成为可能。

(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

当亲眼看到绿光的时候......

据介绍,徐雷对于成像技术和非线性光学一直充满兴趣。此前在澳洲工作时,他就曾与当时的合作者使用二次谐波和频过程实现红外探测。在当时,他们是第一个开展该类尝试的科研团队。

自 2016 年起,徐雷开始深入研究非线性纳米光子学。彼时,Mie 共振机制和理论,在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不仅为各种体系的应用提供了框架,还能为预测光的传播特性带来指导。

期间,徐雷积累了不少关于非线性纳米光子学方面的知识。2020 年 9 月,他来到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与该校的莫赫森·拉赫曼尼(Mohsen Rahmani)教授以及应翠凤讲师,共同组建了先进光学与光子学实验室。

“Rahmani 教授偏重于样品加工,他对于材料领域以及相关应用的研究有着很深的功底。应翠凤女士则在纳米光学和生物探测上具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仨的技能正好互为补充、各有所长。”徐雷表示。

在研究材料属性、结构设计、以及 Mie 共振等手段,在实现非线性光场增强和光场的操控之后,他们三位以及博士生郑泽开始考虑如何将非线性光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随后不久启动了本次课题。

结构材料与参数设计,是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要想最终实现应用化,必须从非线性材料的角度,考虑后期器件的集成化。

鉴于硅材料本身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效应,再加上硅的加工工艺相对成熟,于是他们选择硅作为研究材料。

原因在于:这样不仅能够考虑到非线性效应,还能充分利用硅的加工工艺,从而加工复杂的结构,进而增强红外光到可见光的转化效率。

证明上述方案的可行性之后,他们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由于徐雷自身的研究方向,介于理论与实验之间。

因此,他一般会在实验前先进行理论模拟。但是,实验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最初得到的信号与预期不符。

徐雷说:“可能大部分人会在这时候觉得比较受挫。但是,这些看似不成功的实验数据,实际上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它们或许可以指出理论和实验上的待改善之处。”

在他看来,如果所有实验结果都和理论预期保持一致,反而并不是最好的。科学史上的很多关键性进步,都是基于一些失败的实验数据启发而来。

举例来说,他们在最初设计器件结构时,曾尝试通过高品质因子的结构来实现光局域增强。然而,实验结果显示高品质因子并非最佳选择。

这种意外的实验结果,也促使他们进一步完善理论模型、以及改进实验方案,进而也引发了他们对于使用连续光和超快光,在成像以及传感上的思考,并为研发红外成像技术带来了一定启发。

(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

同时,完成本次课题组的过程,也是徐雷培养自己第一个博士生的过程。这名博士生便是前面提到的郑泽。

研究中,师生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的良好互动。徐雷也有意识地让郑泽更多地参与光路搭建,以培养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尤其重要的是,我一直注重培养他的科研自信心,鼓励他提出独立的想法,以及相信自己的能力。”徐雷说。

搭建非线性测试系统的时候,郑泽是第一次涉足这类系统的搭建。当他第一次看到非线性信号产生,并能亲眼看到绿光的时候,郑泽的兴奋之情感染了整个实验室。

徐雷说:“作为导师,看到他如此投入和满足的表情,让我和 Mohsen 教授还有应翠凤女士都感到无比欣慰。”

在三位老师以及郑泽的努力之下,本次成果显示了硅基光学超表面在非线性纳米光子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这不仅为非线性光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终,相关论文以《谐振硅膜超表面的三次谐波产生与成像》(Third-harmonic generation and imaging with resonant Si membrane metasurface)为题发在 Opto-Electronic Advances(IF 14.1)。

郑泽是第一作者,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徐雷教授和莫赫森·拉赫曼尼(Mohsen Rahmani)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Opto-Electronic Advances)

接下来,他们将在理论方面继续深入发掘,以期增强红外光的转换效率,同时不断压缩红外成像对于光源能量的要求。

同时,也将重点考虑器件的集成化和多功能性、探索如何将图像信号处理和光谱信息提取等功能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利用超表面实现多功能成像芯片器件,从而更好地走向应用。

徐雷继续表示:“另外,我想提到一点的是,每个人的技能不一样,对事物的看法不一样。有时一个纯实验工作者随口的一句话,可能会激发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灵感。”而一个纯理论的学者,可能也会为实验方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就以数学研究和物理研究为例:物理中有很多不同的现象和机制。但是,一个数学家可能不会去关注不同的现象,而是直接从公式上看到各个现象和机制的关联之处。同时,这些关联往往也是实现物理突破的关键点。

“有时候我们以为的非专业人士,反而给出更深刻的见解。因此,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合作,对于科研来说非常重要。”徐雷最后表示。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用户头像

作者:dahua1981

总阅读量 14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