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近红外有机电致发光研究取得新进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3/09/07 21:18:32
导读: 到目前为止,尽管已有极少量性能较好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NIR-OLED)获得超过15%的外量子效率,但表现出纯近红外发光的NIR-OLED电致发光效率通常低于5%。

高效率近红外发光材料因其在生物成像、医疗、光通信和夜视器件等方面的重要应用而备受关注。但受制于能隙法则,即随着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能隙差减小,非辐射跃迁速率常数呈指数增加,导致开发高效率的有机近红外发光材料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从而严重限制了相关器件电致发光效率的提升。到目前为止,尽管已有极少量性能较好的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管(NIR-OLED)获得超过15%的外量子效率,但表现出纯近红外发光的NIR-OLED电致发光效率通常低于5%。

针对这一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杨晓龙、孙源慧、周桂江等人与五邑大学陈钊合作报道了电致发光效率达到16.43%的纯近红外发光NIR-OLED。研究人员通过优化Ir(III)配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降低金属中心到配体电荷转移跃迁,提高三线态激发态中的基于配体的ππ跃迁成分,成功地将发光光谱半峰宽降低至43 nm,获得了最大发射峰位于730 nm附近的高效率纯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人员采用溶液旋涂法制备了相应的电致发光器件,获得了与对应材料光致发光光谱近乎一致的纯近红外电致发光光谱,且最高电致发光效率分别高达15.00%和16.43%,显著超过了已报道的基于近红外Ir(III)配合物的NIR-OLED最高电致发光效率,也显著超过了采用溶液旋涂法制备的基于不同有机近红外发光材料的NIR-OLED最高电致发光效率。

2.png

用于溶液法制备外量子效率超过16%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窄光谱纯近红外发光铱配合物。(论文课题组供图)

近日,该研究成果以《用于溶液法制备外量子效率超过16%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窄光谱纯近红外发光铱配合物》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杨晓龙副教授,通讯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孙源慧副教授、周桂江教授与五邑大学陈钊博士。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是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来源:中国科学报]

用户头像

作者:情绪波动

总阅读量 6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