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国产高端多光子显微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3/08/17 09:34:44
导读: 它标志着我国在多光子显微系统技术领域的持续进步,并展示了国内科研团队在实现自主创新方面的决心和能力。

进入21世纪,脑科学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脑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让人类得以探索脑的基本工作原理,发现脑疾病的治疗新策略,为人类认知、学习、记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理解提供基础支持。对脑科学家而言,观测神经元结构与功能是脑研究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其中,多光子显微成像技术是进行活体深层成像的主要工具。

7月底举办的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上,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李博团队与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的董必勤团队,同蔡司联合推出一款中国自主创新研发的产品——DeepVision多光子成像与全息光刺激系统,致力于为活体深层组织成像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该系统采用多光子荧光激发技术,能够实现对深层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并配合全息光刺激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元的精确控制和调控,是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和药物代谢等研究领域的理想显微成像平台,将为脑科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精准和全面的观察方法。

DeepVision多光子成像与全息光刺激系统(图片来源于复旦大学公众号)

据董必勤介绍,市场上现有的高端科研显微镜基本由海外公司垄断,国内多光子成像市场空白,需长期引入海外公司的设备。这些设备大多是整机设计,各个部件无法定制细节。

大脑是不透明的,目前的光学成像技术局限于观测最表面的皮层结构,光在组织中会产生强烈的散射,因此光学成像很难深入表皮直达内部,而多光子显微镜能够弥补光的这一短板。

现有的多光子显微镜视野小、样品空间有限以及对新技术的兼容性低,已经很难满足生物医学前沿研究的需求。基于此,李博和董必勤团队决心研发一套全新设计的多光子显微镜。这款由模块化设计搭建起来的多光子显微镜,将各种各样具体的前沿技术做成一个个模块,在后期根据需求把这些模块拼装在一起组成整机,可以避免受制于光学系统复杂的整体性。

李博介绍,大部分实验室需要双光子机型对脑部做浅层扫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三光子机型的深层成像。多光子显微镜的模块化设计灵活,兼顾了实验室科研和市场需求。团队分别在双光子和三光子两个机型基础之上,在全息光刺激、载物台空间、多脑区成像等模块进行技术升级,并最终组建符合客户订单需求的成品。

应用方面,除可用于脑部研究,该仪器在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些研究中也高度适用,例如观察肿瘤、胚胎或皮肤深层细胞以及扫描植物样品。此外还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化学、物理等多个领域,帮助人们深入材料表层,观察内部结构细节。

据了解,研究团队与蔡司合作,蔡司负责DeepVision多光子成像与全息光刺激系统的销售和售后工作,同时也会在产品搭建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提出建议,而核心研发工作由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主导。

目前团队在攻克核心部件的生产技术,董必勤还在积极寻找多光子显微镜的关键零部件国产可替代品。

写在最后:

看到这个产品的推出,笔者脑中跳出一句话:国产高端光学显微镜的队伍又壮大了。曾有技术工作者告诉笔者,近几年在国家科研仪器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科研仪器行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端显微镜研制已渐入佳境,近几年更是研究出了有自己特点的高端双光子显微镜。

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推出的“中科希莱”品牌高速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深入研究并掌握了基于12kHz共振扫描器和磷砷化镓探测器的高速高灵敏度在体双光子成像技术,开发了专用于生物在体成像的高速高分辨双光子显微镜系统,实现了深表层和高速神经功能成像,并能与电生理、光遗传等常用生理仪器完全同步联合运作;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牵头研发的微型化双光子活体成像技术的出现,使目前最新神经科学需要的针对清醒动物的功能研究实验得以实现,其核心技术 2.2 克可佩戴式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小鼠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

如今DeepVision多光子成像与全息光刺激系统的推出,对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工作无疑又是一则好消息。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双光子显微镜
用户头像

作者:兆堃

总阅读量 19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