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最高资助1亿元,无锡出台十条“政策包”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2/03/16 16:59:49
导读: 无锡在国内城市中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起步较早集聚度高,已形成一条新药研发、医药制剂、基因诊疗、医疗器械在内完整产业链。目前,无锡已有生物医药企业1277家,2021年产业规模超1400亿元。

日前无锡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无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10条”配套政策,旨在进一步加快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向园区集聚,鼓励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png

据了解,无锡在国内城市中规划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起步较早、集聚度高,已形成一条包括新药研发、医药制剂、基因诊疗、医疗器械在内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无锡已有生物医药企业1277家,2021年产业规模超1400亿元。

在无锡市政府领导看来,专业园区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果转化、人才储备的重要载体,可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快速获取技术、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无锡已建成的一批生物医药专业园区发展来看,均遇到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平台载体支撑不足、高端人才难引难留、核心竞争力还不强等瓶颈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出台的‘十条’政策措施,便是对园区发展‘望闻问切’后的‘对症下药’。”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浩明说。

据介绍,该《政策措施》主要包含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强化人才金融支撑、增强园区服务管理能力五方面内容。其中,在发展规划目标上,提出构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头部基金、研发机构、服务平台“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坚持“一园一特色”的战略布局;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筹划产业用地5000亩,新增建成科研产业载体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功能园区10家左右,重大创新平台5个以上,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关于促进无锡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共十条政策,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园区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筹划产业用地5000亩,新增建成科研产业载体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功能园区10家左右,重大创新平台5个以上,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规划布局方面,提出构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头部基金、研发机构、服务平台“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坚持“一园一特色”的战略布局。

二是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在加快载体建设方面,提出用地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优先保障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环保方面制药类项目与化工类项目区分管理,支持园区产业用地混合利用,推动园区建设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支持龙头企业、国内外专业机构、产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运营等;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支持与园区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对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

三是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对获批上市许可并在我市生产销售的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仿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连续3年根据销售额分档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委托我市企业生产或对外委托生产但在我市实现销售的药品上市许可人或医疗器械注册人,连续三年根据销售额给予分档奖励,总额不超过500万元。

四是强化人才金融支撑。对境外生物医药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给予针对性的经济贡献奖励;对申报“太湖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放宽申报人年龄上限、入锡时间、学历要求、股权比例等条件;对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购房补贴并为其子女就近提供优质公办教育资源;对生物医药股权投资机构落户最高奖励2000万元;对投资我市初创期生物医药企业的早期基金机构,按实际投资金额给予最高10%的奖励,单个投资项目奖励补贴最高100万元。

五是增强园区服务管理能力,加快建设省药监局在无锡的三个分支机构,提升创新药、医疗器械产品审评审批服务水平;提高生物医药进出口产品的通关效率,支持综合保税区开展生物医药保税研发业务;支持园区建设药品生产GMP管理、医疗器械审批、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易等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平台;支持在锡医疗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在锡医疗机构使用经认定的无锡产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产品,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和耗占比的考核范围;对创新药品、新批准注册药品和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上市产品等,可直接在无锡医药阳光招采平台挂网采购;优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人员聘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机制,激励园区管理人员干事担当。  

记者问答

问:这次无锡出台十条政策的亮点是哪些条款?请问科技部门在服务园区和企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市科技局副局长刘红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园区在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我们在前期走访调研各生物医药园区时,了解到园区在过去10多年的发展中面临诸多瓶颈问题,如缺乏整体统筹规划、平台载体支撑不足、高端人才难引难留、核心竞争力还不强等,此次出台的政策措施,每一条政策都针对园区发展的具体诉求,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提升园区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加大了对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园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学家团队、龙头企业、医疗机构等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最高给予1亿元支持;鼓励园区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园区加快建设更多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为加快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向园区集聚,《若干政策》提出“试点人才贡献奖励政策”、放宽 “太湖人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团队)的申报条件、高层次人才享受购房补贴等措施。科技部门将继续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人才引育做好服务,积极运用柔性引才、“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多元化方式,持续壮大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让无锡成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人才汇聚之城,创新创业理想之地。

问:无锡目前有一大批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请问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增强综合服务能力,解决企业审评审批难的问题?

市市场监管局调研员王朝阳答:市市场监管局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针对目前审评审批资源不足的现象,积极沟通省药监局,计划以“省市共建”的方式在无锡市药检中心基础上挂牌成立省药监局审评核查无锡分中心、省食药检院无锡检验室和省医疗器械所无锡检验室三个省药监局分支机构,“零距离”为我市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做好无锡生物医药企业的“后勤保障”。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省市合作,以落实"四个最严"为目标,推进我市药品监管能力提升,建立健全科学高效专业的药品、器械以及化妆品的审评、核查、检验工作体系,扩充我市审评审批资源,探索药品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之路;另一方面也希望整合省市资源,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审评审批服务“由点到面”升级,将省药监局三个分支机构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在强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的同时,着力打造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平台。

问:请问此次政策中提出要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政策,能简单介绍一下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么?

无锡市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邱宏杰答:前段时间,我市出台了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政策,主要用于精准支持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而生物医药产业正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渗透率强的知识密集性产业,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生产功能,开始向研发、中试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拓展延伸,需要更加灵活的用地模式。因此,这次政策中提出了要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先行先试新型产业用地模式,给予生物医药这一无锡地标产业精准的规划用地政策支持。

相较于一般工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主要有“功能混合、配置灵活”两大优势。一方面,新型产业用地通过“工业+科研+商办”的用地模式,在满足安全和环保底线基础上,最大程度实现了用途互利的功能混合布置,配套用房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给企业提供了丰富多元化的设计空间,恰好可以满足生物医药产业科研比例较高、人才集聚生活便利要求较高等需求,实现以高品质空间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另一方面,新型产业用地配置方式更灵活。在价格上,对企业整体自持的新型产业用地,可参照工业用地价格评估,对转让部分分用途评估价格;在供应方式上,支持定制化供地模式,鼓励带规划设计方案挂牌,同时,也支持存量改造,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资格准入的前提下,园区低效用地改造为新型产业用地的可采取协议方式完善用地手续,土地使用年限可按照最高法定出让年限确定,提高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最具竞争力的混合产业用地政策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助力无锡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策源地。


[来源:科技日报]

用户头像

作者:ONE

总阅读量 204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