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千人共襄首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网络盛会(iSFS 201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7/04/21 17:54:23
导读: 2017年4月19-21日,首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iSFS 2017)专题网络研讨会在仪器信息网顺利召开。

  2017年4月19-21日,首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分析”专题网络研讨会在仪器信息网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特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王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佘永新、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周明慧、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孙雷、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张蓉、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高峰、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朱坚等众多专家就农药残留检测、兽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未知物目标筛查及生物毒素检测等常见的食品检测技术与用户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千人参与了此次盛会。

  此次会议还得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青岛普瑞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CIEX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岛津(香港)有限公司、磐合科仪(上海磐合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安捷伦科技公司(中国)有限公司、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等几家厂商的大力支持。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也是关系到大众健康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农药残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滥用及环境污染等因素,为食品安全带来一些隐患。此次研讨会在讨论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旨在为食品领域检测工作者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沟通交流平台,提高食品行业应用技术水平。

  以下为部分报告节选:

  报告题目:《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多残留的检测》

报告人: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张蓉

  张蓉从农药对食品的污染与危害、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多残留的检测和降低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三个方面对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多残留的检测进行了阐述。张蓉谈到,世界各国的化学用药品种约1400多种,农药剂型上万个,进入工业化生产和实际应用的有500多种,作为基本品种施用的也有40多种。我国年产农药40多万吨(有效成分),居世界第二;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每年80~100万吨,其中有机氯农药占比超过50%。农药施用后60%分布于土壤中、25%分布于作物表面、15%分布于空气中。农残检测中的常见样品类型包括:水样、土壤、植物源性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粮谷、豆类、茶叶菌类、中草药、调味品等)、动物源性农产品(如:血样、尿样、饲料或饮水、肉、蛋、奶、内脏、蜂蜜、水产等)。

  植物源性食品中农药多残留的检测前处理技术中的萃取技术主要包括:液液萃取法LLE、固液萃取法LSE、超声波萃取SAE、微波辅助萃取MAE和加压液体萃取ASE;净化技术主要包括:固相萃取法(SP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基质固相分散法(MSPD)和QuEChERS法;检测的常见仪器方法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 气质联用法、高分辨质谱筛查法。

  降低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 , 对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品种、施用剂量、施药次数与时间进行有效地控制 ,可以减少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果蔬食用前时行清洗去皮等处理 ,确保食用安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 ,降低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加强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 ,保证农药残留量不超过国家标准,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使用生物农药 ,发展绿色食品。

  报告题目:《药食同源类小宗作物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 

报告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佘永新

  佘永新从小宗作物的基本情况、残留现状分析及检测技术、发展趋势和建议等方面对药食同源类小宗作物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进行了阐述。佘永新谈到,我国小宗农作物是指除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以外多种农作物的总称,具有营养价值高、口味丰富、区域特色明显、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如大麦,特色水果,蔬菜,中草药,茶叶等。为推动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加快解决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短缺问题,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研究制定了《2016年特色小宗作物用药调查及试验项目实施方案》,同时颁布了《用药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名录(2016)》。该《名录》汇总了各省蔬菜、水果、食用菌、油料等用药短缺特色小宗作物,对指导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登记,探讨特色小宗作物登记政策补贴机制,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于小宗作物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内的常规的传统检测技术、现代的确证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目前,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分为:生物分析技术(包括:免疫学方法、生物芯片技术、PCR 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化学检测试剂盒、光谱检测技术、电化学传感器)。免疫学方法是指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特性来实现食品中污染物检测的方法,其包括了:酶联免疫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法、荧光免疫法,检测对象为生物性污染物(如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如生物毒素)的检测和分析,化学污染物,如农药、兽药、违禁添加剂等的残留分析,具有专一性、灵敏度高的特点,适合现场筛查。我国已有许多家企业生产酶联免疫试剂盒和配套仪器,如北京勤邦等企业已能生产出性能与进口试剂盒相近,品种更多且价格为进口试剂盒的1/2~2/3。化学分析技术中比色法是最经典的技术,几乎可用于所有检测任务,但是一般只能进行常量或微量检测。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在兽药残留确证和筛选中的应用》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兽药残留基准实验室 孙雷

  孙雷在此次报告中介绍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LC-MS/MS在确证检测中的应用及LC-MS/MS在筛选检测中的应用。孙雷讲到,我国农业部235号公告(2002年)将兽药分为四类:第一类:食品动物允许使用,但不需要制定残留限量的药物,共80种(类),标准中规定了药物名称,动物种类,限用的给药途径、禁用动物等规定;第二类:已批准使用的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共94种(类)兽药的残留限量标准,标准中规定了药物名称、标志残留物、动物种类、靶组织以及残留限量;第三类:允许作治疗使用,但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的兽药,共9种;第四类:禁止使用的药物,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的化合物,共19种(类)。

  我国兽药残留检测方法从检测方法原理上,可分为三类:理化分析法,主要有LC、LC/MS/MS、GC、GC/MS等;免疫分析法,主要包括ELISA法、荧光免疫测定法等;微生物法,主要有杯碟法、活体动物拭子试验法等。从检测方法应用上,可分为两类:筛选方法、定量方法(包括确证方法)。从分析物种类上,可分为两类:靶向分析方法:常规筛选方法、定量方法(包括确证方法);非靶向分析方法:质谱筛选方法。

  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色谱和质谱技术的日趋成熟,一大批样品前处理新装置、新技术研发成功并很快商品化,使得兽药残留检测方法出现了下面新特点:样品前处理,尤其是净化方式多样化;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出现使得分析速度大大提高;质谱的发展使得方法灵敏度逐步提高;多残留分析方法渐多;LC-MS/MS已成为兽药残留检测主要手段。

报告题目:《粮食中重金属快检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报告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周明慧

  周明慧从XRF在粮食中重金属检测的应用、电化学技术在粮食中重金属检测的应用、XRF和电化学技术在粮食中重金属检测的方法比较和粮食中重金属快检技术应用展望等方面,介绍了粮食中重金属快检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周明慧谈到,重金属是指原子密度大于5 g·cm-3的一类金属元素,主要包括镉、铬、铅、铜和汞等。重金属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用途,但进入农田,会对农作物生长及产品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粮食污染已逐步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问题,为防止重金属超标粮食进入口粮,流入百姓餐桌,迫切需要快速、批量检测监测技术。

  针对于粮食中重金属快检技术的发展,周明慧提出要研发灵敏度更高的探测器等关键部件,完善适用于粮食基体的定值模型,进一步提高XRF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的仪器性能以及测试重金属;研发与电化学反应条件相匹配并且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粮食样品前处理方法,解决电化学技术在粮食中重金属检测应用的瓶颈问题;运用新原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智能化、免维护的实用型传感器,增加电化学技术应用的普适性;利用纳米材料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新成果,开发更多经济的微型化电化学传感器,并开发小型甚至微型能够连续检出的快检设备,使其更适用于现场检测;根据检测发展趋势,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和4G网络技术,实现重金属检测的远程传输、反馈、监控,提高工作效率。


报告题目:GC-MS/MS ProFinder农残定制分析系统

报告人: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姜啸龙

更多会议内容请查看: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有毒有害食品
用户头像

作者:郭晓东

总阅读量 5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