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假蜂胶"后续:企业基本属知假造假 药监局责令整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0/11/29 16:41:39

  市场上大量假冒蜂胶产品客观存在;蜂胶、树胶之间有较大差异,企业基本属知假造假最简便辨识方法:低于1.2元/粒的蜂胶胶囊基本为假货

  蜂产品的信任“危机”还在延续。

  其实在上周成都召开的相关蜂产品行业培训会议上,就有人担忧:蜂蜜的问题出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蜂胶。

  当时人们没想到,作为蜂产品中的高端系列,假蜂胶的盖子被揭开得那么快,而且更加触目惊心。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对蜂胶产品质量问题的曝光中称,浙江全金药业生产的假蜂胶在杭州不少药店均有销售。还称在蜂胶原材料中添加树胶造假是行业内非常普遍的现象,已经存在十余年。

  并且,在央视报道之后,仍有三个问题困扰人心:一是蜂胶和树胶真的无法区别吗?央视报道中,造假者称“国内最尖端的仪器检测不出”,所以“造假整整10年”;二是市场上确实大多数为假冒蜂胶吗?“产量300吨,实际市场销量却近千吨”?三是蜂胶生产企业是否知假造假?

  蜂产品的水,究竟有多深?

  “技术”问题:蜂胶、树胶是否可检

  我们先来探讨技术问题。尖端仪器真的检测不出假蜂胶吗?

  桐庐“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省比较大的蜂产品经销商,副总陈建清说,树胶冒充蜂胶,这个情况他们大约在1998年就发现,确实如报道所称,造假横行10年了。

  因为蜂胶和树胶主要成分都是黄酮类物质,如何区分一直是业界的一道难题。

  经过十年的研究,“蜂之语”研究出了一套“指纹图谱”技术。

  技术很专业,实验室周主任解释尽量深入浅出:通过技术手段从蜂胶或者树胶中将黄酮类物质提取出来,然后放到高校液相色谱仪里,每个物质都出现一张类似于“心电图”一样的波峰。不同的物质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不同的“峰”,技术上称为“谱带”。

  正是根据蜂胶和树胶谱带的不同,是以区别。

  就此,我们继续向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省蜂业协会理事长胡福良教授求证。胡老师从博士开始就专注于研究蜂产品,尤其是蜂胶。

  胡老师说,目前他带领的两个博士生有两项检验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一项类似于“指纹图谱”,另一项更具说服力,原理是分析树胶和蜂胶的成分,有一种物质是树胶当中有,而蜂胶当中没有的。而且该物质非常稳定,难以去除,一经检测,真假立判。

  据了解,这些检测技术目前都处在实验室阶段,如果要上升到“行业标准”阶段,还需一个过程。

  “市场”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树胶吗

  央视报道中称: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据,我国蜂胶每年产量约300吨,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每年的实际销量却将近1000吨。

  市场上蜂胶产品真的有很多是假冒的吗?假冒比例有如此之高吗?

  胡福良教授说,市场真实数据很难统计,但大量假冒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今年以来的原料价格,基本可以判断:纯蜂胶价格应该在800元/公斤以上,一般的蜂胶胶囊,消费者可以自己算一下,如果价格低于1.2元/粒,基本上都是假的。

  “企业良心”问题:蜂胶企业是否知假造假

  根据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又想到第三个问题,是不是因为蜂胶、树胶难以检测,会不会有些企业不小心买到了假原料,也就是树胶原料,然后当作蜂胶来生产,换句话说是不是那些卖假蜂胶成品的企业本身也是受害者?

  浙江全金公司昨晚在其网站上发布的《关于全金蜂胶产品质量问题处理紧急公司函》中也提出:原料厂家“河南蜂源蜂产品有限公司”有出厂合格检验报告书……国家标准规定的蜂胶原料的功效成分检测指标仅仅是总黄酮,我公司按照国家标准GB/T24283-2009进行检测,结果都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但无法识别生产厂家原料中总黄酮的来源。

  但是,多方采访下来,“那些卖假蜂胶成品的企业本身也是受害者”的可能性被无情地推翻了。

  有生产厂家坦言,原料进来的时候,一是价格判断,近年来,纯蜂胶价格每公斤为七八百元,而树胶每公斤只要150元上下。二是外形判断,树胶的原料是杨树芽,只要稍有经验,那和蜂胶还是一眼就能辨别出来的,提取过程中气味也完全不一样。即便是提取后两者外观接近,但是气味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

  所以,“知假造假”,不可原谅。

  在对胡福良教授的几次采访中,他都会说到蜂农。他担心制假现象对整个行业带来的冲击,研究了几十年,蜂产品确实是个好东西,假的应该被去除,行业则需要维护,“尤其是蜂农,靠天吃饭,很辛苦,现在蜂蜜价格甚至低于白糖,如此被低估,蜂农们需要保护”。

  相关新闻  

  将记者请出公司后,全金药业的员工关上了大门。

  浙江全金药业:停止蜂胶产品生产召回相关批号产品

  11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杭州九堡九环路48号的浙江全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一楼到四楼的楼梯两边,挂满了宣传公司业绩的海报。

  记者找到副总裁办公室,一位女工作人员拦住了我们。该工作人员请示后告诉记者:“不好意思,现在不方便接受采访。”并说,下午公司已再次接受了央视采访,事件结果会在当天晚些时候公布在公司官网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

  记者提出希望能直接和负责人对话,也遭到了拒绝。同时,记者发现,该公司网站上登出的热线咨询电话已经停机。

  傍晚,记者登录该公司网站,首页“公司新闻”一栏中,最新更新的《关于全金蜂胶产品质量问题处理紧急公司函》中表示,对全金蜂胶以下批号产品因使用了“河南蜂源蜂产品有限公司”的原料作如下处理:

  1、从零售货柜上撤柜,上述批号产品停止销售。

  2、希望代理商协调好零售商,对于购买该上述批号产品的消费者给予退货、退款等处理,由我公司承担。

  3、零售终端客户同意退货给代理商,代理商将上述批号产品暂就地封存,等待官方处理结果,我公司做统一处理决定。

  函中还提到“对蜂胶产品停止生产销售”,附表中有一批停止销售产品的批号。

  下午,记者随机走访了两家大型连锁药店和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都没有发现“全金”牌蜂胶产品。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封存原料、产品并送交检验机关检测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于昨天对全金药业进行了现场检查。

  与此同时,昨天下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首页上已经出现《省局迅速部署应对蜂胶产品质量事件》的通报。

  其中称:据检查,浙江全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浙江浙大生命药业有限公司,2010年5月进行改制变更为浙江全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证照齐全的专业生产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2006年3月该公司取得全金牌蜂胶软胶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20060355),2008年正式生产。该企业于2010年6月和9月从河南省长葛市蜂源蜂产品有限公司购进蜂胶原料生产成全金牌蜂胶软胶囊上市销售。执法人员在全金药业的原料仓库和成品仓库分别发现了蜂胶原料(标识为河南省长葛市蜂源蜂产品有限公司生产)及全金牌蜂胶软胶囊成品,并对其进行了现场抽样和封存。

  11月22日上午,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下一步工作,提出四项措施。一是立即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责令全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整改;二是立即对有关原料和成品进行抽样封存,并及时送交检验机构进行检测;三是对企业违法违规生产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四是立即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迅速对相关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

  据悉,全金药业目前已经主动停止生产,并发布产品召回公告。

[来源:钱江晚报]

标签: 蜂胶
用户头像

作者:rjzhou

总阅读量 21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