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王茜:我与近红外的故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6/09/30 09:38:06
导读: 1996 年夏天我是在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了陆婉珍院士。陆院士听说我在美国做近红外工作,特意请我下次回国,与她的近红外小组交流交流的国内外的应用。这样我在97 年认识了袁洪福老师,那时褚小立还年青不在组里。后来我听陆院士在美国的女儿说: 老太太今年72 岁,这近红外是她想干的最后一件事。

  我于1985 年在四川大学化学系完成了化学学士后不久,当年年九月便赴美留学。1990 年我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共振增强拉曼及表面增强拉量曼的应用,虽不是近红外技术,但拉曼与近红外一样属于分子光谱学的这一大类学科。是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让我首次接触到了近红外技术,到今天已有26年了。这26年我一直就专注于近红外仪器和应用方面的工作。有时真不敢相信自己己从事这个行业这么长的时间了。

  毕业后,我的第一个份工作在美国波士顿,是关于近红外光无损测量人体血糖的可行性。在这个项目中,我第一次按触到PLS和多元线性分析(MLR)算法。由于血糖中葡萄糖的念量很低,测得的近红处光谱,实际真正的葡萄糖吸收,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样品极小温度,仪器基线的小量变化,甚至因含葡萄含糖的样品与纯水样品的折射度的不同而引起测量信号的变化,都可能大于要测量的葡萄糖本身在近红外谱区的吸收信号。虽然这个项目不成功,但给我很好的机会学到近红外专业知识。如果项目是一个比较容易应用,那我能学到的东西便会少得多。

  1993年7月 年这个研究项目做完后,我也就失业了。于是开始找工作,当时美国经济不景气,好的稳定的工作很不好找。我还算幸运,不久便找到一个工作,虽然不是个满意的工作。直到1995 年布鲁克公司推出了傅里叶近红外专用仪,计划在北美打开市场,需要招聘一个近红外应用科学家。我便靠上面项目学倒的近红外知识去应聘,并得到工作。到了布鲁克公司,才知道他们那时在北美只卖了一台仪器,而美国公司没有人了解近红外应用市场在哪儿。我才意识到我的工作首先还不是应用科学家,帮销售人员做做售前售后的技术工作。要在公司生存下来,我先得跑销售发现应用并为公司开拓市场。前面已提到当时美国经济不景气,许多公司都没有新岗位召新人,布鲁克这个职位是我差不多两年找工作的过程中,唯一有回复的公司,虽然投了上百份工作申请书。所以我很珍惜这个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也许因为一半努力一半幸运,半年后我就有第一个客户。记得他是一个制药公司的质控管理人员,计划在原料交付口,用近红外做快速原料确认。因为近红外对他和他们公司是个新技术,他还专门请一名有名的近红外教授帮助综合调研那个厂家硬软件适合这个应用。这位教授问了我不少问题。当时对布鲁克软件背后还有不少不熟悉的地方,我当时还有些紧张,有些问题也答不上来。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也老老实实告诉他,我目前不知道答案,等我搞清楚后才回答他。事后又赶紧学习并请教公司德国专家,将答案都一一补给他了。我想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赢得这家药厂的订单原因之一。后面的几个客户也是这样赢得的。慢慢地布鲁克的近红处也北美有了名气,销售人员也渐渐主动的推销近红外产品了。对于我个人,因为客户来自于各行各业的,我自己也得到了很多很好的机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应用,了解到现有仪器硬件和软件对某个应用需要一些改善的地方,并积极反遣给德国总部,不断完善公司的近红外产品线。在这个过程中,我集磊了不少近红外技术和应用知识。这对我为公司进一步开拓市场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从最初级的近红外应用科学家,于在1998 年被提拔为近红外产品经理,又在2004 年提拔为负责全球布鲁克近红外产品线的副总裁,重点是北美和亚太市场。那时全公司开高层管理人员会议,我是参会的唯一的女性,唯一的亚洲人,唯一的中国人。这点我还是比较自豪。

  关于近四百台近红外药检项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中检院)的胡昌勤老师和过去布鲁克的同事周学秋已在他们的故事讲到,我就不再在这里重复了。我在这里只想在这里提一点。胡昌勤老师文章中提到的惊险的车祸,我就是从那辆车里钻出来的三个人之一!为了完成任务,中检院和布鲁克公司都花了很多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个人是这个项目布鲁克公司方面总技术负责人,并负责沟通协整个项目与美国总部和德国研发生产部门。从2003 年药检项目前期可行性调研到2007 年底,我与公司在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同事们和中检院胡老师、尹立辉和冯艳春等一起解决很多问题,终于成功地完成了这个项目。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到是关于我与陆婉珍先生的一些故事。1996 年夏天我是在美国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了陆婉珍院士。陆院士听说我在美国做近红外工作,特意请我下次回国,与她的近红外小组交流交流的国内外的应用。这样我在97 年认识了袁洪福老师,那时褚小立还年青不在组里。后来我听陆院士在美国的女儿说: 老太太今年72 岁,这近红外是她想干的最后一件事。随后的二十年,直到她老人家去世的前两周,我常去拜访陆院士,与她交流近红外的最新进展及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她每次都象慈母一样给了我很多建义和忠告,对我终身有益。最后一次谈话是她去世前二周,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老太太头脑非常清晰,认真仔细地听我讲述我创业的进展和遇到问题,帮我分析情况,给了我六条建议。因为老太太很精神,告别时我才认识我们足足谈了一个多小时,心里很内疚。告别时,她还邀请我下年一月我回国时,再交换意见。万万没没想到这一别,竞成了是永久一别。

  2011 年我离开了布鲁克,开始与我先生RichardJackson博士一起研发自己的傅里叶近红外仪器。2012 年陆院士邀请我回国参加就近红外为专题的香山会议,并在会议上介始我认识了当时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的理事长闫成德先生。陆院士和闫局都鼓励我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优势力量,做出稳定的、高一致性的产品。在创业的过程,我遇到了许许多多问题和困难,常向陆院士和闫局请教。每次都得到了他们耐心的指导和热情的鼓励。印象最深的是陆院士说要干这样大的一件事情,一定会遇到各种名样的问题,不要急,一步一步地来,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终会有结果的。现在我们的便携式傳立叶近红外仪器已成功研发出来并已开始在国内外销售。我感到欣慰的是陆院士生前看到了我们的仪器及测试结果。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王茜近红外
用户头像

作者:丰收秋天

总阅读量 35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