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仪器信息网科学时报专题为您整合科学时报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科学时报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科学时报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科学时报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科学时报话题讨论。
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科学时报相关的资讯

  • 科学时报专访中科院安徽光机所
    采访手记   在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无论早年曾任所长的胡欢陵、曾任党委书记的许正荣和丁爱民,还是目前在任的所长刘文清、党委书记饶瑞中、副所长张为俊、乔延利、刘建国,他们在“科学岛”上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都对本报记者谈到了14年前,那时研究所进行的一次“定位” 提及了1996年10月,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对研究所的一次视察。   那既是研究所一次历史性的“定位”,对研究所也无异于做了一次诊断的CT。   透过14年间历史厚重的烟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当时准确的“定位”,给安徽光机所的今天带来了蓬勃生机。“创新2020”,再过10年之后将会怎样?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重新评判同样将成为历史的今天呢?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题词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向德国科学记者团介绍自主研制的环境光学设备   刘文清所长提出的设问   自从有了人类至今,构成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没有很大变化,而步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微量成分却变化明显,人类活动以及自然过程对大气成分影响极大,有时危害甚至非常严重。理解成分的这些变化,减轻这些危害,需要完整的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包括仪器设备、模型和相关研究。   “如何能更好地描述这些过程?能否有预测这些问题的能力?”在2010年的第二届全国光学青年论坛上,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所长刘文清这样对人们设问。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探测人体疾病。CT优于传统X射线之处,就在于其分辨率高,还能做轴位成像,一些X射线影像上分辨比较困难的关节,都能在CT图像上“原形毕露”。   刘文清早年在希腊克里特大学拿的是医学博士学位,并非工学博士或理学博士学位。刘文清对本报记者说,他学的激光超短脉冲强散射介质成像,是用光学的办法对人类肿瘤进行诊断。无论探测云层中的飞机、海洋里的潜艇,还是探测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探测人体组织的肿瘤在原理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模型和技术手段的差别。   刘文清常对研究生说:“就好比学英语,70%~80%是通用词汇,只有很少的专业词汇。作科研也一样,大家应该把基础打好,才能举一反三。”   为何人生方向发生了转折,没有沿着人体医学诊断的道路走下去?对此,刘文清并没有觉得遗憾。因为,能借助CT对人体进行诊断的医生很多,但因为地球的发烧,需要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乃至诊断,这样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不是太多。   刘文清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发展环境光学技术,能对大气环境作出准确、实时的空间在线监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用网格的光扫出不同层面气体的分布,这和给人体做CT基本道理一样。   路甬祥院长感到的震撼   1996年至1998年间,中科院党组顺应新时代变局,部署下属各研究所,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重新整合资源,准确定位。   1996年10月24日,时任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的路甬祥一路风尘,到安徽光机所视察指导,与当时研究所的所长胡欢陵、党委书记许正荣等谈及未来发展问题时,他认为:发挥安徽光机所已有大气光学和激光的一些技术优势,和基础研究交叉结合,发展环境光学,将其应用到环境监测等领域,开辟新的发展方向是个很好的设想。路甬祥回北京后,又打电话给胡欢陵所长,关心和支持安徽光机所的学科调整工作。   安徽光机所的领导审时度势,在对国内外进行大量学术调研,在征求科研人员意见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所未来的明确定位:发展以激光大气传输为重点的大气光学 以环境监测技术为重点的环境光学 以可调谐、全固化激光器(包括晶体)为重点的激光技术。   刘文清远在日本也受到了感应:他正在千叶大学环境卫星遥感中心做博士后,胡欢陵与他通了很长时间的越洋电话,认为中科院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阶段,由他回国领军,将能很好地带起环境光学这个新兴学科。   1998年5月,区区20万元作为科研启动经费,以刘文清为主任的环境光学监测研究室成立,不但标志着环境光学新的学科方向诞生,安徽光机所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换届后,时任安光所所长王英俭、副所长刘文清等班子成员,抓住进入知识创新工程的机遇,坚定进行大气环境光学创新,新的格局有效展开。   2003年5月27日,路甬祥院长到安徽光机所视察,看到环境光学明显的发展态势,以战略科学家的敏锐眼光给予了充分肯定。路甬祥说:“现在看来,安徽光机所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所,比如把激光、光谱及大气技术基础相结合,开拓环境光学与技术新领域,已成为国内这方面走在前头的研究所。这样的方向和定位,完全符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要求。”“安徽光机所找到了非常丰富的应用发展方向,结合原有学科基础,在中科院知识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都得到了基本确认。”   2007年2月5日,路甬祥院长再次来到安徽光机所,这时,中科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已于2005年成立,环境光学与技术研究实验系统也已建立,一个充满朝气的研发团队已初步形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还纳入了科技部“十一五”资源环境科技规划。   路甬祥听取刘文清所长的汇报后,不由心生感慨:“3年多前我来到安徽光机所,许多当时还是设想的东西,现在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并且不少已经产业化了,环境监测对象也由点到面、由大气向水体、土壤延伸,监测手段由实时定点到移动车载、机载,发展之快令人赞叹。”路甬祥动情地说:“对你们取得的这些了不起的成就,我不仅感到振奋,而且感到震撼!”   大气光学的一脉相承   今年11月10日,安光所研制的“AML-3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在北京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使用。   “AML-3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是台可移动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能够监测大气边界层气溶胶,二氧化硫等的时空变化。验收专家认为:该监测系统结构先进,具备多种大气成分和气象参数观测功能,系统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可靠,反演结果合理 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2009年6月份我们本来已经采用的车辆,执行的是欧Ⅲ标准,但2009年10月改装结束后,我们就不断听到风声,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北京要执行欧Ⅳ标准。所以,我们又买了欧Ⅳ标准的车辆来进行改装。”研究员胡顺星对本报记者说,“因为本身就是做环保的监测车,我们希望研制出来的监测车,在环保标准不要留下永远的遗憾!”   而安徽光机所激光雷达的“老前辈”——L625多波长激光雷达,曾作为美国宇航局(NASA)在全球选择的10个激光雷达站之一,对菲律宾Pinatubo火山云进行了联合监测。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Pinatubo火山在沉睡了600多年以后再度爆发,周军、胡欢陵、龚知本等科学家闻讯而动,利用自行研制的L625激光雷达,在合肥的“科学岛”上对其进行了成功的监测。   L625多波长激光雷达自建成之后,对菲律宾Pinatubo火山云,及高空臭氧层的连续监测,已实现近20年的成功记录。随着该雷达技术改进的完成,L625激光雷达现已能够实现水汽、温度,气溶胶、臭氧等参数的测量。   如今,安徽光机所在大气光学方面,已初步建成了激光技术集成实验基地,以及激光大气传输的实验平台。激光雷达大气探测技术瞄准气象领域等国家需求,在激光大气传输的湍流和热晕效应及补偿、大气气体分子吸收光谱、气溶胶光学特性等,作出了诸多创新性贡献,并获得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的科技奖励。   2003年,龚知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表明以龚知本院士为带头人的大气光学学科在我国的作用、地位和贡献得到进一步认可。   龚知本院士是安徽光机所桥牌队的主力队员,曾和队友作为安徽省的省队,在省级大赛中取得了很好战绩。一脉相承,他带领的科研团队密切合作,容易理解“桥”字在桥牌中的重要性:打好桥牌必须靠搭档间的齐心协力,才能实现目标。   环境光学的独树一帜   “咖啡”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力量与热情”。或许是在希腊克里特岛上获得博士学位的原因,人们若是去合肥的“科学岛”访问,刘文清会让客人品尝浓香的咖啡,客人也会从中感受他的“力量与热情”。   刘文清带领安徽光机所的科技人员,不仅在学科特色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在自主创新成果产品化、重大应用上也取得显著成绩,为研究所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为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代化起到了引领作用。   安徽光机所由于早年的成功“定位”,积极开展环境监测技术新原理、新方法和环境监测仪器技术集成等环境高新技术研究,如今的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由单项技术与设备研发到多项技术与系列设备研发 由点式监测设备到区域监测设备 由地面监测技术到立体监测技术,都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国内外已经独树一帜。   安徽光机所先后自主研发“机动车尾气遥测车”、“城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臭氧和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等系列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已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某些技术和仪器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水平,大有逐步替代同类进口仪器之趋势。截至目前,“城市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累计在全国25个省市区安装了400余套,占据全国同类产品约2/3的市场份额。   安徽光机所研制的环境光学仪器,大大推动了仪器设备的产业化和国产化。以前常规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仪器几乎是空白,现在,无论是污染源烟气自动监测系统,还是常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系统,都基本上可以满足国内需求。先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还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我国的城市环境管理。   安徽光机所的自主创新研究,也促进了自身环境光学的学科特色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横空问世,其中,“空气质量和污染源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系统与应用”如水到渠成,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三大盛会力显身手   早在“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期间,在中科院的部署下,安徽光机所就以奥运主场馆、北京市区空气污染为主要内容,建立了以北京市为中心、覆盖三大污染源地区及周边污染输送通道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系统,弥补北京市大气环境例行业务监测在手段、内容和范围等方面的不足,评价了机动车辆限行措施对大气环境改善的影响,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作出了检验与修订。   北京奥运会的环境监测,主要针对首都机场、首钢、燕山石化三个重点污染源。在紧挨着奥运村边上的超级监测站、永乐镇(东南)、京石高速出口(西南),以及在北京和河北的交界,总共布下了十多个立体监测设备,“每个站的设备配置都不一样,奥运村边上的超级站配置的设备最多。”刘建国介绍,“把我们知识创新和‘863’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于奥运,结合北京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监测设备的布点,一共70~80套仪器装备,拉了好几个大卡车到北京。设备大部分是研究所的,95%是我们自主研发制造。”   2007年8月,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在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陪同下,视察安徽光机所在北京建立的大气环境立体综合监测系统,并实地考察了奥运主场馆环境监测超级站和交通污染监测站,为中科院与北京市在环保领域的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   安徽光机所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项目组在此期间,荣获了科技部颁发的“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同时,有4位同志获得了“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   2009年4月以来,安徽光机所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合作,开展了上海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研究工作,利用自主研发的大气环境综合立体监测系统,开展了上海重点工业区及周边区域污染综合观测研究,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世博会环境质量保障方案提供了重要支撑。谢品华研究员介绍说:“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的环境光学监测技术手段有所提高,特别是对污染物空间立体分布、探索颗粒物空间分布精度的提高,通过激光雷达可以清晰地看到颗粒物沉降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业区采取减排控制的措施、以及加强周边重点污染源监测、世博场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三项建议,由安徽光机所团队提出,均被上海市环保局所采纳,并在世博会期间予以实施。为此,上海市环保局在感谢信中,特别感谢安光所的科技人员“在200多天的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联合观测科研工作中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杰出贡献,为空气污染预警和制定减排措施发挥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为世博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   在广州亚运会中,安徽光机所与广州市环保局合作,双方的目的性和互补性都很强。亚运会的环境监测重点,是广州市的交通污染排放和周边地区的区域污染输送,安徽光机所不但进行了布点监测,项目结束后部分监测设备将长期布点在广州市区,服务于长期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奥运、世博、亚运三大盛会的主动参与,安徽光机所作为科研国家队,再次彰显了应尽的责任和雄劲的实力。   产业应用获得“准入券”   2001年3月11日,由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出面并带领,安徽光机所领导去国家环保总局洽谈长期合作,使安徽光机所得到最初的一张“入场券”,其自主研发的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系统得到了解,获得了在国家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试用的机会。   DOAS系统积极参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预报,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2001年7月,江绵恒副院长看到报道后,做出了“请安光所抓住机遇,充分争取国家支持,结合社会资源把这一项目做大,从而成为安光所的一个重大发展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环保事业作出有显示度的成绩”的批示,推动了环境光学监测技术及其产品的应用。   除了官方“入场券”,安徽光机所放眼祖国的蓝天碧水,在为大气环境拍CT的同时,也促进国家环境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市场的“准入证”。其中,“大气能见度仪”已普遍推广,如用于安徽2700多公里高速公路的能见度监测,平均15公里就设置有一个检测仪,为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不断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2001年以来,先后与“安徽蓝盾光电子”、“河北先河”、“杭州聚光”、“武汉天虹”、“湖南力合”、“安徽宝龙”等企业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多年致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安徽光机所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探索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化的成功道路,刘文清对记者强调,走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化道路,一定要注重双方的优势互补,“通过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才能实现我们的技术转移和转化。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而要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比如说我们的光学力量比较强,与电子、机械方面强的企业合作比较合适。实现进一步的技术转移和转化中,还需要继续与企业联手,进行不断的科研创新”。   刘建国副所长说:经过深入调研,安徽省铜陵市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协商,加快推进在铜陵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工作,要启动共建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的分支机构,进一步探索技术转移、产业化,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新路子。   人才凝聚的“热岛效应”   毛庆和念念不忘这样一件小事:他刚回国到安徽光机所工作时,刘文清所长带着一辆小型三轮车,载了一张单人席梦思床,来到毛庆和临时住宿的地方,打电话叫自己的儿子一起来搬床铺,然后再打电话告诉他,已经给他找了一张席梦思床。   毛庆和在加拿大Wilfrid Laurier大学时,作为Research Scientist,从事加拿大“光纤光栅及应用”等课题的研究。受到安徽光机所引进人才的精神感召,2004年入选“百人计划”,来到了“科学岛”。   毛庆和被任命为激光中心主任,筹建了安徽光子器件与材料省级实验室。近年来,激光中心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红宝石和大尺寸GGG等数十种激光晶体,解决了我国在全固态激光应用上的急需 是国内最早开展红外非线性晶体材料研究的单位之一,生长的红外非线性晶体品种最齐全、实用化程度最高 作为迄今国内唯一能提供准分子激光器产品的科研机构,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中的重要任务 在新型光子材料、全固态激光器等方面正在形成新的研究特色。   本报记者日前采访黄伟时,他虽然已入选“百人计划”,但还没拿到回国工作的首月工资,黄伟说:“我不知道今后的工资是多少,也没打听能拿到多少,工资多少对我来说是次要的,主要还是看科研发展的前景。”   黄伟刚应邀访问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不久,并接受其颁发的MT Thomas杰出博士后奖。黄伟的“金原子团簇的光电子谱实验和理论研究”报告深受欢迎,正是这项杰出的团簇研究成果,为他在大洋彼岸赢得了荣誉。   黄伟想把原来在国外做的团簇研究,延伸到大气环境中的气溶胶研究,“做团簇我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安徽光机所有很好的仪器和相关技术支撑,我刚好可以把团簇和气溶胶之间的空白点填补起来”。   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张为俊对记者介绍:未来事业的发展舞台,比起我和黄伟间的师生情谊,显然更吸引他回国。黄伟的思维很活跃,经常迸发灵感的火花。他现正处于打拼之时,很注重团簇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恰恰是像他这样做过团簇研究的人,才有可能把气溶胶形成的机理说清楚。   方晓东原来在日本日立公司半导体开发部任主任研究员,从事半导体薄膜器件的研究开发,2004年入选“百人计划”,现在是安徽光机所激光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他从事功能薄膜材料及器件,已得到了业界的好评 董凤忠之前在英国Strathclyde大学工作,2003年后入选“百人计划”来到“科学岛”,其从事的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属于在国内首次系统性的开展,目前已蓓蕾初绽。   城市大量锅炉等耗能装置的使用,以及机动车辆的排放,会产生热岛效应,但安徽光机所的“热岛效应”,却是一件优化环境的好事,似可用人才凝聚的结果来形容。   “炮筒”扬威 蜚声海外   2010年9月25日,由德国科学记者协会发起组织,一批资深记者来到安徽光机所采访考察。记者团由在德国新闻社、德国第二电视台、德国广播电台、《世界报》等多家德国主流媒体的19名科技记者组成。   此事始于2008年北京奥运的环境监测。Science杂志亚洲区主编Rechard Stone常驻北京,对安徽光机所的环境监测设备产生了关注,刘文清为了让外国友人眼见为实,在北京的超级监测站接待了一批来访的外国记者,记者们听完他的介绍心服口服,随即发表了诸多奥运环境的客观报道。   曾几何时,安徽光机所的环境监测设备,将外国的同等监测设备挤出了国门,不得不将“炮筒”掉转朝向。这次德国记者携带着“长枪短炮”,却是追踪对准刘文清所长采访。刘文清向记者团进行实物介绍,无论研究所在环境监测方面的科研成果,还是该领域成果为改善区域环境作出的努力,都让他们对光学环境监测的中国“炮筒”大开眼界。   德国记者打破沙锅问到底,环境光学中心主任谢品华也娓娓道来,介绍了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的应用,让德国记者兴致盎然。   2010年7月,在“大气成分演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察项目支持下,刘文清作为中国北极科考队成员,奔赴北极新奥尔松地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科考工作,在新奥尔松地区的大气观测平台上,他安装了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对大气痕量气体柱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并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数据传输及监控。   迄今为止,安徽光机所研制的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已在北极地区连续运行近5个月,成功获取了极地大气成分中氧化溴、臭氧、二氧化氮等气体浓度的实时监测数据。   2010年10月,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主席、世界著名光纤传感专家Brain Culshaw博士造访科学岛,并正式接受安徽光机所的聘任,成为中科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需要对等,而对等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安徽光机所正是凭借多年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才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声誉。   将光学遥感“冷板凳”坐热   回眸建所40年来的辉煌,无论是广袤的戈壁滩上,头顶着炎炎的烈日,为国家卫星定标小试牛刀 无论是我国的东海岸,激光雷达组成的一个个网阵,如炯炯目光探索着大气层的奥秘 也无论是国际顶尖的望远镜,那通光孔径4米的镜头,在我国镀膜行业又一次大显身手……都能看到安徽光机所科技人员的矫健身影。   安徽光机所的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12月正式成立,对气候变化研究及相关的学科形成技术上的支撑,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激光雷达系列产品,安徽光机所党委书记饶瑞中如数家珍,对本报记者自豪地说:“我国最大、最全、最系统的激光雷达都在我们这里!”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早年来到安徽光机所,听到关于重新定位的汇报后十分兴奋,当场就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大珩先生提出了“三个特别重视”:要特别重视国家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战略需求,特别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特别重视发挥自己的特点。王大珩先生还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做到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会想到安光所。   如今,“在国家碰到环境问题时就会想到安光所”,王大珩先生的殷切期望,已经变成了众所周知的现实。   王大珩先生早年还说过: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光学遥感,一定要将这块“冷板凳”坐热。安徽光机所经过多年科研努力积累,2009年,成立了中科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乔延利副所长追昔抚今,欣慰地对记者说:“现在国内的同行都已充分认识到,光学遥感在大气环境研究领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我们这块‘冷板凳’总算是坐热了!”   这也验证了刘文清那条著名的语录:“我看搞科研和喝咖啡有点类似,总是先苦后甜,而不合适于坐科研‘冷板凳’的人,就像不喜欢喝咖啡的人一样,怎么都觉得它是苦的。”   世上没有比足迹更长的路   庆贺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创建40周年,2010年10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欣然题词:“创新大气环境光学,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刘文清对本报记者说:大气环境光学仪器的研制,从无到有虽已不易,但从有到精、做大做强更难。目前我们在每一个科研布局上,都有自己突出的亮点,但组成系统还不够。过去的布局只是一个背景,今后我们要让这个背景更加和谐、更加鲜亮。   安徽光机所副所长张为俊介绍说:“知识创新工程的前10年,我们主要是为生存而战,以技术带动学科,比较容易和国家需求相结合,争取到一些科研课题,和一些与环境光学相关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我们以技术为入手,也带动环境光学、大气光学、光学遥感、激光技术的发展。但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创新2020’,我们要更好、更快地引领学科的发展,争取尽快成立大气环境光学遥感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念告诉人们,世上没有比足迹更长的路 理想告诉人们,世上没有比眼界更高的山 执著告诉人们,世上没有比胸怀更宽的海。   刘文清所长深有感触地说:“安徽光机所创建40年,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发展大加速。现在‘创新2020’,再次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崭新的挑战,我们创新不能停顿。在发挥‘火车头’的作用中要有新的更大作为。当前我和所领导班子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路甬祥院长题词指明的方向,进行战略谋划,选中方向,做几件大事。”   X线摄片、CT、磁共振成像可称为“三驾马车”,三者有机地结合,既能扩大体检范围,又提高了诊断水平。安徽光机所创新大气环境光学,今后加强基础研究的力量凝聚,拟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如同磁共振成像,想必可以发挥资源组合的优势,更好地为大气环境作出检测与诊断。   在创新中穿云破雾,安徽光机所也必将迎来绚丽的朝阳!
  • 科学时报: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如何长大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正式施行。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中国乳业遭受沉重打击,使食品安全成为公众空前关注的焦点;而科学检测仪器行业则悄悄从中得到巨大商机。 但在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常务理事蒋士强教授看来,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科学仪器产业因此前景看好。“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目前形势严峻,同时面临外部挤压以及内部恶性竞争。”在日前召开的2009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上,蒋士强对我国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表示忧虑。 约300亿元的市场需求 中国企业能分几杯羹 “用于检验、检测和分析的科学仪器设备是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技术支撑,食品安全保障对科学仪器的需求存在依赖性。”蒋士强说。仅以山东省为例,为了补助16个地级市和29个奶牛养殖大县,该省去年动用财政拨款1125万元,用于购置检测三聚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相关设备;其间,山西太原市政府也紧急拨款400万元用于购置检测三聚氰胺的设备。 目前,我国与食品安全监管直接相关的四大部门——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部门——都在加速建设相应的检验检测体系。我国这方面原来底子薄,所以目前的投资力度都很大。蒋士强给了一个保守估计:上述四部门和地方的投资,近两三年内总计将约300亿元以上,而且这还不算食品生产企业的直接投资。这些投资中约有70%以上用于购置各部门、各级食品和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科学仪器设备。 蒋士强说:“面对约300亿元以上的市场需求,由于我国科学仪器产业至今仍处幼稚阶段,国际上各大公司正采用各种有力的‘组合拳’掌控我国科学仪器的中高端市场。如今,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主要技术支撑——科学仪器设备仍然依赖于发达国家。这样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必然随着发达国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和科学仪器技术水平而亦步亦趋,不仅投资没完没了,而且总体而言,因基础受制于人,十分危险。” 科学仪器行业“内忧外患” 蒋士强给记者描述了我国科学仪器行业“内忧外患”的局面。 食品安全是对众多样品,在其基质十分复杂的条件下,检测微克、纳克甚至皮克级的残留物,对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要求很高。 我国的科学仪器技术性能较低,所以地级市以上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求与国际标准和要求接轨,主要仪器设备几乎靠进口。 许多高端科学仪器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当今单台价在50万元以上,特别是单价在100万~250万元的关键性仪器设备,如高性能的色谱/质谱联用仪、光谱/质谱联用仪、氨基酸分析仪、致病菌鉴定系统、GPC系统以及高档离心机、电泳系统、定量PCR仪、SPR系统等,我国仍处空白状态。而这些高档仪器设备,国际上著名的企业都有许多专利技术保护。 目前,几乎国际上所有著名的科学仪器企业都在上海、苏州、昆山等地建立了大规模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吸纳我国专业人才,进行中国本土化生产。它们以技术、资金、人才优势,不仅占领高端产品市场,也生产具有明显性能优势的中端产品,参与我国仪器设备招标采购,挤压刚起步的国产企业和新产品。 我国一直没有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学仪器创新机制,常见有科学仪器研发成果,而少见有新产品上市和原有产品技术性能大幅度提升。我国科学仪器企业技术基础薄、新产品研发力量弱,都挤在少数品种上。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又缺乏行业内良性竞争的规范,为求生存,受利润空间的制约,不得不降低性能、竞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 我国亟须建立科学仪器创新体系 在蒋士强看来,国家对科学仪器研发的投入不足,产学研整体错位,扶持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政策缺失。他提出,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建立我国科学仪器创新体系,加速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化水平,“这是构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战略性决策”。 蒋士强认为,首先,应尽快建设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学仪器研发中心。他说:“我国在‘863’、‘973’、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支撑项目中均已投入一些资金研发科学仪器,探索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当今建设研发中心的关键不在于讨论,而在于组织协同;不在于再投入多少,而在于如何挖掘各领域、各部门的潜力;不在于时机的选择,而在于马上行动。”他认为,优选项目应定位为至今我国仍处空白、急需且能摆脱对发达国家依赖的项目,如质谱仪和微生物、致病菌自动鉴定系统等。 蒋士强还建议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联手,给予资金和政策上多方位的扶植,优选有市场前景、需求紧迫,而又有基础、已取得科学成果、亟待产业化的项目,建立科学仪器产业化基地,如酶联免疫仪及试剂盒、ICP、便携式激光拉曼仪、SPR仪、生物芯片技术平台与试剂盒,以及便携式微流控芯片系统等。 蒋士强的最后一个建议是:先选择几类或几种有特色、已有良好基础和市场前景的科学仪器与相应的企业,作为建立产业联盟的试点,建立互助互动、和谐竞争的基础产业链。在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直接相关的方面,他建议先着手建立以下几个产业联盟: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产业联盟;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产业联盟;生化仪器产业联盟;样品前处理仪器设备产业联盟;试剂产品产业联盟;现场快速检测仪器设备产业联盟。
  • 科学时报:也谈“高薪养师”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表示,由于国家对教育投入过低,导致高校教师待遇“太差了”,有些教师因此不专注学术而忙于“捞外快” 认为国家应大幅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严格限制其“创收”收入。   无独有偶,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也在其他场合表示,大学教师应得到社会尊重、应有薪酬保障,以便能有尊严地生活,把绝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上。他指出,欧美国家大学教员收入不一定处于社会最高之列,但必然可以保证其生活无忧,这样才能支持他们潜心追求真理、创造学问、传授知识。   高校教师待遇并不是一个新命题。现在大学一般以课时数、论文数、专利数、科研课题数等指标考核教师,据此发放津贴奖金。有人认为,正是这种过于量化的考核,使不少教师变身“学术民工”,授课、研究都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甚至心思主要放在兼职上。   那么,“高薪养师”是否已成为重新实现大学职能的必然要求?这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大学教师的体面生活包括哪些条件,需要多高的薪酬才能达到?其次,是不是只要有了高薪,就能保证教师们尽忠职守?显然,我们无力照搬欧美标准,也不能光靠经济驱动。   要求人类灵魂工程师饿着肚子教书育人,当然于情于理都讲不通。但在物价腾飞、房价更贵的当下,活得轻松自在本是一个不易完成的任务。窃以为,只有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才能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 而科技、教育机构源源不断地产出新知识,是成功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决条件。   对大学教师乃至所有知识分子来说,在分配基本公平但高薪仍不可得的情况下,引领国人通过“科教兴国”实现“共同富裕”,或许是一个更伟大也更光荣的奋斗模式。

科学时报相关的方案

科学时报相关的论坛

  • 【转帖】科学时报:安全意识是实验室的“死穴”?

    最近,德国汉堡Bernhard Nocht热带医学研究所的一名女科学家因被含有埃博拉病毒的注射器刺到从而被怀疑感染埃博拉病毒一事受到科学界普遍关注,这使实验室安全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提出似乎由来已久,然而却渐渐成为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初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之前的种种警告之下会格外小心注意,久而久之却“习惯成自然”,置若罔闻或形式主义了。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安全事故都是科研人员的疏忽造成的。本期聚焦我们把关注点锁定在“实验室安全”上,分别采访了化学、生物、环境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设计生产实验室仪器和家具的厂商,他们的看法虽不尽相同,但共同表达了对实验室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当时研究所在建P2(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的时候,我就对施工单位说,‘我的验收很简单,我会在实验室内部的通风口处拿结核杆菌往外排,你们要敢站在出风口的位置呼吸,这个实验室建造就算合格。’”可以想象,当时的这句话肯定让施工单位大大吃了一惊。但都培双认为,有了这样的质量保证,实验室安全才得以让人信服。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研究中心,副主任都培双对实验室安全规程的较真是同事和研究生们公认的。“我想呼吁社会,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重要。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一定要保护自己、保护环境、保护社会,杜绝事故的发生。”都培双说。历史的教训《卡桑德拉大桥》是部老电影,肺鼠疫是片中的线索性事件。冷战时期,美国在实验室中秘密存放了致命的肺鼠疫病毒,盛病毒的容器被子弹打破,带有病毒的幸存者逃上了一辆从日内瓦开往斯德哥尔摩的列车,列车上1000多人受到这种空气传播的病毒的威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会想起2003年发生在我国的非典。虽然非典的感染率和死亡率远没有肺鼠疫高,但当时引发的的恐慌情绪是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忘记的。”都培双说,“假想,一个生物安全实验室流出一例肺鼠疫,那将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威胁啊!这也说明,实验室安全是何等的重要。”1951年、1965年、1976年,科学家Sulkin和Pike调查了5000多个生物实验室,累计实验室相关感染3921例。低于20%的生物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与已知的事故有关,80%的报告事例与实验室人员暴露感染性气溶胶有关。“这就说明,八成的感染是未知的,而恰恰是这种未知的感染最难及时发现处理,造成的隐患最大。”在都培双看来,极微小的气溶胶是引发事故的罪魁祸首。其实,以现在的生物实验室设备和管理规程来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气溶胶感染完全可以避免,存放病原体的密封器皿,经过严格外部消毒,就算把舌头拉开一个小口去舔一下,也决不会感染。我经常跟学生说,你要敢舔了,再把它从设备里拿出来,不然就不要拿”。在很多人看来,都培双的这种做法太极端了,但实际上“产生事故的原因,很多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犯了极低级错误导致的”。曾发生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和北京的3起SARS实验室感染事故,都是因为实验室管理不严,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与病原微生物标准操作,犯了不该犯的低级错误。P3实验室规定,不允许在同一实验室进行两种以上危险微生物的操作,但新加坡国立大学实验室在作西尼罗河病毒研究的同时,也作具有活性的SARS冠状病毒研究,造成病毒的交叉感染,导致一名研究生感染SARS病毒。P3实验室规定,处理危险微生物前,研究员应该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而2003年12月6日,中国台湾地区某病毒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现,衔接运输舱里装有实验废弃物的塑料袋破裂,而后他未戴手套清理运输箱里的废弃物,因而感染了SARS病毒。2004年发生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事故,同样也是因为研究人员使用未经严格验证灭活的SARS病毒在普通实验室进行实验,造成人员感染。

  • 【转帖】科学时报:发表论文有“门道儿”?

    发表论文有“门道儿”?论文的作者与审稿人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研究论文需要同行评议,同行最有发言权,但有时“同行是冤家”。看到优秀的工作成果,审稿人可能会很兴奋,但也有可能发现作者所做工作正好是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于是,审稿人将所审论文扣压而抢先发表自己的论文,甚至将作者的思想剽窃为自己的思想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作者万般痛苦却又无可奈何。为了既保证同行评议的权威性,又保护作者的利益,许多期刊赋予作者建议审稿人名单并排除潜在“敌人”的权利,但作者又怕因此得罪同行,左右为难。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在最近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同行评议与生物医学出版会议上,最新的研究显示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审稿人对引用自己工作成果的论文更倾向于建议接受,论文的作者则知道谁是潜在的“敌人”。利益与冲突是如此的交织,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有许多心照不宣的默契。引用审稿人的论文教授们总会给学生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希望论文被接受,就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吧!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如意算盘吗?或许不是,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审稿人发现自己的论文在所评审的论文中被多次引用,那么这位审稿人就不太可能提出拒绝这篇论文的建议。这项特殊的研究源于一位期刊编辑的担心:审稿人是否会受到自己论文引用率的影响?Matthias Egger是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位流行病学家、《国际流行病学》(IJE)期刊的合作编辑,他说:“对我来说,看到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引用会有些不高兴。但作为一名编辑,我担心这种情绪会影响审稿人的判断。”于是,Egger和同事合作,对过去3年IJE收到的2023份审稿意见进行了分析。按常规,审稿人要对所审论文的命运作出4种裁决中的一种:接受、做少量的修改后接受、做大量的修改后接受或者是拒绝。Egger和同事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果,他们没有在审稿人提出的前3种建议中发现规律性的特点,但在第4种建议中却有一个特点:如果审稿人自己的论文在被审论文中被多次引用,那么,他们建议拒绝这篇论文的可能性会减少30%。Egger说,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审稿人在看见自己的论文被引用时会很高兴。科研中国SciEi.com。此外,他们还发现,高质量的论文总会引用较多参考文献,这些论文因此也容易通过同行评议;资深科学家论文的引用率会更高些,因为他们在其领域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在评审论文时也不严格。R. Brian Haynes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家,他对这一结果感到“吃惊”,他说:“也许这表明自我主义走进了审稿过程。”但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流行病学家David Nordstrom警告说,这一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他仍然告诫学生尽量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他说:“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讨好审稿人,而是为了避免漏掉参考重要的相关性工作。”排除潜在的“敌人”作者写论文和编辑处理论文都是件苦差事,其中之一是许多期刊的编辑都要求作者在递交论文时回答一个简单而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建议论文审稿候选人名单,或指出谁不适合做论文的审稿人。许多作者都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但又不得不填写编辑部要求的这个表格。在最近召开的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第五届国际会议上,三个研究同时指出:作者对审稿人的选择建议能明显增加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让作者建议审稿人名单有益于作者:作者可能比编辑更明白谁最有资格来评审他们的工作,他们有正当的理由保护自己敏感的研究结果不被有利益冲突的竞争者接触。但作者也担心这样的建议会让论文受到怀疑,或者冒犯、得罪其他的科学家。结果,许多作者拒绝建议审稿候选人,而且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提出不能做审稿人的名单。但最新的研究认为,这也许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英国医学期刊出版集团的Sara Schroter和同事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对送往该集团10个期刊的788份同行审稿意见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与编辑建议的审稿人相比,作者建议的审稿人更有可能建议发表论文(这个比例是55.7%对49.5%);而建议退稿的可能性更小(二者的比例是14.4%对24.1%)。科研中国SciEi.com。 生物医学中心是在线开放式出版商,该中心的Elizabeth Wager和同事通过对递交给中心所属的40份在线期刊的100份论文进行分析后,也得出了几乎与Schroter等完全相同的结论。当作者选择排除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时,他们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Lowell Goldsmith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皮肤病遗传学家、《皮肤学研究期刊》的编辑,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3年递交给该期刊的228篇论文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当作者提出需要排除审稿人时,其论文被接收的可能性是没有排除过审稿人的作者的论文被接受率的两倍。Goldsmith说:“排除审稿人的选择非常重要,作者知道他们的‘敌人’。”是否可能得出结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呢?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R.Brian Haynes是两份临床学术期刊的编辑,他说新发现促使作者对审稿系统产生偏见。但反过来说也许是对的,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国际流行病学》的合作编辑Mattias Egger说:“部分审稿人对同行心存嫉妒或者有利益冲突,将他们排除出局合情合理。”(王丹红)

  • 【分享】《科学时代》杂志 征 稿 通 知

    《科学时代》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海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主办。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ISSN 1005-250X CN 46-1039/G3 )的专业性学术期刊,邮发代号为 24-165。本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本刊遵循“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方针,力求体现“现代”、“实用”、“综合”三大特色。其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交流有关经济改革、科技改革的实践经验,研究经济、科技发展的态势及财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态势,全面提高科教文化工作者的素质,从而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在当今科学进步的时代与时俱进。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一、《科学时代》杂志简介《科学时代》杂志设有社科经济、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城市建设等版块,每个版及栏目设置如下:社科经济版块:主要栏目有社科论坛、经济发展、科学管理、金融研究、政法论坛、党建之光等。教育研究版块:主要栏目有教育教学、文史研究、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教改、学校管理等。自然科学版块:主要栏目有科技论坛、工作研究、技术报告、学科进展、医药研究等。城市建设版块:主要栏目有城市建设与规划、桥梁道路建设、环保与污水处理、交通管理等。二、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内容新颖、论点明确、力求文字精炼、准确、通顺,文题简明扼要,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书写规范,文责自负。字数在3000字以内。凡来稿在2个月内未得到稿件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请勿他投。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欢迎通过电子邮件投稿,并请注明联系电话、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3、论文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专项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4、稿件确认刊载后,作者需按通知数额支付审定出版费用,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上述费用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经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确有困难者可申请适当减免。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1册,以供用途。本刊来稿必复,如采用将在一周内通知作者。[em28] 投稿方式:kxsdqk@163.com 《科学时代》杂志社[em20] 注:来稿时请注明作者姓名、地址和联系人姓名[em02]

科学时报相关的资料

科学时报相关的仪器

  • 生命科学 400-801-8117
    赛默飞生命科学仪器研究产品,包括基因扩增(PCR仪)、测序仪、流式细胞仪等。凝胶成像系统细胞分析(细胞成像、流式细胞)细胞计数器/细胞计数仪其他生物/生化分析仪核酸纯化系统/核酸提取仪凝胶电泳仪/电泳仪/电泳槽DNA测序仪/基因测序仪基因扩增仪(PCR)蛋白印迹仪RNAi实验材料生物分子详情请登陆: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2308
    留言咨询
  • 色谱、质谱、数据管理和实验室工作流程的一体化平台沃特世UNIFI科学信息系统平台突破性地将LC与高性能MS数据(四极杆和飞行时间质谱)融合入一套解决方案中,数据采集、处理、浏览、报告生成和可配置的法规依从性工具完美整合在一个网络化的实验室工作组内。 简省培训并增强合作UNIFI科学信息系统专为满足分析研究人员、QC分析人员、QA/QC评审员和IT部门的共同需求而设计。平台创建自一个可扩展的软件架构,能够满足未来内部和外包功能的需求,同时可应对多种需求:采集、处理、报告、存储以及对UPLC/MS和UPLC/MS/MS系统生成的复杂科学信息的权限限定访问。 充分满足您的发展需求UNIFI软件可部署在工作站式系统解决方案中,它将与您的实验室同步发展,可支持多用户、基于服务器的工作组完成LC、LC/MS和LC/MS/MS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UNIFI可进行数据的挖掘和共享,能够大大提高您的协作效率。此外,其开放式结构可实现与沃特世仪器和软件系统的完美衔接,UNIFI的打印和文件捕获功能则可以将不同的科学信息进行兼并整合。 最大限度提高系统使用效率鉴定复杂样品的关键在于通过正交检测方法、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分析样品。流程中的多个分析方法需要一个集成的工作流程,使分析人员能够通过这个流程采用常规方法可靠地采集全面的分子鉴定信息。UNIFI解决方案的创新功能可应对日常实验室中动态和复杂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软件管理分析方法和分析工作时,即使在用户退出登录的情况下也可在活动工作区中保留正在进行的工作。 定制化工作区“我的工作”是一个用户保护型活动工作区,可以临时保存正在进行的工作,与自动备份相似。临时的信息独立地保存在科学信息系统中,直到用户执行一个数据点或操作。通过该工作区可对日常任务、最近查看的项目、仪器系统和工作流程通知进行快速访问。 分析方法UNIFI保存了采集、处理和报告数据所用方法的全部参数。此功能解决了其他软件中存在的方法管理问题:使用其他软件时,用户必须分开记录使用的色谱、质谱、处理方法和报告方法。 完整分析UNIFI将分析任务视为一个完整分析,或一个自定义的独立集合,它包含全部结果、分析方法和所有审计追踪,可在分析中进行数据和结果的浏览,并可进行数据的再分析。用户可方便地进行数据共享、查看或生成报告。同时,系统会自动记录用户登陆的时间,地点及浏览或生成的分析的内容,满足实验室管理、故障排除或法规要求。 数据可追溯性适用于研究和GXP实验室UNIFI使用嵌入式关联数据库架构对所有的系统数据进行安全管理,实现数据追溯功能。所有的原始数据、结果、报告和方法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只有通过登陆用户帐户才能进行访问,有效阻止其他用户通过操作系统进行访问,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UNIFI软件可根据GLP、GMP、法规或要遵循的其他质量标准进行配置。UNIFI软件的“验证中心”,可帮助科学家们确定仪器、计算机和软件是否满足厂商的指标,同时可对仪器及电脑的维护进行记录,并且可显示仪器验证状态。这些GxP管理工具有助于实验室对法规性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并使对数据和记录的安全性充满信心。
    留言咨询
  • 便携式GC/MS 化学识别及混合物分析系统使用高速、高分辨率的气相色谱法和小型化环形离子阱质谱法来识别在气体、蒸汽、液体和固体中的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产品介绍便携式GC/MS 化学识别及混合物分析系统是一款手持便携式并且可以使用在炎热地区和极端环境下的坚固仪器。该款仪器的高速气相色谱法结合小型化环形离子阱质谱法重新定义了手持便携式GC/MS 技术的尺寸、重量和速度。特点:- 使用GC/MS技术识别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化学战剂和TICs- 五分钟内便可启动使用- 三分钟之内分析完毕,一次充电即可持续分析多达30份样品- 重量轻,外观坚固紧凑,可适用于野外操作- 普遍、广泛的样品收集和注射技术适用于气体,液体及固体样品应用领域- 防化部队- 武警消防- 公安- 环保- 商检- 海关- 人防
    留言咨询

科学时报相关的耗材

  • 赛多利斯科学仪虑杯[16A07-10-N]
    赛多利斯科学仪虑杯[16A07-10-N]
  • VWR CEZ9604-02 生命科学 高通量筛选板
    美国VWR 实验室耗材 货号:VWRCEZ9604-02 生命科学 高通量筛选板 MICROPLATE 96 WELL PP U-BOT 500mL MSD-01
  • Photonis xSCELL科学级相机
    所属类别:? 专用相机及成像设备 ?高速低噪相机PHOTONIS USA Pennsylvania, Inc. 是科学、医疗成像元件的领先制造商,最新发布的xSCELL高性能科学级相机,使用独有的Inxite专利成像技术,在1024*1024的满分辨率上,帧速可达到1000fps,同时输出噪声小于2 e-。xSCELL相机提供动态范围高达14位的数据传输,同时内部温度可冷却至-30℃,消除暗噪声直至忽略不计。得益于InXite技术,xSCELL科学级相机输出噪声低于2 e-且量子效率接近65%旨在解决独特的高速、低光、暗噪声低等组合需求,例如在荧光、旋转盘共聚焦显微镜、高通量筛选和基因测序等方面的应用。是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理想选择。应用领域:高分辨率成像旋转盘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成像高通量筛选基因测序 光学层析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学天文学ParameterSpecificationPixel Format1024 x 1024 Pixel Size15um*15umImage Area15.4mm*15.4mm, 21.7mm diagonalReadout Noise1e-(10fps)-non destructive read2e-(1000fsp)Full well capacity10 ke-40 ke-(2 x 2 binning)Nominal Gain0.75 e-/ADUNon-Linearity 1%Dark Current0.5 e-/pix/sec (-30oC)Maximum Frame Rate1000 fps4000 fps (2 x 2)On Chip Analog Binning2 x 2Digital Binning AnyAnyWindowing (ROI)AnyDynamic Range5000:120000:1 (2 x 2)ADC Range14 bitsPower Dissipation 100 WattsDimensions21.3 cm x 22.5 cm x 17.8 cm (8.4” x 8.9” x 7”)Weight4 kg (8.8 lbs) 更多资料,请联系上海筱晓光子有限公司!关键词: 科学级相机,科研级CMOS相机,制冷相机,Photonis xSCELL相机,低光成像相机

科学时报相关的试剂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