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

仪器信息网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红外线激光断纱检测器相关的资讯

  • “最黑”材料制成高精度激光功率检测器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8月18日报道,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利用世界最黑材料——森林状多壁碳纳米管作涂层,研制出一种激光功率检测器,可用于光通讯、激光制造、太阳能转换以及工业和卫星运载传感器等先进技术领域的高精度激光功率测量。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的《纳米快报》上。  这种新型检测器几乎不会反射可见光。在波长从400纳米的深紫,到4微米的近红外线波段,反射少于0.1%,在4微米—14微米的红外光谱中,反射少于1%。这和伦斯勒理工学院2008年报告的超黑材料相似。2009年一个日本团队也有类似研究。  正是受到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研究论文《世界最黑人造材料》的启发,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对精细碳纳米管进行了较为稀疏的排列,把它作为一种热检测器的涂层,制成了用于测量激光功率的设备。碳纳米管是热的良导体,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热量检测器涂层。虽然镍磷合金在某些波段能反射更少的光,但不能导热。  纽约石溪大学的合作研究人员在一种热电材料钽酸锂上,生长出了碳纳米管涂层,涂层吸收激光转换成热量,温度上升产生了电流,通过测量电流大小能确定激光的功率。涂层越黑,光吸收的效果越好,测量结果就越精确。其独特之处在于,纳米管是生长在热电材料上,而其它研究中是生长在硅材料上。  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用过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做检测器涂层,包括扁平状的单壁纳米管。最新的涂层是一种竖直的森林状多壁纳米管,每根细管直径小于10纳米,长约160微米,深管有助于吸收随机散射光和任何方向的反射光。  由于技术上要求检测器能测量的反射光谱更加广泛,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用了5种不同的方法花了数百小时来测量越来越弱的反射光,结果精确度都能达到要求。研究人员计划将设备的刻度运行范围扩展到50微米甚至100微米波长,这或许可为太赫兹射线功率测量提供一种标准。
  • 红外线检测酒驾一查一个准
    关某在民警指导下进行“红外测”。 红外线测试仪 8月3日晚,红外线酒精检测仪显示测试人的血液酒精含量为85mg/100ml,达到醉酒驾驶的标准。据此,司机关某也成为了深圳市乃至全国首例通过红外线酒精检测技术(以下简称“红外测”)确定醉酒驾驶违法行为的当事人。  记者8月3日晚从交警部门获悉,该部“红外线呼出气体酒精含量检测仪”系8月1日新《条例》实施后第一次使用。  据介绍,深圳市交警以往查处酒驾、醉驾,主要依靠电化学原理的呼气式酒精检测仪进行现场呼气测试(简称“吹测”),以及抽血后依靠光谱分析进行血液酒精含量检测(简称“血检”)两种方式。其中,“吹测”方便快捷,但按照执法程序规定,如当事人对吹测结果有异议的需要进行“血检”,而该检测需要抽血,容易引起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耗时相对较长。  为提高执法效率,新《条例》第50条特别规定了使用红外线酒精检测(简称“红外测”)的方式。即采用国家计量认证的红外线酒精测试仪再次进行检测,并以该次检测结果作为确定违法行为性质的依据。据悉,这一方式在国外早已得到成功运用,其准确程度和检验体内酒精的结果几乎没有误差,方便、快捷、准确。由此,《条例》规定,驾驶人酒后驾车被查处时对吹测结果有异议的,可申请进行红外线复查。
  • 一种分子装置可将红外线变成可见光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检测红外光的新方法,通过将红外光的频率变为可见光的频率,可将常见的高灵敏度可见光探测器的“视野”扩展到远红外线。这一突破性研究发表在最近的《科学》杂志上。  人类眼睛可看到400—750太赫兹之间的频率,这些频率定义了可见光谱。手机摄像头中的光传感器可检测低至300太赫兹的频率,而通过光纤连接互联网的检测器可检测到大约200太赫兹的频率。  在较低频率下,光传输的能量不足以触发人类眼睛和许多其他传感器中的光感受器,而100太赫兹以下的频率(中红外和远红外光谱)有着丰富的可用信息。例如,表面温度为20℃的物体会发出高达10太赫兹的红外光,这可以通过热成像“看到”。此外,化学和生物物质在中红外区域具有不同的吸收带,这意味着可通过红外光谱远程无损地识别它们。  但变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能量守恒定律,光的频率无法通过反射或透射等方法轻易改变。  在新研究中,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中国武汉理工大学、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和荷兰原子和分子物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使用介质(微小振动分子)向红外光添加能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红外光被引导到分子,在那里被转换成振动能量。同时,更高频率的激光束撞击相同的分子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并将振动转化为可见光。为了促进转换过程,分子夹在金属纳米结构之间,通过将红外光和激光能量集中在分子上,充当光学天线。  领导这项研究的EPFL基础科学学院克里斯多夫加兰德教授说:“新设备具有许多吸引人的功能。首先,转换过程是连贯的,这意味着原始红外光中存在的所有信息都忠实地映射到新产生的可见光上。它允许使用标准探测器(如手机摄像头中的探测器)进行高分辨率红外光谱分析。其次,每个设备的长度和宽度约为几微米,这意味着它可以合并到大型像素阵列中。最后,该方法具有高度通用性,只需选择具有不同振动模式的分子,即可适应不同的频率。”
  • 技术前景好 四类近红外线光谱用途分析
    p  尽管近红外线光谱仪(near-infrared spectrometer)的存在已有六十年之久,却鲜少有人知道它对于测量不同物质能量反射的重要性。德州仪器(TI)的AvatarNIR光谱仪,便能帮助各种产业找出物质的分子“指纹”— 范围包括农业、法医鉴识、制药、石油、医疗照护等。/pp  过去六十年来,近红外线光谱仪技术已有极大的进展。早期这类装置既笨重且只限于实验室使用,但现在的红外线光谱仪已能利用微处理器控制、精确的A/D采样及电脑化光谱计算技术,并透过统计分析,在不同地点快速的取得结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QQ截图2015120217393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46ad611c-cb8d-45aa-a4a6-bc3ff7e82b29.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1 : 近红外线光谱仪技术应用范围广泛/pp  目前近红外线光谱仪可依使用场合区分为四大用途:/pp  strong—实验室—/strong/pp  仪器通常体积较大、精确度高且属于一般用途。用来处理光谱资料的电脑可能位于实验室内部,有些则是位在远端并透过乙太网路或USB连网。它们能处理大量的资料,几秒内就能和分散式参考标的进行比对。/pp  strong—野外—/strong/pp  可携式近红外线光谱仪的外型类似小型实验室仪器,可随意移动,通常只需交流电110伏特,或12伏特加上变流器即可供电。可携式近红外线光谱仪的尺寸通常只比便当盒大一点,可放置在货卡尾门上,适用于农田或矿场等产业型场景。/pp  strong—工厂—/strong/pp  这类专用设备可监测工厂环境,通常有特定的用途。在工厂的建置中,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包含多种的光谱仪,透过乙太网路或以无线连网连结主要的控制设施。/pp  strong—掌上型—/strong/pp  机动且使用便利的手持式光谱仪,是目前业内一大焦点。现有产品只要装上电池即可运转,尺寸与大型手摇钻相近。优点是携带方便,且内建电源供应装置可遥控使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QQ截图2015120217392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noimg/5374cfb0-6606-4bb9-bd08-d29cdd1dbc6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2 : 透过行动装置来检测食物比较便利/pp  相关领域持续出现进展,体积更小、成本效率高的装置也应运而生,未来这项技术终将进入消费性市场。试想智慧手机若能内建近红外线光谱仪,就可以评估食物是否完全成熟、侦测食物的过敏原、确认高价橄榄油的纯度、协助医疗侦测或检查汽车机油。在台湾等地的市场里,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抬头,越来越关心像是牛奶、食用油等食材是否带有不良化学添加物,因此搭载近红外线光谱仪技术的装置,将有机会发挥极大的用处。(作者Joe Siddal任职于德州仪器)/p
  • 美国开发“平面阵列红外线光谱仪”
    研究发现,高精度声谱仪能够早期检测疾病、化学武器和环境污染物。  美国PAIR技术公司开发一种新型传感器“平面阵列红外线光谱仪”,它可以在较低浓度下在液体和气体中识别生物和化学因子,检测时间低于1秒。新的光谱谱仪没有移动部件,依靠焦平面阵列(FPA)探测器。  “这是现有的技术的一个良好的替代技术,”该技术的创始人之一大通布鲁斯博士说,“该仪器没有移动部件,轻巧耐用,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随身携带它到牙医办公室。“  目前的检测技术是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FT - IR光谱)光谱法,需要数十分钟的化学分子指纹识别。一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测试手段。近年来,仪器联用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FTIR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成为鉴别未知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
  • 高端近红外线水分检测仪 深芬仪器研制成功
    高端近红外线水分检测仪深芬仪器研制成功,CSY-JH近红外水分检测仪是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高端近红外水分检测仪,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慢反射方式对样品水份进行测定,CSY-JH近红外水分检测仪采用无损检测,不破坏样品理化指标3-5S内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水分含量。CSY-JH近红外水分检测仪可广泛应用于一切需要快速测定水分的行业,如医药、粮食、饲料、种子、菜籽、脱水蔬菜、烟草、化工、茶叶、食品、肉类以及纺织,农林、造纸、橡胶、塑胶、纺织等行业中的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对水分测定的要求;同时满足固体、颗粒、粉末、胶状体及液体含水率的测定。近红外水分检测仪仪器优点:1、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慢反射方式对样品水份无损检测。2、测量速度快速3-5S内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水分含量。3、自定义多种测量模式,可以预设1-10不同测量模式4、具有温度自动补偿基本不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长期稳定性好5、测量精度精确,近红外水分检测仪采用光栅式红外技术,其稳定性比六光束、八光速大大提高,满足生产工艺要求。近红外水分检测仪技术参数:测量范围:0.01-100%测量精度:0.01%测量时间:3-5S探头:光栅式红外技术
  • 一起了解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的优势和应用
    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同时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植物光合作用、生物呼吸作用都有CO₂ 的参与,人类活动也会频繁地接触到二氧化碳。总之,二氧化碳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另外,它作为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环境质量监测方面,CO₂ 浓度也是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二氧化碳浓度分析要用到气体分析仪,我公司生产的THA100S二氧化碳气体分析仪属于NDIR(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可用于连续分析混合气体中某种或某几种待测气体组份的浓度。下面来看一下二氧化碳分析仪的技术优势:l MEMS红外光源是电调制的脉冲光源,具有较高的调制频率,满足热释电检测器的特性要求。l 双通道检测器设计,有效提高了仪器稳定性。l 高精度恒温控制,降低了环境温度对仪器测量的影响。l 大气压力补偿,降低了环境大气压力变化对仪器测量的影响。l 隔离的电流环输出和开关量输出,降低外界各种干扰对仪器测量的影响。比较典型的一些工程应用领域:l 化肥化工等工业流程气体分析 l 水泥和冶金行业气体分析l 烟气成分分析(如CEMS)l 科学实验室气体分析l 空分系统过程分析
  • 德国发明可装入手机的近红外线质谱仪
    据台湾&ldquo 中广新闻网&rdquo 31日报道,德国的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可以装置在手机内的近红外线质谱仪,它可以分辨水果是否已经过熟。  据报道,这种质谱仪可以测知气体或是液体中的成份 过熟或是核心已经腐坏的水果,散发的气体会在质谱仪下现形。  报道称,德国科学家发明这种可以装入手机的质谱仪,搭配应运软件,只要把手机靠近要检测的水果,手机就会显示出读数。  除了辨识水果是不是过熟之外,这个装置还可以运用到别的方面,包括检测血糖或是侦测爆裂物等。但目前并不清楚这款质谱仪软件何时能够上市。  仪器信息网注:文中提到的近红外线质谱仪疑为近红外光谱仪。  相关新闻:国内首台基于手机的近红外光谱系统研制成功
  • 布鲁克推出HYPERION II研究级傅立叶变换红外和红外激光成像(QCL)显微镜
    HYPERION II是我们用于科研和开发的多功能傅立叶变换叶红外显微镜,具有灵活的附件,可以将红外激光成像(QCL)和傅立叶红外结合在一个仪器中。HYPERION II是红外显微镜领域的创新力量。它提供低至衍射极限的红外成像,并在ATR显微镜中设定基准。它首次将FT-IR和红外激光成像(ILIM)显微镜结合在一个设备中,提供了三种测量模式:透射、反射和ATR。HYPERION II 功能:μ-FT-IR 探测器的选择:宽,中,窄频段LN2-MCT,热电冷却 (TE) MCT。用于红外成像的焦平面阵列探测器(64 x 64 或 128 x 128 像素);通过激光红外成像模块(ILIM,激光等级1)实现可选QCL;物镜选择:3.5x/15x/36x/74x IR、20x ATR、15x GIR、4x/40x VIS;光谱范围扩展 - 从近红外线 (NIR) 到远红外线(FIR);光阑选择:手动刀口,孔径轮自动刀口。近红外的金属孔;附件和样品台的选择:宏程序红外成像配件、冷却/加热样品台、样品仓等;视觉/光学工具的选择:暗场照明、荧光照明、可见光偏振器、红外偏振器等。HYPERION II 提供:光谱和可见光图片的完美匹配。适用于任何测量模式(包括 ATR 成像);突破衍射极限的高灵敏度 FT-IR 显微镜和焦平面阵列(FPA)检测器成像。首次通过(可选)红外激光成像模块(ILIM,激光等级1)将FT-IR和QCL技术结合起来。所有测量模式下的红外激光成像(ATR、透射、反射)。专利相干降低技术为非人为处理的激光成像测试,无灵敏度或速度损失。高成像速度:0.1 毫米2每秒 (FPA,全频谱)6.4 毫米2每秒(ILIM,单波数)可选的TE-MCT探测器,用于在无液氮的情况下进行高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的红外显微镜检测。发射光谱功能和可选光谱范围扩展。HYPERION II 应用领域:生命科学|细胞成像药物发射率研究(例如 LED)失效和原因分析刑侦微塑料工业研发聚合物和塑料表面表征半导体
  • 在校大学生发明“红外线”能见度探测仪
    越来越多的雾霾天,真让南京的天空越来越暗,城市视野也越来越模糊。  雾霾对出行及公众的身体健康都是极大的损害,雾霾来临时,我们如何监测?雾霾来临前,能不能提前预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的本科生王成芳近期研发出了雾霾天气的智能探测仪,它不仅能准确&ldquo 读&rdquo 出雾霾天南京人的&ldquo 视力&rdquo 情况,而且还能够分辨出一场雾霾天来临时,能见度的极速下降,究竟有多少是雾粒子在起作用,有多少是霾粒子在起作用。这为大范围实时监测雾霾天气提供了可行性。  雾霾监测预报有难度  在气象预报领域,雾霾提前预报一直是个难点,气象专家介绍说,雾霾在气象学上区别很大,虽然它们都会造成低能见度的状态,但是实际上除了湿度条件以外,雾霾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由于气溶胶污染物浓度较高会造成霾,而它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中,气溶胶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有机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黑炭、重金属,还有一些其他元素。同时,数值预报需要考虑的条件和因素也很多,包括能见度等的监测、预报难度比较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专家告诉记者,其实能见度监测仪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才开始应用的,以前在中国雾霾的能见度监测,其实靠的都不是仪器,靠的都是气象预报员的双眼和经验,他们一般来说都把气象台远处的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或山体作为标的物,靠雾霾天气中能看到远处的什么景象来大致&ldquo 估摸&rdquo 出能见度的情况,因此还是存在一些人工误差的,而且也没有办法大范围、全覆盖地探测一个区域的能见度。  两只红外眼睛测出能见度  经过几年的研制,王成芳自主研发能见度探测仪成功。记者看到,能见度探仪器有一只相对而视的&ldquo 眼睛&rdquo ,王成芳告诉记者,这两只眼睛都安装有&ldquo 红外线&rdquo 装置,它们共同捕捉两个红外线&ldquo 眼睛&rdquo 之间的团空气,然后利用红外装置&ldquo 透视&rdquo 其中的污染物粒子的粒径大小,成分,而对于空气中的污染物粒子的消光系数进行精确测量,从而能够精确推算出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精确的能见度。  王成芳说,这个能见度探测仪的一个好处是,不仅能够取代人眼直接探测灰暗的天空究竟能看多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分清南京模模糊糊的天空究竟是由什么样的颗粒物在起决定性作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研发出来的能见度实时监控装备,在终端可以实时显示能见度信息与能见度-时间曲线,这将为气象专家提供清晰具体的预报信息。
  • 便携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
    便携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仪简介 CEA-800型 促销价:5800元一:用途和使用范围 本仪器主要用于环保,卫生防疫系统监测公共场空气中的CO2浓度,也可用于环保,人防。快速准确地对宾馆,商场,医院,影剧院等公共场所中的CO2浓度进行测定. 本仪器为国内先进的交直流供电便携式红外线CO2分析器,直流用镍镉电池供电,机内设有充电线路。仪器光学部分结构先进,电路部分全部采用进口大规模集成电路。体积小,可靠性高,预热时间短,可使用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主要特点: (1) 线性化输出,数字显示直读浓度。 (2) 内置泵、主动式采样,连续测量。 (3) 交直流两用、操作简便。 (4) 符合国家 GB/T18204.24-2000标准 (5) 铝合金仪器箱,美观坚固。 (6) 内藏式过滤器并可在外部更换。 三:工作原理 本仪器是根据比尔定律和气体对红外线的选择性吸收原理设计而成。采用气体滤波相关(G,F,C)技术和红外探测器。 四:主要技术数据 1:测量范围:0-5000PPmCO2 2:重复性:≤1%F.S 3:预热时间:2分钟 4:响应时间:≤10秒 5:环境温度:0℃-35℃ 6:环境湿度:85%R.H 7:重 量:2 公斤 8:外形尺寸:85 ×165×210mm3 9::耗电:≤500mA 10:供电:220VAC+10%;9VDC+10% 五:联系方式: 江苏金坛市亿通电子有限公司 邮编:213200 地址:金坛市华城开发区华兴路180号 电话:0519-82616366 82616576 传真:0519-82613699 Http://www.eltong.com E-mail:crh3090@pub.cz.jsinfo.net
  • 日本开发出红外线夜视彩色成像新技术
    图上为使用新技术拍摄的红外线夜视图像,下为普通红外线成像图。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提供。(来源:日本共同社)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永宗靖2月8日宣布,开发出了红外线夜视彩色成像的新技术。此前的红外线夜视技术以黑白和单色为主,新技术有望提高监视摄像头的性能。  红外线夜视通过被拍摄物体物体反射出的红外线显示图像,通常只能显示白色和绿色。  永宗等研究人员发现,除了被拍摄物体的距离和形状外,物体自身的颜色也会对反射的红外线强度产生影响。通过图像处理,研究人员成功捕捉了被拍摄物体的颜色差异,基本再现了原色。目前只能识别距离约30厘米的物体的颜色。  永宗说:“如果能够判定在黑暗中拍摄的作案者的衣服等颜色,就可以提高破案率。”
  • 额头、手腕、耳道...哪种测量更准确? 了解红外线体温计的“一二三”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2月18日电 近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筛查体温已经成为各有关单位、学校、家庭等做好防控工作的必要手段。常规的水银体温计测量更加稳定,但由于检测时间过长(3~5min),必然是不能满足日常快速筛查的要求的。因此,在人流量较多场所采用非接触式的温度计,既安全,又方便快捷。/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但是,由于很多使用者并没有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导致筛查体温成为一种形式,没有真正发挥防控疫情的作用。今天,人民网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的三位专家,带您更加深入的了解红外线体温计的各项特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4062eb18-2bbe-4f6e-ad03-4bd6e2717fda.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红外线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先介绍一个物理常识: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物质(高于绝对零度-273.15℃),都在向外界不断的发出红外能量。通过对这种能量的测量就可以实现读取物质表面的温度。这就是红外线体温计的工作原理。/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早已能够实现高精度的测温。由于多数情况下,物质无法向外界辐射其全部的红外能量,因此仪器会根据物体的红外辐射率(95%)进行读数修正。同时,不同测量部位的红外体温计,还会根据部位的差异,进行相应的修正。让我们最终看到的度数,能够大致表现出我们人体的真正体温。/pp style="text-indent: 2em "当然,再精准的测量元件,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外界温度、污染、尘土、烟雾、其他物体的红外辐射、测量距离等等。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因此,红外体温计在测量时,会出现明显的数值波动。有时,会需要我们“一测再测”。/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94f39a75-c688-4149-ab74-5166d69391bd.jpg" title="2.jpg" alt="2.jpg"//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不同的测量位置有哪些区别?/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红外线测温计如今使用的极为广泛,但是测量者使用时的测量位置却不尽相同,额头、脖颈、手腕,不同的位置的数值差异也很明显。那么到底应该测量什么位置,才更能满足检测需求的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51f128da-4cee-46d5-bf5e-89b248bd2edc.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医学上,评估人体是否发热,可以观察的是:腋下、口腔、肛门以及耳温。由于耳部深处更接近脑的内部,因此耳温对发热表现的更加敏感。肛门更贴近体内,因此升温的程度也更高一些。相对来说,腋下温度与体内温度相差的幅度会更大一点。由此,检测不同部位得出的发热温度是不一样的。/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7b16474a-c792-48ed-b9e6-3eeaa8abdf34.jpg" title="4.jpg" alt="4.jpg"//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在以上的常规检测部位中,除了耳温外,均不适宜用于大人群的防疫检测情况。/strong/span而耳温作为检测标准是由于近似认为它更接近动脉,且能够体现脑部温度,因此同样能够体现脑部温度的额温,就更具有判断发热的临床意义。/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相对来说,手腕由于处于人体的末端位置,对于人体真正温度的体现能力更差。/strong/span另外,额温枪在设计最初,会根据额头表面皮肤温度与人体体内温度差异进行校正,并不适宜用于手腕测温。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因此更加推荐“额温枪”就应用于额头测温,而不是手腕。/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顺便提一句:耳内腔道狭窄,耳温计在使用过程中难免出现接触现象,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如果加用一次性耳套,则会增加测量成本。/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不同体温计有哪些测量要点?/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红外额温计:测量体温时,将额温计对准额头正中心(眉心上方并保持垂直),测量部位无遮挡物(如毛发、帽子等)且保持干净,最好在测量前用干纸巾擦拭额头,去除汗渍等。测量距离一般为(1~3)cm或说明书要求的距离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测量时需1分钟内重复测量两次,两次测量数据之差在0.3℃以内,数据方可采信。/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af7a70fe-ab25-435f-924b-a1623d77dc17.jpg" title="5.jpg" alt="5.jpg"//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红外耳温计:测量体温时,请将耳温计探头插入耳道,测量前应检查耳道是否清洁,使用时须配备卫生耳套,使用后需用75%的酒精消毒,以防止多人使用交叉感染,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最好测双耳取其平均值。/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323eaf04-22d6-4bb8-b656-5905670aaabf.jpg" title="6.jpg" alt="6.jpg"//pp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此外,几个注意事项需要测量人员注意:/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1、根据测量环境的不同,做好养护措施。尽量保持体温计处在16℃~35℃的工作环境下。测量前将体温计按说明书要求设置成“体温”模式。/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冬季,环境温度可能达不到要求,建议可以采取保温措施,如备用红外额温计放保温箱交替使用或不测量时放入怀中等保温措施。/pp style="text-indent: 2em "2、红外耳温计不易受环境的影响,其测量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可用于体温异常者的复测,但是不能测量有耳疾和正在接受治疗的耳朵。/pp style="text-indent: 2em "3、只能抓碰手柄部位,不要触碰探测头。/pp style="text-indent: 2em "4、定期使用医用体温计校正红外体温计,以保证数值准确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刘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殷桐、张圣雨) /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Arial Narrow"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center "-------------------------------------------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Arial Narrow"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征稿活动:/strong“红外体温检测仪技术及相关应用”主题征稿活动进行中,一经入选,将在资讯栏目发布并支付一定稿酬,并择优邀请做线上专家报告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127, 127, 127) "(新冠病毒主题研讨会---红外体温检测仪检测技术与应用现状)/span。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抗“疫”!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176, 240) "(投稿或自荐邮箱:yanglz@instrument.com.cn)/span/pp style="margin-top: 0em margin-bottom: 1em padding: 0px color: rgb(68, 68, 68) font-family: 宋体, " Arial Narrow" white-space: normal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0, 0, 0) "更多红外体温检测仪技术与应用相关资讯点击关注以下专题:/span/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zt/hwcwy" target="_blank"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bde094f1-56cd-4cf3-9247-45585be2bf41.jpg" title="1920_420_1(1).jpg" alt="1920_420_1(1).jpg" width="600" height="131" border="0" vspace="0"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1px "//a/ppbr//p
  • 川投信产:免费提供8000支红外线测温仪元器件
    p style="text-indent: 2em "日前,川投信产旗下宏科电子接到了某电子研究所打来的紧急求助电话,需要提供一批电容器,主要用于抗疫一线重要保障物资生产。经过为期5天的紧张生产,第一批8000多只元器件已经打包完成,免费投入抗疫一线。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5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17874daa-4bac-406a-a00a-1709c6f09254.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450" height="253"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川投信产宏科电子工人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元器件。/pp  据了解,此次宏科电子交付的元器件是为应对此次新冠肺炎新研发出来的红外线测温仪的核心元件,该红外线测温仪主要用于医院、地铁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地方。有了这个元器件,测温仪就能实时抓取检测范围内的高温人群,并形成数据记录下来。/pp  “这个产品本身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可靠性高的特点,按我们正常的生产程序,大概需要一个多月。”成都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介绍,“我们采用公司已有的,为宇航配套的高端电容器半成品进行加工,在川投集团、川投信产的领导下,我们组成党员先锋队,三班倒,最后用了五天时间生产出了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pp  第一批8000多只货品已经完成生产,张明说,“后续还将提供多批次不同品种的价值几十万元的产品,我们是免费送给客户,最快时间用在防疫一线。”/pp  在产品生产现场,可以看到坚守岗位的员工手臂上都戴有一条写着“党员先锋队字样”的袖章。据了解,该企业148个党员主动报名,赶制这份货品。公司工程技术员徐琴就是其中一位,她说,“这个时候共产党员就要冲上去,尽管我们生产的只是一颗小小的电容器,但是我们想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告诉武汉人民,武汉加油,我们在一起!”/ppbr//p
  • 国网靖州县供电公司红外线测温“把脉”电网安全
    “主变温度正常,未出现发热现象。”8月21日,在35千伏新厂变电站,国网靖州县供电公司员工对该站主变进行红外测温,这是该公司“把脉”电网安全,全力应对高温“烤”验的一个缩影。  随着“秋老虎”的来临,辖区内温度持续走高,为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在高温、高负荷情况下的健康状况,连日来,该公司结合线路设备运行具体情况,加大变电设备巡查力度,及时组织人员对变电设备进行“把脉”,全面开展红外测温工作,保障高温期间安全稳定供电。  为保证红外测温的准确性,该公司结合往年“迎战”经验,组织员工对辖区内变电站开展红外线测温工作,认真记录测温数据,分析诊断设备健康状况,细致梳理“过载、发热”设备,针对发现的发热点和异常发热现象“对症下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该公司已组织完成测温53次,消除安全隐患5处。下一步,还将持续开展变电设备巡视测温工作,严格落实迎峰度夏值班制度,做好应急抢修准备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确保变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护航电网、保证居民用电安全。
  • 北京北分麦哈克展出QGS-08C Ex红外线气体分析器——CIOAE 2011视频报道系列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11月9日至10日,“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CIOAE 20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召开。在本届论坛的报道中,仪器信息网特别开设了视频报道形式,让广大网友跟随我们的镜头,近距离地了解本次论坛上各大仪器厂商展出的在线分析仪器新产品与新技术。以下是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产品专员刘维康先生介绍公司QGS-08C Ex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等仪器的视频。  刘维康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的四种主要产品。QGS-08C Ex隔爆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属于不分光式红外线气体分析器,用于连续分析CO、CO2、SO2、CH4、NH3等一种气体在多种气体混合物中的含量,其中CO2监测气体分析仪的最小量程为0-20ppm。另外QRD-1102C热导式氢分析器采用全数字化处理技术,用于在线连续分析混合物气体中H2的含量,广泛用于化肥厂合成氨流程中氢含量的分析等。此外,刘维康先生还给大家介绍了QZS-5101C热磁式氧分析器及在线分析系统装置等仪器。  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北京北分麦哈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是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北京分析仪器厂)与德国CATIC开发公司、德国SICK公司共同建立的中外合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开发、生产、销售用于过程在线、污染源分析的全系列产品——红外气体分析仪器系列、氢气体分析仪器系列、氧分析仪器系列及分析仪器系统集成,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化肥、水泥、石油、冶金、电力、环保等各领域。  公司始终专注于在线分析仪器领域,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占40%以上。公司连续数年被北京市评为北京市高新技术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3项,软件著作权4项,同时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在线分析仪器研发和生产团队。公司在在线分析行业率先取得了ISO- 9000、ISO-14000、GB/T-28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资格。
  • 阿泰可发布阿泰可红外线整车试验舱UC230新品
    阿泰可UC230红外线整车试验舱本红外线整车试验舱用于电机功率≤150kW电动车的性能试验,提供温度-20℃~+60℃的环境模拟条件,满足下述试验标准的相关要求。 UC230红外线整车试验舱主要技术指标1. 温度控制范围:-20℃~+60℃, 2. 湿度范围:相对湿度: 30~95% ,低温试验时舱内无凝露现象其中无光照时,湿度范围为30~95%;有光照时,湿度范围为30~80%3. 条件控制:l 降温时间:25℃→-20℃≤85min(空载)60℃→25℃≤40min(空载)l 升温时间:- 20℃→25℃≤50min(空载)25℃→60℃≤50min(空载)l 温度波动度:≤±0.5℃(空载),l 温度均匀性:≤±1.5℃(空载),温度偏差≤±2.0℃(带负载,车前迎风口,车顶、左、右) 4. 光照系统:l 红外光辐射灯,工作环境温度-20℃~60℃最大1200±25 W/m2,均匀度±10%;调节范围: 30%~100%。(无光照时时,湿度控制30%~95%;有光照湿度控制30%-80%);l 使用两端接线式中波红外模拟灯,使用寿命≥5000h,且在此期间其辐射强度不发生变化;l 日照强度可通过对车辆表面的温度控制自动和手动调节;l 投射区域(长×宽)5000mm×2500mm;垂直移动距离:辐射灯下表面距离仓底最小2200mm,最大3000mm。 创新点:4.光照系统:?红外光辐射灯,工作环境温度-20℃~60℃最大1200± 25 W/m2,均匀度± 10%;调节范围: 30%~100%。(无光照时时,湿度控制30%~95%;有光照湿度控制30%-80%);?使用两端接线式中波红外模拟灯,使用寿命≥ 5000h,且在此期间其辐射强度不发生变化;?日照强度可通过对车辆表面的温度控制自动和手动调节;?投射区域(长× 宽)5000mm× 2500mm;垂直移动距离:辐射灯下表面距离仓底最小2200mm,最大3000mm。
  • 世界最大激光器:192束激光点燃人造太阳
    经过10余年设计制造、35亿美元投资,美国建成世界最大激光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7日消息,据美国《连线》杂志网站报道,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国家点火设施(NIF)的科学家,希望利用192个激光器和一个由400英尺长的放大器及滤光器阵列构成的装置,制造出一个像太阳或者爆炸的核弹一样的自维持聚变反应堆(self-sustaining fusion reaction)。最后一批激光器安装完毕后,《连线》网站记者参观了这个点火设施。观看看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设备。  1.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这个大部头看起来可能很像迈克尔贝执导的《变形金刚》中的人物,但是这个大型机器很快就会成为地球上的恒星诞生地。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位于加州,投资约合24亿英镑,占地约一个足球场大小。科学家希望该激光器能模仿太阳中心的热和压力。“国家点火装置”由192个激光束组成,产生的激光能量将是世界第二大激光器、罗切斯特大学的激光器的60倍。2010年,192束激光将被汇聚于一个氢燃料小球上,创造核聚变反应,打造出微型“人造太阳”,产生亿度高温。  2.庞大的靶室  庞大的靶室  在庞大的靶室里,192束激光束进入直径是33英尺的蓝色真空室,在那里跟一个胡椒瓶大小的目标物相撞。然后这些光束会以动力较低的红外线的形式,从该仪器的不同部位出来,这个部位跟DVD播放器的内部结构类似。接着激光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放大器、过滤器和镜子,以便变得足够强大和精确,可以产生自维持聚变反应堆。  3.包含放射性氢同位素、氘和氚的铍球  包含放射性氢同位素、氘和氚的铍球  这个铍球包含放射性氢同位素、氘和氚。科学家将利用这个系统的192个激光器产生的X射线轰击它。核子熔合的关键是有足够的能量把两个核子熔合在一起,在这项实验中用的是氢核子。由于把两个核子分开的斥力非常强,因此这项任务需要利用极其复杂的工程学和特别多的能量。  例如,在光束进入真空室(包含图片上方的目标物)之前,激光必须通过巨大的合成水晶,转变成紫外线。发射到真空室里的光束会进入一个被称作黑体辐射空腔(hohlraum)的豆形软糖大小的反射壳(reflective shell)里,光束的能量在这里产生高能X射线。从理论上来说,X射线的能量应该足以产生可以克服电磁力的热和压力,这样核子就能熔合在一起了。电磁力促使同位素的核子分开。  4.靶室顶部的起重机和气闸盖  靶室顶部的起重机和气闸盖  在第一张照片的靶室顶上,是用来把底部仪器放入真空室的起重机和气闸盖。如果这个仪器产生作用,它将成为未来发电厂的前身,将提高科学家对宇宙里的力的理解。当常规核试验被禁止的时候,它还有助于我们了解核武器内部的工作方式。  5.精密诊断系统  精密诊断系统  激光束将被发射到精密诊断系统里,以在它进入靶室以前,确定它能正常工作。  6.激光间  激光间  在激光间(laser bay)里眺望,会看到国家点火设施的激光间2号向远处延伸超过400英尺,激光在从这里到达靶室的过程中,会被放大和过滤。过去35年间,科学家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建设了另外3个激光熔合系统,然而它们都不能生成足够达到核子熔合的能量。第一个激光熔合系统——Janus在1974年开始运行,它产生了10焦耳能量。第二项试验在1977年实施,这个激光熔合系统被称作Shiva,它产生了10000焦耳能量。  最后一项实验在1984年实施,这个被称作Nova的激光熔合项目产生了30000焦耳能量,这也是它的制造者第一次相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核子熔合。国家点火设施科研组制造的这个最新系统有望产生180万焦耳紫外线能量,科学家认为这些能量已经足以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里产生一个小恒星。  7.磷酸盐放大玻璃  磷酸盐放大玻璃  国家点火设施包含3000多块混合着钕的磷酸盐放大玻璃,这是在熔合试验中用来增加激光束的能量的一种基本材料。这些放大玻璃板隐藏在密封的激光间周围的围墙里。  8.技术人员在激光间里安装光束管  技术人员在激光间里安装光束管  技术人员在激光间里安装光束管,激光通过这些管会进入调试间。激光在调试间里会被重新改变运行路线,并重新排列,然后被输送到靶室里。  9.紧急停运盘  紧急停运盘  在整个国家点火设施里,标明激光位置的紧急停运盘(emergency shutdown panels),可在激光发射时,为那些在错误的时间站在错误的地方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10.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黄色电缆部分)把低能激光传输到能量放大器里。然后在通过混有钕的合成磷酸盐的过程中,利用强大的频闪放电管放大。  11.能量放大器  能量放大器  能量放大器隐藏在天花板上的金属覆盖物下面,它含有可增大激光能量的玻璃板。在激光刚刚进入放大玻璃前,灯管把能量吸入玻璃里,接着激光束会获得这些能量。  12.可变形的镜子  可变形的镜子  可变形的镜子隐藏在天花板上覆盖的银膜下面,这种镜子是被用来塑造光束的波阵面,并弥补它在进入调试间前出现的任何缺陷。每个镜子利用39个调节器改变镜子表面的形状,纠正出现错误的光束。你在照片中看到的电线是用来控制镜子的调节器的。  13.激光放大器  激光放大器  激光束在进入主放大器和能量放大器前,较低前置放大器会放大激光束,并给它们塑形,让它们变得更加流畅。  14.便携式洁净室  便携式洁净室  科学家利用一个独立的便携式洁净室(CleanRoom)运输和安置能量放大器和其他元件,这个洁净室就像用来装配微芯片的小室。  15.能量放大器  能量放大器  每个能量放大器都被安装在洁净室附近,然后利用遥控运输机把它们运输到梁线所在处。  16.技术人员校对能量放大器  技术人员校对能量放大器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能量放大器在被放入梁线以前,技术人员正在对它进行校对。  17.模仿NASA的主控室  模仿NASA的主控室  照片中的主控室看起来跟美国宇航局的任务控制中心很相似,这是因为前者是模仿后者建造的。国家点火设施并不是利用这个主控室把火箭发射到外太空,而是设法通过激光,利用它把恒星的能量(核子熔合)带回地球。  18.光束源控制中心  光束源控制中心  光束源控制中心即已知的主控振荡器室,看起来跟数据中心(Server Farm)很像,但是这个控制中心不是利用电脑,而是安装了一排排架子。光束通过光纤前往能量放大器的过程中,看起来就像网络供应商使用的网络。  19.国家点火设施的激光源  国家点火设施的激光源  国家点火设施的激光是从一个相对较小、能量较低,并且比较呆板的盒子里发射出来的。这个激光器呈固体状态,跟传统激光指示器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它们发射的光波波长不一样,前者是红外线,后者是可见光。  20.高能灯管  高能灯管  高能灯管(flashlamps)跟照相机里的灯管一样,但是前者的体积超大,它可以用来激发激光。每束光束刚产生时,强度仅跟你的激光指示器发出的激光强度一样,但是它们在二十亿分之一秒内,强度就能曾大到500太拉瓦,大约是美国能量输出峰值时功率的500倍。  这一结果是能实现的,因为该实验室里拥有巨大的电容器,里面储存了大量能量。这个电容器非常危险,当它充电后,这个房间将被封闭,禁止任何人靠近,以免出现高压放电现象,伤着来访的人。  国家点火设施的外面看起来很像《半条命(Half-Life)》的拍摄现场,这种普通的外观掩饰了在里面进行的历史性科学研究。(孝文) 英刊揭秘世界最强激光产生过程(组图)  导读:2009年4月,耗资达35亿美元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正式开始进行相关实验,并计划于2010年最终实现聚变反应。届时会将192束激光同时照射在一个微小的目标上,是迄今世界上性能最强大的激光装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3日撰文揭秘世界最强激光产生过程。以下为全文:  “国家点火装置”是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的库存管理计划的关键环节。在受控实验室条件下,“国家点火装置”将进行聚变点火和热核燃烧实验,实验结果将为NNSA提供相关武器生产条件的实验手段。这些条件对NNSA在不开展地下核试验的条件下评估并验证核武库的工作至关重要。“国家点火装置”实验将研究武器效应、辐射输运、二次内爆和点火相关的物理学机理,并支持库存管理计划继续取得成功。“国家点火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和最复杂的激光光学系统,用于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聚变点火。192束矩形激光束将在30英尺的靶室中实现会聚,其中靶室内含有直径为0.44厘米的氢同位素靶丸。发生聚变反应时,温度可达到1亿度,压力超过1000亿个大气压。  以下是“国家点火装置”产生最强激光的几大步骤:  1、安装球形外壳     安装球形外壳  为了产生聚变所必须的高温和高压,“国家点火装置”将汇聚其所有192束激光束同时射向一个氢燃料目标之上。“国家点火装置”呈球形(如图所示),直径约为10米,重约130吨。装置内有一个目标聚变舱,点火实验就发生于目标聚变舱内。整个球体由18块铝材外壳拼接而成,每块外壳均约10厘米厚。球体外壳上正方形窗口就是激光束的入口,而圆形窗口则是用来安装和调节诊断装置,诊断装置共有近100个分片。  2、用调节器调整靶位     用调节器调整靶位  这是目标聚变舱内部的照片。激光束通过外壳上的入口进入目标舱,把将近500万亿瓦特的能量瞄准于位置调节器的尖端。图中右侧的长形带有尖端的物体就是位置调节器,每次实验的目标氢燃料球就置放于尖端之上。当所有激光束全部投入时,“国家点火装置”将能够把大约200万焦耳的紫外线激光能量聚焦到小小的目标氢燃料球之上,它比此前任何激光系统所携带能量的60倍还要多。当激光束的热和压力达到足以熔化小圆柱目标中氢原子的时候,所释能量要比激光本身产生的能量更多。氢弹爆炸和太阳核心会发生这类反应。科学家相信,总有一天通过核聚变而不是核裂变会产生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  3、将燃料放入燃料舱(圆柱体)     将燃料放入燃料舱(圆柱体)  进入“国家点火装置”的所有192束激光束都将被引向图中这个铰笔刀大小的圆柱体。该圆柱体中将装有聚变实验所使用的目标燃料,目标燃料就是约为豌豆大小的球状冰冻氢燃料。实验时,激光束将通过各自窗口进入目标舱内,从各个方向压缩和加热氢燃料球,希望能够产生自给能量的聚变反应。曾经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可控核聚变反应是不可能实现的。近年来,科学家找到了一些点燃热聚变反应的方法,美国研究人员找到的方法是利用高能激光。虽然科学家们也尝试了其他种核聚变发生技术,但从已完成的实验效果看,激光技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除激光外,利用超高温微波加热法,也可达到点燃核聚变的温度。  4、压缩并加热燃料     压缩并加热燃料  所有激光束进入这个金属舱内部时,他们将产生强烈的X光线。这些X光线不仅仅可以把豌豆大小的氢燃料球压缩成一个直径只有人类头发丝截面直径大小的小点,它还能够将其加热到大约300万摄氏度的高温。尽管激光的爆发只能持续大约十亿分之一秒,但物理学家们仍然希望这种强烈的脉冲可以迫使氢原子相互结合形成氦,同时释放出足够的能量以激活周围其他氢原子的聚变,直到燃料用尽为止。在激光点火装置内,一束红外线激光经过许多面透镜和凹面镜的折射和反射之后,将变成一束功率巨大的激光束。然后,研究人员再将该激光束转变为192束单独的紫外线激光束,照向目标反应室的聚变舱中心。当激光束照射到聚变舱内部时,瞬间产生高能X射线,压缩燃料球芯块直至其外壳发生爆裂,直到引起燃料内部的核聚变,从而产生巨大能量。  5、用磷酸二氢钾晶体转换激光束     用磷酸二氢钾晶体转换激光束  激光束在进入目标舱内之前,必须要先由红外线转换成紫外线,因为紫外线对加热目标燃料更为有效。激光转换过程必须要使用磷酸二氢钾晶体。图中的这块磷酸二氢钾晶体重约360公斤。首先将一粒籽晶放入一个高约2米的溶液桶中,经过两个月的培养才可形成如此巨型的晶体。然后将晶体切割成一个个截面积约为40平方厘米的小块。“国家点火装置”共需要大约600多块这样的晶体小块。“国家点火装置”将被用于一系列天体物理实验,但是,它的首要目的是帮助政府科学家确保美国“老年”核武器的可靠性。“国家点火装置”项目的建造计划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提出,1997年正式开始建设。(刘妍)
  • 纳克级激光计数检测器NQAD发布
    (Nano Quantity Analyte Detector)纳克级激光计数检测器 NQAD是最大限度兼顾检测器的适用性和选择性,在性能上更注重对分析对象的适用性的通用型检测器。适合于: 1) 没有紫外吸收的物质 2) 离子化比较难的物质 3) 没有电化学活性的物质 4) 性质不明的物质等 因此,可以适用于对几乎所有物质进行检测的特性开辟了液相色谱分析的新领域。(例如,对含有未知不纯物的固体样品的纯度评价)检测原理: 色谱柱中流出的洗脱液通过加热的气体环境形成喷雾,除去其中的可挥发性成分后,仅有的残留物生成具有一定分布的粒子群,(如上图中a所示)。当流动相中含有不挥发性物质(测定对象物质)时,分布中心将整体向右侧移动 (b)。不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越多,移动的幅度越大(c)。这种向右移动的幅度和物质本身的化学结构无关,仅仅依从于重量。 NQAD对分布中心的变化所进行的定量测定是通过水凝粒子计数器(Water condensation particle counter, WCPC) 来完成的。NQAD首先让粒子从饱和水蒸汽的环境中通过,就好比大气中雾的形成,从而保证粒子的体积能够充分增大。通过对增大粒子的长成比例的设定使其接近于激光下粒子能被逐渐检测到的区域,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利用激光检测出的粒子数量对原有的不同大小的粒子群的分布位置及所溶解物质的量进行推断。★ng级的高感度检测★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物质全部检出★从&mu g到ng,宽广的线性范围空间具体介绍资料请登录&ldquo http://hplc.shiseidochina.com&rdquo 进行查询。
  • imec集成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以实现卓越的短波红外成像传感器
    2023年8月14日在比利时鲁汶,imec作为纳米电子学和数字技术领域的全球研发和创新中心宣布成功集成了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到薄膜图像传感器中。通过添加固定光电栅和传输栅,薄膜成像器超过一微米波长的吸收质量终于可以被利用,以一种成本效益的方式解锁感知可见光之外光线的潜力。检测可见光范围之外的波长,例如红外光,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摄像头,以“看穿"烟雾或雾霭,以及用于通过面部识别解锁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虽然可见光可以通过基于硅的成像器检测,但需要其他半导体材料来检测更长的波长,比如短波红外线(SWIR)。使用III-V材料可以克服这一检测局限。然而,制造这些吸收体的成本非常高,限制了它们的使用。相比之下,使用薄膜吸收体(如量子点)的传感器最近出现为一个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它们具有良好的吸收特性和与传统CMOS读出电路集成的潜力。尽管如此,这种红外线传感器的噪声性能较差,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早在20世纪80年代,固定光电二极管(PPD)结构就在硅CMOS图像传感器中引入。该结构引入了一个额外的晶体管栅极和一个特殊的光检测器结构,通过该结构, charges可以在积分开始前全部排空(允许在没有kTC噪声或前一帧影响的情况下复位)。因此,由于噪声更小、功耗性能更好,PPD主导了基于硅的图像传感器的消费者市场。 在硅成像之外,至今还不可能集成此结构,因为难以混合两种不同的半导体系统。现在,imec在薄膜图像传感器的读出电路中成功集成了PPD结构。 一种SWIR量子点光电检波器与一种氧化铟镓锌(IGZO)薄膜晶体管单片集成成PPD像素。 随后,该阵列被进一步处理在CMOS读出电路上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薄膜SWIR图像传感器。 imec的“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项目负责人Nikolas Papadopoulos 表示:“配备4T像素的原型传感器表现出显着低的读出噪声6.1e-,相比之下,传统的3T传感器超过100e-,证明了其良好的噪声性能。" 因此,红外图像的拍摄噪声、失真或干扰更小,准确性和细节更高。imec像素创新项目经理Pawel Malinowski补充说:“在imec,我们正在红外线和成像器的交汇处处于地位,这要归功于我们在薄膜光电二极管、IGZO、图像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方面的综合专业知识。通过实现这一里程碑,我们克服了当前像素架构的局限性,并展示了一种将性能最佳的量子点SWIR像素与经济实用的制造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下一步包括优化这项技术在各种类型的薄膜光电二极管中的应用,以及扩大其在硅成像之外的传感器中的应用。我们期待通过与行业伙伴的合作进一步推进这些创新。“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8月《自然电子学》杂志"具有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的薄膜图像传感器"。初步结果在2023年国际图像传感器研讨会上呈现。原文: J. Lee et al. Thin-film image sensors with a pinned photodiode structure, Nature Electronics 2023.摘要使用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制造的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通常依赖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 基于薄膜的光电二极管可以具有比硅器件更高的吸收系数和更宽的波长范围。 但是,它们在图像传感器中的使用受到高kTC噪声、暗电流和图像滞后等因素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具有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的基于薄膜的图像传感器可以具有与硅固定光电二极管像素相当的噪声性能。 我们将一种可见近红外有机光电二极管或短波红外量子点光电二极管与薄膜晶体管和硅读出电路集成在一起。 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表现出低kTC噪声、抑制暗电流、高满量容和高电子电压转换增益,并保留了薄膜材料的优点。 基于有机吸收体的图像传感器在940 nm处的量子效率为54%,读出噪声为6.1e–。
  • 某检测机构新建实验室,采购94台仪器设备
    深圳某单位新建实验室,需要采购94台仪器设备,包含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可见分光光度计、相差显微镜、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器、电磁场测定仪、马弗炉等数十类仪器设备,能做的厂商请联系,具体仪器设备清单如下:仪器设备用途核心配置及参数数量说明采样泵采样应满足20mL/min~500mL/min采样流量要求,流量精度要求5%。10其中5台是防爆采样泵采样应满足1L/min~5L/min采样流量要求,流量精度要求5%。10其中5台是防爆采样泵采样应满足5L/min~20L/min采样流量要求,流量精度要求5%。10其中5台是防爆流量计采样(皂膜或干式流量计)20mL/min~20L/min2个体噪声剂量计职业卫生5其中2台是防爆积分声级计职业卫生2其中1台是防爆照度计职业卫生2紫外线测定仪职业卫生含UVA,UVB,UVC 3个探头1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职业卫生含CO和CO21WBGT指数仪职业卫生1倍频程声级计职业卫生1电磁场测定仪职业卫生探头含高频、超高频、1Hz-100kHz电磁场及微波等频段。可为分别测量1Hz-100kHz电磁场、高频、超高频、微波的设备1风速仪职业卫生1皮托管+微压计职业卫生1气相色谱仪职业卫生配FID、ECD、FPD检测器.FID测苯系统物等;ECD测二硝基甲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六六六、滴滴涕等;FPD测乐果、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乙硫醇、甲硫醇、二硫化碳等。1原子吸收光谱仪职业卫生1原子荧光光谱仪职业卫生1分析天平职业卫生(1/10000)1精密分析天平职业卫生(1/100000)1样品消化装置职业卫生1马弗炉职业卫生1铂金坩埚职业卫生3普通坩埚职业卫生5玛瑙研钵职业卫生1可见分光光度计职业卫生1超声波清洗器职业卫生1恒温水浴箱职业卫生1酸度计职业卫生1相差显微镜职业卫生1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微生物1霉菌培养箱微生物1CO2培养箱微生物1热空气消毒箱微生物1离心机微生物1高压蒸汽灭菌器微生物1多联不锈钢过滤系统微生物1压力表微生物1红外接种环灭菌器微生物1显微镜微生物1手持式激光粉尘仪现场1六级筛孔撞击式微生物采样器现场1微生物气溶胶浓缩器现场1甲醛测定仪现场1余氯分析仪现场1双路采样器现场2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CO)现场1便携式红外线分析器(CO2)现场1激光测距仪学校卫生1标准白板学校卫生1笔式酸度计饮用水1采水器饮用水2深水温度计饮用水1采购单位:广东安标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联系方式:为避免过度打扰,请添加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微信获取采购方联系方式:
  • 【综述】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及应用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原理、分类、优点,以及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结构检测、航天航空检测、电力检修、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一、检测技术原理红外线是波长范围介于0.75μm~1000 μm之间的电磁波。自然界中,任何高于绝对零度(-273.15 °C)的物体都会不停地向外界辐射出红外能量,这是红外测温技术的理论依据和检测技术的重要物理基础。红外热像技术实现测温是基于热传导方程与辐射定律发展而来的。辐射定律和物体的红外辐射能计算式如下: 式中:P——辐射能,W/cm2 δ——玻尔兹曼常数,5.673×10-12 W/(cm2K4) ζ——普通物体的辐射率 T— —物体表面的热力学温度,K表明物体向外发射红外线的总功率与其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较小的温差也会导致辐射量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不同材质的材料可根据上式进行区分,热传导微分方程如下: 式中:t——时间,min α——导温系数,m2/s λ——导热系数,W/(cmK) ρ——密度,kg/m2 c——比热容,J/(kgK)即使接受外部相同热源的照射后,每种材料因为热参数不同将会产生不同的红外辐射。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分类按照有无激励可分为被动式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和主动式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前者是利用检测对象本身的红外辐射得到其表面热像图(简称热图),通过热图分析所需信息。目前在工业设备状态监测、医学诊断、地质勘探和军事侦察领域应用广泛。当检测对象的热辐射水平和周围环境相当,无法被热像仪分辨时,可通过增加主动激励源的方式来增强被检测对象表面的热辐射,以使其和周围环境的辐射差异足以被红外热像仪分辨。增加外部热激励源的目的是得到温度差异更明显的热图,以提高检测精度。主动激励手段包括热灯激励、超声波激励、电磁激励、微波激励、激光激励等。三、红外热像检测的优点1. 测量速度快,因为红外探测器通过物体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能来测得物体表面的温度,所以响应极快,能测得迅速变化的温度场。2. 非接触性,拍摄红外图片时,红外摄像仪与被测物体是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对被测温度场没有干扰,操作安全、方便。3. 测量结果直观形象,热像图以彩色或黑白的图像形式对结果进行输出,从图上可以方便地读取各点的温度值,并且热像图中还包含有丰富的与被测物体有关的其它信息。4. 测温范围广,由于是采用辐射测温,与玻璃测温计和热电偶测温计相比,测温范围大大扩展,理论上可从绝对零度到无穷大。5. 测量精度高。6. 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实时观测。四、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一) 建筑结构检测1. 建筑隔热检测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肉眼不可见的建筑结构的热量梯度分布状况,热像异常区域代表着此处与整体墙壁温差较大,这很大程度上是墙体隔热层中的空鼓、缝隙、潮气等造成的,由此可以及时发现房屋中隔热层失效的地方,以便及时修补保存热量。2. 房屋渗漏检测屋顶渗漏也是建筑保温的一大杀器。由于水与建材的温度具有差异,集成红外探测器的红外热成像整机系统能够显现这些热量偏高或偏低的区域,这通常代表着此处有水汽(渗水、发霉等)存留,通过及早发现这些屋内热量损失的位置,为后期的房屋修补指明方向。3. 地暖故障检测地暖是当今家庭采暖的主流设施之一,由于其埋藏于地板以下,一旦发生故障往往不易被察觉。而在红外热像仪的帮助下,可以快速看清地暖管道布局,寻找并定位故障区域,从而开展精准维护,避免不必要的破坏性开挖。4. 暖通管道检测现代建筑中,暖通设施的接入愈发广泛,管道结构愈加繁杂,很多密闭空间不易到达,日常检测困难重重。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整体把控管道设施的全局热量梯度分布,及时发现异常区域,排除潜在隐患,保障暖通空调系统的正常运转。(二) 航天航空检测:在航天器领域的复合材料构件上,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可以对细微的温度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这便于研究微小构件上复杂的热分布。(三) 电力检修:电力系统的各类电力设备和线路,在正常运行、时,都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见下图。但是随着设备运行时间的增加,由于电流、电压的作用,将产生以下三种主要的发热:电阻损耗发热、介质损耗发热、铁损致热。这些异常部位和故障点都会辐射出比正常状态更多、更强的红外能,通过红外热像图像,找出电力设备可能存在的热状态异常和潜在的故障点,从而实现对设备和线路的故障诊断。(四) 医疗卫生:在新冠疫情检测体温的过程中,红外热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红外测温计在不接触人体皮肤的情况下,对体温段的测温绝对误差保持在-0.13~ 0.11 ℃,能够满足人体体温测量的精度要求,对疫情的防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正常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呈平衡状态,当人体处于病理状态下时,全身或局部新陈代谢会发生变化,病变部位的热平衡分布被破坏并出现血流改变的现象,导致相应局部病变组织温度升高或降低。根据这一原理,红外热成像技术能比较准确地捕捉到被检测组织体温热平衡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五) 安防监控:可以对水库堤坝的情况实现雨、雪、烟、雾霾等恶劣天气下实现全天候监控,监控渗漏点、开裂塌方、水流大小等,并可远距离监控山体滑坡情况,及时做出预警。此外在遇到火灾险情时,温度场的监控可即时发现温度异常,预防由于温度异常引发的二次起火。五、结束语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无损的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高效率、高灵敏度的特点,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在建筑、电力、制造业、环保、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检测出设备的故障、泄漏、温度分布、表面温度等情况,提高设备的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科技的发展,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将不断进步,检测精度和可靠性逐步提高,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展,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未来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为推动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 大连化物所关亚风、耿旭辉团队研制出高灵敏近红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用于甲状旁腺探测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关亚风研究员团队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田晓峰教授、张宁副教授团队,大连海事大学理学院王桂秋教授团队合作,在高灵敏近红外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LIF)研制及其在甲状旁腺探测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甲状旁腺(PG)主要调控人体钙磷平衡,大小约为3至8mm,术中辨认非常困难。因此,PG在颈部手术中有误切或漏切的风险。目前,术中PG辨识主要依靠外科医生经验结合病理诊断。近年来,研究表明近红外自荧光探测技术可无创、准确地辨识PG,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然而,目前临床应用的探测仪因体积较大、自荧光发光机制不明等原因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本工作中,合作团队研制了高灵敏近红外光纤式LIF并应用于PG探测。该团队设计了20°夹角光纤探头,减少了探测“盲区”和反射光的收集,相比于共线式集束探头,灵敏度提高了53.4%,短期波动和长期漂移分别降低了61.1%和58.3%;在发射光路中增设二向色镜模块,基线和噪音分别降低了96.7%和92.1%,信噪比提高约9倍。该LIF对CF790染料的检测下限为5.1×10-14mol/L,比已报道的光纤式LIF低数百倍;将研制的LIF原理样机应用于离体病变的PG样本探测,准确率高于文献报道平均水平。目前,合作团队已研制出手持式PG探测器,未来将应用于术中原位PG探测辨别。本研究对推动光纤式LIF技术的发展和PG探测辨别具有重要意义。  耿旭辉、关亚风团队长期从事高灵敏小型LIF及应用研究,采用小型、廉价的激光二极管替代激光器为光源、自主研制的硅基弱光探测器替代进口光电倍增管(PMT)探测荧光,研制出紧凑式共聚焦LIF,对荧光素检测下限为3×10-12M,功耗和开机平衡时间优于进口仪器(Talanta,2018);用高亮度、长斯托克位移荧光探针标记的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标记,首次定量分析了单个白血病细胞中的active caspase3蛋白,检测下限为7个分子(91pL检测体积内)(Analytical Chemistry,2019);设计了球面二向色反光镜,将检测池放置在球心而非常规的反光镜的焦点上,对荧光素钠检测下限为1.5×10-13M或8.9个荧光素钠分子(98 pL检测体积内)(Analytical Chemistry,2020)。  研究成果以“A Highly Sensitive Optical Fiber Based Near-infrared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 Detector (LIF) for Parathyroid Gland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传感器和执行器B-化学》(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105组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段逸。以上工作得到了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段逸 图/王传亮)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nb.2022.131879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助力人脸识别技术硬件: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研究与开发
    “扫码时代”或成过去式,“刷脸时代”已悄然而至人脸识别科技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现金支付到刷卡支付,再到今天无处不在的扫码时代,一部智能手机既可以出行无忧。但您是否为忘带手机、手机没有网络、或者电量用完而感到焦急、困扰?别担心,“扫码时代”或将成为过去式,“刷脸时代”已悄然而至!从身份审核到线下支付,从乘坐地铁到取快递、领养老金,“刷脸”正在变得一路畅通。这一变革的核心就是人脸识别(脸部识别)技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手机、电脑、银行柜员机、检票闸机、智能门锁、门禁、考勤、安检系统、远程认证、支付系统等已悄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人脸识别--这种非接触式、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生物识别方法,是一种即体贴又便利的方法,某些情况下甚至优于现有的指纹识别系统,例如当冬天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或者您手里刚好拿着其他东西时,指纹识别就显得不那么方便了。 人脸识别和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人脸识别技术,这一重大进展硬件上可以通过所谓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简称VCSELs)来实现。 VCSEL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半导体激光二极管,与传统的边缘发射激光二极管不同,它的发射垂直于芯片表面,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封装成单个芯片上包含数百个发射器的发射阵列。用于智能手机的 VCSELs芯片通常发射的红外线,体积非常小,成本低廉,为脸部扫描提供了良好、安全的辐照性能。此外, VCSELs不仅可以用于人脸和手势识别,还可以用于通信、近距离传感器、增强现实显示、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等。 因此,表征VCSELs的发射光谱、功率、光束轮廓、噪声等是这些器件发展和改进的关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用于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s)的表征虽然辐照度传感器和快速光电二极管可以测量VCSELs激光器的功率和光束轮廓,但它们不能确定其发射光谱。 在这里,结合了步进扫描技术(StepScan)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其高灵敏度、宽光谱范围、杰出的时间和光谱分辨率,被证明是理想的VCSELs激光器表征方法。来自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Wolfgang Elsaesser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组,使用布鲁克高性能VERTEX80v真空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VCSELs激光器进行了详细的微秒尺度时间分辨偏振(斯托克斯偏振参数)分析,很好地支持了VCSELs基础开发的理论模型。VERTEX80v真空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嫦娥三号探测器大揭秘:携带多种激光仪器
    承担中国探月工程第二步&ldquo 落月&rdquo 任务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将于今年12月份择机发射,它将实现中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从嫦娥三号着陆器中释放的月球车还将完成中国首次在月表的巡视探测。  昨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启动为中国第一辆月球车全球征名的活动,要求名称体现探月理念和月球车特点。参与者除了要选好名称,还要提交一份不多于300字的创意说明和背景阐述,每人最多允许提交5个方案。从昨日开始到10月25日,参与者可以提交方案,11月上旬,将确定最终入选名称。部分获奖者将有机会免费亲临西昌发射中心现场观摩嫦娥三号发射。  目前,包括月球车,以及嫦娥三号着陆器等组件,都已经被运抵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嫦娥三号已经进入到了发射前在前方发射场的调试、测试、准备阶段。  一、嫦娥三号探测器揭秘  看着像辆车 实为机器人  正在向全球征名的月球车将跟随年底择机发射的嫦娥三号&ldquo 着陆探测器&rdquo 展开对月球表面的探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这不仅是我国第一辆月球车,且全部为中国制造,国产率达到100%。  嫦娥三号探测器  二、长相:身背太阳翼 脚踩&ldquo 风火轮&rdquo   月球车的专用名称叫做&ldquo 月面巡视探测器&rdquo ,设计质量是140公斤,由移动、结构与机构、导航控制、综合电子、电源、热控、测控数传和有效载荷等分系统组成。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了月球车1:2的模型,从模型上看,它的大脑袋上有一个定向天线和几个太阳敏感器,两侧为太阳翼,尾巴上很多天线,右后侧是导航相机和全景相机。它脚踩六个&ldquo 风火轮&rdquo 似的移动装置。腹部的&ldquo 秘器&rdquo 最多:包括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月球车并不是一辆车,而是一个长着轮子,能够适应恶劣空间环境并开展空间科学探测的航天器,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高智能的机器人。  据了解,月球车驶下着陆探测器后,可通过地面遥操作控制和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等开展长期的科学探测。  三、落月靠"3只眼"  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ldquo 绕、落、回&rdquo 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在&ldquo 绕月&rdquo 阶段,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为嫦娥卫星研制了&ldquo 激光眼&rdquo &mdash &mdash 激光高度计,为我国首幅全月面三维图提供了高程,相当于地球上的海拔高度。即使在无可见光的月面环境下,激光计也能&ldquo 拍摄&rdquo 自如。  但比起距离月面一两百公里外的绕月,零距离接触的落月对激光测距精度和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在我国探月初期,嫦娥卫星对月发射一束激光,在月面形成的&ldquo 激光足印&rdquo 约有120米方圆范围,而嫦娥三号激光测距的&ldquo 足印&rdquo 将小到米级,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可实时监测嫦娥三号着陆器距离月面的高度。  除了这束&ldquo 大激光&rdquo ,&ldquo 嫦娥&rdquo 还有一道灵敏度极高的&ldquo 小激光&rdquo 。当&ldquo 嫦娥&rdquo 向月面释放着陆器,着陆器将在接近月面时,通过激光三维成像,进一步&ldquo 观察地形&rdquo ,获取正下方图像。如下方不适合降落,它就马上换一块地方,确保着陆点相对更为平坦。这种接近&ldquo 现场直播&rdquo 的实时成像需在数秒内完成,为此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制的三维成像系统采用了多源激光并扫、实时成像方法,这种实测方式是在着陆月球时首次应用。  两只&ldquo 激光眼&rdquo 之外,&ldquo 嫦娥&rdquo 另有一只&ldquo 红外眼&rdquo &mdash &mdash 红外成像光谱仪。这台仪器置于俗称&ldquo 月球车&rdquo 的月面巡视器上,当巡视器从着陆器中驶出,便开启这一关键探测设备。这只&ldquo 眼睛&rdquo 不但能在可见光范围获得上百个光学波段的图像,还能用来探索可见光之外的&ldquo 光&rdquo ,捕捉月球物质资源放出的红外线光谱。因为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ldquo 红外图谱&rdquo ,红外成像光谱仪以极高的光谱分辨率&ldquo 拍摄&rdquo 月表物质,并能通过计算机直接将物质分门别类。  对于登月任务以及其后实施的返回任务,卫星发射重量越轻越好,因此&ldquo 嫦娥&rdquo 严格控制体重。相关项目负责人上海技物所研究员王建宇透露,此次星载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只有5公斤多,是&ldquo 嫦娥&rdquo 3只眼中最轻的,而机载的同类光谱仪重量可达百公斤。今后,这种超轻型成像光谱仪器还能用于火星、小行星等更遥远的深空探测任务。  四、性能:耐极限温度 能爬坡越障  月球车以太阳能为能源,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以及从正150摄氏度到负180摄氏度,温差超过300摄氏度的极限温度和环境。工作时的舱内温度可以控制在零下20摄氏度至零上50摄氏度之间。  月球车凭借六个轮子可实现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  &ldquo 月面松软、崎岖不平、障碍物很多。月球车能够对月面环境和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月球车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rdquo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说。  五、作息:大干3个月 一觉14天  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7天多,月球昼夜间隔相当于地球上14天。李本正说,月球车具备月球表面环境的生存能力,该休息的时候自动进入休眠状态,然后又能自动唤醒重新工作。据新华视点消息,月球车在月球上是连续工作14天,然后&ldquo 睡&rdquo 14天再重新工作。  在月球表面巡视的3个月中,月球车将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它传回来的数据,将帮助人们更直接、更准确地了解神秘的月亮。  六、月球车探月过程:  1、动身  今年12月,中国将在西昌卫星中心用长征-3B增强型火箭发射&ldquo 嫦娥三号&rdquo 。  2、着陆  当&ldquo 嫦娥三号&rdquo 完成发射、飞行到达月球时,着陆探测器采取不同制导方式,从距月面15公里处开始动力下降,经过主动减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等飞行阶段,实现路径优、燃料省、误差小的安全着陆。  &ldquo 到达月球轨道后,月球车将由着陆器背负,由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射器控制,通过各种光学、微波等敏感器测量,在月球表面百米高度上进行悬停和平移,以规避岩石和深坑等障碍,选择最佳着陆点缓慢降落月球表面。&rdquo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说。  3、准备  着陆器为月球车充电,对月球车进行初始化 之后月球车与地面建立通信链路,控制连接解锁机构解锁,走上转移机构 着陆探测器将控制转移机构运动到月面,月球车驶离转移机构,开始勘查。  4、勘查  为期3个月,月球车将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 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 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
  • 超材料制成高定向太赫兹激光器
    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最近演示了一种新型太赫兹半导体激光器,其发射的太赫兹光波准直性能与传统太赫兹光源相比显著改善。该激光器的研发成功,为太赫兹科技的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领域。哈佛已经为此提交了一系列专利申请。这一进展发布在8月8日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新型太赫兹激光器突破了传统材料的限制,研究人员刻了一组亚波长光栅,直接加倍了超材料晶面的光流量,设备以3太赫兹(百亿赫兹)的频率发射光线(波长为100微米,在可见光谱中属于远红外线),大大降低了这些半导体激光器的散射角度,同时保持了光能的高输出功率。  这种超材料被直接嵌入光学设备的高吸收性砷化镓晶面上,在演示中能看到,人造光显示出深浅不同的微米光栅,各具不同的功能。浅蓝色的狭缝能将输出的激光功率加倍,导向并限定在晶体表面。  太赫兹射线(T—rays)能穿透纸张、衣物、塑料和其他一些材料,在探测隐匿武器和生物制剂方面非常理想,在做肿瘤成像检测时对人体无伤害和副作用,还能探测材料内部诸如断裂之类的缺陷,也可用于星际稀薄化学物质的高灵敏探测。  研究人员卡帕索表示,新的人造光学设备,从晶面上发出的激光器非常紧密,瞄准度非常高,高度凝聚使光能有效聚集,这是昂贵且笨重的传统透镜达不到的。  另一位研究人员林菲尔德说,新的太赫兹激光器还能用于海关探测非法药品,并能检验生产和存储的药物是否合格。这种超材料还能用作一种演示的工具,同时还具有一些神奇的潜在功能,如用来研发隐身斗篷、负折射和高解析图像。  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这种超材料的光导作用。该设备产生的极强太赫兹光线,以直线光束导向激光晶面,这种超强的限定导向作用,还可应用于传感器和太赫兹光路。
  • 美利用超材料制成高定向太赫兹激光器
    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的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最近演示了一种新型太赫兹半导体激光器,其发射的太赫兹光波准直性能与传统太赫兹光源相比显著改善。该激光器的研发成功,为太赫兹科技的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领域。哈佛已经为此提交了一系列专利申请。这一进展发布在8月8日的《自然材料》杂志上。  新型太赫兹激光器突破了传统材料的限制,研究人员刻了一组亚波长光栅,直接加倍了超材料晶面的光流量,设备以3太赫兹(百亿赫兹)的频率发射光线(波长为100微米,在可见光谱中属于远红外线),大大降低了这些半导体激光器的散射角度,同时保持了光能的高输出功率。  这种超材料被直接嵌入光学设备的高吸收性砷化镓晶面上,在演示中能看到,人造光显示出深浅不同的微米光栅,各具不同的功能。浅蓝色的狭缝能将输出的激光功率加倍,导向并限定在晶体表面。  太赫兹射线(T—rays)能穿透纸张、衣物、塑料和其他一些材料,在探测隐匿武器和生物制剂方面非常理想,在做肿瘤成像检测时对人体无伤害和副作用,还能探测材料内部诸如断裂之类的缺陷,也可用于星际稀薄化学物质的高灵敏探测。  研究人员卡帕索表示,新的人造光学设备,从晶面上发出的激光器非常紧密,瞄准度非常高,高度凝聚使光能有效聚集,这是昂贵且笨重的传统透镜达不到的。  另一位研究人员林菲尔德说,新的太赫兹激光器还能用于海关探测非法药品,并能检验生产和存储的药物是否合格。这种超材料还能用作一种演示的工具,同时还具有一些神奇的潜在功能,如用来研发隐身斗篷、负折射和高解析图像。  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这种超材料的光导作用。该设备产生的极强太赫兹光线,以直线光束导向激光晶面,这种超强的限定导向作用,还可应用于传感器和太赫兹光路。
  • 揭秘好奇号火星车激光器:蒸发尘土分析成分
    ChemCam利用激光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质,最大工作距离可达到23英尺    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ChemCam项目组首席研究员罗杰-韦恩斯对这台仪器进行检查  艺术概念图,展现了在火星表面执行探测任务的“好奇”号火星车  26日,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搭乘宇宙神5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41号发射架发射升空,奔赴红色星球  据国外媒体报道,11月26日,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车发射升空预计明年8月登陆火星。在火星表面,“好奇”号火星车将发射能量相当于100万个电灯的激光束确定这颗红色星球能否支持生命存在。除了激光束外,这辆火星车还将借助其他一系列装置寻找这个遥远世界的生物信号,帮助科学家确定火星是否是一颗适于居住的星球。  “好奇”号共携带10种不同科学仪器,ChemCam只是其中之一。抵达火星之后,“好奇”号的化学与摄像机仪器(以下简称 ChemCam)将发射强激光脉冲,蒸发火星尘土,而后对光谱进行分析。ChemCam发射的强激光脉冲可以蒸发针头大小的区域。这台仪器还装有激光器,用于观测被蒸发的物质产生的等离子体闪光,并记录下光线包含的颜色。一台分光计随后对这些光谱色进行分析,帮助科学家确定被蒸发物质的元素构成。  ChemCam可以向一个区域或者多个区域快速发射连续多激光脉冲,在火星表面取样分析过程中赋予研究人员极大的灵活性。 ChemCam项目组首席研究员罗杰-韦恩斯表示:“ChemCam在设计上用于寻找轻元素、例如碳、氮和氧,所有这些元素都对生命至关重要。这一系统能够立即发现火星表面的霜或者其他源中的水以及碳。碳是构成生命以及生命副产品的基本要素。由于具有这些功能,ChemCam成为‘好奇’号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ChemCam可以分析整个可见光光谱以及红外和紫外光谱,寻找周期表上的任何元素。ChemCam能够对距离“好奇”号大约23英尺(约合7米)的区域进行探测。这台仪器采用的技术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发,被称之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以下简称LIBS)。这项技术的核心是红外线激光器――肉眼看不到红外线――所发射的激光能量超过100万个电灯,能够聚焦一个微小区域,聚焦时间达到十亿分之五秒。  在地球上,LIBS用于确定极端环境下的物体构成,例如核反应堆和海床。随着“好奇”号任务的实施,这项技术第一次走出地球。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负责制造ChemCam的激光器和望远镜。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则负责制造ChemCam的分光计和数据处理器,同时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机构。  在“好奇”号登陆火星之后,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将负责控制这台仪器。此外,这家实验室同样参与“好奇”号的其他探测任务。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地球与环境学部门的戴夫-瓦尼曼是“好奇”号携带的另一台仪器――化学与矿物学分析仪(以下简称CheMin)的副负责人。 CheMin会向样本发射X射线,根据X射线的衍射确定矿物的晶体结构。“好奇”号的机械臂通过车外的一个进口将样本送入CheMin进行分析。  “好奇”号携带的钚罐同样由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制造,负责为这辆火星车的核动力发电机提供燃料。钚罐是近50名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好奇”号携带的发电机名为“同位素温差发电机”(以下简称RTG),发电量是过去的火星车的几倍,满足“好奇”号的用电需求。由于体积超过以往的火星车,“好奇”号能够携带更为先进的载荷,让安装RTG成为一种可能。  26日,美国宇航局在佛罗里达州发射“好奇”号火星车。宇航局的“海盗”号35年前登陆火星,现在已经没有“生命迹象”。科学家希望携带更先进仪器的“好奇”号能够上演更令人吃惊的发现。宇航局火星探索计划负责人道格-麦克奎斯逊表示:“‘好奇’号是迄今为止登陆另一颗行星表面的体积最大且最为复杂的探测器。”在飞行近3.54亿英里(约合5.69亿公里)之后,“好奇”号预计于2012年8月5日在火星表面着陆。“好奇”号任务耗资 25亿美元,其中一个首要任务是寻找科学家在火星空气中探测到的甲烷。这辆火星车将在红色星球跋涉大约98周,相当于一个火星年。
  • ADVANCE RIKO发布激光闪光法热常数测量系统新品
    激光闪光法热常数测量系统TC-1200RH采用符合JIS/ISO标准的激光闪光法测定材料的三个重要热物理常数:热导率(导热系数)、热扩散系数及比热容。使用红外金面炉替代传统电阻炉加热,大大缩短测量时间。可应用于热电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及其他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评价。 仅需1/4的时间(与使用电阻炉的传统型号相比)。因控温灵敏度提高,温度稳定性大大增加。设备特点红外金面炉的使用使得加热和冷却速度大大提高1. 使用红外线直接加热样品可以迅速使温度稳定;2. 控温的灵敏度提高使得低温区间内的温度稳定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温度波动,进而太高测量精度。符合JIS/ISO标准要求1. 激光闪光法测定精细陶瓷的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及热导率(JIS R 1611) 2. 精细陶瓷热电材料的测定方法 – 第3部分:热扩散系数、比热容及热导率(JIS R 1650-3) 3. 激光闪光法测定铁的热扩散系数(JIS H 7801)应用方向• 热电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 陶瓷、金属及有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 FPD散热材料的热扩散率和比热容评价 • 半导体器件和模制器件的材料热扩散研究设备参数1. 测量参数:热扩散系数,比热容2. 样品尺寸:φ10mm×1mm~3mm(厚度)测量方向:厚度方向3. 测量氛围:真空(*不高于150℃时,可在大气下测量)4. 温度范围:室温至1150℃(最高1200℃)最大升温速度目标温度~100℃~300℃~1150℃升温速度10℃/min20℃/min50℃/min安装条件1. 主机尺寸:约 W900mm×D1050mm×H1700mm2. 主机质量:约 350kg3. 电源:AC200V 单相 8kVA(主机) AC100V 单相 1kVA(PC)4. 冷却水:城市用水 >5L/min 压力>0.15MPa可选件• 方形样品托 • 多样品上样装置:最多3个样品 • 基体测量附件 室温:SB-1 200℃:SB-2• 多层材料分析软件FML系列 如果其中一层材料的热物理参数已知,可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多层材料 (多层材料分析的模型在JIS H8453中已列出) • 高温炉:最高可达1500℃创新点:使用红外加热炉直接加热样品可以迅速使温度稳定,大大缩短测量时间;控温的灵敏度提高使得低温区间内的温度稳定性得到改善,从而减少温度波动,进而提高测量精度。可应用于热电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及其他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评价。激光闪光法热常数测量系统
  • 德国研制可探测宇宙射线小型太赫兹激光仪
    新华社柏林电 德国两家科研机构2010年5月28日报告说,它们合作开发出一种可探测宇宙射线的小型太赫兹激光仪,由于重量轻,该设备可以在科研用飞机上使用,从而方便科学家研究宇宙奥秘。  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与保罗・ 德鲁德固体电子研究所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科学家常常借助先进的波谱学方法研究宇宙中的各种微粒,由此探寻恒星和行星演变的来龙去脉。这些微粒发射出的射线常常在0.3到10太赫兹的频率范围内,介于微波和红外线之间。科学家尤其对包含众多信息的4.7太赫兹左右的射线感兴趣,但这些射线会被地球大气层吸收,因此在地面无法测量到,需要将有关设备运到高空进行探测。  德国新研制的这种太赫兹激光仪输入功率只有240瓦,总重量仅15千克,设备核心部件是一个只有几毫米大小的量子级联激光器。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