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紫外掩膜曝光机

仪器信息网紫外掩膜曝光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紫外掩膜曝光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紫外掩膜曝光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紫外掩膜曝光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紫外掩膜曝光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紫外掩膜曝光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紫外掩膜曝光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紫外掩膜曝光机相关的资讯

  • 长春光机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通过验收
    p  6月21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召开了“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评审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认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我国极紫外光刻技术研发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pp  极紫外(Extreme Ultraviolet,EUV)光刻是一种采用波长13.5nm极紫外光为工作波长的投影光刻技术,是传统光刻技术向更短波长的合理延伸。作为下一代光刻技术,被行业赋予拯救摩尔定律的使命。极紫外光刻光学技术代表了当前应用光学发展最高水平,作为前瞻性EUV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指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瓶颈多,创新性高,同时国外技术封锁严重。/pp  长春光机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专注于EUV/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着重开展了EUV光源、超光滑抛光技术、EUV多层膜及相关EUV成像技术研究,形成了极紫外光学的应用技术基础。2002年,研制国内第一套EUV光刻原理装置,实现了EUV光刻的原理性贯通。2008年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将EUV光刻技术列为“32-22nm装备技术前瞻性研究”重要攻关任务。长春光机所作为牵头单位承担起了“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研究工作,成员包括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pp  项目研究团队历经八年的潜心钻研,突破了制约我国极紫外光刻发展的超高精度非球面加工与检测、极紫外多层膜、投影物镜系统集成测试等核心单元技术,成功研制了波像差优于0.75 nm RMS 的两镜EUV 光刻物镜系统,构建了EUV 光刻曝光装置,国内首次获得EUV 投影光刻32 nm 线宽的光刻胶曝光图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曝光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圆满完成国家重大专项部署的研究内容与任务目标,实现EUV 光学成像技术跨越,显著提升了我国极紫外光刻核心光学技术水平。同时,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为我国能够在下一代光刻技术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与人才基础。/pp  验收会上,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诚挚地感谢了与会专家及各合作单位对项目的大力支持。贾平指出从时机及技术难度方面考虑,EUV项目的布局正处于窗口期,希望国家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鼓励项目参研单位进一步发挥EUV学科优势,鼓足勇气并肩奋斗,在后续支持下取得更好的成果。/pp  02专项总体组技术总师、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做总结发言。叶甜春强调,在国际上EUV光刻大生产基地已经建立的形势下,我国EUV光刻研究要继续坚持下去,面向未来产业工程化需求,着力点要放在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有可能取得创新的突破点。此外,叶甜春评价光刻机队伍是承担最核心、最高端、最艰巨任务的队伍,也是专项团队中最有战斗力、最能抗压、最值得信任的主力部队。鼓励项目团队肩负重大任务的责任与使命感,继续坚持勇攀高峰。/pp  02专项光刻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前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到会并致辞。作为国内最熟悉EUV光刻的领域专家,曹健林对我国EUV光刻技术能力的提升感到欣喜,他认为中国已初步具备光刻技术的研发能力,并向着产业化目标前进,30年前的“中国光刻梦”正在逐步变为现实,通过我国光刻技术研发能力的建设初步树立了坚持“中国光刻梦”的信心。/p
  • 1780万!哈尔滨工程大学X射线/紫外光电子能谱和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曝光系统(FIB-EBL)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ZG-ZWG-2023168/2758-234ZGZB23168项目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X射线/紫外光电子能谱采购项目预算金额: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9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X射线/紫外光电子能谱1套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完成所有设备到货,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并具备验收条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2.项目编号:ZG-ZWG-2023066/2758-234ZGZB23066项目名称:哈尔滨工程大学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曝光系统(FIB-EBL)采购项目预算金额:88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88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曝光系统(FIB-EBL)一套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完成所有设备到货,所有设备调试完毕并具备验收条件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11月06日 至 2023年11月13日,每天上午8:30至12:00,下午12:00至16:3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黑龙江中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西路2982号);方式:拟参加本项目的潜在投标人,请于2023年11月06日至2023年11月13日,每天上午08时30分至下午16时30分到黑龙江中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西路2982号)获取采购文件,采购文件不予邮寄;售价:¥500.0 元,本公告包含的招标文件售价总和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哈尔滨工程大学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联系方式:王老师 0451-82519862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黑龙江中冠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地 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西路2982号            联系方式:刘女士 0451-82663366转8008/8006            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刘女士电 话:  0451-82663366转8008/8006
  • 中晟光电深紫外 MOCVD 设备获重大技术突破
    中晟光电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晟光电)早在 2016-2017 年就与国内深紫外 LED 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杰生半导体共同开发和产业化了首台国产深紫外 MOCVD 设备,ProMaxy UV。近日,记者从中晟光电获悉,目前杰生半导体已有 4 台中晟光电深紫外 MOCVD 设备,用于消毒/杀菌医疗,白色家电,水净化等深紫外 LED 应用的大规模外延生产。 随着深紫外 LED 应用的不断推广,对功率转化效率,良品率,及生产成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深紫外 LED 外延生长 AlN(铝氮)的材料晶体质量,表面形貌特征,及裂纹控制,对提高功率转化效率和良品率具有重大的影响,中晟光电在ProMaxy UV 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对反应腔的温场控制,反应气体的传输及均匀分布等技术进行了进一步创新和优化,建立了既可外延生产高质量的 AlN 基板,又能扩大产能(至少 15x2),降低生产成本新的 MOCVD核心技术。为进一步降低设备成本和提高产能,中晟光电于又推出了可配置 4 个反应腔的ProMaxy UV的机型。该机型既可每腔独立外延生产深紫外 LED 全结构,也能分腔集成外延生产 AlN 基板和 LED 结构。“我们率先评估验证了中晟光电新的 MOCVD 技术和多腔配置的机型,不仅获得了满足大规模生产所需的高质量 AlN 基板,而且显著提高了产能,降低了外延生产成本。“杰生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康健说到,”杰生半导体很欣慰中晟光电能通过持续创新开发新技术和提供新机型满足深紫外 LED 规模生产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目前国内多家客户均已采用了中晟光电新的 MOCVD 技术,获得了高质量、低成本的 AlN 基板,如表面特征 Rq0.5nm,边缘裂纹控制在2mm。中晟光电ProMaxy UV 产品及新技术的突破获得国内客户和市场的认可,已成为 2020 年以来深紫外 LED 产能扩充和技术研发的主要机型,并获得了上海市高新技术成功转化项目证书。“我们还将会通过持续的创新,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满足深紫外 LED 技术发展和规模生产不断增长的需求。” 中晟光电董事长陈爱华博士强调地说到,“我们为能和客户一起共同推动对人类健康、绿色环保等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深紫外 LED 产业发展深感荣幸和自豪。”
  • 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实验获重大进展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DUV-FEL)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实验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由电子激光是激光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被国际上公认为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在亮度、相干性和时间结构上,都大大优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新一代大科学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的工作模式主要有“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和“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两种。其中,“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工作模式需要短脉冲激光和高品质电子束流的精确相互作用,技术比较复杂,但是性能较“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工作模式更好。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2010年12月中旬成功进行了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实验,这是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进行了自放大自发辐射实验和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调制实验之后,所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主要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建设和运行单位。“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目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积极开展自由电子激光新一代大科学装置的预研。
  • 赛默飞发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把关零食蜜饯食用安全
    2015年8月24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发布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把关零食蜜饯食用安全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检测机构通过便捷易行的检测方法,快速测定蜜饯产品中的非法添加剂和重金属。近期多家媒体栏目曝光了山东、杭州等地部分工厂蜜饯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严重漏洞,沪上某知名零食生产商销售的蜜饯也遭到曝光。节目显示,多数出厂的蜜饯都是经过腌制的,而腌制的地方就是路边水泥池,现场曝光了路边一个大水泥池里泡着5万斤左右的桃肉。漂白蜜饯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国家一直都有相关的标准保证蜜饯的质量安全,GB/T10782-2006《蜜饯通则》和GB14884-2003《蜜饯卫生标准》对蜜饯质量安全指标及限制都有明确的要求。其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作为常规实验室分析仪器,以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拥有70年光谱制造经验的赛默飞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食品安全监测、制药、水质检测、质量控制和临床医学等领域。其中Thermo ScientificTM GENESYS 10S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与Thermo ScientificTM EvolutionTM 201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完全符合蜜饯质量安全检测的应用需求。检测方法:1.总砷1-1银盐法 试样经过消化后,以碘化钾、氯化亚锡将高价砷还原为三价砷,然后与锌粒和酸产生的新生态氢生产砷化氢,经过银盐溶液吸收后,形成红色胶状物,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1cm比色皿,520nm处测吸光值。1-2 硼氢化物还原比色法 试样经消化后,其中砷以五价形式存在。当溶液氢离子浓度大于0.1mol/L时,加入碘化钾-硫脲并结合加热,能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在酸性条件下,硼氢化钾将三价砷还原为负三价,形成砷化氢气体,导入吸收液中呈黄色,黄色深浅与溶液中砷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1cm比色皿,400nm处测吸光值。2.铜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法,试样经消化后,在碱性溶液中铜离子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生产棕黄色络合物,溶于四氯化碳,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2cm比色皿,440nm处测吸光值。3.亚硫酸盐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亚硫酸盐与四氯化汞钠反应生产稳定的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1cm比色皿,550nm处测吸光值。4.铅 二硫腙比色法:试样经消化后,在pH8.5-9时,铅离子与二硫腙生成红色络合物,溶于三氯甲烷。加入柠檬酸铵、氰化钾和盐酸羟胺等,防止铁、铜、锌等离子干扰,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1cm比色皿,510nm处测吸光值。5.食品添加剂 苋菜红铝色淀含量 将苋菜红铝色淀与已知含量的苋菜红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后,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其吸光度,然后计算其含量的质量分数。6. 食品添加剂 柠檬黄含量 将试样与已知含量的柠檬黄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用乙酸铵溶液稀释定容后,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其吸光度值,计算含量。7.食品添加剂 日落黄含量 将试样与已知含量的日落黄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用乙酸铵溶液稀释定容后,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其吸光度值,计算含量。8.食品添加剂 亮蓝含量 将试样与已知含量的亮蓝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其吸光度值,计算含量。9.食品添加剂 诱惑红含量 将试样与已知含量的诱惑红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其吸光度值,计算含量。10.食品添加剂胭脂红含量 将试样与已知含量的标准品分别用水溶解,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分别测其吸光度值,计算含量。更多产品信息,请查看: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s/uv-vis-vis-instrumentation.html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 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37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 光博士教你如何安全使用紫外光
    紫外杀菌的利与弊 自从新冠肺炎爆发以后,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提到:“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 由于病毒主要是由蛋白质膜和遗传物质RNA组成,没有完整的细胞膜结构,紫外线很容易作用到遗传物质并将其破坏,从而阻止病毒的繁衍与传播。 于是,很多人纷纷将目光移向了紫外线杀菌灯。在前几个月国内抗击新冠肺炎最严峻的特殊时期,很多人除了抢购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外,还购买了各种家用紫外线灯在家自行消毒杀菌。 虽然因为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杀菌效果好,在医院实验室及餐饮等行业早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紫外线作为人眼不可见的光辐射高能射线,对人体皮肤和眼睛都有危害。尤其是人的眼睛对紫外线更为敏感,只要暴露在紫外线灯下短短几分钟,就可能会引起眼睛结膜、角膜上皮脱落,导致角膜急性发炎。长时间照射还可能会引起白内障! 购买紫外灯在家自己杀菌消毒的人多了,由于没有经过专业技术指导,紫外线灯使用不当而导致伤眼的事件也频频发生。据媒体报道,温州一位胡女士听说紫外线能把新型冠状病毒杀死,于是就买了台紫外线消毒灯放家里使用,同时她在客厅里打扫卫生约3小时。睡一觉起来后,她发现自己两只眼睛剧烈疼痛,怎么都睁不开,而且还不停的流眼泪,经眼科医生检查,发现患者得的是“电光性眼炎”。如何安全使用紫外线 所以光博士一直在重申,不是所有的紫外杀菌灯都能有效杀菌,除了要达到一定紫外剂量和照射时间,对于照射距离和环境也有一定要求,而且使用紫外线杀菌灯时,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技术指导正确使用,开启后人员需要立即离开,避免被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否则会带来较严重的危害。 只要通过适当的培训和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紫外线辐射就是一种对物体表面、空气和水进行消毒杀菌,以及使漆面硬化和固化的非常可靠方法和工艺。想要安全使用紫外线设备,一定要遵守以下几点注意事项哦~应做什么: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安全眼镜,防紫外线面罩,手套)遮盖裸露在外的皮肤(不要忘记脖子周围的区域!)劝离紫外设备工作场所中的其他人测试外露材料的紫外线稳定性不应做什么:未戴安全眼镜时,请勿观察紫外光辐射请勿使任何人、动物或植物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请勿直接触摸紫外线辐射器和受辐射的表面,会有灼伤风险请勿对设备进行任何改动,否则将无法保证安全性典型警告符号的意义在紫外设备使用的场所,通常会有以下这些典型警告符号出现,需要了解相关的风险和做出相应的对策。警告:当心紫外辐射 据欧盟颁布的EN 62471(灯管和灯管系统的光生物学安全性),该设备被列为3类(高风险)。紫外线辐射会损害眼睛和皮肤。因此眼睛和皮肤禁止暴露在紫外辐射下。穿戴个人防护设备遮盖裸露在外的手臂、腿、脖子等不要直视紫外辐射用适当的警告标志标记工作区域未经授权人员禁止进入工作区域警告:当心高温表面在操作过程中,灯管,灯罩和受到辐射的表面可能会变得很烫。直接接触高温表面会引起灼伤。请勿接触高温表面冷却设备(约10分钟)戴防护手套危险!当心触电带电部件工作时有触电危险,可能危及生命。操作前,务必断开设备电源操作中,防止重新启动再次检查是否已断电
  • 科技前沿中国发声:8台深紫外激光装备世界独有
    10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许祖彦(右),在其领衔研发成功国际首创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的实验室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  ●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20纳米技术领域占一席之地  3月14日,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据介绍,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科学突破,从理论研究到实验观测的全过程,都由我国科学家独立完成。  而据记者了解,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界,近期不断实现突破,在国际相关技术和产业领域发出“中国之声”。“中国科学已经发展到可以构思大手笔的时候了。”最近,《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中科院院士和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说,中国论文数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们不缺数量,应该更重视成果的质量。”张涛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采访对象们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肩负战略使命  2012年诺贝尔奖发布时,中科院院士郭光灿曾表示,缺乏原创,是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的距离。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与世界科学发展的距离。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重大原创成果和开创性工作还比较少 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但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多。”郭光灿说。  中科院各研究所所长在2013年的新年规划中,都进一步明确了以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开展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的战略使命。  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叶甜春说,从中国科学院的角度看,在国家层面要发挥战略作用的话,意味着研究所的成果应该代表国家水平。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中央和社会各界对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期望很高,产业界希望借助科技的力量尽快调整结构并实现利益最大化,农民也期待有更好的农业成果带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我们目前的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工程实施十几年的积累,和这些期待仍有距离。”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长周杰说。  立足创新前沿  张涛认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科技界应该在世界前沿领域真正提出些原创性的想法或发现”。  2011年,理化所牵头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获得突破,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等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均为世界独有的科研利器。  2012年,8台装备中有两台获批科技部产业化项目,为前沿装备产业化工作作了铺垫。  同样在2012年,微电子研究所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在22纳米CMOS关键技术先导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2纳米CMOS技术是全球正在研究开发的最新一代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各国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力争抢占技术制高点。有国际评论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迟早要做这样的技术。  叶甜春认为,过去全球微电子最先进的技术领域,没有中国任何位置。现在在最先进的20纳米技术领域,中国也有了一席之地,下一步应考虑更前沿的技术创新。  突破产业桎梏  我国每年集成电路的进口额,超过石油、铁矿石、粮食等的总和。“尽管集成电路需求很大,但是我国这一产业相对弱小。”叶甜春说。  集成电路是全球化的产业,每年全球研发资金几百亿美元,产业投入数千亿美元,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面对国外若干个“航母舰队”构成的整个国际化产业链,中国企业研发力量不足,尚无航母级企业。  “在着力建立企业研发力量的同时,把我们的研发力量慢慢融入企业,交给企业,然后我们再去作更前瞻的研究。”叶甜春说。  同样依赖进口的还有大型低温制冷设备。作为大科学装置的支撑技术之一,中国有50%,国际有80%的大科学装置需要用到这种设备。  2012年,理化所自主研发的2KW@20K低温制冷机获得成功。理化所所长张丽萍前段时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理化所和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正在起草协议,届时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首台(套)大型低温制冷机将接受实地应用的考验。  “让应用证明,中国自己制造的大型制冷设备能够与国际品牌相媲美,为该产品的国产化奠定基础。”张丽萍希望,以此来赢得用户对国产设备技术和质量的认同。  此前,理化所低温制冷机曾与林德、法液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共同竞标散裂中子源工程。虽然理化所并未中标,但是,因为理化所的参与,国外厂商被迫降价40%。  接受记者采访的研究所所长普遍认为,总体来看,我们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关键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还不够多。要想更好地发出“中国之声”,就要集中力量攻克重大项目,并且项目要关注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作贡献。  相关新闻:我国投资1.8亿深紫外固态激光项目世界领先
  • Intel EUV极紫外光刻设备进厂:冲刺“4nm”工艺
    位于爱尔兰莱克斯利普(Leixlip)、投资70亿美元的Intel Fab 34晶圆厂迎来重要时刻:一台光刻胶显影设备(lithography resist track)缓缓进入工厂,这也是该厂的第一台巨型芯片制造工具。该设备来自Intel美国俄勒冈州工厂,搭乘飞机越过大西洋,来到了爱尔兰。这台设备将与EUV极紫外扫描仪搭档,首先为硅晶圆覆上精密的涂层,然后进入EUV扫描仪,进行曝光,接着晶圆回到光刻设备,再进行一系列的高精密光显影、清理操作。一座典型的晶圆厂包含大约1200台先进制造设备,大部分价值都在百元美元级别。Intel Fab 34晶圆厂2019年动工建设,计划2023年正式投产,将会把Intel在爱尔兰的产能翻一番,并为未来生产Intel 4工艺铺平道路——严格来说是Intel 7nm,但是官方重新命名,认为它可以媲美行业4nm水平。Alder Lake 12代酷睿、Raptor Lake 13代酷睿都是Intel 7工艺(10nm ESF),Meteor Lake 14代酷睿和代号Granite Rapids的下下代至强都将用上Intel 4工艺。官方透露,新工艺研发进展顺利,芯片测试已经完美通过,SRAM、逻辑单元、模拟单元都符合规范,去年第二季度还早早完成了Meteor Lake计算单元模块的流片。Intel现阶段正在全球建设、升级晶圆厂,除了爱尔兰还有美国本土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以及马来西亚,投资上百亿美元,很快还会宣布在欧洲、美国的更多晶圆厂建设计划。
  • 我国投资1.8亿深紫外固态激光项目世界领先
    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指输出波长在200纳米以下的固体激光器,与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光源等现有光源相比具有高的光子流通量/密度、好的方向性和相干性。  中科院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技术,经过20多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并发明棱镜耦合技术,率先发展出实用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的国家。  中国科学家利用独创、独有的深紫外技术和深紫外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已成功研制出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深紫外激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等8台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均为当今世界所独有的科研利器,居深紫外领域国际领先地位。  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2008年启动实施以来进展顺利,现已研制成功的8台前沿装备还包括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等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另外1台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研制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正在调试之中,多台仪器设备已初步用于前沿科学研究,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中科院整合麾下理化技术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科研资源,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下,设立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设计出从“材料-器件-装备-科学研究”完整研发体系。在成功研制8台重大仪器设备的同时,还搭建有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和深紫外应用仪器开发平台,核心器件深紫外晶体及器件已实现小批量生产,为仪器设备后续发展尤其是产业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深紫外固态激光技术突破是中国新型科学仪器研发的难得机遇。中科院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正组织专家进一步调研,一方面,将研制成功的8台仪器设备中技术成熟、具有市场潜力的发展为商品化仪器设备,推动中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化 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人才、技术力量,继续研发新型深紫外科学仪器和设备。
  • 涂料氙灯老化试验与紫外光老化试验差异分析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专业生产(供应)销售涂料氙灯老化试验机列产品,公司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专业的销售和技术服务团队,凭着经营涂料氙灯老化试验机系列多年经验,熟悉产品的各项技术支持,供货周期短价格最优,欢迎来电咨询!一、自然气候老化试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方法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主要原因是自然气候老化实验结果更符合实际,所需的费用较低而且操作简单方便。虽然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自然气候老化试验,但国际上比较认可的试验场地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因为其阳光充足。但自然气候老化试验的不足之处是试验需要的时间长,试验人员可能没有这么多年的时间等待一个产品的测试结果。另外,即使是佛罗里达,气候不可能年复一年的完全相同,故试验结果的再现性也不理想。二、氙弧辐射试验氙弧辐射试验被认为是最能模拟全太阳光谱的试验,因为它能产生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正因为如此,在国内外被认为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GB/T1865-1997(等同于 IS0113411:1994)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即氙弧灯光源稳定性及由此带来的试验系统的复杂性。氙弧灯光源必须经过过滤以减少不期望的辐射。为达到不同的辐照度分布可有多种过滤玻璃类型供选择。选用何种玻璃取决于被测试材料类型及其最终用途。改变过滤玻璃可以改变透过的短波长紫外光类型,从而改变材料遭受破坏的速度和类型。通常运用的过滤有 3 种类型:日光、窗玻璃和扩展的紫外光类型(国标 GB/T1865-1997 中提到的方法 1 和方法 2 对应于前两种类型)。典型的氙弧辐射都配备一个辐照度控制系统。辐照度控制系统在氙弧辐射试验中很重要,因为氙弧灯光源的光谱自身内在稳定性就比荧光紫外灯光的光谱差。国外有人考察了一盏新氙弧灯和一盏用过 1000h 的旧氙弧灯光谱的区别。结果发现,光谱能量分布不但在光源的长波长范围随灯的使用时间延长变化显著,而且在短波长的范围内也有明显变化。这种变化引起的原因是氙弧灯的老化,是它的自身内在特性。对这种变化也可采取多种补救措施。例如提高更换灯管的频度以减轻灯光老化的影响。或者可用传感器控制辐照度。尽管存在因灯老化引起的光谱能量分布变化,氙弧灯仍不失作为耐候性和耐日光照射试验的一种可靠的和反映实际的光源。大多数氙弧辐射试验在模拟润湿条件时采用水喷淋和/或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国标 GB/T1865-1997 提出的"表面用水喷淋")。水喷淋方法的局限是当温度相对较低的水喷到温度相对较高的试板上时,试板会冷却下来,这会使材料遭破坏的过程减缓。在氙弧辐射试验中,要求使用高纯度的水以防止试板表面形成沉积物。因此运行费用较高。三、紫外光灯照射试验紫外光灯照射老化试验利用荧光紫外光灯模拟太阳光对耐久性材料的破坏性作用。这与前面提到的氙弧灯有区别,荧光紫外灯在电学原理上与普通的照明用冷光日光灯相似,但能生成更多的紫外光而非可见光或红外光线。对于不同的曝晒应用,有不同类型的具有不同光谱的灯供选择。UVA-340 型的灯在主要的短波长紫外光光谱范围能很好地模拟太阳光。UVA-340 灯的光谱能量分布(SPD)与从太阳光谱中 360nm 处分出的光谱图很近似。UV-B 型灯也是通常使用的加速人工气候老化试验用灯。它比 UV-A 型灯对材料的破坏速度更快,但其比 360 nm 更短的波长能量输出对很多材料会造成偏离实际的试验结果。辐照度(光强度)控制对于获得准确而有重现性的结果是很有必要的。大多数紫外光老化试验装置都配备了辐照度控制系统。这些精确的辐照度控制系统使用户做试验时能选择辐照度量。通过反馈控制系统,辐照度能被连续和自动地监控并精确地得到控制。控制系统通过调节灯管的功率而自动地对因灯管老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照度不足进行补偿。荧光紫外光灯因自身内在的光谱稳定性使辐照度控制简单化。所有的灯源随时间老化都会变弱。但荧光灯与其他类型的灯不同,它的光谱能量分布不会随时间变化。这一特点提高了试验结果的重现性,因而也是一大优势。有试验表明,一盏使用了 2h 的灯和一盏使用了 5 600h 的灯在配备了辐照度控制的老化试验系统中的输出功率无明显区别,辐照度控制装置能够维持光强度的恒定。此外,它们的光谱能量的分布也无变化,这同氙弧灯有很大区别。使用紫光灯老化试验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它能够模拟较为符合实际的室外潮湿环境对材料的破坏作用。材料置于室外时,据统计每天至少有 12 h 频繁地遭受潮湿作用。因为这种潮湿作用大多表现为凝露的形式,因而在加速人工气候老化试验中采用一个特殊的冷凝原理来模仿室外潮湿。在这样的冷凝循环过程中,要加热试验箱底部的水槽以产生蒸汽。热蒸汽保持试验箱的环境在高温下有 100%相对湿度。试验箱设计时,要使试板实际上构成试验箱的侧壁。这样试板的背面暴露在室温的室内空气下。室内空气的冷却作用使被测的试板表面的温度比蒸汽温度降低几度。这几度的温差可使水在冷凝循环过程中连续不断地降到被测试表面。如此产生的冷凝水是性质稳定的、纯净蒸馏水。这种水能提高实验结果的重现性,排除水沉积物污染问题并且简化试验设备安装和操作。因为材料在室外受潮的时间一般很长,所以典型的循环冷凝系统最少要有 4 h 的试验时间。冷凝过程在加温条件下进行(50℃),就会大大地加快潮湿对材料的破坏速度。长时间的、加热条件下进行的冷凝循环比其他诸如水喷淋、浸渍和其他高湿度环境的方法更能有效地再现潮湿环境破坏材料的现象。四、结 语虽然国标规定且国内目前通行的耐老化试验方法是氙弧辐射,但在国外氙弧辐射和紫外光老化试验都是应用广泛的试验方法。这两种方法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原理。氙灯照射试验箱仿制全部的太阳光谱,包括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其目的是模拟太阳光。而紫外光老化试验并不企图仿制太阳光线,而只是模仿太阳光的破坏效果。它是基于这样的原理,长期在室外暴露的耐久性材料,受短波紫外光照射引起的老化损害最大.另外,即便是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老化试验,还有一种加速的方法,就是将被测试样板装在能随太阳升起降落而转动的样板架,使样板大部分时间保持被阳光直射的状态,以获得加速试验结果。20 世纪 80 年代前采用碳弧灯或直接用紫外灯照射,进行平行试验,也可缩短检验周期,究竟哪种试验方法是最好的呢?没有简单的答案。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要测试的材料,材料的最终应用场合,所关心的材料遭破坏的模式和财力等方面的因素。更多关于 氙灯老化试验机:http://www.standard-group.cc/productlist/
  • 美军拟研发拉曼紫外激光器用于生化探测(图)
    美军的生物联合防区外检测系统(JBSDS)。JBSDS是防区外化学与生物威胁监测的应用实例,利用激光雷达(LIDAR)来探测一定距离外的气溶胶。DARPA希望通过LUSTER项目开发出小巧的大功率紫外激光器来实现类似功能。  中新网3月6日电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一项新研究,旨在开发出一种结构小巧、性能可靠的紫外线探测设备。  该研究项目名为&ldquo 战术有效的拉曼紫外激光光源&rdquo (LUSTER)。DARPA向业界寻求设计方案,以开发结构紧致、高效低成本、可灵活部署的深紫外(deep UV)激光生化战剂探测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以节省空间、降低重量和功率需求,也比当前的同类装置要敏感很多。DARPA的目标是:新紫外激光器的体积不超过目前激光器的1/300,同时效率提高10倍。  拉曼光谱分析是利用激光来测量分子振动、从而迅速准确地识别未知物质的方法。紫外激光的波长特别适合进行拉曼分析,但美国国防部当前所使用的战术紫外线探测系统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其性能也有限。  DARPA项目经理丹格林介绍说,目前探测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太大,需要用卡车运送,而LUSTER项目的目标是开发出具有突破性的化学与生物战剂探测系统,可以单兵携带,并且效率大幅提高,同时,DARPA希望新系统的价格也能在目前探测系统价格基础上&ldquo 抹去几个零&rdquo 。  目前&ldquo 紧凑型中紫外技术&rdquo (CMUVT)项目已经完成,DARPA希望在此基础上研制LUSTER。CMUVT项目研发出了创纪录的高效大功率中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紫外线波长接近LUSTER的紫外光波长。 但发光二极管对化合物识别的灵敏度有限,因此DARPA希望LUSTER项目能够开发出新的激光技术,使其准确度和灵敏度不低于当前昂贵的激光系统,而其稳定性和成本又与发光二极管相当。  格林透露,除了用于探测战场或国内大规模恐怖袭击中可能出现的化学与生物战剂,紫外激光器还有许多其他用途,例如医疗诊断、先进制造和紧凑的原子钟。  LUSTER项目可考虑采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只要他们能够发出220-240纳米波长的深紫外光,其功率输出大于1瓦,功率转换效率大于10%,导线宽度小于0.01纳米。
  • 中国建全球唯一可调波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器
    摘要:3月12日,总预算达1.4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在大连正式启动。它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一套工作在50~150纳米区间且波长可调的全相干高亮度的自由电子激光器。  对原子、分子的探测是物理化学研究的基础,但由于现有仪器设备的限制,大多数分子和自由基难以被单光子电离,使很多研究无法深入,成为困扰科研工作者的一大难题。  一项旨在解决该难题的实验装置即将在我国建设。3月12日,总预算达1.4亿元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基于可调极紫外相干光源的综合实验研究装置”在大连正式启动。它将成为国际上唯一一套工作在50~150纳米区间且波长可调的全相干高亮度的自由电子激光器。  项目总负责人、中科院院士杨学明表示,该装置的研制将极大提升我国在能源等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实验水平,并极有希望成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  强强联合  项目负责人之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戴东旭介绍说,能源研究中,煤的热解等燃烧过程的中间产物往往以原子、分子、自由基的形式存在,这些微观粒子被电离为离子后才能变成电信号被测试到。因此,对微观粒子的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率和物种分辨的探测和研究至关重要。  但是,大多数分子或自由基的激发电离波长都处于极紫外波段(50~150纳米),而传统激光器产生的基本波长一般在近紫外到近红外波段(300~1000纳米)。这造成了传统激光激发电离微观粒子需要吸收多个光子,其效率和灵敏度会呈几何量级的降低,并且容易把产物打碎。  为解决该问题,科学家提出了利用自由电子激光产生极紫外波段相干光的技术。该技术被认为是探测微观粒子最有效的途径。自由电子激光的波长可涵盖从硬X射线到远红外的所有波段,特别是利用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技术产生的自由电子激光具有超高峰值亮度、超快时间特性和良好的相干性,应用价值巨大。  但该技术直到近十年才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其中,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在几年前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自由电子激光,并成功进行了相关实验。  而在大连,一位在科研中多年受困于粒子探测难题的科学家坐不住了。他就是以自己研发仪器进行实验而著名的杨学明。杨学明找到上海应用物理所,希望双方能够合作开发新设备。  上海方面通过经验积累后也意识到,有把握将自由电子激光的波长从200纳米降到150纳米以内,并实现波长可调。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几年论证,在2011年联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  1月20日,上海应用物理所宣布:由该所研究员赵振堂领导的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HGHG自由电子激光大范围波长连续可调。  “在这个项目中,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是完美结合。”戴东旭表示,上海光源的建成使上海应物所拥有了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并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技术。  从“敢想”到“敢做”  据戴东旭介绍,自由电子激光在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始兴旺发展起来。目前,几家研发自由电子激光的相关单位各有所长,其中一些在波长等指标方面较为领先,技术难度很高,但还没有一家可实现波长可调。  位于合肥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目前能提供国内真空紫外最好的实验条件,在过去曾协助杨学明课题组做出很好的实验成果。但同步辐射光源毕竟不是激光,在相干性、峰值功率和时间特性上尚存差异。  针对这些问题,大连化物所从实际需求出发提出要求,上海应用物理所在设计中将目标瞄准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  据悉,该项目的设备将主要由我国自主研发。“这项技术国外也处在发展阶段,有些特殊指标只能自己制造,从国外买设备也需要从头研制。”戴东旭说。  在1.4亿元的项目总预算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1.03亿元用于自由电子激光和实验装置的研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自筹约0.4亿元用于基建和公用设施。该项目的科学目标是研制一套基于HGHG模式的波长可调谐的极紫外相干光源以及利用这一性能优越的光源的实验装置。这也将成为世界上独特的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的实验平台。  据悉,目前经费已经到位,装置计划将于2015年年底前建成。而且会在全国实现仪器共享,可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能源等多个领域。戴东旭说:“装置建成后,以前测不到的将能测到,以前不好的信号将变清晰,以前做不了的实验也敢做了。”
  • 紫外拉曼光谱:破解催化剂技术瓶颈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和先导,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是21世纪最重要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而新材料的研制与催化剂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大连化物所凝聚科学技术研究团队十几年的智慧和心血,研究的催化材料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破解了催化材料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为突破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该成果也因此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催化材料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的带头人李灿院士告诉记者,作为化学反应中不可替代的催化剂,贵金属在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稀缺资源的价格都很昂贵,这无疑是横亘在催化剂制造的一道难题。而紫外拉曼光谱技术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金钥匙。紫外拉曼光谱是一种无损伤、高灵敏度的测量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矿物学、材料学、考古学和工业产品质量控制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研究分子结构和组态、物质成分鉴定、结构分析的有力工具。  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破解了世界催化材料发展瓶颈,解决了催化材料关键科学难题,实现了四大突破。一是利用紫外共振拉曼光谱技术解决了一系列重要分子筛材料中有关骨架金属活性中心的结构鉴定难题。建立了微孔和介孔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活性中心鉴定的表征新方法,不仅可以大幅节约贵金属用量,而且单原子相对均一的催化环境有望实现化学反应的高选择性,减少副产物的出现,从而实现真正的绿色催化。  二是紫外拉曼光谱研究了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表面物相结构问题,发现金属氧化物的表面与体相常常具有不同相结构,物相形成过程中表面和体相的相变表现不同步。在太阳能光催化材料研究中,发现表面物相结构和光催化活性有直接关联,提出了“表面异相结和异质结增强光催化活性”的概念。  三是发展了水热催化材料合成中的原位紫外拉曼光谱技术,观察到分子筛合成初期的分子碎片以及模板剂与分子碎片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微孔结构,提出了分子筛初期形成的重要中间体决定最终分子筛结构的机理。他们的研究发展了表征催化材料的新方法,发现了催化材料合成的重要转化过程和活性中心中间物种,提出了催化材料合成的机理。  四是获得了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该催化剂是一大类化合物——手性化合物的一种,而手性药物则是手性化合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手性药物是指具有左旋或右旋对映体化学结构的单一对映体化合物,包括光学纯药品、光学纯农业化学品及其他光学纯产品与中间体。利用“手性”技术,人们可以有效地将药物中不起作用或有毒副作用的成分剔除,生产出具有单一定向结构的纯手性药物,从而让药物成分更纯,在治疗疾病时疗效更快、疗程更短。手性药物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国际新药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在国际制药界,手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领域新药研发中。  李灿院士告诉记者,1998年他们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国际拉曼光谱领域长期存在的荧光干扰问题,在国际上最早将其应用于催化及材料科学的研究。到2004年研究组研制成功紫外—可见全波段共振拉曼光谱议,使我国在拉曼光谱的催化表征研究走在世界前面。2008年,研究组与卓立汉光仪器公司合作,开始将紫外拉曼光谱仪产业化。2010年完成国家重大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拉曼光谱仪的研制”,获得世界上第一张激发波长低至177纳米的深紫外拉曼光谱。  李灿院士骄傲地告诉记者,在过去的10年间,紫外拉曼光谱已经在化学、物理和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成为一项重要的分子光谱技术。我国紫外拉曼光谱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大化所与国内外十余个研究机构实现技术合作。今后,紫外拉曼光谱仪技术在多家研究机构的推广应用,一定会有力推动我国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定会让更多的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受益。
  • 科学家发明高效紫外发光二极管
    图中光学照片显示的是在压电光电子效应的作用下,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强度随施加的应变的增加而增加。下图显示的利用能带理论解释压电光电子效应对p-n结处能带结构和载流子输运过程的调制和改变。(图片提供:王中林)  紫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在化学、生物、医学和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这种材料的内量子效率虽然可达到80%,但外量子效率只有3%左右。如今,基于压电光电子学效应,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讲席教授王中林课题组发明了一种新型高效紫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在合适应用作用下外量子效率可达到7.82%,其光发射强度、注入电流能力和电—光转换效率均成倍提高。新成果发表在8月在线出版的《纳米快报》上。  王中林表示,新成果还可以扩展到从紫外到红外的整个光谱范围内的由压电材料制备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它们将在发光二极管、光电池和太阳能电流、人机界面、纳米机器人、微—纳机电系统、人机交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压电光电子学是压电效应、光子特性和半导体特性三相耦合的一种效应,它通过应变引起的压电势来调节和控制电光过程,或者反过来利用电光过程调节和控制力的作用。该效应由王中林于2009年首次发现。  王中林小组进一步把光引进压电电子学器件,致力于开发和研究力、电和光三相耦合器件。他们发现压电效应可优化光电池,提高光探测器的灵敏度。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压电效应还可以显著提高氧化锌微纳米线发光二极管的电子—空穴复合效率,从而显著提高发光性能。这些力、电、光三相耦合的研究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压电光电子学(piezo-phototronics)领域。据王中林介绍,力、电、光三相中的两相耦合比如光电、力电和光力耦合效应已经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大量研究,很多基于这些耦合效应的新型纳米器件被研制出来。这是一个远比两相耦合复杂的耦合系统,因此有更多有趣的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效应需要人们去探索,更多的器件等待人们去开发。  研究人员将压电光电子学效应应用于紫外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性能的改造中。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光发射由载流子的注入、复合和出射效率等决定。薄膜型宽禁带半导体制备的紫外发光器件,其内量子效应虽然可达到80%,但外量子效率只有3%左右。王中林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全反射限制的光出射效率比较低引起的。他和浙江大学的访问学者杨青博士经过精心设计,在N型氧化锌纳米线衬底单根微纳米线发光二极管中引入压电势,发现由压电势引起的界面处的能带改变会形成载流子沟道,从而将载流子捕获在界面附近,提高载流子的浓度和复合效率,进而提高器件外量子效率。他们制备的未加外应力的发光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达到1.84%。在固定电压下,对器件施加0.093%的压应力,可以使光发射强度和注入电流分别提高17倍和4倍,相应的电—光转换效率提高4.25倍。合适应力作用下外量子效率达到7.82%,和纳米线增强的复合量子阱LED效率相当,远远超过已报道的简单p-n结纳米线半导体光发射二极管外量子效率。  王中林表示:“我们所发明的这些氧化锌纳米器件可整合成一个自主发电、自动控制的智能纳米系统 完全基于氧化锌纳米线,我们能创建具有记忆、处理和感应能力的复杂系统,系统所需要的电能均取自外部环境。希望有一天,人类能将纳米尺度的发电机、传感器、光电子器件和逻辑运算器件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自驱动和自主决策的智能纳米系统。”
  • 美国一实验室研发出新型真空紫外激光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一种新式真空紫外激光,其亮度是目前最强激光的100倍。  这种激光由该实验室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所产生,它能以光子形式发出真空紫外光,光子的能量为10电子伏特,波长为124纳米。之所以称其为真空紫外光是因为其会被空气中的分子所吸收,需要在真空中使用。  该实验室自由电子激光部门副主任乔治尼尔说:“我们首次成功地发出10电子伏特的光子。使用杰斐逊实验室紫外线演示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的一个耦合输出镜子,我们将真空紫外线谐振光发送到一个校准的真空紫外线(VUV)光电二极管上,同时,我们测量出,每个微脉冲中的完全相干光的能量为5纳米焦耳。”  这项研究奇迹将为许多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打开一扇大门。例如,这种自由电子激光可以用来测定物质的年龄,这些物质存在的时间可能超出了碳元素年代测定法可以测定的年代。放射性碳测定法使科学家能估算很多年龄超过6.2万岁的物质的年代。放射性氪测定法使科学家能测定10万到100万年前的物质,而从自由电子激光器发出的这种10电子伏特的光可以产生亚稳定的氪原子。另外,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海洋环流模式,并且绘制出地下水的运动情况,同时测算极地冰的年代。  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研究项目主管管根威廉姆斯表示:“这种新式激光也是研发能源和环保领域新材料的一个完美工具,在开始这些运用之前,我们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并表示将于明年3月之前再次把激光引入一个实验室中,进行测量和实验。
  • 中国第一世界最亮 大连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出光
    大连光源   1月15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在经过3个多月的调试后,这个总长100米的大装置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中科院副院长王恩哥评价称:“大连光源是中科院乃至我国的又一项具有极高显示度的重大科技成果。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国自主研发,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分子“拍个电影”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先进光源,也是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先进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自由电子激光能够给分子‘拍电影’,比如记录化学键断裂的动态过程,具有非常诱人的应用前景。”中科院上海应物所所长赵振堂说。  而要拍好这部“电影”,离不开神奇的极紫外光。  当波长短到100纳米附近时,一个光子所具备的能量就足以电离一个原子或分子而又不会把分子打碎,这个波段的光称为极紫外光。  “在科学实验中,需要探测的原子或分子数量可能非常少,存在时间也非常短,普通的极紫外光源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必须要有高亮度的极紫外光源,即极紫外激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戴东旭解释称,“极紫外激光只能在‘特殊物质’中产生,这个‘特殊物质’就是脱离原子核而单独存在的自由状态的电子。”  但是,一台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设备在世界上尚属空白。  这让科学家感到,中国的机会来了。  中国第一 世界最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资助下,由大连化物所和上海应物所联合研制的大连光源项目于2012年初正式启动,2014年10月正式在大连长兴岛开工建设,并于2016年9月底安装完成,首次出光。  至此,大连光源成为我国第一台大型自由电子激光科学研究用户装置,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运行在极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也是世界上最亮的极紫外光源。  光源的每一个激光脉冲可产生超过100万亿个光子,波长可在极紫外区域完全连续可调,具有完全的相干性 该激光可以工作在飞秒或皮秒脉冲模式,可以用自放大自发辐射或高增益谐波放大模式运行。在这样的极紫外光照射下的区域内,几乎所有的原子和分子都“无处遁形”。  “大连光源属于第四代光源,在化学、能源、物理、生物、环境等重要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国率先建成这一先进光源,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杨学明说,“大连光源的成功研制也为我国未来发展X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基础。”  例如,举国关注的雾霾问题,就可以利用大连光源来研究。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与水分子作用后,形成分子团簇,这些团簇在生长过程中吸附大气中各种污染分子,生长为较大的气溶胶颗粒,并逐渐成长为雾霾。利用大连光源极紫外软电离技术,就可以研究雾霾的生长过程,从根本上理解雾霾形成的机理,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王恩哥看来,在当今世界,大科学工程对于科技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科技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次握手 造就典范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合作、协同是中科院的优良传统。”赵振堂认为,“现在看来,打破研究所之间藩篱,整合各所力量,集各家之长来建大科学装置,是投入产出比最小、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接下来,大连化物所以及上海应物所的项目专家将进一步把大连光源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用户装置,为我国乃至世界提供一个独特的科学研究装置。
  • ASML最新光刻机曝光:20亿一台
    众所周知,制造7nm及以下工艺的芯片,需要用到EUV光刻机,而全球仅有ASML能够生产。ASML在2015年,就推出了第一代EUV光刻机WINSCAN NXE:3400B,之后在2019年推出了NXE:3400C,2021年推出了NXE:3600D。不过据称,NXE:3600D型号的EUV光刻机,支持的工艺可能仅到3nm,如果要制造2nm的芯片,光刻精度还要提升,需要新一代的High-NA极紫外光刻机才行。而光刻精度怎么提升,就是数值孔径的提升了, 前几代光刻机,比如3400B/C、3600D的数值孔径都是0.33NA的,解析度(精度)为13nm,单次构图间距为32nm到30nm。而要生产2nm的芯片,数值孔径要变为0.55NA,也就是解析度(精度)为8nm,这样可以更更快更好地曝光更复杂的集成电路图案,同时单次构图间距低于30nm。这种新的EUV光刻机叫做型号,就叫做EXE:5200,目前ASML已经有了规划,预计在2024年底,或者2025年交付。而基于0.55NA数值孔径的光刻机,光刻分辨率将允许芯片缩小1.7倍、同时密度增加2.9倍,其处理晶圆的能力是每小时处理220片12寸晶圆左右,真正用于制造3nm以下的芯片。一小时处理220片12寸的晶圆,其产能有多大?如果是苹果A16这样的芯片,一块晶圆可以切割600块左右,理论上一台这样的光刻机,一年可以就光刻10亿颗以上… … 至于价格方面,ASML表示,其0.55NA的下一代EUV光刻机单价将达到3亿多美元(约合20亿元人民币)。至于买家,当然只有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三家才有资格购买,其它的晶圆厂,能够买到0.33NA的EUV光刻机,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不要想这种0.55NA的。当然,如果不生产7nm及以下的晶圆,EUV光刻机都不需要,DUV就够了,更就不用纠结这3亿多美元一台的0.55NA的EUV光刻机了。
  • 我国成唯一制造实用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由中科院承担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系列前沿装备日前通过验收,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ldquo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高精尖仪器的一个成功范例。&rdquo 9月6日,由中科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mdash &mdash &ldquo 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rdquo 通过验收,验收委员会给出了如是评价。  该系列前沿装备中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与器件平台、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源平台,以及基于这两个平台研制的8台新型深紫外激光科研装备各项既定目标全面完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该项目是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和科学家在长期科研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协同攻关、自主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中科院近年来&ldquo 致力重大创新突破、服务创新驱动发展&rdquo 的具体体现。  开启深紫外时代  项目从一个晶体开始。  这是一种名为氟硼铍酸钾(KBBF)的晶体。上世纪90年代初,在发现硼酸盐系列非线性光学晶体后,中科院院士陈创天的研究团队经过10余年努力,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KBBF晶体。  KBBF晶体是目前唯一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是在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领域中,继硼酸钡、三硼酸锂晶体后的第三个&ldquo 中国产&rdquo 非线性光学晶体。  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问世后,如何将其研制成实用化、精密化激光源,则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KBBF晶体是层状结构,难以切割,而要做到深紫外倍频又必须切割。为此,陈创天携手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开始摸索解决办法。  &ldquo 当时中国大陆还没有这方面的实验装置,我们不得不跑到香港科技大学,借用他们的实验室。&rdquo 许祖彦回忆说,两个人窝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到深夜一两点,终于搞出了KBBF棱镜耦合器件。  该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064nm激光的6倍频输出,将全固态激光波长缩短至177.3nm,首次将深紫外激光技术实用化、精密化,并已获中、日、美专利。  之后两人密切配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KBBF晶体倍频输出深紫外激光,并最终发展出实用化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DUV-DPL)。  从此,中国开启了深紫外的时代。  从激光源到8台装备  DUV-DPL的研制成功,不仅使得我国激光科技研究突破了200nm以内的&ldquo 深紫外壁垒&rdquo ,实现了实用化、精密化,还极大推进了我国科研人员在激光科技研究领域的继续深入。  许祖彦形容自己的工作是&ldquo 二传手&rdquo ,&ldquo 跟上游讨论晶体该长成什么样,向下游询问要什么样的激光&rdquo 。  他花了一年多时间,跑了二三十个实验室,&ldquo 推销&rdquo DUV-DPL。  深紫外波段(指波长短于200nm的光波)科研装备目前主要使用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等非相干光源。相对于同步辐射而言,在体积方面,配有KBBF晶体棱镜耦合器件的全固态激光器体积变得很小 在能量分辨率方面,比同步辐射提高5~10倍以上 在光子流密度方面,提高了3~5个量级。  2007年年底,财政部专门设立&ldquo 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rdquo 项目,对搭建深紫外非线性晶体和器件研制平台、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研发平台,以及研制8台新型DUV-DPL科学仪器,予以专项支持。陈创天、许祖彦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ldquo 为使仪器保持领先,科研人员必须不断调整技术方案。为此,总体部还设立了一个工程监理部,这在国内的科研项目中很少见。&rdquo 项目总体部总经理、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员詹文山说。  这样一来,经常要&ldquo 推倒重来&rdquo 。身为&ldquo 二传手&rdquo 的许祖彦深有体会:在5年多的时间里,满足了仪器研制人员变更技术方案的多项技术要求,解决了光源与8台仪器对接的工程问题。  打造自主创新链  如今,这8台科学仪器已经在石墨烯、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宽禁带半导体和催化剂等研究中获得了重要结果。  以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PEEM)为例,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光发射电子显微镜空间分辨率最高为20nm,而采用全固态激光器后能提高到3.9nm。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利用这台仪器开展了石墨烯/Ru(0001)表面插层反应原位观测,为石墨烯等光电子材料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手段。  詹文山透露,目前2mm以下的KBBF晶体已可小批量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求。8台科学仪器中,PEEM正在逐步进行产业化尝试。  &ldquo 晶体&mdash 光源&mdash 装备&mdash 科研&mdash 产业化,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打造了一条自主创新链,涵盖了从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到实现应用成果这一完整的科学价值链,为学科交叉面广、跨度大、探索性和工程性很强的原创性重大科研装备创新积累了经验,也为中科院各业务管理单元合理分工、深度融合、协力创新提供了典型样本。&rdquo 白春礼评价道。  &ldquo 这仅仅是深紫外波段仪器应用的开始。&rdquo 许祖彦透露,项目二期将从物理、化学、材料拓展到信息、资环、生命等领域,开展6台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研制工作,继续推动深紫外技术的深度开发。  同时,在一期任务顺利完成基础上,去年中科院理化所联合北京中科科仪等单位,在科技部支持下启动了深紫外仪器设备产业化开发工作,逐步将研制成功的深紫外仪器设备推向市场。
  • 7千米级深海探测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海试成功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400" height="280" title="2017451677514.jpg" style="width: 400px height: 28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c4d597a3-d490-43d8-bed3-a6cf5ae64ce4.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7000米级深海紫外拉曼光谱仪/pp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范峰滔研究员、黄保坤高工等参与研发的7千米级深海原位探测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通过7000米海试验证。该光谱仪是国际上首次进行深海探测的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也创造了拉曼光谱仪最高深海探测记录(7449米)。该仪器的成功研发将提升我国在深海矿藏、能源资源(天然气水合物)、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以及深海生物信息方面的探测能力。/pp  中国科学院深渊科考队赴马里亚纳海沟海域执行中科院战略性B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等科技任务,使用原位实验号、万泉号、天涯号深渊着陆器对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深海装备进行了成功的试验和实际应用,其中包括该光谱仪的成功应用。/pp  此次进行深海探测的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是国内外工作水深最大的拉曼光谱装置,同时也是国内外首次采用紫外激光作为激发光谱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仪。仪器的研发基于李灿团队在紫外拉曼光谱仪多年的研发经验和学术积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997),进一步提高了探测的灵敏度,特别是解决了常规拉曼光谱易受海洋微生物以及有机质荧光干扰的缺点。另外,在深海条件下,光谱仪面临高压(约700个大气压)和着陆冲击等极端条件,这对光谱仪的性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该研究团队通过科学设计,反复验证,采用折叠反射镜、光纤软连接以及同轴反射镜等一系列技术,成功研发满足深海极端条件应用的紫外拉曼光谱仪器。/pp  该项目是中科院战略性B类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的课题项目,由我所牵头并与三亚深海所合作承担,我所主要负责光谱仪器研发,深海所主要负责仪器的深海应用研究。两所通力合作,取得了技术突破,为今后的科技合作探索了一条新路,充分体现出我院在深海科技领域中独特的集团优势。/pp /pp /p
  • 紫砂壶黑幕遭央视曝光 业内驳斥“化工壶”说法
    最近半个月,央视先是曝光了美的、九阳等品牌紫砂煲等紫砂类电器的行业内幕——原材料并非广告所宣称的“全部选用纯正紫砂烧制”,甚至还添加了“铁红粉”等化工原料 最近两天,又对宜兴紫砂壶的“行业内幕”进行了曝光:报道称,一些宣称“原矿紫砂”的紫砂壶很可能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化工原料。  宜兴紫砂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美誉。“宜兴紫砂”也是“中国陶都”宜兴的一张“城市名片”。央视对紫砂产品的接连曝光,对宜兴紫砂行业乃至整个宜兴市而言,不啻于一场“地震”。为此,宜兴紧急召开了多场会议,意在铁腕整治紫砂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秩序,清除行业内的“害群之马”。  央视曝光:“紫砂壶”重金属异常  继5月5日央视播出了《图鲜亮,大量紫砂壶被添化工原料》,5月30日及31日,央视节目又接连对宜兴紫砂壶的一些行业内幕进行了曝光。据报道,宜兴市早在2005年就禁止开采当地的紫砂矿产,因此现在市面上紫砂越来越少。随着紫砂价格飙升、紫砂壶销量不断增加,一些紫砂壶生产厂家在制造时开始掺杂使假,不仅大量使用浙江、安徽等外地的矿料或普通陶土,还通过添加“铁红粉”及二氧化钴粉等化工原料,加工生产出各种颜色艳丽、所谓的“原矿紫砂壶”。  央视记者将随机购买的15件紫砂壶和紫砂杯送到上海材料研究所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发现,除了两件是原矿紫砂茶具外,其余13件样品重金属(如钡、锰、钴、铬等)溶出量都出现了异常。中国保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木指出,人工添加或合成这些重金属到日常器具中,会破坏人体的酶系统,危及人体健康,“如果长期使用的话,也有致癌的作用。”  业内专家:驳斥“化工壶”之说  在央视的曝光节目播出后,国内一些紫砂业内专家纷纷站出来,给予高调回击。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驳斥了“化工壶”的说法。他说:“紫砂泥料本身含有多种化学元素。没有‘化工壶’之说。如果有人这么说,那是危言耸听。”  针对有公众担心添加了化工原料的紫砂壶长期使用是否会影响人体健康,史俊棠会长表示:“为了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使紫砂壶等紫砂产品和作品颜色鲜艳,需要添加适量的氧化物,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的,但不能超标。”  铁腕整治:实施溯源管理制度  5月30日,早报记者联系了宜兴市多位政府人士及陶瓷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他们均表示:正就紫砂壶的事“在开会”。  据了解,2010年5月23日,宜兴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剑指当前紫砂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经营秩序问题,清除行业内存在的“害群之马”,把“宜兴紫砂”这个城市品牌代代相传下去。宜兴市长王中苏出席会议并作出部署。他指出:当前重点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要从生产环节入手,解决滥用添加剂的问题 二是要从经营环节入手,解决违法经营的问题。“要迅速行动、开展检查,集中力量查处问题,从快从重打击一批‘害群之马’,确保短期内收到明显成效。”  目前,宜兴市已成立了“紫砂行业经营秩序管理工作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工商、质监、公安、城管以及丁蜀镇等分管领导为组员,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意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据早报记者了解,宜兴市目前已要求所有紫砂产品经营户逐步建立以进货台账登记为主要形式的溯源管理制度。经营户要如实记录进货的品种、规则、数量、使用商标、供货商名称、进货日期及联系方式等。  另据了解,宜兴市工商等部门已于5月31日下午,对央视曝光的个别违规商户进行了现场检查及清理整顿。
  • 珀金埃尔默发布LAMBDA 8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新品
    LAMBDA 850+延续了LAMBDA家族平台经典设计,提供更快的扫描速度、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更好的光度计精度和稳定性,在整个光谱范围内获得优异的测试性能。为达到最高程度的自动化,将一些基本的检测附件,如样品光束衰减器、起偏器和消偏器、光束遮挡器,均可在测试分析方法中直接选择,全部软件控制。完整的表征您的产品光学性能,珀金埃尔默公司给您提供全面的光学应用与测试解决方案。对于只进行紫外-可见波段测试的企业和产品来说,LAMBDA 850+就是您所需要的。LAMBDA 850+配置尖端水平的R6872无格栅PMT增管检测器,是一款专为在紫外/可见波段有高精度测试要求的用户度身定制的仪器,并有特别为专用积分球用户设置的配置。在175nm ~900 nm波段内具有优异的灵敏度,波长精度可以达到0.08nm。该仪器还可以配备一系列可控而且灵活的采样附件,包括:• 大体积双样品舱• 通用反射附件• 插入式积分球• 万能光学平台典型应用领域化妆品和防晒产品产品外观与紫外线防护能力是消费者购买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光谱测试对于了解SPF指数、确定材料的真实颜色等是非常关键的。平板显示器在多个方面的显示性能提升需求是持续存在的。颜色、亮度、视角以及能耗都是非常重要的。光谱测试对于显示器整体性能提升是必需的。油墨,染料,颜料,涂料随着数码摄影的爆炸式增长,能够反映真实色彩而且不易褪色的油墨和染料的研制是必需的。这些材料都需要准确的光谱测试。眼镜近视眼镜、太阳眼镜和隐性眼镜的透光性能是至关重要的光学参数。配置150mm积分球是针对这一分析领域的不二之选,并具备极高性价比。特殊要求的测试应用珀金埃尔默为LAMBDA系列高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专门开发了Opthalmo meter附件(图1),该附件为LAMBDA系列高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独有的Q-COM快速可拔插切换光学台模块式附件(图1),同时,附件包含了定制的符合标准规定的可装满盐溶液和接触镜片的湿式多样品架和积分球,可以自动、快速地进行大批量合规样品测试。针对样品量不大,但预算有限的用户,参照Opthalmo meter附件的设计和国标的要求,珀金埃尔默公司同时开发了在150mm积分球上加装接触镜测试套件的测试方案(图2),该方案使用垂直放置的湿式单样品池,便于样品量不大,或者有通用性测试需求的用户灵活地测试单个样品。通过配备的UV WinLab软件,可直接一步得到符合标准要求的光透过率、平均透过率以及校正后的透过率等各项参数。LAMBDA独特附件设计150mm 积分球光学聚四氟乙烯涂层,涂层在可见区的反射率优于99%,长期使用不发黄变性,光学性能稳定;内径150mm.包含光阱,可直接测量漫反射和剩余反射;150mm积分球为ASTM和国际CIE推荐色度测量时采用附件。与150mm积分球配套的聚焦附件小样品聚焦附件可以把光束聚焦到1mm左右,大大提高小样品的透过、反射和吸收的测试准确度。6? 度角镜面反射附件6度角镜面反射附件俗称“剩余反射附件”,是防反膜测试的利器。通用反射附件作为绝对反射率高灵敏度测试的一个突破,通过自动改变样品角度,我们独特的,专利设计的通用反射附件(URA)极大地改善了传统的测试方法。以前,多角度测试需要使用多个附件和很多手动调整。现在,鼠标单击即可预先设置测试角度,通用反射附件可以自动完成所有调整。此外,样品放置在水平采样板上,避免了垂直夹放可能造成的破坏。两个大体积样品舱加倍灵活,加倍简便。所有LAMBDA系列仪器都可以配置两个样品舱,而且是业内体积最大的样品舱。基础样品舱用于一系列标准反射与透射附件和偏振测试,而第二个样品舱可以配置用于各种智能采样附件或模块,包括积分球、通用反射附件或者透射光学组件。仅仅需要几秒钟的时间,LAMBDA 850+就可以从标准大体积样品舱模式切换到积分球、通用反射附件或者万能光学平台。创新点:1、LAMBDA 850+为达到最高程度的自动化,将一些基本的检测附件,如样品光束衰减器、起偏器和消偏器、光束遮挡器,均可在测试分析方法中直接选择,全部软件制。2、配置尖端水平的R6872无格栅PMT增管检测器,是一款专为在紫外/可见波段有高精度测试要求的用户度身定制的仪器,并有特别为专用积分球用户设置的配置。在175nm ~900 nm波段内具有优异的灵敏度,波长精度可以达到0.08nm。该仪器还可以配备一系列可控而且灵活的采样附件。3、专门开发了Opthalmo meter附件,该附件为LAMBDA系列高性能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独有的Q-COM快速可拔插切换光学台模块式附件。同时,附件包含了定制的符合标准规定的可装满盐溶液和接触镜片的湿式多样品架和积分球,可以自动、快速地进行大批量合规样品测试。LAMBDA 8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珀金埃尔默宣布推出新型紫外光/可见光 (UV/VIS) 分光光度计
    珀金埃尔默宣布推出新型紫外光/可见光 (UV/VIS) 分光光度计通过扩展分子光谱产品系列,为客户提供最长的正常运行时间、低拥有成本、高稳定性和更准确的结果新奥尔良 - 应用型测量和分析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领先者珀金埃尔默生命与分析科学部,今日在 PITTCON 2008 展会的 2555 号展台向全球推出 LAMBDA™ XLS 和 LAMBDA™ Bio,前者是用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QA/QC) 和教学实验室的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后者是专门用于生物科学实验室的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LAMBDA XLS 和 LAMBDA Bio 均被设计为低成本的日常工作平台,具有多种预配置的标准方法和添加定制方法的功能,能够满足各种应用需要。 珀金埃尔默展台上展出的 LAMBDA XLS 的设计重点是提高生产效率和易用性。LAMBDA XLS 和 LAMBDA Bio 型号的仪器都具备一个清晰的大尺寸自带显示器和耐用的防溅洒键盘。凭借其直观的图形界面和多种本地语言选择,生产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环境分析、教学和食品分析生产实验室的用户能够轻松执行波长、扫描、浓度研究和生物检测。“在当今快节奏的任务繁重的实验室环境中,用户需要的是能够快速产生结果并具备高度稳定性和耐用性的仪器,LAMBDA XLS 就是为了应对这一需求而开发,”珀金埃尔默生命与分析科学部材料定性业务副总裁 Martin Long 说道。“它所包含的方法可用于解决全球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多种分析难题。”LAMBDA Bio 预配置了方便用户使用的多种标准方法,包括 DNA、RNA 和寡核苷酸浓度与纯度测量、蛋白质试剂测量和细胞密度测量。LAMBDA XLS 和 LAMBDA Bio 都没有活动部件,并具有超长寿命的氙灯,有助于确保耐用性、最长正常运行时间和较低的拥有成本。高质量的分裂光束光学设计能够实现高稳定性和连续运行重现性,从而提高结果的准确性。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http://las.perkinelmer.com/Catalog/default.htm?CategoryID=UV%2fVis+%26+UV%2fVis%2fNIR+Systems
  • 赛默飞世尔科技于2010年匹兹堡展览会推出全新紫外可见和荧光分光光度计
    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 (2010年3月1日) —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今天介绍了Thermo Scientific Evolution Array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和Thermo Scientific Lumina荧光分光光度计。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2010年匹兹堡展览会期间(2月28日至3月5日),Thermo Scientific(2757展位)将重点介绍应用于生命科学、制药以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的Evolution™ Array™ 和 Lumina™ 两个产品,帮助您更快、更轻松、更可靠地测量多组分样品。  相比传统的色散型、以单色器为基础的分光光度计,Evolution Array采用高级光电二极管阵列(PDA)技术为全谱数据采集和样品通量提供了诸多优势。日常数据应用中,一秒内即可获得全谱数据。而在高级动力学应用中,可以几乎每秒50个点的采集速率获得全谱数据。Evolution Array为QA/QC、材料科学和教育实验室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方法开发以及样品分析提供了业内领先的优异性能。  Evolution Array可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同时检测所有波长,瞬时显示190-1100nm的全吸收光谱。每个标样和待测样品的全谱分析可帮助用户建立标准曲线,创建3D谱图并可在任何波长下随时检查样品光谱,从而显著加速了分析方法的开发过程。  全新Thermo Scientific Lumina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分辨率为同类仪器的两倍。它具有0.5nm的光谱分辨率,帮助分析人员获得样品的详细信息。该仪器的高分辨率使得研究人员可以解析峰位接近的样品特征,并更好地分辨谱峰。另外,灵敏度的提高使得检测限更低、噪音更小、基线更加稳定,为QA/QC、材料科学、环境、光化学和发光实验室提供了更高水平的荧光测量。  Lumina的特征是强大的氙灯和快速的扫描速度(高达6000nm/min),可为要求苛刻的样品提供研究级结果。它可以检测ppb级以下的化合物浓度,例如有害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另外,Lumina的光电倍增管检测器还提供近红外波长(190-900nm)的扩展测量,有助于生物化学和光合作用应用领域的前沿研究。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赛默飞世尔科技有限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变得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度营收达到105亿美元,拥有员工35,000多人,为350,000多家客户提供服务。这些客户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研究院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装备制造商等。该公司借助于 Thermo Scientific 和 Fisher Scientific 这两个主要品牌,帮助客户解决从常规测试到复杂的研发项目中所面临的各种分析方面的挑战。Thermo Scientific 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工作流程综合解决方案。Fisher Scientific 则提供了一系列用于卫生保健,科学研究,以及安全和教育领域的实验室装备、化学药品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赛默飞世尔科技将努力为客户提供最为便捷的采购方案,为科研的飞速发展不断地改进工艺技术,并提升客户价值,帮助股东提高收益,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欲获取更多信息,请登陆:www.thermofisher.com(英文),www.thermo.com.cn(中文)。
  • 基于177.3nm激光的真空紫外光调制反射光谱仪
    CPB仪器与测量栏目最新发文:基于177.3nm激光的真空紫外光调制反射光谱仪,此装置将有望成为高效无损地探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电子能带结构高阶临界点的有效光学表征手段,并广泛用于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电子能带结构研究。光调制反射光谱是通过斩波器周期性地改变泵浦光源对样品的照射来测量半导体材料反射率相对变化的一种光谱分析技术。由于所测差分反射率作为能量的函数在材料电子能带结构的联合态密度奇点附近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光调制反射光谱已成为研究具有显著电子能带结构的半导体、金属、半金属及其微纳结构和异质结等材料联合态密度临界点的重要实验技术之一。光调制反射光谱中所使用的泵浦激光的光子能量一般要高于被研究材料的带隙,随着第三代宽禁带与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相关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需要更高能量的紫外激光作为光调制反射光谱的泵浦光源。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光调制反射光谱系统中,配备的泵浦光最大光子能量约5 eV,尚未到达真空紫外波段。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新一代配备高光子能量和高光通量的泵浦光源的光调制反射光谱仪,使其具备探测超宽带隙材料的带隙和一般材料的超高能量临界点的能力。中科院理化所研制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已成功与多种尖端科研设备相结合并取得重要成果。此文详细介绍了由中科院半导体所谭平恒研究员课题组利用该深紫外固态激光源搭建的国际上首台真空紫外光调制反射光谱仪(图1)的系统设计和构造,将光谱仪器技术、真空技术、低温技术与中科院理化所研制的177.3 nm深紫外激光源相结合,同时采用双单色仪扫描技术和双调制探测技术,有效避免了光调制反射光谱采集中的荧光信号的干扰,提高了采集灵敏度。该系统将光调制反射技术的能量探测范围从常规的近红外至可见光波段扩展至深紫外波段,光谱分辨率优于0.06 nm,控温范围8 K~300 K,真空度低至10-6 hPa, 光调制反射信号强度可达10-4。通过对典型半导体材料GaAs和GaN在近红外波段至深紫外波段的光调制反射信号的测量对其探测能力进行了性能验证(图2)。此装置将有望成为高效无损地探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电子能带结构高阶临界点的有效光学表征手段,并广泛用于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电子能带结构研究。该系统基于中科院半导体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二期)”子项目“深紫外激光调制反射光谱仪”,目前已经初步应用于多种半导体材料在深紫外能量范围内的能带结构和物性研究,并入选《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学仪器》产品名录,将有望在推动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能带结构研究、优化超宽禁带光电子器件的性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图1. 深紫外激光调制反射光谱仪图2. 177.3 nm(7.0 eV)激光泵浦下的GaAs在1.2 eV至6 eV内的双调制反射光谱及对应能级跃迁
  • 西安光机所球基中紫外光谱仪顺利完成全部探测实验任务
    2022年9月28日凌晨两点,由中国科学院空天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临近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在我国青海省柴旦地区“鸿鹄专项“外场实验基地顺利放飞。由西安光机所空间科学微光探测技术实验室研发的科学载荷——中紫外光谱成像仪(MUV Spectral Imager,简称MUVSI)搭载此平台顺利升空,这也是MUV投入使用后的最后一次探测实验任务。MUVSI连续工作约12小时,系统工况稳定,获得了我国青海柴旦地区上空约30km高度大气紫外辐射背景的数据,当日傍晚顺利回收。MUVSI是西安光机所紫外光学技术团队第一次针对临近空间气球平台开发的光学仪器。为适应临近空间长周期工作和大动态范围目标探测的需求,研发团队先后突破了紫外宽谱段成像光学、高杂光抑制比光机结构设计、高灵敏低噪声紫外敏感ICCD器件等多项核心技术,保障了MUVSI探测谱宽达到210nm,光谱分辨率优于2nm,动态范围10000:1等综合性能指标。MUVSI在确保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大胆采用紫外凹面变线距光栅替代传统光谱仪中的准直色散成像模组,将光学元件总数降低至2片,极大地减少光学表面带来的光能损失,同时降低了装调难度,为载荷提前半年交付提供了重要支持。MUVSI还首次尝试了高压电子学在临近空间特殊气压环境下的绝缘密封防护技术,通过反复工艺摸索和地面低气压模拟放电实验,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高压(≥6000V)电子学防护方法,解决了高压电子学长期以来在低气压环境(70-5Hpa)可靠性低、故障率高的难题。另外,MUVSI还通过装载团队自研的太阳敏感器和自动增益控制算法,实现了在无遥测信号时的载荷智能参数调整,进一步保障了高质量数据的获取。增强型探测器模组2022年度放飞期间部分大气背景数据MUVSI自2019年完成正样研制,共计参加鸿鹄专项青海外场放飞实验四次,获得了近百小时有效数据,为该领域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直接观测数据,也是西安光机所紫外光学技术在工程应用的一次重要尝试。该载荷技术有望在球基大气紫外辐射特性遥感、近场尾焰特性分析等重要领域得到应用。
  • 瞬态吸收光谱法测量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的频率啁啾
    【研究背景】快速发展的自由电子激光(FEL)技术在高光子能量下产生了飞秒甚至阿秒的脉冲,使得X射线能够用于状态选择性和相敏多维光谱分析和相干控制。直接和常规测量现有的极紫外(XUV)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的光谱相位是充分实现这种非线性相干控制概念的关键,以便为它们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找到和设置最佳的脉冲参数。自放大自发辐射XUV/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的直接时间诊断工具是线性和角度条纹法,它对脉冲的时间形状(包括啁啾)非常敏感。这些方法依赖于一个时间同步且足够强的外场的可用性。诊断SASE辐射脉冲的时间结构的一个补充途径是测量电子束中FEL激光诱导的能量损失(例如使用X波段射频横向偏转腔(XTCAV)),从中可以重建XUV/X射线发射的时间剖面。对于种子自由电子激光脉冲,两个几乎相同的自由电子激光脉冲的产生及其XUV干涉图的评估允许其光谱时间内容的完整表征。在这项工作中,科学家提出了一种直接测量XUV-FEL频率啁啾的技术,而不依赖于任何额外的外场或种子多脉冲方案。由于所报道的技术提供了对XUV辐射光谱时间分布的目标访问,它是对FEL激光性能敏感的用户实验的原位诊断的理想方法。例如,在这里,我们实验观察到频率啁啾对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能量的系统依赖性(增加啁啾以减少脉冲能量)。【成果简介】由最先进的自由电子激光器(FELs)产生的极紫外(XUV)和X射线光子能量的高强度超短脉冲正在给超快光谱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为了跨越下一个研究前沿,精确、可靠和实用的光子工具对脉冲的光谱-时间特性的描述变得越来越重要。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基于基本非线性光学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频率啁啾的直接测量方法。它在XUV纯泵浦探针瞬态吸收几何结构中实现,提供了自由电子激光脉冲时能结构的原位信息。利用电离氖靶吸光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方程模型,给出了直接从测量数据中提取和量化频率啁啾的方法。由于该方法不依赖于额外的外场,我们期望通过对FEL脉冲特性的原位测量和优化,在FEL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多个科学领域受益。【图文导读】图1:频率分辨等离子体选通原理图2:等离子体选通效应的数值模拟图3:通过瞬态吸收光谱测量XUV-FEL频率啁啾图4:频率啁啾特性,自由电子激光脉冲能量依赖性分析图5:色散对部分相干自由电子激光场的影响原文链接:Measuring the frequency chirp of extreme-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 pulses by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如何利用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对彩色涂层板进行紫外老化试验?
    要利用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对彩色涂层板进行紫外老化试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准备样品:将彩色涂层板切割成适当的尺寸,确保其适应QUV试验机的样品架。同时,应注意保护样品表面以免划伤或损坏。设置试验条件:根据所需的试验条件,根据试验机的指引或使用手册,设置合适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参数。这些参数应该基于所模拟的实际使用环境。2.安装样品:将切割好的彩色涂层板样品固定到试验机的样品架上,确保样品表面与试验机光源之间的距离是均匀且适当的。3.运行试验:启动试验机,根据设定的试验条件,让样品暴露在QUV试验机的紫外光源下。试验的时间可能根据需求而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4.监测和评估:定期监测样品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表面质量、表面结构、光泽度和物理性能等。这可以通过视觉观察、光谱测量和物理性能测试等方法进行。5.结果分析:根据试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评估彩色涂层板的紫外老化性能。比较试验后的样品与未经紫外老化的对照样品的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通过QUV紫外老化试验,可以帮助评估彩色涂层板在长期暴露于紫外环境下的耐候性能和色彩稳定性,以指导产品改进和选用合适的材料或材料配方。在进行试验前,最好理解QUV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和样品的实际使用条件,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是简单、可靠、易用的紫外老化试验机。世界各地使用的QUV紫外加速老化试验机数以万计,它是世界上使用广泛的紫外老化试验机。QUV紫外老化加速试验机使用特殊的荧光紫外灯管模拟阳光的照射,用冷凝湿度和水喷雾的方法模拟露水和雨水,真实地再现由阳光造成的材料损伤。损伤类型包括褪色、光泽消失、粉化、龟裂、开裂、模糊、起泡、脆化、强度减小和氧化。QUV可方便地容纳多达48个样品(75mm x 150mm),完全符合国际、国家和行业规范,确保了测试程序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 深紫外激光二极管室温下发射连续波
    由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名古屋大学材料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天野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与旭化成株式会社合作,成功地对深紫外激光二极管(波长低至UV-C区)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室温连续波激光发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应用物理快报》上,代表这项技术朝着广泛应用迈出了一步。  从2017年开始,天野弘研究小组与提供2英寸氮化铝基板的旭化成公司合作,开始开发深紫外激光二极管。起初,向该装置注入足够的电流太困难,阻碍了紫外可见(UV-C)激光二极管的进一步发展。  2019年,天野弘的研究小组使用偏振诱导掺杂技术解决了上述问题,首次制造了一种短波长的UV-C半导体激光器,它可以在短脉冲电流下工作。这些电流脉冲所需的输入功率为5.2W,这对于连续波激光来说太高了,因为功率会导致二极管迅速升温并使激光停止。  研究人员此次重塑了设备本身的结构,将激光器在室温下运行所需的驱动功率降低至仅1.1W。研究人员发现,强晶体应变会阻碍有效电流路径。通过巧妙地剪裁激光条纹的侧壁,他们克服了缺陷,实现了流向激光二极管有源区的高效电流,并降低了工作功率。  这项研究是半导体激光器在所有波长范围内实际应用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未来,UV-C激光二极管可应用于医疗保健、病毒检测、颗粒物测量、气体分析和高清晰度激光处理,尤其有利于需要消毒手术室和自来水的外科医生和护士们。
  • 赛默飞紫外/红外光谱仪代理商招募活动火热进行中!
    导读作为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从未停止过合作共赢的脚步。公司一直致力于开发渠道销售,增强代理商实力,尊重和依靠广大合作伙伴。为了更好地满足如今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赛默飞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现面向全国范围内诚邀代理商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行列。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渠道合作模式,欢迎广大朋友前来咨询,携手并进,共创共赢!产品介绍紫外篇作为全球知名的仪器制造商,赛默飞旗下拥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仪器品牌。其中UV-vis生产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Unicam公司。从1940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nicam SP500开始,已有长达7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赛默飞分光光度计产品和配套服务一直致力于加速客户在研究领域的进程、解决客户在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与挑战,我们的产品也随之经历了无数次的优化和革新,生产出一代又一代享誉世界的产品,服务于众多的实验室,并配备专业的服务团队,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如今赛默飞的分光光度计可为客户提供从液体到固体、从手动到自动、从离线到在线、从基础到研发等多种情况的解决方案。使用场地也覆盖了实验室,移动车辆及户外。并继续走在优化创新的路上。目前我们在售的紫外主要分为:Genesys、Evolution两大系列。 红外篇赛默飞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前身为美国尼高力(Nicolet)仪器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专业生产厂家。美国《分析消费者》杂志评选 10 种分析仪器最佳供应商,其中 FT-IR 最佳供应商是 Nicolet。世界著名咨询公司 SDI 撰写的关于化学分析仪器“市场分析与前景报告”,其中列出了 FT-IR 光谱仪世界前五名生产厂家,Nicolet 名列第一。美国《分析仪器制造商水准研究报告》,美国《光谱学》等杂志均将 Nicolet 评为 FT-IR 市场领导者和购买首选厂家。Nicolet 在中国开展业务已有 30 年历史,设有健全的销售咨询和技术支持机构,广泛应用于诸如制药、化工、化妆品、珠宝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表现,Nicolet傅里叶红外已在中国获得了众多行业和领域客户的信赖和认可,很多世界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政府单位都是我们的客户和忠实粉丝。目前我们诚招代理的型号包括:iS5和Summit系列产品。 以上两类产品,采用渠道销售的模式,由赛默飞授权符合资质的代理商进行指定区域/行业销售业务,每年签发一次正式授权书。赛默飞的合作伙伴必须资质完善、诚实守信、共同遵守业务合作规则。我们也会提供丰富的产品培训、应用支持和技术服务。报名方式欢迎在展台留言或致电我们,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
  • 紫外光谱技术与科学应用研讨会召开
    1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主办的紫外光谱技术与科学应用研讨会召开。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应用与研究交流,探讨紫外光谱设备在天文、大气等科学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融合,推动紫外光谱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南京天光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南京天仪公司、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南京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分别作了题为“暗弱目标紫外光谱仪”“高精度刻划光栅研制”“南京天仪光电仪器产业化进展”“LAMOST 望远镜介绍”“瞬变源的紫外辐射”“干涉测量技术及应用”“光学多光谱多轴一致性测试”“基于风云卫星的气溶胶和地表太阳辐射反演研究”的报告。与会人员就紫外光谱技术与科学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应用案例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展望了紫外光谱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在元素起源、瞬变源研究、行星探测、气溶胶反演、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