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成像传感器

仪器信息网成像传感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成像传感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成像传感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成像传感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成像传感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成像传感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成像传感器相关的解决方案。

成像传感器相关的资讯

  • 纳米级量子传感器实现高清成像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最近利用六方氮化硼二维层中的硼空位,首次完成了在纳米级排列量子传感器的精细任务,从而能够检测磁场中的极小变化,实现了高分辨率磁场成像。氮化硼是一种含有氮和硼原子的薄晶体材料。氮化硼晶格中人工产生的自旋缺陷适合作为传感器。(a)六方氮化硼中的硼空位缺陷。空位充当用于磁场测量的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对磁场敏感,像一个纳米“磁针”。(b)量子传感器纳米阵列的光致发光。通过分析响应微波的光致发光强度的变化,研究人员可测量每个传感器点的磁场。图片来源:东京大学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在制作出一层薄的六角形氮化硼薄膜后,将其附着在目标金丝上,然后用高速氦离子束轰击薄膜,这样就弹出了硼原子,形成了100平方纳米的硼空位。每个光点包含许多原子大小的空位,它们的行为就像微小的磁针。光斑距离越近,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就越好。当电流流经导线时,研究人员测量每个点的磁场,发现磁场的测量值与模拟值非常接近,这证明了高分辨率量子传感器的有效性。即使在室温下,研究人员也可检测到传感器在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自旋状态的变化,从而检测到局部磁场和电流。此外,氮化硼纳米薄膜只通过范德华力附着在物体上,这意味着量子传感器很容易附着在不同的材料上。高分辨率量子传感器在量子材料和电子设备研究中具有潜在用途。例如,传感器可帮助开发使用纳米磁性材料作为存储元件的硬盘。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有助于科学家对人脑进行成像、精确定位、绘制地下环境图、检测构造变化和火山喷发。此次的纳米级量子传感器也将成为半导体、磁性材料和超导体应用的“潜力股”。
  • imec集成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以实现卓越的短波红外成像传感器
    2023年8月14日在比利时鲁汶,imec作为纳米电子学和数字技术领域的全球研发和创新中心宣布成功集成了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到薄膜图像传感器中。通过添加固定光电栅和传输栅,薄膜成像器超过一微米波长的吸收质量终于可以被利用,以一种成本效益的方式解锁感知可见光之外光线的潜力。检测可见光范围之外的波长,例如红外光,具有明显的优势。应用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上的摄像头,以“看穿"烟雾或雾霭,以及用于通过面部识别解锁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虽然可见光可以通过基于硅的成像器检测,但需要其他半导体材料来检测更长的波长,比如短波红外线(SWIR)。使用III-V材料可以克服这一检测局限。然而,制造这些吸收体的成本非常高,限制了它们的使用。相比之下,使用薄膜吸收体(如量子点)的传感器最近出现为一个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它们具有良好的吸收特性和与传统CMOS读出电路集成的潜力。尽管如此,这种红外线传感器的噪声性能较差,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早在20世纪80年代,固定光电二极管(PPD)结构就在硅CMOS图像传感器中引入。该结构引入了一个额外的晶体管栅极和一个特殊的光检测器结构,通过该结构, charges可以在积分开始前全部排空(允许在没有kTC噪声或前一帧影响的情况下复位)。因此,由于噪声更小、功耗性能更好,PPD主导了基于硅的图像传感器的消费者市场。 在硅成像之外,至今还不可能集成此结构,因为难以混合两种不同的半导体系统。现在,imec在薄膜图像传感器的读出电路中成功集成了PPD结构。 一种SWIR量子点光电检波器与一种氧化铟镓锌(IGZO)薄膜晶体管单片集成成PPD像素。 随后,该阵列被进一步处理在CMOS读出电路上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薄膜SWIR图像传感器。 imec的“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项目负责人Nikolas Papadopoulos 表示:“配备4T像素的原型传感器表现出显着低的读出噪声6.1e-,相比之下,传统的3T传感器超过100e-,证明了其良好的噪声性能。" 因此,红外图像的拍摄噪声、失真或干扰更小,准确性和细节更高。imec像素创新项目经理Pawel Malinowski补充说:“在imec,我们正在红外线和成像器的交汇处处于地位,这要归功于我们在薄膜光电二极管、IGZO、图像传感器和薄膜晶体管方面的综合专业知识。通过实现这一里程碑,我们克服了当前像素架构的局限性,并展示了一种将性能最佳的量子点SWIR像素与经济实用的制造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下一步包括优化这项技术在各种类型的薄膜光电二极管中的应用,以及扩大其在硅成像之外的传感器中的应用。我们期待通过与行业伙伴的合作进一步推进这些创新。“研究结果发表在2023年8月《自然电子学》杂志"具有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的薄膜图像传感器"。初步结果在2023年国际图像传感器研讨会上呈现。原文: J. Lee et al. Thin-film image sensors with a pinned photodiode structure, Nature Electronics 2023.摘要使用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制造的图像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通常依赖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 基于薄膜的光电二极管可以具有比硅器件更高的吸收系数和更宽的波长范围。 但是,它们在图像传感器中的使用受到高kTC噪声、暗电流和图像滞后等因素的限制。 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具有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的基于薄膜的图像传感器可以具有与硅固定光电二极管像素相当的噪声性能。 我们将一种可见近红外有机光电二极管或短波红外量子点光电二极管与薄膜晶体管和硅读出电路集成在一起。 薄膜固定光电二极管结构表现出低kTC噪声、抑制暗电流、高满量容和高电子电压转换增益,并保留了薄膜材料的优点。 基于有机吸收体的图像传感器在940 nm处的量子效率为54%,读出噪声为6.1e–。
  • 搭载全新CMOS传感器,FLIR机器视觉相机满足生物医学成像的严苛要求
    众所周知,现代生物医学成像的进步帮助医生在诊断和治疗上取得越来越大的突破,X光、计算机辅助断层摄影(computer aided tomographic,CT)、磁共振成像、核与超声波成像,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越来越精细。因此,研究和诊断生物医学应用通常需要成像仪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准确的色彩还原度以及弱光条件下较高的灵敏度,而且许多情况需要同时具备这三种因素,才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选择医学成像相机要考虑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显微镜学相机、组织学相机、细胞学/细胞遗传学相机、落射荧光相机,对于临床应用进行正确诊断或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提供可靠数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要如何判断机器视觉相机是否适合您的应用呢?你需要考虑这些因素:01分辨率与色彩精度现代生物医学成像相机所需的分辨率取决于样品中目标结构相对于相机像素大小的放大率,也就是说,显微镜应用的高分辨率可以通过2MP、25MP或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相机来实现。它取决于光学元件对样品中目标结构进行的相对于相机像素大小的放大率,为了选出能实现所需分辨率的相机,首先要确定待解析样本中最小结构的尺寸,然后将其乘以光学系统中的镜头放大率,从而得出投射到相机传感器上的结构尺寸。如果结构的尺寸至少是相机传感器上像素的2.33(Nyquist)倍,那么相机可以解析此机构。例如,如果这些投射的结构尺寸是~8um,那么3.45um像素的相机可以解析这些结构。测量分辨率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如线对数),但上述方法可以通过简单计算,找到用于测试的相机的选项。组织学、细胞学和细胞遗传学等成像应用使用较大范围的白光(~400nm至700nm),或使用此范围内的选定波长(例如565nm)。如果这批样品中的样本不是活动的(即固定的),则可以暴露于亮光下,不会有污渍褪色或样品被杀死的风险。这种情况下,相机的主要要求是高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反过来说,弱光灵敏度不是一个重要因素。02灵敏度、量子效率及动态范围对于活体样本的成像应用,面临的挑战是避免样本在太强光线下过度曝光,否则会使荧光分子褪色或杀死样本。这些应用通常使用一种称为落射荧光技术,落射荧光技术可用于固定样本和活体样本。有的标本很难获得或价格昂贵,而且制作样本的材料和人工费用很高。因此,能保护样品质量的系统有助于降低这些成像应用的持续成本。落射荧光使用经过过滤的高能量波长,以刺激样品发出低能量波长。低能量波长再经过过滤返回相机。这种情况下,可以对样品使用强度较小的破坏性光,因此其要求是灵敏度。即便发射光能量较低,具有出色灵敏度的相机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如需查找具备出色灵敏度、在弱光条件下性能良好的型号,您可以侧重于以下三种技术规格:灵敏度、量子效率以及动态范围。灵敏度是得到与传感器所观测噪声等效的信号所需的光子数,数值越小越好。量子效率是指给定波长下转化为电子的光子——值越高越好。动态范围是信号与噪声(包括颞暗噪声)的比值,颞暗噪声是指无信号时传感器内的噪声,动态范围值越高越好。通常单色型号的弱光性能优于彩色型号。03因素综合对于同时使用白光和落射荧光的应用,可以选择FLIR配备Sony全新转换增益功能的相机型号,此功能可以优化传感器,实现高灵敏度或高饱和容量。弱光环境较高的转换增益,因为在此条件下,读取噪声被更大程度地弱化,从而产生较低的灵敏度阈值,非常适合在短时曝光下检测弱信号。强光条件下饱和容量得到了Maximun,获得的动态范围得以增强,因此稍低的转换增益是这种情况的理想选择,Maximun动态范围将受限于12位 ADC。挑选合适的机器视觉相机在选择相机时,较新的CMOS传感器是个很好的出发点。较新的传感器通常性能更好(价格可能还更低)另外,如果针对的应用程序需要在几年内购买多个相机(如持续生产诊断仪器),那么就要选择生命周期不会很快结束的相机,否则您可能要承受提前设计替换相机的成本费用。FLIR生产的机器视觉相机型号有200多种,广泛应用于采用新CMOS传感器的三大系列:Blackfly S、Oryx 和 Firefly。01FLIR Blackfly SFLIR Blackfly S系列相机的传感器、外形尺寸及接口最为广泛。这些相机提供USB3和GigE两种型号,功能广泛,设计初期易于整合。板级Blackfly S型号是全功能盒装产品的微型版本,特别适合空间受限和嵌入式的应用,其功能广泛,性价比高,分辨率可达24MP,是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应用的选择。FLIR Blackfly S USB3FLIR Blackfly S 板级02FLIR Oryx10 GigEFLIR Oryx相机系列拥有适配最快10GigE接口的高分辨率传感器,能够以60FPS的速度捕捉4K分辨率、12位的图像。Oryx的10GBASE-T接口是经过验证且广泛部署的标准,能够在线缆长度超过50米的经济实惠的CAT6A上或者长度超过30米的CAT5e上提供可靠的图像传输。03FLIR Firefly DLFLIR Firefly相机系列的外壳尺寸娇小、重量轻、功耗低且价格实惠。Firefly DL型号还能够运行已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可用于物体检测或分类。所有FLIR机器视觉彩色相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白平衡选项的形式自定义色彩还原,并使用特殊色彩校正矩阵,这对于生物医学成像非常重要,医学成像中,色彩准确度的涵义不同,这取决于人类对诊断的视觉分析以及实现数据准确性的机器可读格式之间的对比。另外,FLIR 机器视觉Blackfly S、Oryx 和Firefly相机系列可通过GenICam3及 Spinnaker SDK进行控制和编程,它们自一开始设计时就以轻松开发与部署为理念时,确保我们能更快进行应用开发和测试。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对于现代生物医学成像的需求也将更加严格对于如何选择医学成像相机
  • 三星开发CMOS超光谱图像传感器,有望成为光谱成像的新平台
    光谱仪在材料分析、天文学、食品化学以及医学诊断等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市场需求正在迅速增长,但光谱仪的尺寸阻碍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普及。因此,市场急需高性能的紧凑型光谱仪,不断缩小光谱传感器尺寸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使光谱仪小型化,已经进行了各种尝试,例如传统的色散方法、傅里叶变换干涉技术(FTI),以及使用带有随机滤波器阵列和窄带通滤波器的探测器等。与色散和傅里叶变换干涉系统相比,滤波器阵列与探测器的集成,由于无需长光路和光学元件的精确对准来获得高分辨率而具有优势。此外,将滤波器阵列与电荷耦合器件(CCD)或CMOS图像传感器(CIS)等探测器集成,可以通过单次捕捉二维图像实现高光谱成像。特别是,与随机滤波器方案相比,窄带通滤波器阵列的集成无需进行后处理分析。然而,为了获得高分辨率需要大量的信道,意味着更复杂的制造工艺,例如蚀刻和沉积,因为每个信道都需要不同厚度的薄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研究使用组合蚀刻技术来制造多信道。业界对光谱仪中使用的窄带通滤波器的谐振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仅限于改变电介质多层膜的厚度,以形成不同波长和品质因数的光学腔。这对于器件的大规模生产很麻烦,因为它需要过多的电介质沉积、蚀刻和光刻步骤,尤其是在像素尺寸级别的制造工艺。据麦姆斯咨询介绍,三星高级技术研究所光子器件实验室的Jaesoong Lee及其同事通过将被称为超表面的亚波长纳米结构集成到直接位于CMOS图像传感器顶部的带通滤波器阵列中,开发出了一种紧凑型超光谱(meta-spectral)图像传感器。由于窄带通滤波是通过亚波长光栅结构而不是通过改变层的厚度来调谐的,因此所有信道都可以通过一步光刻工艺制造。这种方案简化了制造,并且与CMOS工艺完全兼容。这种紧凑型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具有窄带高效率、与相邻信道的低串扰和高光谱分辨率。利用该器件,研究人员从波长混合图像中获得了高光谱图像。超光谱图像传感器示意图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制造研究人员在CMOS图像传感器晶圆(三星S5K4E8)上采用标准的洁净室工艺(包括PECVD和干法蚀刻)制作了超表面带通滤波器阵列。首先,研究人员为底部介质反射器沉积了多层硅和二氧化硅;然后利用电子束光刻定义纳米柱阵列;再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反应离子刻蚀(ICP-RIE)形成纳米柱阵列,并再次沉积二氧化硅以填充纳米柱之间的间隙;然后进行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以平整二氧化硅顶面;最后,为顶部反射器沉积了一层由硅和二氧化硅制成的多层膜。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制造过程示意图高光谱成像为了验证演示其高光谱成像性能,研究人员拍摄了由3 x 5颗多波长LED组成的LED面板的光谱图像。每颗LED可以发射多个波长的组合,这些波长被选择以显示以下大写字母:770 nm显示“S”,810 nm显示“I”,850 nm显示“A”,950 nm显示“T”,如下图(a)底部所示。超光谱成像仪的高光谱成像演示作为概念证明,研究人员拍摄了一张所有LED都打开的面板照片,如上图(b)顶部所示。图像中的所有字母都无法区分,因为面板上的所有LED都已打开。通过将这个组合图像分成20个信道,如上图(b)底部所示,研究人员发现了隐藏的“SAIT”字母。在对应829.1 nm的信道11处,由于810 nm和850 nm LED的宽带发射,“I”和“A”被结合在一起。对于更长的波长(信道12和信道13),研究人员观察到字母“I”变得更模糊,而字母“A”变得更清晰。通过实验结果,研究人员证实了这款超光谱图像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光谱成像性能。
  • 美国Headwall公司利用高光谱成像传感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
    【据军事航空网站2月28日报道】位于马萨诸塞州菲奇堡市的海德沃尔光电公司的光电专家正在推出高光谱叶绿素荧光光谱成像传感器,用于高光谱作物科学、气候学研究以及植物和作物光合作用的其他应用研究。高光谱叶绿素荧光传感器采用高光谱传感器收集叶绿素荧光(CF)数据。它小而轻,重约13磅,尺寸为12×8英寸,分辨率为0.2纳米以下,可装载在目前大多数商用无人机、载人飞机和轨道卫星上。传感器收集的图像数据来自670到780纳米的叶绿素荧光发射光谱,利用其中重要的“氧气A”和“氧气-B”波段。传感器使用全反射方式以及海德沃尔公司的衍射光栅**技术以达到高信噪比性能。海德公司CEO大卫班农说,全球快速发展的食品和生物燃料需求驱动着新型传感器的开发。“由于叶绿素荧光信号相对较弱,因此可以在极高分辨率下对其进行收集的小型和轻型成像传感器就是我们研究更多全球生态系统的制胜法则。”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劳伦斯库珀博士补充道。
  • 日本东京大学研制纳米级量子传感器,实现高分辨率磁场成像
    日本东京大学科学家利用六方氮化硼二维层中的硼空位,首次完成了在纳米级排列量子传感器的精细任务,从而能够检测磁场中的极小变化,实现了高分辨率磁场成像。氮化硼是一种含有氮和硼原子的薄晶体材料。氮化硼晶格中人工产生的自旋缺陷适合作为传感器。研究团队在制作出一层薄的六角形氮化硼薄膜后,将其附着在目标金丝上,然后用高速氦离子束轰击薄膜,这样就弹出了硼原子,形成了100平方纳米的硼空位。每个光点包含许多原子大小的空位,它们的行为就像微小的磁针。光斑距离越近,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就越好。当电流流经导线时,研究人员测量每个点的磁场,发现磁场的测量值与模拟值非常接近,这证明了高分辨率量子传感器的有效性。即使在室温下,研究人员也可检测到传感器在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自旋状态的变化,从而检测到局部磁场和电流。此外,氮化硼纳米薄膜只通过范德华力附着在物体上,这意味着量子传感器很容易附着在不同的材料上。高分辨率量子传感器在量子材料和电子设备研究中具有潜在用途。例如,传感器可帮助开发使用纳米磁性材料作为存储元件的硬盘。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有助于科学家对人脑进行成像、精确定位、绘制地下环境图、检测构造变化和火山喷发。此次的纳米级量子传感器也将成为半导体、磁性材料和超导体应用的“潜力股”。(a)六方氮化硼中的硼空位缺陷。空位可充当用于磁场测量的原子大小的量子传感器,对磁场敏感,就像一个纳米“磁针”。(b)量子传感器纳米阵列的光致发光可反应磁场的变化。图片来源:东京大学研究团队
  • 蓝菲光学发布成像传感器量子效率测试系统-蓝菲光学-QES新品
    SPECTRA-QT 成像传感器量子效率测试光源对于图像传感器行业而言,精确地了解光电量子效率的转换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良好特性的传感器可以指定和调整输入滤波后光谱,增强修正终端产品的使用性能。Spectra-QT成像传感器量子效率测试积分球均匀光源提供可调的、已知均匀度的、覆盖光谱灵敏度范围的硅光学传感器单色光源,用于测试图像传感器的光谱响应率和量子效率,线性度,像素和模块。测量参数:量子效率光谱响应度线性度 特点:超高的光照强度和超大的动态范围,能够满足各种传感器的量子效率测试需求输出稳定、光谱辐射度均匀的面光源,确保传感器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光谱辐照度和辐亮度能够实时溯源至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提供软件开发包,能够满足客户各种自定义测试流程开发需要规格参数光谱辐照度光谱辐亮度波长范围:375 - 1100 nm375 - 1100 nm光谱带宽:5 nm to10 nm5 nm to10 nm波长准确度:0.6 nm0.6 nm开口孔径尺寸:29 mm, 23.9 mm, 26.2 m, 22 mmN/A400 nm最大光谱辐照度:12 mW/cm232 mW/cm2-sr600 nm最大光谱辐照度:21 mW/cm254 mW/cm2-sr800 nm最大光谱辐照度:5 mW/cm211 mW/cm2-sr550 nm稳定性: (UV-VIS 光源) 1.5% over 5 sec period 1.5% over 5 sec period750 nm稳定性: (VIS-NIR 光源) 0.05% over 5 sec period 0.05% over 5 sec period 创新点:QES成像传感器量子效率测试光源提供可调的、已知均匀度的、覆盖光谱灵敏度范围的硅光学传感器单色光源,用于测试图像传感器的光谱响应率和量子效率,线性度,像素和模块。成像传感器量子效率测试系统-蓝菲光学-QES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
    11月6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在郑州顺利召开。此论坛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承办,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代表150余人参会。论坛由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为论坛致开幕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秘书长张莉致辞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凤霞致辞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协同控制所副所长刘玉敏主持论坛欧洲科学院院士亨利H拉达姆森以线上报告的形式介绍了红外器件的发展现状和中国在该领域的新机遇,他展示的采用了短波红外(SWIR)技术的照片,相比传统光学照片和热成像照片有更多成像细节和成本上的优势。“这项突破性技术可以广泛应用在汽车制造、肿瘤检测等领域。”亨利院士兴奋地表示,相关的设备和芯片都已在中国生产,这项技术拥有着光明的未来。葡萄牙使馆商务处中国区投资主管玛丽安娜威尔逊介绍了葡萄牙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和合作机遇,分享了葡萄牙在半导体、传感器、信息技术、AMKOR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在传感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以及葡萄牙的营商环境等。“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动作以及应用场景都是通过传感器来进行表达和传达的。”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工业顾问刘铠文博士介绍了AI人工智能领域前沿应用—通过AI多模态测评技术革新教育评价体系。他举例,“剑桥大学老师每年要花600个小时去给学生做评价,我们研发的打分评价系统,可以直接帮老师减少80%的繁重工作量。”着重分享了AI多模态测评技术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优势与应用。IMAP大中华区管理合伙人王俊雄介绍了欧洲传感器行业的并购市场情况。“欧洲市场现在由于技术创新,汽车、医疗、航空航天、消费电子等领域都处在爆发式的增长期。”王俊雄认为,国内很多厂商的资质和能力、产品、质量,已经完全够得上抢占海外市场先机。中国以色列商务发展经理刘思嘉介绍了以色列创新传感器产业、商业环境与中国合作机遇。Newsight(中国)董事长李利凯做《投资传感器产业—打造中国世界级行业领袖》主题报告,分享了投资传感器产业的心得经验。海德堡印刷电子有限公司及创新实验室总经理迈克尔克罗格尔介绍了柔性传感器带来无限机遇,分析了不同场景的柔性传感器使用方案。海德堡创新实验室业务发展主管佛罗里安乌尔里希通过汽车安全带提醒技术的实际案例,分享了柔性印刷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本次论坛围绕中欧传感器产业,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来自俄罗斯联邦驻华商务代表处、德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上海阿根廷总商会的专家、企业家们也参与其中,共同研讨中欧智能传感器产业的新发展、新理念。论坛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欧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让参会代表对传感器产业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与理解。
  • 安徽发布2022年“揭榜挂帅”榜单任务,围绕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等进行支持
    近日,安徽省发布2022年“揭榜挂帅”榜单任务。该榜单围绕新型激光晶圆切割技术研发、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商业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面向新一代超声诊疗的高性能MEMS换能器芯片关键技术研究、大型盾构超高性能滚刀和常压换刀设备研制及应用、国产化大飞机复杂型腔薄壁机匣的技术攻关、屏蔽X射线与伽玛射线及混合场辐射的亚克力板材制备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高强无取向电工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高强透明微晶玻璃关键技术研发、植保药物噁草酮绿色创制及产业化项目、玉米耐密抗锈病种质创新技术与新品种选育、大豆“智能不育系”构建与分子育种产业化应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全元素综合利用技术与示范、基于生物底盘构建的脂类药物绿色高值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方面进行支持。对成功揭榜并立项的项目,由安徽省财政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发榜方最高1000万元/项配套支持;对符合《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皖政〔2017〕52号)规定加大支持的相关区域项目,支持资金上浮20%。榜单任务详情如下:一、新型激光晶圆切割技术研发需求目标:开发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激光隐形切割工艺及成套设备。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高精度气浮平台的研发。系统可达到±1um的重复定位精度,最高可实现3G的加速度,2000mm/s的运动速度。2. 光路涉及实现激光的空间调制。通过GS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技术,通过对最终需要的激光光斑三维布情况来计算输入相位全息图,实现高效率高品质的全息图计算。3. 切割焦点Z向动态补偿。实现位移传感器和聚焦光轴与划片方向平行安装,位移传感器采集的晶圆面起伏信息传输给纳米电机根据晶圆平面起伏量进行焦点的实时补偿以达到实时动调焦的目的。4. 可变整形光斑控制系统。实现不同宽度的切割,镜片设计,制造指标,镀膜指标,系统精度完全自主可控。5. 光路自动稳定系统研发,确保设备在恶劣环境下可持续的稳定工作。成果形式:基于空间光调制器的激光隐形切割工艺及成套设备。技术指标:二、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需求目标:利用发榜方高性能金属氧化薄膜晶体管半导体器件研发制造平台,研发设计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建立全套工艺流程,确定完整制程条件,确保该平台后续能够长期稳定生产,且制造成本与非晶硅薄膜晶体管技术条件下的制造成本基本保持一致。成果形式:产出基于碘化铯闪烁体以及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光学传感基板技术的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技术指标:尺寸≥43cm×43cm。其中金属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器件的电子迁移率≥7cm2/(Vs),TFT漏电流≤10e-14A,TFT器件PBTS≤2V、|NBTIS|≤2V,光量子效率≥70%(550nm);X射线成像传感器器件空间分辨率≥5lp/mm;实现大面积动态X射线成像传感器产业化生产。三、商业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需求目标:以大规模低轨遥感星座集群为应用背景,研究与验证商业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实现星座集群的整体协同任务规划、分布式执行和星地资源的统一运控管理、共享。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基于用户知识画像的需求推理与智能优化;2. 面向星座集群的星地一体化协同技术;3. 基于统一标准的资源服务化封装技术;4. 面向星座集群的跨域协同验证系统。成果形式:1. 构建面向商用星座集群卫星的运控标准规范体系;2. 提出基于用户知识画像的需求推理与智能优化方法,并完成工程化验证;3. 提出面向星座集群的星地一体化协同方法,并完成工程化验证;4. 攻克基于统一标准的资源服务化封装技术,并完成工程化验证;5. 提出面向星座集群的跨域协同任务规划方法,并完成工程化验证;6. 开发涵盖多种载荷、多个星座的卫星数据库一套(包括但不限于轨道参数、姿态限制条件、成像分辨率等参数);7. 研发面向星座集群的跨域协同任务规划平台系统;8. 研发星座集群统一测运控中心原型验证系统;9. 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项;10. 培养研究生不少于5人。技术指标:1. 协同能力1)支持星座数:不小于10个(超出国内规划商业星座总数);2)卫星数量:不小于2000颗(优于美国SpaceX公司Starlink星座卫星在轨总数);3)支持站网资源数:不小于200个(超出国内商业站网总数);4)站网资源有效利用率:不小于60%(平均值)。2. 处理能力:集中调度24h内的任务数量100个以上,处理时间小于2min;3. 并发能力:同时接入用户数量10000个以上,支持大众用户并发提报;4. 场景支持:支持常规遥感、应急遥感、灾害遥感、战时等场景,预留扩展与民用卫星、特种卫星的接口;5. 可视化能力:卫星、任务需求、地面站等的2D、3D显示。四、面向新一代超声诊疗的高性能MEMS换能器芯片关键技术研究需求目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荷兰飞利浦公司的LUMIFY手持式超声诊疗仪器CMUT产品,开展面向新一代超声诊疗的高性能CMUT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接口电路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低功耗、低成本、高分辨率、三维实时成像等工程化技术,研制出商业化产品,推动智能化便携式、手持式超声诊疗设备应用。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高性能CMUT多场耦合机理及阵列结构设计技术;2. 兼容CMOS的高密度二维阵列CMUT批量化、高可靠制备技术;3. 良好匹配人体声阻抗的低应力封装与测试技术;4. 低功耗二维阵列CMUT接口电路设计技术。成果形式:1. 高性能CMUT设计技术报告1套;2. 高性能CMUT高可靠工艺设计及制备报告1套;3. 高性能CMUT芯片鉴定文件及实验测试报告1套,产品通过安徽省省级或行业协会鉴定并形成销售;4. 申请专利≥5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项。技术指标:CMUT阵列数≥8×8;中心频率≥3MHz,分数带宽≥120%(-6dB);阵元单位面积发射灵敏度≥1.5kPa/V/mm2,接收灵敏度≥10µV/Pa/mm2。五、大型盾构超高性能滚刀和常压换刀设备研制及应用需求目标:开发大型盾构工况用超高性能滚刀和常压换刀设备。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有刀具的设计、刀具材料制备技术、刀具集成制造技术(机械加工、热处理、激光表面处理、焊接、装配、检测)、刀具性能综合评价和常压换刀关键技术等。成果形式:1. 掌握超高性能滚刀和常压换刀设备制备感应加热、激光熔敷等关键技术。2. 申请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中英文学术论文5篇。3. 发布企业标准2项;形成新产品2项,新装置2项,新工艺5项。技术指标:1. 刀圈有梯度硬度变化,整体平均硬度达到50HRC,刀盘表层硬度达到55-65HRC,硬质合金刀尖部分70-80HRC。刀圈芯部吸收功AKU大于20J。2. 研制新型常压换刀设备,攻克常压换刀设备的结构件和密封件长寿命及稳定性技术,实现开关500次仍满足密封要求。3. 研制高强度耐磨闸门,攻克高水压长寿命多层密封技术,设计了导向定位轴套装置,开发超高水压常压下封闭式换刀成套装备,形成更换工艺规程。六、国产化大飞机复杂型腔薄壁机匣的技术攻关需求目标:解决航天发动机轴承座等关键结构零部件整体铸造技术难题,实现国产化大飞机类复杂结构件产品的尺寸精准控制,掌握关键尺寸变形规律,对铸造冶金缺陷的检测和修复的质量得以可控,同时在制造过程中的蜡模、型壳等尺寸和性能得到保证,从而得到完整的工艺参数、工艺流程文件、工艺规范及合格的轴承座零件实物。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完成高冶金质量铸件浇注工艺研究;2. 完成全尺寸轴承座铸件铸造应力、缺陷及组织调控控制技术研究;3. 轴承座铸件无损检测技术研究;4. 完成快速成型轴承座光敏树脂件、变强度模壳制备工艺研究;5. 轴承座的全尺寸精确控制技术研究;6. 全流程轴承座铸件稳型工装研制;7. 轴承座铸件热等静压工艺研究。成果形式:1. 轴承座铸件浇注系统设计数据文件及工艺规范,根据XXXXX要求汇编;2. 轴承座铸件快速成型光敏树脂模型数据;3. 轴承座铸件无损检测报告;4. 轴承座铸件尺寸检测报告;5. 蜡模模具及定型工装1套;6. 研发过程中产生的专利1份。技术指标:1. 轴承座整体铸造成型,表面无裂纹、凹坑等铸造缺陷;2. 轴承座关键区域采用X射线检测,按XXXXX验收;3. 轴承座关键区域采用荧光检测,3级灵敏度,按XXXXX验收;4. 轴承座铸件尺寸精度满足图纸要求,表面粗糙度Ra=6.3;5. 轴承座铸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按XXXXX验收;6. 对铸件指定区域进行打压试验,加压到0.1MPa-0.14MPa,零件放入水中,不允许泄露;7.铸件按均匀化+热等静压+固溶热处理状态交付。注:XXXXX为客户验收规范,因涉密所以不能对外公布,揭榜单位在正式揭榜后可与我司联系。签署保密协议后再单独提供。七、屏蔽X射线与伽玛射线及混合场辐射的亚克力板材制备关键技术需求目标:研究屏蔽X射线和γ射线及混合场辐射的亚克力板材制备关键技术,开发一种光学透明度好、质轻性韧,良好加工性能的新型材料。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防辐射材料的透明度;防辐射材料的铅当量;防辐射材料的光/热/辐照稳定性;X射线/γ射线及混合场辐射防护。成果形式:1. 提供具有防护X射线/γ射线及混合场辐射的亚克力板材样品,厚度为5-8-10-18-22mm等不同规格。2. 供1-2家医疗单位或防辐射应用企业实际应用测试,并提供用户测试报告。3.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技术指标:1. 防护X射线铅有机玻璃屏蔽板(以某一种规格举例)铅含量:15%铅当量:0.2mmPb(10mm厚)透光率:≥80%冲击强度:≥1.5KJ/m2拉伸强度:≥30MPa维卡软化点:≥85℃密度:1.4g/cm3 2. 防护γ射线有机玻璃屏蔽版γ射线屏蔽率60%以上,其它指标参考X射线铅有机玻璃屏蔽板,或与应用单位协商。3. 防护X射线/γ射线混合场辐射有机玻璃屏蔽板X射线屏蔽率90%以上,γ射线屏蔽率60%以上,其它指标参考X射线铅有机玻璃屏蔽板,或与应用单位协商。八、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高强无取向电工钢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需求目标: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制造及产业化。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建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成分体系;2. 形成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生产流程关键技术,保证生产过程顺行,产品质量稳定;3. 建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综合性能(高强度、低铁损、高磁感)调控机制,保证成品磁性能、力学性能达到理想水平;4. 形成15万吨/年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带示范生产线,并开发5个以上系列化新产品牌号。成果形式:1. 科技成果:开发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5个以上牌号,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2-3项。2. 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申请数10项,发表论文5篇,技术秘密20项。3. 形成年产15万吨薄规格高牌号电工钢制造示范线。4. 形成技术标准、技术规范2-3项。技术指标:开发5个以上牌号新产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牌号产品性能达到:AV系列:0.20mm:P1.0/400≤12.0W/kg,B50≥1.61T,ReL≥400MPa,Rm≥490MPa;0.25mm:P1.0/400≤13.0W/kg,B50≥1.61T,ReL≥420MPa,Rm≥490MPa;0.30mm:P1.0/400≤15.0W/kg,B50≥1.62T,ReL≥440MPa,Rm≥510MPa;AHV系列:0.20mm:P1.0/400≤12.0W/kg,B50≥1.64T,ReL≥400MPa,Rm≥490MPa;0.27mm:P1.0/400≤14.0W/kg,B50≥1.64T,ReL≥410MPa,Rm≥490MPa;0.30mm:P1.0/400≤15.0W/kg,B50≥1.65T,ReL≥410MPa,Rm≥500MPa。九、高强透明微晶玻璃关键技术研发需求目标:针对移动终端用盖板玻璃对耐摔、耐刮擦、耐冲击等性能的需求,实现高强透明微晶玻璃的规模化制备。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研制高强度高透过率微晶玻璃组成配方;2. 微晶玻璃熔制、压延成型技术攻关;3. 解决微晶玻璃的后端加工和应用技术问题。成果形式:实物成果:1.开发高强透明微晶玻璃关键技术和成套工艺装备并成功应用;2.建成移动终端用高强透明微晶玻璃小规模生产线一条;3.满足指定性能指标的高强透明微晶玻璃小批量产品。知识产权:1.申请专利15项,其中发明10项,实用新型5项;2.发表学术论文3篇。技术指标:密度2.4~2.6g/cm3;弹性模量95GPa;强化前硬度700kgf/mm2;强化后硬度750kgf/mm2;断裂韧性≥1.0MPam1/2;膨胀系数70-80(10-7/K);软化点800(107.6dPaS(℃));折射率1.58ND;透光率≥90%;应力层深度≥100μm;跌落情况(实测数据)≥1.8m(180目砂纸(2.5D))。十、植保药物噁草酮绿色创制及产业化项目需求目标:植保药物噁草酮的经济性、安全性和低碳性工业化开发和生产。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设计新合成路线,从基础原料出发仅通过4-6步合成原药,并且绕开硝化,氢化,重氮化,氯化亚锡还原,高压强酸(四氯化锡)氢化等高危工艺;2. 每一步反应均不能涉及强酸、强碱、强氧化性等高腐蚀性和高危险性物料;3. 工艺条件温和、能耗低、最大量减少碳的排放;4. 经济性要高,避免使用昂贵且不能回收的试剂和催化剂;5. 使用商业可得或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不能受国外厂家的制约;6. 整体合成路线和工艺要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成果形式:探索开发一种优于现有的噁草酮的技术研究路径和技术实施方案,达到工业生产放大的水平,获得噁草酮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申请发明专利(WO专利)3项,实用新型6-8项;发表SCI专业论文5-6篇;制定企业标准项4项。技术指标:1. 工艺路线能耗降低40%,三废降低50%;2. 工艺路线官能团转化(化学反应)减少3至6个;3. 新工艺产品含量达到97%以上(噁草酮原药GB/T 22173-2021要求95%)。十一、玉米耐密抗锈病种质创新技术与新品种选需求目标:综合利用基因编辑、EMS诱变、双单倍体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精准定位、高效聚合耐密、抗南方锈病有利基因,打破基因连锁,实现玉米育种技术的重大创新,精准高效创制优良种质资源,培育耐密、抗南方锈病突破性新品种,突破我省及黄淮海区域玉米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的“卡脖子”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题:1. 玉米耐密抗锈病种质高效创制技术;2. 玉米耐密抗锈病优良自交系选育与精准鉴选技术;3. 选育耐密抗锈病突破性玉米新品种;4. 玉米耐密抗锈病新品种适配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成果形式:1. 技术成果:快速精准定位耐密、抗南方锈病基因位点,打破玉米耐密、抗南方锈病基因连锁,实现有利基因精准高效聚合,实现玉米育种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通过精准定位耐密抗锈病基因,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和双单倍体育种,打破玉米耐密、抗南方锈病基因连锁,实现有利基因精准高效聚合,逆境穿梭选择,表型精准鉴定,建立精准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缩短育种周期,将自交系创制鉴选周期由6-7代缩短至1-2代。2. 产品成果:培育出适宜安徽及黄淮海区域的耐密性、抗南方锈病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1-2个,对标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先玉335(美国先锋公司):耐密性提高1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南方锈病抗性由高感提高至高抗;同时大面积生产产量较安徽目前平均单产增加20%以上。技术指标:1. 建立玉米种质高效创制技术1-2项,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模式1项;2. 发掘调控耐密、抗锈病的主效基因和遗传位点10-15个;3. 创建20-30份抗锈病能力强,适宜密植的玉米新种质,鉴定优良玉米新组合15-20个,筛选高配合力自交系2-3个;4. 选育目标性状优良的玉米新品种3-5个。其中,国审1-2个;5. 申报专利2-3项,发表论文3-5篇;6. 新品种累计示范推广300万亩,亩增产50公斤,实现粮食增产1.5亿公斤,农民增收3.75亿元以上。十二、大豆“智能不育系”构建与分子育种产业化应用需求目标:大豆“智控不育系”构建与分子育种产业化应用,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创制高效“智控不育系”,实现细胞核杂交大豆“三系”配套;2. 筛选强优势杂交组合,实现大豆优质、高产协同提升;3. 建立智能育种技术体系,培育突破性大豆新品种;4. 建成智慧化种子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分子育种技术产业化。成果形式:1. 构建可以用于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制种的多控智能不育系1-2个。2. 构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为背景的高产优质协同提高的强优势杂交组合1-2个,新品种比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单产提高15%以上。3. 利用智能不育系选配强优势杂交组合20-30个;培育产量性状有突破性的大豆分子育种新品种(系)1-2个。4. 建成1个智能化杂交大豆制种和种子生产基地,打造现代化分子设计育种平台,确保大豆杂交制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全链条产业化。技术指标:1. 创制雄性不育系的周期2个大豆生育期;2.“智控不育系”遗传背景依赖性80%,异交种获得率大幅高于大豆天然异交率水平。3. 选育的新品种能较好适应安徽淮河以北气候条件。4. 新种质在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指标方面的配合力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分子设计育种平台”能够有效发挥大豆功能基因组与分子聚合育种的双重作用,系统提升大豆分子育种新产品研发水平,育种新基因、新技术的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6.“智控不育系”育种体系制种安全系数高,无生物安全风险,制种产量提升20%以上。7. 制种生产基地整体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网全覆盖,日常操作机械化率 100%,管理自动化程度60%以上。十三、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全元素综合利用技术与示范 需求目标:研发一套完整的磷酸铁锂电池全元素回收工艺与示范生产线,满足国家对固废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相关政策要求。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无害化破碎处理研究,包括拆解、梯级利用筛选、新型热解技术、高效分离封装材料和正负极混合材料。正负极材料分离率要求达到96%,其他元素高于95%。热解实现二恶英低排放且尾部废气净化设施满足国家环保标准。2. 优选针对磷酸铁锂电池正负极混合材料优先选择性提锂的化学试剂,在控制杂离子钠、钾的引入量的条件下,保证锂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明显优于目前行业实际水平,并具有经济实用性。3. 针对液相中的锂,设计环境友好的工艺以及专用结晶器,在不增加环保压力的条件下,制备高值化锂产品。4. 设计的磷酸铁与石墨材料绿色分离技术与工艺。对提锂后的磷酸铁与碳材料,设计绿色分离工艺,得到有经济性的铁、碳产品。成果形式:1. 研发出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实现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资源化,锂分离回收效率达到90%以上。实现工业级别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资源化再利用,电池全元素回收效率达到或优于行业标准,形成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全元素综合利用工艺包。2. 建立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资源化高效回收、年处理量 5000吨示范线1条。3. 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编制行业标准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篇。产品技术指标:1. 建立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全元素回收处理工艺技术解决方案1套。2. 分别设计锂、铁、磷、碳回收工艺,锂分离回收率达到90%以上,铁、磷、碳回收率高于95%。如果无法制备钠、钾高值产品,分离工艺中控制钠、钾元素的加入量低于现有工艺水平。3.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封装材料和正负极混合材料无害化拆解分离处理。铜粉、铝粉纯度≥90%,隔膜纯度≥98%,正负极混合材料回收率≥96%,正负极混合材料纯度≥97%,热解炉二恶英排放量减少80%,且满足粉尘、废气国家排放标准。4. 阐明磷酸体系中铁、锂选择性溶解原则,建立分子尺度的选择性提锂机理;建立针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正负极混合材料优先选择性提锂的示范流程,锂浸出率不低于 95%,金属锂的浓度不低于30g/L。5. 阐明锂沉淀结晶的分子动力学过程,揭示结晶器结构对锂沉淀结晶晶型与纯度的影响关系;设计、制造锂专用沉淀结晶器1台,要求实现结晶、洗涤、过滤一体化,锂结晶收率不低于90%。6. 设计的磷酸铁与石墨碳材料绿色分离技术与工艺流程1个。对提锂后的磷酸铁与碳材料,设计绿色分离工艺,得到有经济性的铁、碳产品。十四、基于生物底盘构建的脂类药物绿色高值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需求目标:在现有苦胆、脑干等原料基础上,拓展动物血液、禽类胆汁等动物副产物原料来源,建立脂类药物高质量高效绿色合成技术体系,实现脂类药物绿色高值化制造。同时,突破畜禽屠宰加工副产物功能脂质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技术瓶颈,并系列化开发畜用产品。需重点突破的技术难点:1. 构建生物底盘解决共表达多催化酶、辅酶NADP+再生和底物转运的不适配问题;2. 构建生物底盘解决利用相对廉价中间体合成高价值的胆固醇和鹅去氧胆酸脂质药物;3. 基于构建的生物底盘所形成的合成细胞工厂,开展发酵和分离关键技术的研发。成果形式:1. 生物底盘成果与技术指标针对脂类药物合成存在的专一突出问题(比如合成酶催化和内源NADPH合成的平衡),开发目标底盘微生物的高效遗传操作系统,整合特定功能元件,构建2-3套具备解决专一突出问题,且基因编辑高效稳定的特殊微生物底盘细胞,并在脂类药物进行产业化转化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项。2. 脂类药物成果形式及产品质量技术指标脂类药物成果形式是完成胆红素、胆固醇和熊去氧胆酸产品中试,制定3个工艺文件包;申请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产品技术指标:1. 胆红素质量指标:1)含量:≥98%(HPLC);2)重金属:≤10ppm。技术指标1)胆红素水解酶及水解率:猪胆汁水解时间 2-4h,水解率 ≥99%(游离胆红素/结合型胆红素×100%);2)胆红素产品收率:≥0.06%。2. 胆固醇质量指标1)含量:≥95%(HPLC);2)熔点:147-150℃;3)炽灼残渣:≤0.1%;4)醇溶度:澄清不得产生沉淀或浑浊。技术指标1)胆固醇的转化:底物的浓度 5%-10%,转化时间≤8h,转化率≥99%;2)胆固醇的纯化:纯化所用试剂为常规试剂;总收率≥90%,质量满足质量指标。3. 熊去氧胆酸质量指标:1)含量:≥98.5%(HPLC);2)熔点:200-204℃;3)炽灼残渣:≤0.2%;4)杂质:猪去氧胆酸不得检出,鹅去氧胆酸≤0.2%,总杂≤1.0%。技术指标1)鹅去氧胆酸氧化为7K:底物鹅去氧胆酸的浓度5%-10%,转化时间≤8h,转化率≥99%;2)7K还原为熊去氧胆酸:底物7K的浓度5%-10%,转化时间≤8h,转化率≥99%;3)熊去氧胆酸的纯化:纯化所用试剂为常规试剂,不用硅试剂;总收率≥90%,质量满足质量指标。十五、200kW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开发需求目标:本项目旨在开发具有高比功率、单堆功率大于200kW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核心技术,解决核心部件“卡脖子”问题,包括高性能膜电极技术、强化传质流场技术、导电耐腐蚀薄金属双极板技术、电堆组装与一致性技术、环境适应性技术、量产工艺与制造技术。成果形式:开发出电堆比功率大于5.0kW/L,单堆功率大于200kW的燃料电池电堆产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产品技术指标:1. 燃料电池电堆1)电堆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电堆额定功率≥200kW;功率密度≥5.0kW/L;环境适应性:低温储存启动温度≤-30℃;耐久性≥10000h(基于国家标准加速评价方法);2)开展产业化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研发,并实现以下技术指标:通过生产线组装200kW电堆,装配对齐公差±0.1mm,进行一致性验证,电压方差≤10mV;装配单堆200kW级燃料电池系统,进行整车、船舶或电站验证;2. 膜电极1)膜电极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膜电极Pt用量≤0.25g/kW;功率密度≥1.4W/cm2;无损反极连续运行时间≥200min;耐久性≥20000h(基于国家标准加速评价方法);2)基于卷对卷涂布工艺的关键技术研发(CCM匹配软碳纸),验证膜电极设计的可制造性和一致性,并实现以下技术指标:膜电极性能一致性:±10mV@1.5A/cm2;涂布浆料稳定性:≥24h;催化剂涂层干膜厚度下限:≤2μm;催化剂涂层干膜厚度上限:≥20μm;CCM厚度均一性:≤±1μm;3. 金属双极板1)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双极板厚度≤1mm;接触电阻≤10mΩcm2;腐蚀电流≤1μA/cm2;设计耐久性≥15000h;开展金属极板表面处理技术或免镀膜材料研究;2)金属极板产业化制造关键工艺技术研发,验证膜电极设计的可制造性和一致性,并实现以下技术指标:完成超精密金属单极板冲压模具开发,成型尺寸精度≤±0.015mm;金属双极板平整度≤2mm。
  • 不约而“大同”,两位院士谈“智能+传感器”
    p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9年8月16日,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4th SCCS)于山西大同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创新时代的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旨在促进本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交流”为主题,吸引了业界600多位代表参加,参会人数再创新高。当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详见报道: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90816/491290.s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 俞汝勤、陈洪渊两位院士获终身成就奖/strong/span/a),随后安排了5个大会特邀报告 下午,四个分会场分别安排了40个报告;青年论坛18个报告同样精彩。/pp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5周年,也是它的前身---“全国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成立40周年之年,第十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显然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也许是天意,本届会议在大同市、由大同大学承办;不约而“大同”,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共同选择了“智能+传感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探讨了“智能”与“传感器”之间的关系,高屋建瓴地揭示传感器同一个前行的方向——“智能+传感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8eea95e-8900-4c9d-88d2-de71e20756d9.jpg" title="鞠熀先.jpg" alt="鞠熀先.jpg" width="400" v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主持大会报告/pp  俞汝勤院士作《“人工智能+X”模式助推化学传感器与计量(信息)学研究范式转换刍议》报告。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8)等发展规划。俞汝勤在报告中说到:“国家对一些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如此重视,它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想谈一谈我们较传统的老学科如何努力跟上来。”科学研究第一种范式是经验、实验科学 第二种是理论科学 第三种是计算科学。“今天,进入了科学研究的第四种范式,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化学分析必须顺应时代的新变化!”俞汝勤说到:“搞化学的要好好思考一下,怎么顺应这个发展。” 人工智能与化学传感器如何发生关系呢?俞汝勤认为,这就要说到“化学计量学”,以化学计量学思维方法考察今天遇到的问题,以实现“人工智能+X” 借助人工智能,将提供新的思路,有可能解决化学当中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比如新药研发。俞汝勤谈到,化学与分析化学面临第四范式的挑战与机遇,在化学与分析化学教育中解决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必须的数据处理问题,需要提上议事日程,以保证化学教育质量与对数学基础的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运用数学建模与解决问题能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afbfefa4-99a4-4530-a5b1-3871b65e0a7b.jpg" title="俞汝勤.jpg" alt="俞汝勤.jpg" width="400" v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俞汝勤院士作《“人工智能+X”模式助推化学传感器与计量(信息)学研究范式转换刍议》报告/pp  陈洪渊院士作《智能传感器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智能制造。智能制造需要形式、功能各异的传感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智能制造,传感器是信息之源、信息获取的物理基础。传感器成为智能制造的第一战线、物理基础,传感器网络化是替代生物智能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传感器也要实现智能化。报告从传感器的分类和前沿说起,详细地阐述了智能传感的集群化问题,描述了智能传感器发展的未来趋势:(1)与物理世界相同(IoT物联网),(2)与生命对话(CPI人机界面),(3)引入生命的智能。报告中以生物化学传感器为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芯片界面的传感、第三代可穿戴式传感、第四代植入式传感与治疗、以及未来的第五代智能式传感,将实现大样本的实时数据无线遥感采集,形成海量的大数据,对大数据进行运算科学辅助的分析,预感人体疾病的发生,实现对疾病精准预防,能够做到“潜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8bde7f45-8578-4f5d-bbda-3be6e0ed2d5e.jpg" title="陈洪渊.jpg" alt="陈洪渊.jpg" width="400" v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陈洪渊院士作《智能传感器的今天和明天》报告/pp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作《疾病的分子分型》报告。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谭蔚泓认为,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是预防医学,分子医学时代需要在分子水平上对重大疾病进行精准诊疗,分子医学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核酸适体是由DNA/RNA单链构成的核酸分子,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容易合成、便于修饰、设计可控等优点,在癌症诊疗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利用核酸适体细胞筛选新方法(Cell-SELEX),设计以癌变细胞为靶标、正常细胞为负对照的细胞筛选新方法,突破了标志物未知条件下核酸适体筛选的瓶颈,获得多种能够特异性识别靶细胞的高效核酸适体,为癌症诊疗提供重要的分子探针。报告中结合其课题组在核酸适体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DNA核酸适体进行疾病分子分型的3种技术:流式细胞仪,热泳技术与外泌体,质谱流式分型方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b389ad21-f971-4f21-b5da-ba721f0b9a74.jpg" title="谭蔚泓.jpg" alt="谭蔚泓.jpg" width="400" v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湖南大学谭蔚泓院士作《疾病的分子分型》报告/pp  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方法研究是生命分析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会特邀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鞠熀先教授作《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与成像——发展与挑战》报告。报告中围绕“细胞功能分子的检测与成像”主题,从五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1)细胞功能分子的原位检测 (2)生物成像方法的发展趋势 (3)细胞表面生物分子的成像分析 (4)细胞分泌物的检测 (5)单细胞内功能分子检测的挑战。鞠熀先认为,生物成像发展趋势是,从生物大分子成像到化学小分子成像 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成像(20nm——5nm) 从标记成像到免标记成像。报告中对单细胞分析面临的挑战,鞠熀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单细胞提取物数量少,分析极为困难,提高灵敏度势在必行 (2)围绕单细胞的分子识别与代谢过程,针对种类、亚型、周期,需要发展高效的单细胞识别、分选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为了实现组学水平的单细胞分析,检测通量仍需提高 (4)建立发展以电化学成像、质谱成像、电子束成像为特色的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高精度的多组分的原位、实时、动态的无标记单细胞成像技术 (5)建立基于单细胞的疾病预警和药物筛选新原理和新方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45c281b-75d2-4600-a746-e7b508b242fc.jpg" title="毛兰群.jpg" alt="毛兰群.jpg" width="400" v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毛兰群研究员主持大会报告/pp  单细胞分析备受关注。大会还特邀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作《ICP-MS(单)细胞分析研究》报告。细胞群体分析可获得胞内物质的平均浓度水平,但无法给出细胞个体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阐释相关物种在细胞内的迁移转化、及其与健康或疾病的关联十分重要。王建华认为,对于金属及其形态分析,ICP-MS当属最佳选择,在单细胞检测方面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报告中介绍了对单细胞中金属及相关物质的分析进行的一些探索研究,包括:(1)基于流式进样用时间分辩ICP-MS 分析单细胞中微量铬 (2)设计了一种三维微交叉液滴发生系统与ICP-MS 联用,以测定单MCF-7 细胞中金纳米粒子 (3)选择了生物还原激活的姜黄素的载体前药(以钴为配位中心的金属配合物),通过ICP-MS 检测细胞对配合物的摄入和排出行为以及单细胞水平的摄入与分布情况 (4)设计一种比率荧光探针对细胞内的锌进行荧光成像分析,同时用ICP-MS 对成像后的细胞中的锌进行准确定量,以解决细胞内金属荧光成像难以提供金属/纳米粒子的定量信息的问题 (5)设计一种可以实现细胞内铜纳米粒子及Cu(II)相关物种形态分析的荧光成像方法,用于阐述细胞内的金属纳米粒子的迁移转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00px height: 2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28f160e-8c63-49e1-9eb8-090b0b194b6b.jpg" title="王建华.jpg" alt="王建华.jpg" width="400" vspace="0" height="252" border="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东北大学王建华教授作《ICP-MS(单)细胞分析研究》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48fdae31-4ba9-4ce1-9699-899837c54cac.jpg" title="分会场一.jpg" alt="分会场一.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一分会场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095e1c3-cae6-459d-ad88-278f4295ec6a.jpg" title="分会场二.jpg" alt="分会场二.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二分会场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cfd7f17-ba82-4fab-b91f-579135e9bf27.jpg" title="分会场三.jpg" alt="分会场三.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三分会场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ec8654da-0963-487e-89cc-7a9b6766546d.jpg" title="分会场四.jpg" alt="分会场四.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四分会场现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18975787-e027-4a46-ada8-12132a48eb07.jpg" title="仪电.jpg" alt="仪电.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45ac6d2-58ef-45ac-8b22-4768471ae678.jpg" title="兰力科.jpg" alt="兰力科.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08dbfb11-4f9b-4aaa-a8a4-2def4ce6814c.jpg" title="彤泰.jpg" alt="彤泰.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广州彤泰科技有限公司/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5bfc502c-3554-49cb-9b77-4ec554793889.jpg" title="合影(小).jpg" alt="合影(小).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参会代表合影留念/ppbr//p
  • 摄像光线不足将成历史 新传感器光敏度强千倍
    这种新型传感器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的,它对可见光和红外线都高度敏感,这就意味着它可以用于尼康品牌的所有产品。   研究人员称,这是首次使用纯石墨烯制造出一种用途广泛的高光敏度传感器  这种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度超过现在摄像机所使用的成像传感器千倍,这都得益于它所使用的创新式结构。它是由石墨烯制作而成的,石墨烯是一种拥有蜂窝状结构的超强碳化合物,它和橡胶一样柔韧,而且比硅更具传导性。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的石墨层,它已经获得了认同可以作为未来的建筑材料。2010年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也因为他们对于石墨烯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的助教Wang Qijie发明了这种新型传感器,他说道:&ldquo 这是首次使用纯石墨烯制造出一种用途广泛的高光敏度传感器。我们已经证实,现在有可能仅使用石墨烯就制造出廉价而又柔韧的感光传感器。我们期望这项创新,不仅能够对成像企业的消费者而且能够对卫星成像和通信企业产生巨大的影响。&rdquo Wang声称,这种新型传感器的关键在于使用了&ldquo 滞留光线&rdquo 的纳米结构。纳米结构能够比传统的传感器更长时间的捕获产生光线的电子微粒。这就会导致产生一种更强的电信号,就像数码相机所拍摄的照片一样,它能够将这种电信号转变成图像。  现在大多数摄像机的传感器都使用一种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为基座。但是Wang声称他的石墨烯基座要高效的多,能产生更加清晰和精美的照片。而且据Wang所说,他在设计这种新型传感器的时候,甚至考虑到了现在的制造业规范。一般而言,摄像机生产企业能够使用同样的过程来制造这种传感器,仅仅需要将基座材料转换成石墨烯即可。Wang说道,如果有企业采纳他的设计,那么就能够带来更廉价、更轻便而且电池寿命更长久的摄像机。
  • “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2022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
    近日,科技部发布“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根据征求意见稿,本专项2022年度拟支持项目及“揭榜挂帅”榜单如下:1. 智能传感基础及前沿技术1.1 光声量子纠缠调控机理及加速度传感器研制1.2 精准分子识别智能增强嗅觉传感技术研究1.3 微机电同步共振弱力传感机理及器件研究1.4 非侵入式血糖持续高精度检测传感技术研究1.5 动态非线性磁场传感机理及生物组织成像技术研究1.6 耐高温功能陶瓷共形制造方法与传感技术研究1.7 超高温压电材料制备及振动传感器研制1.8 高灵敏钙钛矿X/γ射线传感原理与技术研究1.9 光学超材料调控机理及微型气体传感器研制1.10 声学超材料增强机理及穿颅脑成像技术研究1.11 碳纳米管生物传感芯片晶圆级制造工艺研究1.12 工业传感网多协议实时处理机及芯片技术研究1.13 高性能硅基和碳基低维材料的变革性传感特性研究2. 传感器敏感元件关键技术2.1 MEMS多力学量敏感元件及智能传感器2.2 高精度航空大气压力敏感元件及传感器2.3 高频响三轴MEMS陀螺敏感元件及传感器2.4 高灵敏宽动态图像敏感元件及传感器2.5 受限空间相干光学位移传感器2.6 高精度温盐深集成光纤矢量水声传感器2.7 MEMS超声换能器元件及传感器2.8 危险气液识别敏感元件及柔性传感器2.9 活细胞内生物质动态检测纳米孔传感器2.10 抗体条形码微阵列超高通量快速检测生物传感器2.11 磁电耦合自供能磁场敏感元件及传感器2.12 微型高精度真空度敏感元件及传感器2.13 路面气象状态敏感元件及传感器2.14 高精度线光谱共焦尺寸测量传感器2.15 多参数融合智能工业传感器集成技术(科技型中小企业)3. 面向行业的智能传感器及系统3.1 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成套传感器及应用3.2 轮胎内嵌集成传感器阵列及路面状态感知应用3.3 机床切削工况刀具状态原位实时监测传感器及应用3.4 强磁场高电压设备运行状态非侵入式监测传感器及系统3.5 河流全断面鱼群信息探测传感系统及应用3.6 特种力热参数传感器测试标定标准化技术及装置4. 传感器研发支撑平台4.1 多尺寸兼容的多材料体系MEMS研发平台4.2 MEMS传感器芯片先进封装测试平台“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2022年度“揭榜挂帅”榜单1. 新冠突变株快速检测敏感元件及传感器附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2022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pdf
  • 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需求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
    据Research Nester 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全球 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预计在预测期内(即 2022-2031 年)以 6.32%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到 2031 年将达到 395.4 亿美元。对高清图像捕捉设备不断增长的需求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   例如,索尼公司于 2019 年 6 月推出了 IMX485 型 1/1.2 4K 分辨率背照式 CMOS 图像传感器和 IMX415 型 1/2.8 4K CMOS 图像传感器。索尼创造了这两款安防摄像头传感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一系列监控应用中的安全摄像头,例如防盗、灾难预警和交通监控系统,或商业综合体。   此外,医疗保健行业对 CMOS 图像传感器的需求不断增长。它们通常用于在手术过程中观察病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进行的主要手术数量达到惊人的 3.1 亿次,其中 4000 至 5000 万次发生在美国,2000 万次发生在欧洲。   CMOS 图像传感器广泛用于安全和监控目的。CMOS图像传感器具有将光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能力。安全是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由于盗窃和犯罪事件的增加,预计将安装更多具有 CMOS 传感器的安全摄像头,从而促进市场增长。据估计,大约 82% 的窃贼在闯入之前会检查警报系统是否存在。   但是,由于隐私问题,它们不能随处安装。因此,许多组织提出了有望推动市场发展的创新想法。例如,2021 年 12 月,佳能发布了一款全新的户外 4K 摄像机,既可以用作传统摄像机,也可以用作安全摄像机。此外,它还可以组合 4K UHD CMOS 图像传感器捕获的每个 4K UHD 像素。   按照报告,全球 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分为五个主要区域,包括北美、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和非洲地区。   到 2031 年底,亚太地区的 CMOS 图像传感器市场预计将获得 177.593 亿美元的最大收入。政府对智慧城市的举措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委托 ERNET India 和 IISc 开发 LoRa 网关(极网关),这是一种低成本的计算设备,可以连接摄像头、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和其他传感器。这是   此外,北美地区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到 2031 年底收入将达到 125.79 亿美元,2022-2031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14%。对智能手机的需求增加推动了市场增长。到 2025 年,美国大约 85% 的移动用户预计将拥有智能手机。包括智能手机、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在内的各种电子产品都包含该地区需求巨大的传感器。许多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其智能手机中使用图像传感器。例如,小米 12S Ultra 智能手机包含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传感器。作为新系列的一部分,小米推出了 12S 系列,其中包括徕卡设计的 Ultra。   根据报告,到 2031 年底,消费电子领域的收入预计将达到 270.104 亿美元。消费电子领域对 CMOS 的需求增加预计将推动市场增长。这种 CMOS 技术广泛用于智能手机。CMOS 以使用更少的功率而闻名,因此它们在智能手机中的需求正在增加。它不是在单个实例中捕获整个图像,而是以扫描类型的方式捕获图像。此外,带有 CMOS 传感器的相机具有更好的饱和能力,因此许多制造商将其安装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中。例如,安森美半导体推出了 XGS 系列中最新的 CMOS 图像传感器。称为 XGS 16000 的 16Mp 传感器可为工厂中的机器人和检测系统提供出色的全局快门成像。XGS 16000 以低功耗提供出色的性能,同时为典型的 29 x 29 毫米工业相机提供最高分辨率,在 65FPS 时仅消耗 1 瓦。在北美,到 2031 年底该部门的收入最大,为 85.764 亿美元,而在亚太地区,该部门预计到 2031 年底将实现 121.243 亿美元的最大收入。   预计到 2031 年底,背面照明 (BSI) 部分将获得最大的收入,在预测期内以 6.68% 的最高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这种增长可归因于 BSI 技术在高质量和更高像素相机中的使用越来越多。智能手机生产商对 BSI 技术的偏好正在增加,预计这也将带动需求增长。例如,索尼在 4200万像素的 Sony Alpha A7R Mark II 中添加了一个 BSI 全画幅传感器。Sony Cyber-shot RX10 II 和 RX100 IV 均具有“堆叠式”传感器,可实现更快的连拍和高速视频录制。在亚太地区,该细分市场预计在预测期内以 7.34%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 空前盛况,化学传感新高度-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24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学组(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SCCS2023)于山东省济南市圆满闭幕。本次大会以“化学传感赋能新时代”为主题,本次参会人数超1200名,征集论文近500篇,共有12个大会特邀报告、42个主旨报告、101个邀请报告、153个口头报告和17个简单报告,邀请到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化学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吸引了上千人注册参会。会议现场闭幕式开始之前,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买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毛兰群、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雷磁)许佰功作出精彩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景虹报告题目:《单分子生物电子学与生物分析》李景虹介绍到,对复杂生命过程的单分子表征可以深入生物分析化学的研究尺度,以核酸、蛋白质和大分子互作为基础的技术可以用于单分子表征过程中。此外,他还对近期主要研究作出汇报:单分子间元-元堆叠的偶极增强效愈、G-四链体的电子学研究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电子学。最后,他提出了所面临的研究挑战,并指出生命过程关键物理化学机制的微观解析、微观反应机制与宏观现象间的关联和生命过程中量子现象的观测是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刘买利报告题目:《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刘买利以核磁共振波普的发展与影响、技术与方法、应用与趋势展开报告。他提到,核磁共振是科学交叉的典范,在多领域促进科学发展,其中核磁共振波普(NMR)和磁共振成像(MRI)是最活跃的两个领域,两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幅提升检测灵敏度。此外,他还介绍了用于提高核磁共振灵敏度的多种超极化技术及在生物分子领域的应用,对细胞结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毛兰群报告题目:《脑化学活体传感》毛兰群教授首先介绍了脑的化学本质、化学信号研究的关键问题、脑化学测量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他通过解析信号、脑的电化学模拟等手段开展研究,发展了活体传感原理与方法的新构想,创建了原电池型氧化还原电位分析法,实现了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化的模拟,在该领域上取得创新性成果。南京大学教授 鞠熀先报告题目:《纳结构增强的电化学发光与光电生物传感》鞠熀先教授以解决癌症精准诊治中的个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对生物分子检测及其介导的诊治应用展开研究,分别在用于生物传感的量子点ECL、用于生物传感的无机纳米粒子ECL、 用于生物传感的聚合物点ECL、Pdots的ECL生物成像五个方面展开报告,对提高癌症诊断治疗精确性及成像分辨率具有重要价值。上海仪电科学股份有限公司(雷磁) 许佰功报告题目:“雷磁”电化学传感器及仪器技术发展许佰功介绍道,“雷磁“是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品牌,创建于1940年,是中国pH计和玻璃电极的诞生地,也是国内分析仪器的重要发源地。 “雷磁”研发了丰富的科学仪器产品,涵盖电化学传感器、电化学分析仪器、滴定仪/水分仪、水质分析仪、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化学试剂和系统集成等众多门类。雷磁作为国内自主研制高端专业型电化学传感器的企业,研制出众多功能、材料和结构的专业型电极,为用户带来了更多高性能智能化的产品体验大会特邀专家报告结束后,开始颁奖环节,奖项包括颁发优秀青年报告奖和优秀墙报奖,并由济南大学魏琴教授宣布获奖名单。济南大学魏琴教授宣布获奖名单优秀青年报告奖颁奖仪式优秀墙报奖颁奖仪式颁奖仪式后,由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吴海龙教授首先对济南大学和所有参会者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说道,大会自成立以来,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领导下,会议举办得蒸蒸日上,第十六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是历届以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大会以“化学传感赋能新时代”为主题,给众多专家、学者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创造了一次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最后,吴海龙教授邀请所有参会专家和济南大学的工作人员共同合影,并期待下一届会议再相聚。闭幕式合影
  • 传感有情 相约桂林——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7年11月7日下午,为期两天的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3th SCCS)进入尾声。闭幕式上,数百位参会代表重聚会场3层银河厅,聆听六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主办方颁发“优秀口头报告奖”及“优秀报展奖”,同时宣布下届化学传感器大会的承办单位。/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大会报告环节/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852ade74-e251-4816-a83d-539fdb01fbfb.jpg" title="卢小泉.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报告题目:功能纳米材料界面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报告人:天津大学 卢小泉教授/strong/span/pp  重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并且危害人体健康。团队基于可视化传感器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常见重金属离子可视化检测的策略,如氧化石墨烯负载Au/Fesub3/subOsub4/sub纳米颗粒超灵敏度检测汞离子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Pd纳米颗粒超灵敏度检测汞离子高选择性、超灵敏度、快速化检测金离子 高选择性、超灵敏度可视化检测三价铬离子等策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f5853b8-a8e7-4aff-b9f5-976fdc68b928.jpg" title="孙立贤.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功能材料与化学传感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孙立贤教授/span/strong/pp  由于低维纳米粒子属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内部原子存在有序-无序结构,因此低维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壳层结构,与体相材料的完全长程有序不同,导致低维纳米材料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现象和性质。团队以纳米多孔材料如 MOFs、多孔碳为基体,复合金属纳米粒子、导电聚合物等材料,设计制备了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用于传感器的研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33cfcc0-fc27-4d51-a594-72949aea68bd.jpg" title="逯乐慧.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有机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逯乐慧研究员/span/strong/pp  黑色素广泛分布在人体的毛发、皮肤、肝脏的器官中,其主要成分为聚多巴胺。聚多巴胺能有效包裹在几乎任何材料的表面,团队利用这一特性,开发了新型聚多巴胺成像纳米探针,成功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此外,团队开发了针对卵巢癌的诊断试剂盒,实现卵巢癌的及时、简便、快速诊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4147ef0-d2a6-4419-9c70-4c89e52bd6f8.jpg" title="张晓兵.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高性能荧光生物成像探针的研究/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湖南大学 张晓兵教授/span/strong/pp  过去几年团队采用了双敏感团策略、FRET机理以及跨键能量转移机理,构建了一系列比率型探针用于各类目标物的成像研究。如开发一系列双光子及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及组织成像深度 利用具有分子内质子转移性质的HPQ化合物开发固态发光荧光成像探针,用于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检测及原位成像研究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dab9bc85-b5b4-4987-ab9c-3d75b7b1f6b0.jpg" title="牛利.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电化学传感及分析仪器设计/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牛利研究员/span/strong/pp  团队针对电化学分析及传感技术方法现存问题,围绕环境分析、生物分析、食品分析等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多种用于有毒有害气体、水体离子监测、生物检测芯片、食品抗氧化分析等多种具有明显实际应用前景的实用化电化学及光电化学传感器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bd5f0ac-74bf-43e5-8f08-9d03827dddba.jpg" title="吴海龙.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题目:高阶化学传感与复杂体系精准定量/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报告人:湖南大学 吴海龙教授/span/strong/pp  吴海龙教授以团队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三维荧光光谱(EEMs)、LC-DAD、LC-MS等多维多通道传感响应,着重报告化学多维校正策略及其在生命、环境、食品、医学等领域的高效定量分析应用,如人体液样中兴奋剂和抗癌药物及其代谢药物含量、环境废水中有害成分含量等快速定量分析。/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 闭幕式环节/strong/span/pp  本次会议共安排口头报告41个,墙报展示146篇。两天的会议中,组委会特别安排报展集中参观讨论时间,邀请专家评委对口头报告和大会墙报评审打分,评选出优秀口头报告奖9名,优秀报展奖17名,现场颁发证书与奖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13381ef-c163-4cfa-ad1b-a8685a98a2e2.jpg" title="IMG_0916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俞汝勤院士、章宗穰先生、沈国励先生颁发大会优秀口头报告奖/strong/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fb29e42-730a-4839-b248-72ef9852a0de.jpg" style="" title="三等奖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8d21075-eb36-444b-ad6f-66a0bd577ad9.jpg" style="" title="二等奖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3d3d9fc-b62e-40dc-b7b0-e96bce67db01.jpg" style="" title="一等奖.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依次颁发大会优秀报展奖(一等级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strong/span/pp  最后,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宣读本次大会纪要,回顾两天学术交流取得的累累硕果。吴海龙教授宣布,下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将由大同大学承办,于2019年在美丽大同再次召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c3283ae-10cc-47f8-a138-ef1ff0a62927.jpg" title="吴海龙.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宣读纪要/span/strong/p
  • 细看仪器/传感器领域的2023两院新增院士
    11月22日,备受瞩目的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公布!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选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据悉,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名额进一步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本次两院院士有多位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半导体等领域专家当选!简要整理,以飨读者。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简介刘胜年龄:59工作单位:武汉大学研究方向:微纳制造及芯片封装与集成学部:技术科学部【简介】刘胜,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B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现受聘为科技部“十三五”微纳制造主题专家组成员。目前在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刘胜院士是电子封装科学与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他长期从事集成电路、LED 和微传感器封装及可靠性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电子学会十佳工作者(2018)、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美国白宫总统教授奖等,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引用超过2800次,出版著作5本,已授权专利170余项。现任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 执行院长、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郑海荣年龄:45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方向:医学成像仪器与医疗设备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简介】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成像理论、技术与仪器系统、信号处理与电子学。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一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主持完成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设备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孙胜利年龄:52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光学工程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简介】1999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工程三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智能红外感知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专家。主要从事天基信息获取研究工作,致力于揭示特殊环境中红外探测噪声与时空相关性机理,系统研究了影响探测灵敏度的基本问题,使广域空间微弱时变信号高效捕获难题获得突破。研究领域包括红外智能感知、光电仪器的现代设计方法、数字化制造和全过程定量化测试。近年,引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天文学等领域的新方法新理念,追求智能红外感知的新突破。荣获中国航天钱学森杰出贡献奖,中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天基高时效红外探测技术),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天基红外探测关键技术)。张荣年龄:58工作单位:厦门大学研究方向: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简介】张荣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出生,1983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半导体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南京大学半导体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党委党校校长。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在新型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方面,特别是在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与器件、硅基异质结构、纳米结构与器件、宽禁带半导体自旋电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202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简介孙以泽年龄:64工作单位:东华大学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简介】孙以泽,现任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桑麻奖教金、上海市松江区先进工作者、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主要学术兼职为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1、复杂机械系统及其智能传感测控技术2、高端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3、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与逆变技术李清泉年龄:57工作单位:深圳大学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简介】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动态精密工程测量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工学博士学位。自然资源部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测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的多传感器集成与同步控制、测量新技术、测量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形成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突破影响基础设施性能和安全的刚度/弯沉、表观变形和线形变化连续高精度测量关键难题;发明研制了激光动态弯沉检测装备、移动道路检测车、隧道检测装备、地铁测量小车、管道检测胶囊等系列高端测量专用装备,服务我国70%以上等级公路、数百城市道路以及机场、隧道、地铁、地下管网等领域的状态测量,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的转变,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状态测量技术水平,并实现了国际化推广。主持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第一),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100余篇),引用超过超过16500次,H-index 6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第五),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第一),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张学军年龄:54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张学军,男,1968年9月生,汉族,吉林长春人。现任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90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1997年在长春光机所获得理学博士,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归国后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曾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三)。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95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学军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超精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归国后积极投身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在大口径光学加工、检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发展了大口径非球面高精度加工设备、工艺及复合检测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大口径非球面加工中心,技术指标与见诸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相当,使我国成为了继美、法之后第三个具备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系统制造能力的国家。二是突破了以离轴三反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空间对地遥感新技术体制的建立。多个型号空间相机以及背景预研项目均采用了可同时实现长焦距与大视场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形式,其中8台相机已经在轨服役,全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部分指标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于海斌年龄:58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1964年生,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工业通信与实时系统理论,分布控制系统技术,工业无线技术,网络协同与智能制造。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王岩飞年龄:59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成像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从198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遥感中心访问学习。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雷达图像模拟”、“宽带微波成像原理研究”、863项目“星载SAR总体及关键技术可行性研究”、科学院攻关项目“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863项目“机载SAR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以及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图像的模拟和几何校正研究等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机载成像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处理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实时压缩技术”、以及“分布式卫星成像雷达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童小华年龄:51工作单位:同济大学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简介】童小华,男,1971年出生,江西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3、1996、1999年获同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科研管理部部长、校长助理。2021年1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研究领域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曾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学者。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测绘科学与技术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多部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成果应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和国土资源调查等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 分场活动 | 精彩纷呈!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专场在郑顺利召开!
    11月1日,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专场活动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论坛邀请了众多权威学者,他们针对智能传感器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薄弱环节,还有我国MEMS与智能传感器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深度探讨。会议现场照片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智能微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微米纳米技术研究中心承办,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清华大学精仪系副系主任、研究员张高飞主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杨军通过视频致辞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毛郑建致辞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铁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铁作了《仿生生物微纳传感器》主题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仿生生物微纳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并且以蜘蛛为例,讲述了狭缝传感器的研发经过,指出仿生感知技术进入微纳、分子尺度阶段,并且涉及到了仿生学、材料学、传感器、微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等学科技术领域。报告中主要介绍了仿生嗅觉传感器的硅纳米线材料,还分享了嗅觉生物敏感材料的选择方法、仿生光探测器机理及检测原理、石墨烯探测器的检测方法,报告内容环环相扣,全面清晰。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肖定邦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教授肖定邦先生作了《高性能微机电陀螺研究进展》主题报告。由于疫情原因,肖教授本人无法到场,但是他的线上分享也可谓是精彩绝伦,他先讲述了国外高性能微机电陀螺的研究进展情况,接下来就是核心内容蜂巢式微机电陀螺研究内容,报告中分享了蜂巢式MEMS敏感结构的优势、微半球谐振陀螺研究的结构创新设计和加工工艺创新,最后肖教授展示了微机电陀螺技术的发展趋势图,说明了微机电陀螺技术可能向环形、半环形发展的方向。清华大学副教授赵晓光清华大学副教授赵晓光先生作了《基于超材料的微机电传感器》主题报告。他先对超材料微机电的背景进行介绍,介绍中说到了超材料的单元结构设计及应用,他指出超材料对电磁场进场和光的调控,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有实际意义,并且指出量子学的进展也启发了超材料发展的进展。报告中还分享了超材料mems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基于超材料的太赫兹探测器、基于双层超表面的mem太赫兹调控器、单元结构独立可调的超材料、基于连续区束缚态的超高Q值、基于非线性超材料的非线性隔离器、智慧型超材料、可变性超材料,在报告最后,他还说到,超材料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超材料模糊了材料与器械的边界,mems与超材料的结合支撑微系统及传感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东南大学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再发东南大学教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周再发先生作了《面向MEMS制造的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在线测试技术》主题报告。他的报告主要从电学、热学、力学三个方面介绍了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的测试内容,并且介绍了薄膜材料和工艺参数在线测试的两种方法,报告结尾详细阐述了二氧化硅薄膜介电伸缩系统测试方法及压力传感器设计的应用,这些内容对实际生产及应用都有很重要,而现场针对周教授的讲解也提出问题,周教授的回答给出了满意的答复。重庆大学教授温泉重庆大学温泉教授作了《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发展与应用》主题报告。报告首先讲述的是微光学器件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简单介绍了三种类型的光学器件,重点介绍了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通过国外案例介绍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集成扫描光栅微镜系统的阶段性进展与成果,温教授介绍到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具有体积小、低耗能、低成本的优势,报告最后介绍了潜在应用,主要分享了高光谱成像的应用,温教授还总结说到微型集成扫描光栅微镜是现代光谱分析检测设备新形势核心公共部件。汉威科技集团传感器研究院副院长刘建钢汉威科技集团传感器研究院副院长刘建钢先生作了《传感器列阵及智能传感器发展与应用》主题报告。他指出传感器的发展速度已经远高于世界发展速度,详细分析了当下传感器的行业现状,介绍了传感器的分类方式及发展方向,指出智能最为热点。报告中展示了汉威集团的智能气体传感器成果、智能光学传感器成果及环境温湿度成果,最后,刘副院长对汉威集团公司简介、发展历程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首先有利于突破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其次有利于提升我国MEMS与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深度合作,最后有利于推进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建立并完善我国传感器领域的创新体系。这次会议让更多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在今后的道路上坚定了信心,认清了方向。
  • 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暨闭幕式
    仪器信息网讯 11月9日,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进入后半段。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本届会议吸引全国520多位行业人士到会。9日的学术报告同样精彩纷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等7个特邀报告。此外,还有3个分会场的20个特邀报告和33个口头报告。下午五点半,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并颁发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优秀报展奖”(详见: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颁发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洪渊  报告题目:回眸审视 放眼未来——分析化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陈洪渊以19/20世纪之交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作例,21世纪化学天空上的“乌云”就是:人类面临的环境和气候越来越糟,资源越来越少,资源/石油/污染/温室气体都是分子,而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这就是化学天空的乌云。如何拨开化学天空的“乌云”?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21世纪科学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学科高度分化、理论高度统一,分析学科界要对化学重新定义、重视学科交叉发展。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关亚风  报告题目:表面热电离/场发射离子化检测器/传感器——超痕量有机胺检测  超痕量有机胺检测能满足三大需求:神经毒剂预警、非接触检测含胺基毒品、非接触测量海鲜和肉食品鲜度,关亚风介绍了新设计的SID结构和原理。关亚风和大家分享了将用于2018年发射空间站上使用的舱内有害气体分析仪。依靠20多年的研究积累,他在2012年接受的2个模块(采样/控制和色谱模块)研制任务取得阶段性重要成功,工程样机一次性通过鉴定级力学试验!关亚风说:“工程样机经受住了17.8G三维正弦震动和1200G冲击震动考验”。与美国同类产品相比,工程样机性能相同,工作方式更加合理,同时工程样机在重量、功耗、体积方面大大领先!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教授作《双光子含氟分子信标用于细胞内mRNA成像》报告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幌先教授作《生物分析中的信号放大与传感策略》报告 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作《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纳米生物检测与成像新方法》报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教授作《基于金纳米颗粒和微流控的生化传感器》报告 中南大学周飞艨教授作《生物传感与表面分析》报告。  随着最后一个大会报告的结束,在下午五点半,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闭幕式由会议组委会主席余孝其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大学俞汝勤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霞琴教授、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出席闭幕式。闭幕式上颁发了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青年优秀论文奖”、“优秀报展奖”。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作会议总结。  会议组委会主席 余孝其 主持闭幕式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海龙 作会议总结  吴海龙在会议总结中说到,本次会议共注册代表逾410人。实际与会人数超520人,为历届会议与会人数之最。围绕8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和自由的交流:(1)化学与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2)化学传感技术理论研究 (3)纳米技术与化学传感器 (4)新型化学传感器研究 (5)化学传感器的微型化、系统集成及产业化 (6)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 (7)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及远端传输 (8)化学传感器在生命、环境、食品、医学、药学等领域的新应用。全面地展示并交流了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各种原理、应用、最新进展以及成果,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的美好前景,有力促进了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工作的发展,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设备和仪器的研发指明了方向。本次会议得到了多家企业单位和网络媒体的支持和帮助,显示了企业界和媒体对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 也构筑了企业界与学术界协同努力的有效桥梁 仪器信息网也对会议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实时报道。  最后,余孝其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会议共同承办单位西南大学袁若院长他们付出的努力及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为此次大会圆满召开做出突出贡献各支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余孝其宣布第12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闭幕!
  • 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会议指南(大会日程安排)
    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  会议指南  (初稿)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协办单位: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师范大学  江苏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广西师范大学  桂林理工大学等  2017年11月  广西桂林  组织机构  大会学术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顾问:汪尔康院士、姚守拙院士、陈洪渊院士、张玉奎院士、程京院士、董绍俊院士、杨秀荣院士、谭蔚泓院士、马立人教授  主席:俞汝勤院士  副主席:吴海龙章宗穰王柯敏沈国励鞠熀先庞代文  委员(以拼音为序):  曹忠关亚风范清杰何品刚胡效亚黄杉生蒋健晖晋卫军鞠熀先  孔继烈李根喜李景虹陆祖宏卢小泉毛兰群缪煜清牛利庞代文  邱建丁邵元华沈国励孙立贤王建秀王利兵王柯敏王荣魏琴  吴国强吴海龙吴荣坤吴霞琴吴旭明夏兴华肖丹谢青季徐静娟  羊小海杨海峰杨黄皓杨荣华叶邦策殷传新由天艳袁若张晓兵  庄乾坤  组织委员会  主席:孙立贤周怀营  副主席:吴海龙袁若杨海峰吴荣坤徐华蕊徐芬王仲民马传国  委员:褚海亮邹勇进向翠丽张焕芝张坚苗蕾闫二虎彭洪亮黄鹏儒  秘书:于芳韦思跃  参会须知  尊敬的来宾:  欢迎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祝您在参会期间工作顺利,身心愉快,敬请注意以下事项:  1.本会议指南为参会代表们提供了本次会议的相关信息,供参会时参考。未尽事宜、日程与议程变更及临时活动,请留意会场临时通知。  2.出席会议各项活动时,请佩戴代表证。  3.请在会场内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会场禁止吸烟、大声喧哗。  4.会议代表凭会务组统一分发的餐券在指点地点用餐。餐券只能在会议指定的时间和地点使用,餐券遗失不补,结余不退。如自行安排餐饮,费用自理。  5.参加会议各项活动请量力而行,并注意随身财物安全。  6.遇有紧急情况或特殊问题,可与会务组工作人员联系: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工作职责褚海亮13367739152报到现场闫二虎13788589330会场韦思跃13649430852接待/住宿张焕芝18877317790墙报/展台/奖状夏永鹏15507838038餐饮于芳15907884599收费和收据发票   交通信息  1.起点: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漓江大瀑布酒店(约1小时30分钟/30.4公里)  乘坐机场大巴在民航大厦站下车,在安新小区北口站换乘2路在漓江剧院站下车,步行420米至漓江大瀑布酒店。(备注:机场打车费用约130元)  2.起点:桂林北站——漓江大瀑布酒店  乘坐100路在阳桥站下车,步行430米至漓江大瀑布酒店。(备注:打车费用约25元)  3.起点:桂林西站——漓江大瀑布酒店  乘坐22路在十字街(解放西路)站下车,步行1000米至漓江大瀑布酒店。(备注:打车费用约45元)  4.起点:桂林站——漓江大瀑布酒店  乘坐11路在阳桥站下车,步行430米至漓江大瀑布酒店。(备注:打车费用约15元)  5.起点:桂林汽车客运总站——漓江大瀑布酒店  乘坐10/11路在阳桥站下车,步行430米至漓江大瀑布酒店。(备注:打车费用约10元)  6.杉湖大酒店与漓江大瀑布酒店紧挨着,步行3~5分钟。  一、会议基本事项  会期:2017年11月5日—8日  报到时间:2017年11月5日08:00——22:00  会议开始时间:2017年11月6日上午08:30  地点: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  早餐用餐地点: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和杉湖大酒店  午餐、晚餐用餐地点:2017年11月6日晚宴设在漓江大瀑布酒店2楼中堂  其他时间午餐、晚餐均在好吃堡自助餐餐厅(凭餐卷)  (漓江大瀑布酒店出门左转往前走100米)  开幕式及大会报告会场: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3楼银河厅)  第一分会场:(3楼银河厅)  第二分会场:(4楼漓江厅)  第三分会场:(12楼独秀厅)  第四分会场:(12楼清湘书屋)  墙报及仪器展览时间:2017年11月5日10:30-18:30  2017年11月6日08:30-18:30  2017年11月7日08:30-18:00  (特别是6日的17:30-18:20,第一批墙报作者必须参与)  7日的13:50-14:30,第二批墙报作者必须参与)  地点:2楼中堂  墙报分两批展示(会务组提供材料,协助张贴墙报):  第一批墙报(P1-P73)参会者报道后马上张贴,展览时间为11月5日和6日,11月6日晚上6点之前撤下   第二批墙报(P74-P145)参会者于11月6日晚上8点之前张贴好,展览时间为11月6日和7日,7日晚上6点之前撤下。  二、会议议程(初步安排)2017年11月5日星期日全天报到注册时间内容地点08:00-23:00注册桂林漓江大瀑布酒店大堂18:00-20:00晚餐(自助餐)好吃堡自助餐餐厅21:00-会议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地点:2楼象山厅圆桌会议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上午主会场地点:3楼银河厅时间内容08:30-08:50会议开幕式开幕式议程主持:孙立贤教授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领导致欢迎辞;2.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致辞;3.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领导讲话;4.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致辞08:50-09:10合影及茶歇大会报告主持人:俞汝勤、汪尔康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09:10-09:40PL01汪尔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水质检测生物化学需氧量(BOD)研究09:40-10:10PL02董绍俊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基于新型能源的自供能生物电化学传感器10:10-10:40PL03俞汝勤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与传感技术促推分析化学数学化、信息化及研究范式转换10:40-11:05PL04鞠熀先南京大学生物传感中的信号放大策略11:05-11:30PL05袁若西南大学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构建新方法进展11:30-11:55PL06樊春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DNA纳米结构与生物传感器12:00-午餐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报展、仪器展8:30-18:30第一批墙报展2楼中堂8:30-18:30仪器展3楼银河厅门口走廊分组报告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下午第一分会场:地点:3楼银河厅主持人:杨海峰、肖丹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4:00-14:20IL01肖丹四川大学几种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14:20-14:40IL02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基于拉曼探针构筑的生物化学传感14:40-15:00IL03翟艳玲青岛大学荧光光谱电化学器件构建及在分析传感中的应用15:00-15:20IL04王宗花青岛大学新型比率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15:20-15:30OP01杨盛(杨荣华)长沙理工大学细胞自助式原位信号放大与超灵敏荧光成像分析15:30-15:40OP02戚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腐蚀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及评价15:40-15:50OP03陈玉凤湖南大学化学调控凝胶的形成:构建仿生细胞外基质的三维人工细胞成像平台15:00-16:00茶歇主持人:黄昊文、吴再生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6:00-16:20IL05黄昊文湖南科技大学基于金纳米簇模拟酶构建高灵敏度可视化分析检测乳腺癌抗原的生物传感方法16:20-16:40IL06吴再生福州大学核酸探针与分子诊断16:40-17:00IL07叶邦策(尹斌成)华东理工大学DNA分子机器及生物成像分析17:00-17:10OP04李春艳湘潭大学近红外碱性磷酸酶荧光探的构建及生物成像研究17:10-17:20OP05曹宇扬州大学多级孔Cu-BTC超灵敏传感器用于非电活性有机磷农药检测17:30-18:20第一批报展集中参观讨论时间主持人:袁若张晓兵要求报展作者站在报展前与与会代表面对面集中讨论,同时评比优秀墙报奖(各10)第二分会场:地点:4楼漓江厅主持人:陈卓、王赪胤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4:00-14:20IL08陈卓湖南大学基于石墨纳米囊的拉曼生化分析14:20-14:40IL09周翠松四川大学皮摩尔级单碱基错配的可视化识别14:40-15:00IL10王赪胤扬州大学自驱动自传感微悬臂传感器15:00:15:20IL11陈时洪西南大学基于功能化聚芴衍生物的超灵敏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检测Cu2+15:20-15:30OP06刘剑波湖南大学基于三棱柱DNA纳米结构的多目标检测及其级联酶固定研究15:30-15:40OP07张培盛湖南科技大学高选择性荧光探针设计及生物成像研究15:40-15:50OP08刘松杨湖南大学红细胞膜包被的团聚体颗粒作为微反应器用于NO的催化产生15:50-16:00茶歇主持人:朱志、王建秀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6:00-16:20IL12朱志厦门大学生物传感的信号转化与放大新策略16:20-16:40IL13王建秀(衣馨瑶)中南大学卟啉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SPR研究16:40-17:00IL14苏磊北京科技大学荧光金纳米簇的刻蚀化学及分析新方法研究17:00-17:10OP09吴国强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临床电解质分析用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应用17:10-17:20OP10邵娜北京师范大学银纳米颗粒比色法用于碱性磷酸酶及卵巢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17:30-18:20第一批墙报面对面交流第三分会场:地点:12楼独秀厅主持人:王桦、刘宇明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4:00-14:20IL15王桦曲阜师范大学金银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化学生物传感应用14:20-14:40IL16刘宇明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在火星大气探测中的潜在应用14:40-15:00IL17王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声表面波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15:00-15:20IL18孟子晖北京理工大学功能化光子晶体检测有机磷的研究15:20-15:30OP11周建华中山大学Plasmonicbiosensingbasedonwell-definedmetalnanostrucutres15:30-15:40OP12吴一萍上海师范大学金纳米花的可控合成、组装、敏化和SERS检测应用15:40-15:50OP13努尔古丽· 喀日新疆大学卟啉及其络合物在光波导传感器中的应用15:50-16:00茶歇主持人:汪正、余堃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6:00-16:20IL19汪正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液体阴极辉光放电光谱用于元素分析研究16:20-16:40IL20余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化工材料研究所钯镍合金薄膜型氢传感器研究16:40-17:00IL21袁智勤北京化工大学荧光贵金属纳米簇制备及其分析应用17:00-17:10OP14漆奇北京艾立特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材料特性分析的标准化研究17:10-17:20OP15曹成河西学院含腙氟离子检测试剂的开发与性能研究17:30-18:20第一批墙报面对面交流第四分会场:地点:12楼清香书屋主持人:曹忠由天艳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4:00-14:20IL22曹忠长沙理工大学基于二氧化锡中空微球的硫化氢气体传感器研究与应用14:20-14:40IL23由天艳江苏大学基于碳纳米点复合材料的传感器研究及应用14:40-15:00IL24邓健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高倍率长循环寿命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15:00-15:20IL25黄磊上海师范大学印制式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15:20-15:30OP16陈佳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基于功能化核酸的光学传感新方法用于几种生物标志物的检测15:30-15:40OP17杨治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纳米金功能化BiOI薄膜的信号抑制光电传感器检测硫酸盐还原菌15:40-15:50OP18王佳明新疆大学四苯基卟啉锰光波导气体传感器在气体检测方面的应用15:50-16:00茶歇主持人:杨占军、刘万卉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6:00-16:20IL26刘万卉烟台大学智能制剂与化学生物传感16:20-16:40IL27刘继锋天津科技大学多肽自组装结构在生物催化与分子识别中的应用16:40-17:00IL28杨占军扬州大学无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17:00-17:10OP19张如月石河子大学基于纳米多孔金膜和环糊精的双信号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双酚A测定17:10-17:20OP20王银芳上海师范大学基于铂镍纳米立方体-鲁米诺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17:30-18:20第一批墙报面对面交流时间内容地点18:30-20:30晚宴2楼中堂20:30-22:00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和刊物编委会联席会议2楼象山厅分组报告2017年11月7日星期二上午第一分会场:地点:3楼银河厅主持人:李平、魏琴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08:00-08:20IL29魏琴济南大学功能化纳米界面的组装及其在传感与能源催化领域的应用08:20-08:40IL30李平山东师范大学活体内活性氧的荧光成像研究08:40-09:00IL31谭亮湖南师范大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的多方法检测09:00-09:20IL32王旭东复旦大学Fully-reversiblehydrogenperoxideopticalsensorwithfastresponse09:20-09:30OP21王新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钯合金氢气传感器定量关系研究09:30-09:40OP22王丹丹上海中医药大学ABioluminescentSensorRevealsthatCarboxylesterase1isaNovelEndoplasmicReticulum-derivedBiomarkerforLiverInjury09:40-09:50OP23郑来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基于对巯基苯硼酸功能化银纳米粒子的比色传感器及其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09:50-10:00OP24许钬福州大学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的新方法10:00-10:10茶歇主持人:谢青季、黄行九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0:10-10:30IL33谢青季湖南师范大学基于电子转移短程效应的高敏电分析10:30-10:50IL34黄行九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纳米环境电分析化学中的晶面效应10:50-11:10IL35刘英菊华南农业大学基于纳米生物双重模拟酶的免疫传感器对微囊藻毒素的检测11:10-11:20OP25严正权曲阜师范大学可视性阳离子比色传感材料及其功能化试纸的设计制备与应用11:20-11:30OP26胡校兵上海第二工业大学Disposableelectrochemicalaptasensorbasedoncarbonnanotubes-V2O5-chitosannanocompositefordetectionofciprofloxacin11:30-11:40OP27陈建湖南科技大学基于FRET机制的荧光纳米粒子传感器11:40-11:50OP28张雨上海师范大学可见光驱动检测多巴胺的纳米Au/P25复合材料光电化学传感器12:00-午餐第二分会场:地点:4楼漓江厅主持人:陈显平、杨大驰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08:00-08:20IL36陈显平重庆大学Multi-scaleModellingBasedSelectionof2DGermaniumMonosulfideChemicalsensors08:20-08:40IL37杨大驰南开大学电化学法设计铜钯纳米拓扑结构提高氢气传感器的稳定性和气敏性08:40-09:00IL38刘锴清华大学基于二氧化钒相变的新型驱动器件09:00-09:20IL39葛广波上海中医药大学Isoform-specificenzymmaticbiosensors:designstrategiesandbiomedicalapplications09:20-09:30OP29李雪萌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学院金纳米棒-二硫化钨复合结构在氨气检测上的应用初探09:30-09:40OP30韩海涛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海岸带水体不同形态铁电化学传感器09:40-09:50OP31冯德芬广西民族大学基于MOFs@CdS和SiO2@Au复合物之间能量转移的增强型敌百虫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09:50-10:00OP32邹立伟上海中医药大学Ahighlyselectivenear-infraredfluorescentprobetodetectdipeptidylpeptidaseIVinlivingsystems10:00-10:10茶歇主持人:张友玉、王家海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0:10-10:30IL40王家海广州大学纳米孔传感器10:30-10:50IL41张友玉湖南师范大学纳米探针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10:50-11:10IL42杨光明红河学院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的制备与应用11:10-11:20OP33张丙青湖北工程学院基于TiO2光阳极的无酶葡萄糖光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11:20-11:30OP34姜晖东南大学电位敏感和电位分辨型纳米电化学发光传感器11:30-11:40OP35蔡光旭山东卓越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微型化和集成化11:40-11:50OP36张姣陕西科技大学液晶型非标记免疫传感器检测天蚕素B12:00-午餐第三分会场地点:12楼独秀厅主持人:只金芳、魏琴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08:00-08:20IL43只金芳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基于微生物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水体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的开发08:20-08:40IL44薛中华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相关重要离子和分子的可视化及电化学传感08:40-09:00IL45万逸海南大学基于丙酮酸激酶与便携式荧光仪超灵敏检测微生物09:00-09:20IL46黄晋湖南大学核酶探针用于细胞内传感09:20-09:30OP37付菲西南大学基于肽聚糖稳定的金纳米颗粒的等离子共振光散射检测溶菌酶09:30-09:40OP38王鹏山东卓越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手持式血气分析仪测试芯片的研制09:40-09:50OP39李雨晴长沙理工大学基于三角形金纳米片的复合膜修饰电极高灵敏检测L-色氨酸09:50-10:00OP40李圣凯西南大学基于双倍输出的目标物转换策略以MoS2纳米花作为模拟过氧化无酶构建ECL适体传感器检测MUC110:00-10:10茶歇主持人:陈卫、何治柯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0:10-10:30IL47陈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三维碳-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气体传感性能研究10:30-10:50IL48何治柯武汉大学一步法合成Rox-DNA功能化CdZnTeSQDs及其在葡萄糖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10:50-11:10IL49汪洪武肇庆学院新型碳材料-电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11:10-11:20OP41陈丽英仪器信息网互联网+仪器助力化学分析学科发展11:20-11:30OP42卢莹安徽农业大学基于交流阻抗技术的可再生型核酸适配体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11:30-11:40OP43曾卫佳西南大学Hemin为电化学可再生共反应促进剂用于构建高灵敏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12:00-午餐2017年11月7日星期二报展、仪器展13:50-14:30第二批报展集中参观讨论时间主持人:袁若张晓兵要求报展作者站在报展前与与会代表面对面集中讨论,同时评比优秀墙报奖(各10)2017年11月7日星期二下午大会报告及闭幕式主持人:卢小泉、樊春海地点:3楼银河厅时间类型报告人单位报告题目14:40-15:05PL07卢小泉西北师范大学卟啉及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研究15:05-15:30PL08孙立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功能材料与化学传感器15:30-15:55PL09逯乐慧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有机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15:55-16:20PL10张晓兵湖南大学高性能荧光生物成像探针的研究16:20-16:45PL11牛利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化学传感及分析仪器设计16:45-17:10PL12吴海龙湖南大学高阶化学传感与复杂体系精准定量17:10-17:30茶歇17:30-会议闭幕式主持人:吴海龙1.化学传感器杂志执行主编讲话;2.会议优秀论文和优秀报展论文颁奖;3.会议总结(组委会);4.下一届会议承办单位代表发言18:30-晚餐2017年11月8日星期三全天时间内容地点:06:30-早餐  报展目录  报展:  2017年11月6日8:30-18:30  2017年11月7日8:30-14:30  (特别是6日17:30-18:20和7日13:50-14:30,所有墙报作者都必须参与)  地点:2楼中堂  主持人:袁若张晓兵编号题目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作者单位P1钯纳米粒装饰硅纳米线及其氢气传感器的应用高敏KoreaAdvanced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P2基于多孔碳纳米微球构建4-氨基苯酚电化学传感器李阳王海波信阳师范学院P3项链状纳米粒子在饮料检测中的应用向媛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P4基于电纺丝修饰CuO葡萄糖传感器徐汀文颖上海师范大学P5高粘、柔性SERS条以及快速检测应用汪丹王丰,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P6离子液体辅助的二氧化锡为基底制备的平面钙钛矿膜用于无标记的光电化学传感器裴建英吴一萍,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P7基于聚合物纳米粒子修饰碳纳米管构建化学传感器与性能研究许升刘晓亚江南大学P8基于金/无规共聚物组装体系的分子印迹传感涂层赵伟刘晓亚江南大学P9磁珠辅助的催化发夹组装和双供体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用于核酸检测羊小海湖南大学P10热线半导体型传感器气敏响应机理研究高健高健郑州大学P11Determinationofcatechinsbasedonnitrogendopedgraphene/Au@Ptcore-shellnanomaterialsmodified陈显兰红河学院P12一种集核酸提取、等温扩增、结果判读的一体化A群轮状病毒快速诊断纸芯片叶辛方雪恩,孔继烈复旦大学P13垂直定向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及表征蒋建朋蒋建朋西安邮电大学P14基于聚左旋多巴/MWCNTs复合材料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卫志强杨晖河南科技大学P15鳞状细胞癌抗原和癌胚抗原在免疫层析分析装置上的同时检测刘燕毛勋西北大学P16基于酶促金属化信号放大的碱性磷酸酶液晶生物传感器字琴江周川华云南大学P17基于三维多孔类石墨烯的对乙酰氨基酚和对氨基苯酚电化学检测冯岩龙郭慢丽华南师范大学P18快速响应的双光子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内内源性甲醛成像辛芳云敬静,张小玲北京理工大学P19NiO/ZnOp-n结酶生物传感用于海水有机磷检测赵明岗赵明岗中国海洋大学P20基于目标循环及核酸纳米结构信号放大的miRNA非标记电化学测定熊梅赵晶瑾广西师范大学P21基于解磷定/二硫化钼量子点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有机磷的检测尹文青彭娟宁夏大学P22基于Ir/MnO2标记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免疫传感器的研制马玉洪杨云慧云南师范大学P23DetectionofFourTetracyclineVeterinaryDrugsinMilkBasedonFluorescentAptasensorandCatalyticHairpinAssemblyReaction周琛YongxinLi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P24基于石墨烯量子点构建银离子的比率传感平台雷翠华朱树芸曲阜师范大学P25α-取代丙烯酸酯模板分子工程用于多硫化氢快速荧光成像郭敬儒杨盛,杨荣华长沙理工大学P26基于二硫化钼量子点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有机磷张慧佳彭娟宁夏大学P27基于7,7,8,8-四氰基喹啉甲烷与氧化石墨烯的谷胱甘肽电化学传感研究袁柏青袁柏青安阳师范学院P28一种用于高效光动力治疗的硅基纳米材料王荣贵陈惠,孔继烈复旦大学P29硫化铅纳米晶基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高灵敏检测甲胎蛋白沙海峰贾能勤上海师范大学P30基于二氧化钛-石墨烯纳米复合物的光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测定土霉素封科军封科军惠州学院P31DNA纳米机器构建及其分析应用郑姣何治柯武汉大学P32近红外成像介导的协同光动力学/化学癌症治疗的前药设计刘红文张晓兵湖南大学P33海胆状氧化酶活性钴酸镍微球的制备及其比色检测对苯二酚的应用宋亚文赵明岗,陈守刚中国海洋大学P34基于酶致碱式碳酸铜矿化的高灵敏比色免疫分析黎波赖国松湖北师范大学P35多壁碳纳米管和金纳米粒子修饰的辛基酚可抛式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李海玉张庆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P36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活性的简便灵敏免标记荧光检测李雪君张亮亮广西师范大学P37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铝纳米锥阵列及其生物传感应用张力周建华中山大学P38基于BSA-AuNCs/AChE高灵敏度荧光传感器检测有机磷农药罗庆娇邱萍南昌大学P39双亲聚合物改性碳纳米管在亚硝酸盐检测的应用朱晓洁刘晓亚江南大学P40基于片状Fe:TiO2复合Bi2S3纳米材料的光电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卡那霉素陈全友谭学才广西民族大学P41金三角-量子点复合物在心肌肌钙蛋白I检测的应用王瑛姝婷周建华中山大学P42聚L-甲硫氨酸修饰电极测定碘刘旭孙登明,高慧淮北师范大学P43基于卟啉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判别33种茶叶原产地尹桥波付海燕中南民族大学P44磁珠辅助的催化发夹组装和双供体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用于DNA的检测方红梅羊小海,王柯敏湖南大学P45一种快速检测苯硫酚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其应用高倩曾荣今湖南科技大学P46可视化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分析陈俊华陈俊华广东省生态环境技术研究所P47凝集素微阵列芯片在活细胞表面糖基化合物靶标筛选中的应用田荣荣ZhenxinWang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P48AnenhancednonenzymaticelectrochemicalglucosesensorbasedonPddopedCumodifiedelectrode李崭虹Zhi-GangZhu上海第二工业大学P49Polyacrylamide-PhyticAcid-PolydopamineConductingPorousHydrogelforEfficientRemovalofWater-SolubleDyes赵珍LinaMa,ZhenxinWang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P50基于3D石墨烯-普鲁士蓝构建的电化学尿酸传感器李鹏威贾能勤上海师范大学P51基于二氧化锡和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对SF6分解产物的气敏特性研究褚继峰杨爱军西安交通大学P52一种基于双波长快速区分和检测GSH与Cys/Hcy的荧光探针杨贇山曾荣今湖南科技大学P53碳量子点荧光探针及其对丙酮的选择性检测赛丽曼黄磊上海师范大学P54基于无定型配位聚合物的近红外碱性磷酸酶纳米荧光探针的构建周东叶李春艳湘潭大学P55基于氟硼吡咯的近红外半胱氨酸荧光探针的构建江文丽李春艳湘潭大学P56介孔纳米金修饰的高灵敏拉曼免疫探针黄亚齐林大杰,王舜温州大学P57金纳米颗粒催化增长增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用于microRNA的高灵敏检测聂文艳王青,王柯敏湖南大学P58血红蛋白的电化学检测侯嘉婷韩国成桂林电子科技大学P59基于多孔纳米花结构的Co3O4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胡婧婷胡婧婷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P60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表面增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探索王阳阳周建华中山大学P61基于金纳米颗粒的裂开型脱氧核酶探针用于细胞内microRNA的放大检测吴亚楠黄晋,王柯敏湖南大学P62基于金/银合金的比率型SERS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一氧化氮的成像分析司艳美李继山湖南大学P63双通道电化学分析系统对β-淀粉蛋白寡聚体和纤维丝的同步测定于妍妍于妍妍徐州医科大学P64类石墨烯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用于亚硝酸盐的高灵敏安培检测杨玫郭慢丽华南师范大学P65一种新型咔唑席夫碱荧光探针的制备及高效识别铝离子(Ⅲ)的性能研究张献张献齐鲁工业大学P66光子晶体水凝胶传感器陈千山吴朝阳湖南大学P67基于功能核酸的液晶生物传感研究蒋婷婷吴朝阳湖南大学P68葫芦脲与叠氮基共功能化石墨烯用于构建超灵敏电致点击化学传感器韦天香韦天香,戴志晖南京师范大学P69化学计量学辅助液相色谱全扫描质谱同时检测奶粉中多种雌激素孙小东吴海龙湖南大学P70基于聚亚甲基蓝颗粒的唾液隐血可逆检测罗崇岱周建华中山大学P71基于多功能血红素/G-四链体纳米线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铅离子卿敏袁若,张进西南大学P72比率型双光子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细胞内pH检测于欣艳李继山湖南大学P73微波辅助制备碳量子点荧光及其应用于茶多酚含量的检测吴春莲韦庆益华南理工大学P74基于Ag/Au核壳纳米颗粒修饰单壁碳纳米管的比率型SERS探针用于细胞内核酸内切酶的检测分析覃小洁李继山湖南大学P75氧化石墨烯/金纳米颗粒/四苯基卟啉纳米复合材料用于镉离子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刘静李继山湖南大学P76SilverNanoclusterswithEnhancedFluorescenceandSpecificionRecognitionTriggeredbyAlcoholSolvents:AHighlySelectiveFluorimetricStrategyforIodideIonsinUrine冯路平HuaWang曲阜师范大学P77MesoporousSilver?MelamineNanowiresFormedbyControlledSupermolecularSelf-Assembly:ASelectiveSolid-StateElectroanalysisforProbingMultipleSulfidesinHyperhalineMediathroughtheSpecificSulfide?ChlorideReplacementReactions刘敏HuaWang曲阜师范大学P78基于交替三线性分解的二阶标准加入法建模液相色谱-质谱数据用于检测血浆中抗癌药:克服基质干扰和基质效应胡勇吴海龙湖南大学P79LC-MS结合二阶校正方法快速测定面膜中非法添加的15种糖皮质激素龙婉君吴海龙湖南大学P80三维荧光结合二阶校正方法测定辣椒中三种罗丹明类染料的含量常月月吴海龙湖南大学P81化学计量学辅助HPLC-DAD快速测定蜂胶中十八种多酚类物质刘倩吴海龙湖南大学P82可实时再生的共反应促进剂控制增强苝四甲酸/过硫酸根体系用于电化学发光分析雷燕梅袁若西南大学P83HPLC-DAD结合二阶校正方法同时测定中成药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的11种非甾体抗炎药王童吴海龙,俞汝勤湖南大学P84基于炔基的比率型SERS纳米传感器用于活细胞和组织中Caspase-3的检测吕梦李继山湖南大学P85化学计量学辅助HPLC-DAD策略用于同时定量分析中药川穹的中6种活性成分肖蓉吴海龙湖南大学P86生物素化抗体-无机盐杂化纳米花三维ELISA用于甲胎蛋白的快速高效检测刘宇澄何治柯武汉大学P87基于SBA-15/氧化苏木精/青霉素酶/nafion修饰玻碳电极的青霉素电化学传感器罗晴谭学才广西民族大学P88Ag纳米粒子/壳聚糖/石墨烯修饰电极与HIV相互作用的研究弓巧娟弓巧娟运城学院P89基于ATP促进目标物循环的新型荧光检测法检测MicroRNA-21文智斌袁若,柴雅琴西南大学P90基于功能化β环糊精—二茂铁主客体识别复合物构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谢西月袁亚利,袁若西南大学P91基于DNA酶剪切循环驱动的DNA镊子来构建高效酶级联放大的可再生传感器寇贝贝袁亚利,袁若西南大学P92基于p型硫化铅量子点猝灭富勒烯-纳米金包二硫化钼构建光致电化学传感器李孟洁袁若,柴雅琴西南大学P93Fully-reversiblehydrogenperoxideopticalsensorwithfastresponse丁龙江Xu-dongWang复旦大学P94基于卟啉锰同时作为猝灭剂和模拟酶构建光致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黄廖静袁亚利,袁若西南大学P95Anactivity-basednear-infraredfluorescentprobefornativehumanalbuminanditsbio-imagingapplicationinlivingcells金强葛广波上海中医药大学P96一步法构建基于分子印迹-丝网印刷电极的可抛式农残快检传感器刘江李迎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P97生物质炭基NiCo2O4的制备及室温下NH3气敏性研究吕贺史克英黑龙江大学P98级联放大的高灵敏CEA荧光适体传感器研究杨文婷许文菊西南大学P99基于Ni3N-Co3N纳米棒阵列的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尤超熊小莉四川师范大学P100基于红绿蓝模型的金纳米团簇可视化检测汞离子邓文清熊小莉,黄科四川师范大学P101金团簇纸片氢化物发生-顶空固相萃取荧光可视化测锌代蕊黄科,熊小莉四川师范大学P102非标记型荧光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鸟嘌呤及其衍生物的检测陈敬华陈敬华福建医科大学P103液相色谱-单级质谱结合数学分离用于食品中8种塑化剂的同时绿色定量分析方焕吴海龙湖南大学P104荧光素@ZIF-8复合材料的比率荧光传感器用于铜离子的检测刘楠汪莉江西师范大学P105COFs@罗丹明-B复合材料的比率荧光传感器检测银离子蔡可莹宋永海江西师范大学P106人血清白蛋白-染料结合的荧光自助放大策略用于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检测齐鹏邹振,杨荣华长沙理工大学P107基于3D氮掺杂石墨泡沫构建的无支撑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检测H2O2和葡萄糖张玉李迎春石河子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P108基于Ce@ZnO中空微球修饰的光纤气体传感器用于室温下丙酮气体的检测张路李迎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P109P110多孔分层Co3O4/CuO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室温NOx气敏特性研究刘思宇李丽,史克英黑龙江大学P111电化学传感器中引入肖特基势垒:一种构建电化学传感器的新策略王兴涛赵明岗,陈守刚中国海洋大学P112石墨烯量子点-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其用于癌胚抗原检测研究文为文为,王升富湖北大学P113Au修饰SnO2超薄纳米片的水热法合成及其低温甲醛气敏性能张乐喜张乐喜,别利剑天津理工大学P114钌硅纳米粒子表面增强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超灵敏检测伏马菌素B1张修华张修华,王升富湖北大学P115基于铜纳米簇和核酸外切酶信号放大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用于miRNA21的超灵敏检测王升富王升富湖北大学P116构建新型双光子比率型荧光探用于快速检测SO2衍生物杨晓光杨盛,杨荣华长沙理工大学P117杂交链式反应的生物条形码放大技术检测CEA吴媛晋晓勇宁夏大学P118基于银片和上转换纳米颗粒间能量转移原理检测鱼精蛋白和胰蛋白酶陈洪雨张友玉湖南师范大学P119光电化学检测用无定型a-MoSx/RGO异质膜宋文波宋文波吉林大学P120一种脂滴定位的聚集发光荧光探针对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以及成像应用李雅倩李海涛湖南师范大学P121卤键在分子识别中的应用李丽丽晋卫军北京师范大学P122化学修饰的DNA荧光探针用于乳腺癌细胞中miRNA-21的检测和抑制李静黄晋*,王柯敏*湖南大学P123基于碳点及I-的类酶催化反应构建双信号传感器用于尿样中I-的检测王海燕张友玉湖南师范大学P124氧化镁/中空碳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CO2吸附性能研究焦成丽江河清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P125运用CCD荧光传感技术对DNA在2D界面上的游走过程进行跟踪与监测闫安杜民,李春艳福建医科大学P126基于P型BiOCl/TiO2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毒死蜱罗燕妮谭学才广西民族大学P127基于染料-钴纳米片的荧光传感器用于焦磷酸根检测与细胞成像黄伟涛黄伟涛湖南师范大学P128银-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中的应用任晓慧李欣哈尔滨工业大学P129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在线检测传感器黄家怿黄家怿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研究所P130离子液体功能单体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器与2,4,6-三氯苯酚选择性识别研究卢星李蕾浙江师范大学,嘉兴学院P131制备碳量子点-分子印迹复合材料分析硝磺草酮陈立钢陈立钢东北林业大学P132基于双发射碲化镉量子点介孔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用于三聚氰胺的可视化检测张靓陈立钢东北林业大学P133制备碳化氮分子印迹复合材料检测奶粉中金霉素王尚书陈立钢东北林业大学P134分子印迹-碳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制备其对蜂蜜中土霉素的检测刘浩驰丁兰吉林大学P135氮氧化物化学电阻气体传感器进展与讨论赵将赵将国民核生化灾害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P136ApH-resolvedcolorimetricbiosensor:thenewdimensionformultipletargetsdetection郝楠KunWang江苏大学P137基于纳米金/碳量子点的荧光适体传感器用于ATP检测刘帅王慰郑州轻工业学院P138基于碳量子点和核酸适体的多巴胺检测传感器魏星姜利英郑州轻工业学院P139荧光素/铜纳米簇复合物比例荧光探针用于比率和可视化检测盐酸吗啉王本乾桂日军,王宗花青岛大学P140一种基于双金属和氧化石墨烯/硫堇复合物生物传感用于尿酸的测定高小惠桂日军,王宗花青岛大学P141用于L-组氨酸检测的酶扩增DNA-铜纳米簇荧光探针研究王星星何婧琳,曹忠长沙理工大学P142基于蚀刻引发电化学发光恢复构建氰化物传感器冯莹莹池毓务福州大学P143基于铜离子调控纳米金氮化碳复合物蚀刻与发光性能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吴海山池毓务福州大学P144碳量子点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在细胞色素c成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张海娟邱洪灯中科院兰州化物所P145肿瘤标志物化学传感分析及药物运输的研究郭英姝张书圣临沂大学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会议指南20171025-chl(1).pdf
  • 研究开发出基于FBG传感原理的触觉传感器应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创中心研究员王磊团队在基于布拉格光栅光纤传感原理在微创手术的应用——活体组织触诊的研究中实现了活体组织的精准力信息反馈和肿块信息的定位检测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Development of a Fiber Bragg Grating-based Force Sensor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Case Study of Ex-vivo Tissue Palpa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创手术(MIS)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传统手术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仍与MIS有关。例如,在进行微创外科手术期间,医护人员会暴露在手术室中发现的放射线和整形外科危害中。引入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技术成为了比传统微创手术更好的替代方案;然而,机器人辅助手术过程中伴随着外科医生的触觉丧失。外科医生通过操作机器人来进行微创手术,手术期间医生无法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并且分析人体器官,因此无法保证所进行的手术的可靠性。在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触觉去感知器官的异常情况,进而判断器官中是否存在肿瘤和肿块。但随着医疗机器人的普及,这种可获得的触觉信息尚未有效集成到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中,因此要求机器需要具有更高精确度和灵敏度的触觉信息反馈。深圳先进院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组织触诊中的高灵敏度布拉格光栅光纤(FBG)传感方案,与以往的电容式传感方案不同,光纤传感器与手术期间的磁共振(MR)系统和成像系统兼容。   为此,研究设计了用于微创手术的一维远端力传感器。其中,传感器结构中嵌有双光栅元件可用于解耦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应变和温度交叉影响,实现更精准的力觉检测。研究中,科研人员基于双光栅元件结构设计出发,推导出相应的柔性结构理论模型。通过fmincon函数对柔性件进行了基于物理模型的优化设计,确定了结构的关键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柔性件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进行分析,在理论基础上验证了该柔性件的可行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传感器性能,并基于前馈神经网络对数据进行标定,该网络模型可精准预测力与波长偏移量的关系。研究还进行了温度补偿实验,验证了双光栅元件能够有效的进行温度解耦方案。实验结果表明,FBG传感器能够在1N范围内感知力值,平均相对误差小于满量程的2%;温度补偿后的误差0.8 mN。科研人员进一步对猪肝器官进行组织触诊实验,验证所提传感器设计在微创手术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研究实现了组织触诊中器官肿块信息的精准力反馈和定位检测,并提出了新型的温度解耦方案和传感器标定方法,为微创手术中手术机器人的触觉信息检测提供了有效技术路线,有望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介入式医疗中的手术路径导航和机器控制中的应用。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 回顾 展示 探讨 推动 ——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新型传感器技术在仪器仪表领域应用分论坛”成功举办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018年11月12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科技厅、郑州市政府等单位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承办的“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于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由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新型传感器技术在仪器仪表领域应用分论坛”于12日下午成功举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理事长、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曾艳丽、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仕卿出席了此次专题论坛,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徐开先致开幕词。来自全国各地的传感器行业专业人士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5eed8c6-07c0-45bd-8f37-cbce7879340f.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名誉理事长、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原院长/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徐开先致开幕词/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论坛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做了精彩的报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首席教授田贵云教授以题为“用于无损检测和评价的多物理及传感器成像系统”报告精彩开篇。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8a6df3a1-77eb-4d98-843b-6313c8d62bf1.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首席教授田贵云/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袁峰结合多年传感器应用技术的积淀与大家分享“新型传感器技术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097f9233-d0ec-4c57-bdde-57c44abe0147.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袁峰/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汉威电子集团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古瑞琴梳理了“气体传感器的行业应用及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古总为我们讲述了气体传感器在环境空气监测、医疗、食品链监控、车用气体传感器及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方向,让我们对传感器有了更丰富的认识。中国传感器市场仍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70%的传感器来自进口,中国传感器市场份额较少,中美贸易战更是引起了中国人的觉醒。对中国未来传感器市场的发展,古总提出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国产厂商不断探索、创新共同的努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fc401411-01c4-4e04-97ac-2731cd8cda2e.jpg" title="4.jpg" alt="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汉威电子集团郑州炜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古瑞琴/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传感器分联盟理事长谷荣祥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大家解读了“智能传感器在智慧城市中应用”技术。谷董说,感知、传输、计算、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四大构想。传感器可以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智慧城市需要一套合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他指出中星测控未来将在市场、工业、军工、民生等的应用方面做出努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4007e8f-2616-4bee-b68d-58022cacce8a.jpg" title="5.jpg" alt="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董事长谷荣祥/span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上海兰宝传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勇基于兰宝智能制造新模式解读了“智能传感技术在数字化工厂中的运用”。报告中指出,数字化的基本要求就是让每一个单体的设备、每一个部件具备数据运算、通讯、基于信息融合的精确布置,以及远程运维、远程协调和自我管理的功能。智能制造的重点是装备和生产数字化 智能传感器技术与智能化的应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他提出,未来的传感技术要紧紧围绕智能制造,来加大产品的供应。/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c6bfbf7-690d-4542-8d5c-1e1907c9d8bc.jpg" title="6.jpg" alt="6.jpg"/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上海兰宝传感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勇/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最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磁电子中心主任钱正洪教授的报告“新型自旋传感器件设计与应用技术”将论坛气氛推向高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018aee6e-50e0-461a-bc7a-19ebe9331c8e.jpg" title="7.jpg" alt="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磁电子中心主任钱正洪/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六位嘉宾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演绎与分享,这场技术盛宴作为世界传感器大会的分论坛活动,回顾总结了新型传感器技术在仪器仪表领域的成就,同时展示了最新的前沿研究和应用成果,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推动传感器领域的创新研究与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p
  • HORIBA国际用户简讯|生物传感器,让人工智能真正活过来
    供稿:sophie编辑:joanna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生物物质变化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出来。例如,生物传感器感知到人体生物物质的变化,判断人由睡眠状态进入清醒状态,将此信息反馈给电视机,电视接收到这个信息后便自动播放早间新闻。生物传感器品类众多,其中肽核酸(pna)阵列芯片与srpi结合形成的生物传感器稳定性高,与核酸杂交特异性及亲和力强,是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基因治疗、分子杂交、pcr扩增、核酸捕获和基因分离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如何有效提高此类生物传感器工作效率,仍是时下研究热点。其中待检测核酸与生物传感器中pna阵列芯片的杂交效率,对整体工作效率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图片来源于网络)近期布达佩斯工业与经济大学无机和分析化学系研究人员利用spri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技术强大的并行检测的能力,制备高杂交效率的pna阵列芯片,将实验周期缩短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布达佩斯工业与经济大学(图片来源于网络)众所周知,传统的方法制备pna阵列芯片,将巯基修饰的pna通过au-s键固定到镀金芯片上。修饰的过程需要优化固定缓冲液的种类和ph值,配体本身的浓度等实验条件,以实现高的杂交效率。该过程通常涉及几十次控制实验,以获取优的实验条件。而布达佩斯工业与经济大学的方法是采用spri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采用spri-plex ii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仪作为检测工具。利用阵列式芯片的并行处理能力,将上述需要条件优化的实验巧妙的安排在一块芯片完成,大的提高实验成功率。研究结果表明:预杂交的pna探针固定形成的pna阵列芯片的后续杂交效率优。该种方法可以拓展到其它的免标记检测体系,快速优化实验条件,缩短实验周期,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图为两种肽核酸层微点样固定方法及相应杂交结果利用单链pna点样方法出现两种结果,均表现弱spr信号: a:pna探针“lie down”导致待检测rna不能与之杂交 b:pna探针浓度太高造成空间位阻使rna不能与之杂交利用dna预杂交的pna点样方法,结果如c所示:spr信号增强,即此时的pna杂交效率更高。此项研究工作以《reliable microspotting methodology for peptidenucleic acid layers with high hybridization efficiency on gold spr imaging chips》为题,被选为《analytical methods》封面文章,(扫描二维码可直达英文原文)。 扫描识别查看二维码阅读英文原文如您希望了解本研究中的仪器测试方法,还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留言,与我们的技术专家咨询。 扫描识别查看二维码进行留言得益于这些研究人员的精益求精和探索精神,人类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未来,也许一只鞋都会比人更“机灵”。它可以自动调节大小、形状、温度、质地和颜色,还会在你需要时,自己滑动到你的双脚跟前。生物传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步,不禁让人好奇,再过十年,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预想,不妨和我们交流一下吧!今日话题借助生物传感器,可能是这样:清晨,电视机察觉你醒了,自动播放新闻午间,咖啡机发现你累了,自发制作咖啡为你提神夜里,电灯感知到你的睡意,主动调暗灯光……除了这些酷炫的体验,你还有什么脑洞大开的想法呢?欢迎进行留言。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结合旗下具有近 200 年发展历史的 jobin yvon 光学光谱技术,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今天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
  • 传感器的科普知识来啦!
    传感器(Sensor)是一种常见的却又很重要的器件,它是感受规定的被测量的各种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为有用信号的器件或装置。对于传感器来说,按照输入的状态,输入可以分成静态量和动态量。我们可以根据在各个值的稳定状态下,输出量和输入量的关系得到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主要指标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灵敏度和准确度等。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则指的是对于输入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响应特性。动态特性通常采用传递函数等自动控制的模型来描述。通常,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都有微弱的低频信号,外界的干扰有的时候的幅度能够超过被测量的信号,因此消除串入的噪声就成为了一项关键的传感器技术。  物理传感器  物理传感器是检测物理量的传感器。它是利用某些物理效应,把被测量的物理量转化成为便于处理的能量形式的信号的装置。其输出的信号和输入的信号有确定的关系。主要的物理传感器有光电式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电磁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导纤维传感器等。作为例子,让我们看看比较常用的光电式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把光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它直接检测来自物体的辐射信息,也可以转换其他物理量成为光信号。其主要的原理是光电效应:当光照射到物质上的时候,物质上的电效应发生改变,这里的电效应包括电子发射、电导率和电位电流等。显然,能够容易产生这样效应的器件成为光电式传感器的主要部件,比如说光敏电阻。这样,我们知道了光电传感器的主要工作流程就是接受相应的光的照射,通过类似光敏电阻这样的器件把光能转化成为电能,然后通过放大和去噪声的处理,就得到了所需要的输出的电信号。这里的输出电信号和原始的光信号有一定的关系,通常是接近线性的关系,这样计算原始的光信号就不是很复杂了。其它的物理传感器的原理都可以类比于光电式传感器。  物理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我们仅仅就生物医学的角度来看看物理传感器的应用情况,之后不难推测物理传感器在其他的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比如血压测量是医学测量中的最为常规的一种。我们通常的血压测量都是间接测量,通过体表检测出来的血流和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测出脉管里的血压值。测量血压所需要的传感器通常都包括一个弹性膜片,它将压力信号转变成为膜片的变形,然后再根据膜片的应变或位移转换成为相应的电信号。在电信号的峰值处我们可以检测出来收缩压,在通过反相器和峰值检测器后,种传感器外形我们可以得到舒张压,通过积分器就可以得到平均压。  让我们再看看呼吸测量技术。呼吸测量是临床诊断肺功能的重要依据,在外科手术和病人监护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使用用于测量呼吸频率的热敏电阻式传感器时,把传感器的电阻安装在一个夹子前端的外侧,把夹子夹在鼻翼上,当呼吸气流从热敏电阻表面流过时,就可以通过热敏电阻来测量呼吸的频率以及热气的状态。  再比如最常见的体表温度测量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却有着复杂的测量机理。体表温度是由局部的血流量、下层组织的导热情况和表皮的散热情况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测量皮肤温度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热电偶式传感器被较多的应用到温度的测量中,通常有杆状热电偶传感器和薄膜热电偶传感器。由于热电偶的尺寸非常小,精度比较高的可做到微米的级别,所以能够比较精确地测量出某一点处的温度,加上后期的分析统计,能够得出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这是传统的水银温度计所不能比拟的,也展示了应用新的技术给科学发展带来的广阔前景。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仅仅在生物医学方面,物理传感器就有着多种多样的应用。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多功能、有图像的、有智能的传感器。传感器测量作为数据获得的重要手段,是工业生产乃至家庭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器件,而物理传感器又是最普通的传感器家族,灵活运用物理传感器必然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效益。  光纤传感器  近年来,传感器在朝着灵敏、精确、适应性强、小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光纤传感器这个传感器家族的新成员倍受青睐。光纤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例如:抗电磁干扰和原子辐射的性能,径细、质软、重量轻的机械性能,绝缘、无感应的电气性能,耐水、耐高温、耐腐蚀的化学性能等,它能够在人达不到的地方(如高温区),或者对人有害的地区(如核辐射区),起到人的耳目的作用,而且还能超越人的生理界限,接收人的感官所感受不到的外界信息。  光纤传感器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技术,可以用来测量多种物理量,比如声场、电场、压力、温度、角速度、加速度等,还可以完成现有测量技术难以完成的测量任务。在狭小的空间里,在强电磁干扰和高电压的环境里,光纤传感器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能力。目前光纤传感器已经有70多种,大致上分成光纤自身传感器和利用光纤的传感器。  所谓光纤自身的传感器,就是光纤自身直接接收外界的被测量。外接的被测量物理量能够引起测量臂的长度、折射率、直径的变化,从而使得光纤内传输的光在振幅、相位、频率、偏振等方面发生变化。测量臂传输的光与参考臂的参考光互相干涉(比较),使输出的光的相位(或振幅)发生变化,根据这个变化就可检测出被测量的变化。光纤中传输的相位受外界影响的灵敏度很高,利用干涉技术能够检测出10的负4次方弧度的微小相位变化所对应的物理量。利用光纤的绕性和低损耗,能够将很长的光纤盘成直径很小的光纤圈,以增加利用长度,获得更高的灵敏度。  光纤声传感器就是一种利用光纤自身的传感器。当光纤受到一点很微小的外力作用时,就会产生微弯曲,而其传光能力发生很大的变化。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对光纤的作用就是使光纤受力并产生弯曲,通过弯曲就能够得到声音的强弱。光纤陀螺也是光纤自身传感器的一种,与激光陀螺相比,光纤陀螺灵敏度高,体积小,成本低,可以用于飞机、舰船、导弹等的高性能惯性导航系统。如图就是光纤传感器涡轮流量计的原理。  另外一个大类的光纤传感器是利用光纤的传感器。其结构大致如下:传感器位于光纤端部,光纤只是光的传输线,将被测量的物理量变换成为光的振幅,相位或者振幅的变化。在这种传感器系统中,传统的传感器和光纤相结合。光纤的导入使得实现探针化的遥测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光纤传输的传感器适用范围广,使用简便,但是精度比第一类传感器稍低。  光纤在传感器家族中是后期之秀,它凭借着光纤的优异性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在生产实践中值得注意的一种传感器。  仿生传感器  仿生传感器,是一种采用新的检测原理的新型传感器,它采用固定化的细胞、酶或者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与换能器相配合组成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近年来生物医学和电子学、工程学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这种传感器的特点是机能高、寿命长。在仿生传感器中,比较常用的是生体模拟的传感器。  仿生传感器按照使用的介质可以分为: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等。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仿生传感器和生物学理论的方方面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是生物学理论发展的直接成果。在生体模拟的传感器中,尿素传感器是最近开发出来的一种传感器。下面就以尿素传感器为例子介绍仿生传感器的应用。  尿素传感器,主要是由生体膜及其离子通道两部分构成。生体膜能够感受外部刺激影响,离子通道能够接收生体膜的信息,并进行放大和传送。当膜内的感受部位受到外部刺激物质的影响时,膜的透过性将产生变化,使大量的离子流入细胞内,形成信息的传送。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生体膜的组成成分膜蛋白质,它能产生保形网络变化,使膜的透过性发生变化,进行信息的传送及放大。生体膜的离子通道,由氨基酸的聚合体构成,可以用有机化学中容易合成的聚氨酸的聚合物(L一谷氨酸,PLG)为替代物质,它比酶的化学稳定性好。PLG是水溶性的,本不适合电机的修饰,但PLG和聚合物可以合成嵌段共聚物,形成传感器使用的感应膜。  生体膜的离子通道的原理基本上与生体膜一样,在电极上将嵌段共聚膜固定后,如果加感应PLG保性网络变化的物质,就会使膜的透过性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流的变化,由电流的变化,便可以进行对刺激性物质的检测。  尿素传感器经试验证明是稳定性好的一种生体模拟传感器,检测下限为10的负3次方的数量级,还可以检测刺激性物质,但是暂时还不适合生体的计测。  目前,虽然已经发展成功了许多仿生传感器,但仿生传感器的稳定性、再现性和可批量生产性明显不足,所以仿生传感技术尚处于幼年期,因此,以后除继续开发出新系列的仿生传感器和完善现有的系列之外,生物活性膜的固定化技术和仿生传感器的固态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不久的将来,模拟生体功能的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仿生传感器将出现,有可能超过人类五官的敏感能力,完善目前机器人的视觉、味觉、触觉和对目的物进行操作的能力。我们能够看到仿生传感器应用的广泛前景,但这些都需要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拭目以待这一天的到来。  红外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这种技术已经在现代科技、国防和工农业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红外传感系统是用红外线为介质的测量系统,按照功能能够分成五类:(1)辐射计,用于辐射和光谱测量 (2)搜索和跟踪系统,用于搜索和跟踪红外目标,确定其空间位置并对它的运动进行跟踪 (3)热成像系统,可产生整个目标红外辐射的分布图象 (4)红外测距和通信系统 (5)混合系统,是指以上各类系统中的两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红外系统的核心是红外探测器,按照探测的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热探测器和光子探测器两大类。下面以热探测器为例子来分析探测器的原理。  热探测器是利用辐射热效应,使探测元件接收到辐射能后引起温度升高,进而使探测器中依赖于温度的性能发生变化。检测其中某一性能的变化,便可探测出辐射。多数情况下是通过热电变化来探测辐射的。当元件接收辐射,引起非电量的物理变化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变换后测量相应的电量变化。  电磁传感器  磁传感器是最古老的传感器,指南针是磁传感器的最早的一种应用。但是作为现代的传感器,为了便于信号处理,需要磁传感器能将磁信号转化成为电信号输出。应用最早的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造的磁电式的传感器。这种磁电式传感器曾在工业控制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到今天已经被以高性能磁敏感材料为主的新型磁传感器所替代。  在今天所用的电磁效应的传感器中,磁旋转传感器是重要的一种。磁旋转传感器主要由半导体磁阻元件、永久磁铁、固定器、外壳等几个部分组成。典型结构是将一对磁阻元件安装在一个永磁体的刺激上,元件的输入输出端子接到固定器上,然后安装在金属盒中,再用工程塑料密封,形成密闭结构,这个结构就具有良好的可靠性。磁旋转传感器有许多半导体磁阻元件无法比拟一款电磁传感器的外形的优点。除了具备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大的输出信号外,而且有很强的转速检测范围,这是由于电子技术发展的结果。另外,这种传感器还能够应用在很大的温度范围中,有很长的工作寿命、抗灰尘、水和油污的能力强,因此耐受各种环境条件及外部噪声。所以,这种传感器在工业应用中受到广泛的重视。  磁旋转传感器在工厂自动化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因为这种传感器有着令人满意的特性,同时不需要维护。其主要应用在机床伺服电机的转动检测、工厂自动化的机器人臂的定位、液压冲程的检测、工厂自动化相关设备的位置检测、旋转编码器的检测单元和各种旋转的检测单元等。  现代的磁旋转传感器主要包括有四相传感器和单相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四相差动旋转传感器用一对检测单元实现差动检测,另一对实现倒差动检测。这样,四相传感器的检测能力是单元件的四倍。而二元件的单相旋转传感器也有自己的优点,也就是小巧可靠的特点,并且输出信号大,能检测低速运动,抗环境影响和抗噪声能力强,成本低。因此单相传感器也将有很好的市场。  磁旋转传感器在家用电器中也有大的应用潜力。在盒式录音机的换向机构中,可用磁阻元件来检测磁带的终点。家用录像机中大多数有变速与高速重放功能,这也可用磁旋转传感器检测主轴速度并进行控制,获得高画面的质量。洗衣机中的电机的正反转和高低速旋转功能都可以通过伺服旋转传感器来实现检测和控制。  这种开关可以感应到进入自己检验区域的金属物体,控制自己内部电路的开或关。开关自己产生磁场,当有金属物体进入到磁场会引起磁场的变化。这种变化通过开关内部电路可以变成电信号。  更加突出电磁传感器是一门应用很广的高新技术,国内、国外都投入了一定的科研力量在进行研究,这种传感器的应用正在渗透入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其地位和作用必将。  磁光效应传感器  现代电测技术日趋成熟,由于具有精度高、便于微机相连实现自动实时处理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在电气量和非电气量的测量中。然而电测法容易受到干扰,在交流测量时,频响不够宽及对耐压、绝缘方面有一定要求,在激光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能够解决上述的问题。  磁光效应传感器就是利用激光技术发展而成的高性能传感器。激光,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又一新技术,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掌握和利用光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以往普通光源单色度低,故很多重要的应用受到限制,而激光的出现,使无线电技术和光学技术突飞猛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现在,利用激光已经制成了许多传感器,解决了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技术难题,使它适用于煤矿、石油、天然气贮存等危险、易燃的场所。  比如说用激光制成的光导纤维传感器,能测量原油喷射、石油大罐龟裂的情况参数。在实测地点,不必电源供电,这对于安全防爆措施要求很严格的石油化工设备群尤为适用,也可用来在大型钢铁厂的某些环节实现光学方法的遥测化学技术。  磁光效应传感器的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的偏振状态来实现传感器的功能。当一束偏振光通过介质时,若在光束传播方向存在着一个外磁场,那么光通过偏振面将旋转一个角度,这就是磁光效应。也就是可以通过旋转的角度来测量外加的磁场。在特定的试验装置下,偏转的角度和输出的光强成正比,通过输出光照射激光二极管LD,就可以获得数字化的光强,用来测量特定的物理量。  自六十年代末开始,RC Lecraw提出有关磁光效应的研究报告后,引起大家的重视。日本,苏联等国家均开展了研究,国内也有学者进行探索。磁光效应的传感器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能和抗干扰、频响宽、响应快、安全防爆等特性,因此对一些特殊场合电磁参数的测量,有独特的功效,尤其在电力系统中高压大电流的测量方面、更显示它潜在的优势。同时通过开发处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也可以实现电焊机和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自动实时测量。在磁光效应传感器的使用中,最重要的是选择磁光介质和激光器,不同的器件在灵敏度、工作范围方面都有不同的能力。随着近几十年来的高性能激光器和新型的磁光介质的出现,磁光效应传感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磁光效应传感器做为一种特定用途的传感器,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功能,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业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而我们通常使用的压力传感器主要是利用压电效应制造而成的,这样的传感器也称为压电传感器。  我们知道,晶体是各向异性的,非晶体是各向同性的。某些晶体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受到机械力作用发生变形时,就产生了极化效应 当机械力撤掉之后,又会重新回到不带电的状态,也就是受到压力的时候,某些晶体可能产生出电的效应,这就是所谓的极化效应。科学家就是根据这个效应研制出了压力传感器。  压电传感器中主要使用的压电材料包括有石英、酒石酸钾钠和磷酸二氢胺。其中石英(二氧化硅)是一种天然晶体,压电效应就是在这种晶体中发现的,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压电性质一直存在,但温度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压电性质完全消失(这个高温就是所谓的“居里点”)。由于随着应力的变化电场变化微小(也就说压电系数比较低),所以石英逐渐被其他的压电晶体所替代。而酒石酸钾钠具有很大的压电灵敏度和压电系数,但是它只能在室温和湿度比较低的环境下才能够应用。磷酸二氢胺属于人造晶体,能够承受高温和相当高的湿度,所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现在压电效应也应用在多晶体上,比如现在的压电陶瓷,包括钛酸钡压电陶瓷、PZT、铌酸盐系压电陶瓷、铌镁酸铅压电陶瓷等等。  压电效应是压电传感器的主要工作原理,压电传感器不能用于静态测量,因为经过外力作用后的电荷,只有在回路具有无限大的输入阻抗时才得到保存。实际的情况不是这样的,所以这决定了压电传感器只能够测量动态的应力。  压电传感器主要应用在加速度、压力和力等的测量中。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常用的加速度计。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等优异的特点。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在飞机、汽车、船舶、桥梁和建筑的振动和冲击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压电传感器的外形是航空和宇航领域中更有它的特殊地位。压电式传感器心乂  也可以用来测量发动机内部燃烧压力的测量与真空度的测量。也可以用于军事工业,例如用它来测量枪炮子弹在膛中击发的一瞬间的膛压的变化和炮口的冲击波压力。它既可以用来测量大的压力,也可以用来测量微小的压力。  压电式传感器也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测量中,比如说心室导管式微音器就是由压电传感器制成的,因为测量动态压力是如此普遍,所以压电传感器的应用就非常广泛。  除了压电传感器之外,还有利用压阻效应制造出来的压阻传感器,利用应变效应的应变式传感器等,这些不同的压力传感器利用不同的效应和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场合能够发挥它们独特的用途。  相关控制系统  继电器控制  继电器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控制设备,通俗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开关,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关闭或者开启。继电器的开关特性在很多的控制系统尤其是离散的控制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由于为某一个用途设计使用的电子电路,最终或多或少都需要和某一些机械设备相交互,所以继电器也起到电子设备和机械设备的接口作用。  最常见的继电器要数热继电器,通常使用的热继电器适用于交流50Hz、60Hz、额定电压至660V、额定电流至80A的电路中,供交流电动机的过载保护用。它具有差动机构和温度补偿环节,可与特定的交流接触器插接安装。  时间继电器也是很常用的一种继电器,它的作用是作延时元件,通常它可在交流50Hz、60Hz、电压至380V、直流至220V的控制电路中作延时元件,按预定的时间接通或分断电路。可广泛应用于电力拖动系统,自动程序控制系统及在各种生产工艺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中起时间控制作用。  在控制中常用的中间继电器通常用作继电控制,信号传输和隔离放大等用途。此外还有电流继电器用来限制电流、电压继电器用来控制电压、静态电压继电器、相序电压继电器、相序电压差继电器、频率继电器、功率方向继电器、差动继电器、接地继电器、电动机保护继电器等等。正是有了这些不同类型的继电器,我们才有可能对不同的物理量作出控制,完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  除了传统的继电器之外,继电器的技术还应用在其他的方面,比如说电机智能保护器是根据三相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导致电动机损坏的主要原因研制的,它是一种设计独特,工作可靠的多功能保护器,在故障出现时,能及时切断电源,便于实现电机的检修与维护,该产品具有缺相保护,短路、过载保护功能,适用于各类交流电动机,开关柜,配电箱等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和限电控制,是各类电器设备设计安装的优选配套产品。该技术安装尺寸、接线方式、电流调整与同型号的双金属片式热继电器相同。是直接代替双金属片式热继电器的更新换代的先进电子产品。继电器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产生了可编程控制器的技术。可编程控制器简称作PLC。它是将微电脑技术直接用于自动控制的先进装置。它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性强,功能齐全,体积小,灵活可扩,软件直接、简单,维护方便,外形美观等优点 以往继电器控制的电梯有几百个触点控制电梯的运行。  而PLC控制器内部有几百个固态继电器,几十个定时器/计数器,具备停电记忆功能,输入输出采用光电隔离,控制系统故障仅为继电器控制方式的10%。正因为如此,国家有关部门已明文规定从97年起新产电梯不得使用继电器控制电梯,改用PLC微电脑控制电梯。  可以看出,继电器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而且和电脑的紧密结合更加增强了它的活力,使得继电器为我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  液压传动控制系统  液压传动控制是工业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控制方式,它采用液压完成传递能量的过程。因为液压传动控制方式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液压控制在工业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液压传动是研究以有压流体为能源介质,来实现各种机械和自动控制的学科。液压传动利用这种元件来组成所需要的各种控制回路,再由若干回路有机组合成为完成一定控制功能的传动系统来完成能量的传递、转换和控制。  从原理上来说,液压传动所基于的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帕斯卡原理,就是说,液体各处的压强是一致的,这样,在平衡的系统中,比较小的活塞上面施加的压力比较小,而大的活塞上施加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能够保持液体的静止。所以通过液体的传递,可以得到不同端上的不同的压力,这样就可以达到一个变换的目的。我们所常见到的液压千斤顶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达到力的传递。  液压传动中所需要的元件主要有动力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元件、辅助元件等。其中液压动力元件是为液压系统产生动力的部件,主要包括各种液压泵。液压泵依靠容积变化原理来工作,所以一般也称为容积液压泵。齿轮泵是最常见的一种液压泵,它通过两个啮合的齿轮的转动使得液体进行运动。其他的液压泵还有叶片泵、柱塞泵,在选择液压泵的时候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消耗的能量、效率、降低噪音。  液压执行元件是用来执行将液压泵提供的液压能转变成机械能的装置,主要包括液压缸和液压马达。液压马达是与液压泵做相反的工作的装置,也就是把液压的能量转换称为机械能,从而对外做功。  液压控制元件用来控制液体流动的方向、压力的高低以及对流量的大小进行预期的控制,以满足特定的工作要求。正是因为液压控制元器件的灵活性,使得液压控制系统能够完成不同的活动。液压控制元件按照用途可以分成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方向控制阀。按照操作方式可以分成人力操纵阀、机械操纵法、电动操纵阀等。  除了上述的元件以外,液压控制系统还需要液压辅助元件。这些元件包括管路和管接头、油箱、过滤器、蓄能器和密封装置。通过以上的各个器件,我们就能够建设出一个液压回路。所谓液压回路就是通过各种液压器件构成的相应的控制回路。根据不同的控制目标,我们能够设计不同的回路,比如压力控制回路、速度控制回路、多缸工作控制回路等。  根据液压传动的结构及其特点,在液压系统的设计中,首先要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拟定系统的原理图,其中这个原理图是用液压机械符号来表示的。之后通过计算选择液压器件,进而再完成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这个过程中,原理图的绘制是最关键的。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系统的优劣。  液压传动的应用性是很强的,比如装卸堆码机液压系统,它作为一种仓储机械,在现代化的仓库里利用它实现纺织品包、油桶、木桶等货物的装卸机械化工作。也可以应用在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等生产实践中。这些系统的特点是功率比较大,生产的效率比较高,平稳性比较好。  液压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技术,在未来更是有广阔的前景。随着计算机的深入发展,液压控制系统可以和智能控制的技术、计算机控制的技术等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在更多的场合中发挥作用,也可以更加精巧的、更加灵活地完成预期的控制任务。
  • 半合成生物传感器揭示辅酶A代谢平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特任教授薛林课题组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医学研究所教授Kai Johnsson合作,构建并利用半合成生物传感器揭示辅酶A(CoA)细胞内的代谢平衡。10月3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CoA半合成生物传感器以及对CoA代谢平衡的重新诠释 受访者供图CoA由维他命B5在体内合成,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物(辅酶)之一,其参与体内众多代谢通路,比如三羧酸循环、氨基酸代谢、蛋白翻译后修饰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已有研究证明,神经退行性疾病、肥胖以及肿瘤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CoA的代谢失调密切相关。”薛林介绍。然而,自1946年细胞内的CoA被发现以来,至今仍未找到能够在活细胞内准确检测其浓度和分布的有效方法,导致人们对细胞如何调控CoA的平衡与代谢过程还不明确,与其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更是知之甚少。此次工作中,研究人员采用蛋白质标记技术构建了针对CoA的半合成生物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由自标记蛋白、荧光蛋白以及CoA受体蛋白构成的复合体。其具有荧光,与CoA结合后荧光颜色会发生改变,再通过检测荧光颜色变化从而实现CoA的定量检测。”薛林解释说。研究人员进一步利用该传感器首次实现了活细胞细胞质和线粒体内CoA的原位分析,揭示了CoA在亚细胞内的平衡与代谢调控机制。利用荧光寿命成像技术,研究人员还首次实现了对不同细胞系细胞质及线粒体内游离CoA浓度的准确测定。薛林表示,“由此,我们为开发CoA代谢相关的神经及代谢疾病的抑制剂或药物提供了高效的分子工具,有助于实现对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此外,我也希望CoA传感器可以被更多生物学家所使用,揭示更多CoA相关的生命科学问题。”审稿人认为: “CoA在能量和脂肪代谢中具有核心地位,如何检测其在细胞内的波动长期困扰着生物学家,薛博士及其合作者首次报道了CoA特异性的生物传感器,直接解决了这些挑战,并为这些问题提供优雅的解决方案。”
  • 科学家研制出超高灵敏度光学超声传感器阵列
    近日,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教授李朝晖和副教授沈乐成率领的研究团队基于硫系微纳加工平台,成功研制出了包含15个微腔的超高灵敏度光学超声传感器阵列,并融合新型通信算法数字光频梳技术,开展基于硫系片上阵列器件结构的并行信号解调及光声计算成像相关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基于硫系微环传感器阵列和数字光频梳解调技术的光声成像示意图。研究团队 供图近年来,李朝晖/沈乐成团队一直致力于搭建面向硫系微纳器件的制备平台,并依此开展多物理场的传感与成像应用研究。在算法研究方面,他们提出了基于先进光信息处理算法的数字光频梳技术,具有高效、大带宽以及多维解调等优势,并结合光学微腔实现双共振模式下的超声信号解调;在技术创新方面研发了具有高调制效率的非悬浮硫系声光调制器;在成像应用与调控方面开展了面向生物医疗的高通量全息成像和高速光场调控。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先进光信息处理技术与新型硫系材料器件的结合在生物成像、医疗传感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基于上述积累,该团队近日研制出包含15个微腔的超高灵敏度光学超声传感器阵列。该微环传感器阵列具有高灵敏度、大带宽和小尺寸等优点,其中单个微环传感器具有175 MHz(-6 dB)的检测带宽和2.2?mPaHz?1/2的噪声等效压力,性能指标领先。基于可调的数字光频梳技术,研究团队还研发了一套可与微环传感器阵列相匹配的高性能并行信号检测方案,对高速动态粒子、静态叶脉和活体斑马鱼等展示了光声计算成像结果。上述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资助。
  • 智慧交通新时代:FLIR智能交通传感器满足城市通行的多元化
    智慧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提升通勤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智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城市智慧交通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FLIR提供的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利用智能红外成像和可见光成像系统来监测车流并检测意外事件,无论照明条件和天气状况如何,都可以很好地向旅客传达前方危险、延误和备选路线等信息。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推荐三款FLIR智能交通红外传感器一起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在交通领域发光发热~信号控制FLIR的交通传感器优化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配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此外,FLIR交通传感器还有助于优化行人和骑车人的交通流量,改善他们在繁忙交通场景中的安全。FLIR ThermiCam AI 是一款面向复杂城市环境交通监测的智能红外成像传感器,用于可靠地检测和区分道路的使用者。ThermiCam AI 配备了基于25年以上交通检测经验的AI算法以及同类的红外成像,能够提供连续的视频流和数据采集,让城市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基于边缘计算的高级AI技术能够在任何光照条件下追踪目标,进而高效地区分和采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详细数据,用于做出更好的城市规划决策。案例分享:交通拥堵问题难治理?FLIR人工智能交通传感器轻松解决提高安全性快速识别和响应道路上和隧道中的交通事件是任何高效交通管理系统必须具备的能力。FLIR交通用红外热像仪和传感器能够在富有挑战性的光照和天气条件下可靠地检测交通事件,包括碰撞、停驶车辆和逆行车辆,这就使得十字路口、人行横道和隧道变得更安全、更有效。FLIR ThermiCam V2X是一款集成V2X技术的智能红外传感器,采用多核处理器架构,可同时支持红外检测和V2X消息处理。V2X基于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从而警告驾驶员可能导致碰撞的潜在危险情况,例如前方存在刹车困难的车辆,使他们能够相应地调整速度并以更省油的方式驾驶。车载装置和路边装置(车辆和基础设施)不断发送和接收信息。V2X在为连接驾驶和自动驾驶铺路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案例分享:德国汉堡成功优化城市交通,FLIR智能红外交通传感器“功不可没”!交通数据分析FLIR的热分析和可视化分析能生成有价值的交通数据,包括停车线处或交叉口之间的计数、占用率和分类。FLIR传感器将监测数据和车流数据上传到云端,根据连续的数据流生成详尽、直观的报告。通过FLIR智能红外传感器得到的分析结果,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城市规划决策,从而减少事故易发区域和交通瓶颈。FLIR ThermiCam2是一款智能红外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辆、骑行者和行人,实现动态交通信号控制和数据采集。集成Wi-Fi技术,可同时进行红外检测、旅行时间和延迟时间计算。ThermiCam2依靠热能工作,不依赖光,因而能实现24/7全天候交通流监控,还可以在夜间、眩光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检测道路使用者。ThermiCam2通过Acyclica云平台融合数据,生成高分辨率、高质量的十字路口数据,然后智能分析系统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交通洞见,还可帮助人们了解交通控制系统的性能。案例分享:交通事故频发?FLIR ThermiCam传感器助力保障新西兰骑行安全FLIR热像仪、传感器和软件彻底改变了世界各地的道路交通管理方式。我们久经现场验证的独特解决方案,可帮助世界各地的汽车、行人和自行车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安全平稳地行驶。关于FLIR智能交通红外传感器,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呢?联系我们,让专业人士为您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吧~新品免费试用目前,Teledyne FLIR正在进行一场2021年终新品免费试用的活动,无论是FLIR A50/A70研发套件,还是FLIR A50/A70图像流/智能传感器热像仪,亦或是FLIR Si124-PD:局部放电检测声像仪,还有FLIR Si124-LD:压缩空气泄漏检测声像仪,以及FLIR E96 高级热像仪都在此次活动当中哦~当然如果您想试用其他产品,小菲也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所以,小伙伴们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资料,我们将安排专人上门为您演示!填好资料,坐等上门演示
  • 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今日在郑开幕
    11月5日,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在郑州正式开幕。传感器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讨,分享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共促传感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承办,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郑州高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具体执行。本届大会会期3天,以“感知世界 智创未来”为主题,整体活动由“一会一赛一展”组成,“一会”是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系列活动,包括大会开幕式暨主旨报告会、10场分场活动、产销对接会、中欧传感器产业合作交流会;“一赛”是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一展”是同期由郑州市政府举办的科技成果展。从郑州出发,与世界对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庄德、周立伟、叶声华,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Kenneth TV Grattan),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阿克塞尔库恩(Axel Kuhn),东盟工程与技术科学院院士陈志辉,欧洲科学院院士刘洪海等11位院士受邀出席。意大利仪器制造商协会GISI主席罗伯特古斯菲诺(Roberto Gusulfino),德中友好协会联合会副主席菲利克斯库尔茨(Felix Kurz),中国法国工商会副主席柏纪言(Fabien Pacory)等国际组织代表;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成录,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等行业专家以及西门子、紫光计算机、德国海德堡、德国莱茵集团、法国斯迪拉(Stilla)公司、海克斯康、北京智芯、汉威科技、京东、百度等知名企业代表参会。作为开幕式一项重要议程,项目签约如期举行。郑州高新区,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南阳市唐河县、鹤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鹤壁市山城区,鹤壁市淇滨区、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分四轮签约项目36个,总金额约360亿元。这批项目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落地,将助推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强力引擎。特别是把传感器产业定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的郑州高新区,与紫光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联通郑州分公司、东华软件股份公司、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德国莱茵集团、法国斯迪拉(Stilla)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合作,一口气签下24个“大单子”,总金额 300亿元,金额占比超8成。作为河南首个世界级产业发展大会,传感器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在2022年10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颁布的中国传感器十大园区排名,郑州高新区位列第四,中部第一。开幕式结束后,大会主旨报告举行。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卫明先生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成录、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珂,分别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红外传感器” “工业应用中的光纤传感器” “开鸿安全数字底座,打造物联网传感器安全基石” “2023全球传感器产业趋势研究报告”为主题,进行交流分享。
  • 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11月8日,成都都江堰,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本届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科学院俞汝勤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教授、化学传感器执行主编沈国励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余孝其教授主持,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致欢迎辞,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海龙教授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分别讲话。此次会议盛况空前,相比上一届规模扩大3成,学术报告及参会人员都超过预期。  第十二届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余孝其 主持开幕式  四川大学校长助理 郭勇 致欢迎辞  郭勇代表承办方,向与会专家和代表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予以支持的专家、教授和积极参与服务的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28年前的11月,首届化学传感器暨第三届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在成都召开 今天,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再次在成都召开,感谢大家对四川大学的信任!希望会议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涯留下深刻的印象,促进同学们在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坚持奋斗!期待专家们报告精彩、与会代表深入探讨,让参会各方更好地了解、合作,促进我国化学传感器科技领域的发展。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吴海龙 讲话  吴海龙就近年化学传感器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工作情况作详细介绍。回顾了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后继有人和欣欣向荣的新面貌。特别介绍了近些年专业委员会所取得的突出成绩,2014年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2012年,《化学传感器》刊物被得到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列为“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刘长宽 致辞  刘长宽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学术大会共收到390多篇论文,创下历史之最!这代表了中国化学传感器行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本次会议将安排13个大会报告 共设3个分会场,安排42个分会邀请报告、60个口头报告,还有逾260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并将开展青年优秀论文和优秀报展评奖活动。  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 关亚风 主持学术报告大会  湖南大学院士俞汝勤  报告题目:《化学传感器早期学术活动回眸及对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思考》  俞汝勤从早期组织离子选择性电极读书会的那一刻开始,到今天第十二届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的举办,让与会代表沉浸在中国化学传感器的学术交流史话中,中间虽有很多的困难但更有不懈的追求 抒写了化学传感器领域学术交流的精彩篇章,留下了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段段佳话。俞汝勤院士精彩的报告,和与会代表一起分享与殷晋尧先生访问欧洲的往事,告诫青年学子要学好中文。也带着与会代表一起走进剑桥牛顿故地,去深刻理解分析化学发展未来,要重视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建设。  上午,大会还安排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牛利作《移动设备上的传感分析》报告,以犀利的言语点评国内外不同类型传感器在移动APP、移动检测产品(大部分指手机或PAD)中的应用情况,如,比较靠谱的皮肤含水量测量,也有奇葩的鬼魂电磁场探测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逯乐慧作《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报告,介绍了新型纳米造影剂探针和黑色素为载体的成像探针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黄国贤作《Biosensing with Novel Fluorescent Agents-Construction of Biosensors for Antibiotics》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作《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报告 西南大学材料能源学部教授李长明作《纳米生物传感》报告。  分会场  下午,大会将组织3个分会场,共安排22个特邀报告和27个口头报告。如,《生物分子界面行为与生物传感》(南京大学夏兴华)、《生物样miRNAs定量检测》(华东理工大学 叶邦策)、《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南京大学 朱俊杰)、《激光诱导荧光新型生物传感器》(四川大学段忆翔)、《双电位电致化学发光生物分析》(南京大学 徐静娟)、《高阶化学传感与多维校正》(湖南大学 吴海龙)、《纳米材料制备及生物传感应用》(武汉大学 何治柯)等。  9日的学术报告同样让人充满期待!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关亚风研究员、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谭蔚泓教授、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幌先教授、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教授、中南大学周飞艨教授等将继续进行大会邀请报告。还有3个分会场的20个特邀报告和33个口头报告。  与会代表合影留念
  • 易科泰受邀参展农业传感器暨2021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
    2021年5月20日-22日“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农业传感器 暨2021年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参会的国内外专家围绕农业传感器、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精准农业与智慧农场等主题做精彩汇报,易科泰(西安)遥感技术研发中心受邀参展此次会议,并与参会专家就光谱成像和遥感技术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应用做深入交流。西安易科泰光谱成像与无人机遥感技术研究中心,基于自主研发平台技术(包括专业遥感无人机、PTS(Plant-To-Sensor)技术、STP(Sensor-To-Plant)技术)和国际先进光谱成像传感器技术,为智慧农业、作物表型成像分析、作物生理生态、遗传育种、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Ecodrone高通量无人机遥感平台-Ecodrone UAS-4轻便型无人机遥感平台,可搭载多光谱成像、Thermo-RGB成像传感器-Ecodrone UAS-8无人机遥感平台,可搭载一体式高光谱成像-红外热成像等-Ecodrone UAS-8 Pro,高负载、长续航,可搭载AisaKestrel高分辨率大视野高光谱成像等PhenoTron实验室/温室表型成像与种质资源检测分析平台PhenoTron-HT作物表型分析与种质资源检测平台,高通量高光谱成像与红外热成像分析PhenoTron-HF作物表型分析与种质资源检测平台,一站式、高通量高光谱成像、叶绿素荧光成像与多光谱荧光成像分析PhenoTron-RS作物表型成像分析平台,Plant phenotyping from shoots to roots,客户定制作物根系-植株表型分析PhenoPlot 温室/大田作物表型分析平台-PhenoPlot轻便型表型分析系统,ready-to-go,具备俯视和侧式旋转两种平台-PhenoPlot移动式、固定式表型分析平台,适配多场景温室或大田智慧农业应用-PhenoPlot-XYZ双轨悬浮轨道式表型分析平台,可选配SoilTron© 小型蒸渗仪、自动浇灌系统等-Thermo-RGB红外热成像与RGB成像融合分析技术,可精准分析冠层阳光照射叶片、阴影叶片及土壤温度信息、覆盖度、绿度指数等信息
  • 拉曼生物传感器检测脑瘤只需一滴血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美国化学会《ACS纳米》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种生物传感器,可帮助医生从微小的血液样本中精确诊断出脑癌。图片来源:ACS纳米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数据,脑肿瘤的死亡率很高,5年生存率仅为36%。更准确的诊断或会改善这种情况,但组织活检具有侵入性,且可能会错过有关肿瘤组成的重要信息;而基于成像的方法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为了有效治疗脑癌,医生不仅需要确认恶性肿瘤的存在,还需要确定它是起源于此(原发性肿瘤)还是从其他器官转移到大脑(继发性肿瘤)。医生还需要知道肿瘤位于器官的哪个位置。由于现在没有诊断技术可在无手术或痛苦的脊椎穿刺的情况下完成这一任务,研究人员希望开发一种使用少量血清的无创测试方法。研究人员使用高强度激光束在镍芯片上产生3D镍—镍氧化物纳米层。通过这个过程形成的超敏生物传感器能检测出微量的肿瘤衍生物质,如核酸、蛋白质和脂质,这些物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循环。传感器使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检测这些组分,该方法为每个样品生成分子谱或指纹。然后,研究人员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分析这些特征,以找到脑肿瘤的证据并确定其类型,并预测其在大脑中的位置。使用液体活检平台,研究人员可从5微升血清中检测出脑癌,还可将其与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直肠癌区分开来,具有100%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他们在区分原发性脑肿瘤和从肺或乳腺转移到大脑的继发性肿瘤方面取得了类似的成功。新技术使研究人员能以96%的准确率确定肿瘤位于9个脑区室中的哪一个。研究人员说,该测试的非侵入性允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监测癌症的发展,以便医生作出更好的治疗决策。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