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水电站电气仪

仪器信息网水电站电气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水电站电气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水电站电气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水电站电气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水电站电气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水电站电气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水电站电气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水电站电气仪相关的资讯

  • 柳城段一电站镉浓度超标8倍
    广西龙江柳城段一电站镉浓度超标8倍 渔船搁浅  29日,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力发电厂,武警战士将袋装聚合氯化铝投入水池并引入江中稀释污染水体。  “龙江镉污染事件”追踪  据新华社电 记者29日从柳江上游糯米滩水电站现场指挥部了解到,截至当天12时,糯米滩水电站镉浓度超标8倍,预计今明两日随着污染团峰值靠近,镉浓度还会有所变化,防治形势趋于严峻。  糯米滩水电站位于龙江柳城段。柳城县副县长汤振国介绍,糯米滩水电站是处置龙江污染事件的关键点,是唯一能打柳州水质安全保卫战的地方。“过了这里下游就是一马平川,柳州饮用水的安全能否保得住看的就是这里。”  记者在现场看到,参与卸车、投料的武警、消防官兵较之前有增加。柳城县委书记孙黎明在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工作人员正按照既定方案科学投料,电站排水的流量也按专家指导严格控制,柳城县有关负责人24小时轮流值班现场指挥、协调,目前采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可以保证柳州市民饮水安全。  据柳州市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消息,龙江镉污染事件污染团前锋29日上午已进入柳州水源保护地,并一度接近国家标准临界值,但目前尚在控制范围内。  影响  上游渔船或因开闸放水搁浅  据新华社电 随着受污染的水体从龙江进入柳江,柳江上游前端一度检测出镉超标轻微污染,柳州市政府已发布通知,柳江露塘断面以上河段沿岸居民暂停直接取用该河段河水作为饮用水。沿江一些以船为家、以水为生的“水上人家”渔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下游或因镉超标放水  根据预案,在柳州市区河段水中镉浓度超过一定程度之后,柳州下游的红花电站将开闸放水。而红花电站如果开闸放水,上游河段的水位将大幅下降,水上船只要做好应急措施。  “附近船只请注意,下游水电站随时可能开闸放水,请大家注意水位变化,以免搁浅。”28日下午,记者在龙江和融江交汇处看到,一艘海事巡逻船只正在向沿岸的渔民广播。  渔民担心污染影响鱼类  岸边的覃女士一家三口放下手中的活儿,焦急地望向巡逻船,“什么时候开闸,水位降多少?如果降得多,我们就把船开到河中心去。”  水上渔民长期生活在船上,对河段发生的险情有着一定的应对能力。但面对这次形势严峻的镉超标事件,大部分人仍然有些担心,不知道这次污染事件多久能过去,不知道污染是否会对河里的鱼类造成影响。
  • 糯米滩电站成柳州最后防线
    柳城县副县长汤振国介绍,糯米滩水电站是处置龙江污染事件的关键点,是唯一能打柳州水质安全保卫战的地方。“过了这里下游就是一马平川,柳州饮用水的安全能否保得住看的就是这里。”  记者从广西柳州市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了解到,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经被截断。由于主要污染源团还在柳江上游的龙江河段,目前柳州市区饮水水源保护地仍面临威胁。  污染源已被截断  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柳州市环保局局长甘景林告诉记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监控表明,此次污染来源地、位于广西河池宜州市的拉浪水库,目前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已经达标,这说明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经被截断,没有新的污染源进入。  专家分析,由于污染带较长,仍有可能对柳江饮用水安全造成较大威胁。  经过科学处置,29日6时的监测数据表明,柳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各断面的镉浓度仍符合国家标准,但部分断面已接近临界值。  糯米滩镉浓度超标8倍  记者29日从柳江上游糯米滩水电站现场指挥部了解到,截至当天12时,糯米滩水电站镉浓度超标8倍,预计明后两日随着污染团峰值靠近,镉浓度还会有所变化,防治形势趋于严峻。  糯米滩水电站位于龙江柳城段。柳城县副县长汤振国介绍,糯米滩水电站是处置龙江污染事件的关键点,是唯一能打柳州水质安全保卫战的地方。“过了这里下游就是一马平川,柳州饮用水的安全能否保得住看的就是这里。”  柳州自来水未现不达标  甘景林说,柳州市已经做好准备应对水流污染峰值的出现。当取水口镉浓度超标2倍以下时,柳州的自来水厂有能力处理达标,完全可以做到为市民输送达标的自来水。  柳州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29日6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目前公司供水水量充足,出厂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请市民放心饮用。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组长、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说,短期摄入镉超标的水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微小,市民不必过度紧张。综合新华社电
  • 基康仪器:参与了国内大多数核电站的安全监测项目 多个安全监测仪器实现国产替代
    8月3日消息,日前华夏基金对基康仪器(830879)进行了现场调研,基康仪器重点介绍了公司在能源和水利方面的业务情况。基康仪器表示,能源方面,公司为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智能安全监测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常规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风电站、核电站及油气储运等领域。目前,公司重点关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市场和正在规划的常规水电站建设市场,已建成电站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行业市场。此外,在核电市场,公司参与了国内大多数核电站的安全监测项目。水利行业,基康仪器称,将进一步加深与水利部所属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所属企业及各省水利设计院、科研院所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密切关注国家骨干水网工程建设,继续跟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和数字孪生流域建设项目,抓住全国小型水库雨水情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机会,确保水利行业业务稳定增长。基康仪器还强调,目前公司对国外振弦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等原理的仪器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构建天空地多参数监测系统,加强微功耗无线广域网传感技术研究,开展基于MEMS的低功耗实时三维姿态监测装置研究,推进动态结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和视频变形监测系统研发。
  • 环保部官员质疑水电清洁 称其比火电污染严重
    “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2010年12月22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作出这样的表态。环保官员直接质疑水电大坝,这在过去相当罕见。  但这种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水利专家的“反质疑”。次日,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就发表了一篇题为“环保官员应该懂得科学常识和起码的逻辑”的文章,认为“这位环保官员没有任何新意,而不过是重复一些伪环保污蔑水电的谎言”。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要优先开发水电,目前上报的目标比我预测的高出很多。”张博庭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水利部上报的规划中,常规水电开工目标已由6300万千瓦上调到83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目标也从5000万千瓦上调到8000万千瓦,而直到2010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仅能达到2.07亿千瓦的水平。  如果上述目标最终获得认可,中国的水电将在西南争议地区密集开工,而其所依据的最重要理由也是环保—降低碳排放量。  毫无疑问,水电之争还将延续下去,它的未来尚未明朗 而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它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希望能通过“环保”来说服对方,在争论中把握住话语权。  水电“不清洁”?  凌江在当天的会上透露,环保部近期在处理一个水域因水电开发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结果发现,由于水流减缓和富营养化,该水域“水白菜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他还进一步阐述认为,水电开发还带来了移民后移,地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其损失都十分巨大。  事实上,对于水电建设是否破坏环境的争论已经延续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水电大坝建设就开始趋缓,到了1998年,世界水坝委员会经过两年集中调查之后发表了《水坝与发展》报告,提出水坝对于环境的破坏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这份报告后来也成为了许多环保人士的共识。  “受到类似观点的影响,这些年水电的建设非常被动,在宣传上往往处于劣势。”张博庭承认该报告给水电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但他同时认为,水电的负面作用被反坝者夸大了,强大的反坝舆论,使得“十一五”规划中的水电工程,最终只完成了1/3。而此次水利部门提交1.63亿千瓦的新增目标更多的是要为“十一五”补课。  “水库水质降低,绝不是水库本身污染了水体,而是水库对水体的要求高于河流。”张博庭认为,既然污染来自于岸上的排污,就不应当简单地认为是水电建设造成了河流污染,反而更能借此形成“倒逼”机制,严控流域中的排污现象,改善水质,“因为,凡是建设了水库的地方,都不再容许有人想把河流当作下水道使用,任意排放污水。”  但这样的理由未被环保人士所信服。  “所谓的倒逼机制,有时是很可笑的。比如说长江三峡淤积了大量小砾石,靠水库排沙系统是冲不掉的,会逐步堆积在水库里,为了保持库容,减少淤积,解决办法就只能是在上游再建一个水坝,最后一级一级地往上建,直到所有的河流都隔断,全部修建水库,这种下游倒逼上游建水库的机制,最后也无法解决问题。”著名环保人士、云南省大众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广中心主任于晓刚表示,尽管水电界宣称中国水电技术非常成熟,但泥沙淤积问题是水电无法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  “水质污染不仅仅来源于水体自净能力的降低,水库本身因生物腐烂也产生沼气污染,在某些热带国家,类似的水电污染排放并不亚于火电站。”于晓刚还进一步补充道,大坝对环境破坏的污染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库区水质,水电对库区的生物多样性、下游的湿地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由于库区居民被后移安置,不得不上山毁林开垦新田,更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张博庭也承认,目前水电开发成本中移民安置资金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几乎占总投入的一半。但是,据于晓刚了解,如此巨大的安置费用也仅能解决房屋、田地都在库区内的居民的移民问题,而房屋在库区外的居民,则只能“后靠”安置,因生存而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可避免。  水质污染、沼气排放、生态多样性危机、湿地消失、泥沙淤积、地震威胁等接踵而至的环保问题似乎已经足够将水电挤出清洁能源的行列。  话语权之争  “各部门在水电项目上力争更大的话语权的行为可以理解,作为一个水电专家,我是希望水电能够更好地被合理利用,而不是被妖魔化。”张博庭对本报记者说,但他强调,“但无论怎样,最终还得以科学说话。”  一直以来,我国的决策层对待水电的态度相当谨慎。早在2008年度国家提出4万亿振兴计划时,首批投资中电力行业核准投资逾千亿元,其中955亿元用于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此外,国家投资4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电网完善和城市电网改造,而水电未被纳入其中。  而在2009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当天,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其中对“水电”并未着墨。此后在时任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的向巴平措等人大代表的建议下,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调整为“积极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  自此,我国的水电项目逐步升温。今年下半年以来,以金沙江龙开口和鲁地拉为代表的水坝工程陆续通过环评开工,而这两项工程曾在2009年6月被环保部强力叫停。当时环保部给出的理由是,这两项分别属于华能、华电集团的工程在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大江截留,“对金沙江中游生态影响较大”。  这两项工程的重启意味着环保部原来的叫停动作被自己逆转。同时,同样因“未批先建”暂停多年的金安桥水电站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核准。水电工程纷纷由“违规”转为“合法”。  记者获悉,以上重启工程都是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一库八级”方案的组成部分,据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盈孟称,八级中的梨园和观音岩项目的开工手续正在努力运作之中,这意味着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已经全面解禁。  发改委也已明确表达了对大规模水电工程的支持。  今年8月,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对媒体表示,中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15%的目标当中,有9%要靠水电,大大高于核能的4%,在可用的4亿千瓦水力资源中,有3.8亿千瓦必须得到开发。  “在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应该突出水电的战略地位。”张国宝当时说道。而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于水电也明确使用了“积极发展”一词。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大规模上马水电工程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据张博庭分析,在“十二五”期间,绝大多数水电工程都将会在西南流域上马。而另一方面的情况是,正是西南地区脆弱的生态、频发的地质灾害,使得几乎每个大型水电站的上马都面临着巨大的反对声浪。  “过去我们在地质条件最好的地方都兴建了水坝,而现在只能在地质条件最差、地震风险最大的西南山地来建水坝。”于晓刚同时强调,尽管水利部门有足够大的权力影响决策,但“如果他们使用漏洞百出的话语,最终还是要崩溃”。  碳排压力倒逼水电提速  “环保官员之所以对水电有这样的言论,我觉得主要跟他们的考核指标有关,过去环保部只关心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排放,而并没有将二氧化碳的排放纳入到环保指标之中,只要加入碳排指标,相信他们也会支持大力发展水电。”张博庭说。  张认为,水电的发电量并非目前的太阳能、风能所能比拟。“坦率地说,当初叫停了金沙江的工程,损失的电量相当于这几年的太阳能、风能项目都白建了。在减排压力下,现在也没有别的便宜能源可以代替水电。”  “我们不仅仅需要解决能源硬件供应的问题,对于能源政策和管理为主的软件供应更值得重视。”于晓刚举例说,在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太阳能小区里,鼓励居民在家里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并给予资金支持,用不完的电力还能够上电网出售。“但在我们国家,要将居民自产的电卖给供电方,有可能允许吗?在供电政策方面,国家没有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居民利益进行很多的调整,更多的是受到水电企业利益左右。在软件建设方面我们存在巨大差距。”  “实际上能源应该是多方面供给的,而不应该由国家来认定,我们就集中发展水电或者核电,其他的解决办法都边缘化。这就造成我们在不断牺牲生态来换取能源。”于晓刚说。  “在碳排压力下,对于能源供应一下子找不到方便的办法,这是增加水电项目的原因。但是,应当注意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复合性的、高度综合性的,除气候变化外,还有别的问题。加上西南地区的地质与生态非常脆弱,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利弊与利益各方的意见,进行冷静客观的权衡,才能做出有远见的决策。”长期关注水电问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郑易生向本报表示,越是在决策遇到压力和困难的时候,越应该严格坚持已有的法律和程序,包括公众参与等,综合各方意见来进行决策。“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不少教训。”  郑易生同时认为,能源政策是气候政策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气候政策就等同于能源政策。更加全面的政策(包括环境、能源、其他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政策综合)向可持续的增长方式的深刻转变才是我们根本的出路。  郑易生举例说,“水资源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致命的大问题,而不仅仅只有能源问题,不能仅仅为了治一个病,别的病就假装没有了。”
  • 水电:能否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唱主角
    能源结构调整是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能源发展要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 二是中国电力产业发展要降低煤电的比重。概括来讲,就是要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把水电开发放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优先地位。  降低国际石油依赖 保证石油安全  中国能源发展降低对国际石油的依赖是出于对石油安全的考虑。据统计,2007年中国生产原油18665.7万吨,同比增长1.6% 2007年中国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同比增长14.7%。2007年中国原油表观消费量约为3.46亿吨,同比增长7.3%,达历史高位。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46.05%。中国原油需求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无疑会给中国石油安全带来很大压力。  石油安全是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石油安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和国民经济安全。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仍然应该把石油安全放在其关键位置。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国内日益尖锐的资源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冲击。此外,中国对外石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还会对全球石油安全的地缘政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中国应对石油安全挑战,提高石油安全程度,应该着眼全球,从战略的高度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采取降低石油进口依赖,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加强国际石油领域合作,加快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现代石油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石油安全的一整套措施和相应的对策。  降低煤电比重 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降低煤电的比重则是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2007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7亿千瓦,达71329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连续7年平均增长超过13.2%。然而,中国电力产业结构仍待调整。  中国电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源结构不合理。从电源结构来看,主要是水电开发速度不快,核电和新能源发展缓慢,小火电所占的比例仍然过大。2007年,在中国的电力装机中,火电装机5.54亿千瓦,占77.70%,水电装机1.48亿千瓦,占20.40%,核电装机906.8万千瓦,占1.3%,风电及其他新能源600多万千瓦,仅占0.8%。火电装机比重过大造成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电力用煤需求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电力行业对煤炭供应和铁路运输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对节能减排造成巨大压力。二是电源布局不合理。主要是中国东、中、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煤电装机过多、过密,造成的环保压力加大。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中国电力产业,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构建以优化发展煤电为重点,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新能源,合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  水电开发 应在优先地位  把水电开发放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优先地位,这是由中国能源发展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还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表明,2006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69.4%,其他能源比重为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为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燃煤机组在总体电源构成以及火电中的主体地位。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是煤炭能源转换的主要环节。燃煤发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占到全国总排放量的50%以上,是造成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二氧化硫的年总排放量已超过2500万吨,造成1/3的国土遭受酸雨污染,每年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以上,直接威胁13亿人口和16亿耕地的安全。  2006年我国GDP占全世界GDP的比重只有5.5%,能源消费超过世界的10%,但二氧化硫排放已居世界首位,大大超过我国环境承载能力 二氧化碳排放也居世界前列。我国能源总消耗量折成标准煤达到24亿吨,其中一大半是电力消耗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电煤。我国电力装机已突破6亿千瓦,在建规模仍然巨大。电煤消耗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火电用水约占工业用水的40%,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52%,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20%,产生的灰渣占全国的70%,电力产业成为我国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的重点领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研究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火电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将由2005年的年排放1300万吨,下降至950万吨以下,5年共下降27%。预计到2010年,脱硫装机比例将达60%以上。“十一五”期间,在电力以外的二氧化硫排放不增加或少量增加的情况下,仅经过火电烟气脱硫以及关停小火电的减排作用,其净消减量就可以满足全国二氧化硫减排10%的约束性指标的需要。由此可见,抓好电力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全国的节能减排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电煤资源与运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目前我国煤炭运输已占铁路货运能力的1/3以上。一方面,我国铁路交通水平与国际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跨度、超负荷的运输格局,更加剧了运力紧张。煤炭的污染不仅存在于煤炭的终端消费,而且存在于煤的前期开发过程中。据有关专家估计,每开采l吨煤就会破坏2.5吨地下水,对我国这样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来说,形势十分严峻。煤炭开采后还会带来地表塌陷,废水、废气和废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中国能源发展如何千方百计减少燃煤数量,以缓解资源短缺和减少相应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积极开发水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水电是一种经济、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说它经济,是因为水电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调节电源,开发水电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开发火电、核电等能源所没有的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业和旅游业等综合效益 之所以说它清洁,是因为在水力发电过程中与太阳能、风能一样,不排放有害气体,不污染水资源,也不消耗水资源,没有核辐射危险。发展水电与燃烧矿物资源获得的电力能源相比较,无论在资源方面,还是在环境方面,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与煤电相比较,每一千瓦时的水电电量大约可以减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克。以三峡开发工程为例,从生态角度说,三峡工程本身就是一项环保工程。作为清洁能源,水电是最清洁的,如果将三峡水电站替代燃煤电厂,相当于7座26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可减少燃煤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约1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约1万吨,氮氧化合物约37万吨以及大量的工业废物,这对减轻我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环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有巨大的作用。由于水电的能源属性使开发水电成为常规能源优质化、高效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发水电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也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水电开发应该放在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优先地位。  开发水电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我国能源供应结构来看,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人均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能源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量的40%,是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资源,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根据目前的勘测设计水平,我国水电有2.47万亿千瓦时的技术可开发量。如果开发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10亿到13亿吨原煤的能源。由此可见,开发水电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利用好丰富的水能资源是我国能源政策的必然选择。
  • 三思纵横高温持久系列荣获上海电气电站青睐 强强联合
    三思纵横是中国试验仪器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领先的材料的试验设备和材料试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专业提供一流的材料试验设备与专业的材料试验解决方案。 三思纵横凭借其在广大客户群体中积累下来的良好的品牌效应与质量口碑,提供了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试验机产品,力求将每一台试验机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得到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工作人员的高度赞赏,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合作。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此次向三思订购了二十二台CTM-504A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两台CTM-804A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等产品。 上海电气电站集团是国内电站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产业集团之一,此次与试验机行业龙头企业三思纵横合作,是强强联合的典范。 CTM系列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代表着是业内最高水平的高温持久蠕变试验机,主要用于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蠕变性能等。该系列为三思纵横明星产品,代表的是三思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始终走在试验技术的最前沿。该系列试验机用户群体覆盖中国航空航天所有重点研发单位,更是院校、知名企业和军工单位的首选仪器设备。 未来,三思将继续以独特而强大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产品质量优势和服务优势,依托客户、新老朋友们的鼓励和支持,为广大客户提供性能更加稳定、品质更加优良的试验机产品和服务,打造世界级材料性能测试领域的领导品牌。
  • 水力发电系统检修攻略:选对检修工具,提前下班不是梦!
    清洁能源:水力发电江河水流一泻千里,其中蕴藏着巨大能量,把天然水能加以开发利用转化为电能,即水力发电。水力发电无污染,是环境友好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的水力发电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流域,尤其是我国西南地区。水力发电主要利用势能,借助水位落差原理,将水能转换为机械能,并最终转化为电能并通过输电线路完成电能输送。在整个发电、输电和用电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供电系统的瘫痪,因此水力发电系统的整个过程都需要定期巡检,以保证用电稳定与安全!1水力发电机水通过管道或压力钢管流动并推动涡轮叶片转动,从而转动发电机。水力发电机是水力发电站的核心设备,其一旦出现故障或非正常运转,将直接降低发电效率,造成设备损毁、安全事故等重大问题。随着水力发电量的日益增加,水力发电机的负荷显著增强。为了保证水力发电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要选择一款能不影响运行的巡检设备,能非接触检测的红外热像仪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水力发电机组一般由水轮机、发电机、调速器、励磁系统、冷却系统和电站控制设备等组成。菲粉们可以选择FLIR T800系列高清红外热像仪,用户在检测水力发电机组各个设备的过程中,可以在安全距离范围内,看清细节,精准定位故障点!搭配双视场镜头,用户无需更换镜头就可直接切换视场角,观察远处大坝情况,定期检查坝墙是否有裂缝、空隙和分层等。真实应用案例一四川某水电站使用FLIR T系列热像仪对厂内设备巡检时发现,主机房中的1号机调速器2个伺服电机温度分布不均匀,发现其中一台外表温度达39.2℃,比旁边的一台高出7.4℃,疑似出现故障,及时提醒了运维人员关注该台设备。在发生故障前定位问题,避免事故的发生2输电设备检测电能无法储存,因此生产出来的电能要及时输送到千家万户,为了保证电能顺利输送到用电设备,承载电力的各个设备也要定期巡检!比如:★ 箱式变压器 可以选择FLIR Exx手持式红外热像仪进行定期温度检测,有助于轻松地检查并监测每个变压器外表的温度分布,轻松找到隐藏的电气故障和机械磨损迹象,以便立即开始维修。真实应用案例二位于四川省岷江支流的某水电站,在使用FLIR红外热像仪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主变压器出现异常:1号主变低压侧中异常温度Sp1⾼ 达65.8℃,⽐ 正常温度Sp2、Sp3⾼ 40℃左右,明显出现异常。后据现场工程师检测发现,该异常温度点是由于绝缘胶垫⽼ 化所致。幸好及时发现,才没有造成更大的停机风险。★ 变电站 变电站包含了输送电能过程中最典型的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开关和继电器等。用户可以选择FLIR T1K高清红外热像仪进行电气检查,远处和近距离的设备零部件均能看清状况。真实应用案例三四川青衣江干流某中型水电站,在使用FLIR T系列红外热像仪对升压站进行日常检测时发现,高压线塔接头处出现温度异常,初步猜测是接触不良导致,为用户检修提供了很好的方向。还有输电过程中的MV断路器、输电线路等,都可以选择上述FLIR产品进行检测。3水力发电系统的整体监控水力发电整个系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很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自然损害,因此无论是发电设备,还是输电设备,亦或是用电设备,都最好能实现7*24小时的实时监控,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真实应用案例四位于黑龙江双鸭山某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及旅游综合功能,其利用FLIR A系列固定式红外热像仪,对水轮发电机内部的定子端部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当检测到被测区域出现高温等温度异常,就会触发后台报警提示,第一时间提示现场运维人员进行核查处理,为水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选择使用FLIR监控用红外热像仪,当出现温度异常点时,可以自动触发警报,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比如FLIR A500f/A700f高级智能传感器就非常适合全天候不间断地进行状态监测、周边环境安全管理等。其采用IP67防护等级的保护外壳,可承受-30至50°C的工作温度,可安全地用于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水力发电厂周围的环境。A500f/A700f热像仪集高分辨率热成像、边缘计算和工业物联网(IIoT)功能于一身,可轻松与新的网络或现有网络集成。这样用户在整个水力发电系统都可方便集成A500f/A700f热像仪,构建一个强大的24小时监控预警解决方案!FLIR各个型号的红外热像仪都可帮助电力公司保护资产、提高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延长正常运行时间并最小化维护成本水力发电作为成本低、污染小的清洁能源将成为未来电能的一大主力因此水力发电系统的检修及维护工作影响着整体发电质量和效率
  • 国资委公布“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和“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两大重磅榜单!
    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1、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航天科技等企业承担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本次着陆历时6个多小时,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2、我国新型主战舰艇集中入列4月23日,海军三型主战舰艇——长征18号艇、大连舰、海南舰在海南三亚某军港集中交接入列。经中央军委批准,这次交接入列的三型主战舰艇分别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征18号艇、舷号421,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舷号105,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南舰、舷号31。三型主战舰艇由中国船舶建造。3、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运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4、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投入使用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在大气田上矗立着的“深海一号”能源站是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由中国海油设计建造。船体总装快速搭载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底管线铺设等多项深水施工技术突破1500米难关。“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投产体现了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由此进入世界先进行列。5、“全球首堆”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12月20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首次并网成功,发出第一度电。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这对于促进我国核能创新发展、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6、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山东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该项目于2016年10月启动,2019年研制出试验样车,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试验线上成功试跑,经过系统优化确定最终技术方案,于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统并开始了6个月的联调联试。7、全球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临床试验8月30日,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制的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根据SARS的经验,中国生物把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作为治疗危重症和重症的药物,进入了国家诊疗方案。中国生物在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制备的基础上,做成了特异免疫球蛋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工艺验证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可以显著缓解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症状和损伤,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临床批件,开展临床研究。8、神舟十二号载人发射任务顺利完成6月17日,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由航天科技抓总研制,是我国空间站任务阶段第一艘载人飞船。天和核心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第一个空间站核心舱,由航天科技等企业设计建造,相当于空间站组合体的“中枢系统”。神舟十二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9、首款全面国产化电力主控芯片“伏羲”量产2月19日,经南方电网公司5年研制、多场景验证,国内首个基于国产指令架构、国产内核的电力专用主控芯片“伏羲”实现量产,标志着我国电力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电力二次设备核心元器件做到了自主可控。“伏羲”的成功研发及量产,对于国家电力能源和信息安全、工控领域科技自主可控具有重大意义。10、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机“昆仑号”投用6月22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世界首台千吨架桥一体机——“昆仑号”,在新建福州至厦门高铁湄洲湾跨海特大桥投用。该设备由中国铁建研制,相较于传统900吨架桥机,不仅将运载箱梁最大长度由32米延伸到40米,吨位从900吨提升至1000吨,同时系统解决了特殊工况的桥梁架设和供电协调性等问题,具有智能化程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广等特点,对未来我国高铁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技术与装备上实现了重大提升,为高铁建设再添大国重器。2021年度央企十大超级工程1、我国正式开启空间站工程在轨建造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天和核心舱重约22.5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是我国目前在研最重的航天器。它相当于空间站组合体的“中枢系统”,能够接收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来访。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工程在轨建造大幕正式开启。未来两年,“天和”将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轨道上,静候“天舟”“神舟”“问天”“梦天”等航天器的陆续来访,共同完成空间站组装建造和关键技术在轨验证等建“宫”大业。2、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中老铁路全长1035公里,线路北起昆明,经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进入老挝北部地区,最后到达老挝首都万象。中老铁路深刻改变了老挝交通运输格局,对密切中老两国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中老经济走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中铁作为中老铁路建设的主力军负责全线勘察设计、全线电气化施工、全线铺轨以及关键性工程建设任务。3、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白鹤滩水电站是中央企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由中国三峡集团牵头,国家电网、哈电集团、东方电气集团、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积极参与。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4、川藏铁路拉林段正式运营6月25日,我国首条高原电气化铁路——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拉林铁路由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建设,全长435.48公里;由中国中车自主创新研制的设计时速160公里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同步投入运营,历史性地实现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拉萨至山南、林芝最快1小时10分、3小时29分可达。拉林铁路90%以上的线路在海拔3000米以上,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沿线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2500米,它的建成通车,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拉林铁路不仅连接既有的拉(萨)日(喀则)和青藏铁路,还是在建的川藏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滇藏铁路的共线地段,对加强内地同西藏联系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塔里木盆地新发现10亿吨级超深油气区6月18日,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找到了一个10亿吨级新的石油规模储量区,这是近10年来塔里木油田盆地石油勘探的最大发现。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埋深超过6000米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别占全国的83.2%和63.9%。目前,塔里木油田已建成我国最大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6、京新高速公路全线通车6月30日,京新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该项目由中交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建设。京新高速公路是继连霍高速公路之后第二条全天候进出新疆的公路动脉,其全线通车使得北京与乌鲁木齐之间公路里程缩短1300多公里。京新高速公路也是一条霍尔果斯口岸至天津港北部沿线的最快捷出海通道,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我国最大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6月28日,中国石化镇海基地一期项目在浙江宁波镇海全面建成,创造了目前国内建设周期最短、国产化程度最高、数字化应用最广的石化产业基地建设纪录。项目建成后,镇海炼化将形成年产2700万吨炼油产能和220万吨乙烯产能,是目前我国全面建成的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基地。8、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11月13日5时,由中国铁建参与设计施工的新建福州至厦门铁路(简称“福厦高铁”)湄洲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标志着福厦高铁关键控制性节点顺利打通,“乘坐高铁看海”的愿望即将实现。湄洲湾跨海大桥长14.7公里,海域施工长10.8公里,是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设计过程中,出于对妈祖文化的保护以及减少对湄洲湾自然环境的扰动,桥梁设计师们采用主跨18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部分斜拉桥跨越3000吨级主航道,有效解决了曲线上大跨度跨越航道的轨温调节器设置问题。9、“暖核一号”450万平方米供热项目投运11月9日,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在山东海阳正式投运。今年冬天,该市新老城区全面采用核能供热,海阳也成为全国首座“零碳”供暖城市。同时,海阳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米较往年下调一块钱。“暖核一号”给老百姓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蓝天,又带来了实惠。10、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9月8日,由中国建材投资建设的我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在青海省西宁市投产。项目总投资50亿元,首次实现了单线年产3000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设计和高端成套技术自主可控。中国建材经过十余年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率先在国内实现干喷湿纺T700级、T800级碳纤维千吨工程化和T1000级碳纤维百吨工程化,科技攻关取得重大成果。该项目的投产,加快了我国高端应用市场的碳纤维国产化替代进程,实现了国产化碳纤维供应链的安全可控,进一步提升了国产碳纤维的国际竞争力。
  • 三峡集团近75亿元投向环保 增殖放流监测打前站
    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黄柏河基地的大型控温养殖车间,一尾尾体态威武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地游动。胭脂鱼、圆口铜鱼、岩原鲤等长江珍稀鱼类,在科普展示馆内向人们展示着矫健身姿。  疏花水柏枝是极度濒危易灭绝的野生植物。上世纪末,植物专家断言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其天然种群将灭绝。近日记者在三峡集团苗圃研究中心看到,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旺盛地生长着。此外,大片的“植物界大熊猫”珙桐,拥有46片花瓣的红花玉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等,多种罕见的植物也都透出勃勃生机。“目前,已有50多种珍稀植物被用于库区绿化。未来,三峡坝区12平方公里区域内,将成为一个超大珍稀植物园。”三峡苗圃中心主任黄桂云说。  三峡工程的“生态名片”  “中华鲟和三峡珍稀植物的保护,是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的两张名片。”三峡集团科技环保部主任孙志禹说,“三峡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展了长期的系统的生态环境研究论证,严格落实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全世界第一尾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幼苗(子二代)在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坝区临时基地诞生,这是中华鲟保护工作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在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增殖保护方面,从2005年开始,三峡集团连续11年组织实施了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及长江特有珍稀鱼类和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的增殖放流活动。  三峡集团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这个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的研究中心,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等一应俱全。科研楼里,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等科研设备应有尽有。  中心建成以来,引种三峡特有、珍稀植物224个品种,共计13000多株苗木。对于一些原本生活在海拔相对较高地区的珍稀、特有植物,科研人员还采取了逐步移种的方式,由山岭地区移植到低山丘陵,而后再移种到苗圃之中。目前,三峡苗圃研究中心珍稀、特有植物的引种成活率高达90%以上。  打造流域生态保护典范  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过程中,三峡集团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改善和影响减缓措施,溪洛渡水电站设计并建成了分层取水设施,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落实了分层取水和集运鱼设施设计。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三废一噪”环保措施,溪洛渡水电站砂石废水处理后全部回用,实现废水零排放 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三通一平”工程采用湿法作业等降尘措施,效果良好。  自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开工建设起,三峡集团即启动了保护措施,投资3.82亿元用于保护区能力建设、增殖放流、科研、监测等工作。联合农业部全面合作水生生态保护工作,建成了溪洛渡、向家坝鱼类增殖放流站,乌东德、白鹤滩鱼类增殖放流站,以及赤水增殖放流站和重庆增殖放流站,共同承担金沙江下游4个梯级的鱼类增殖放流任务。  金沙江下游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工作中,形成了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以库尾流水河段、支流生境为重要补充,统筹兼顾、系统保护的自然生境保护格局。针对保护区赤水河水域生物多样性高、干流未进行水电开发的特点,将加大投入,将赤水河打造成为河流生态保护的典范。  三峡集团还系统开展生态环保科研工作,编制了鱼类保护研究执行计划,开展了30余项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科研项目,攻克了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驯养繁殖难关,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  开发绿色水电清洁能源  三峡集团在1993年—2016年期间在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水电开发中累计完成环境保护投资近75亿元。他们建立了“集团、流域、项目”分工负责的水利水电项目环境管理机构体系,总部职能部门、流域管理机构、现场环保中心在不同层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了由8项制度和数十项实施细则、技术标准组成的水电全过程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随着经营业务范围逐步由单一的三峡工程建设,发展到目前自葛洲坝到金沙江下游多个梯级巨型工程的滚动开发 业务持续时段由单一的建设期,逐渐延伸至筹建期、建设期、枢纽运行期等工程全生命周期 业务领域逐步从单一的大水电开发,向新能源和国际业务等多领域拓展 三峡集团公司环保工作也要实现从单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到流域梯级水电开发和运营环境保护、再到综合性清洁能源集团环境管控的跨越式转变。”三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说。
  • 广西镉污染最初事发地黑黄色污水已持续10年
    1月31日,在柳北区长塘镇西流村浪江屯,柳北消防队员往村民的桶中装水。     1月31日,在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力发电厂,武警战士整理防护装备。  昨天,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估算,此次镉污染事件镉泄漏量约20吨,将波及约300公里河段。应急指挥部通报称,事件应急处置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向取得全面胜利的方向发展,柳州市不会出现自来水停水,可以保证不会对柳州下游地区造成影响。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察厅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当天赶赴河池市、柳州市开展调查,将坚决查处严重失职、渎职人员,对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绝不姑息。  污染  估算镉泄漏量约20吨  昨天,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参与事故处置的专家估算,此次镉污染事件镉泄漏量约20吨。  昨天8时监测数据显示,柳州水源保护地各监测断面镉浓度全部达标,柳江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根据最新柳州市自来水情:2012年1月31日6时,城中、柳东、柳西水厂出厂水镉浓度为0.00060mg/L,柳南水厂出厂水镉浓度为0.00065mg/L,全部合格。  将波及300公里河段  专家称,此次镉泄漏量,在国内历次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中罕见,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将达到约300公里。  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昨天说,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约300公里,“所谓波及,就是事发地往下游,一直到能监测到水体镉浓度明显上升、但不超标的水域。”  许振成说,按现行的处置方式和处置效果,此次污染会波及柳江柳州市区下游的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水域,但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水域镉浓度不会超标,也不会对柳江下游的黔江、浔江、西江造成影响。  不会影响到广东江水  许振成分析称,柳州红花水电站有5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大大稀释水中镉的浓度,因此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柳江河段将不会出现镉浓度超标的情况。除此之外,柳江在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与红水河交汇形成黔江,红水河的流量比柳江的流量还大 再往下游,黔江和郁江在广西桂平市交汇形成浔江,再在梧州市与桂江交汇成西江,各条江的流量交汇后,龙江镉污染事件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造成影响。  处置  柳州自来水不会停水  昨天下午,应急指挥部通报称,通过采取除镉、调水稀释等综合应对措施,龙江镉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向取得全面胜利的方向发展,柳州市不会出现自来水停水,可以保证不会对柳州下游地区造成影响。  据应急指挥部新闻发言人、自治区环保厅巡视员冯振年介绍,污染事件发生后,指挥部通过调控龙江各梯级电站下泄流量,配合除镉措施,减少污染物并控制污染物下移速度 调度融江各梯级电站蓄水以满足调水需要,同时在龙江、融江汇合口以下设置了临时导流挡水幕,提高处置效果。  为确保下游柳州市供水安全,柳州市自来水厂针对除镉调整处理工艺,加强了水质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有关部门加大自来水水质监测频次,确保自来水水质安全。  冯振年说,经过半个月的应急处置,应急处置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指挥部组织专家会商分析,一致认为优化后的除镉方案效果明显,配合融江的水利调度,柳州市取水口镉浓度不会超标两倍。  纪检部门介入调查  应急指挥部昨天透露,针对此次镉污染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察厅会同检察院、公安、环保、安监、国土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当天已赶赴河池市、柳州市开展调查工作。自治区政府已部署开展对全广西所有涉重金属企业环境违法的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监察厅昨天透露,河池市龙江镉污染事件发生后,两部门已派员对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展开调查。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对违法违规造成重大污染、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对严重失职、渎职或放任、包庇、纵容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人员,要坚决查处、绝不迁就 对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渔民  黑黄色污水已持续10年  1月30日,记者走访此次镉污染事件最初发生的地点——广西河池市宜州县境内的拉浪水电站。  据拉浪渔业队队长黄朝新介绍,1月7日清早,他一到库区便发现,原本清澈的河水变成了黑黄色,虽然没异味,但异常浑浊。他驾竹排到网箱,发现了一些翻起白肚的小鱼。当时他并没有太在意,因为“每年元旦前后,总有一股黑黄色的水来到这里,有10年了”。不过,往年黑水来时,从未导致鱼类死亡。  随着死鱼越来越多,1月11日,黄朝新和渔民们将此事上报龙头乡渔牧兽医站。站长韦华鹏前来拍照,并捞起死鱼,捕了活鱼,送到上级单位化验。1月15日,河池市环保局来人取水化验。1月15日至18日,网箱中的鱼死亡率最高,大批死去。环保部门随后调查发现,死鱼是由于龙江河宜州拉浪段镉浓度严重超标引起,龙江水体已遭受严重镉污染。  黄朝新说,他养了1万多尾青竹鱼,这次死掉7000多条,都是些2-4两重的小鱼和鱼苗。队里其他几户养鱼户损失与他差不多。
  • 环保专家称龙江镉污染将波及下游300公里河段
    1月31日电 记者从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了解到,此次发生在珠江流域龙江河的镉污染将波及下游约300公里河段。  “这次镉污染事件在国内历次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中是罕见的。”一位参与事件处置的专家告诉记者。  事故发生后,环保部门1月15日在龙江监测到镉超标80.5倍的峰值,也是此次污染监测到的最高超标峰值。经过处置,1月30日,镉超标最高峰值已下降到超标25倍左右,目前峰值位于宜州市境内的洛东水库附近。在柳州市区上游57公里的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以上的龙江河段,目前有镉浓度超标5倍以上的水体长约100公里。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告诉记者,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约300公里,“所谓波及,就是事发地往下游,一直到能监测到水体镉浓度明显上升、但不超标的水域。”  许振成说,按照现行的处置方式和处置效果,此次污染会波及到柳江柳州市区下游的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水域,但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水域镉浓度不会超标,也不会对柳江下游的黔江、浔江、西江造成影响。  他分析称,柳州红花水电站有5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大大稀释水中镉的浓度,因此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柳江河段将不会出现镉浓度超标的情况。除此之外,柳江在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与红水河交汇形成黔江,红水河的流量比柳江的流量还大 再往下游,黔江和郁江在广西桂平市交汇形成浔江,再在梧州市与桂江交汇成西江,各条江的流量交汇后,龙江镉污染事件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造成影响
  • 广西河池连夜设第六道防线拦截降解污染物
    龙江河畔的渔民惆怅地望着被污染的江水  1月29日12时,广西柳州糯米滩水电站镉浓度超标8倍。而糯米滩水电站以上的龙江河段,长达100公里的河水镉浓度在国家标准临界值5倍以上。专家预计,按目前的流速,未来10至15天,柳江中的镉浓度将达到峰值,柳州的防治形势日趋严峻。  据了解,目前镉污染超标峰值位于河池市宜州市洛东水电站附近,要是宜州守不住,下游的柳州也难守住。位于柳州上游的河池市,一场应急处置污染的战役也在紧张地进行之中。  连夜设立第六道防线  1月29日,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决定在龙江河宜州段五道防线拦截降解污染水体镉的基础上,在洛东基地新增一处降解物投放点,以缓解下游压力。从29日下午5时接到紧急设立洛东基地投放点通知开始,宜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莫世亮一宿都没有合过眼,目前他的一个新的身份是洛东基地投放组组长。  “我是5点接到命令,8点半正式赶到博冠纸厂施工,9点开始不停地调入投放物资,直到30日凌晨3点建好投放系统,3点15分正式开始投放,大家一刻也不敢耽误。”莫世亮说。  30日下午3时,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博冠纸厂药品间的搅拌池边见到莫世亮时,他的眼里布满了血丝,却依然声音洪亮地在现场指挥布置工作。  莫世亮介绍说,洛东基地投放点作为龙江河宜州段的第六道防线,投入使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一段龙江河的水流流速较缓,投放的药物与金属镉离子反应时间比较长,絮凝作用相对比较好,可以很大缓解下游的三岔投放点和糯米滩水电站的压力。”  循着投放管线走到龙江河畔的排水口,可以看到岸边的水体内漂浮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絮凝物。据了解,此前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在河池市境内的叶茂水电站、宜州市三桥、洛东水电站、三岔水电站、三岔公路桥设置五个降解物投放点,通过放水稀释、投放降解吸附物等方式降低受污染水体内的镉浓度。一名现场指挥的技术专家表示,对比第一道叶茂水电站水质超标的数据与最后一道防线三岔公路桥的水质超标的数据来看,通过河池境内六道防线的处置,龙江河受污染的水体中的镉离子能得到70%以上的降解。  宜州水产养殖业遭受巨大损失  在洛东基地的龙江河畔,平静的龙江河依然绿水依依,江畔草木丰盛,几艘渔船漂浮在河面上,渔民安静地在船上休息,很难想象这里正在经历一场举国关注的重大镉污染事件。  老家在柳州市柳城县六塘镇高要屯的渔民唐义平经常在这一段流域打渔,但这些日子以来,他不得不停止工作,靠水吃水的他经常一个人在船上静静地望着河水发呆。  “我是年前在村里看到河水被污染的通知的。”尽管并不清楚镉是一种什么样的金属,镉污染又意味着什么,唐义平还是感到巨大的恐惧,他一度把网上来的20多斤鱼扔回了河里。  无鱼可卖,他和家人的这个春节也过得格外拮据。唐义平的哥哥唐义民告诉记者,往年春节家里都要买20来斤猪肉作年货,今年只买了5斤。现在他们也不敢喝河里的水,每次喝水都要上岸从很远的井里挑到船上,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对于宜州来说,这次污染事件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水产养殖业,那些在河道里网箱养鱼的渔民损失非常大。”宜州市委书记奉海峰介绍说,龙江河宜州段沿岸只有少数居民饮用龙江河的水,目前通过开辟地下水源和政府送桶装水上门,解决了这部分群众用水难的问题。对于沿河两岸的群众因水体污染遭受生产的损失,政府已经派出工作组进行认真核查。“核查清楚后,我们要对受到损失的群众进行赔偿。”  “压力最大的是外界对宜州的误解”  每天凌晨1点以后休息,早上7点就要起床工作,每天休息三五个小时已成为宜州市委书记奉海峰这些日子的生活常态。和身体上的疲惫相比,作为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宜州应急指挥部指挥长,奉海峰这些天感到压力最大的还是外界对宜州的误解。  “现在很多方面都打电话来问我们,你们怎么又搞了污染?”奉海峰说,这次发生在龙江河宜州段的重金属污染事实上污染源并不在宜州市境内,而是在宜州境外的龙江河上游产生的,与下游的柳州一样,宜州也是此次污染事件的“受害者”。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在30日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对涉嫌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了通报,河池市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等相关企业的7名相关责任人被依法刑事拘留,相关责任调查已全面开展。  “虽然污染源不在宜州境内,但我们宜州的全体干部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应急干预的战役中来。”奉海峰说,春节前后10多天以来,全市共投入1000多人力,其中有党政领导,还包括武警官兵260多人,民兵应急分队130多人以及农民工250多人。  30日上午,记者来到宜州市龙江河上游的叶茂水电站时,由于连日来不停地投放降解物质,电站周围的路面、栏杆和植被上都被附上了一层厚厚的石灰粉末,远远看去,像下雪了一样。  走进水电站内的投放口,一股刺鼻的味道袭来,应急处置人员戴着防护面具,24小时不间断地向投放池内倒入搅拌好的中和物。从早上9点,宜州市政法委书记潘平就赶到水电站值班,直到晚上9点才能交接回去休息。他说,自污染事件发生以来,宜州市各部门的领导都在不同的应急处置点值班。除夕夜,在工地上看到远处百姓家焰火纷飞,他感到尽管自己很苦很累,但为了更多的人的饮水安全,付出是值得的。  此次水污染事件,给龙江河沿岸也敲响了警钟。奉海峰介绍说,在大力对污染水体进行技术处置的同时,目前宜州市也在开展环保大排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的污水、气体、废渣等排放达到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  “环保跟发展其实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们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环保也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奉海峰说。他真诚地希望,在抓好宜州境内企业的监管,不损害环境的同时,宜州也非常迫切地期望上游地区都能管好境内的企业,确保龙江水永远保持清洁靓丽。
  • 基康仪器2022年年度分红共派现5579.9万元 去年净利6055万元增长20%
    4月20日消息,北交所上市企业基康仪器(830879)2022年年度分红,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现4元,共派现5579.91万元。公告显示,基康仪器此次2022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为,以公司现有总股本1.37亿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4元,共计派发现金红利5579.91万元。该分红方案已获2023年4月13日召开的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本次权益分派权益登记日为2023年4月25日,除权除息日为2023年4月26日。资料显示,基康仪器深耕智能监测传感细分领域20多年,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精密传感器、智能数据采集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据介绍,公司产品在水电站、核电站、风电场、油气储运、水利工程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参与三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等项目。2022年,进一步加强新产品研发和营销体系建设,巩固能源行业,抓住水利行业发展机遇,实现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去年营收为2.99亿元,同比增长15.32%,净利润为6055万元,同比增长20.17%。公司去年在抽水蓄能行业取得了突破,中标了国家电网安徽桐城抽蓄、山西垣曲抽蓄、江西奉新抽蓄、浙江宁海抽蓄自动化安全监测设备标,继续参与浙江天台抽蓄、福建云霄抽蓄等项目的供货。
  • 基康仪器北交所过会:深耕智能监测传感行业 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
    9月28日消息,在今日召开的北交所2022年第48次审议会议上,二次上会的基康仪器(830879)过会。资料显示,公司深耕智能监测传感行业20余年,产品应用于大兴国际机场、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项目,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据北交所官网显示,基康仪器申报材料于2021年12月15日获受理,2022年4月21日完成第二轮问询回复,于5月13日上会被暂缓审议,9月28日二次上会后过会。据招股书披露,公司拟IPO募资约8455万元,用于智能监测终端产能扩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资料显示,基康仪器深耕智能监测传感行业20余年,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据介绍,公司产品在水电站、核电站、风电场、油气储运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包括三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山东沂蒙、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辽宁红沿河、广西防城港核电站,江西如东、广西兴安风电场,西气东输、中俄中缅油气管道,南水北调、小浪底水利工程,京沪、兰新高铁,浦东、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合肥、重庆智慧城市,贵州、云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国天眼、布达拉宫等项目。招股书显示,在安全监测传感器行业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及发明专利4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2项,行业学会/协会奖项6项,参与编写国家及行业标准13项。业绩方面,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28.94%,净利润为2247万元,同比增长33.75%。
  • 柳州启动地下水源潜能应对镉污染
    1月27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凤山镇龙江与柳江的交汇处,施工人员在操作机械建设软体坝,准备疏导稀释受污染流水。   1月28日,在广西宜州叶茂水电站,武警战士将氯化铝投入水池,引入龙江河中稀释污染水体。  1月28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江河段露塘渡口附近,一名男子展示刚刚收到的水质监测情况短信。新华社发   记者28日从广西柳州市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了解到,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目前柳州市已经启动了日供3.5万吨地下水源潜能,将有能力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截至28日12时,柳州市区河段水质仍处于安全范围。  应对  柳州  启动地下水源潜能  随着上游污染团逐渐向下游移动,柳州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27日以来,柳州市区上游距离柳州河西水厂16公里的位置镉浓度一度接近临界值。28日12时的监测数据表明,柳州河西水厂上游7公里处的断面监测到的镉浓度为0.0039毫克每升,符合国家标准。  目前柳州已启动日供3.5万吨地下水源潜能,并已将原柳州铁路局的供水系统和柳州市民供水系统连接起来,如遇到紧急情况必须停水的情况下,原柳州铁路局的供水系统将可以为柳州市区供水系统供应取自地下安全的水。除此之外,在万一停水的情况下,市政府将全力保障在最短的时间恢复供给安全的自来水,并将通过外调水等方式满足市民基本的用水需求。  超标2倍能处理达标  28日,广西柳州柳西水厂透露,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这家拥有柳州市最上游取水口的水厂已经实施工艺改造、水质实时监控等应急措施,当取水口镉浓度处于超标2倍以下范围内时,水厂能够保障输出水质达标的自来水。  据威立雅水务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黄永强介绍,柳西水厂和住建部专家制订了详细的工艺处理方案,对水厂内的工艺改造也已经完成。“对镉浓度超标2倍以内的江水,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江水处理到符合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  “万一镉超标浓度高于水厂处理能力,我们也可以通过提高采样频次,在清水池两个小时停留时间内及时发现超标现象。”黄永强说,目前柳西水厂已从湖南调来应急检测车,同时对源水、沉淀水、滤后水、出厂水设置四道关卡,提高检测频率,避免未达标水进入到供水管网中。  记者在水厂厂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固定式监测仪。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仪器与应急检测车相对应,为水质实时监控加上了一个双保险。据了解,这批监测仪将在28日晚投入使用。  柳州市副市长王柳平说,柳西水厂拥有柳州市区最上游的一个取水口,涉及大约三分之一柳州市民的用水安全。“我们已经启动了一系列应急预案和措施,保证不让一滴超标水进入供水管网。”  进展  河池  龙江镉浓度下降明显  据河池市副市长李文纲介绍,发现龙江镉超标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第一时间向柳州等龙江下游城市通报情况,同时确定排查方案,并着手从上游调河水对镉超标河段进行稀释。为切断新污染源,受污染河段上游7家涉重金属企业全部停产。  李文纲表示,17日至18日,自治区环保厅监测人员、相关专家相继赶赴现场指导处置工作,确立了通过水电站调控流量、调水稀释、投放中和物等方式降低镉浓度的处置方案。当地在龙江设置5道防线,利用大坝控制受污染河水的流量,在污染源至叶茂电站、叶茂电站至龙江三桥、龙江三桥至洛东水电站、洛东水电站至三岔水电站、三岔水电站至三岔铁路桥等5个断面采取放水稀释、投放吸附物等措施进行治理。这5道防线有4道防线采取投放石灰和聚合氯化铝等措施,将离子状态的镉固化,避免人体吸收。最后一道防线是利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李文纲表示,尽管处置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眼下形势依然严峻,相关监测数据随时可能发生变化,仍不敢存有侥幸心理和丝毫懈怠,必须时刻全力以赴应对。  权威发布  广西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广西27日已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应急指挥部27日发出的《关于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的紧急通知》称,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环保部的指导下,龙江河应急指挥部以及河池市、柳州市积极开展应对处置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通知》称,由于入江污染物数量较大,龙江河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目前污染带前锋已进入柳州市境内柳江河段,对柳州市饮用水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加大,并可能导致事件等级升级。为确保柳州市饮用水安全,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的有关规定,自治区环保厅决定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专家说法  不会影响下游水质安全  在珠江流域上游广西河池宜州市龙江河段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引起下游地区的高度关注。环保部专家此间分析认为,截至目前此次污染事件波及范围有限,不会影响到下游的浔江、西江的水源安全。  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专家、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表示,龙江镉污染事件会对柳江河段造成一定的影响。按照目前制定的处置方案进行处置,柳州红花水电站以上、流经柳州市区的柳江河段可能会出现镉浓度超标1到2倍的情况,目前正努力控制在1倍以内,并尽最大可能实现不超标。“我们有希望做到柳州市区自来水取水口的柳江水镉浓度不超标。”许振成表示,即使在取水口镉超标不多的情况下,水厂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应急供水国内已有先例,可以保障输出的自来水达标。  截至28日6时,柳州市的水源保护河段一直未出现镉浓度超标情况,柳州市民使用的仍是安全的自来水。柳州市委、市政府承诺绝不让市民用受污染的水,将保证水厂输出的全部是达标的自来水。目前柳州市正通过多种方式准备应急水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截至目前此次环境事件还没有对柳江下游的黔江、浔江、西江造成影响。”许振成说,位于柳州市区下游的红花水电站有约5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大大稀释水中镉的浓度,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柳江河段将不会出现镉浓度超标的情况。  许振成说,柳江在来宾市武宣县石龙镇与红水河交汇形成黔江,红水河的流量比柳江的流量大。再往下游,黔江和郁江在广西桂平市交汇形成浔江,浔江再在梧州市与桂江交汇成西江,各条流量很大的江河交汇后,龙江镉污染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水质造成影响。
  • 11个仪器项目获2012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
    日前,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与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此次获奖项目共计396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166项,三等奖211项。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将其中与仪器仪表相关的项目择选如下:项目名称年度完成单位评审组(专业组)奖种获奖等级DF-200 直读光谱仪2012烟台东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UV-2200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2012北京瑞利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全自动材料拉伸试验机的研发2012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TFT-LCD背光模组增亮光栅膜开发2012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电磁超声导波结构缺陷快速检测和健康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2012清华大学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光密度连续变化滤光器件2012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总线化智能多参数高精度检测与控制仪表2012江苏大学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兼容DCS/PLC的水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的研发与工程应用2012北京国电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基于轨迹法果糖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2012天津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基于射流传感技术热能表2012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仪器仪表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电气系统电学参量宽频域光纤精密测量技术及应用2012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仪器仪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原文如下所示:  附件:2012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奖励项目目录.pdf
  • 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续:治污化学品告急
    1月30日,柳州水文水资源局工作人员在龙江与融江交汇口测算和取样。   1月29日,在柳州市糯米滩水电站,一股碱性流水注入下游龙江河稀释中和遭遇污染河水。    龙江镉污染事件经过  目前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从超标约80倍降到超标25倍左右 污染团将突破 第三道防线 河池市新增2处中和物投放点 治污化学品告急  1月15日,宜州市环保部门发现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网箱养鱼出现少量死鱼现象。经查,龙江河宜州拉浪电站坝首前200米处,镉含量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约80倍。  1月30日,龙江河上的最大镉污染团即将突破第3道防线洛东水电站。河池境内新增2处中和物投放点。  1月18日,河池方面将事件通报柳州 河池市政府开始为德胜镇水井镉浓度超标的村民免费运送桶装水。  1月19日,河池市委宣传部通告污染事件,称截至19日17时,龙江河宜州段洛东水电站坝首处镉浓度仍超标3倍,当地正全力确保下游群众饮水安全。  1月20日,柳州启动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三级响应。  1月23日,柳州出现各种饮用水源污染的谣言,市民抢购瓶装水,24日,柳州通过多种渠道澄清。  1月29日,环保部门监测显示,拉浪水库镉浓度已达标,这说明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经被截断,没有新的污染源进入龙江。  1月22日,广西环保厅启动了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成立了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在河池设置5个吸附物投放点,形成5道防线中和吸附污染水域。  1月26日,污染水体进入柳江河柳州市区流域。  记者30日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指挥部了解到,在柳州市区上游57公里的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以上的龙江河段,目前有镉浓度超标5倍以上的水体长达100公里。通过采取除镉、调水稀释等综合应对措施,目前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从超标约80倍降到超标25倍左右。  最新监测数据显示,被污染的河水已于29日先期到达柳州的水源保护区,但情况尚在控制范围内,截至目前,自来水厂饮用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由于主要污染源团还在柳江上游的龙江河段,并陆续突破了河池市设置的第3道防线,目前柳州市区饮用水仍面临威胁。  昨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召开媒体通气会表示,目前,已对涉嫌违法排污的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等相关企业的7名相关责任人依法刑事拘留,相关责任调查已全面展开。  污染现状  上百公里镉超标5倍  超标倍数趋势图显示,从龙江山脚村监测点到糯米滩电站监测点,长达100公里的河水镉浓度在国家标准临界值5倍以上。专家分析,主要污染团还在宜州市境内的洛东水库附近,并正在往下游移动。龙江镉浓度峰值现位于宜州市洛东水电站附近水域,监测显示此处镉浓度超标在25倍左右。广西河池市长何辛幸称,上游龙江河段设有五道关卡,通过抛洒氧化铝粉、稀释等,大约已经有60%的镉得以降解。到30日12时,糯米滩电站镉浓度超标由29日的8倍降至目前的6倍以下。糯米滩水电站位于柳州市区上游57公里,位于龙江柳城段,是处置龙江污染事件的关键点。  专家预计,按目前的流速,未来10至15天,柳江中的镉浓度将达到峰值。专家称,这些污染水体经洛东电站、三岔电站、糯米滩电站三次削峰后,镉浓度可控制在超标10倍以内,“此时必须在龙江与融江交汇口出,从融江调11倍的清水才能实现稀释达标。”  昨日,早报记者在柳州市柳城县凤山镇龙江与融江交汇口看到,两条分别长约50米的大船在柳江入口处一字排开,沿着船的边缘有一排两头卷有钢条的帆布展开插入河中,构成一道疏导上游流水的软体导流坝,通过软体导流坝的引导,污染的龙江河水将与融江河水充分中和,并达到稀释作用,龙江与融江交汇后并入柳江,在两江交汇口、暨柳江入水口设置软体导流坝,就是柳州市应对上游龙江河镉污染、保护下游饮用水安全建设的一道防线。  随后,早报记者跟随柳州市水文水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来到龙江与融江交汇口,现场了解他们对龙江、融江和柳江的流量、流速的测算和水质取样工作,根据现场测算,融江的流量、流速明显大于被污染的龙江,“每天进行两次测算,并实时将结果传回指挥部,专家将根据测算数据,控制江水的流量、流速,以达到最佳的稀释效果”,现场参与监测的工作人员告诉早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龙江镉污染的污染物已进入柳州市饮水水源保护地,柳州市河西水厂取水口上游数公里内水体一度接近国家标准临界值,昨日,记者走访凤山镇柳江入口处沿江生活的一些渔民后发现,龙江镉污染已经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多名渔民称近期将不去龙江河段打鱼,由于上游已经出现不少死鱼现象,渔民对自己用网箱养的鱼表示担忧。  防治措施  治污化学品告急  来自广西河池市应急处置中心的消息称,在广西河池为消除镉污染所设置的5道防线中,目前龙江河上的最大镉污染团即将突破第3道防线,河池新增加2处中和物投放点,以降低龙江河镉浓度。  河池市委副书记秦斌说,据专家测算,河池采取的各项措施效果明显。截至29日晚,河池境内的镉污染团高峰出现在洛东水电站上游附近。为更具针对性降低上游镉浓度,专家提出在河池境内新增2处中和物投放点,其中一处选择在洛东水电站下游6公里处,另一处投放点计划选择在三岔水电站下游附近。  河池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已通过专家的意见计算出污染团的总量、位置和流速,优化完善絮凝剂和烧碱等投放、控制龙江上游水电站的出水量等方法,尽量将污染团滞留在河池境内龙江河段处置,尽最大可能保障下游市民饮水安全。  “我们有希望做到柳州市区自来水取水口的柳江水镉浓度不超标。”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组长、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曾向记者表示。  不过,据来自广西河池市应急处置中心的消息称,用于治理广西龙江河镉污染的化学品聚合氯化铝面临紧张局面。  29日晚,河池市副市长李文纲说,目前河池各投放点的聚合氯化铝仅能保障30日的用量,31日便会出现紧张局面 烧碱能保障2至3天的用量,再往后也将出现紧张局面。  目前使用聚合氯化铝将离子状态的镉固化,是目前治理龙江河镉污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而烧碱则是调节河水PH值促进聚合氯化铝发生反应的重要物质。数据显示,截至29日15时,河池方面尚有聚合氯化铝库存256吨,而从20日至29日当地平均每日使用量超过300吨。  河池市市长何辛幸说,这些资源已经有限,目前河池方面已向自治区汇报,请求帮助解决治污物资紧张的难题。目前,河池市正紧急从南宁、湖南、河南等地调运氯化铝、石灰等物资。  广西环保厅巡视员冯振年说,依据总体方案,指挥部制定了科学调水方案。一是合理调控龙江各梯级电站下泄流量,配合除镉措施,减少污染物并控制下移速度。二是调度融江各梯级电站蓄水,满足调水需要。三是水文水利部门加强了对流域内30个断面的水文测验。四是在龙江、融江汇合口以下设置了临时导流挡水幕,提高处置效果。  调查处理  7名责任人被刑拘  昨日下午,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召开媒体通气会表示,目前,已对涉嫌违法排污的金城江鸿泉立德粉材料厂等相关企业的7名相关责任人依法刑事拘留,相关责任调查已全面展开。  据了解,事故发生后,河池市对全市所有排污企业和矿场、尾矿库、矿渣堆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对环保设施不完善、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企业责令停产整治。截至29日,河池市已排查涉重金属企业和经营户145家,责令整改或关停取缔11家,非法企业和无名无主矿砂场正被摸底登记。冯振年表示,河池市已责令流域内涉重金属企业立即停产,排查整顿。监测情况表明,污染源已被切断。  记者发现,昨日的媒体通气会仅仅公布了一家污染企业名字,“等相关企业”的情况仍不得而知。1月25日,河池市环保部门对外称,污染源已初步查明,污染源来自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28日,河池市又发布消息称,这家公司废渣堆放场所未达到国家标准,成为污染源嫌疑企业之一,但完全认定这家企业为污染源,仍需取得更充足证据,同时还需要对其他企业一一调查,以全面确定污染源,已经“初步查明”的污染源企业又变成了“嫌疑企业”。至此,污染源头企业仍未明朗。  河池市环保局长吴海悫曾解释说,河池市地形复杂,地下溶洞较多,企业排污容易通过地下溶洞进入河中,这给取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另外发现时间较晚也给取证带来难度。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已动员环保监查骨干力量前往河池开展排查工作,包括地质岩溶、水利、水文和环保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也已来到河池,为排查污染源提供技术指导。
  • 龙江河镉严重超标危及下游群众饮水安全
    广西围追堵截镉污染  2012年1月2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力发电厂,武警战士戴上面罩投入工作。  从贵州高原奔腾而下流经广西宜州的龙江河,犹如一条弯弯曲曲的绿色飘带,穿流于高山峻岭间,最终汇入南方最大的水系——珠江。放眼望去,龙江河沿河两岸翠竹依依,河水清澈碧绿。  可是,1月15日,人们在龙江河拉浪水电站内养鱼的网箱中竟然发现不断出现死鱼。经环保部门检测,该段龙江河水质中重金属镉严重超标。  龙江河被镉污染了!下游群众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一场镉污染阻击战就此在广西打响。☆  2012年1月2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临时应急检测室,工作人员在对污染水体进行实时检测。  龙江河镉污染源在哪里  河池市龙江河宜州拉浪段水质出现镉超标后,广西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就处置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郭声琨在批示中要求,要派出强有力的队伍到现场组织处置,从源头上对整个流域采取有效措施,绝不能对群众生活造成影响。马飚要求,动用一切力量、一切措施、一切手段、一切办法进行处置,必须确保下游柳州市沿江群众饮水安全。  受马飚指派,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赶赴现场指挥。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林念修批示要求环保厅派出专家组前往河池开展全面排查,要求对违法企业一经查实,必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国家环保部和自治区环保厅也派出专家指导污染处置,并成立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  1月25日,广西河池市应急处置中心向媒体表示,龙江河水质超标事件污染源已初步查明,污染源来自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一家集采、选、冶深加工一条龙的综合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其中具有每年处理镉350吨的生产能力。河池市委、市政府已组织力量对该公司相关污染源进行全面清理,并对全市相关企业深入排查、清理,严防发生新的污染。  不过,随着事件调查不断深入,污染源的最终认定出现很大困难。1月28日,广西河池市应急处置中心称,由于岩溶地貌等多方面原因,污染源的最终确定遇到不少难题,目前污染源的排查仍需进一步确定。  河池市环保局局长吴海悫解释说,经过不断筛查,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废渣堆放场所未达到国家标准,成为污染源嫌疑企业之一,但完全认定这家企业为污染源,专家们仍需要取得更充足的证据,同时还需要对其他企业一一调查,以全面确定污染源。  1月29日,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联络组负责人对外表示,他们对污染源的认定持保留态度。“我们只是被怀疑,但是从来没有哪一级政府说是我们污染的”。  该负责人表示,稍早前龙江河镉污染的来源被认为是该公司的一座1993年建成的渣场泄露所致。但是目前,已找到渣场不存在渗漏的地勘资料和环评报告,是完全合法合规的。  吴海悫表示,由于地形复杂,地下溶洞较多,企业排污容易通过地下溶洞进入河中,并且发现污染时间较晚,导致专家取证非常困难,污染源的排查工作因此受阻。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已动员环保监查骨干力量前往河池开展排查工作,包括地质岩溶、水利、水文和环保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也已来到河池,为排查污染源提供技术指导。目前,污染水域上游的7家涉重金属企业都已停产。眼下每家重点企业都组成了由河池市领导牵头的环境排查整治小组,严格控制一切影响环境的污染源,切实消除新的环境安全隐患,做到不漏一家、不漏一处、不留死角。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最新的监控情况表明,此次污染来源地、位于河池宜州市的拉浪水库镉浓度监测数据显示已经达标,这说明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已经截断,没有新的污染源进入。☆     2012年1月2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力发电厂,武警战士将袋装聚合氯化铝投入水池并引入江中稀释污染水体。  多措并举围追堵截污染团  事件发生后,河池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启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工作指挥中心。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市长何辛幸多次深入污染河段投放点,督促检查应急处置工作。  “为了尽快化解污染危机,我们全市上下迅速开展处置工作。”春节前后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河池市副市长李文纲说,一是做好信息公开,科学决策、科学处置。河池市应急指挥中心从1月15日开始,根据不同时段采集到的监测数据,组织专家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判,经过充分论证和实验,以科学安全投放降解吸附物和调水稀释等处置方案,降低污染水体污染物浓度。二是筑牢五道防线确保沿江和柳州生活用水安全。指挥中心分别在叶茂水电站、宜州市三桥、洛东水电站、三岔水电站、三岔公路桥设置五个降解物投放点,中和吸附污染水域。三是优化调水方案,有针对性地调水稀解,使被污染水体得到有效稀释。四是加强监测工作,实时监控污染水体。指挥中心派出工作人员对污染水体进行监测、监控。全程跟踪污染带,准确掌握污染带前锋位置,时刻监控龙江河水质变化情况,确保到柳州取水口的水质达标。  这个春节,共有1800多名各级专家、武警官兵、保障人员放弃春节合家团圆的机会,奋战在围追堵截镉污染团的前线。  1月26日下午,宜州市洛东水电站一片忙碌地景象:堆着上千袋石灰和聚合氯化铝7辆大货车停在大坝上,空气中白色的粉尘随风弥漫。电站大坝控制住上游流水后,河水流量极小。全副武装的十几名工作人员正不停地往下游投放石灰粉和聚合氯化铝,大坝下游附近的河水变为乳白色。  自接到抢险任务后,河池市消防支队连夜调集32名队员,从22日至今坚守洛东应急点参加处置工作。一个多星期以来,该点消防官兵一直全天候不间断执勤,哪里有险情,战士都是绿装出勤,“白装”回到驻地。  干粉形态的稀释物容易伤人,投放起来也十分困难,因此,河池市宜州三岔水电站投放人员则利用电站自动抽水的便利,使稀释物尽快与水接触,制作人工水碱进行投放。这项创新举措,极大减弱高空抛洒稀释物的劳力损害,又减少投放者的受伤几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7日中午12时起,柳化集团将库存的11吨活性炭贡献了出来,在宜州三岔水电站上游构筑活性炭帘吸附重金属,构建广西境内治理污染的重要防线,最大限度防止污水流入下游柳州地区。经过3个小时奋战,900袋共计11吨的活性炭投放河中,筑起了80米长的安全坝。  退役军人出身的洛东乡干部周春鸽、韦美康,自1月21日起一直坚守洛东点抢险阵地,负责采购食品,保障抢险人员的伙食,家虽近在咫尺,但他俩却没有回家吃过一餐团圆饭。抢险初期,在救援资金没有到位情况下,两老表自愿垫支1.5万元支援抢险。虽然辛苦异常,但两人没有一点怨言,至今仍忙碌在抢险前线。  河池市还先后派出重金属自动监测车4辆,采样车40辆,监测单位17个,监测人员200余人,在河池市内龙江流域及柳州市的柳江流域对污染水体持续布点监测。  如今,镉污染阻击战的5道防线收到明显效果。最新的监测数据表明,龙江污染水体镉含量呈下降趋势。专家估算,龙江河段超标金属镉经稀释、沉降吸附后,已降解六成多。☆     2012年1月2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工作人员准备将液态碱输入龙江稀释污染水体。  打响饮水安全保卫战  据医学专家介绍,镉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人体,长期过量接触镉会引起慢性中毒,可对肾造成损害,晚期病例则会出现肾功能不全,并可伴有骨骼病变 短时间内吸收大量的镉可引起急性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龙江河的镉污染,直接威胁了沿江两个村庄50多户220多名村民饮水安全。河池市紧急采取多种措施全力保障龙江河段附近居民饮水安全。宜州市德胜镇拉林村光下屯村民小组组长兰武装说,目前村民们都靠政府送来的桶装水生活,隔一天送一次过来。仅1月27日就送了158桶水给他们。  污染源虽在河池市,但影响却波及了下游的柳州市。1月27日,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发出《关于启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的紧急通知》。该《通知》称,由于入江污染物数量较大,龙江河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目前污染带前锋已进入柳州市境内柳江河段,对柳州市饮用水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加大,并可能导致事件等级升级。为此,自治区环保厅决定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24日晚间至25日,下游广西柳州市的多个超市发生抢购瓶装饮用水事件。对此,广西柳州市有关部门紧急处置,保障货源供应、严查趁机涨价行为。另据柳州水情部门监测数据,目前柳江干流水质安全。  由于柳江上游部分河段被轻微污染,柳州市部分市民出现恐慌心理,纷纷到市区内各超市和便利店抢购桶装及瓶装饮用水。柳州联华超市、南城百货、大润发超市及中石化各加油站连锁店均出现抢购行为。  保住柳州饮水安全,也就是保住了下游西江、珠江沿岸多座重要城市的饮水安全,责任重大。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柳州市委、市政府发出了“打响柳江保卫战”的号召,全力应对此次突发事件,保障这座中国西南重要城市的饮水安全。  春节期间,柳州市委书记陈刚、市长郑俊康深入一线检查指挥治污,要求采取一切有力措施,绝不让市民喝到被污染的自来水。该市在龙江汇入融江的河道中,快速建起软体导水坝,把受污染的龙江水引导向融江中央,让受污染的河水尽快被稀释。此外,严守距离市区上游60公里处的龙江河段的柳城县糯米滩水电站这道防线,从1月24日开始,不间断向断面投放降解物品,以降低污染物浓度。连日来,镉污染向柳江蔓延的速度得到有效控制。  为应对污染,柳州市还积极寻找周边洁净备用水源,要求市区有地下水井的单位和消防部门做好准备,随时接受统一调度为市民供水。供水部门在专家指导下,采取多种措施,引进应急监测车辆,24小时实时监测,新增净化设备,改造原水处理工艺,保证不让受污染的水进入供水管网。此外,还充分保障市场桶装水、矿泉水供应,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违法涨价行为。  目前,柳州已启动日供3.5万吨地下水源潜能,并将柳州市民供水系统与南宁铁路局(原柳州铁路局)在柳州的供水系统连接起来。目前,南宁铁路局已全面启动柳州4个水源,紧急情况下可为柳州市提供安全用水。  为让市民及时掌握信息,柳州市还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及时滚动发布水情信息,平息市民恐慌心理。  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专家、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表示,有希望做到柳州市区自来水取水口的柳江水镉浓度不超标。许振成认为,目前,此次环境事件暂时还没有对柳江下游的黔江、浔江、西江造成影响。位于柳州市区下游的红花水电站有约5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大大稀释水中镉的浓度,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柳江河段将不会出现镉浓度超标的情况。  现在,“柳江保卫战”已进行了8天8夜。据柳州市处置龙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副指挥长、新闻发言人甘景林介绍,29日6时的监测数据表明,柳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各断面的镉浓度仍符合国家标准,但部分断面接近临界值。  甘景林说,柳州市已经做好准备应对水流污染峰值的出现。柳州有能力保证从自来水管网流出的水是合格安全的。即使在紧急情况下限制用水,柳州也有能力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请市民不要恐慌。目前,污染团前锋已进入柳州水源保护地,并一度接近国家标准临界值,但现在尚在控制范围内。预计未来4天内,柳州可以保证把饮用水控制在国家三类饮用水标准以内。
  • 我国首台深井探测机器人研制成功
    由武桥重工和上海交大历时7年联合研制的中国首台深井探测机器人,8月18日在四川锦屏水电站地区海拔2000米地下岩层实验成功。此项成果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对地下深层复杂地质环境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国内深井地应力测量空白,创造了全球领先水平。  据武桥重工负责此项研究的国家级专家涂光骞18日介绍,该机器人呈圆筒形,主要由“大脑”、“躯体”和“触角”组成,“大脑”为地面控制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和控制该机器人的地下活动。  在四川锦屏水电站海拔2000米的地下岩层,电脑显示器对机器人的活动一目了然:机器人深入到预定深度之后,各“触角”轮番上阵,支撑固定位置、打扫岩面、吹干、磨平、喷涂粘胶、粘贴应力片、测量应力,所有功能一气呵成,半个小时就收到了第一组数据,现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深井探测机器人学名为地应力测井机器人,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该技术将主要用于地壳稳定性分析,地质构造,水库、水坝的地质分析,并对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能起到预测和预防的作用。  “上天容易入地难”,涂光骞介绍说。目前,国际上对深井探测的方法主要为应力解除法和水压致裂法,但这些方法均无法提供精确的地下岩石应力情况,深井地应力测量是一个全球性技术难题。此次中国研制的地应力测井机器人直径不足200毫米,很好地解决了测量的精确性。  今年5月中旬,深井探测机器人在武桥重工首露“真容”,并在实验室模拟现场展示了全部功能。此次在四川锦屏水电站的实验,是该机器人首次进入工程应用阶段并取得成功。
  • 广西龙江河上最大镉污染团将突破第三道防线
    1月29日,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糯米滩水力发电厂,武警战士将袋装聚合氯化铝投入水池并引入江中稀释污染水体。当日,广西柳州市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透露,造成此次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  1月30日电 来自广西河池市应急处置中心的消息称,在广西河池为消除镉污染所设置的5道防线中,目前龙江河上的最大镉污染团即将突破第3道防线,河池新增加2处中和物投放点,以降低龙江河镉浓度。  河池市委副书记秦斌介绍说,据专家测算,河池采取的各项措施效果明显。截至29日晚,河池境内的镉污染团高峰,出现在洛东水电站上游附近。为更具针对性降低上游镉浓度,专家提出在河池境内新增2处中和物投放点,其中一处选择在洛东水电站下游6公里处,另一处投放点计划选择在三岔水电站下游附近。  河池市市长何辛幸说,下游镉浓度的数据已非常敏感,河池已进入关键的决战阶段,必须继续采取各项措施,并不断优化,全力降低龙江河镉浓度,保障下游饮水安全。  河池市副市长李文纲29日晚说,目前河池各投放点的聚合氯化铝仅能保障30日的用量,31日便会出现紧张局面 烧碱能保障2至3天的用量,再往后也将出现紧张局面。  目前使用聚合氯化铝将离子状态的镉固化,是目前治理龙江河镉污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而烧碱则是将调节河水PH值促进聚合氯化铝发生反应的重要物质。数据显示,截至29日15时,河池方面尚有聚合氯化铝库存256吨,而从20日至29日当地平均每日使用量超过300吨。
  • 环保部:龙江镉污染不会影响到下游水质安全
    新华社广西柳州1月28日电(记者 韦大甘、李斌)在珠江流域上游广西河池宜州市龙江河段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引起下游地区的高度关注。环保部专家此间分析认为,截至目前此次污染事件波及范围有限,不会影响到下游的浔江、西江的水源安全。  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专家、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表示,龙江镉污染事件会对柳江河段造成一定的影响。按照目前制定的处置方案进行处置,柳州红花水电站以上、流经柳州市区的柳江河段可能会出现镉浓度超标1到2倍的情况,目前正努力控制在1倍以内,并尽最大可能实现不超标。  “我们有希望做到柳州市区自来水取水口的柳江水镉浓度不超标。”许振成表示,即使在取水口镉超标不多的情况下,水厂也有相应的处理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应急供水国内已有先例,可以保障输出的自来水达标。  截至28日6时,柳州市的水源保护河段一直未出现镉浓度超标情况,柳州市民使用的仍是安全的自来水。柳州市委、市政府承诺绝不让市民用受污染的水,将保证水厂输出的全部是达标的自来水。目前柳州市正通过多种方式准备应急水源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截至目前此次环境事件还没有对柳江下游的黔江、浔江、西江造成影响。”许振成说,位于柳州市区下游的红花水电站有约5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大大稀释水中镉的浓度,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柳江河段将不会出现镉浓度超标的情况。  许振成说,柳江在来宾市武宣县石龙镇与红水河交汇形成黔江,红水河的流量比柳江的流量大。再往下游,黔江和郁江在广西桂平市交汇形成浔江,浔江再在梧州市与桂江交汇成西江,各条流量很大的江河交汇后,龙江镉污染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水质造成影响。
  • 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关于印发《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黔能源发〔2022〕15号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广播电视局、省统计局、省乡村振兴局、省大数据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气象局、人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保监局、贵州证监局,各市(州)能源主管部门,贵州电网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做好碳达峰工作,现将《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能源局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做好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和《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黔党发〔2022〕24号)、《贵州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清单》等文件要求,结合贵州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保障能源安全基础上,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着力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着力推进能源产业链减排,着力加快转变用能方式,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保障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撑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是我省能源领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前提。需坚持系统观念,将安全发展贯穿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先立后破,坚持全省一盘棋,传统能源的转变应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立足我省能源以煤炭、煤电为核心的实际情况,协调推进碳达峰各项工作。  坚持目标导向、统筹推进。围绕我省“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明确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碳达峰的分步骤路线图和具体任务,系统谋划、稳妥实施,调动能源生产、消费、运行、管理等各方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实施。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着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场机制创新、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健全任务分解落实、过程监管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主要目标  按照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总体部署安排,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主要目标如下:  到2025年,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能源生产环节持续降碳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5%左右,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转型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三、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一)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  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低风速风电场,针对不同的资源条件,加强设备选型研究,高海拔区域选择大功率抗凝冻低风速风机及配套高塔筒、长叶片,提高风资源开发效率,减少用地需求,推进集中式风电开发。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充分利用电网现有变电站和线路,综合考虑资源、土地、交通、电网送出消纳以及自然环境等建设条件,开发建设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利用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在时间上的互补特性,积极推动风光互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发展。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打造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大力推进光伏基地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及现有(规划)火电厂为依托,积极推进多能互补发展。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建设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 充分利用我省火电厂富裕通道容量,结合存量煤电及新增煤电布局与风光资源情况,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开阳、播州、关岭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结合光伏场区岩溶、石漠化、煤矿塌陷区等脆弱区域的生态修复,发展各类符合我省实际的“光伏+”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积极打造农光、林光互补等光伏利用方式。到2025年,全省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分别达到1080万千瓦、3100万千瓦 到2030年,力争风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7500万千瓦。  (二)积极推动水电优化发展  研究推动流域梯级水电站扩机。优化挖掘梯级水电深度开发潜力,研究梯级水电系统性调整方案,研究开展水电扩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乌江干流等梯级水电优化开发,促进流域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十四五”积极开展乌江干流等梯级电站扩机的前期工作,力争到2030年扩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左右。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立足贵州水能资源优势及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根据流域梯级水电站的梯级落差、水头衔接及库容情况,研究主要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建设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可行性,及时将具备建设条件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滚动规划,形成常规纯抽蓄、混合式抽蓄和中小型抽蓄多元发展的抽水蓄能开发格局。“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贵阳抽水蓄能电站、黔南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到2025年,全省水电总装机2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增加到2400万千瓦以上,以水电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  (三)因地制宜推动非化石能源非电利用  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围绕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五区”驱动,以示范引领,通过试点推进,从单体到集群、从公共建筑到民用建筑,推动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应用场景的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建设,初步实现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到2025年,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 到2030年,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力争达到5000万平方米。  (四)有序发展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  推动核能工业供热应用示范,加快推进铜仁玉屏清洁热能项目建设 继续做好核电(大堆)厂址保护工作,结合国家内陆核电政策及省内需求,安全稳妥推进核能开发进度。开展氢能产业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全省氢能产业布局,打造“一轴、一带、三线”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地带,支持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城市联合申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强氢储能研发应用。  (五)适度引入区外清洁能源  依托中缅线输气管道推进海气入黔,拓展供应渠道,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及调节能力。加快打通川、渝地区页岩气入黔渠道,依托正安-道真-大磏输气管道积极引进重庆页岩气,加快推动黄莺乡-洛龙镇-镇南镇(务川)、重庆秀山县-铜仁松桃县、重庆酉阳县-铜仁沿河县输气管道等省际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研究论证泸州-毕节输气管道项目建设,提高川渝气入黔输量。到2025年,渝气入黔能力达10亿立方米/年。提前开展区外清洁电力入黔规划研究工作,统筹经济性与安全性,在适当时机引入适度规模清洁电力作为补充。  (六)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创新电网形态和运行模式,显著提升电力负荷弹性,推进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发展,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全省配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提档升级,巩固满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配电网,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提升电网适应新能源的动态稳定水平,推动清洁能源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增强系统资源调节能力。统筹考虑系统调节需求、电价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 有序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布局适当规模分布式天然气调峰电厂 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进新建集中式新能源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储能,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 充分挖掘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引导企业自备电厂、工业可控负荷等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系统智能调度运行水平。积极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加强电网柔性精细管控,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源协调,提高电网和各类电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纳。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 到2030年,在建在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400万千瓦左右。  专栏1: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重点行动  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设。结合太阳能资源及土地资源条件,大力推进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建设。推进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建设。  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开阳、播州、关岭、镇宁、盘州、钟山、镇远、长顺、兴义、望谟、威宁、黔西、松桃等13个试点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  推进城乡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在贵阳、遵义等重点城市中心城区高标准建设先进城市电网,推动城镇配电网与其他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改造,形成智慧高效、灵活可靠的现代城市电网。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电网智能控制水平,提高分布式风电光伏并网接纳能力。  加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在全面推进我省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及灵活性改造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新型储能研发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十四五”期新增分布式气电装机50万千瓦,2025年气电装机达到106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贵阳(石厂坝)抽水蓄能电站、黔南(黄丝)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  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的弹性。引导大工业负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等电价敏感型高载能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发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功能。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以上。  四、强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创新  (七)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攻关。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 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攻关。加快新能源发电并网和主动支撑技术等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 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加强化石能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攻关。开展煤炭绿色高效安全开采、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研发适合我省煤炭资源禀赋特点的机械化、智能化采煤掘进关键装备,突破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及规模化开发利用关键瓶颈技术,研发更高效率、更灵活、更低排放的煤基发电技术。加强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关键技术、智能化矿井运维平台、煤层气水平井采集系统、煤矿井下5G、贵州省能源数据中心等关键技术研究,完善“能源云”平台功能,推动煤炭、油气、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省级能源大数据智慧平台。  (八)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实现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融合、开放共享 聚焦煤矿绿色智能开采、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技术攻关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能源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开展省级重大能源技术和装备攻关,支持组建跨领域、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高校等院所学校开展创新合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争创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广应用技术成果。强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技术申请、转让和许可、信息分享等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探索设立省、市级绿色科创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示范。到2030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装备,新增10个省级及以上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专栏2: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行动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开展高海拔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岩溶复杂地层地埋管施工关键技术攻关,岩溶石山区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尾水回灌技术攻关,高水头、高压力、宽变幅的抽水蓄能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中深层地热能岩溶热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攻关等。  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攻关。建设国家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数字化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开展电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量流和由数据构成的信息流的深度融合的研究,突破新型电力系统多能源协同互补机理与调控、大规模新型电力系统信息物理仿真技术、能源系统多源异构数据聚合机制、数据融合分析机理、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打通源网荷储各个环节,实现多能源网的协同互动。  数字能源与综合能源技术。开展智能化矿井综合运维服务平台应用研究、贵州煤层气水平井智能排采及数据采集远传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开展综合能源与数字能源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水、光”一体化技术示范研究、煤矿井下5G应用研究及示范、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平台、智慧能源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氢能产业技术攻关。鼓励开展高效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鼓励超高压气态储运氢、固态/液态材料储运氢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依托航空航天技术优势,探索大规模低温液态储运氢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 支持氢气压缩机、储氢瓶/罐及加氢站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五、大力推进能源产业链碳减排  (九)加快煤炭绿色低碳智能开采  探索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支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推进保水开采、先采气后采煤、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积极支持煤矿采矿权增列煤层气矿业权,实施综合开发。加强对现存矸石分质分级综合利用,强化外排土场治理,绿化矿区环境。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  (十)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大力发展精细高效煤炭分选,加快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利用,不断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新建、技改煤矿建设配套洗选厂,加快落后洗选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步伐,实现生产安全与效率双提升。积极推广先进的中高硫煤及优质焦煤深度分选提质、煤泥水高效沉降及煤泥脱水、选煤厂智能化等技术,逐步提高原煤入洗率。到2025年原煤入选率达到100%,焦煤入洗率达到80%。推动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粉煤灰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粉煤灰在农业、化工、环保等领域高值化利用途径 加强煤矸石在新型建材、塌陷区治理、矿井充填以及土地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构建一批煤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技术,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研发与人才培养优势,打造煤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及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煤炭清洁储装运卸水平。在毕水兴布局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新建、技改煤矿的规划设计优先考虑铁路或管状皮带运输,积极推进矿区运输公路硬化铺油。紧紧围绕煤炭储装运卸全流程治理,推进矿山储煤场所建设标准化、运输装卸无尘化,实现煤炭清洁化储装运卸闭环管理。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推动毕水兴煤炭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乙醇酸等项目,加快盘南工业园区煤制氢示范项目实施。开展优质无烟煤及煤化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煤基新型功能材料,提升煤化工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推进煤化工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建立优质、低排放煤炭产品替代劣质散煤机制,推广使用先进炉具,减少散煤使用。综合推广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构建多途径、多通道减少民用散煤使用的格局。  (十一)加快煤电清洁高效发展  根据电力安全供应需要合理规划新建煤电,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积极推进66万千瓦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建设,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鼓励建设100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推动以原址扩能升级改造及多能互补方式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新建煤电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重点对省内现役30万千瓦级、6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实施综合节能改造,鼓励现役亚临界煤电机组开展升参数改造,大幅提升热力系统效率,切实降低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具备条件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加强企业自备电厂调度运行管理。到 2025年,全省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力争达到 305克标准煤/千瓦时 到2030年,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进一步降低。  (十二)推动能源产业全面节能降碳  加强电网老旧设备改造、用户表计轮换和接户线改造,深化同期线损管理。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煤炭的现代工业原料功能。加强煤层气、页岩气绿色开采技术工艺及装备应用。加快能源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推动实现能源系统实时监测、智能调控和优化运行,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到 2025年,全省电网综合线损率降至4.65%左右 到2030年,电网综合线损率进一步降低。  (十三)加强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快利用采煤沉陷区、关闭退出煤矿、露天矿排土场及周边地区开展新能源建设,鼓励“新能源+荒漠绿化、土壤改良、地灾治理” 等协同开发,建设一批风电、光伏发电、储能、植物碳汇相结合的新能源项目。探索利用退役煤电场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储能或风光设施,强化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小水电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煤炭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十四)加强能源领域碳排放计量监测  积极开展能源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探索建立我省能源领域重点碳排放企业碳账户,核算企业碳排放信息数据 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方法研究,规范后争取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区域和重点行业碳排放计量体系,建立健全能源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体系,开展碳排放信息监测和评价管理,建立碳排放台账 积极推进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行、退役的全过程碳管理。倡导开展同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标,鼓励重点能源企业制定碳减排路线图。  专栏3:能源产业链碳减排重点行动  煤矿绿色高效转型。因地制宜推广保水开采、先采气后采煤、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提高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水平,推进黔西南、遵义等煤矿瓦斯规模化抽采利用。推广节水、节材和节能设备。结合煤矿塌陷区等脆弱区域的生态修复、光伏覆盖等实现矿区减碳增汇。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乙醇酸、黔希煤化工40万吨/年聚碳酸酯、兴仁60万吨/年煤制烯烃、盘州500万吨/年煤焦化一体化和兴义宜化、兴化搬迁入园及六盘水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加快盘南工业园区煤制氢示范项目实施。  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的煤耗标准,新建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不高于285克标准煤/千瓦时。全面梳理存量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水平,因地制宜对供电煤耗高、具备条件的机组分类制定改造实施方案。  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减污降碳。研究制定企业燃煤自备电厂碳排放标准评价规则,开展能耗、排放等在线监测,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燃煤自备电厂限期整改或淘汰。推动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扩大清洁能源消纳空间。  能源产业链智慧化减碳。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能源开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用能和碳排放监测。鼓励智能光伏等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和多行业特色应用。鼓励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六、推动用能方式绿色转型升级  (十五)优化化石能源消费结构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双控”转变。在确保能源安全保障供应的基础上,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充分消纳新能源发电量、减少电煤使用量,积极引导建材、冶金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减煤降碳、节能增效。因地制宜推动“煤改电”,进一步扩大散煤禁燃区域,减少煤炭散烧。合理调控油气消费。持续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输气管网和储气调峰设施布局,开拓工业消费市场,扩大居民商服用户市场,稳步提升天然气消费量 推动油品消费清洁替代和能效提升,合理控制油品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十六)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用能  扩大新能源在交通运输、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应用,提高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持续实施节能技改升级,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推动重点园区、企业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全面开展能效对标,打造一批能效“领跑者”。深入开展既有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重点推动大型公共建筑空调、供配电、照明和动力设备等系统改造,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 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推广屋顶光伏、光伏幕墙等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推广低碳建材。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鼓励应用多式联运,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鼓励重卡、船舶使用LNG替代燃油,加快乌江等流域有用电需求的主要港口岸电覆盖,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十七)大力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  拓展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重点用能领域电气化水平。大力推进工业领域电气化,推广电窑炉、电锅炉、电加热等技术,提高工业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率。深入推进交通领域电气化,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电气化,大力发展家用新能源汽车,加快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岸、空港陆电覆盖率和使用率。因地制宜在部分地区布局分散电采暖、电热锅炉采暖、热泵采暖等居民采暖电能替代 在城市大型商场、办公楼、酒店、机场航站楼等建筑推广应用热泵、电蓄冷空调、蓄热电锅炉等。积极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电气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广电气化引提水、灌溉 在农业副产品加工领域巩固电烤烟、电制茶,推广电酿酒。“十四五”期间,全省力争完成替代电量200亿千瓦时以上,2025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 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到35%左右。  (十八)大力发展优先消纳新能源的新型负荷  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需求可调控、能量可交互的新型负荷,促进新能源消纳利用。采用数字化技术和先进控制技术,充分调动建筑楼宇、工业可控负荷灵活响应能力参与系统调峰。加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储能、充电桩信息交互,大力推广用户侧储能、大数据中心负荷、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新模式,实现新能源电力优先储存和高效消纳。发挥资源聚合管理效能,开展综合能源管理,探索建设虚拟电厂。力争到2025年,全省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3%以上 2030年进一步提高到5%以上。  (十九)开展低碳零碳试点示范  积极开展综合能源大受端高比例清洁能源消纳试点示范。充分发挥区域大型煤电、流域梯级电站、储能调节能力,开展多能互补一体化试点 在工业负荷大、新能源资源禀赋相对较优的园区,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供电园区建设试点 支持发展智能微电网、主动配电网,研究推广直流配电网,建设一批园区级能源互联网试点项目,促进清洁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开展清洁能源跨产业跨行业融合试点,推动清洁能源与绿色先进制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融合发展 发挥电氢耦合长时储能和深度调峰作用,探索氢电一体化综合能源试点。  专栏4:用能方式绿色转型重点行动  控制散烧煤使用。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制定民用燃煤锅炉限用标准,积极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鼓励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制冷。到“十四五”末,民用散烧煤大幅减少。  开展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六进一上”工作,“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充电基础设施约2.5万个,进一步提升群众使用充电设施的便利性。建设形成以快速充电为主的高速充电网络和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公共充电网络。2025年全省充电基础设施达到4.8万个。  推动“油气醇电氢”综合能源销售站建设示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等重点城市,研究利用现有加油站、加气站、加醇站推动充电、换电、储氢加氢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储能设施。到2025年建成综合能源销售站15座。  推广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新建建筑和社区建设低碳智慧用能系统,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力争到2025年,学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安装率达到50%,既有公共建筑应用比例达到15%,力争到2030年新建交通枢纽场站安装面积不低于60%。  开展低碳零碳乡村建设。选择一批拥有特色产业的乡村,引导实施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和生活用能设施全电化改造,优先用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供能,促进乡村能源高质量发展。  七、深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体制机制改革  (二十)构建加快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  健全电力市场体系,规范中长期市场交易,加强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丰富创新辅助服务交易品种,稳妥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研究探索“黔电外送”参与省内辅助服务市场,有序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积极组织参与全国绿电市场交易,试点推进省内绿电交易,做好绿电交易与绿证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立容量市场,在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推进煤电向基础性、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  (二十一)健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价格机制  落实风电、光伏发电、水电价格政策。研究建立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容量电价保障长效机制,充分调动调节性电源建设积极性。完善分时电价政策,合理划分峰谷时段和设置峰谷价差,根据贵州电网“双高峰”特点,实施季节性尖峰电价,引导各类用电负荷削峰填谷。完善燃煤发电交易价格机制,有效疏导煤电企业经营压力,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和新能源消纳水平。深化输配电价改革,优化输配电价结构,科学评估新型储能输变电设施投资替代效益,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  (二十二)完善支持能源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政策  加大各级财政资金对能源领域碳达峰重点行动、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落实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用好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探索建立绿色贷款财政贴息、奖补、风险补偿、信用担保等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发行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绿色债券,鼓励保险、理财、绿色或低碳发展基金投资能源领域低碳技术推广和低碳转型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能源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二十三)健全保障能源安全的风险管控机制  统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保供,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各种极端情况的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落实好煤电油气运供应保障协调机制。强化煤炭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提高煤炭运输保障能力,合理增加煤炭储备能力,加快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 合理布局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煤电,推动以原址扩能升级改造及多能互补方式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充分发挥电网企业和大型发电企业作用,提升电网负荷预测和管理调度水平,增加电力供应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极端情形下电力风险管控,做好应对极端天气、尖峰负荷等情况的能源应急保供预案,提高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加快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提升油气供应保障能力。完善能源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与事后快速恢复能力。加强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安全防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合理规划能源重点项目投产时序,加强能源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八、组织实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建立部门、市州联动协调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工作。充分发挥省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库作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政策研究和咨询。召开协调会议,解决碳达峰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本实施方案有效落实。  (二十五)强化责任落实  各市(州)要落实主体责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责任分解和落实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年度形成任务清单,着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各能源企业要积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主动作为,推动全省能源低碳转型。  (二十六)强化监督考核  能源主管部门要强化能源碳达峰目标任务跟踪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形成监管合力,重点监测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机制、政策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创新监督管理措施和手段,组织开展监督核查和考核评价,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到位。  (二十七)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宣传引导。积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种社会力量,开展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培训、知识培训和科普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 专家称龙江镉污染对西江珠江不会产生影响
    1月31日电 记者从广西应对龙江水污染事件联席会议获悉,与会专家称广西龙江镉污染只到柳州下游红花电站为止,对西江、珠江不会产生影响。  发生于1月15日的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至今已过半月,广西官方称通过采取除镉、调水稀释等综合应对措施,镉污染高峰值已从80倍降到25倍左右,应急处置取得成效,事态完全处于控制之中,下游柳江水质仍达标。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称,污染团目前仍在龙江上游河段,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约300公里,但只影响到柳江下游的红花水电站为止。  许振成分析称,龙江污染团在经过洛东、三岔、糯米滩三个电站的削峰平谷后,镉浓度已经被大大降低。即使未来经过柳州的水镉超标2倍,到了距红花电站不远处的洛清江汇合,就会被稀释。而柳江在来宾市象州县与流量更大的红水河交汇,再往下游,还有黔江和郁江在广西桂平市交汇,龙江镉污染事件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造成任何影响。  目前,广西有关部门已控制龙江上游水电站的出水量,将污染团滞留在河池境内进行处置。
  • 专家:广西镉污染泄漏量之大为重金属污染事件中罕见
    1月31日,柳北区长塘镇西流村浪江屯村民在等待消防队员送水。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在1月31日下午的情况通气会通报称,龙江镉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柳州市不会出现自来水停水,可以保证不会对柳州下游地区造成影响。  应急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巡视员冯振年说,经过半个月的应急处置,应急处置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指挥部组织专家会商分析,一致认为优化后的除镉方案效果明显,柳州市取水口镉浓度不会超标两倍。  泄漏量创重金属污染之最  记者从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了解到,据参与事故处置的专家估算,此次镉污染事件镉泄漏量约20吨,目前相关企业责任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新闻发言人、自治区环保厅巡视员冯振年称,龙江河镉污染高峰值已从80倍降到25倍左右,从处置和监测总体情况综合分析,事件总体态势可控,能够实现大部分污染负荷拦削在龙江河段内,可确保柳州供水安全。  专家称,由于泄漏量之大为国内历次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中罕见,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将达到约300公里。  1月31日8时监测数据显示,柳州水源保护地各监测断面镉浓度全部达标,柳江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对流入广东的江水无影响  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专家组组长、国家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许振成告诉记者,此次污染事件波及河段约300公里,“所谓波及,就是事发地往下游,一直到能监测到水体镉浓度明显上升、但不超标的水域。”  许振成说,按照现行的处置方式和处置效果,此次污染会波及到柳江柳州市区下游的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水域,但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水域镉浓度不会超标,也不会对柳江下游的黔江、浔江、西江造成影响。  他分析称,柳州红花水电站有5亿立方米的库容,将大大稀释水中镉的浓度,因此红花水电站以下的柳江河段将不会出现镉浓度超标的情况。除此之外,柳江在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与红水河交汇形成黔江,红水河的流量比柳江的流量还大 再往下游,黔江和郁江在广西桂平市交汇形成浔江,再在梧州市与桂江交汇成西江,各条江的流量交汇后,龙江镉污染事件不会对流入广东的江水造成影响。  叫停环评不达标重金属企业  针对此次镉污染事件暴露出的涉重金属企业监管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部署开展对全自治区所有涉重金属企业环境违法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排污行为。  冯振年说,为提高检查成效,自治区要求各市邀请有关专家指导工作的开展,对辖区内重金行业环境隐患进行全面深入检查和诊断,提出科学可行的整治意见 各市要加大整改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隐患和问题,督促责任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 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 不能依法达到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  多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  据指挥部介绍,针对此次镉污染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自治区纪委、监察厅会同检察院、公安、环保、安监、国土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1月31日已赶赴河池市、柳州市开展调查工作。  自治区纪委、监察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对违法违规造成重大污染、给人民群众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坚决查处、绝不手软 对严重失职、渎职或放任、包庇、纵容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重大损失和恶劣影响的人员,要坚决查处、绝不迁就 对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事件背后的腐败问题,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
  • 基康仪器:主流产品已完全国产化,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8月23日,基康仪器发布公告称于2023年8月22日接受机构调研,中国航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银国际等多家机构参与,接待人员董事长袁双红,总经理赵初林,董事会秘书吴玉琼,副总经理赵鹏,证券事务代表房婷婷,接待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彩和坊路8号11层基康仪器会议室。据了解,基康仪器的主营业务为智能监测终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同时提供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公司以精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采集设备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为载体,以监测与预警云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可靠、更专业的数字化服务。在调研中,基康仪器表示,公司研发生产的振弦式渗压计等众多主流产品,已完全国产化,并且公司生产的主流产品在市场上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客户认可度高,口碑好。具体内容如下:问:请介绍一下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收入构成?答: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342.5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48%。按产品分类,2023年上半年,智能监测终端实现营收11,756.96万元,安全监测物联网解决方案及服务实现营收1,585.59万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88.12%和11.88%。问:公司产品目前是否实现了国产替代?2023年上半年研发成果有哪些?答:作为安全监测传感器领域的排头兵,公司肩负国产替代的重任,公司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持续加强对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公司研发生产的振弦式渗压计等众多主流产品,已完全国产化,并且公司生产的主流产品在市场上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客户认可度高,口碑好。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成了多个项目的产品研发,数据采集设备方面,推出GL4系列无线终端产品,该产品扩展了无线终端自组网的通讯距离,有效拓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传感器方面,完成了磁致伸缩传感器的核心部件研发及测试,为后期推出系列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问:振弦式传感器核心技术是什么?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主要区别有哪些?答:振弦式传感器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机芯、封装工艺和质检工艺方面。公司采用了钢弦冷锚技术、钢弦独立封装技术、共振抑制技术、频谱检验技术,提高了传感器性能指标的一致性,确保传感器能够长期稳定运行。振弦式传感器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主要区别是工作原理不同,在成型产品应用中振弦传感器相比光纤光栅传感器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振弦式传感器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已经过大量工程的检验,如三峡、小浪底、二滩、白鹤滩、水布垭水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光纤光栅产品主要特点之一是信号传输距离远,传感器到解调仪距离可达30公里,此外光纤光栅传感器全程是光信号传输,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信号响应频率高。因此我们的光纤光栅类传感器主要应用于长距离输水隧洞监测以及需要动态采集信号的交通桥梁安全监测,如辽西北引调水工程、滇中引水工程、石济客专桥梁工程监测等。问:公司生产的数据采集设备接入能力可达到40支,请是业内领先水平吗?公司BGK-Micro-40采集仪目前销售情况如何?答:公司是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中较早自主研发并生产数据采集设备的企业之一,2003年至今,公司持续推出了多款数据采集仪器。公司目前的数据采集设备根据客户需求,最多可接入80支仪器,但我们认为通道数量不是采集设备的核心指标,主要看具体需求。BGK-Micro-40系列数据采集仪,在公司数据采集设备的营收中占比较高,经过技术迭代,目前销售量最大的为新型自动化数据采集仪(BGK-Micro-40pro系列)。BKG-Micro-40pro是一款综合性能较高的数据采集仪器,在可以接入传感器类型的能力、通信接口及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均可实现较高配置。问:请分析一下公司在水利行业和能源行业的增长逻辑?答:水利方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包括重大引调水工程、供水灌溉工程和防洪减灾工程等。根据水利部数据,上半年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1.76万个,投资规模7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多3707个、投资规模多1113亿元,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1095个。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方面,争取多批早开,吉林水网骨干工程、河北雄安干渠、福建金门供水、四川三坝水库、安徽凤凰山水库、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广西下六甲灌区等24项重大项目按期开工,国家、区域和、省级水网工程体系构建加快。水利部印发《2023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快推进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统筹实施小型水库监测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库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小型水库雨水情测报和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受政策支持,需求稳定,可持续性好,水利发展动能不断加快加强。能源方面能源市场投资的热点在发电储能板块,包括常规抽水蓄能电站、水电站及新型储能。根据《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预计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将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产总规模1.2亿千瓦左右。2023年上半年,共有60座抽水蓄能电站签约、核准、开工。公司预计"十四五~十六五"期间,每年至少有十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开工。水电作为可再生的绿色清洁能源,长期以来得到国家政策的重点扶持。“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建设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建设金沙江上下游、雅砻江流域、黄河上游和几字湾、河西走廊、新疆、冀北、松辽等清洁能源基地。国家能源局印发《水电站大坝安全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加强大坝安全监测管理,认真做好监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对不满足技术标准规定的监测系统抓紧开展更新改造,改造工作原则上应于2023年底前完成;提升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和实用化水平,抓紧建立大坝安全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监测系统自动化改造,改造工作原则上应于2024年底前完成。其中坝高100米以上的大坝、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坝和病险坝的在线监控系统应于2024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大对大坝安全技术装备研发、试点和推广应用等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重点推进土石坝、高陡边坡、滑坡体北斗高精度变形监测系统建设、大坝安全智能管理试点等工作,努力提升大坝安全技术水平。问:是否可以分析一下公司未来业绩的成长性和增长点?答:公司自在北交所上市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内生式和外延式两方面增长的战略实施路径。在内生式增长方面,公司聚焦国家水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开发储存消纳、数字孪生、智慧城市等领域,继续做大做强主业,保持技术和市场领先优势,并引入咨询机构梳理公司流程和制度,努力实现降本增效。在外延式增长方面,公司将积极推进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和布局,充分利用好上市公司平台功能,通过投资并购实现适度多元化,并积极向工业级应用进行探索。公司还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的投融资功能,不断加大对传感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在做好现有产品更新迭代的同时,与科研院所、产业资本等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合作,在拓宽公司技术和产品及其应用领域的同时,持续向传感器产业上下游领域延伸。公司将本着解放思想、行稳致远的原则,发挥优势,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传感器产业的优质上市公司平台,持续为人类提供高品质的传感技术
  • 年终盘点:2021年中国科技的重大创新成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的“脉动”尤为强劲。放眼“深蓝”,“海牛Ⅱ号”钻机钻出231米的新纪录;遥望星空,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闪耀”星河;挺进山川河流,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里,浪花飞溅、电流穿梭,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 … 这一年,我们也在与病毒的抗争中,为生命挣得尊严,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的获批,为患者赢得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 …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创新是不竭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时代使命。1“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商业运行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上万名建设者常年奋战,53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协同,自2015年5月开工以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便开始了“加速跑”,并终于在5年多后交出成绩单。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2021年1月30日拍摄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说,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由科技自立自强“打底”产生的一系列数据,可以为“华龙一号”这一地位做注脚:设计寿命为60年,反应堆采用177堆芯设计,堆芯设计换料周期18个月,创新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安全系统及双层安全壳等技术,在安全性上满足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要求。“华龙一号”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所有设备国产化率达88%,完全具备批量化建设能力。“‘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的商运,对优化中国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达峰、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余剑锋所言非虚,据悉,“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每年可发电近100亿千瓦时,能满足中等发达国家100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年度用电需求,同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2“海牛Ⅱ号”下钻231米刷新深海钻机钻探深度纪录高7.6米、“腰围”10米、体重12吨,在南海超2000米的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这一纪录的创造者,是湖南科技大学牵头,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4月7日晚的这次海试,“海牛Ⅱ号”也填补了我国海底钻探深度大于100米、具备保压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钻机装备的空白。海底钻机,是开展海洋地质及环境科学研究、进行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和海底工程地质勘查所必备的海洋高技术装备。“海牛Ⅱ号”的研制,依托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专项”课题,研制作业水深不少于2000米、钻进深度不低于200米、保压成功率不小于60%的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并最终形成一整套具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大孔深保压钻探取芯装备技术与成果,为我国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提供装备技术支撑。“尽管它很庞大,但它潜入海底依然是很灵活的。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台海底钻深大于200米的深海海底钻机。”项目负责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说。据了解,整个海底钻机主要攻克了大孔深遥控全孔全程保压绳索取芯、智能化与专家操作系统、大容量钻管存储与钻杆快速接卸、海底钻机安全可靠下放和回收等四大技术攻关难点。这些全新的技术,显著提高了钻机钻探效率、取芯质量、保压成功率。与此同时,钻机重量较国外同类钻机,也实现了大幅减重,大大降低了水下收放作业难度。3“深海一号”海中送气年供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向着更深、更远的“深蓝”挺进,永远没有终点。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的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迈向“超深水”。6月25日,我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探明天然气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克服诸多挑战,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将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取得的重要进展,是我国海洋油气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预示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前景广阔。4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6月28日上午,在现场沸腾的欢呼声中,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完成72小时带负荷连续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左岸1号机组、右岸14号机组两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高速转动,将金沙江的水能资源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送往华东地区。其中,右岸14号机组带100万千瓦负荷成功,这是全球首台并网发电,也是全球首台实现100万千瓦满负荷发电的机组。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矗立于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上,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共安装16台我国自主研制的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的创新,一是发电机从原来的80万千瓦跃升到现在的100万千瓦,二是水轮机采用了长短叶片转轮,同时实现了宽负荷高效稳定的运行。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全部机组将于2022年7月投产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成为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据测算,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煤约196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届时,白鹤滩水电站将与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以及金沙江乌东德、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一起,构成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5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仅3分半钟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硬朗飘逸的双侧堆叠棱线、独特的“抱轨”结构、更强大的爬坡能力… … 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时速600公里,这是当前可实现的“地表最快”交通工具。因此,高速磁浮也被形象地称为“贴地飞行”。10月27日,在“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实车”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人民视觉供图“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采用的是成熟可靠的常导技术。”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说,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列车“无接触”运行。车辆底部的悬浮架装有电磁铁,与铺设在轨道下方的铁芯相互吸引,产生向上的吸力,从而克服地心引力,使车辆“悬浮”起来,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前行。“高速磁浮运行时,通过精确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车体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10毫米的悬浮间隙。”丁叁叁说。高速磁浮这种无接触的运行方式,取代了传统轮轨的机械接触支承,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轮轨关系的约束,因而可以达到更高的运行速度,实现时速600公里的极速“凌空飞行”。由于不受轮轨黏着限制,高速磁浮还具备更强的加减速能力。轮轨高铁加速到时速350公里需要6分钟,而高速磁浮从零加速到时速600公里,只需3分半钟。快起快停,使它能更加充分地发挥速度优势。6海洋“双星”投入业务化运行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上天入地,舍我其谁。7月29日,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2021年5月19日12时03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海洋二号D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图片来源:中国航天报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以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7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工业化条件下合成收率达85%在人工条件下,利用天然存在的一氧化碳和氮源(氨)大规模生物合成蛋白质,长期以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和对生命现象认知的革命性前沿科学技术。10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传来好消息。当日,该所宣布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为弥补我国农业最大短板——饲用蛋白对外依存度过高提供了国之利器,同时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深具意义。乙醇梭菌蛋白生产工艺流程。中国农科院饲料所供图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所与北京首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多年联合攻关,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核心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反应速度,创造了工业化条件下一步生物合成蛋白质收率最高85%的世界纪录。该项研究以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尾气和氨水为主要原料,“无中生有”制造新型饲料蛋白资源乙醇梭菌蛋白,将无机的氮和碳转化为有机的氮和碳,实现了从0 到1的自主创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全线采用“中国标准”四季盛开占芭花、并以此为国花的老挝,80%为山地和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滞后的交通,曾严重制约着老挝的经济发展。12月3日,随着全长1035公里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澜沧号”列车将一路奔驰,联入中国铁路网,驶向国际。中老铁路全部采用中国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建设,是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联通的国际铁路。动车组驶过欣合楠里河特大桥。老中铁路公司供图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项目,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中老铁路位于横断山脉南延段,起自中国云南昆明、终到老挝万象,线路穿越三山、横跨四水,山高谷深,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900米,地形条件极为复杂。中老铁路是一条科技之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技术难题。友谊隧道位于中老边境,是中老铁路唯一的跨境隧道。“隧道局部含盐量高达80%以上,对隧道结构腐蚀性大,国内外罕见。”中国中铁二局集团玉磨铁路项目部副经理潘福平说,为攻克罕见的地质难题,建设单位先后邀请隧道、地质、材料等方面的专家研讨,确定了“注浆堵水、全包防水、圆形多层结构、强化材料防腐”的设计方案。最终研发的混凝土达到实体强度指标要求,攻克了岩盐高侵蚀性世界难题。中老铁路沿线所有设备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制,从特种桥梁到超长铺轨车的精准铺路,再到“澜沧号”全部采用“复兴号”列车技术,以及中国铁路列控系统的全线加持,无一不体现中国铁路建设者们的智慧及“中国力量”。9首款新冠特效药获批为患者赢得10天黄金救治期新冠病毒依然在全球肆虐,拥有针对性的临床有效用药变得重要而迫切。值得欣喜的是,前不久传来了好消息。12月8日,我国首款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获批。该联合用药由清华大学、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腾盛博药合作研发。12月9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林琦在新闻发布会上展示我国首款新冠特效药样品。人民视觉供图此次获批的联合用药安巴韦单抗与罗米司韦单抗(BRII-196/BRII-198)为救治抢下了更多时间。与国际上其他新冠治疗用药相比,该联合用药给出了长达10天的黄金救治期。三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无论患者是症状出现后的1—5天(早期)前往门诊治疗,还是6—10天(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与欧美已获批紧急使用的新冠抗体药相比,我们是唯一进行了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数据的。”研发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林琦说。据介绍,美国FDA此前对这两株抗体组合方案主要变异病毒株的活性已经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BRII-196/BRII-198抗体组合方案对全部国际主要突变株阿尔法、贝塔、伽马、伊普西龙、德尔塔、兰姆达、缪保持敏感。为了延长药效,研究团队还经过基因改造,延长药品半衰期,使其在人体体内有效作用时间长达数月。此外,应用生物工程技术,抗体介导依赖性增强作用的风险也大大降低。此外,腾盛博药正在全球其他成熟和新兴市场积极推进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注册申请工作,以获得市场准入。
  • 在这里读懂“绿色”“双碳”
    “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太阳能汽车、竹缠绕复合材料… … 走进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环境服务专题展,绿色的布展色调,让观众眼前一亮。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今年服贸会首次新增环境服务专题展,设立低碳能源、气候与碳经济、碳中和与绿色技术、创“双碳”示范城市、环保产业等五大专区,集中展示了全球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  一进展区,尺寸不一的管道层层嵌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今年服贸会上展示的直径3.6米的管廊、各类尺寸的管道,均由竹缠绕复合材料制成,为竹制品开发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想象。  “竹缠绕复合管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已应用在浙江、黑龙江、湖北、山东等多地的供水、排水、农田灌溉等工程中。”中林集团展台工作人员刘佳会正在为观众介绍,“竹缠绕产业不仅生产过程节能环保、产品可固碳储碳,还能够推进竹林管理、循环利用,推进林业碳汇交易。”  与竹材料展台一路之隔,长达四五米的沙盘上,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像一道白色“游龙”,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自北向南蜿蜒在延庆赛区入口西侧的山脊之上。“为避免阳光照射影响冰面,设计团队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遮阳屋顶等,建立了‘基于地形的人工地形气候保护系统’,与遮阳帘、遮阳背板一起有效保护赛道冰面,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低碳能源方面,“油气氢电服”及“碳中和”一体的综合加能站模型,展示了加油站未来的转型发展方向;明黄色的“深海一号”模型矗立在蓝色的“海面”上,展现着这座创下三项世界纪录的国之重器的宏伟面貌… …   一批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让观众看到了低碳发展的更多实现路径。  中国首台100kA、160kA、170kA大容量发电机断路器等电气装备产品,打破了这一领域的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一产品已经服务于三峡、白鹤滩等水电站以及一些火电站。一旦发电站遇到故障,断路器能够为发电机、变压器及线路上其他大容量设备提供保护。  各类新能源汽车展现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在展厅中,几辆流线型车身、前部被整面玻璃覆盖的太阳能汽车,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几款太阳能汽车,应用了一套光伏发电和储能的解决方案。”江苏振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柱介绍说,“在车顶加装的光伏发电装置,可以作为对汽车动力的补充,将续航里程提高20%至30%。”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在气候与碳经济专区,相关企业展示了如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在电视屏幕上,实时变化的生态、双碳、海洋地图显示着全国各地的数值信息。“这是全球首个基于近实时模型的全景碳排放数字地球产品,可以监测电力、工业、居民消费以及航空、航海、陆路等交通运输中,碳排放的准实时数据。”在一款“碳星球”可视化产品前,中科星图维天信展台相关负责人陈昌硕介绍说,“平台为关心碳排放情况的用户提供了准实时数据,也有助于唤起人们绿色出行、节能减排的意识。”  当下,随着科技迅速发展,天气服务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除了天气预报,还有基于农业、交通、零售等领域特殊需求的定制化功能。墨迹天气市场负责人张杰卿为观众演示了交通航运方面的定制化服务,她表示:“平台可以根据天气状况为国际海运提供更优化的线路规划,帮助用户降低燃油能耗,降本增效。”  除了展示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服贸会期间,环境服务专题还围绕“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赋能产业发展、碳交易、绿色城市等热点话题,举办了一系列论坛活动。  当下,“双碳”经济在全球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指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不可阻挡,全球正迎来一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和技术变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将会催生各类新技术、新业态,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释放强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
  • 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落户四川
    关于暗物质的电脑模拟图  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12日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揭牌并投入使用,锦屏地下实验室垂直岩石覆盖达2400米,是目前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平台,能够自主开展像暗物质探测这样的国际最前沿的基础研究课题。目前,清华大学实验组的暗物质探测器已经率先进入实验室,并启动探测工作,而明年上海交通大学等研究团队也将进入这里开展暗物质的探测研究。  地下实验室在隧道里  在建设二滩水电站过程中,四川锦屏山底曾修建了18公里可以通行汽车的隧道,上面是2500多米厚的山体岩石。这里将成为研究所成立后首个实验的开展地,专门“搜捕”暗物质。目前这里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探测暗物质的环境。  之所以称之为最优,据交大物理系主任、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所长季向东介绍,该实验室利用的是当地建水电站时修的地下隧道,在其侧面开挖长40米,宽、高各为6米的空间。因而与国外一些“脱胎”于矿井的地下实验室相比,使用更为便利,不必坐着电梯上上下下,乘坐汽车就能“入地”。而埋深2500米的隧道,更是难得,因为埋得越深,宇宙射线的干扰就越少。  “地下工作”并无不适  “从地面上开车大概20分钟,就能到达地下实验室。”交大粒子物理宇宙学研究所特别研究员倪凯旋还记得第一次“入地”的感觉。戴上安全帽、穿着硬底鞋,进入实验室,入眼是各种仪器设备。“那里四季恒温,冬暖夏凉,不需要用空调。唯一与地面实验室不同的是,那里没有窗户,刮风下雨丝毫感觉不到,进去久了也容易让人搞不清外界是白天还是黑夜。”  “地下工作”时间久了,人是否会有不适?“地下实验室的通风设备很好,丝毫不会感到气闷,人在下面呆个半天,不会有任何异样的感觉。”倪凯旋说,一旦仪器运行稳定后,他只需在地面上的办公室监控探测器运行即可,而地下实验室的所有数据也会传送至地面,因而,科研人员无需24小时“守”着探测器。  “捉拿”暗物质很不易  让不少人难以理解的是,暗物质在宇宙中,科学家为啥要“钻”到地下去探测呢?这是因为暗物质是种颇有“个性”的粒子,它质量很大,但作用力却微乎其微。  “每天可能有几万亿个暗物质穿过你的身体,但你却感受不到,这是因为暗物质的散射截面很小。”倪凯旋打了一个比方,就像一只足球能被球网挡住,但是一个小铁球就能穿网而过,就是因为它的截面比球网的网格小。  如何“网”住暗物质?  最初的办法是天文观测法,但是,却无法解答“暗物质是什么”。后来,人们又采取间接探测和直接探测的办法。前者,是探测暗物质相互碰撞产生的普通物质粒子信号,一般通过地面或太空望远镜探测 后者,则是用原子核与暗物质碰撞,探测碰撞产生的信号。而在地面上,因为宇宙射线众多,这些信号会对直接探测产生干扰,影响其鉴别能力。因此,地下实验室可以帮助探测器“挡”去干扰,让其“静心”工作。  【名词解释:暗物质】在宇宙学中,暗物质是指那些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人们目前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质的存在。暗物质存在的最早证据来源于对球状星系旋转速度的观测。现代天文学通过引力透镜、宇宙中大尺度结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研究表明:我们目前所认知的部分大概只占宇宙的4%,暗物质占了宇宙的23%,还有73%是一种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
  • 交大参与建设暗物质探测实验室 深入地下2500米
    记者从前天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2009年秋季会议上获悉,上海交大将参与建设国内第一个极深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室,揭开这一世界前沿科研领域的神秘面纱。该实验室选址在“世界最深、探测条件最好”的四川锦屏山隧洞,深入地下2500米。目前,一台采用25公斤液氙的探测器模型也正在建造中,2年后有望投入运行,这一研究将打开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  上海交大物理系主任季向东教授告诉记者,暗物质是一个与任何东西都能相互作用,但非常弱的一种粒子,穿过地球你都感觉不到,所以非常难以探测到。要探测暗物质,就必须把宇宙线的背景屏蔽掉。由于受外界噪音、辐射等干扰,给暗物质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  “怎么屏蔽掉?就要往地下走。”季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地下深度和宇宙线的强度按指数在衰减,所以越深越好。但是想打一个几千米的地洞,实验室就必须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是我们非常幸运,正好四川锦屏山要建一个大型水电站,其中锦屏山水电站的交通隧洞覆盖层深度达2500米以上。”季教授说,这一难得的“与世隔绝”的环境,成为研究暗物质的绝佳“天然实验室”。“交大物理系已经跟他们达成协议,等他们完工后,这个工程隧道由我们来用。这样,我们就变成拥有了全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  “这里也是目前世界上一流的暗物质研究的环境。”季向东介绍,目前,交大物理系的专家正致力于实验室的建设,极深地下暗物质探测实验室也有望明年年底竣工。
  • 湖南株洲抛弃死猪事件调查:这里的水羊都不喝
    “到昨天晚上为止,全省范围发现的抛弃死家畜的总量是605头(只)。”今天上午12时,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兽医局局长邓云波说,这其中包括猪、鸡、鸭等,地域范围则包括了湖南省所有天然水域、池塘和道路。  他认为,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株洲死猪事件“应该是个案”。  而对于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白石村村民张维亮等人来说,自3月14日以来湘江泄洪渠里的死猪让他们一周来都心烦不已。  “漂来”死猪白茫茫一片  村民肖某告知,13日就有人称,看到泄洪渠里飘着死猪。“开始大家都不在意,因为以前也有过。”  然而,当听说有几十头死猪时,很多人联想到饮用水的水质问题,纷纷跑去看个究竟。  被打捞起来的死猪几乎都被水浸泡得发胀,有很多苍蝇飞动,并从死猪身上发出令人作呕的恶臭,负责打捞、掩埋死猪的村民均带着手套和口罩。尽管如此,仍有村民会忍不住吐唾沫,有的村民一手捂住鼻子,一手将死猪拖上岸。  “我们都被臭味熏了一天了。”一名村民说。  村民说,他们从14日上午就开始打捞死猪,最大的有100斤左右,最小的是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一共打捞了100多头。  14日中午,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三门镇白石村的泄洪渠,宽不过20米,经由三门镇白石村后,在村尾流入湘江。顺着旁边的小沟往下走,记者发现有十几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里面包裹的是被水浸泡膨胀的死猪。  由于渠道里的水流量并不是很大,加上障碍物的阻拦,10来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以及一些死猪,就搁浅在了渠道的一段。  此时,十多名村民正在忙着打捞、掩埋死猪,有的已经用编织袋打好包。渠边臭气熏天。  死猪从何而来?  现场村民透露,这条位于三门镇境内的泄洪渠,五六年来就一直漂着死猪。  “这两天是下了雨,死猪都被冲到了下游,分散开了。要是在四五天前,渠道的渠坝里,一眼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一名村民说,由于每年都发大水,很多死猪都被冲到了下游的湘江里。  昨日,他们在一个地方最多竟打捞起7头死猪,村民打捞起这些死猪后,在渠边挖下三四十公分深的坑,就地掩埋。  发现了这10几头死猪后,记者继续往下游走,还能发现一些零星散落、搁浅在渠道里的死猪。  初略统计,在泄洪渠下游短短的两三百米的渠道里,漂浮着的死猪数量,就达30头之多。  据村民介绍,白石村有1800余人,其中有七八百人住在泄洪渠沿线,他们的饮用水都靠打井抽取。大家都担心饮用水的水质受到影响和死猪造成细菌传播,因此,忙不停地打捞死猪和呼吁新闻媒体报道。  村民们说,泄洪渠道建成时设置了台阶,以前他们经常下去洗菜,但这两年,由于经常有死猪漂浮过来,他们根本不敢下水。到了下游,那里的水连喂鸭子都喂不得。  当地村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死猪漂浮在河渠内,已经对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他们知道这些死猪是当地的养猪户偷偷丢弃的,但因为抓不到丢弃死猪的人,也无可奈何。  家就在撇洪渠渠道边上、年近古稀的肖先生告知,据他观察,渠道里常年漂浮的死猪,都是上游的养猪户偷偷摸摸从桥上丢下来的。肖的说法得到了附近养猪户曹先生的证实。  他告诉记者,猪死后,确实应该深埋,进行无害化处理。但不少养猪户为了省事,在深更半夜的时候,偷偷就往河道里一丢。  他说,这样不负责任的养殖户并非少数。  据悉,由于三门镇泄洪渠位于株洲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上游,对株洲市民饮用水安全构成了威胁,因而引起当地群众的高度关注。该镇副镇长刘耀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泄洪渠内漂死猪的情况,对下游湘江水质或多或少会有影响。  据他介绍,整条泄洪渠全长4公里有余,其中绝大部分位于三门镇境内,只有下游300米的一段属于雷打石镇,因此,打捞的死猪,也绝大部分在三门镇境内。到14日下午4时左右,打捞工作已经结束,打捞的死猪共分装了二三十袋,并对泄洪渠也进行了消毒。  刘耀华说,三门镇是传统农业大镇,当地生猪养殖户很多,其中规模经营的有10多户。但是,一些养殖户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很薄弱,只有少数养殖户建有污水处理池,养殖户们都习惯将病死猪丢弃在泄洪渠内。长期以来,一直有群众向三门镇政府反映这个问题,并且,镇政府工作人员下乡时也看到了泄洪渠漂死猪的现象。  “这里的水,羊都不喝”  在现场,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死猪打捞上来后,都被扔进了一个坑里。在用消毒粉初步消毒后,株洲市畜牧水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在死猪身上浇上汽油和柴油,经焚烧处理后,用挖土机对死猪进行了填埋。  株洲市畜牧水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人称,他们挖的填埋坑有四五米深,用汽油柴油焚烧消毒,再用土填埋后,就不会再造成污染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继株洲市天元区三门镇白石村泄洪渠内漂死猪后,3月17日,株洲县渌江一水电站附近又出现大量死猪。  “我途经河边的时候看到的,有七八头死猪,已经腐烂并散发臭味。”爆料人李女士称,其在株洲县渌口镇渌江渌口水电站下游几百米处发现死猪,但没有相关部门到场处理,她便打电话给新闻媒体。  从渌江北侧距离渌口水电站约几百米处往西行约300米的路程,记者果然发现了李女士所反映的情况。初略数了一下,这一段江水中,共有13头死猪。其中,最大的约为80斤左右,最小的约10多斤。  在渌江南侧,岸边也漂浮着约20多头死猪。死猪大多用纤维袋盛装,不少已严重腐烂,只剩部分身躯。有人担心:死猪漂浮处不到1公里的地方就是株洲县自来水厂,这么多死猪漂在水中,会影响水质吗?  在渌江南侧开办黑山羊养殖场的一个村民说,每天到江边放羊,他都不敢让羊接触江水。40多只山羊的饮用水,是家里水井的水。  他说,每年到开春涨水时段,便会有死猪从渌江上游漂浮下来。待发电站开闸,再流向下游水域,而大部分会被冲到水电站下方。每到这个时节,死猪腐化的恶臭味就会从江面上飘来,晴天时“只能捂着鼻子经过”。  当天下午,株洲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渌口镇动物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赶到了现场,组织人员开始打捞江水中的死猪。  根据已经打捞的情况,尚未发现带耳标的死猪,所以,死猪来源暂时查不清楚。  据了解,3月18日上午,株洲县动监所、渌口镇和南阳桥乡动物卫生防疫站等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将水电站附近的死猪清理完毕后,又乘船前往水电站上游水域进行了巡视。从株洲县与醴陵市的水段分界处到水电站的几公里范围内,工作人员又沿岸打捞了37只死猪,并统一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株洲自来水公司新闻发言人表示,在加强了对水质的监测后,无论是进厂的水还是出厂的水,水厂的水质都合乎国家标准。  无害化处理补贴为何未落实  据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局通报的情况,自3月14日起,株洲市共打捞和无害化处理死猪113头,其中3月14日在株洲市郊区三门镇白石村和雷打石镇盘石村共1.5公里的泄洪渠内,打捞整头或装有零散内脏的编织袋30个,3月17日在株洲县渌口镇电站旁打捞出73头,3月18日在雷打石镇建强村一水塘里打捞出10头死猪。  经排查,目前在株洲还未发现有重大动物疫病和大面积的死猪现象。  该局表示,从3月18日起,株洲市畜牧兽医水产局在株洲市开展病死猪专项整治,截至3月22日,除进行专项排查、追根溯源,加强宣传和无害化处理资金下拨外,最关键的是要求株洲市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必须建有化尸池,50头至500头养殖规模的,有条件的也要建化尸池。  据了解,3月14日,株洲市动监所在三门镇处理死猪时,发现两枚编号和二维码都很清晰的耳标,目前,已查明其中一枚耳标来自娄底新化,并已建议湖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督促新化县协助调查。  这一说法立即在网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对死猪来源提出质疑:位于湖南中部的娄底市新化县不在湘江流域,境内也无河流流向事发泄洪渠,难道是“猪的奇幻漂流?”  20日上午,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伍深树和兽医局局长邓云波则表示,这样的事件并非不可能。因为耳标是塑料制品,浸泡在水里是不会损坏的,其来源自然可循此追查。  两人怀疑,可能是仔猪贩运后到的株洲。  邓云波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已在全省范围内调查类似事件,并进行日报告制度。截至19日晚,湖南全省共上报死猪、禽等605头(只)。他们推断,在年出栏近8000万头猪的湖南省,株洲的事件仅是一起大的个案。  他们说,就生猪养殖而言,已经是一个“资金+技术”的活,且承受风险能力较弱。没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和专业技术,生猪的存活率、养殖户的效益都难以维持。从一定程度上说,散养户乱抛弃死猪的比例会上升。  上述人士建议,国家应将农村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  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农户反映,国家政策中规定给予养殖户80元/头的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没有到位,是导致乱扔和丢弃病死猪的主要原因。  株洲市天元区雷打石镇磐石村一村民称,处理死猪要挖坑填埋,还要买消毒用品,成本算起来要花上数十元/头。许多养殖户不愿费这个气力。“如果有补贴,肯定不一样。去年确实开始统计相关的数量,但后来就没有了下文。”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2012年4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到,2011年7月,国家出台政策,对年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的病死猪,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养殖者,用好这项政策,发挥其在推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  对此,湖南省畜牧水产局办公室主任伍深树和兽医局局长邓云波解释道,钱没有拨付,并非政策没有执行。  他们说,这项补贴是采取中央拨付50元/头、地方予以配套30元/头的方式进行,主要是给予养殖户在建立无害化设施和消毒等方面的补贴,并非是对养殖户经济损失的补偿。而相关文件规定,是每年的11月16日上报,要1年才能到位。对于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来说,在进行无害化处理、当地畜牧水产部门审核、上报后,上级予以拨付,才能发放。而这一流程走完,农户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采访中,记者曾接到有人反映,称有养殖户往饲料中添加有机砷,以图出栏猪有好的卖相。他们认为,猪吃了以后易得病死亡,同时也容易给食用者带来危害。  伍深树就此表示,这是一些人的误读。因为有机砷是饲料中必配的,人和动物均需要。对于配置的剂量,国家有严格的标准。从监管方面来说,农业部门的饲料管理方会对企业、市场、养殖场、肉产品存留等方面抽查监控。国家农业部门每年都要组织各省异地抽查几次,省里也进行交叉检查,来保障安全。  但对这些元素在肉制品中使用后对人体的影响,他表示要由卫生部门判断。  邓云波则表示,畜牧部门去年强力查处各类违规事件1000多起,六七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受到刑事处罚。“但对这种抛弃死猪的行为,恐怕难以追究刑责。”  他说,正在拟订调整的育肥猪保险,可能对改变养殖户的行为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按照以往的规定,养殖户投保的猪死亡,可以获得500元/头的赔付。原来,保费的支付是国家、省市占40%,农户出60%,为了调动农户投保的积极性,湖南省有关部门正在协商,拟降低农户的投保费用比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