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国内红外热像仪厂商研发投入:近7成过亿 持续加码研发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4/05/23 14:12:42
导读: 本文特对以红外热成像为主要业务的6大上市企业:睿创微纳 、高德红外 、大立科技、热像科技 、光智科技、久之洋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等数据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20世纪50年代之前,红外热成像技术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后随着红外探测器和电子显示元件的发展,红外热像仪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但当时由于技术壁垒较高且成本高昂,红外热像仪主要用于军事领域。近年来,随着热成像探测材料和光学系统的改进,红外热像仪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同时,红外热像仪的体积和重量也得到了大幅减小,使其适用于更多的应用场景,已经迅速向民用、工业领域扩展。例如,在汽车防盗定位系统、智慧工业、户外观察、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驾驶、安防消防、物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热像仪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持续的研发投入正,正是这些努力,使得红外热像仪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基于此,为方便业界人士了解2023年国内红外热像仪厂商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现状,本文特对以红外热成像为主要业务的6大上市企业:睿创微纳 高德红外、大立科技、热像科技 、光智科技、久之洋2023年度的研发投入金额、研发投入占比、研发人员数量、研发人员占比等数据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研发投入金额:近7成企业过亿 研发投入持续加码

在六家企业中,2023年度有四家的研发投入破亿元。其中,睿创微纳的研发投入位居榜首,达6.83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企业在这一年度的研发投入均相较于2022年有所增长,且光智科技的增长幅度尤为显著,达到了111.69%。

从研发投入的维度来看,睿创微纳的投入金额最高。2023年,睿创微纳加大研发投入,从红外探测器芯片、热成像机芯模组和红外热像仪整机系统三个环节加强了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了第一个红外图像开源平台,为保持技术和产品领先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非制冷红外成像领域,持续优化提升12μm系列产品的综合性能。推进10μm系列产品化,640×512产品转入小批量阶段,超大面阵2560×2048高灵敏度探测器完成正样研制并通过转阶段评审。8μm系列产品稳步推进,640×512及1280×1024两款产品均已进入正样阶段,1920×1080产品转入小批量阶段。

车载方向,完成了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在汽车行业的布局,产品涵盖单红外、双光融合、双红外等类型,分辨率做到256、384、640、1280及1920的全覆盖,发布了国内首款通过AEC-Q100车规级认证的红外热成像芯片,将广泛满足汽车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应用需求。车载红外领域获得了包括比亚迪、吉利、滴滴、大运、智加、慧拓等在乘用车、智驾、商用车等领域的多家头部企业定点项目。

从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来看,大立科技以77.64%的占比位居榜首。报告期内,大立科技依托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技术路线在红外测温领域的独特优势,重点开拓政府采购和商业客户的测温需求,研发项目包括高分辨率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项目、车载红外目标识别系统项目、防爆巡检机器人项目等,不断巩固电力和工业监控等传统领域的优势地位,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集成度,继续重点开发电网全息感知平台和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同时,利用新量产的氧化钒技术路线产品,深挖市场需求不断加大新行业的应用拓展,重点投入个人消费、辅助驾驶等新兴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

从研发投入的增减幅度来看,光智科技的增长幅度最为显著,达111.69%。累计拥有专利权共358项。报告期内,主要的研发项目包括640×512@12μm 非制冷晶圆级封装探测器、InSb探测器组件项目等数十项。

在红外材料方面,公司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3N锗填补了国内空白,突破了国外长期对超高纯锗的封锁和垄断。

在红外镜头业务方面,现已完成100多款红外镜头创新设计开发,产品谱系涵盖从常规的定焦镜头、消热差镜头,到结构复杂的双视场/三视场切换镜头、大变倍比连续变焦镜头等各种类型红外光学镜头产品。

在红外探测器方面,已建设8英寸硅基MEMS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突破了红外热成像核“芯”技术;制冷探测器方面,已建设2-6英寸各种制冷型红外探测器芯片生产线(含中波MCT、InSb 和长波二类超晶格等探测器芯片),搭配自主研发生产的制冷机和杜瓦,形成了从制冷红外材料、芯片、封装到器件完整的制冷探测器产业链。

在红外整机方面光智科技进一步聚焦红外系统集成应用领域产业化,加快丰富产品类别,陆续推出了辐射监测仪、Nonshutter系列无挡片红外机芯、Mickey-LR/IR系列手持单目热像仪、Lucking- LR/IR非制冷红外热像仪等下游终端新品,打开公司业务增长新空间。

研发人员规模扩大:2家企业超千人 6家数量均实现增长

在六家企业中,2023年度有两家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破千人,分别为高德红外和睿创微纳。其中,高德红外的研发人员数量位居榜首,达2088人。与研发投入一样,所有企业在这一年度的研发人员数量均相较于2022年有所增长,且光智科技的增长幅度尤为显著,为55.10%。

在研发人员数量方面,高德红外以2088人的规模位居首位。2023年因公司业务领域扩增,项目增多,加大了研发类岗位的招聘力度,多渠道进行研发岗的招聘,并取得较好的成效。特别是在校园招聘方面,选拔了具有相当潜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发人才,为后续项目推进做好研发人员储备,确保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公司还适时调整和保障了对研发团队的激励,提升了公司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从而稳定现有研发岗位人员。

大立科技在研发人员占比上表现出色,达47.77%。作为国内少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大立科技在红外热成像领域能够独立研发、生产从核心芯片、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完整产品。公司一直秉持自主研发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且核心骨干的研发团队,以确保在红外热成像技术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

从研发人员数量增减幅度看,光智科技2023 年度研发人员较 2022 年增加 55.10%,主要分布在红外光学业务板块。随着公司主要产线陆续投入生产,加快推进红外光学与激光器产业化项目向下游产业链延伸步伐,是公司整体战略规划的关键所在。公司聚焦红外器件、红外整机等光电器件领域,加深研发和布局,预期形成从材料到器件再到子系统模块的全产业链规模化生产能力,因此公司大幅增加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快速增长。

结语

从两个榜单可见,企业日益重视研发投入,这既是创新力提升与市场竞争力增强的关键,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些企业均表示,将持续深化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平台升级与市场拓展,力求在新技术上不断突破、产品线持续丰富、市场领域广泛拓展。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张张

总阅读量 29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