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BCEIA 2023 双碳战略下的可持续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即将召开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3/08/18 13:42:38
导读: 为促进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发展,推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9月7日下午,BCEIA 2023将隆重举行双碳战略下的可持续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低碳绿色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新能源器件(如燃料电池、氢能、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存在能源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和稳定性不高等诸多难题,阻碍了新能源体系的快速发展。同时,地缘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问题、新能源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与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分析测试技术在揭示新能源材料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联以及助力国家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促进新能源科学与技术发展,推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施,为能源、环保、材料、化学和纳米等相关行业科技工作者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9月7日下午,BCEIA 2023将隆重举行双碳战略下的可持续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学科交叉,创新融合,协同发展,聚焦核心技术,瞄准产业前沿,论坛热忱邀请各界人士参会交流,诚挚欢迎相关企业展示技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焦念志教授将介绍“双碳”领域前沿研究成果。

李永舫.png

报告摘要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将太阳能转变成电能的太阳电池是一种零碳能源技术,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聚合物太阳电池的活性层由p-型共轭聚合物给体和n-型有机半导体受体的共混薄膜所组成,活性层厚度一般只有100~200 nm,具有轻、薄、柔等突出优点。柔性聚合物太阳电池将来在可穿戴能源、便携式能源、建筑和交通光伏一体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将介绍我国学者的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研究从跟随到引领的创新之路,重点介绍我国学者引领的窄带隙小分子受体光伏材料、小分子受体高分子化的聚合物受体光伏材料、基于小分子受体的巨分子受体光伏材料、以及与窄带隙受体匹配的低成本高效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专家简介

  1982年在华东化工学院(现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86-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988年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曾于1988.10.-1991.4.到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1997.6.– 1998.6.到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进行访问研究。2012年受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半导体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900 多篇,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140多次。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73000余次,h-因子133。撰写中文专著三部:《导电聚合物电化学》(李永舫、穆绍林,科学出版社,2020年)、《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和器件》(李永舫、何有军、周祎,中国化工出版社,2013年)、《电化学动力学》(吴浩青、李永舫,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编著英文著作“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Yongfang Li, Lecture Notes in Chemistry 91, Springer, 2015)。

  “锂电池电极反应机理---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 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排名第一是吴浩青先生);“导电聚吡咯的研究” 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排名第一是钱人元先生);1998年获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的研究” 获200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带共轭侧链的聚合物给体和茚双加成富勒烯受体光伏材料”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胶体量子点的可控合成和高品质LED应用研究”,获2018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入选汤森路透发布的全球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21人名单、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4年材料科学领域以及2015~2022年材料科学和化学两个领域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长期从事共轭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以及导电聚合物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0年起集中开展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材料和器件方面的研究。

  现任《高分子通报》主编、《中国科学 化学》副主编,兼任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陈军.p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教授将就“双碳”主题分享前瞻性成果。

徐春明.png

专家简介

  徐春明教授,山东寿光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六届、第七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化工学部委员。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发展力促进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担任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院长。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目前重点致力于石油分子管理、储能、氢能相关研究与应用。

吴骊珠.png

专家简介

  吴骊珠,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光化学研究,涉及太阳能光化学转换、光化学合成与技术、超分子体系中重要的光物理和光化学过程。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1)、中国青年科技奖(2007)、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0)、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奖(2013)、中国化学会-赢创化学创新奖(2016),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以上报告内容由BCEIA2023组委会提供

BCEIA报名二维码.png

欢迎扫码报名参加BCEIA2023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weidy

总阅读量 700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