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国产生物芯片新突破 引领桌面式高通量NanoSPR分子互作系统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2/09/02 14:30:47
导读: 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团队将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的桌面 NanoSPR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已成功完成多种药筛产品转化。

近年来,生物药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容,其中抗体药物因其靶向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在生物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经进入了抗体药物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抗体药的需求越来越大,抗体筛选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分子互作系统作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药物筛选及相关药物动力学检测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深入理解动力学信息,并为早期治疗提供宝贵的建议。

目前,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包括生物层干涉法(BLI)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尽管它们都可以实现无标记、实时和高通量分子互作分析,这些方法仍具有局限性,例如样本需要纯化、仪器成本高、设备体积大等。这些限制了它们在个人、小型制药公司和其他资源有限的环境的广泛使用。

因此,开发出一种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的实时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对药物筛选或临床早期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2年9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以An Nanoplasmonic Portable Molecular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为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的桌面 NanoSPR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该研究成果目前已成功完成多种药筛产品转化。

纳米等离子共振(NanoSPR)技术是无需荧光或染料标记生物分子、病毒和细胞的一种光学分析测试技术。NanoSPR芯片表面对电介质的折射率变化非常灵敏,无需标记,就可以实现快速、实时、原位、无损、动态检测分子的相互作用或溶液中目标物浓度的测定。刘钢教授团队利用其拥有的国际最新NanoSPR光学芯片专利技术,首次将NanoSPR传感芯片与标准微孔板(NanoSPR CP)和便携式八联微孔柱(NanoSPR CEP)集成并用于高通量实时检测分子之间结合与解离过程的互作平台,同时也构建了多种类型的即用型生物芯片筛选技术已成功用于抗体定量、抗体亚型鉴定、亲和力检测、抗体人源化改造、抗原表位分析,靶点筛选、抗体对筛选等,可助力基因治疗、基因疫苗研究、抗原表位研究、药物筛选与设计、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等领域的研发生产效率。

纳米杯阵列增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NanoSPR)芯片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示意图。

该研究首先通过纳米压印光刻、电子束蒸发和接合技术设计并制造了晶圆级纳米杯状阵列增强的NanoSPR传感芯片,并将NanoSPR芯片集成至标准的96孔板或简单的八联微孔柱装置形成分子互作平台,开发设计的两种便携式NanoSPR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采用自制便携式透射光强度检测系统,就能进行高灵敏度、快速、高通量、无标记实时动态分析分子间的结合与解离过程。

便携式NanoSPR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点击查看

NanoSPR分子互作分析平台可对各种不同的分子相互作用提供深入的无标记的结合动力学检测和分析。选择包括新冠病毒蛋白与抗体系列在内的各种分子对分别与行业标准Biacore或Octet系统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在不同的比对数据中均获得了NanoSPR分子互作平台与Biacore仪器和Octet仪器对同一组分子对相似的动力学和亲和力值,有力的支持了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NanoSPR分子互作平台可准确高效且经济地进行分子间结合相互作用的检测和研究。研究表明NanoSPR技术有望成为一种革命性新技术用于高灵敏度、快速、高通量、无标记、低成本和实时检测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应用于药物筛选、临床早期诊断和表位鉴定等领域,给研究人员提供可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完成深入的无标记结合动力学分析检测技术。

(a)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Np)检测示意图。(b)固定SARS-CoV-2 Np抗体的传感器检测104 nM SARS-CoV-2 Np的结合与解离实时曲线图。SARS-CoV-2 Np抗体与不同浓度SARS-CoV-2 Np(0-208nM)之间的结合动态拟合曲线(c),解离动态拟合曲线(d)和结合解离动力学曲线(e)。

1.png

华中科技大学 刘钢教授

刘钢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超灵敏度微纳米新型生物传感器以及移动传感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在基于NanoSPR生物传感芯片在生物检测,药物筛选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Biosensors&Bioelectronics(2018, 2021, 2022)、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21)、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Materials Today Bio(2022)、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2)等期刊,部分研究成果已完成转化。

afb9df08-1027-4b67-97c9-17fe2d2906a5.jpg

量准公司在上海,杭州和武汉均有研发和生产基地。量准专注于利用其独特传感器芯片设计和制造专利技术开发创新型生物检测芯片及相应的检测设备产品,并将其作为生命科学工具仪器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以及作为检测试剂和设备应用于临床医学体外诊断中。量准自主研发生产的晶圆级高性能纳米等离子共振NanoSPR芯片产品实现了对传统药物筛选芯片及分子互作检测设备的技术路线突破和超越,并且借助其产品在性价比上的明显优势打破进口检测产品垄断并涵盖到更加广泛的生物医药研发应用领域, 助力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3635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