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中国“双碳”研究专家为青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2/08/02 17:50:12
导读: “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学术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20多家研究机构、高校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共话“双碳”。

1.jpg

图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孙发平主持论坛。 李隽 摄

     “青海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实践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研究所也非常关注青海省、三江源和西宁市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在青海开展了多个课题研究。”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庄贵阳在致辞时说。

1-1.jpg

图为论坛现场。 李隽 摄

       当日,“青海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学术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20多家研究机构、高校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共话“双碳”,为青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说:“青海空间巨大,多能互补,零碳电力就地消纳潜力巨大,零碳能源已走在全国前列,所以可以发挥优势不仅发展省内,还要为全国高耗能零碳产业做贡献,比如零碳交通、零碳建筑方面,将新能源汽车纳入时间表、逐步实现零碳电力终端全替代。”

1-2.jpg

图为专家潘家华在论坛发言。 李隽 摄

     “当前,青海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正在持续深入推进中,世界首条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的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已建成投运,海南州、海西州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已初步建成,冷湖茫崖风电走廊在加紧建设,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水电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同德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青海省电力装机432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2673万千瓦,占比由2016年的32%提高至61.8%,成为全国首个新能源装机过半的行政区。

1-3.jpg

图为论坛现场。 李隽 摄

     “青海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高载能产业,推动产业循环耦合,将绿电驱动盐湖化工和煤炭、天然气清洁高效利用作为循环经济发展方向,以盐湖化工为核心,清洁能源与新型材料多行业共生发展。”庄贵阳说。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索端智表示,将凝聚智慧、服务大局,就如何发挥青海能源资源优势,以全局观谋划定位,以高站位推动发展,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清洁能源供给和特色产业发展,真正把青海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提供学术界的真知灼见和思考建议。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用户头像

作者:情绪波动

总阅读量 68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