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石化半月刊】“双碳”目标下 分析测试技术与标准新动态

进入
阅读更多内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21/11/01 16:00:01
导读: 仪器信息网自今年九月,将会不定期推出石化半月刊,将汇总石油化工领域近期发生的大事小情,敬请关注!

石化企业科技新成果

中国石油发布代表性科技创新成果

9月24日上午,中国石油举行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遵循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标志性四条原则,中国石油从近年来形成的近百项科技创新成果中遴选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的杰出代表在此次发布会上进行了发布,它们分别是“陆相页岩油地质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EV56高精度宽频可控震源”“多功能一体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4.0)”AnyCem自动化固井技术与装备” 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第四代精细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灵活切换生产1-丁烯/1-己烯成套技术”。

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焦方正强调,中国石油将以这次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为新的起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石化积极推进碳纤维在储氢领域的技术研发

10月19日,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该集团旗下上海石化正积极推进碳纤维在储氢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新材料”与“新能源”携手并进,加快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应用全产业链布局。

推动氢储运技术的提升和储运成本的下降是氢能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而车载储氢技术的改进将是未来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重点突破环节。上海石化研发的碳纤维用于缠绕气瓶的制造工艺技术,已在金属、非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三桶油”4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10月26日,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京颁奖,获奖者共15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计4人获奖,分别是中石化西北油气田的云露中海油研究总院的米立军中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的何海清中海石油海南分公司的徐长贵。

2021中国化工学会暨辽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峰会成功召开

2021中国化工学会暨辽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峰会已于2021年9月25-26日召开。大会以“科技赋能·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共设置了27个专题分论坛,其中与石油化工领域相关的主要有:石油化工分论坛精细化工新材料新工艺发展论坛化工新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分会场氢能与燃料电池论坛石油炼制与化工论坛碳中和背景下的石油化工技术创新论坛催化反应工程高端论坛等等。

小编说:从以上科技成果和化工产业发展峰会会议分论坛设置,可以看当前在石油化工领域,除了常规的石油勘探与开采石油炼制以及石油化工外,重点关注在以下方面:1.新材料如精细化工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以及碳纤维材料等;2.氢能以及燃料电池领域;3.在碳中和背景下,石油化工技术的创新。这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石油化工领域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各种新材料应运而生,各方更加关注氢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技术的不断传承和不断创新。


石化行业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标准

中石油石化院发布一系列分析技术

日前,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发布了一系列新技术,其中明确涉及到分析仪器的是重油四组分快速分析技术。该技术引入了最新中压液相色谱技术除溶样和称量外,再无手动操作。全自动样品分析仅用时120分钟,可同时分析四个样品。系统内置所有运行参数,样品分析一键运行。

最新批准的石化相关国家标准

10月1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最新批准的602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修改单。以下是小编摘录的石油化工相关的国家标准,实施日期均为2022年5月1日。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GB/T 261-2021

闪点的测定 宾斯基-马丁闭口杯法

GB/T 386-2021

柴油十六烷值测定法

GB/T 4985-2021

石油针入度测定法

GB/T 6683.1-2021

石油及相关产品 测量方法与结果精密度 第1部分:试验方法精密度数据的确定

GB/T 11060.10-2021

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第10部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硫化合物

GB/T 23799-2021

车用甲醇汽油(M85)

GB/T 23801-2021

中间馏分油中脂肪酸甲酯含量的测定 红外光谱法

GB/T 40701-2021

动车组驱动齿轮箱润滑油

GB/T 40704-2021

天然气 加臭剂四氢噻吩含量的测定 在线取样气相色谱法

GB/T 40789-2021

气体分析 一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含量和氧气含量在线自动测量系统 性能特征

的确定

GB/T 40874-2021

原油和石油产品 散装货物输转 管线充满指南

10月25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北京华石联合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制定的《重质劣质油悬浮床加氢处理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为使标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现公开征求意见

小编说:在上述标准中,涉及到以下仪器类型:闪点仪、柴油十六烷值测定仪、针入度测定仪、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蒸馏仪、气体含量在线自动测量系统等。标准将在明年5月正式实施,在这期间,研发出更适用于新标准的仪器是各分析仪器厂商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


“双碳”目标最新政策

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获认证

9月22日,中国石化、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在上海联合举办我国首船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石油认证仪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向三家企业颁发我国首张碳中和石油认证书,这是中国石化与中远海运、中国东航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绿色交通新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了一条跨行业、全周期、零排放的路径,对我国交通能源领域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具有里程碑意义。

“双碳”目标拉动1.4万亿元化学品市场!

10月19-21日在广州举办的“2021第三届中国石油和化工绿色发展峰会”上,中国石油化工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松臣就“双碳”目标下,化学品市场的机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张松臣表示,能源使用是中国碳排放最大的来源,因此从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进行改革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最重要途径。在碳中和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与循环经济领域的渗透率将实现翻倍增长。

双碳政策催生大量化工行业新业务机会,主要集中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装置、氢能的开发利用,涉及到的化学品种类包括:金属硅/多晶硅/硅片基膜、氟膜环氧树脂、碳纤维、特种涂料锂电材料、LFP正极材料、电解液质子交换膜、电催化剂可降解塑料以及废旧资源回收领域相关化学品

涉及石化行业的“碳达峰行动”

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涉及到石油化工行业的如下:

合理调控油气消费。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逐步调整汽油消费规模,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

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推动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有效化解结构性过剩矛盾。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严控新增炼油和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调整原料结构,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富氢原料进口来源,推动石化化工原料轻质化。优化产品结构,促进石化化工与煤炭开采、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协同发展,加强炼厂干气、液化气等副产气体高效利用。鼓励企业节能升级改造,推动能量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到2025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小编说:“双碳”目标的设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石化行业来讲,要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减少CO2排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企业合理转型才是关键;更重视石油下游产业,重点关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张小鱼

总阅读量 3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