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韩熹:十数载不变初心 耐寂寞终有所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7/06/12 15:50:54
导读: 本人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已经第十二个年头,目前行业现状是“做应用研究的多,做产品研制的少”,我算是少数派中的一员,立足于变幻莫测的仪器市场,坚持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着实不易。

  我叫韩熹,2004年至今活跃在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实践者,自诩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杂”家,追随近红外之光十数载,虽青春不再,然不变初心,奉行“良心做人,诚信做事”之道,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已经第13个年头,目前行业现状是“做应用研究的多,做产品研制的少”,我算是少数派中的一员,立足于变幻莫测的仪器市场,坚持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着实不易。

  启程-英贤仪器

  2004年,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应用化学系,实习期进入北京英贤仪器有限公司,随后成为姚建垣先生带领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器研制团队的一员。

  从那时起,我便与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结缘。在陆婉珍院士、袁洪福教授、褚小立博士等专家学者的领路下,团队突破了多项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技术壁垒,先后推出多款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并且首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计量学软件,选择石油化工分析应用领域为突破口,迅速占领市场,打破了进口仪器常年在市场、价格上的双垄断,让国人用得上、用得起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推开了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国产化、商品化的大门。

英贤仪器创始人-姚建垣先生

陆婉珍院士对英贤仪器坚持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给予大力支持

  融合-聚光科技

  2007年,英贤仪器并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部,起承转合,我们重新规划产品定位方向,分别建立以CM-2000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为代表的软件阵营以及SupNIR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系列产品为代表的硬件阵营。

  凭借多年化学计量学软件研发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国内、外化学计量学软件的深度剖析研究,公司决定将我借调至杭州总部,组建联合研发团队,着手设计与开发全新的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历时一年,我们不辱使命,推出了CM-2000化学计量学分析软件,在整个界面设计与功能模块实现方面,打磨软件设计固有的思维棱角,以实际应用人员的思维为导向,使得整个建立模型、优化模型以及模型预测环节更符合应用人员操作习惯。随后2010年,我们将原本独立的测量软件与化学计量学软件进行整合,与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载体,研发了RIMP近红外光谱测量分析软件。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方面,我们推出了SupNIR通用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系列产品,包括:便携型、实验室型和在线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国产化、产业化高精度、高稳定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是产品设计理念,市场推广方面制定多套行业解决方案,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使得聚光科技迅速抢占国内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市场,成为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龙头企业。

  定制-伟创英图

  2012年,随着我在聚光科技服务满五年,此时的聚光科技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上已经步入正轨,软、硬件产品进入产业化阶段,重点从之前的研发转为产业化、应用化阶段。此时的我,开始思考转型之路,经过一年的筹备,我们成立了北京伟创英图科技有限公司,邀请已经退休赋闲的姚建垣先生担当公司顾问,当他看到我们这些曾经的孩子已然成家,但对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的热情不减,他决定不计薪酬,为我们掌舵护航。

  公司理念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专用型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研制与产业化服务。这是一招险棋,因为不同用户的产品需求,虽然会有共用部分,但也存在差异化特色需求,这对公司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常规企业采取提供通用型仪器配合不同测量附件,以期适合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至于用户群体,则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既用户只有“使”的权利而没有“改”的便利,一旦提出“改”的想法,往往会被企业以“钱”和“量”拦在门外。例如:某些仪器配备的测样探头是将光源直接集成在探头内部,从而节省成本,但也使得光源直接照射被测物,导致的“热灼伤”问题会使得一些果品检测用户苦不堪言。此外,仪器添置与运维问题也是影响近红外光谱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用户既要为通用型仪器一些冗余的功能支付费用,甚至有可能因为价格因素选择放弃,还要考虑仪器后期运维带来的隐形二次费用问题。

  伟创英图具备小、快、灵的企业特点,将原本复杂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拆分成可组合复用的核心模块,以“货架”方式为用户展现。结合用户测样的实际特点以及费用因素,为用户定制化专属近红外光谱分析仪以及配套软件。为了让用户能有更多的选择,从创办公司至今,每每看到新品近红外光谱分析相关模块,我们都会先行采购,进行剖析研究,了解其产品特点与差异化核心价值,从软、硬两个方面形成统一的接口,并为用户推荐,让用户具有更多的选择权、自主权,成为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事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截至目前,我们支持集成的光谱仪厂商包括:上海复享、博源光电、无锡微奥、台湾杨光绿能,日本滨松、德州仪器、海洋光学、JDSU、Si-Ware、INSION等,还在不断扩大;同时支持多种传感技术混合应用,以期丰富定制仪器的感知能力,包括:成像、控温、控流、机器人、GPS地理信息、无线传输等。

  2017年,我将并行模型计算与优化技术融入ChemoStudio化学计量学软件,使其模型建立与优化效率大幅提高,运算耗时减少达到50%以上,同时增加智能学习功能,一方面丰富模型优化任务数量,另一方面剔除冗余模型优化任务,筛选后的有效模型优化任务数控制在十万级。本人认为提高单次运算速度的意义在于当涉及海量模型优化(云计算)时,可以带来可观的效率加成,大幅降低运算成本,提高运算效率。

ChemoStudio模型优化功能

  我提出“近红外感知、人工智能认知、人类社会交互”的近红外个人观,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近红外光谱分析终端凭借其无损、快速的特点极其适合作为物联网中产生数据的节点端,海量近红外光谱数据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将会让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能力得到爆发。

“近红外感知、人工智能认知、人类社会交互”的近红外个人观

  心路-不变初心

  作为业界“新瓶装老酒”的伟创英图,现在由一帮热血青年在为近红外光谱分析事业奋斗,我们拥有十数载的仪器研制、量产化经验,我们曾经摔倒无数,但我们继续前行,我们知道壁垒只会阻碍发展,分享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姚建垣先生曾经跟我谈过他的创业艰辛,也分享过他的应变之策。对于制造企业,研制与销售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是不会一夜暴富,更不要有投机心理,踏踏实实做产品。对于技术应用、研究学者,要能“耐得寂寞,顶得压力”。

  我深知,企业责任往往会被忽视,会被企业牟利生存的口号所掩盖,但做一个有责任、有良心的企业,更应是国人所追求、努力的方向,我坚信建立品牌价值,首先要建立品牌信任。我虽学历尚浅,怎奈痴迷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十多年只做一事,愿为国产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研制继续奉献青春。

  “New NIR,New China”,让我们重新认识近红外,让世界重新认识我们。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韩熹,2004年至今活跃在近红外光谱分析领域的实践者,自诩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杂”家,以解决问题为优先导向,提供定制化近红外光谱分析解决方案。十二年间历经多项国家项目磨炼,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以不变初心应万变应用,提出“近红外感知、人工智能认知、人类社会交互”的近红外个人观。2017年,在其研发的ChemoStudio化学计量学软件实现并行模型优化技术,运算耗时减少达到50%以上。

  人生格言:耐得寂寞,顶得压力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logo
伟创英图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