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防护措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5/08/14 15:09:01
导读: 毒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后才会发生职业中毒,只有防止毒物进入人体,或限制进入体内的毒物量,使之低于引起人体中毒的量,就可以防止人体中毒的发生。

  毒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后才会发生职业中毒,只有防止毒物进入人体,或限制进入体内的毒物量,使之低于引起人体中毒的量,就可以防止人体中毒的发生。防止职业中毒的措施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总的来说可分为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法令、法规,改善劳动组织、卫生宣传,建立群众性组织);技术措施(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厂房设计的卫生要求,通风措施)和保健措施(对毒物的监测,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保健膳食和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健康的检查)。技术措施和保健措施方面的内容,分工程控制、个人防护和其它三部分。从工艺的角度来说,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或革新生产工艺是降低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但实际生产中往往受到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制约而难以实施。工程控制是仅次于上述方法,且较易实施的一种积极性的防护措施,它不仅控制危险源的潜在危害,同时也在工人和危险源之间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屏障,相对工程控制而言,个体防护是一种消极的辅助性防护措施,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

  这里提供的是适应一般生产现场的通用方法,对于特殊的防护措施只能结合具体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加以制订,下面就工程控制个人防护和其它三个部分的一般原则作以简述:

  (1)工程控制:是通过把人和危险源相隔离或除去工作现场的危险而降低潜在危害的一种防护措施。主要是生产过程的密闭和通风密闭是把人同危险源相隔离的一种防护措施,如对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气溶胶、粉尘等危害源实行的隔离。

  通风是利用技术手段合理组织气流,控制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和余热等危害以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

  主要分以下三个层次:

  ①为防止有害气体或粉尘在车间内扩散,采用局部通风或混合式通风;

  ②对于毒性不大的物质建议采用全面通风;

  ③对于没有什么毒害的物质建议保证充分的自然通风。

  通风的具体设计要求必须根据具体工作环境而定。

  (2)个体防护:是指为保护个人免受环境有害因素危害的一种措施,这是一种辅助性措施。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推荐选用的防护用品只是从技术方面提出的防护要求,不能作为劳动防护用品的规定和标准,由于在许多防护的环境中,往往不是单一的化学物质的危害,而是和该物质有关的诸多因素共同产生的危害,所以从防护来讲应该有严格的技术要求、个体防护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呼吸系统防护:即防止有害物质从呼吸系统进入体内,考虑了三方面因素,即作业环境,毒物从呼吸系统进入体内的危害程度和防护用品的防护能力。把需要进行防护的作业环境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Ⅰ)可能接触毒物(蒸汽、粉尘、烟雾等);

  Ⅱ)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或空气中浓度较高时);

  Ⅲ)高浓度环境中;

  Ⅳ)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

  防护用品选择了防尘口罩,防毒面具(口罩),供气式呼吸器和自给式呼吸器,大体分为以下层次:

  a)高毒类物质:只要可能接触该物质就应戴防毒面具或自给式呼吸器。

  b)中、低毒类物质:在空气浓度超标时或空气浓度较高时,戴防毒面具(口罩)或自给式呼吸器。

  c)微毒或纯粹的窒息性气体:只有在高浓度环境中才戴供气式呼吸器或自给式呼吸器。

  d)易燃、易爆、毒性较大的化学物质:一般都提示在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戴自给式呼吸器或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e)接触粉尘一般都建议戴防尘口罩。

  ②眼睛防护:即防止眼睛免受损害的用具。主要推荐选用的有安全面罩,安全防护眼镜和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③防护服:防护服包括手套、围裙、全身(上、下身相连)防护衣和靴子(手防护单独列出)。

  ④手防护:除推荐使用防护手套外,还建立使用皮肤防护膜。

  

  (3)其它:主要内容包括作业人员的个人卫生、现场应注意的事项、毒物的监测和定期体检。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防护措施
用户头像

作者:张岩

总阅读量 183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