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引狼入室还是自主创新 ——对二代基因测序产品获批的冷思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4/07/15 11:53:43
导读: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超常规”迅速获批,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将产生严重影响。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超常规”迅速获批,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将产生严重影响。

  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官网发布消息,称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T21、T18、T13)检测试剂盒(半导体测序法)等一批医疗器械注册获批。这是第二代基因测序诊断产品首次获批上市。一时间业界轰动,新闻媒体也将其视为基因测序领域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但仅仅在几个月之前,今年2月,卫计委和CFDA联合叫停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国内开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产前唐氏综合征筛查业务遭受重创,行业内几大机构也经历寒冬:华大上市受阻,贝瑞和康上市受阻,安诺优达投资信心动摇,诺禾致源进军产前诊断急刹车。

  笔者认为,之前卫计委叫停二代基因测序的动作,虽然业内哀嚎声一片,却是促进个体化医学检测标准化发展的良好开端;但是现在几款产品通过审批,虽然大家一片叫好,笔者却有一些质疑。

  首先,短短四五个月之内,4款产品要通过一系列的审批和临床实验,时间远远不够;再者,根据CFDA食药监械管印发的〔2014〕13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翻阅相关记录,“绿色通道”中也并无获批产品的创新审批记录。

  其次,根据华大基因的收购记录,去年3月收购CG公司所获得的测序系统,以及LifeTech公司的Ion Proton系统,与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仪器密不可分,试剂盒则是这两款机型的配套基础测序试剂。

  国外厂商与部分基因测序企业的合作,促成产品“超常规”迅速获批,难免有国外厂商将技术“国产化”转移的嫌疑,这对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企业来说,将产生严重影响。

  首先,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难免会因此受到国外“大鳄”的技术挤压,影响其占据市场的步伐;其次,将影响国内自主创新的氛围,倘若都将目光从自主创新上移开,专注于与国外进行“超常规”合作,谁还会把心思放在自主创新上?

  说得严重一点,如果国内企业贪图一时之快引狼入室,我们永远改变不了给国外企业打工的身份,更何谈科技创新和自主产业发展?

  目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国内企业的一大难题。并且,由于该领域涉及到光学、自动化控制、温度控制、生化反应、生物信息分析等多个学科,国内基因测序行业缺乏技术积累,在将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上也遭遇了不少困难。

  当前,自主创新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器研究单位有四五家,研发的二代基因测序设备均没有发展到上市的标准。国家目前也在推进各种政策,让国内能有相关基因测序设备可使用。

  卫计委正在实行两条路线对基因测序业务进行认证:一条是CFDA实施的认证;另一条是医政医管局筹立的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推进类似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CLIA)的认证,对设备条件、实验室环境、操作流程、检测项目等进行规范和认证,如果没有CFDA的认证,但是符合这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也可以实施检测项目。该工作去年已经开始推行。

  这些政策显示了国家推进我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健康发展的决心,但在自主创新基因测序领域的投入却十分匮乏。根据相关数据,“十二五”以来,针对测序技术研发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支出不足2000万元。相比之下,美国平均每年投入超过2000万美元,已连续资助10年。

  中国的医疗市场堪比全球巨无霸,国外厂商“垂涎欲滴”已久。随着基因测序临床应用产业的爆发式发展,对中国市场的围剿已显露雏形。反观国内自主创新的基因测序技术,虽然还不足以与国外“大鳄”PK,但终归已有四五家企业取得了具有显示度的进展。而且,国产基因测序仪器也更能够接中国本地市场的“地气”,成本也比进口产品低,不用受制于人,在进口国外设备时频繁受到逐年上涨的价格限制,假以时日必将承载中国基因测序产业的希望。笔者认为,如果没有正确的导向和扶持政策,我国未来个体化医疗这个万亿级市场将成为外企的“活期存折”。

[来源:科学网]

标签: 基因测序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