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冷冻电镜: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利器——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4/06/11 10:57:58
导读: 朱平研究员长期从事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应用研究,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他,请他为我们介绍了自己与冷冻电镜结缘的故事,以及冷冻电镜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希望使广大网友能对冷冻电镜有更多的了解。

  4月25日,Science杂志以长幅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组和李国红研究组合作利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解析的30nm染色质左手双螺旋高清晰三维结构这一重要研究成果。

  在这项研究当中,朱平研究员长期从事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应用研究,李国红研究员长期从事30nm染色质及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他们二人通过多年的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30nm染色质的高清晰三维结构,使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列。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从事冷冻电镜(注:下文提到的冷冻电镜特指300kV和200kV场发射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应用研究的朱平研究员,请他为我们介绍了自己与冷冻电镜结缘的故事,以及冷冻电镜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希望使广大网友能对冷冻电镜有更多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朱平研究员

  因对三维重构技术的喜爱,与冷冻电镜结缘

  Instrument:朱老师,您好!首先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和冷冻电镜结缘的故事。

  朱平:其实我并不是生物专业出身,我的本科是在浙江大学学习金属材料热处理,1990年毕业后,我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断裂疲劳国家重点实验室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期间又到清华大学机械系开始学习焊接专业,研究焊接接头断口分析,当时有一个很热门的研究方向是断裂表面的分形研究,断裂表面的分形维数和断裂性能被认为是密切相关的。开始我们只是做断口轮廓线的分形研究,但发现由于断裂表面不是各向同性的,不同的方向可能会对应不同的分形维数,所以我们就尝试利用扫描电镜立体对照相方法将断裂表面三维形貌重构出来,来研究断裂面的二维分形维数。

  博士毕业后我在清华做了一年讲师,由于对电镜三维重构比较感兴趣,我就据此联系国外的进一步研究机会。恰好这时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个研究艾滋病毒结构的实验室需要做电镜三维重构的人员,于是我就将在材料研究中积累的关于电镜和三维重构的知识转到了对生物样品的研究,从而有机会开始接触冷冻电镜。

  Instrument: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后,您主要开展了哪些方面的研究工作?

  朱平:当时,我所在的实验室是比较早开始艾滋病毒表面包膜蛋白结构重构研究的单位。开始我们只是想通过电镜技术来研究艾滋病毒表面很重要的一个包膜蛋白gp120的结构。后来,研究者发现虽然不同的艾滋病毒抗体具有毒株特异性,但有几种抗体它们对于多种艾滋病毒都有中和活性,所以我们也开始研究这些广谱中和抗体的结构特点。

  在最初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利用普通电镜,通过负染色方法研究表达纯化出来的艾滋病毒表面包膜蛋白gp120以及它们与不同的中和抗体形成的复合物的结构。后来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些包膜蛋白在真实病毒表面的三维结构及分布对艾滋病毒的感染非常重要,所以就转向研究整个艾滋病毒颗粒及表面蛋白的三维结构。我们是最早将电子断层成像方法应用于艾滋病毒三维结构重构的研究组,并利用负染色电子断层成像方法获得了艾滋病毒表面的包膜蛋白的一个高清晰三聚体结构和分布图,发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由于负染色法对病毒结构影响很大,虽然观察到了艾滋病毒表面的gp120蛋白的结构为三聚体,但同时结构信息损失也很多。所以之后我们逐渐开始采用冷冻电镜电子断层成像法来开展研究,并做出了一个艾滋病毒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图像,于2006年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Instrument:2008年您以“百人计划”身份加入到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请问促使您回国发展以及加入生物物理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朱平:在美国待了几年后,我也有了回国工作的念头,于是就开始和国内的相关研究单位联系。结构生物学研究是生物物理所的传统优势研究学科,所里也非常看好冷冻电镜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前景,已经在采购相应的设备,可以说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回国后,我们依然做一些艾滋病毒及疫苗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开展一些其他病毒的研究,如高对称性病毒的高分辨结构解析等。

  另外,回国后我参加了以“千人计划”身份回国的许瑞明老师主持的科技部的一个“973”项目,其中我负责的一个课题就是利用冷冻电镜研究染色质的结构。后来,李国红老师回国,我们一起开始做染色质的冷冻电镜三维重构研究。

  冷冻电镜是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但入门和上手都有一定难度

  Instrument:请问和普通电镜技术相比,冷冻电镜在生物研究当中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朱平:普通电镜主要用于观察样品形貌,要看到原子分辨率的细节很难做到;另外制样方法如染色、固定等对样品的结构破坏很严重。而冷冻电镜可以将样品瞬间冻成玻璃态,冷冻速度平均可达以几万摄氏度每秒,这样样品所有的结构细节则都被保留下来。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染色,直接观察样品的衬度就会差很多,所以需要三维重构来慢慢挖掘它的结构信息。

  另外,结构生物学研究当中最常用的方法蛋白质晶体学的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样品结晶,如将蛋白质产生结晶,需要各种各样的条件;此外在生物体中蛋白质往往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多个蛋白质结合到一起的超大分子复合体,这样的超大分子复合物要长晶体就更难。但冷冻电镜不需要长晶体,直接将样品冰冻即可进行分析。

300kV Titan Krios场发射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

  Instrument:目前,国际上冷冻电镜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朱平:这两年冷冻电镜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结构生物学研究,分析的样品类型从病毒、核糖体扩展到了其它蛋白。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早期比较多的应用是病毒分析,因为病毒结构比较对称,可以得到比较高的分辨率。近年来,随着仪器硬件及软件性能的提升,冷冻电镜结构解析的分辨率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可以做到近原子级别的分辨率。对于一些不对称的样品也能获得比较高的分辨率,所以冷冻电镜三维重构在其它蛋白质的结构分析研究上也比较热。

  Instrument:冷冻电镜技术应用的难点有哪些?要让冷冻电镜更好的在科学研究当中发挥作用,需要哪些积累?

  朱平:冷冻电镜的操作程序比较多,入门和上手都有一定的难度。先从制样来说,单冷冻这一步,就有许多的玄机在其中。冻的冰层太厚,电子束穿不过去,冰层太薄又会被完全蒸发;而冷冻的速度如果慢了就会形成冰晶,冰晶遇到电子束发生衍射,我们就无法观察到样品;此外,环境的变化,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甚至每次使用的滤纸如果不同都会对制样效果有影响。

  在照片的拍摄中,要调节好电镜的状态,掌握照相的细节,这样才能拿出一张好的二维冷冻电镜照片。如,电子束照射在样品表面时,如果调节不好很可能就把样品轰坏了。所以需要调焦,找准位置,然后慢慢放大。得到好的二维照片后,接着还有一大堆的图像处理工作。

  当然现在软件自动化程度更高了,仪器的操作也比以前容易了。比如制样,有专门的制样设备,通过计算机控制温度、湿度、滤纸吸收的时间长短,使制样的可重复性高了很多。不过要使用好电镜,还是有许多的经验在其中。北京大学丁明孝老师正在组织国内优秀的专家撰写一部电镜实验操作手册,虽然这本书以普通电镜为主,但其中至少会有一章来介绍冷冻电镜的基本情况,以及如何使用好冷冻电镜,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技术。

  Instrument:请问目前我国冷冻电镜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怎么样?

  朱平:近年来,为推动我国生物学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一方面引进了不少人才,另外在仪器配置方面,我国不少单位已经或将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冷冻电镜设备平台,如清华大学、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

  其实十几年前,我们就有很多优秀的电镜人才,只是国家没有这么大的投入。就是在“小米加步枪”的条件下,他们也做的非常好。现在我们的高端电镜配置已在世界前列,但人才依然是最重要的,目前国内在冷冻电镜研究方面确实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被培养出来。

  科学的竞争也很残酷,团队合作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Instrument:最后,请问对于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您有哪些心得体会,以及团队合作在科学研究当中的重要性。

  朱平:一是要有好的项目,好的科学问题;二要有好的设备;三要有好的团队;最后还要坚持。首先要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另外也要敢于面对挑战中的困难,要耐得住性子去做,要有长时间做不出来的准备。我们这个项目,前后花了5年时间,期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在30nm染色质结构解析研究中,不同的研究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也是我们这个项目的重要特点。在我们的研究当中,染色质样品的组装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均一的样品,否则电镜状态再好,再会调节操作和计算处理,也无法获取样品真正的结构信息。

  我对组装染色质样品没有太多的经验,而李国红老师长期从事30nm染色质及表观遗传调控方面的研究,但冷冻电镜三维重构也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积累和经验,面对30nm染色质这么一个复杂的超大分子复合体,其结构解析有很多技术上的困难和挑战,若要让李老师重头来学电镜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还有许瑞明老师参加了我们很多的项目讨论,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这也很重要。

  科学的竞争也很残酷,我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的团队也在做同样的研究,而我们能够先做出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是几个团队一起在做。

采访编辑:秦丽娟

  附录:朱平研究员个人简历

  1986.9-1990.6 浙江大学 学士

  1990.9-1993.6 西安交通大学 硕士

  1993.9-1997.6 清华大学 博士

  1997.7-1998.12清华大学 讲师

  1999.3-2008.5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系 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Non tenure-track faculty系列)

  2008.6-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课题组长、“百人计划”研究员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用户头像

作者:秦丽娟

总阅读量 33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