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螺旋藻产品铅超标背后的秘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2/04/12 11:16:37

  新华社记者历经数月调查,“深藏不露”的螺旋藻产品的铅含量严重超标问题被曝光在“太阳下”,在新华社记者送检的8个样品中,有6个样品铅含量严重超标,比例之高,令人惊诧,其中最高超标竟然达820%,含量之高,令人瞠目。

  虽然被检测的只是部分产品,尚不能以偏概全,但管中窥豹足以令人不寒而栗,那些把螺旋藻捧在掌心,每日必食,视若瑰宝的消费者,看到这则新闻后,不知该如何惊悚、如何愤怒。

  过量的铅在人体内慢慢积累,会酿成铅中毒,长期服用铅超标的螺旋藻,有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导致免疫力低下、贫血甚至肾功能损害。如果果然应了营养学家的“定性”,谁来为这些无辜的受害者负责。

  事件爆出后,作为“涉案”的上市公司,汤臣倍健在深交所发布澄清公告,撇清了与此事的干系,公告称:其产品是由珠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2年3月3日抽样,送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是符合产品标准的合格品。此澄清公告又把珠海市药监局,以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神秘的检测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清华紫光(金奥力)威海工厂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同样斩钉截铁声称自己的产品没问题。

  为什么记者历经数月的调查结果,与产品的厂家的声称差距如此之大,其中的秘密在哪,值得进一步刨根问底。

  值得刨根问底的还远不止这些。

  新华社记者在几个月的调查中,并没有止步于铅超标,还调查出了行业的一些潜规则。

  “蓝帽”,是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标志,是保健食品重要的通行证,这样的“国字头”光环,也竟然存在“申报流程造假,手法偷梁换柱”的不正常现象。“生产线也不用改,因为申报配方我们会‘整理’成合格的。”;“就算您啥都不懂、一窍不通,我们也能帮您从配方做起,原料购买、样品加工都由我们负责。”;“一旦产品有问题,试验过不去,做做公关,改改数据,能做到。”

  真是四通八达,无坚不摧,这背后的秘密又在哪里,是该一一梳理彻底曝光了。

  企业质控也是急需要拷问的。

  对螺旋藻类保健食品企业而言,因藻类吸附金属能力较强,能否严格执行GMP(良好生产规范)流程,至关重要。在新华社记者调查后,“企业质控不严,GMP形同虚设”的“正常操作”流程也终于浮出水面。“查阅检验报告,没有辅料重金属铅的检测结果”;“所购原料螺旋藻粉的铅含量不得超过0.5mg/kg,原料厂家提供的检测文件显示,螺旋藻粉的铅含量为1.13mg/kg。”。这就是记者的现场见闻。

  这可能只是企业的“凤毛麟角”,亦可能与某些企业丝毫不沾边,这些秘密都应该铺展开来,晒一晒了。

  还有那些笔者未想到,新华社记者未调查出来的秘密,都剖根问题,一一揭秘,这个行业也许才有真正的未来。

  绿A面临“生死劫”

  一位熟悉绿A的保健品行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绿A主营螺旋藻,过不了这一关,企业将濒临死亡。同时他指出,保健品行业属于暴利行业,即不污染环境又不占用土地,上交税收高,是地方政府最喜欢的企业类型之一。所以审批时相对比较宽松。

  螺旋藻出现的问题也折射出目前国内保健品行业的现状,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内部人士对记者指出,国内市场大,保健品企业又多又滥。企业的社会责任很重要。同时指出,有事实依据的媒体监督对消费者是有好处的。提醒企业注意,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实施监管的方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新闻处处长申晨向记者指出,29日晚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在官网上发布与此事相关的公告,但截至记者发稿,没有从官网上看到相关内容。

  主营螺旋藻

  绿A难过这一关

  一直以“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螺旋藻养殖基地”自居的绿A近日遭遇着生死攸关的困境。对于绿A来说,公司成立15年来,这也是第一次面临如此艰难的境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月29日下发《关于加强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保健食品监督检查的通知》,指出,绿A十余种螺旋藻产品的重金属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同时,相关媒体指出,绿A铅超标80%。

  一位熟悉绿A的保健品行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国内的螺旋藻行业绿A已经是做的非常成熟了,但绿A产品线比较单一,不像汤臣倍健那样有多个产品。主营业务就是螺旋藻,如果过不了这一关,企业将濒临死亡。

  记者29日拨打云南绿A留给记者的电话,但此号码记者多次拨打都没有人接,电话那头一遍遍回放着“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螺旋藻养殖基地……”。

  查阅公司网站,记者看到这样的公司介绍: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国内首家集螺旋藻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中国螺旋藻的领军企业并与日本的DIC和美国cynotech并称世界螺旋藻三巨头。

  并列世界三大螺旋藻巨头之一,此次超标事件发生后,绿A可谓生死未卜。记者也了解到,云南绿A将在30日专门针对超标一事召开新闻发布会。

  受地方政府青睐

  质监宽松

  超标如此严重并不是一朝一夕,除了媒体指出的类似行业潜规则之外,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情况出现?

  对此,一位保健品行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保健品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属于暴利行业,即不污染环境又不占用土地,上交税收高,是地方政府最喜欢的企业类型之一。所以审批时政府那里相对比较宽松。

  而上述国家质监局的人士也对记者指出,政府用政府的名义给企业作担保,企业刚开始申报的时候都是没问题的,但开始生产的时候有些企业不顾信誉,掺杂使假,这就是企业的责任问题。

  那么,企业出了质量问题,该怎么办?上述保健品行业内人士指出,产品出了质量安全问题,又被媒体曝光,谁也救不了。所以企业倒闭的可能性很大。金奇仕就是这样的例子,3月7号被媒体曝光,之后不久产品多处下架。

  国内保健品行业混乱

  企业社会责任是关键

  看似此次是螺旋藻的问题,但折射出的却是国内保健品行业的巨大问题。

  上述国家质监局人士颇是担忧的对记者指出,中国市场大,保健品企业又多又滥,有多少企业的保健品做到了完全符合标准?据他所知,监管部门的人多数都是不吃国内市场上的保健品的。

  对于此次多家企业螺旋藻超标事件,他认为,媒体披露这些事情,若有事实依据,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提醒企业注意,是否对有问题产品实施召回,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思考怎样实施监管。

  国内对于保健品行业的监管,一直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进行检验监管。记者致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内部相关人士,询问对此事的看法,他指出,药监局对企业生产保健品有相关的认证标准,必须有相关标识,这些都是没问题的。但是,后边的尤其是生产方面的事情,药监局很多时候不可能做到监管全面,在生产过程中掺杂使假,这个不是国家能管得住的。很大的程度上还是企业自身约束,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

  自此事一出,多家涉及企业发布声明澄清产品无问题,云南绿A声明称公司的绿A螺旋藻精片符合质量标准,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公布检测结果,还原事实。同时指出,部分新闻媒体报道引用的国家标准有误,请社会公众认真核对国家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

  对于企业的声明,上述质监局人士指出,对于这个事情,不管企业承认与否,最终以产品的检验报告为主。但是,国家有相关的标准,企业该道歉的就应该道歉,给消费者一个交代。问题的关键是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要自己注意企业的信誉,对消费者负责任。

  而对于行业内部审批过程中,检测部门、相关中介机构以及审评专家的内部交易问题,他指出,保健品各种含量超标检测属于技术问题,检测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若有问题专家也不敢签字,需要付法律责任的。"

[来源:商界]

标签: 螺旋藻
用户头像

作者:叶子

总阅读量 691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