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王选、黄昆获2001国家最高科技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1/01/14 16:38:57

  中新网北京2月1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黄昆颁发证书和奖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主持了今天的大会。

  在颁奖现场,掌声热烈。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昆

黄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6日16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黄昆提出的固体中杂质缺陷导到X光散射的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为外国学者证实并得到应用,被称为“黄散射”。

  1950年,他同夫人艾夫·里斯(李爱扶)合作,首次提出多声子的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该理论与苏联佩卡尔发表的有关辐射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黄─佩卡尔理论”或“黄─里斯理论”。

  1951年,黄昆首次提出晶体中声子和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为1963年国际上拉曼散射实验所证实,被命名为一种元激发──极化激元,所提出的运动方程,被国际上称为“黄方程”。

  黄昆与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教授合著的《晶体动力学理论》,1954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该分支学科的基本理论著作,是该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必读之书。

  黄昆还著有《固体物理学》,与谢希德合著《半导体物理学》,对高等学校中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的教学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977年,黄昆调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十多年中,他与年轻的同事合作,先后在多声子跃迁理论和量子阱超晶格理论方面取得新的成就。以他为学术带头人,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了我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并发展了我国在这一材料学和固体物理学中的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

  1980年以来,黄昆与人合作发表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理论》等论文,解决了二十多年来国际上在此理论发展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002年,为表彰其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贡献,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

王选(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者)

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

2002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为王选颁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2月1日,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王选教授荣获国家最高科技荣誉,由江泽民同志颁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因病于2006年2月13日11时0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来源:腾讯科技]

标签: 最高科技奖
用户头像

作者:丰收秋天

总阅读量 352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精选资讯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