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
视频号
抖音号
抖音号
哔哩哔哩号
哔哩哔哩号
app
前沿资讯手机看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二维码

我要投稿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weidy@instrument.com.cn

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129

检测技术受限成假蜂胶霸市主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 2010/11/24 17:37:23

  中国蜂行业今年可谓风波不断。继不久前蜂蜜被曝掺蜜精等勾兑后,近日被业内誉为“紫色黄金”的蜂胶又被推到风口浪尖,有报道称中国蜂胶市场近9成为假货,一时舆论哗然。行业专家表示,假蜂胶横行,蜂农和蜂行业都很受伤,而技术受限是这一问题持续长达十余年的主要原因。

  树胶当蜂胶 一场长达十年的行业骗局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树胶),混入其上腭腺、蜡腺的分泌物加工而成的一种具有芳香气味的胶状固体物。因其具有增强免疫力、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而倍受推崇,但其产量却很有限。有数据显示,一个5~6万只的蜂群一年只能生产蜂胶100-150克,蜂胶也因稀而贵,被誉为“紫色黄金”。

  但近日“紫色黄金”遭遇了尴尬。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每年实际的蜂胶销量近1000吨,而中国蜂行业协会秘书长赵小川表示“我国年产蜂胶350吨”,两者之间有近650吨的出入。

  据报道,这650吨是被“潜规则”了,“树胶”冒充“蜂胶”,长期霸市。该报道称中国蜂胶市场近9成为假货。对此,赵小川表示没有做过相关统计,不能做相关评价。

  而据记者了解,涉及制假的企业从1998年就开始拿树胶当蜂胶,这个潜规则已在蜂胶行业内潜伏了十余年,甚至成了医药公司共识。本次被曝光名单中,甚至涉及中国蜂行业协会多家会员单位,而浙江全金药业等知名制药公司等悉数在列,树胶变蜂胶几乎成了一场行业骗局。

  参与《蜂胶国家标准》制订的我国知名蜂产品研究专家、浙江大学教授胡福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确实存在部分蜂产品企业利用树胶假冒蜂胶问题,“有些是出于自我保护,别的企业在做,成本低,他们就跟风。”

  胡福良曾经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利用自己发明的检验技术对市面上的蜂胶产品做过检测,而对检测所得假蜂胶比例问题,胡福良教授显得很保守,“只能说较多。”

  芦丁:蜂胶中的“三聚氰胺”

  树胶如何能充当真蜂胶不被识破?一场行业骗局为何十年后才被拆穿?

  原来,蜂胶制假者利用“蜂胶来源于植物树枝”这一原理,采集杨树树皮、叶等加入水进行压榨和熬煮,取得粘手的树胶,而其与蜂胶在外观、气味上等极其相似,感官上难以辨别。

  尽管通过此种手段提取的树胶在外观上与蜂胶基本无异,但它并不含黄酮——一种蜂胶含有的并且是有关部门检测时的质量指标物质。于是制假者在树胶中加入人工提取的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芦丁,这恰与假劣奶粉为过氮成分检验关就添加三聚氰胺的手段类似。有些假蜂胶产品甚至还堂而皇之地打出“选蜂胶看黄酮”、“蜂胶黄酮含量越高越好”之类广告蛊惑消费者。

  据胡福良介绍,黄酮是目前我国对蜂胶检测的主要质量指标,真蜂胶中含有包括芦丁、槲皮素在内的100多种黄酮物质,统称为总黄酮。但目前我国对蜂胶的检测以检测“芦丁”含量换算总黄酮为主,称为“芦丁法”,也有部分检测“芦丁”和“槲皮素”两种成分。

  “由于检测成分单一,制假者就有可趁之机,他们利用人工合成的芦丁和槲皮素,计算好成分,来替代本来应该是蜜蜂合成的动物性黄酮,有关部门在检测时是无法做出判别的。”胡福良表示,技术性问题是这场骗局得以维持十余年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很纯熟的检验蜂胶的技术。

  胡福良同时表示,在和他的博士生们一起推广检验蜂胶的新技术时,“受到了一些阻力,主要是一些蜂产品企业家们,但目前我们已经申请了专利。”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介入调查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官方网站获悉,由于浙江省内的浙江全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涉及此次蜂胶产品质量问题,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已于22日下发紧急通知,加强对该省所有以蜂胶为原料的保健食品企业的监管,并将对所有蜂胶产品进行抽样调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检测蜂胶
用户头像

作者:杨丹丹

总阅读量 117w+ 查看ta的文章

网友评论  0
为您推荐 最新资讯 新闻专题 更多推荐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仪器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仪器信息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默认仪器信息网有权转载。

使用积分打赏TA的文章

到积分加油站,赚取更多积分

谢谢您的赞赏,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打赏失败了~

评论成功+4积分

评论成功,积分获取达到限制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点赞成功
取消点赞成功

投票成功~

投票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