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艾泰克仪器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关注

已关注

金牌17年 金牌

已认证

粉丝量 0

400-860-5168转1329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艾泰克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 CHINESE SOCIETY OF MICRO-NANO TECHNOLOGY ,英文缩写为 CSMNT )是全国从事微米/纳米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和在微米/纳米技术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制造、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团体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法人,是全国性的非营利性学术团体,是联系广大微米/纳米技术工作者的纽带,是发展我国微米/纳米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学会活动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社会道德风尚;团结、组织从事微米/纳米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立足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坚持民主办会、推动学科发展。 学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教育部、国家民政部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学会挂靠单位是清华大学,办公地点设在清华大学9003大楼2307。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担任该学会理事长,解放军总装备部丁衡高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担任名誉理事长。 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名单(草案) 2005-3-31 设立原则:根据相关一级学会的机构设置,学会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主要由参加本学会的两院院士、本领域相关专家组主要负责人、国家级重大项目负责人以及有关具有代表性专家领导组成,主要工作负责研究微/纳米技术发展战略、规划建议等事宜。 专家委员会主任: 丁衡高院士; 副主任: 周兆英教授、 王琛 研究员等(其他待补) 委员: (排名不分先后) 院士:    丁衡高、 白春礼 、顾秉林、李志坚、田昭武、金国藩、朱道本、 吴德馨 、闵乃本、王阳元、 黄尚廉 、 王立鼎 、温诗铸、 朱静 、解思深、范守善、 方肇伦 、 徐 僖 、徐志磊、侯建国、郑厚植、王占国、彭练矛、吴全德、李家明、钱逸泰、卢柯 专家(教授、研究员) :    周兆英、 王琛 、胡小唐、 蒋庄德 、李佑斌、尤政、张文栋、王跃林、黄庆安、孙立宁、夏善红、 封松林 、 刘忠范 、万立俊、江雷、 蔡炳初 、陆祖宏。   企业界委员人选待补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学会理事长:    顾秉林 清华大学 院士,校长 学会副理事长:   解思深 中科院物理所 院士   王立鼎 大连理工大学 院士   封松林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所长   赵正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总经理助理   汤小川 总装电子信息部电子局 副局长   尤 政 清华大学 教授,长江学者   郝一龙 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副院长   许建中 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 主任 学会秘书长:   尤 政 清华大学 教授,长江学者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名单 (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建宁 丁衡高 于建群 尤 政 方庆清 方肇伦 王 琛 王 宏 王 文 王广厚 王立鼎 王寿荣 王向朝 王向军 王晓浩 王阳元 王跃林 王中林 古宏晨 史铁林 叶 林 叶甜春 叶雄英 田 静 田昭武 田中群 张海霞 石庚辰 石志宏 乔东海 任天令 伊福廷 刘 颖 刘海峰 刘锦淮 刘理天 刘晓梅 刘晓为 刘忠范 刘祖黎 孙立宁 孙世刚 朱 健 朱 静 朱长纯 朱贤方 朱鑫璋 江 雷 汤小川 许建中 何 野 何世堂 吴德馨 吴怀宇 吴里江 吴学忠 吴衍记 吴一辉 张大成 张凯锋 张立德 张巧云 张文栋 张宪民 张正元 李德胜 李敬锋 李圣怡 李文荣 李文新 李昕欣 李言荣 李佑斌 李志宏 李志坚 杨富华 杨国光 杨克武 杨乃彬 杨祥良 杨晓东 杨拥军 汪 信 苏 伟 邹江波 闵乃本 陈 清 陈子辰 周兆英 官建国 林吉申 武利民 苑伟政 范茂军 范守善 范耀祖 郑 辛 金国藩 封松林 洪友士 胡 征 胡小唐 费业泰 赵 新 赵铁石 赵小林 赵亚溥 赵彦军 赵正平 郝一龙 钟先信 夏善红 徐 僖 徐志磊 袁祖武 钱 鹤 钱晋武 顾 宁 顾秉林 顾长志 顾文琪 崔大付 曹传宝 曹洁明 梅 涛 黄庆安 黄尚廉 黄文浩 龚振邦 曾周末 温诗铸 温维佳 温志渝 程国安 蒋庄德 韩 立 韩 森 蓝金辉 褚家如 褚金奎 解思深 赖宗声 廖 波 熊继军 蔡炳初 戴 宁 魏悦广 白春礼 刘 冲 刘 胜 郭 斌 赵小林  会议信息 第十一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年会 http://www.csmnt.org.cn/conference/ ICEPT国际会议通知 2009-04-13 06:14:45 ICPCNanoNet介绍 2008-12-02 14:58:17 第十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国际会议第三轮征文通知 2008-04-24 12:17:18 2007海峡两岸微纳米科技研讨会顺利召开 2007-11-01 21:05:21 2007第六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成都)研讨会 2007-06-08 09:34:53 TRANSDUCERS2007 会议通知 2007-01-27 20:59:10 IEEE-Nano 2007 Conference 征文通知 2007-01-27 19:32:16 第九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2007-01-25 22:07:12 IEEE NanoMED 2007征文通知 2006-11-20 20:38:00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2008年单位会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杂志社 北京创威纳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 大连理工大学 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美新半导体公司 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 维易科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中北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六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科院半导体所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微系统研究中心 江苏英特神斯科技有限公司

百态

2009.05.25

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

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 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Chinese International NEMS Society)是建立在全球华人微米纳米技术合作网络(Chinese International Nano-Micro Technology Network,简称CINN)的基础上,在全球从事微纳米及分子系统研究领域的华人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于2008年5月在香港正式成立的一个国际学术组织。CINS旨在加强华人科学家在微纳米分子系统领域的合作项目、人才交流、专业培训、行业咨询、国际学术活动等方面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与协作,提高华人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影响,推动微纳米及分子系统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和发展。 组织机构 临时管理委员会 理事长:何志明(Chihming Ho), UCLA 副理事长:席宁(Ning Xi), MSU 执行主席:戴聿昌(Yuchong Tai), Caltech 财务主席:李文荣(Wen J. Li), CUHK 出版主席:王东娜(Donna Wang), MSU 秘书长:张海霞(Haixia Zhang), PKU 学会理事会 由全球华人科学家组成 咨询委员会 来自全球的学者组成 会员制度 本学会采用会员制度,包括如下三种会员 团体会员 免费享受学会的义务咨询和资料,以企业名义或者每年6人次享受会员优惠价格参加学会主办的活动。 个人会员 免费享受学会的义务咨询和资料,以会员优惠价格参加学会主办的活动;注册学生会员可以申请学会提供的有关资助。 网络会员 免费享受学会的义务咨询和资料,但是不能以会员优惠价格参加学会主办的活动。 [详细]学会工作 国际会议 IEEE-NEMS, IEEE-NANOMED, 海峡两岸交流会等 国际比赛 ICAN,MEMSIC CUP 行业网站 CINN(CINEMS的对外窗口) 出版业务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Nanomedicine 学术交流 组织和协调全球华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 学生活动  国际会议 IEEE-NEMS, IEEE-NANOMED, 海峡两岸交流会等 国际比赛 ICAN,MEMSIC CUP 行业网站 CINN(CINEMS的对外窗口) 出版业务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Nanomedicine 学术交流 组织和协调全球华人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活动 学生活动   首页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iCAN'2009) 业内要闻 人才信息 学术会议 重要通知 共享资料 论坛 备忘录 电子期刊 科技写作指南与资料大全 ASIA NANO FORUM SOCIETY RA Position Openings in Universi.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先进陶瓷和纳米材料学科方向招聘. 《科学》:科学家造出超强金属蜘蛛丝. 《自然》: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快相机. Chihming Ho Haixia(Alice) Zhang Gang Chen Norman Tien Liwei Lin Yuchong Tai Feibin Hsiao Yikuen Lee Wenjung Li Tianhong Cui Wen H Ko Dean Ho Eric Chiou Ai-Qun Liu (A. Q. Liu) Gwo-Bin Vincent Lee Shaochen Chen Evelyn Wang Xin Zhang Zhihong Li Qing Chen Shane Xie Dongfang wang Desheng(Dennis) Guning Tingrui Pan Jindong Tan Yi Zhao Dehua Yang Yen-Wen Lu Z. Hugh Fan Yangmin Li Daoheng Sun Tony Jun Huang Ronggui Yang Jing Liu Yu Hongyu Yole Developpement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 中国微米纳米企业网 中国台湾國立成功大學 Asia Nano Forum Network 科学网 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 Bio MEMS Information Center 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研究中心 美新公司 传感器资讯网 纳米艺术网 邮件订阅 最新文章 人才信息 美科学家利用病毒打造高性能电池 碳纳米管有望实现存储器微型化 美研制出无闪烁新型纳米晶体 2009年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开始申请. 新型纳米装置将光子变为机械能 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招聘启事 RA Position Openings in University o.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先进陶瓷和纳米材料学科方向招聘. Openings at the Penn State BioNEMS G. 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诚聘教师启事. EPSRC MRes/PhD Studentship_UK RA/Postdoc Position Available at Iow. 北京大学张海霞小组诚聘博士后 SUSS公司招聘启事 Research Positions at the University.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iCAN'2009) 2009年美新杯大赛详细参赛流程及系列推广活动.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启动会顺利召开. ICAN2009启动仪式及国际博览会交流日程安排. 无锡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阳: 芯片行业异行者. ICAN2009国际比赛启动仪式和国际博览会特邀报告邀请函. iCAN’2009启动仪式通知 2009年美新杯大赛(iCAN2009中国选拔赛)正式开始报名!.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赞助商征集通知. 回顾2008,展望2009--微纳米应用技术大赛的过去和未来. iCAN2009第一轮通知 业内要闻 美科学家利用病毒打造高性能电池 碳纳米管有望实现存储器微型化 美研制出无闪烁新型纳米晶体 新型纳米装置将光子变为机械能 《自然》:新型纳米装置将光子变为机械能. 潘建伟小组建成世界上首个光量子电话网 美用碳纳米管制造出世界最小白炽灯 《自然-材料学》:美科学家造出“隐身斗篷”. 《自然》:科学家研制出世界最快相机 《科学》:科学家造出超强金属蜘蛛丝 学术会议 Transducers09 Short Course CFP: deadline of MNHMT09: April 25, .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CEPT. 2010 IEEE INEC 国际纳米电子学会议 【转发】纳米力学国际会议通知 2009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暨展览会邀请函 第三届微米纳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ICMAN2009). 2009欧洲纳米会议和展览 CFP: OIT'09, Shanghai,19-22 Oct. 200. 讲座通知:BiO-MEMS in UC Davis and UC Ber. 重要通知 2009年中德合作科研项目(PPP)开始申请. 美新杯冠军选手受邀赴美参加IFEST夏令营. Ellis Meng教授 北大讲座:5月25日下午3点(星期一). 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2. 北京大学第三届微纳前沿暑期学校报名时间提前. 教育部组织申报2009年度世博科技专项课题. 对话-创业-清华大学第161期研究生学术沙龙. 基金委新设“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 关于申报霍英东教育基金会2009年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基础性研究课题、应. NSFC发布“NSFC-CAS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2009年度项.

百态

2009.05.25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iCAN'2009)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iCAN'2009) 2009年美新杯大赛详细参赛流程 因多数参赛选手要求,现贴出详细参赛流程,内容包括各阶段截止时间和需提交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以免错过时间。下面提到的模板请下载附件。 -------------------------------------------------------------------------------- 参赛流程(所有的提交资料均有模板参考,请按照模板编写) 2009年4月: 大赛网上报名。 所有参赛队伍务必在大赛官网上认真填写报名信息,并提交作品摘要给组委会(ican2009@qq.com)和分赛区负责老师(邮箱请查阅赛区划分),凭分赛区负责老师回复的确认邮件来领取传感器。其它报名方式一律无效。网上报名截止时间:4月30日,报名网站:(http://china.ican2009.com ) -------------------------------------------------------------------------------- 2009年5-6月:大赛作品制作 参赛队伍需制作出能实现基本功能的实物作品,并撰写详细的作品说明word文档,比赛现场答辩所需的PPT文档。 -------------------------------------------------------------------------------- 2009年6月30日:参赛资料提交截止时间 参赛队伍须提交下列资料给各地区负责人: 实物,电子版作品详细说明文档、PPT文档 -------------------------------------------------------------------------------- 2009年7月15日:中国区总决赛名单公布 分赛区自行组织选拔赛(名额视报名人数而定)。 获得中国总决赛参赛资格的队伍,请准备及完善以下材料,直接提交到大赛组委会,资料提交截止日期:7月30日 电子版作品详细说明文档、现场答辩PPT文档,作品展示易拉宝,商业计划书,作品视频 -------------------------------------------------------------------------------- 2009年8月12-14日:中国区总决赛,哈尔滨 参赛队伍携带好下列材料,到达会场后在组委会处报道:(具体流程遵照组委会通知) 实物,光盘一张(内含所有电子文档),纸质版作品详细说明文档、商业计划书(各20份),作品展示易拉宝2个(按照模板制作),以及在实物演示时需要的各项物品(电脑、音箱、相关程序等) -------------------------------------------------------------------------------- 2009年10月15日:国际总决赛名单公布 国际大赛决赛队伍具体提交资料待定,组委会将提前通知。 -------------------------------------------------------------------------------- 2010年1月20-23日: 国际总决赛,厦门 国际大赛决赛队伍具体提交资料待定,组委会将提前通知。 -------------------------------------------------------------------------------- -------------------------------------------------------------------------------- 中国赛区4月推广活动安排 2009年4月1日,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暨中国区大赛启动会在上海圆满召开,这标志着本届大赛已正式启动。4月份,中国赛区将率先进行一系列推广活动,活动范围覆盖全国各省市。 现将已具体确定时间的地区推广活动列出:(其它地区会及时更新) 时间 地区 活动 负责人 2009.4.11 下午14:00 四川,成都,四川大学 望江校区物理馆三楼阶梯教室 四川地区启动会 刘李辉(四川大学) 331977797@qq.com 2009.4.12 上午10:00 重庆,重庆大学 光电所 重庆地区启动会 廖海洋(重庆大学) hyliao@cqu.edu.cn 2009.4.13 下午16:00 天津,天津大学 会议楼第三会议室 天津地区启动会 栗大超(天津大学) dchli@tju.edu.cn 赵新(南开大学) zhaoxin@nankai.edu.cn 2009.4.16 下午15:00 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东九楼C301 华中地区启动会 刘世元(华中科技大学) shyliu@mail.hust.edu.cn 2009.4.18 下午15:00 北京,清华大学 9003大楼精密仪器系4楼会议室 北京地区启动会 张海霞(北京大学) zhanghx@ime.pku.edu.cn 欢迎大家参加! 模板请下载:点击浏览该文件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启动会顺利召开. 没有了 第一(曾繁根,2007-05-07,2468) 《自然》:新技术测量单个活细胞精确“体重”(佚名,2007-05-07,2338)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人员计划免费咨询服务(佚名,2007-05-07,3315) MEMS产业化论坛,6月2号上午9:30,西工大(佚名,2007-06-01,2649) CINN的服务-2007(佚名,2007-06-12,2351)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iCAN'2009) 2009年美新杯大赛详细参赛流程及系列推广活动.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启动会顺利召开. ICAN2009启动仪式及国际博览会交流日程安排. 无锡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阳: 芯片行业异行者. ICAN2009国际比赛启动仪式和国际博览会特邀报告邀请函. iCAN’2009启动仪式通知 2009年美新杯大赛(iCAN2009中国选拔赛)正式开始报名!.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赞助商征集通知. 回顾2008,展望2009--微纳米应用技术大赛的过去和未来. iCAN2009第一轮通知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Application in Nano-micro Technology (iCAN’2009) 第一届微纳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 第一轮通知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Application in Nano-micro Technology (iCAN'2009), is a global contest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who is interested in Micro-Nano Technology, using Micro-Nano devices from sponsors to create new applications, which should be new driven power in the future marketing. Participants 1) Undergraduate, Graduated Students can participant iCAN2009 by team from country or region ( include China, USA, Japan, Germany, Singapore, Taiwan, Hong Kong). 2) How to join iCAN2009 l Organizing a team with 2-3 students, and preparing abstract of project which must utilize Micro/Nano devices (the devices from sponsors are free for all teams) l Registering on iCAN2009 website (http://www.ican2009.com) before March 31th l The organization committee will review project proposals before April 20th l May 1st, iCAN2009 participant team list, devices will be shipped to all teams l Team work on iCAN project from May to Sep. l Domestic Contest Done by October, the final list will be announced at Oct.31th l Jan. 20-23, 2010: Final Contest Awards Important Dates 1st Prize: 3000 USD/each; Jan.-March, 2009: Promotion 2nd Prize: 2000 USD/each; April-Sep., 2009: Domestic Contest 3nd Prize: 1000 USD/each; Oct. 31th, 2009: Final List Special awards: 500 USD Jan. 20-23, 2010: Final Contest at IEEE-NEMS2010, Xiamen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China: Haixia (Alice) Zhang USA: Chihming Ho Japan: Masayoshi Esashi Germany: Helmut Seidel Singapore: Lerwen Liu Taiwan: Gwobin Lee Hongkong: Wenjun Li Sponsors l MEMSIC, China Star, Nano-Micro, Microsensing, Intellisense, Nippon Signal (Some are pending) l How to become iCAN2009 sponsor? 1. Submit application form to iCAN2009 by Email or Fax before Feb.1st, 2009. 2. Select sponsor type and sign contract with iCAN2009 by Feb. 28th, 2009. 3. Join the iCAN2009 promotion and contest during Mar. 2009 to Jan. 2010. 4. Details, please contact: Haixia(Alice) Zhang, zhanghx@ime.pku.edu.cn, +86-13701113366 Contact Information Contact: Fiona Wang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Tel/Fax: +86-10-62752536-17 E-mail:ican2009@qq.com Website: http://www.ican2009.com, or http://www.cinn.cc/ican2009  

会展

2009.05.25

Series STM 10 / 20 kN

Series STM 10 / 20 kN  The test i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strength of the bond between the spray deposit and the parent material (adhesive strength) and/or the strength of the coating (cohesive strength). It is qualified for coating thickness over 150 µm. The tes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arent material and spray material, surface preparation of the work piece before spraying, and the spraying conditions on the adhesive strength of thermally sprayed coatings, or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routine supervision of the spray works. Shear Testing Machines according to the new European Standard EN 15340 Standard was developed within a European Joint Research Project together with: Fraunhofer Institut IFAM, Bremen EMPA -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walter+bai ag - Testing Machines The Shear Testing Machine Series STM in accordance with ISO 7500-1 allows tests corresponding to new standard EN 15340 with the required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The high precision sample holder guarantees an exact fixation and alignment of the specimen without any movement of the sample during the shear test. The shear plate is made of carbide and fixed close to the high precision load cell for best results. It allows a movement during loading in the guide ways without deviations or friction that affects the measured shear force. The edge of the shear plate is parallel to the interface coating/substrate and parallel to the upper face of the sample. Thus a uniform loading of the coating is ensured. Worn out carbide cutting plates can be changed very easy. Evaluation: The shear load resistance is taken from the first maximum of the force displacement curve. To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cohesive and adhesive fracture of the coating it is advisable to evaluate the fracture interface by means of a stereo microscopy (option). Test Reports: Using of the optional Shear Test Software it allows to print test reports in accordance with standard EN 15340 containing: inspection body, inspector, date, coating thickness, shear distance, thrust velocity, type of fracture, particularities, remarks etc.

新品

2009.05.18

Rtec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

Rtec摩擦磨损试验机   产品介绍Product Introduction\Description\Applied Standard: 高集成多功能摩擦磨损测试仪主要用于对多种材料,薄膜/涂层/改性层/块体材料,固态或液态的润滑层,润滑油和润滑剂的力学、摩擦学特性和实际工况的研究及其评价的测试系统,测试标准模块采用模块化设计可实现多种摩擦磨损测试模块的互换,如旋转球盘/销盘,高速往复, Timken环块等,同时实现多种信号的同时原位检测:摩擦力,载荷力,在线磨损深度以及在线三维形貌(磨损深度,宽度,体积,粗糙度等),拉曼检测等。传感器采用模块式互换设计结构,可实现从低载荷到高载(2000牛顿)的大跨度检测。测试下试样平台可同时在XY方向移动,实现旋转和XY三轴的复合运动,实现三种同时运动的复合摩擦磨损运动轨迹。高温环境测试保持内部温度的恒定及均匀性,高温可达摄氏1000度。 项 目 简 述 简述  测试系统 载荷范围: 1μN – 2000N,涵盖了 纳米材料和薄膜的纳米、显微力学性能测试 显微材料和涂层的显微力学性能测试 金属、陶瓷材料和润滑油宏观力学性能测试   选配在线原位形貌三维成像检测   销盘\球盘\盘盘,旋转运动速度:0.1rpm – 5000rpm   高速线性往复运动频率: 60Hz 匀速线性往复: Y 精确往复式高载线性测试平台: 最大行程:250 mm 位移分辨率:1 micron 速度:0.001 to 10 mm/s 承载:0.5kN X 精确往复式高载线性测试平台 最大行程:200 mm 位移分辨率:1 micron 速度:0.001 to 10 mm/s 承载:0.5kN   环块运动速度:0.1rpm – 5000rpm   多种施力模式:恒力模式、线性增量模式、动态加载模式等     通过伺服机械系统动态加载,这种加载方式不但可以对曲面实现动态恒力加载,而且还能有效地消除高速状态下加载所引起的误差。并且动态加载对同一区域进行几次测试,得到的曲线具有优异的可重复性。     原位检测:摩擦力、摩擦系数、负载、扭矩、临界载荷、表面接触电阻、电容、表面声波、温度、磨损量等等 各种工况模拟:球-球、球-盘、销-盘、环-块、盘-盘等等, 以及活塞环在汽缸中,螺母-螺丝间隙耦合,滑动和滚动的齿轮,人工关节、牙齿、人造心脏瓣膜、人造皮肤、外科手术缝合线和注射针头,化妆品等产品中进行检测 载荷范围:0.1mN(10mg) 到2KN(200Kg)   温度环境腔:-120℃ - 1000℃ 湿度环境腔:10% - 95% RH 可模拟液体环境  

新品

2009.04.30

ASTM摩擦磨损标准测试

ASTM摩擦磨损标准测试  ASTM标准测试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Materials (ASTM) Standard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Tests美国材料试验学会( ASTM标准)标准的机械和摩擦学测试 UMT testers can perform many ISO, ASTM and DIN standard tests.城市轨道交通测试可以执行许多的ISO , ASTM标准和DIN标准测试。 Some of them include:其中一些人包括: mechanical tests机械试验 friction tests摩擦试验 wear tests磨损试验 scratch tests从头开始测试 adhesion tests粘附试验 hardness tests硬度测试 Shown below is are brief descriptions ofsome of the standard tests which can be done on the tool.所示的是简要说明ofsome的标准进行测试,可以做的工具。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us .如需更多信息,请与我们联系 。 -------------------------------------------------------------------------------- ASTM E10-01美国ASTM E10中- 01 ASTM E92-03美国ASTM E92 - 03 ASTM E384-99美国ASTM E384 - 99 ASTM E18-05美国ASTM E18 - 05 ISO 14577-1/02国际标准化组织14577-1/02 Micro and Nano Hardness Measurements on UMT Testers 微纳米硬度测试仪测量的城市轨道交通 ASTM D 2240-00美国ASTM D 2240-00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Durometer of Soft Materials Using the UMT 测试测量方法Durometer用软材料的城市轨道交通 ASTM D 2509–03美国ASTM D 2509-03 Measurement of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Lubricating Grease Using Macro-Tribometer mod. 测量承载力润滑脂使用宏观摩擦国防部。 UMT-3 城市轨道交通- 3 ASTM D 2981-94 (reapproved 1998) and ASTM D 3704-96 (reapproved 2001)美国ASTM D 2981-94 (重新核准1998年)和美国ASTM D 3704-96 (重新核准2001 ) Block-on-Oscillating-Ring Test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块上振荡环测试微摩擦国防部。 UMT 城市轨道交通 ASTM D3702-94 (Reapproved 1999)美国ASTM D3702 - 94 (重新核准1999 ) Standard Test for Wear Rate an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f Materials in Self-Lubricating Rubbing Contact with a Thrust Washer Using the Micro-Tribometer mod. 标准测试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的材料的自润滑摩擦接触推力洗衣机使用微摩擦国防部。 UMT -2 城市轨道交通-2 ASTM D 5706–97 (Reapproved 2002)美国ASTM D 5706-97 (重新核准2002 )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Extreme Pressure Properties of Lubricating Greases using the UMT-3 in a High Frequency, Linear Reciprocating configuration 标准试验法测定极压润滑脂润滑性能使用轨道交通- 3在高频率,线性往复配置 ASTM D 6078–99美国ASTM D 6078-9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ng Lubricity of Diesel Fuels using the UMT in a ball-on-cylinder configuration 标准试验评价方法的柴油润滑性的城市轨道交通中使用的球上缸配置 ASTM D 6079-02美国ASTM D 6079-02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valuating Lubricity of Diesel Fuels using the UMT in a Fast Reciprocating configuration 标准试验评价方法的柴油润滑使用轨道交通在快速往复配置 ASTM G75-95美国ASTM G75 - 95 Determination of Slurry Abrasivity (Miller Number) and Slurry Abrasion Response of Materials (SAR Number)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UMT 测定浆料Abrasivity (米勒数)和泥浆材料磨损响应(特区号码)用微摩擦国防部。 城市轨道交通 ASTM G83 – 96美国ASTM G83 - 96 Cross-Cylinder Test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跨圆筒试验使用微摩擦国防部。 UMT 城市轨道交通 ASTM G99-95美国ASTM G99 - 95 Pin on Disk Sliding Wear 引脚磁盘上的滑动磨损 Using the Micro-Tribometer mod. 利用微摩擦国防部。 UMT with Rotational Motion Drive 城市轨道交通与旋转运动驱动 ASTM G132-96美国ASTM G132 - 96 Pin Abrasion Testing 引脚磨损测试 ASTM G 133-95 (reapproved 2002)美国ASTM G 133-95 (重新核准2002 ) Ball on Flat Sliding Wear Test 球平面滑动磨损试验 ASTM G77-98 ASTM标准77 - 98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Rank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to Sliding Wear in Block-on-Ring Wear Test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标准试验方法排行电阻材料的滑动磨损块上环磨损试验用微摩擦国防部。 UMT-2 城市轨道交通- 2 DIN 53 513 标准53 51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Elastomers using the Micro-Tribometer 标准试验方法测定的粘弹性性能的弹性体采用微摩擦 ASTM D6425-99美国ASTM D6425 - 9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Measuring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Extreme Pressure (EP) Lubricating Oils using the Micro-Tribometer mod. UMT-2 标准试验方法测量摩擦磨损性能的极压程序( EP )润滑油使用微摩擦国防部。 轨道交通- 2 ASTM F732-82 (reapproved 1991)美国ASTM F732 - 82 (重新核准1991 ) Evaluation of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Polymeric Materials for Use in Total Joint Prostheses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UMT-2 评价的摩擦磨损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用于人工关节假体采用微摩擦国防部。 轨道交通- 2 ASTM G143-96美国ASTM G143 - 96 Standard Test for Measurement of Web/Roller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Using the Micro-Tribometer mod. 标准测试测量网络/滚子摩擦特性利用微摩擦国防部。 UMT-2 城市轨道交通- 2 ASTM G137-97美国ASTM G137 - 97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Ranking Resistance of Plastic Materials to Sliding Wear in a Block-on-Ring Configuration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UMT-2 标准试验方法排行抵抗,以塑料材料的滑动磨损块上构型微摩擦国防部。轨道交通- 2 ASTM G176-03美国ASTM G176 - 03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Ranking Resistance of Plastics to Sliding Wear in Block-on-Ring Wear Test (Cumulative Wear Method) Using Micro-Tribometer mod. 标准试验方法排行抗性塑料滑动磨损块上环磨损试验(累积磨损法)利用微摩擦国防部。 UMT-2 城市轨道交通- 2 ASTM G171-03美国ASTM G171 - 03 Scratch Hardness Test Using a Diamond Stylus on the Micro-Tribometer mod. 便条硬度试验用钻石笔在微摩擦国防部。 UMT-2 城市轨道交通- 2 -------------------------------------------------------------------------------- Contact CETR to discuss your testing needs in detail,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pricing or to set up an appointment to visit our lab in Northern California. 联系CETR讨论您的测试需求的详细分析,以获取更多信息和价格,或设立一个任命访问我们的实验室在北加州。 You will surely be pleased with our wide expertise, unique equipment and friendly effective services.您一定会感到高兴,我们广泛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设备和友好的有效服务。 Copyright © 2006-2009 Center for Tribology Inc. Website design by LunaGraphica版权所有© 2006-2009中心摩擦学公司网站设计的LunaGraphica  Automotive and Aerospace汽车和航空航天 Automotive汽车 Brake testing, paint, adhesion, tire, wiper, glass, fretting, hardness, scratch, rubber seals, bearings, CV joint, piston liner, engine制动测试,涂料,粘接,轮胎,雨刮器,玻璃,微动,硬度,从零开始,橡胶密封件,轴承,简历联合,活塞班轮,引擎 Aerospace航空航天 Fretting, Nano indentation, tribology, micro hardness, scratch hardness, adhesion, etc.微动,纳米压痕,摩擦学,显微硬度,刮硬度,附着力等 CETR offers a wide range of solutions to meet your product research and analysis needs. Our fully-computerized testers of the unique acclaimed design can perform practically all common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tests involving automobiles, which has made them the most widely used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testers in the world CETR提供了广泛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您的产品的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我们全面计算机化测试独特的著名设计可以执行几乎所有常见的机械和摩擦学测试涉及汽车,这使得他们最广泛使用的机械和摩擦学测试在世界上 The tool comes with the optional add on environmental chambers that can go from –40 to 1000 degree C, under vacuum or under humidity or gases.该工具配备可选购买对环境商会,可从-40到1000摄氏度,在真空或在湿度或气体。 Typical tests routinely run on the CETR testers include:典型的测试经常CETR上运行的测试包括: Bearing and its sub assemblies for wear and friction轴承及其分组件摩擦磨损 Tire wear and friction at different velocities and temperature轮胎的磨损和摩擦在不同的速度和温度 Braking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制动效率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Wiper blades wear and friction with and without water雨刷摩擦磨损与不水 Glass windows scratch hardness玻璃划痕硬度 Paint and adhesives for scratch and tape peel adhesion涂料和胶粘剂的便条和磁带剥离粘连 Rubber for modulus and creep橡胶的弹性模量和蠕变 Protective coatings on engine components for wear resistance保护涂层对发动机部件的耐磨性 Piston liner for friction and wear studies活塞衬垫摩擦磨损研究 Engine parts for wear, hardness, and friction发动机零件磨损,硬度和摩擦 Fretting under very low/high temperatures微动在非常低/高温 Biodiesel nozzle, effect of viscous bio diesel生物柴油喷嘴,影响粘性生物柴油 Gears and its components for wear and friction齿轮及其部件的摩擦磨损  生物材料 Biomedical生物医学 Joints, knee, bone, dental, skin , hair, sutures, stent, contact lens, tissues, synovial fluids, implants, pumps, optical lens, pumps, drug delivery关节,膝关节,骨,牙齿, 皮肤 ,头发,缝线,支架,接触镜,组织,滑膜液,植入物,水泵,光学镜头,水泵,给药 Cosmetics化妆品 Cream, hair gels, shampoo, conditioner, contact lenses, lipstick, nail varnish, razors, anti-friction creams, oil面霜,发胶,洗发水,护发素,隐形眼镜,口红,指甲油,剃刀,防摩擦面霜,石油 CETR offers a wide range of solutions to meet your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test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needs. CETR提供了广泛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您的机械和摩擦学测试,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If you wish to perform your own testing, CETR manufactures and sells the most advanced biomedical test instrumentation on the market.如果您想以执行自己的测试, CETR生产和销售的最先进的生物医学测试仪器市场。 Our equipment is backed by a full warranty, outstanding customer service, on-site installation and in-depth training.我们的设备得到了充分保证,出色的客户服务,现场安装和深入的培训。 If you would like testing performed for you, CETR lab performs a wide range of tests to meet your testing needs.如果你想测试你, CETR实验室进行了广泛的测试 ,以满足您的测试需求。 Strict confidentiality of your data is always guaranteed严格保密您的数据始终是保障 The tool comes with advanced features such as inline imaging and a powerful statistical software .该工具配备先进功能,如内置影像和强大的统计软件 。 Typical tests routinely run on the CETR testers for bio-materials include:典型的测试经常CETR上运行测试的生物材料包括: Surgical needles with force penetration equipment手术针头穿透力设备 Surgical sutures for friction, durability, knot strength, bending, tension and abrasion外科缝线的摩擦,耐久性,打结强度,弯曲,拉伸和抗磨损 Catheters for wear and friction导管摩擦磨损 Stents for fatigue and wear支架的疲劳和磨损 Cardio balloons for multi axis flexibility and strength心气球多轴的灵活性和力量 Dental materials for wear, grinding, erosion and hardness牙科材料的磨损,研磨,腐蚀,硬度 Orthopedic joins for wear and friction骨科加入的摩擦磨损 Creams and lotions for skin etc.面霜和乳液的皮肤等 Skin for elasticity, smoothness and moisturinsing action皮肤弹性,光滑和moisturinsing行动 Razor blades for cutting action刀片切割行动 Hair for elasticity, softness, tendency to angle and friction.头发的弹性,柔软度,倾向角和摩擦。 Shampoo and hair conditioners and its effrct on hair洗发水和头发调理及其effrct的头发 Contact lenses for friction, scratch and wear隐形眼镜的摩擦,划痕和磨损 Eye glasses for abrasion, and scratch resistance.眼镜的磨损,以及抗划伤性。 Soaps and cleaners for detergents肥皂和清洁剂的洗涤剂 For various biomaterials for hardness , creep, fatigue, strehngth, stress, strain, and varios为各种生物材料的硬度,蠕变,疲劳, strehngth ,应力,应变,并varios other nano mechanical properties其他纳米力学性能 Synovial fluids for tribological studies滑膜液的摩擦学研究  摩擦学研究 CETR offers a wide range of solutions to meet your tribology and mechanical testi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needs. CETR提供了广泛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您的摩擦学和力学试验,研究和分析的需要。 If you wish to perform your own tests, CETR manufactures and sells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tribometers, backed by a full warranty, outstanding customer service, on-site installation and in-depth training.如果您想以执行自己的测试, CETR生产和销售世界上最先进的tribometers支持下,充分保证,出色的客户服务,现场安装和深入的培训。 If you would like testing performed for you, CETR lab performs a wide range of tests to meet your testing needs. Strict confidentiality of your data is always guaranteed.如果你想测试你, CETR实验室进行了广泛的测试,以满足您的测试需求。严格保密您的数据始终是保障。 Our single-platform, multiple-configurations fully-computerized UMT testers of the unique acclaimed modular design can perform practically all common tribological tests, which has made them the most widely used tribometers in the world.我们的单一平台,多种配置完全计算机化测试的城市轨道交通的独特赞誉模块化设计可以执行几乎所有常见的摩擦学测试中,这使得他们使用最广泛的tribometers世界。 Some of the typical tests routinely run on the UMT-series tribometers:一些典型的测试通常运行在城市轨道交通系列tribometers : Pin/ball-on-disc with an either reciprocating (spiral wear track) or rotating (crater-like wear track) or stationary (circular wear track) upper pin or ball (from 1 to 25 mm) on an either rotating or stationary disc (up to 150 mm),引脚/球盘有任何往复(螺旋磨痕)或旋转(火山口状磨痕)或固定(圆形磨痕)上引脚或球(从1到25毫米)的一个非此即彼旋转或固定光盘(最多为150毫米) , Disc/ring-on-ring/disc with both or one of the disc/ring rotating,光盘/环上环/光盘双方或其中一个光盘/环旋转, Pin/ball-on-plate with an either reciprocating or rotating or stationary upper pin/ball (from 1 to 25 mm) on an either linearly-reciprocating or stationary plate (up to 150 mm),引脚/球上板的一个非此即彼往复式或旋转或静止上引脚/球(从1到25毫米)的一个非此即彼的线性往复或固定板(高达150毫米) , Flat-on-flat with self-aligning specimen holders and at least one of them linearly-reciprocating; when both of them are linearly reciprocating in perpendicular axes, a controlled ratio of their frequencies allows for either circular (ratio of 1) or butterfly-wings (ratio of 2) or other programmable wear track patterns,平面上的平面与自我调整标本持有人,至少其中之一线性往复;当他们两人都是在垂直线性往复轴,控制率的频率允许任何通知(比例为1 )或蝴蝶翅膀(比2 )或其他可编程磨痕形态, Block-on-ring/wheel with a rotating ring/wheel/bearing/seal (including standard Timken and Falex rings) and either stationary or sliding block or plate: Block-on-ring/wheel用旋转环/轮/轴承/密封(包括标准Timken和Falex环)和任何固定或滑动块或板: Seal Durability Test | PDF file, 213 Kb 密封耐久性试验 | PDF文件, 213 kb的 Cylinder-on-cylinder, with either one or both of them rotating and one of them sliding on the other at the programmable angle from 0 (parallel axes) to 90 degree (perpendicular axes),缸上缸,与其中一个或两个人轮流担任,其中一个滑动的其他在可编程角从0 (平行轴) ,以90度(垂直轴) , Screw-in-nut or drill-in-hole, with either screw/drill or nut/hole rotating and either the same or other specimen moving in and out of the thread/hole:螺旋螺母或钻探孔,无论螺钉/演习或螺母/黑洞旋转,并可以在同一或其他标本移动进出线程/孔: Tribology Testing of Fasteners: Optimization of Materials | PDF file, 318 Kb 摩擦学测试紧固件:优化材料 | PDF文件, 318 kb的 Numerous tests of fuels, oils, greases and solid lubricants:许多试验燃料,油料,油脂和固体润滑剂: Paper at World Tribology Congress on Oil Testing (PDF) 纸在世界石油大会的摩擦学测试( PDF格式) Lubricating Properties of Oils | PDF 润滑性能的油 | PDF格式 Numerous tests of coatings:许多试验涂料: Multi-Sensor Testing of Thin and Thick Coatings for Adhesion and Delamination | PDF file, 59 Kb 多传感器检测薄膜和厚膜涂料的附着力和分层 | PDF档案, 59 kb的 In all these and numerous other tests, the UMT can perform an automated synchronized control of several specimen motions with linear speeds from 0.1 micron/s to 30 m/s (7 orders of magnitude!) and angular speeds ranging from 0.001 to 7,000 rpm, under the precision loads from 1 ?N to 1 kN (9 orders of magnitude!). In these unprecedented wide ranges, the UMT can automatically monitor a number of process parameters in-situ with a high sampling rate:在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的测试中,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执行自动同步控制的几个标本的议案线性速度从0.1微米/秒至30米/秒( 7个数量级! )和角速率范围从0.001到7000转,负载下的精度从1 ? N至1千牛顿( 9个数量级! ) 。在这些前所未有的广泛的范围内,可以自动监测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些工艺参数原位高采样率: Normal load (servo-controlled, constant or changing, eg, sinusoidal),正常负荷(伺服控制,不断地或改变,如正弦波) , Friction force, torque and coefficient (static and dynamic),摩擦力,扭矩和系数(静态和动态) Wear depth and rate,磨损深度和速度, Contact high-frequency acoustic emission,联系高频率声发射, Electrical contact resistance,电气接触电阻,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温度和湿度。 The above tests can be performed in optional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temperature from -25C to 1,000 C, humidity from 5 to 95 %RH, various gases, vacuum (to 10E-6 torr).在上述的测试可在任择控制环境条件,包括温度, 25 ℃至1000 ç ,湿度5日至95 %相对湿度,各种气体,真空(以10E条6子) 。 For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s and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the link below:如需更详细的说明和资料,请点击以下链接: UMT Main | PDF 城市轨道交通主要 | PDF格式 For some of the archival-quality test results obtained by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on the UMT testers, please follow the links below.对于其中的一些档案,质量检测结果的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城市轨道交通测试,请按照下面的链接。 Published Papers 发表论文 -------------------------------------------------------------------------------- Contact CETR to discuss your testing needs in detail, for more information and pricing or to set up an appointment to visit our lab in Northern California. 联系CETR讨论您的测试需求的详细分析,以获取更多信息和价格,或设立一个任命访问我们的实验室在北加州。 You will surely be pleased with our wide expertise, unique equipment and friendly effective services.您一定会感到高兴,我们广泛的专业知识,独特的设备和友好的有效服务。 Copyright © 2006-2009 Center for Tribology Inc. Website design by LunaGraphica版权所有© 2006-2009中心摩擦学公司网站设计的LunaGraphica 

新品

2009.03.05

耐手指磨耗实验机/原产地:德国

• 耐手指磨耗实验机/原产地:德国 • 产品型号:ABREX 技术参数 测试负载: 1, 5, 10 [ N ] 粘贴操作: 自动 测试位移: 1-4 [ mm ] 织物补给方式: 自动 测试次数: 1-1000万 电源要求: 110V/60HZ 230 V/50 HZ 滴加液体方式: 自动 外部压力供: 600KPa 主要特点 -由于实验过程遵循标准IEC 68-2-70/ DIN EN 6008-2-70, 因此产生的数据结果具有再现性和再生性. -由于仪器操作机动灵活, 使测试材料具有通用性 -由于包括化学机械作用, 所以与普通的磨轮摩擦以及平摩擦相比更加真实 -ABREX用于CE 认证及必要的品质控制 仪器介绍 测试和测定: -机械运动: 在模拟手指摩擦的过程中自然的移动 -化学操作: 通过运用标准检测液体如人造手汗, 手油, 清洁产品等, 实现真实化学操作的状态 -耐久性测试: 测试次数高达1000万次 -功能性测试: 在摩擦实验过程中, 几种测试可同时进行 -能在光滑的, 有弧度构造的物体上模拟手指摩擦 一般特性: -能在特定的负荷下使用标准的织物进行特定的摩擦实验 -自动滴加液体 -自动供应实验用的纺织布 -摩擦次数 (高达1000万次) 可程式操作 -可视化的电脑辅助数据分析 -触摸式屏幕控制 产品功能: -由于实验过程遵循标准IEC 68-2-70/ DIN EN 6008-2-70, 因此产生的数据结果具有再现性和再生性. -由于仪器操作机动灵活, 使测试材料具有通用性 -由于包括化学机械作用, 所以与普通的磨轮摩擦以及平摩擦相比更加真实 -ABREX用于CE 认证及必要的品质控制 测试和测定: -机械运动: 在模拟手指摩擦的过程中自然的移动 -化学操作: 通过运用标准检测液体如人造手汗, 手油, 清洁产品等, 实现真实化学操作的状态 -耐久性测试: 测试次数高达1000万次 -功能性测试: 在摩擦实验过程中, 几种测试可同时进行 -能在光滑的, 有弧度构造的物体上模拟手指摩擦 一般特性: -能在特定的负荷下使用标准的织物进行特定的摩擦实验 -自动滴加液体 -自动供应实验用的纺织布 -摩擦次数 (高达1000万次) 可程式操作 -可视化的电脑辅助数据分析 -触摸式屏幕控制 选项: -模拟指甲刮伤测试模式 -自动粘贴品 -不同标准的纺织布 -备用品 技术指标: 测试负载: 1, 5, 10 [ N ] 粘贴操作: 自动 测试位移: 1-4 [ mm ] 织物补给方式: 自动 测试次数: 1-1000万 电源要求: 110V/60HZ 230 V/50 HZ 滴加液体方式: 自动 外部压力供: 600KPa 13581584194

厂商

2009.03.04

10000kN电液伺服多功能试验机技术参数

10000kN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功能试验机技术参数 本多功能试验机应可实现对大型结构构件(梁、柱)的承载(拉、压、弯、剪)试验、各种材料的破坏试验、结构或构件的低周往复循环加载试验。 该加载装置(以下简称系统)由主机系统、油源(泵站)系统、控制系统及相关的辅助装置等组成。面向科学研究,满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重型结构多功能空间加载要求,使用灵活、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科研试验设备。 第一部分 技术方案整体简述 一、 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采用整体钢结构四立柱框架结构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 油源(泵站)系统: 油源系统油泵电机组、主油箱(含阀组及配套设施)、管路系统、强电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1、 油泵电机组采用平面布局,由1套油泵电机组成,整套系统按照节能、布局简洁的原则进行设计。详见第二部分油源系统技术说明。 2、 主油箱:容积400升,配各类液压控制阀组与各油泵电机组相配合实现系统需要的配油功能。带有油温、液位、油阻保护与指示装置,配备2m2水冷却器;根据油路的使用要求配相应高精度的滤油装置。 3、 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上移动部分主油缸采用高压软管联接。(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联接,预留水平加载功能时使用此配置)。 4、 强电系统: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并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三、 控制系统: 1、 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全数字电液伺服控制器,自动完成试验过程; 2、 采用迅驰PC机,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可实现各类复杂的静态多通道协调试验,并以良好的用户界面实现试验需要的各类数据显示、曲线绘制、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 3、 配备试验力、位移两个闭环控制回路,两种控制模式之间可在任何情况下平滑切换; 4、 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 5、试验操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系统; a、打印机打印试验报告; b、具有完整的安全保护装置: c、当试验力超过每档最大试验力的2%-5%时,过载保护,系统卸荷; d、当活塞位移达到上下极限位置时,行程保护,油泵电机停机; 四、其他:详见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技术方案分项描述 一、主机系统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移动横梁升降 四丝杠立柱通过双螺母固定在底座上,移动横梁采用减速系统带动链轮链条传动机构沿丝杠实现横梁的升降,使试验空间的无级调整。 1) 垂向试验空间最大调整范围5000mm。 2) 为了保证横梁升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丝杠为大直径的梯形螺纹。 三、主加载器技术说明: 1、10000kN主加载器(作动器): 1)单出杆双作用结构方式。采用精密加工技术制作; 2)采用进口格莱圈-斯特封密封元器件,保证油缸活塞间的低阻尼特性; 活塞杆内置高精度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3) 采用压差传感测量技术实现轴向10000kN试验力的测量,压差传感器进口; 4) 活塞杆头部直接安装球铰支座及法兰盘实现与试件的连接; 2. 主机与地锚联接构造 1) 建议参考图示在工作区设置地锚孔; 2) 横向间距均为500mm长条孔; 3) 锚孔构造便于固定试验工件及试样; 4) 主机通过地脚螺栓与基础固定以承受3000kN的拉伸试验; 四、 油源系统(泵站) 整个油源系统采用定压系统,由一个油箱、一套油泵电机组、管路系统、强电系统构成。 伺服主加载器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安全阀、电磁溢流阀进入伺服作动器附近的伺服阀。控制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伺服阀的开口大小,从而自动完成整个试验进程。 横梁升降、插拔销、复位缸复位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电磁溢流阀、节流阀进入各个油缸附近的电磁换向阀。电气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方向,从而完成试验动作(此部分为增加水平加载器时使用的油路)。 1、一套25l/min,30MPa恒压泵组: 1)应用于垂向10000kN主加载器; 2)采用ABB电机,进口高压内啮合齿轮泵; 2、二级过滤(油泵吸油口,过滤精度100μ;油源出口,过滤精度5μ)装置,保证伺服阀在高清洁度的环境下工作; 3、电机安装配置减振装置(选用减振垫),以减小振动和噪音; 4、高低压切换阀组:采用成熟的电磁阀、溢流阀组合技术进行高低压切换; 5、油箱: a、 全封闭标准伺服油箱; b、 具有温度测量、空气过滤、油位显示功能; 6、系统配置水冷却器安装在系统回油管路上(冷却水用户自备); 7、强电控制系统: a、 实现对油源系统的电气控制;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 b、 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 c、 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d、 具有温度过限、滤油器堵塞、液位过低等自动停机或报警功能; 8、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移动横梁、主加载器、(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连接。(括号内为水平加载装置增加部分) 五、控制系统: 采用我公司成熟的基于PC的伺服加载控制系统。 1、 双通道控制板全部采用数字化电路,且结构一致,提高了各通道的互换性; 2、 计算机屏幕完成集成的数据显示与试验曲线显示功能; 3、 数据存储功能完善,可进行历史数据再现与图形显示; PXI总线通道板主要技术指标: 1、 3路可变增益模拟信号放大与信号采集通道(试验力、变形、位移),16位AD; 2、 各测量通道全数字零点调整,分辨力12位。 该系统作为多通道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功能丰富,基于用户自定义试验谱,技术成熟,可最大程度的发挥电液伺服设备的各类特性,从而使整套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得以全面提高。 六、其他(扩展功能) 1、 1000kN水平伺服作动器安装在反向架; 2、 主机外表面采用箱式焊接方法制作,保证外表面平整美观; 3、 液压管路系统与电线电缆系统采用坦克链式传送带防护,使整机外围辅助设施整洁美观,安全可靠。 4、 用于水平加栽器的加力架采用三角形口字梁焊接形式; 5、 三角形口字梁通过螺栓固定在基础上; 6、 将锁紧楔形机构松开,移动横梁上下自由移动,到试验位置是将锁紧楔形机构锁紧,实现横梁与三角形口字梁形成一整体,来承受水平分力已消除横向加载装置对主机的横向作用; 第三部分 主要技术指标 一、试验区和试件最大尺寸: 1、X向主框架内净空间: X向:5000mm; 2、Y向:ZY轴至X轴中心:1500mm; 3、高度:4000mm; 二、10000kN垂向加载部分 1.最大试验力:10000kN; 2.试验力测量范围:400~10000kN;(分档3档或以上,第一档应 200T或以下) 3.作动器行程:± 300mm; 5.作动器最大位移速度:≥50mm/min 6.试验力测量精度:满足试验力示值的±1%; 7.位移测量精度:满足示值的±01%; 8. 压盘尺寸:500mm 500mm; 9. 横梁升降速度:200mm/min; 10. 等速试验力控制范围:0.5kN/s~25kN/s(控制精度1%); 11. 等速位移控制范围:0.5 mm /min~30 mm /min; 12. 控制方式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伺服系统及数据(载荷、位移)图形采集处理等; 13. 测力方式:油压传感器测力; 14.MOOG公司D660型伺服阀,35Mpa,75l/min,响应频率40HZ; 五、其他 1、主机高度:7500mm; 2、整机尺寸:约3000*2200*7500 mm(设备出地面6500 mm,设备总高7500 mm) 第四部分 系统配置说明 一、 主机系统: 1、横梁:一件 横梁净重:12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2、丝杠立柱:四套; 碳结构钢,净重:2.45吨/套,尺寸:φ210×8500(单位:mm),四套总重:9.8吨; 3、底座:一件 底座净重:14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4、油缸;一套 油缸净重:8吨,尺寸:油缸与活塞 φ900mm×φ700mm ×1200mm; 5、压缩球头附具(压盘尺寸500×500mm) 1套 0.8吨 二、 伺服控制用油源 基本配置如下 25l/min,30MPa恒压泵组:(主要为J2、J3供油) 五套; 1) 进口高压低噪音25l/min,30Mpa齿轮泵:(日本NACHI); 2) 进口15kW的ABB电机(美国); 3) 吸油滤油器:TF-400×100F-Y; 4)、 400L油箱 5)、高压滤油器:QU-H100×5DFP; 6)、安全阀:DBDS10P10/31.5; 7)、电磁溢流阀:DBW10B3-5X/31.5G24; 8)、压力表:YN63; 9)、 列管式冷却器 10)、 油源低压启动柜 11)、空气滤清器; 12)、液位计等。 三、伺服阀 MOOG公司D633伺服阀 四、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通用控制软件和接口系统) 试金专有技术生产 1、 全数字五通道程控放大器模块 2、 伺服控制模块 3、 各类AD、ID模块 4、 光电编码器测量模块 5、 Windows 2000/XP工控软件 五、 其他,地脚螺栓、螺母、电线、电缆、油管等一套; 六、 压差传感器一只; 七、 进口密封件一套(德国); 八、 位移传感器一只; 九、控制系统(含计算机打印机):1套; 十、管路系统:一套(包括分油模块) 十一、 其他: 1、 强电系统:低压启动柜组一套;台式电气操作台:1套; 2、 电线电缆、辅助装置等;  10000kN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功能试验机技术参数 本多功能试验机应可实现对大型结构构件(梁、柱)的承载(拉、压、弯、剪)试验、各种材料的破坏试验、结构或构件的低周往复循环加载试验。 该加载装置(以下简称系统)由主机系统、油源(泵站)系统、控制系统及相关的辅助装置等组成。面向科学研究,满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重型结构多功能空间加载要求,使用灵活、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科研试验设备。 第一部分 技术方案整体简述 一、 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采用整体钢结构四立柱框架结构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 油源(泵站)系统: 油源系统油泵电机组、主油箱(含阀组及配套设施)、管路系统、强电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1、 油泵电机组采用平面布局,由1套油泵电机组成,整套系统按照节能、布局简洁的原则进行设计。详见第二部分油源系统技术说明。 2、 主油箱:容积400升,配各类液压控制阀组与各油泵电机组相配合实现系统需要的配油功能。带有油温、液位、油阻保护与指示装置,配备2m2水冷却器;根据油路的使用要求配相应高精度的滤油装置。 3、 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上移动部分主油缸采用高压软管联接。(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联接,预留水平加载功能时使用此配置)。 4、 强电系统: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并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三、 控制系统: 1、 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全数字电液伺服控制器,自动完成试验过程; 2、 采用迅驰PC机,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可实现各类复杂的静态多通道协调试验,并以良好的用户界面实现试验需要的各类数据显示、曲线绘制、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 3、 配备试验力、位移两个闭环控制回路,两种控制模式之间可在任何情况下平滑切换; 4、 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 5、试验操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系统; a、打印机打印试验报告; b、具有完整的安全保护装置: c、当试验力超过每档最大试验力的2%-5%时,过载保护,系统卸荷; d、当活塞位移达到上下极限位置时,行程保护,油泵电机停机; 四、其他:详见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技术方案分项描述 一、主机系统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移动横梁升降 四丝杠立柱通过双螺母固定在底座上,移动横梁采用减速系统带动链轮链条传动机构沿丝杠实现横梁的升降,使试验空间的无级调整。 1) 垂向试验空间最大调整范围5000mm。 2) 为了保证横梁升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丝杠为大直径的梯形螺纹。 三、主加载器技术说明: 1、10000kN主加载器(作动器): 1)单出杆双作用结构方式。采用精密加工技术制作; 2)采用进口格莱圈-斯特封密封元器件,保证油缸活塞间的低阻尼特性; 活塞杆内置高精度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3) 采用压差传感测量技术实现轴向10000kN试验力的测量,压差传感器进口; 4) 活塞杆头部直接安装球铰支座及法兰盘实现与试件的连接; 2. 主机与地锚联接构造 1) 建议参考图示在工作区设置地锚孔; 2) 横向间距均为500mm长条孔; 3) 锚孔构造便于固定试验工件及试样; 4) 主机通过地脚螺栓与基础固定以承受3000kN的拉伸试验; 四、 油源系统(泵站) 整个油源系统采用定压系统,由一个油箱、一套油泵电机组、管路系统、强电系统构成。 伺服主加载器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安全阀、电磁溢流阀进入伺服作动器附近的伺服阀。控制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伺服阀的开口大小,从而自动完成整个试验进程。 横梁升降、插拔销、复位缸复位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电磁溢流阀、节流阀进入各个油缸附近的电磁换向阀。电气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方向,从而完成试验动作(此部分为增加水平加载器时使用的油路)。 1、一套25l/min,30MPa恒压泵组: 1)应用于垂向10000kN主加载器; 2)采用ABB电机,进口高压内啮合齿轮泵; 2、二级过滤(油泵吸油口,过滤精度100μ;油源出口,过滤精度5μ)装置,保证伺服阀在高清洁度的环境下工作; 3、电机安装配置减振装置(选用减振垫),以减小振动和噪音; 4、高低压切换阀组:采用成熟的电磁阀、溢流阀组合技术进行高低压切换; 5、油箱: a、 全封闭标准伺服油箱; b、 具有温度测量、空气过滤、油位显示功能; 6、系统配置水冷却器安装在系统回油管路上(冷却水用户自备); 7、强电控制系统: a、 实现对油源系统的电气控制;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 b、 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 c、 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d、 具有温度过限、滤油器堵塞、液位过低等自动停机或报警功能; 8、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移动横梁、主加载器、(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连接。(括号内为水平加载装置增加部分) 五、控制系统: 采用我公司成熟的基于PC的伺服加载控制系统。 1、 双通道控制板全部采用数字化电路,且结构一致,提高了各通道的互换性; 2、 计算机屏幕完成集成的数据显示与试验曲线显示功能; 3、 数据存储功能完善,可进行历史数据再现与图形显示; PXI总线通道板主要技术指标: 1、 3路可变增益模拟信号放大与信号采集通道(试验力、变形、位移),16位AD; 2、 各测量通道全数字零点调整,分辨力12位。 该系统作为多通道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功能丰富,基于用户自定义试验谱,技术成熟,可最大程度的发挥电液伺服设备的各类特性,从而使整套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得以全面提高。 六、其他(扩展功能) 1、 1000kN水平伺服作动器安装在反向架; 2、 主机外表面采用箱式焊接方法制作,保证外表面平整美观; 3、 液压管路系统与电线电缆系统采用坦克链式传送带防护,使整机外围辅助设施整洁美观,安全可靠。 4、 用于水平加栽器的加力架采用三角形口字梁焊接形式; 5、 三角形口字梁通过螺栓固定在基础上; 6、 将锁紧楔形机构松开,移动横梁上下自由移动,到试验位置是将锁紧楔形机构锁紧,实现横梁与三角形口字梁形成一整体,来承受水平分力已消除横向加载装置对主机的横向作用; 第三部分 主要技术指标 一、试验区和试件最大尺寸: 1、X向主框架内净空间: X向:5000mm; 2、Y向:ZY轴至X轴中心:1500mm; 3、高度:4000mm; 二、10000kN垂向加载部分 1.最大试验力:10000kN; 2.试验力测量范围:400~10000kN;(分档3档或以上,第一档应 200T或以下) 3.作动器行程:± 300mm; 5.作动器最大位移速度:≥50mm/min 6.试验力测量精度:满足试验力示值的±1%; 7.位移测量精度:满足示值的±01%; 8. 压盘尺寸:500mm 500mm; 9. 横梁升降速度:200mm/min; 10. 等速试验力控制范围:0.5kN/s~25kN/s(控制精度1%); 11. 等速位移控制范围:0.5 mm /min~30 mm /min; 12. 控制方式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伺服系统及数据(载荷、位移)图形采集处理等; 13. 测力方式:油压传感器测力; 14.MOOG公司D660型伺服阀,35Mpa,75l/min,响应频率40HZ; 五、其他 1、主机高度:7500mm; 2、整机尺寸:约3000*2200*7500 mm(设备出地面6500 mm,设备总高7500 mm) 第四部分 系统配置说明 一、 主机系统: 1、横梁:一件 横梁净重:12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2、丝杠立柱:四套; 碳结构钢,净重:2.45吨/套,尺寸:φ210×8500(单位:mm),四套总重:9.8吨; 3、底座:一件 底座净重:14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4、油缸;一套 油缸净重:8吨,尺寸:油缸与活塞 φ900mm×φ700mm ×1200mm; 5、压缩球头附具(压盘尺寸500×500mm) 1套 0.8吨 二、 伺服控制用油源 基本配置如下 25l/min,30MPa恒压泵组:(主要为J2、J3供油) 五套; 1) 进口高压低噪音25l/min,30Mpa齿轮泵:(日本NACHI); 2) 进口15kW的ABB电机(美国); 3) 吸油滤油器:TF-400×100F-Y; 4)、 400L油箱 5)、高压滤油器:QU-H100×5DFP; 6)、安全阀:DBDS10P10/31.5; 7)、电磁溢流阀:DBW10B3-5X/31.5G24; 8)、压力表:YN63; 9)、 列管式冷却器 10)、 油源低压启动柜 11)、空气滤清器; 12)、液位计等。 三、伺服阀 MOOG公司D633伺服阀 四、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通用控制软件和接口系统) 试金专有技术生产 1、 全数字五通道程控放大器模块 2、 伺服控制模块 3、 各类AD、ID模块 4、 光电编码器测量模块 5、 Windows 2000/XP工控软件 五、 其他,地脚螺栓、螺母、电线、电缆、油管等一套; 六、 压差传感器一只; 七、 进口密封件一套(德国); 八、 位移传感器一只; 九、控制系统(含计算机打印机):1套; 十、管路系统:一套(包括分油模块) 十一、 其他: 1、 强电系统:低压启动柜组一套;台式电气操作台:1套; 2、 电线电缆、辅助装置等;联系人  13581584194

百态

2009.03.04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LFV 多功能动态(疲劳)材料测试系统 LFV 100KN落地式系统采用双立柱落地设计适用于不同材料及式样的拉伸,压缩研究。 这些系统可配有各种夹具和夹具装置,以进行拉伸、压缩、弯曲和组件试验。 其他附件包括用来测量应变的引伸计,以及用于高温或低温试验的环境箱。 满足以下领域的各种试验、研究用途:生物医学和生物机械测试 复合材料测试 普通构件的疲劳试验测试 土和沥青测试 塑料测试 人造橡胶测试 木材和纸张测试 混凝土测试 材料性能测试 土、沥青、岩石三轴测试通过适当的配置,还用来确定以下的各种不同材料测试目的:拉伸和最终强度 蠕变和粘弹性性能 弹性模量测试 泊松比 疲劳特征 磨损特征 断裂韧度和断裂力学 技术参数 载荷:LFV 0.2 kN - 2000 kN 标准活塞行程: mm ±50 或 ±75,±125 机架刚度: kN/mm 50 水平净空: mm 440(柱和柱之间) T 型槽长度: mm 600 能源组输油量: L/min 5.5 液压油冷却方式: 空冷或者水冷 电力要求: 400 V-50 Hz 4 kW 控制方法: 力和位移闭合回路控制 如果采用引伸计的话还可以采用应变闭合回路控制方式 精度: 0.5 级,满足I SO 7500-1,EN 1002-2和其他的国际标准 主要特点 上横梁高度可以通过液压系统进行调整可以通过两个超长行程的作动器快速、简单、精确定位 被动式夹具 底板带T型槽,可以用于安装各种部件、试样或者成品 下夹具可以分离出去以增加压力板到上横梁的测试空间,或者方便将大型试样或者部件固定在T型槽上 立柱经过镀铬硬化处理,容易清洁,并且延长寿命 所有通道可以同时进行高分辨率的测量 压力板或弯/折夹具可以直接安装在楔形夹具或者T型槽上 作动器安装在上横梁上部 作动器带有抗转系统以防止作动器的自然旋转 集流管直接安装在作动器上,伺服阀和蓄能器之间高度耦合,可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减少压力波动 高精度平板荷重传感器和完整的位移传感器 仪器介绍 LFV系列液压伺服试验机是一种通用型的、模块式结构的测试系统,可以用来和各种夹具、引伸计和不同的软件以及各种附件进行组合。LFV家族有超过20种测量范围的产品,以满足以下领域的各种试验、研究用途: 生物医学和生物机械测试 复合材料测试 普通构件的疲劳试验测试 土和沥青测试 塑料测试 人造橡胶测试 木材和纸张测试 混凝土测试 材料性能测试 土、沥青、岩石三轴测试 所有的LFV成员都同时具备静态和动态测试能力,可以进行一下各种测试项目: 静态拉伸、压缩、弯曲和剪切试验 低频疲劳试验 高频疲劳试验 部件寿命试验 通过适当的配置,还用来确定以下的各种不同材料测试目的: 拉伸和最终强度 蠕变和粘弹性性能 弹性模量测试 泊松比 疲劳特征 磨损特征 断裂韧度和断裂力学 增加围压控制系统,可以完成各种材料的三轴试验。 瑞士-试验机技术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试验机技术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试验机技术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百态

2009.03.04

Lidar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LiDAR技术介绍  激光雷达(LiDAR)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应用激光测距仪、IMU、GPS的快速测量系统,可以直接联测地面物体各个点的三维坐标。机载的激光雷达系统通常还集成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用于获取目标影像。从功能上看,机载激光扫描系统是基于激光测距技术、GPS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这三种技术集成的一个软硬件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SM)。 LiDAR提供的数据产品 • 点云数据 • DSM • DEM • DOM • DHM • 电力线路 • 电子沙盘 LiDAR的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 • 扫描仪组件:激光发射器、激光信号接收器、机械组件、扫描镜及窗口、接口板 • 设备支持系统:系统控制器、飞机位置及姿态测量系统、检流控制器、激光电源、电源分配器 • 控制计算机 • 连接电缆 • 附属软件:包括项目飞行设计及对记录数据归档等处理。 • 控制/显示器包括:激光发射指标器、音频告警器、电路熔断器、系统诊断数据输出、控制接口 LiDAR的特点和优势 • 由于LiDAR直接获取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和传统方法相比获取数据速度很快。 • 应用十分广泛,从电力线探测到植被覆盖区域的DEM,均可从LiDAR中获得可靠的结果。 • 机载LiDAR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在困难地区或无人区作业。 摄影测量与LiDAR系统比较 摄影测量 LiDAR系统 被动式测量 主动式测量 采用覆盖整个摄影区域 逐点采样 间接获取地面三维坐标 直接获取地面三维坐标 获取高质量的灰度影像或多光谱数据 能够识别比激光斑点小的物体,如输电线等 软硬件经多年发展已比较成熟 新技术需不断发展,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受天气影响 能全天候采集数据,实际上背景反射越弱,测距效果越好 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低,特别是处理航片时需要人工干预 容易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 LiDAR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流程 数据处理流程 LiDAR在行业的应用 由机载激光雷达的特点可知,这种技术除可以应用于直接生成DSM数据以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林业、电力、城市地物提取、水利、近海岸地形测绘、地质灾害调查、国家安全等部门。 城市测量 • 可用于建筑物规则化 • 可制作正射影像图 • 可用于精度检校 线路及通道工程勘测设计 • 可用于视域线的决定 • 可用于管道倾斜度的决定 • 可用于开方量的评估 • 可用于植被和地物的净空的决定 • 可用于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电力线路勘测设计 • 为电力线路勘测设计实时提供高精度的断面,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 • 为电力线路运行管理提供准实时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可以精确测量线路走廊内危险点的距离。 高速公路 • 可监控高速公路和其周围的环境 • 可利用影像数据检测周围的地物 • 可利用高程数据评估高速公路的质量 • 可展示重要细节以计划重建和修复任务 铁路 • 可用于监控铁路和其周边环境 • 可获得铁路线与周围环境间的安全范围 • 可用于铁轨、电线、塔位信息的获取。 防洪和水压模拟 • 可用于水灾地区的复原和环境保护 • 可获得排水路线 • 可用于堤防的监控 • 可用于洪水流向的模拟,对灾害进行计划预防 • 可用于水压和水文测量 露天矿和垃圾堆放场 • 可用于断线检测和下沉处理 • 可用于由于采矿导致的下沉的监控 • 可用于体积的计算 森林管理 在单个树木分析的基础上,可确定以下的参数: • 单个树高 • 一片林区的平均树高 • 一片林区的木材体积 • 一片林区的平均密度 • 每片林区的平均生长体积 此外LiDAR得到的 DTM还可以来规划和改善森林运输道路,以及进行倾斜度分析,以便测定腐蚀危险。 海岸线的保护 • 可减少用于防护海岸、海滩和堤防的侵蚀 • 可用于高水平的海岸防护测量 • 可获取高分辨率的海岸线高程数据和影像数据 小结 • LiDAR采集DSM,DEM是高效、快捷的; • 一般情况下,数据处理后,LiDAR的高程精度优于10CM,平面精度优于30CM; • 在不需要采集影像的情况下,LiDAR可以全天候采集; • LiDAR对于植被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LiDAR采集具有明显优势; • LiDAR采集所需外业控制点很少,特别适合外业困难的地区航测; • LiDAR在DSM,DEM数据生成方面,自动化程度比传统方法高数倍,特别适合大规模、工程化地形测量作业; • LiDAR提供的高精度DEM,为工程设计行业提供了断面数据采集的高效手段,大大减轻外业测量的工作。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LiDAR技术介绍 激光雷达(LiDAR)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应用激光测距仪、IMU、GPS的快速测量系统,可以直接联测地面物体各个点的三维坐标。机载的激光雷达系统通常还集成高分辨率数码相机,用于获取目标影像。从功能上看,机载激光扫描系统是基于激光测距技术、GPS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这三种技术集成的一个软硬件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高精度的数字表面模型(DSM)。 LiDAR提供的数据产品 • 点云数据 • DSM • DEM • DOM • DHM • 电力线路 • 电子沙盘 LiDAR的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 • 扫描仪组件:激光发射器、激光信号接收器、机械组件、扫描镜及窗口、接口板 • 设备支持系统:系统控制器、飞机位置及姿态测量系统、检流控制器、激光电源、电源分配器 • 控制计算机 • 连接电缆 • 附属软件:包括项目飞行设计及对记录数据归档等处理。 • 控制/显示器包括:激光发射指标器、音频告警器、电路熔断器、系统诊断数据输出、控制接口 LiDAR的特点和优势 • 由于LiDAR直接获取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和传统方法相比获取数据速度很快。 • 应用十分广泛,从电力线探测到植被覆盖区域的DEM,均可从LiDAR中获得可靠的结果。 • 机载LiDAR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在困难地区或无人区作业。 摄影测量与LiDAR系统比较 摄影测量 LiDAR系统 被动式测量 主动式测量 采用覆盖整个摄影区域 逐点采样 间接获取地面三维坐标 直接获取地面三维坐标 获取高质量的灰度影像或多光谱数据 能够识别比激光斑点小的物体,如输电线等 软硬件经多年发展已比较成熟 新技术需不断发展,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受天气影响 能全天候采集数据,实际上背景反射越弱,测距效果越好 数据处理自动化程度低,特别是处理航片时需要人工干预 容易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 LiDAR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流程 数据处理流程 LiDAR在行业的应用 由机载激光雷达的特点可知,这种技术除可以应用于直接生成DSM数据以外,还可以广泛应用于林业、电力、城市地物提取、水利、近海岸地形测绘、地质灾害调查、国家安全等部门。 城市测量 • 可用于建筑物规则化 • 可制作正射影像图 • 可用于精度检校 线路及通道工程勘测设计 • 可用于视域线的决定 • 可用于管道倾斜度的决定 • 可用于开方量的评估 • 可用于植被和地物的净空的决定 • 可用于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电力线路勘测设计 • 为电力线路勘测设计实时提供高精度的断面,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 • 为电力线路运行管理提供准实时高精度的三维数据,可以精确测量线路走廊内危险点的距离。 高速公路 • 可监控高速公路和其周围的环境 • 可利用影像数据检测周围的地物 • 可利用高程数据评估高速公路的质量 • 可展示重要细节以计划重建和修复任务 铁路 • 可用于监控铁路和其周边环境 • 可获得铁路线与周围环境间的安全范围 • 可用于铁轨、电线、塔位信息的获取。 防洪和水压模拟 • 可用于水灾地区的复原和环境保护 • 可获得排水路线 • 可用于堤防的监控 • 可用于洪水流向的模拟,对灾害进行计划预防 • 可用于水压和水文测量 露天矿和垃圾堆放场 • 可用于断线检测和下沉处理 • 可用于由于采矿导致的下沉的监控 • 可用于体积的计算 森林管理 在单个树木分析的基础上,可确定以下的参数: • 单个树高 • 一片林区的平均树高 • 一片林区的木材体积 • 一片林区的平均密度 • 每片林区的平均生长体积 此外LiDAR得到的 DTM还可以来规划和改善森林运输道路,以及进行倾斜度分析,以便测定腐蚀危险。 海岸线的保护 • 可减少用于防护海岸、海滩和堤防的侵蚀 • 可用于高水平的海岸防护测量 • 可获取高分辨率的海岸线高程数据和影像数据 小结 • LiDAR采集DSM,DEM是高效、快捷的; • 一般情况下,数据处理后,LiDAR的高程精度优于10CM,平面精度优于30CM; • 在不需要采集影像的情况下,LiDAR可以全天候采集; • LiDAR对于植被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对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LiDAR采集具有明显优势; • LiDAR采集所需外业控制点很少,特别适合外业困难的地区航测; • LiDAR在DSM,DEM数据生成方面,自动化程度比传统方法高数倍,特别适合大规模、工程化地形测量作业; • LiDAR提供的高精度DEM,为工程设计行业提供了断面数据采集的高效手段,大大减轻外业测量的工作。

百态

2009.03.03

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3D Non-contact Profiler)

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3D Non-contact Profiler) 型号:3DNCP  参考价格:面议  产地:美国 技术参数 RMS可重复性(标准模式):1nm RMS可重复性(精度模式):0.1 nm RMS可重复性(单波段):0.05 nm 垂直扫描范围:30μm,100μm 或者10mm ;最大斜度:40°到3.2° 数据采集时间:最高可到7.2μm/s 视场:8x10mm(@0.78x)到 0.84x0.063mm(@100x) 校准精度:超过0.1%; 反射率:1%到100%;外侧面采样:0.11到8.8μm ◆微观二维(2D)和三维(3D)形貌-轮廓获取 ◆多种测量功能: 可获得精确定量的面积(空隙率,缺陷密度,磨损轮廓截面积等); 体积(孔深,点蚀,图案化表面,材料表面磨损体积以及球状和环状工件表面磨损体积等); 台阶高度; 线与面粗糙度; 透明膜厚; 薄膜曲率半径(内应力)以及其它几何参数等测量数据。 主要特点 ◆真正的非接触式三维测量-光学触点不会被损坏。 ◆高速扫描,无须制样,无须真空,金属非金属均可,快速直观,操作方便 。 ◆基于白光干涉的高精度定量,自动调焦。 ◆先进的综合图象处理软件,致力于采集,分析,统计和可视化数据处理等 仪器介绍 将传统的白光干涉技术同全新的高科技结合,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高精度快速测量。照明模块中的窄带光源和宽带光源可以分别用于平滑和粗糙表面的检测,即相移干涉和垂直扫面干涉,通过软件自动控制可以实现两光源之间的自控切换,从而实现对各种材料表面的有效测量。 应用领域,目前已经涉及到了材料、微/纳米器件、化学、医学、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环境、地理学、能源、涂料(层)、橡胶、塑料、陶瓷、电子、微电子、光电子、汽车等领域。重点包括以下, ◆MEMS器件、精密机械部件以及半导体 ◆材料和工件表面形貌分析与测量 ◆摩擦学(摩擦磨损)以及腐蚀表面工程等  NT公司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型号:SPM-SmartAFM  参考价格:面议  产地:欧洲 技术参数 ◆ Scanning range: 100um x 100um x 15um (+/-10%) ◆Scanning type: by sample ◆XY non-linearity: 0.03% ◆Z non-linearity: 0.1% ◆Noise: 0.1nm RMS in XY dimension in 200Hz bandwidth with capacitance sensors on;  0.02nm RMS in XY dimension in 100Hz bandwidth with capacitance sensors off;  ◆Digital closed loop control: for X,Y,Z axes ◆XY resonance frequency: 7 kHz (unloaded) ◆Z resonance frequency: 15 kHz (unloaded) ◆Active elimination of XY phase lag,  overshooting and ringing results in fast scanning without any dynamic image distortion ◆Digital filtering of Z control signal at scanner resonant frequencies results in extremely short settling time ◆ Motorized sample positioning: range - 5x5mm, positioning resolution - 1um. 主要特点 - 完全机动化的AFM,提供自动的laser-to-tip alignment以及快速启动。 - 低噪音光学记录系统。 - 真正意义上的非接触式扫描。 - 高速100x100x15um 扫描器 - 先进的闭环控制 - 数字模块化控制器 仪器介绍 Measuring modes ●Contact AFM; ●Semicontact AFM; ●True Non-contact AFM; ●LFM; ●Conductive AFM: ●Advanced MFM, Kelvin Probe, ●Capacitance and EFM; ●Advanced nanolithography and nanomanipulation capabilities; ●STM; ●Tuning fork AFM; ●3D scanning imaging. 目前本公司正在提供免费的样品测试活动。如需测试样品,请与我公司联系。 ◆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材料 仪公司动态·中精科科技有限公司 2009-3-2 ·CETR Celebrates Its 15th Anniversary 2009-3-2 ·CETR是机械摩擦测试设备的世界领导者 2009-2-27 ·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 2009-2-27 ·NanoMap 500LS扫描三维表面轮廓仪 2009-2-25 ·什么是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2009-2-25 所有仪器 LFV 电子万能试验机 W+B 公司以其高质量的材料测试系统而闻名于世,公司不断研究开发更新、更好的发展理念以及和广大用户和供应商的通力合作使得 W+B 的产品质量一直处于世界最高的水… 产品型号: LFV 原产地: 欧洲 价格: 面议 CPM化学机械研磨材料 CPM化学机械研磨材料 Abrasive Technology is pleased to introduce a diamond conditioning disk for in-situ pad conditioning in metal CMP processes. … 产品型号: CPM化学机械研.. 原产地: 美国 价格: 000 NT公司扫描探针显微镜 Measuring modes ●Contact AFM; ●Semicontact AFM; ●True Non-contact AFM; ●LFM; ●Conductive AFM: ●Advance… 产品型号: SPM-SmartAFM 原产地: 欧洲 价格: 面议 AFM-RAMAN原子力显微镜(TERS系统) AIST-NT是经验丰富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制造商,在扫描探针显微镜领域有超过65年的研发经验,一直致力于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创新性研发和制造。目前已推出新… 产品型号: SmartAFM 原产地: 欧洲 价格: 面议 激光拉曼光谱 三维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装置Nanofinder®30  Nanofinder®30 三维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装置是日本首创,世界最初的分析装置。它能在亚微米到纳米范围内… 产品型号: 激光拉曼光谱 原产地: 日本 价格: RMB 000 多功能显微力学测试系统 广泛的应用于材料、薄膜、化工、石油、岩石、微电子、微型传感器、半导体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及机械工具的材料研究和… 产品型号: UMT 原产地: 美国 价格: 面议 压痕仪 该仪器可广泛的应用于材料、薄膜、化工、石油、岩石、微电子、微型传感器、半导体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及机械工具的材料研究和开发,还可以应用… 产品型号: NH-1 原产地: 美国 价格: 面议 摩擦磨损试验机 该仪器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高精密度检测仪器UMT 可以对各种薄膜/涂层通过压/划/磨等测试其结合强度、显微硬度、弹性模… 产品型号: UMT 原产地: 美国 价格: 面议 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形貌仪,profiler,轮廓仪,实验机,试验机,万能材料实验机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形貌仪,profiler,轮廓仪,实验机,试验机,万能材料实验机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形貌仪,profiler,轮廓仪,实验机,试验机,万能材料实验机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原子力显微镜 仪器 激光雷达 Lidar 摩擦 磨损 中精科科技

百态

2009.03.03

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

公司 产品 型号 制造年份 技术规格 数量 BIO RAD(美国伯乐) FT-IR QS312 2001 8英寸晶圆专用,含红外显微镜。 1套 SMIF Brooks SMIF Ergospeed 2002 10套 菱光社(RYOKOSHA) simulation microscope MSM193 2000 Mask simulation tools, Aerial Image Measurement System. 193nm Mask inspection, Tui-laser excimer laser, Up to 0.18um on wafer 1套 尼康 外观检查显微镜 LU200-DUV 2002 1μ毫升/秒的超高分辨率,高品质影像捕捉,速度可达13帧/ 秒。极微细区域高精度DUV外观检查,非接触,非破坏性。 1套 TECHNOS 全反射X射线分析仪 TREX622 2001 基板尺寸8英寸,运行到2008年5月 1套 TEL 立式扩散炉 α-8S 2002 基板尺寸8英寸,运行到2008年5月 1套 东京电子 轨道设备 Clean Track ACT-8 2002 基板尺寸8英寸,运行到2008年5月,SMIF规格 1套 东京电子 轨道设备 LITIUS iT 2002 基板尺寸8英寸,运行到2008年5月,SMIF规格 1套 芝浦机电 干法刻蚀设备 ICE200 2002 基板尺寸8英寸,运行到2008年5月,SMIF规格 1套 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叫做半导体. 例如:锗、硅、砷化镓等. 半导体在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电视、半导体收音机、电子计算机等)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介绍它 所具有的特殊的电学性能. (2)半导体的一些电学特性 ①压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到压力后电阻发生较大的变化. 用途:制成压敏元件,接入电路,测出电流变化,以确定压力的变化. ②热敏性:有的半导体在受热后电阻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减小. 用途:制成热敏电阻,用来测量很小范围内的温度变化. 当你提起电话与远在天边的朋友侃侃而谈,交换着许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消息时,当你打开电脑去网上冲浪,贪婪地吸吮着各种有价值和没价值的信息时,半导体激光器、探测器、调制器、和光放大器等正默默地为你充当着忠实的信使;当你把光盘放进各种五花八门的机器中时,半导体激光器和探测器正作为你勤劳的仆人不厌其烦地取出那张塑料片上的信息,把它变成你想欣赏的电影、音乐和其他你想要的东西。人造卫星遨游在太空中,半导体红外探测器是它的千里眼,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为它提供着用之不竭的能源;我们眼前的五颜六色的世界也有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一份功劳。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大家族中包含许多成员,他们有的能把电变成光,也有的能把光变成电,还有的能对光和电的信号进行各种处理和放大。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波长是和制作器件所用的半导体材料的种类相关的。半导体材料中存在着导带和价带,导带上面可以让电子自由运动,而价带下面可以让空穴自由运动,导带和价带之间隔着一条禁带,当电子吸收了光的能量从价带跳跃到导带中去时,就把光的能量变成了电,而带有电能的电子从导带跳回价带,又可以把电的能量变成光,这时材料禁带的宽度就决定了光电器件的工作波长。材料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能采用能带工程对半导体材料的能带进行各种精巧的裁剪,使之能满足我们的各种需要并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也能使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工作波长突破材料禁带宽度的限制扩展到更宽的范围。半导体光电器件已经为我们做了很多,它还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呢? 一、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速发展的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 中国大陆由於PC、手机及数位消费电子等整机产品的制造向中国大陆地区转移,带动了上游晶片市场需求的增加,半导体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人民币2000亿元,总销售额达到人民币2074.1亿元,增长率高达41%。其中,PC首次成为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最大的应用领域,对高阶晶片的需求量也大幅增长。 从2001年开始,全球半导体业的平均资本支出每年萎缩了30%,而中国大陆半导体业的资本支出年增长率却高达50%。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有中芯国际、上海先进、华虹NEC、和舰和宏力五个主要晶圆代工厂,光是8英寸晶圆厂就达8个,总月产能达到15.5万片,较2003年单月的8.4万片大幅增长83%。 在未来几年,受到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政策的扶持、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上海世博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大陆半导体需求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200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市场销售额将达到人民币2800亿元,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人民币6000亿元以上。 (二)不断追赶高端技术 虽然中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制程整体上落后於台湾,但由於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中芯国际、宏力、苏州和舰等晶圆代工厂陆续进入了0.18mm制程的量产阶段,中国大陆各主要晶圆代工厂都有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导入0.13mm的制程。而且,为了能与晶圆代工业巨头台积电、联电相抗衡,中国大陆晶圆代工报价普遍低於台湾,正不断蚕食台、联两家的市场份额。 从2004起,中国大陆前4大晶圆代工厂相继导入0.18mm制程,直到产品的量产,相关的制程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且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在技术上也在快速追赶台湾晶圆厂。 对於半导体设计业,整机生产的下游客户大多集中在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大陆晶圆厂又有能力提供越来越先进的制程,部分台湾半导体设计业者甚至计画将主力产品转移至中国大陆代工厂。 因此,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中国大陆半导体的制造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准将日益缩小,0.13mm的晶片制造将规模化,0.09mm的工艺也将走向市场,系统晶片(SoC)将成为发展的主 要方向。 (三)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地区分布 从地域上来看,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个地区的产值占全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产值的95%以上。 在三大经济区域中,由於长三角地区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大陆地区半导体最主要的开发和生产基地,在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半导体设计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半导体设计业销售额占中国大陆地区的45%左右。晶圆制造约占中国大陆的70%左右,2003年近80%的封装测试企业和近65%的封装测试量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等配套齐全、较为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在半导体产业链下游整机部分,长三角地区的笔记型电脑产量占中国大陆的80%,DVD产量占50%以上。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有上海张江开发区、苏州工业园、无锡等众多电子园区和上海、杭州、无锡三个半导体设计产业化基地,还有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常州新区。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先进和华虹NEC都落户在上海张江开发区;台积电落户在了上海松江开发区;和舰落户在苏州工业园。这些晶圆生产企业带动了集群效应,初步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测、设备材料企业以及下游整机生产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在京津环渤海区域,有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行政区域,其中北京、天津的资讯产业在中国大陆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大陆第一座12英寸晶圆厂,中芯国际四厂正是设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现被中芯国际收购的原摩托罗拉8英寸晶圆厂位於天津。晶圆生产业是高耗水工业,而且对水质和空气的品质要求非常高。但北京地区面临缺水的环境以及沙尘暴气候,这无疑增加晶圆生产的成本,不过,北京在发展环境、市场条件、技术基础和人才资源上的优势大大抵消了环境上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大陆地区电子产品的重要制造地,集中了大量的下游整机制造商,对进口半导体产品的依赖程度极高,消费量占中国大陆进口总量的80%以上。 二、中国大陆半导体的优惠扶持政策 半导体业在中国大陆的迅速发展,尽管有中国大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土地、环境、手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有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需求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大陆政府所颁布的各种优惠政策和给予的各种优惠措施也同样功不可没。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和实施的《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业界所称的“18号文件”。其次,中国大陆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各地政府还分别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为鼓励半导体行业制定了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如关於《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25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於进一步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2〕70号)、上海市《关於本市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江苏省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为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半导体设计、中游的晶圆生产、下游的封装测试环节给予了优惠,进一步推动半导体产业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一)在半导体设计企业方面 “18号档”将半导体设计企业视同於软体企业,享受与软体企业同等优惠。而依据18号档和其他相关档可知,半导体企业优惠政策主要为: 1、 所得税方面,可以享受自获利年度开始“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2、 增值税方面,在销售自行设计的半导体产品时,可以享受“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徵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徵即退”的优惠; 3、 对经认定的半导体设计企业引进半导体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半导体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规定的《外商投资专案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 半导体设计企业设计的半导体,如在境内确实无法生产,可在国外生产晶片,其加工合同(包括规格、数量)经行业主管部门认定后,进口时按优惠暂定税率徵收关税; 5、 半导体设计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6、 企业对购进半导体产品,凡购置成本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报由税务总局批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不过要提醒注意的是,要享受这样的优惠条件,半导体设计企业应按照《积体电路设计企业及产品认定管理办法》之规定获得资讯产业部和税务总局的认定,并取得《积体电路设计企业认定证书》和《积体电路产品认定证书》。 (二)关於半导体生产企业方面 按照目前半导体企业的分类可知,除了半导体设计企业之外,其他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都属於半导体生产企业,根据“18号档”和其他相关规定可知,目前中国大陆对於半导体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 1、所得税方面:作为生产性企业,可以依照《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规定,享受“两免三减半”之税收优惠。 2、增值税方面: 半导体生产企业销售自己生产的半导体产品(含单晶矽片),2010年前按17%法定税率徵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徵即退;对投资超过80亿人民币或半导体线宽小於0.25微米的,企业所得税为“五免五减半”。 3、对经认定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引进半导体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半导体专用设备与仪器,除国务院规定的《外商投资专案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半导体线宽小於0.25微米的半导体生产企业,除了享受所得税“五免五减半”之外,对於其进口自用生产性原材料、消耗品,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5、对於半导体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报由税务总局批准;投资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投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此外,半导体产业相对集中的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配套的优惠政策,如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鼓励软体产业和积体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1)对新建的半导体制造及相关专案,经有关科技和税务部门认定,属於技术先进、市场前景良好,可以享受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即“五免五减半”;(2)将新建的半导体晶片生产线专案,列为市政府重大工程项目,对其建设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人民币部分,提供1个百分点的贷款贴息;(3)对新建的半导体晶片生产项目,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免收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手续费和产权登记费;免收该专案所需的自来水增容费、煤气增容费和供配电贴费;(4)境外企业向中国大陆企业转让半导体设计技术等使用权或所有权,其中技术先进,经同级财税部门核准,免徵预提所得税。 其实,正是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从2000年开始突飞猛进,形成了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链的布局。 三、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尴尬 在政府的中国大陆扶持和种种优惠政策下,境外资金纷纷投资中国大陆半导体业,但后来发现实际并没有想像的那麼特别美好,主要原因在於“18号档”与中国大陆出口导向型的税收政策、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这种政策上的弊病,已使半导体产业链感到尴尬。 (一)增值税退税政策的难以享受 在增值税退税上,相关文件规定了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退税,但是对於半导体产业链中关键的封装测试企业来说并没有享受到什麼优惠,因为封测企业接受委托加工半导体产品不能视为销售自产产品,故虽然其实际税负高於3%,却不能享受增值税退税的优惠。此外,由於在成品出口的情况下,采用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的贸易方式进口的原材料或原器件不徵收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出口成品增值税允许退税。在这样的条件下,封测企业将产品出口才可以享受增值税退税,然后下游的整机生产企业也用同样的方式先进口再出口。 对於晶圆生产企业也同样如此,生产型企业出口可以退还17%的增值税(2004年初降为13%),而内销则只退还超过实际税负3%的部分,企业都尽可能将产品出口到境外以获得退税的优惠,再由下游封测企业当作原材料进口。这样即使一墙之隔的晶圆厂与封测企业,产品在产业链中流转都要先出口再进口,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此外,因为企业的实际税负要超过3%的部分才能即徵即退,所以,从财税角度计算,如果企业要享受实际税负超过3%而享受增值税退还的优惠,至少要把70-80%的产品内销,且毛利率要在30%以上,而从目前情况来看,考虑到出口退税的优惠、毛利率、境外客户及外汇方面等原因,很少企业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内销比例和毛利率。 (二)“原材料和成品关税不同”的政策影响了中国半导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半导体优惠政策虽对於半导体技术和成套生产设备、单项进口的半导体专用设备与仪器免徵关税和增值税,但对於某些必须进口的材料和设备如用於制造半导体的专用材料(塑胶、导电橡胶等)进口时还要徵收近10%的平均关税,这其实大大加大了半导体行业的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政府对於进口半导体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却为零,这使得很多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出发,宁愿直接从国外进口产品,也不愿意从中国大陆半导体加工厂购买产品,而且半导体设计公司委托中国大陆国内的封装测试厂加工产品时,因有些中国大陆厂商受到“原材料和成品关税不同”的政策影响,也不愿意购买相应的技术设备进行加工,这其实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且不利於外国企业对中国大陆进行投资。 (三)外汇平衡政策也导致很多企业无法内销。以封装企业为例,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对於半导体企业没有专门的外汇政策,这样使得企业如果将半导体产品直接出售给本地整机制造商,则只能以人民币结算,而封装企业所用的原材料大部分需要进口的,这需要大笔外汇。同时,半导体作为国际性产业,封装企业一般由下订单的国外半导体设计企业支付加工费,而不是整机制造商,但中国大陆实行“谁出口谁收汇”的外汇管理体制,卖给本地企业的产品被视为内销,封装企业无法收汇。 (四)“18号文件”规定,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半导体线宽小於0.25微米的半导体生产企业进口自用生产原材料、消耗品,免徵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而中国大陆本地企业采购本地材料和设备要缴纳17%的增值税,这样促使很多企业不愿意从中国大陆本地企业购买材料和设备,从而使得材料和设备受制於境外市场,且材料和设备如果都靠进口,其实也使得外国投资者因为无法购买本地相对便宜的材料,而造成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了投资的兴趣,也限制了作为支撑中国大陆半导体发展的本地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发展。 (五)从2004年1月1日开始,包括半导体产品在内的多种产品出口退税比例由原来的17%降到13%,这无疑又加重了半导体企业的税负。 另外,目前中美之间有关半导体增值税退税的争端,即美国认为中国大陆对於进口半导体产品要徵17%的增值税,而对於本地企业销售半导体产品却能享受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的退税,这是一种歧视性的税收政策,与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出的“国民待遇” 承诺不相符合,并为此向WTO提出指控。尽管目前没有最终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也间接影响了目前中国半导体企业优惠政策稳定性。 半导体市场发展前景 亚洲推动平稳增长 参加Semicon新加坡2006年研讨会的分析家和行业代表认为,全球半导体工业有望盼来一段时期的 稳定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到亚洲新兴经济的推动。 国际半导体设备及材料(SEMI)总裁兼CEO Stanley Myers表示,SEMI预计市场总体上今年将上升 10%,主要受到诸如手机和数字音频播放机等消费产品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全球IC设备市场今年将 大约增长31.2亿美元达到361.2亿美元。芯片材料的市场预计将由313.8亿美元增至345.1亿美元。其 中,亚洲将成为领头羊,增长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国的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市场预计增长率将超 过20%。 Gartner公司半导体研究副总裁Philip Koh称,该公司预计半导体行业未来5年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7.9%,对3G手机和存储设备的需求激增,将弥补PC市场“饱和”所带来的损失。作为全球最主要的 芯片市场,中国市场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市场份额将接近60%。而更多发达市场如台湾和新加坡的 发展将保持相对“平缓”。除了将制造业务转向中国之外,越来越多的台湾大公司也将研发活动转 向大陆。 尽管“中国的IC和系统设计行业仍然存在问题,”但Gartner预计中国的电子制造商仍将继续积极 在中国投资,同时也更加努力开发自有的标准和技术。 STATS ChipPAC首席战略官Scott Jewler指出,已经连续第5年增长的全球半导体行业,似乎已经摆 脱以往繁荣-低谷循环往复的阴影。在技术和财务上均可以投资得起300mm晶圆厂或前沿封装解决方 案的公司越来越少,这将使产能被“重复预订”的情况减少,同时“非理性资本投资也减少”。但 Jewler也表示,更先进的消费设备和技术整合也将带来挑战。 “企业的选择很少,只能互相合作,因为很少有公司拥有制造如手机等设备所需要的知识产权。此 外,集成设计制造(IDM)工艺日益复杂。”他说。规模较小,专注于利基市场的企业,在资本密集市 场上的生存能力也受到质疑,而在历史上他们却是许多行业创新的源泉。 IP版权保护和行业标准将成为“未来3到5年内的较突出问题,”尤其是随着制造向中国等地区转移 。到2015年,随着小于45nm的IC出现及采用诸如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等材料,纳米技术将主宰半导体 市场。他还预测将出现450mm晶圆厂,尽管这种厂房耗资高达100亿美元。同时,他还建议要留意中 国背景的IDM,一些中国IDM已经“在前沿参与竞争,”中国也正试图用“本土的设计来替换进口芯 片。” 单晶炉,外延炉,扩散炉,集成电路测试仪,光刻机,晶圆挑片机,晶圆举片机,X射线单晶定向仪,超声波铝丝焊接机,超声波金丝球焊接机,中束流离子源,镀膜机,清洗机,蚀刻机,刺晶座 / 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日本二手半导体设备-日本MEDIKEN公司 消息  

百态

2009.02.27

什么是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什么是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SPM是一个大的种类,目前,SPM家族中已经产生了二三十种显微镜,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 (力显微镜(AFM)、磁力显微镜(MFM)、静电力显微镜(EFM)、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等。 SP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微观或介观范围的各种物理特性,通过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在被研 究物质的表 面上方扫描时检测探针—样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得到被研究物质的表面特性,不同类型的SPM之间 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针尖特性及其相应的针尖----样品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   扫描隧道显微镜模块:   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简称)的工作原理来源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原理。 当金属探针在与导电样品非常接近时(小于1nm),控制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检测探针与样 品间隧道电流的变化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I-Z、I-V曲线等其它特性。 由于要在探针和样品间产生并传输隧道电流,所以只能检测导电 样品。   什么是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 AFM)? AFM是SPM最重要的发展。它控制一个微悬臂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当探针在与样品非 常接近时(小于1nm),由于两者间原子的相互作用力,使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发生偏转,再 通过光杠杆作用将微小偏转放大,用四象限光电探测器检测,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和其它物理、化 学特性。AFM按照其成像模式和检测信号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材料. 样品。 由于AFM对样品没有导电性的要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弥补了STM只能观察导电样品的不足。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模块:   该模块包含原子力显微镜接触模式和横向力模式。 模式 接触模式:微悬臂探针紧压样品表面,扫描过程中与样品保持接触。该 时探 模式分辨率较高,但成像针对样品作用力较大,容易对样品表面形 测表 成划痕,或将样品碎片吸附在针尖上,适合 检测强度较高、结构 稳定的样品。 横向力模式:是接触模式的扩展技术,针尖压在样品表面扫描时,与起 伏力方向垂直的横向力使微悬臂探针左右扭曲,通过检测这种扭 曲,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 原子力显微镜专业模块:   该模块包含原子力显微镜轻敲模式和相移模式。 轻敲模式:在扫描过程中微悬臂被压电驱动器激发到共振振荡状态,样 品表面的起伏使微悬臂探 针的振幅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得到样品 的表面形貌。 由于该模式下,针尖随着悬臂的振荡,极其短暂地对样品进行“敲 击”,因此横向力引起的对样品的破坏几乎完全消失,适合检测粉体颗 粒、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易吸附的样品,但分辨率接触模式低。 相移模式:是轻敲模式的扩展技术,通过检测微悬臂实际 振动与其驱动信 号源的相位差的变化来成像。引起相移的因素很多,如样品的组分、 硬度、粘弹性、环境阻尼等。因此利用相移模式,可以在纳米尺度上 获得样品表面局域性质的丰富信息。 液相模式:(选配)配有液体池,工作时探针和样品都在液体环境中, 适用于生物样品 摩擦力显微镜模块: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模块中的横向力模式可以获得样品与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由于影响 横向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样品移动方向与针尖悬臂角度、样品晶格排列角度、摩擦力、台阶扭动、 粘弹性等,因此,如果能够基本确定其它因素,利用横向力模式可以对样品纳米级摩擦系数进行间接测 量,进行表面裂缝及粘弹性分析等。 摩擦力显微镜是用于定量评价极轻载荷下(10^-7—10^-9N)薄膜材料的摩擦学特性,通过对针 悬臂 尖及悬臂的力学特性准确标定,能够获取微观摩擦系数,为纳米摩擦学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我们独创的 对分模式扫描,可以准确标定针尖悬臂与扫描方向的90度角,以消除针尖放置角度的不准确和扫描器 误安装位置的差;通过设定正压力的变化范围,可以连续改变正压力, 几分钟内就可完成几小时才能 完成的测量过程,而且系统状态变化很小, 使得测量更准确;由于有4通道同步采集,在所有的力测量过程中,我们 可以同时采集到样品的起伏、针尖所受到的起伏力、横向力,可以准确 分析针尖的状态,为精确分析摩擦力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据。   磁力/静电力显微镜模块:   抬起模式:该工作模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普通原子力显微镜形貌成像一样,在探针与样品间 距1nm以内成像,然后,将探针抬起并一直保持相同距离,进行第二次扫描,该扫描过程可以对一些 相对微弱但作用程较长的作用力进行检测,如磁力或静电力。 磁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 -- MFM):控制磁性 探针在磁性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利用抬起模式进行二次成像,获得样 品纳米尺度局域上磁畴结构及分布图。 静电力显微镜(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 -- EFM): 控制导电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利用抬起模式二次成像,获得 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静电场分布图。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模块: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SPAM,Scanning Probe Acoustic Microscope)是将原子力显微镜与电声成 像技术相结合,采用声学成像模式,借用声波记录下物质的内部模样,建立了低频( 辨率(~10nm)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成像技术。其特点是能够获得反映材料亚表面纳米尺度结构的声 学像和性能的原位检测,克服了现有SPM只能获得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质的不足。迄今为止,反映材 料亚表面纳米尺度结构及有关物性的声学功能模式的SPM在国内外报道甚少。   样品定位辅助模块:   该模块包含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和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 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在计算机上成像,用于观察探针和样 品,放大80—600倍。 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计算机自动控制,配合 光学显微系统 进行精确样品移动和定位的装置。移动范围5mm*5mm,单步移动步长最小 85nm。   纳米加工模块:   SPM的纳米加工技术是纳米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常用的加工方法包括机械刻蚀、电致/场致刻 润笔 蚀、浸润笔(Dip-Pen Nano-lithography,DNP)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SPM针尖在样品表面准确移动, 与样 同时控制针尖-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就可完成所需的加工过程。 常用的移动方法包括矢量和点阵。矢量法通过矢量产生插件建立矢量数据文件,然后进行刻蚀。 使用这种方法,线条连续,刻蚀速度快,但矢量编辑较为麻烦。点阵法通过插件自动分析需要刻蚀的图 象,在样品上边扫描边刻蚀。这种方法不用编辑矢量,与原图像几乎不失真,但刻蚀速度慢,线条不连 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模块: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是一套完整的SPM模块化开发平台,简称“开发系统”。包括软件 板和 开发模硬件开发套件。如果您需要在已有的SPM功能上开发特殊要求的功能模块,就需要购买开发系 统。目前,离线软件开发模板我们都免费赠送,鼓励用户亲自开发,或者提出详细要求和算法,委托我 们为SPM定制1-2个特殊功能的处理插件,这都是免费的服务。 软硬件结合的特殊功能的SPM开发就要使用“开发系统”了。这套系统具体包括软件开发模板、硬件 扩展接口测试箱(硬件扩展实验板组)、硬件接口插件模板、开发手册。该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用户级 二次开发的方便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当然,您也可以购“开发系统”,然后提出IDEA,由我们来帮您 合作完成。 在您了解了各个功能模块后,您可以选型了,我们为了您搭建了四种机型,它们的外形都基本 一样,那是因为这样便于您今后无障碍模块化升级。 模块/型号 ZL STM-II 型 扫描隧道显微镜 ZLAFM-II型 原子力显微镜 ZLAFM-III型 扫描探针显微镜 ZL3000型扫 描探针显微镜 扫描隧道 显微镜模块         原子力显微镜 基础模块         原子力 显微镜 专业模块         摩擦力 显微镜模块     可选配    磁力/静电力 显微镜模块         样品定位 铺助模块   可选配     纳米 加工 模块   可选配 可选配 可选配 SPM通用平台 开发系统     可选配 可选配 扫描探针 声学模块     可选配 可选配 各功能模块介绍摘要: 1.扫描隧道显微镜只能检测 导电样品,因其有样品的局限性,所以通常作为教学仪器。 2.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没有导电性的要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AFM基础模块包括接触模式和横 向模式;AFM专业模块包括轻巧和相移模式。 3.接触模式AFM适合检测表面强度较高、结构稳定的样品。 4.横向力模式AFM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限上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 5.轻敲模式AFM适合检测粉体颗粒、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易吸附的样品,但分辨率比接 触模式较低。 6.相移模式AFM对不同组分材料的组分变化比较敏感。 7.磁力显微镜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磁畴结构及分布图。 8.静电力显微镜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静电场分布图。 9.样品定位辅助模块用于实现样品在毫米量级范围内以纳米精度搜寻定位。 10.纳米加工模块用于实现矢量刻蚀和图形刻蚀方法的纳米加工。 11.如需开发特殊功能SPM,需要购买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 配置/型号 ZL STM-II ZL AFM-I ZL AFM-II ZL AFM-III ZL 3000 主机 可扩展式电子学控制机箱 多模式扫描探针显微镜组合式探头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接触/横向力 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 轻敲/相移 模式 摩擦力显微镜 磁力/静电力显微镜 针尖粗调/自动趋近机构 扫描器(单一多量程自适应扫描器不更换技术) 针尖架 扫描隧道模式针尖架 原子力基础模式针尖架 原子力专业模式针尖架 磁力模式针尖架 静电力模式针尖架 组合式纳米级减振系统 1个 包含 包含 包含 包含 包含                     1套 6μm 6μm 50μm 50μm 100μm 1个 2个 3个 5个 1个       1套 软件 系统   在线控制软件 1套 离线图像处理/分析软件 离线软件开发模板 摩擦力分析软件         网络实验室远程控制软件       培训课件/实验教材/科普教材/说明书光盘   附件 标准样品 1套 样品载片 5片 5片 10片 10片 15片 STM探针 Pt-Ir 20 20cm   20cm AFM接触/横向力/摩擦力模式探针(进口)   10枚 AFM轻敲/相移模式探针(进口)       10枚 MFM磁力探针(进口)         5枚 EFM导电探针(进口) 5枚 专用工具(镊子、针尖剪刀、玻璃皿 等) 1套 样品 定位 模块 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 可选配 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     纳米加工模块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     中精科科技有限公司 010-88587586  郑先生/彭小姐  

百态

2009.02.25

CMP 材料

 Our wafer backside grinding tools positively impact your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through: • Longer wheel life • Lack of nitride passivation • Extremely low depth of sub-surface damage • Strong, premium quality diamond • High production up-time • Extremely high die strength • Reduced wheel dressing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tightly controlled diamond size and diamond shap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ad conditioning disks were investigated. Pad removal rate performance of conditioning disks was demonstrated on Rodel IC1000 pads and Thomas West polyurethane pads.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manipulating the shape of diamonds used on pad conditioning disks1, the polishing pad removal rate can be varied by more than 400% on a Rodel IC1000 pad. The impact of tightly controlling diamond size distribution on polishing pad removal rate varies with mean diamond size. By correctly controlling the diamond shape and size distribution, the conditioning disk2 and polishing pad life can be increased. Data indicates that a simi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mond shape and pad removal rate exists on Thomas West polishing pads. Manipulating diamond shape on the conditioning disk allows the polishing pad removal rate to be controlled. INTRODUCTION Several diamond variables were investigated to determine their effects on PRR (polishing pad removal rate), RAS (Relative Abrasive Sharpness3 ), and conditioning disk life. The variables investigated were diamond concentration, diamond size distribution, diamond shape, and diamond mesh size. The effects of the diamond variables are demonstrated on both Rodel IC1000 and Thomas West 813-C239G-24 polishing pads. Selected disks were subjected to extended PRR tests in oxide slurry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tight sized, tight shaped abrasive on diamond conditioning disk life. EXPERIMENTS The diamond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was characterized by size distribution and shape. Diamond sizing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ANSI B74.16-2002 using precision sieves. Diamond shaping was performed on a vibratory shaping table. The PRR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a lab-scale conditioning machine. See Table 1 for test parameters. The conditioning disk platforms were standard Mirra® universal mounts. All conditioning pads were 8.25” in diameter. RAS measurements were made using proprietary Abrasive Technology test equipment. CMP PAD CONDITIONING Abrasive Technology’s pad conditioning disks operate on all major CMP equipment platforms around the world in oxide (ILD, STI, POLY, BPSG) and metal (W, Cu, Ta, Al) processes. Disks are available in both magnetic and non-magnetic grades of stainless steel in a wide variety of front surface configurations. The ability to dial in customers’ CMP process requirements allows ATI to deliver conditioning solutions in the shortest possible time. ALSO AVAILABLE: DISKS FOR 300 MM SYSTEMS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CMP 材料

新品

2009.02.25

瑞士rumul+ WB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建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WB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RUMUL高频疲劳试验机-RUMUL-History(高频疲劳试验机机器发展历史) 1,Russenberger先生是共振试验机测试技术的首创人,1938年在AMSLER工作的Russenberge先生创造了世界第一台共振测试机。在AMSLER公司Russenberger先生与测试机部高级总工程师Alfred J先生技术合作。他们第一次设计并创造了共振测试技术性试验机器,为世界共振测试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贡献。 2,在1964年,E. Russenberger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的特殊目标是在新公司重点将设计和建立动态材料检验系统是高频率共振脉动器(共振测试机)。 3,进入后期阶段,因AMSLER公司重组,前Amsler公司雇员Erwin Müller先生进入公司作为合作人,掌控AMSLER共振机器技术,Russenberger先生和Erwin Müller先生的二个名字联合简称为RUMUL公司。 4,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收了公司,并且从这时间在公司的正式名称RUMUL全称是RUSSENBERGER AG PRÜFMASCHINEN。 5,1989公司在Neuhausen搬入一个新和更大的新工厂。 **1938年Russenberger先生创造出第一台50吨Vibrophore共振疲劳试验机器 6,Roland Berchtold在改进早先系统概念获得成功,在测试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7,瑞士RUMUL于2007年3月进入中国。 瑞士RUMUL+WALTERBAI -试验机技术 * 13581584194 * 13709181703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 /万能试验机 /材料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高频试验机/动态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试验机高频疲劳(电磁共振)  瑞士RUMUL高频疲劳试验机 RUMUL-History(高频疲劳试验机机器发展历史) 1,Russenberger先生是共振试验机测试技术的首创人,1938年在AMSLER工作的Russenberge先生创造了世界第一台共振测试机。在AMSLER公司Russenberger先生与测试机部高级总工程师Alfred J先生技术合作。他们第一次设计并创造了共振测试技术性试验机器,为世界共振测试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贡献。 2,在1964年,E. Russenberger建立了他自己的公司。他的特殊目标是在新公司重点将设计和建立动态材料检验系统是高频率共振脉动器(共振测试机)。 3,进入后期阶段,因AMSLER公司重组,前Amsler公司雇员Erwin Müller先生进入公司作为合作人,掌控AMSLER共振机器技术,Russenberger先生和Erwin Müller先生的二个名字联合简称为RUMUL公司。 4,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收了公司,并且从这时间在公司的正式名称RUMUL全称是RUSSENBERGER AG PRÜFMASCHINEN。 5,1989公司在Neuhausen搬入一个新和更大的新工厂。 **1938年Russenberger先生创造出第一台50吨Vibrophore共振疲劳试验机器 6,Roland Berchtold在改进早先系统概念获得成功,在测试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7,瑞士RUMUL于2007年3月进入中国。 RUMUL-The Company(公司理念) 1,RUMUL的主要兴趣是专业的材料共振测试系统发展和设计的动态疲劳测试制造商。 2,RUMUL公司的哲学:*-用户第一-*合作进步。 3,RUMUL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要为机器的改进和客户需求而共同努力。 4,RUMUL趋向是制造高质量高效率的测试共振测试系统。 RUMUL-Working principle(机器工作原理) 1,共振测试机基本是静态负载、标本、结构、动态装载叠加而产生共振。 2,动态装载是由共振系统(谐振器)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而加载的, 振动系统包括机器结构质量和弹簧及被测试的标本部分。 3,谐振器由电磁体系统激发共振而共鸣的重要装置。 4,共振电力消费是非常低的(典型的20到500瓦特), 操作频率在50到600 cps的范围。 RUMUL-Applications(机器应用)高频疲劳试验机 /高频疲劳试验机 1,机器可作为疲劳试验(S-N曲线)或预裂纹试验及裂纹扩展测试。 2,共振测试机实验周期短频率高,消耗时间少和低功率消耗量。 3,与servohydraulic系统比较无液压装置,不需要维护。 可进行以下试验: -疲劳试验(S/N曲线)在R&D和质量管理 -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断裂疲劳试验) - ΔK门限决心(破裂机械工) - 标本的裂纹试验 -零部件的高频任意测试 RUMUL-TESTRONIC高频疲劳试验机 共振测试机TESTRONIC最大载荷为250 kN,设备选型是从40KN-300KN,冲程到8毫米,操作频率300赫兹, 装备采用独特的MAGNODYN电磁励磁系统采用共鸣而产生振动。 TESTRONIC的概念根据最新的机器工程学共振原理,许多年试验机开发经验,在开发和制造共振测试系统上,支持我们的顾客得到了他们测试需要的很多好处。 一般性能特征: • 高可靠性 • 没有维护的液压源及阀门、泵或冷却系统 • 简单容易的操作 • 整个试验过程中处于高频率的操作试验 • 低能源消耗量 • 软件有许多实用价值和界面用户友好的操作系统 控制概念 1,当嵌入设备运行一个强有力的Linux操作系统时,源远流长的双重计算机方法保证一清楚并容易的了解基于窗口的使用者环境。 2,最新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FPGA综合化(现场可编程序的门数组)逻辑电路系统等, 使设备控制系统达到一个最可靠及最佳的长期稳定性。 3,RUMUL应用程序窗口计算机使用RS232或以太网(TCP/ 沟通的IP)与机器链接网络。其特点可以远程存取试验数据,远程控制、维护等操作。 4,具有自我诊断作用和控制器优化联合功能。 独特的特点 • MAGNODYN动态驱动整体的弹性侧向悬浮, 防止energy-consuming横向振动。 优点: 更多能量利用在动态装载系统。 • 为了优选摆动的质量,有选择性的零件具体地被合并了。 优点: 试验频率范围有可观地加宽范围。 • 机器的设计允许缆绳分裂为加载力量和影响测量信号的结果。 优点: 装载测量增加了准确性(测试是有名无实的装载百分比范围)。 • 装载使用一个联合控制方式是可以实现的。 优点: 被改进的灵活性调整机器为临界试验设定。 应用范围 高频测试机主要应用为共振原理测试载荷-周期次数试验(S-N曲线), 机器设计动态装载频率为250赫兹时消耗电能量1千瓦以下。这样的设备与与电液伺服系统疲劳试验机比较:没有维护和没有液压系统及泵、阀门、冷却系统: • 应用于R&D和质量管理方面疲劳试验 • 疲劳裂纹扩展试验 • ΔK门槛值的试验 • 标本的通用疲劳试验 动态驱动(共振) 动态部分主要包括质量m1 (1), 逆质量m 0 (2),标本弹性(3)和其他弹性质量部分在动态装载之内流动。这些零件与MAGNODYN谐振系统形成受控和激励的共振系统。 静态驱动 静态负载由一个球纺锤应用与一被预先输入传动箱和辅助电动机装置。 MAGNODYN励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是固定在动态装载流程的电磁体和弹簧(弹性)两个零件工作。磁铁与运作独立静态负载系统之间需要很小但恒定的空气简隙。动态圈准许全面运行测试在静止的独立装载系统。MAGNODYN系统设计准许标本或组件直接地使用活动电源。 RUMUL Software/软件介绍 • 不同的规程试验系统并显示、控制和存放相关的试验数据 • 测试结果文献可以保存并顺时查看 • 综合化在局部网络上另外可以以邮件方式进行传递 • 广泛的联机帮助系统 • 设施监测作用 • 用户界面友好,除测试机的操作之外可通过通过和鼠标进行图形绘制 • 机器设定参量的自动调整功能 • 震动的自动补偿功能 • 在设定的方式下进行遥控机器操作 • 实际舒适的操作和测试管理系统功能 • 数十年经验的联合软件过程开发技术 • 不同可能性的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RUSSENBERGER PRÜFMASCHINEN AG Gewerbestrasse 10 | CH 8212 Neuhausen am Rheinfall 瑞士-试验机技术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瑞士-试验机技术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WW.WALTERBAI.COM

厂商

2009.01.22

激光雷达 lidar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激光雷达介绍   激光雷达   LiDAR(LightLaser Deteetion and Ranging),是激光探测及测距系统的简称。   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 激光雷达的历史   自从1839年由Daguerre和Niepce拍摄第一张像片以来,利用像片制作像片平面图(X、Y)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到了1901年荷兰人Fourcade发明了摄影测量的立体观测技术,使得从二维像片可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X、Y、Z)成为可能。一百年以来,立体摄影测量仍然是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最精确和最可靠的技术,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立体摄影测量也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且相应的软件和数字立体摄影测量工作站已在生产部门普及。但是摄影测量的工作流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如航空摄影-摄影处理-地面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立体测量-制图(DLG、DTM、GIS及其他)的模式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这种生产模式的周期太长,以致于不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数字地球”对测绘的要求。   LIDAR测绘技术空载激光扫瞄技术的发展,源自1970年,美国航天局(NASA)的研发。因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System、GPS)及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InertiNavigation System、INS)的发展,使精确的即时定位及姿态付诸实现。德国Stuttgart大学于1988到1993年间将激光扫描技术与即时定位定姿系统结合,形成空载激光扫描仪(Ackermann-19)。之后,空载激光扫瞄仪随即发展相当快速,约从1995年开始商业化,目前已有10多家厂商生产空载激光扫瞄仪,可选择的型号超过30种(Baltsavias-1999)。研发空载激光扫瞄仪的原始目的是观测多重反射(multiple echoes)的观测值,测出地表及树顶的高度模型。由于其高度自动化及精确的观测成果用空载激光扫瞄仪为主要的DTM生产工具。   激光扫描方法不仅是军内获取三维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而且通过该途径获取的数据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城市规划、农业开发、水利工程、土地利用、环境监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低机载LIDAR地面三维数据获取方法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具有生产数据外业成本低及后处理成本的优点。目前,广大用户急需低成本、高密集、快速度、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机载LIDAR技术正好满足这个需求,因而它成为各种测量应用中深受欢迎的一个高新技术。   快速获取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数据或数字表面数据是机载LIDAR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的前提,因此,开展机载LIDAR数据精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提高机载LIDAR数据精度做了大量研究。   由于飞行作业是激光雷达航测成图的第一道工序,它为后续内业数据处理提供直接起算数据。按照测量误差原理和制定“规范”的基本原则,都要求前一工序的成果所包含的误差,对后一工序的影响应为最小。因此,通过研究机载激光雷达作业流程,优化设计作业方案来提高数据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 LiDAR的基本原理   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它又分为目前日臻成熟的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水文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其测距精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还取决于激光、GPS及惯性测量单元(IMU)三者同步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回来,最终被接收器所接收。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发射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座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举例而言,一个频率为每秒一万次脉冲的系统,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m不等。 激光雷达的妙用   激光雷达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雷达系统,其原理和构造与激光测距仪极为相似。科学家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为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为连续波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的作用是能精确测量目标位置(距离和角度)、运动状态(速度、振动和姿态)和形状,探测、识别、分辨和跟踪目标。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家们已研制出火控激光雷达、侦测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等。   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   目前,激光雷达在低空飞行直升机障碍物规避、化学/生物战剂探测和水下目标探测等方面已进入实用阶段,其它军事应用研究亦日趋成熟。   直升机在进行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为此,研制能规避地面障碍物的直升机机载雷达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目前,这种雷达已在美国、德国和法国获得了成功。   美国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系统,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检测直升机前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为安全飞行起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德国戴姆勒.奔驰宇航公司研制成功的Hel??las障碍探测激光雷达更高一筹,它是一种固体1.54微米成像激光雷达,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300―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将装在新型EC―135和EC―155直升机上。   法国达索电子公司和英国马可尼公司联合研制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O2激光器。不但能探测标杆和电缆之类的障碍,还具有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指示、活动目标指示等功能,适用于飞机和直升机。   化学战剂探测激光雷达   传统的化学战剂探测装置由士兵肩负,一边探测一边前进,探测速度慢,且士兵容易中毒。   俄罗斯研制成功的KDKhr―1N远距离地面激光毒气报警系统,可以实时地远距离探测化学毒剂攻击,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并可通过无线电通道或有线线路向部队自动控制系统发出报警信号,比传统探测前进了一大步。   德国研制成功的VTB―1型遥测化学战剂传感器技术更加先进,它使用两台9― 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O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准确。   机载海洋激光雷达   传统的水中目标探测装置是声纳。根据声波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声纳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可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但它体积很大,重量一般在6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吨重。而激光雷达是利用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通过发射大功率窄脉冲激光,探测海面下目标并进行分类,既简便,精度又高。   迄今,机载海洋激光雷达已发展了三代产品。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的第三代系统以第二代系统为基础,增加了GPS定位和定高功能,系统与自动导航仪接口,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   成像激光雷达可水下探物   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系统,具有自动、实时检测功能和三维定位能力,定位分辨率高,可以24小时工作,采用卵形扫描方式探测水下可疑目标。 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成功的机载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最大特点是可对水下目标成像。由于成像激光雷达的每个激光脉冲覆盖面积大,因此其搜索效率远远高于非成像激光雷达。另外,成像激光雷达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更加便于识别目标,这已是成像激光雷达的一大优势。 History and Vision History Velodyne's expertise with laser distance measurement started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5 Grand Challenge sponsor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DARPA). A rac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across the Mojave desert, DARPA's goal was to stimulate autonomous vehic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both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Velodyne founders Dave and Bruce Hall entered the competition as Team DAD (Digital Audio Drive), traveling 6.2 miles in the first event and 25 miles in the second. The team developed technology for visualizing the environment, first using a dual video camera approach and later developing the laser-based system tha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Velodyne's current products. The first Velodyne LIDAR scanner was about 30 inches in diameter and weighed close to 100 lbs. Choosing to commercialize the LIDAR scanner instead of competing in subsequent challenge events, Velodyne was able to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sensor's size and weight while also improving performance. Velodyne's HDL-64E sensor was the primary means of terrain map construction and obstacle detection for all the top DARPA Urban Challenge teams. Vision Velodyne's ultimate vision for its LIDAR technology is simple: to save lives. We see the day where this sensor technology is deployed on every vehicle in the world. While traditional LIDAR sensors have relied on fixed electronics and rotating mirrors to deliver a 3-D terrain map, the rotation of an entire array of multiple fixed lasers has proven to be a quantum leap forward in sensing technology. This accomplishment has been termed a "disruptive event" by car safety research groups, who see the technology as a reason to rethink all that we know about vehicle sensors and the safety systems they enable. Until the day when we help eliminate automobile-related casualties, Velodyne plans to market its unique LIDAR technology wherever sophisticated 3-D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robotics, map capture, surveying, autonomous navigation, automotive safety ystem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新品

2008.12.28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光学薄膜的真空镀膜设备 型号:BMC1100DS,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SDC)/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Shincron (http://www.shincron.co.jp/phase1/en/top/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00mmxH 16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 EB Guns (JEOL)  JEBG-102UHO(φ35ccx20) JST-16F (16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OPM-V1 (monitor glass φ30x30)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无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最大350℃±10℃(36kw) 型号:RMC1100,带Windows软件自动控制系统/日本 制造时间:2003年8月 状态:运行极好 生产厂家:Rock Giken Inc (http://www.rock-giken.co.jp/vacuum/index.html) 技术规格: 真空腔体尺寸: φ1150mmxH 1500mm 衬底圆顶尺寸: φ950 (3~30rpm) 耐加热系统: φ20mm 4kw 蒸发源: 2EB Guns (Plasma System)  G-12100(φ35ccx20) D-10001 (10kw)  IAD 系统: 无 光学厚度监控器: 380~1500nm(波长) (monitor glass φ10x60pcs) 石英晶体微天平监控器: XTC-2(Inficon) 真空泵单元: MTR-630(Shincron) DP(HD-550 x 2sets) with Polycold (PFC-670HLL) 加热系统: 300℃±10℃(21kw)

新品

2008.12.28

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

什么是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SPM是一个大的种类,目前,SPM家族中已经产生了二三十种显微镜,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 (力显微镜(AFM)、磁力显微镜(MFM)、静电力显微镜(EFM)、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等。 SP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微观或介观范围的各种物理特性,通过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在被研 究物质的表 面上方扫描时检测探针—样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得到被研究物质的表面特性,不同类型的SPM之间 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针尖特性及其相应的针尖----样品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   扫描隧道显微镜模块:   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简称)的工作原理来源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原理。 当金属探针在与导电样品非常接近时(小于1nm),控制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检测探针与样 品间隧道电流的变化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I-Z、I-V曲线等其它特性。 由于要在探针和样品间产生并传输隧道电流,所以只能检测导电 样品。   什么是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 AFM)? AFM是SPM最重要的发展。它控制一个微悬臂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当探针在与样品非 常接近时(小于1nm),由于两者间原子的相互作用力,使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发生偏转,再 通过光杠杆作用将微小偏转放大,用四象限光电探测器检测,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和其它物理、化 学特性。AFM按照其成像模式和检测信号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材料. 样品。 由于AFM对样品没有导电性的要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弥补了STM只能观察导电样品的不足。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模块:   该模块包含原子力显微镜接触模式和横向力模式。 模式 接触模式:微悬臂探针紧压样品表面,扫描过程中与样品保持接触。该 时探 模式分辨率较高,但成像针对样品作用力较大,容易对样品表面形 测表 成划痕,或将样品碎片吸附在针尖上,适合 检测强度较高、结构 稳定的样品。 横向力模式:是接触模式的扩展技术,针尖压在样品表面扫描时,与起 伏力方向垂直的横向力使微悬臂探针左右扭曲,通过检测这种扭 曲,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 原子力显微镜专业模块:   该模块包含原子力显微镜轻敲模式和相移模式。 轻敲模式:在扫描过程中微悬臂被压电驱动器激发到共振振荡状态,样 品表面的起伏使微悬臂探 针的振幅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得到样品 的表面形貌。 由于该模式下,针尖随着悬臂的振荡,极其短暂地对样品进行“敲 击”,因此横向力引起的对样品的破坏几乎完全消失,适合检测粉体颗 粒、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易吸附的样品,但分辨率接触模式低。 相移模式:是轻敲模式的扩展技术,通过检测微悬臂实际 振动与其驱动信 号源的相位差的变化来成像。引起相移的因素很多,如样品的组分、 硬度、粘弹性、环境阻尼等。因此利用相移模式,可以在纳米尺度上 获得样品表面局域性质的丰富信息。 液相模式:(选配)配有液体池,工作时探针和样品都在液体环境中, 适用于生物样品 摩擦力显微镜模块: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模块中的横向力模式可以获得样品与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由于影响 横向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样品移动方向与针尖悬臂角度、样品晶格排列角度、摩擦力、台阶扭动、 粘弹性等,因此,如果能够基本确定其它因素,利用横向力模式可以对样品纳米级摩擦系数进行间接测 量,进行表面裂缝及粘弹性分析等。 摩擦力显微镜是用于定量评价极轻载荷下(10^-7—10^-9N)薄膜材料的摩擦学特性,通过对针 悬臂 尖及悬臂的力学特性准确标定,能够获取微观摩擦系数,为纳米摩擦学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我们独创的 对分模式扫描,可以准确标定针尖悬臂与扫描方向的90度角,以消除针尖放置角度的不准确和扫描器 误安装位置的差;通过设定正压力的变化范围,可以连续改变正压力, 几分钟内就可完成几小时才能 完成的测量过程,而且系统状态变化很小, 使得测量更准确;由于有4通道同步采集,在所有的力测量过程中,我们 可以同时采集到样品的起伏、针尖所受到的起伏力、横向力,可以准确 分析针尖的状态,为精确分析摩擦力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据。   磁力/静电力显微镜模块:   抬起模式:该工作模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普通原子力显微镜形貌成像一样,在探针与样品间 距1nm以内成像,然后,将探针抬起并一直保持相同距离,进行第二次扫描,该扫描过程可以对一些 相对微弱但作用程较长的作用力进行检测,如磁力或静电力。 磁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 -- MFM):控制磁性 探针在磁性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利用抬起模式进行二次成像,获得样 品纳米尺度局域上磁畴结构及分布图。 静电力显微镜(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 -- EFM): 控制导电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利用抬起模式二次成像,获得 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静电场分布图。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模块: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SPAM,Scanning Probe Acoustic Microscope)是将原子力显微镜与电声成 像技术相结合,采用声学成像模式,借用声波记录下物质的内部模样,建立了低频( 辨率(~10nm)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成像技术。其特点是能够获得反映材料亚表面纳米尺度结构的声 学像和性能的原位检测,克服了现有SPM只能获得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质的不足。迄今为止,反映材 料亚表面纳米尺度结构及有关物性的声学功能模式的SPM在国内外报道甚少。   样品定位辅助模块:   该模块包含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和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 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在计算机上成像,用于观察探针和样 品,放大80—600倍。 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计算机自动控制,配合 光学显微系统 进行精确样品移动和定位的装置。移动范围5mm*5mm,单步移动步长最小 85nm。   纳米加工模块:   SPM的纳米加工技术是纳米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常用的加工方法包括机械刻蚀、电致/场致刻 润笔 蚀、浸润笔(Dip-Pen Nano-lithography,DNP)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SPM针尖在样品表面准确移动, 与样 同时控制针尖-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就可完成所需的加工过程。 常用的移动方法包括矢量和点阵。矢量法通过矢量产生插件建立矢量数据文件,然后进行刻蚀。 使用这种方法,线条连续,刻蚀速度快,但矢量编辑较为麻烦。点阵法通过插件自动分析需要刻蚀的图 象,在样品上边扫描边刻蚀。这种方法不用编辑矢量,与原图像几乎不失真,但刻蚀速度慢,线条不连 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模块: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是一套完整的SPM模块化开发平台,简称“开发系统”。包括软件 板和 开发模硬件开发套件。如果您需要在已有的SPM功能上开发特殊要求的功能模块,就需要购买开发系 统。目前,离线软件开发模板我们都免费赠送,鼓励用户亲自开发,或者提出详细要求和算法,委托我 们为SPM定制1-2个特殊功能的处理插件,这都是免费的服务。 软硬件结合的特殊功能的SPM开发就要使用“开发系统”了。这套系统具体包括软件开发模板、硬件 扩展接口测试箱(硬件扩展实验板组)、硬件接口插件模板、开发手册。该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用户级 二次开发的方便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当然,您也可以购“开发系统”,然后提出IDEA,由我们来帮您 合作完成。 在您了解了各个功能模块后,您可以选型了,我们为了您搭建了四种机型,它们的外形都基本 一样,那是因为这样便于您今后无障碍模块化升级。 模块/型号 ZL STM-II 型 扫描隧道显微镜 ZLAFM-II型 原子力显微镜 ZLAFM-III型 扫描探针显微镜 ZL3000型扫 描探针显微镜 扫描隧道 显微镜模块         原子力显微镜 基础模块         原子力 显微镜 专业模块         摩擦力 显微镜模块     可选配    磁力/静电力 显微镜模块         样品定位 铺助模块   可选配     纳米 加工 模块   可选配 可选配 可选配 SPM通用平台 开发系统     可选配 可选配 扫描探针 声学模块     可选配 可选配 各功能模块介绍摘要: 1.扫描隧道显微镜只能检测 导电样品,因其有样品的局限性,所以通常作为教学仪器。 2.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没有导电性的要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AFM基础模块包括接触模式和横 向模式;AFM专业模块包括轻巧和相移模式。 3.接触模式AFM适合检测表面强度较高、结构稳定的样品。 4.横向力模式AFM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限上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 5.轻敲模式AFM适合检测粉体颗粒、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易吸附的样品,但分辨率比接 触模式较低。 6.相移模式AFM对不同组分材料的组分变化比较敏感。 7.磁力显微镜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磁畴结构及分布图。 8.静电力显微镜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静电场分布图。 9.样品定位辅助模块用于实现样品在毫米量级范围内以纳米精度搜寻定位。 10.纳米加工模块用于实现矢量刻蚀和图形刻蚀方法的纳米加工。 11.如需开发特殊功能SPM,需要购买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 配置/型号 ZL STM-II ZL AFM-I ZL AFM-II ZL AFM-III ZL 3000 主机 可扩展式电子学控制机箱 多模式扫描探针显微镜组合式探头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接触/横向力 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 轻敲/相移 模式 摩擦力显微镜 磁力/静电力显微镜 针尖粗调/自动趋近机构 扫描器(单一多量程自适应扫描器不更换技术) 针尖架 扫描隧道模式针尖架 原子力基础模式针尖架 原子力专业模式针尖架 磁力模式针尖架 静电力模式针尖架 组合式纳米级减振系统 1个 包含 包含 包含 包含 包含                     1套 6μm 6μm 50μm 50μm 100μm 1个 2个 3个 5个 1个       1套 软件 系统   在线控制软件 1套 离线图像处理/分析软件 离线软件开发模板 摩擦力分析软件         网络实验室远程控制软件       培训课件/实验教材/科普教材/说明书光盘   附件 标准样品 1套 样品载片 5片 5片 10片 10片 15片 STM探针 Pt-Ir 20 20cm   20cm AFM接触/横向力/摩擦力模式探针(进口)   10枚 AFM轻敲/相移模式探针(进口)       10枚 MFM磁力探针(进口)         5枚 EFM导电探针(进口) 5枚 专用工具(镊子、针尖剪刀、玻璃皿 等) 1套 样品 定位 模块 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 可选配 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     纳米加工模块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        什么是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SPM)? SPM是一个大的种类,目前,SPM家族中已经产生了二三十种显微镜,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原子 (力显微镜(AFM)、磁力显微镜(MFM)、静电力显微镜(EFM)、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等。 SPM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微观或介观范围的各种物理特性,通过原子线度的极细探针在被研 究物质的表 面上方扫描时检测探针—样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得到被研究物质的表面特性,不同类型的SPM之间 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针尖特性及其相应的针尖----样品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   扫描隧道显微镜模块:   STM(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的简称)的工作原理来源于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原理。 当金属探针在与导电样品非常接近时(小于1nm),控制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检测探针与样 品间隧道电流的变化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I-Z、I-V曲线等其它特性。 由于要在探针和样品间产生并传输隧道电流,所以只能检测导电 样品。   什么是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 AFM)? AFM是SPM最重要的发展。它控制一个微悬臂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当探针在与样品非 常接近时(小于1nm),由于两者间原子的相互作用力,使对微弱力极敏感的微悬臂发生偏转,再 通过光杠杆作用将微小偏转放大,用四象限光电探测器检测,以获取样品表面形貌和其它物理、化 学特性。AFM按照其成像模式和检测信号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适用于不同性质的材料. 样品。 由于AFM对样品没有导电性的要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弥补了STM只能观察导电样品的不足。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模块:   该模块包含原子力显微镜接触模式和横向力模式。 模式 接触模式:微悬臂探针紧压样品表面,扫描过程中与样品保持接触。该 时探 模式分辨率较高,但成像针对样品作用力较大,容易对样品表面形 测表 成划痕,或将样品碎片吸附在针尖上,适合 检测强度较高、结构 稳定的样品。 横向力模式:是接触模式的扩展技术,针尖压在样品表面扫描时,与起 伏力方向垂直的横向力使微悬臂探针左右扭曲,通过检测这种扭 曲,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 原子力显微镜专业模块:   该模块包含原子力显微镜轻敲模式和相移模式。 轻敲模式:在扫描过程中微悬臂被压电驱动器激发到共振振荡状态,样 品表面的起伏使微悬臂探 针的振幅产生相应变化,从而得到样品 的表面形貌。 由于该模式下,针尖随着悬臂的振荡,极其短暂地对样品进行“敲 击”,因此横向力引起的对样品的破坏几乎完全消失,适合检测粉体颗 粒、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易吸附的样品,但分辨率接触模式低。 相移模式:是轻敲模式的扩展技术,通过检测微悬臂实际 振动与其驱动信 号源的相位差的变化来成像。引起相移的因素很多,如样品的组分、 硬度、粘弹性、环境阻尼等。因此利用相移模式,可以在纳米尺度上 获得样品表面局域性质的丰富信息。 液相模式:(选配)配有液体池,工作时探针和样品都在液体环境中, 适用于生物样品 摩擦力显微镜模块:   原子力显微镜基础模块中的横向力模式可以获得样品与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由于影响 横向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样品移动方向与针尖悬臂角度、样品晶格排列角度、摩擦力、台阶扭动、 粘弹性等,因此,如果能够基本确定其它因素,利用横向力模式可以对样品纳米级摩擦系数进行间接测 量,进行表面裂缝及粘弹性分析等。 摩擦力显微镜是用于定量评价极轻载荷下(10^-7—10^-9N)薄膜材料的摩擦学特性,通过对针 悬臂 尖及悬臂的力学特性准确标定,能够获取微观摩擦系数,为纳米摩擦学研究提供依据。利用我们独创的 对分模式扫描,可以准确标定针尖悬臂与扫描方向的90度角,以消除针尖放置角度的不准确和扫描器 误安装位置的差;通过设定正压力的变化范围,可以连续改变正压力, 几分钟内就可完成几小时才能 完成的测量过程,而且系统状态变化很小, 使得测量更准确;由于有4通道同步采集,在所有的力测量过程中,我们 可以同时采集到样品的起伏、针尖所受到的起伏力、横向力,可以准确 分析针尖的状态,为精确分析摩擦力提供了更为详实的数据。   磁力/静电力显微镜模块:   抬起模式:该工作模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普通原子力显微镜形貌成像一样,在探针与样品间 距1nm以内成像,然后,将探针抬起并一直保持相同距离,进行第二次扫描,该扫描过程可以对一些 相对微弱但作用程较长的作用力进行检测,如磁力或静电力。 磁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 -- MFM):控制磁性 探针在磁性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利用抬起模式进行二次成像,获得样 品纳米尺度局域上磁畴结构及分布图。 静电力显微镜(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 -- EFM): 控制导电探针在样品表面进行逐行扫描,利用抬起模式二次成像,获得 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静电场分布图。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模块: 扫描探针声学显微镜(SPAM,Scanning Probe Acoustic Microscope)是将原子力显微镜与电声成 像技术相结合,采用声学成像模式,借用声波记录下物质的内部模样,建立了低频( 辨率(~10nm)扫描探针声学显微成像技术。其特点是能够获得反映材料亚表面纳米尺度结构的声 学像和性能的原位检测,克服了现有SPM只能获得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质的不足。迄今为止,反映材 料亚表面纳米尺度结构及有关物性的声学功能模式的SPM在国内外报道甚少。   样品定位辅助模块:   该模块包含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和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 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在计算机上成像,用于观察探针和样 品,放大80—600倍。 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计算机自动控制,配合 光学显微系统 进行精确样品移动和定位的装置。移动范围5mm*5mm,单步移动步长最小 85nm。   纳米加工模块:   SPM的纳米加工技术是纳米科技的核心技术之一,常用的加工方法包括机械刻蚀、电致/场致刻 润笔 蚀、浸润笔(Dip-Pen Nano-lithography,DNP)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SPM针尖在样品表面准确移动, 与样 同时控制针尖-样品间的相互作用,就可完成所需的加工过程。 常用的移动方法包括矢量和点阵。矢量法通过矢量产生插件建立矢量数据文件,然后进行刻蚀。 使用这种方法,线条连续,刻蚀速度快,但矢量编辑较为麻烦。点阵法通过插件自动分析需要刻蚀的图 象,在样品上边扫描边刻蚀。这种方法不用编辑矢量,与原图像几乎不失真,但刻蚀速度慢,线条不连 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模块: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是一套完整的SPM模块化开发平台,简称“开发系统”。包括软件 板和 开发模硬件开发套件。如果您需要在已有的SPM功能上开发特殊要求的功能模块,就需要购买开发系 统。目前,离线软件开发模板我们都免费赠送,鼓励用户亲自开发,或者提出详细要求和算法,委托我 们为SPM定制1-2个特殊功能的处理插件,这都是免费的服务。 软硬件结合的特殊功能的SPM开发就要使用“开发系统”了。这套系统具体包括软件开发模板、硬件 扩展接口测试箱(硬件扩展实验板组)、硬件接口插件模板、开发手册。该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用户级 二次开发的方便性、可行性和可靠性。当然,您也可以购“开发系统”,然后提出IDEA,由我们来帮您 合作完成。 在您了解了各个功能模块后,您可以选型了,我们为了您搭建了四种机型,它们的外形都基本 一样,那是因为这样便于您今后无障碍模块化升级。 模块/型号 ZL STM-II 型 扫描隧道显微镜 ZLAFM-II型 原子力显微镜 ZLAFM-III型 扫描探针显微镜 ZL3000型扫 描探针显微镜 扫描隧道 显微镜模块         原子力显微镜 基础模块         原子力 显微镜 专业模块         摩擦力 显微镜模块     可选配    磁力/静电力 显微镜模块         样品定位 铺助模块   可选配     纳米 加工 模块   可选配 可选配 可选配 SPM通用平台 开发系统     可选配 可选配 扫描探针 声学模块     可选配 可选配 各功能模块介绍摘要: 1.扫描隧道显微镜只能检测 导电样品,因其有样品的局限性,所以通常作为教学仪器。 2.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没有导电性的要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AFM基础模块包括接触模式和横 向模式;AFM专业模块包括轻巧和相移模式。 3.接触模式AFM适合检测表面强度较高、结构稳定的样品。 4.横向力模式AFM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限上探针的横向作用力分布图。 5.轻敲模式AFM适合检测粉体颗粒、生物样品及其它柔软、易碎、易吸附的样品,但分辨率比接 触模式较低。 6.相移模式AFM对不同组分材料的组分变化比较敏感。 7.磁力显微镜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磁畴结构及分布图。 8.静电力显微镜可以获得样品纳米尺度局域上静电场分布图。 9.样品定位辅助模块用于实现样品在毫米量级范围内以纳米精度搜寻定位。 10.纳米加工模块用于实现矢量刻蚀和图形刻蚀方法的纳米加工。 11.如需开发特殊功能SPM,需要购买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 配置/型号 ZL STM-II ZL AFM-I ZL AFM-II ZL AFM-III ZL 3000 主机 可扩展式电子学控制机箱 多模式扫描探针显微镜组合式探头 扫描隧道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接触/横向力 模式 原子力显微镜 轻敲/相移 模式 摩擦力显微镜 磁力/静电力显微镜 针尖粗调/自动趋近机构 扫描器(单一多量程自适应扫描器不更换技术) 针尖架 扫描隧道模式针尖架 原子力基础模式针尖架 原子力专业模式针尖架 磁力模式针尖架 静电力模式针尖架 组合式纳米级减振系统 1个 包含 包含 包含 包含 包含                     1套 6μm 6μm 50μm 50μm 100μm 1个 2个 3个 5个 1个       1套 软件 系统   在线控制软件 1套 离线图像处理/分析软件 离线软件开发模板 摩擦力分析软件         网络实验室远程控制软件       培训课件/实验教材/科普教材/说明书光盘   附件 标准样品 1套 样品载片 5片 5片 10片 10片 15片 STM探针 Pt-Ir 20 20cm   20cm AFM接触/横向力/摩擦力模式探针(进口)   10枚 AFM轻敲/相移模式探针(进口)       10枚 MFM磁力探针(进口)         5枚 EFM导电探针(进口) 5枚 专用工具(镊子、针尖剪刀、玻璃皿 等) 1套 样品 定位 模块 高分辨CCD光学显微系统 可选配 高精度电控样品移动平台     纳米加工模块 SPM通用平台开放式开发系统      

新品

2008.12.27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系列试验机技术资料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建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建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WALTERBAI AG lfv 系列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系统 用途广泛 功能齐全 用于静动态试验的液压伺服系统 做到对力运用自如才是LFV LFV-HH 材料试验系统 HH 的优势 灵活性,无论是研究新材料的断裂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压缩特性,还是仅仅进行常规试验, LFV-HH 材料试验系统均可满足需求。 超值 HH 测试系统配备的DIONpro 控制器专为单通道材料和零件试验而设计。专用于单通道并融合了最新技术,DIONpro 控制器在液压伺服试验控制中展现无与伦比的价值。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用户只需根据实际需要来配置各项功能。 软件和附件 LFVHH材料测试系统提供大量适用特别要求的软件选项。 LFV也提供极其丰富的附件来为用户量身定制试验系统。 精确性 集成化作动缸,大刚度小质量横梁与经特殊设计的力传感器相结合,使系统具备极佳的轴向和侧向刚度。高精度加工立柱,原厂装配和激光对中保证了载荷框架同轴精确度。 精加工作动缸活塞杆和集成式装配进一步确保了同轴度。 LFV 的高度集成特性可以帮助用户轻松获取材料和零件的相关力学性能信息。 极其丰富的载荷框架,控制器和附件选项便于用户根据具体要求来配置试验系统。 DIONpro 控制器直观的图形化界面便于用户设置和运行试验而无需学习各种复杂代码或强记控制面板上无数按钮功能。您可以化最少的时间创建试验而把更多的时间化在关注试验的运行上。此外,因为控制器的软件驱动特性,只要通过软件升级即可方便而经济地增添新功能。 DIONpro控制器配备有大量可选功能软件包。包括MPT,TestWork4和其他多种特殊功 能软件包。这些功能软件确保试验连续性,重复性和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这 本册子重点介绍了DIONpro系统主要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其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精确度。 Lfv- HH Material Test System Model HH 载荷高刚性框架 远程站台控制 􀂾 装载试件 􀂾 液压控制 􀂾 DDC伺服控制 􀂾 数据采集 􀂾 函数发生器 􀂾 极限监测 􀂾 数字I/O 􀂾 信号调理 􀂾 伺服阀驱动 􀂾 信号读出 适用于任何材料和零件试验,高度灵活性 疲劳寿命S-N研究LFV-HH几乎可以针对任何材料进行疲劳寿命研究,从钛合金,陶瓷到塑料。刚性框架设计,集成式作动缸和高,精度激光对中大大,减少了因弯曲应变,而产生的误差,而如需进行高周(HCF),低周(LCF)疲劳试验,LFV的周期疲劳试验软件可以为您节省时间并显著提高试验效率。该软件包含多种试验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地执行ASTM E606室温,恒温低周试验,E466高周标准试验。此外,高级LCF试验支持由低周到载荷控制HCF的转换,这样在采集到临界LCF数据后即可快速运行试验直至失效。对于非标试验,用户可通过MPT多功能试验软件定制试验程序。DION-Star数字控制算法和取得专利的LFV夹具则保证了加载的一致性和试验结果的重复性。 裂纹扩展和断裂力学研究 HH系统适于进行裂纹扩展和断裂力学特性研究。 宽大的试验空间可以容纳多种尺寸的试件。丰富多选的LFV夹头,弯曲夹具,COD规和引伸仪则确保LFV为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提供两种应用软件。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软件可以精确测量裂纹扩展速率。用户可以选择ΔK控制,柔度法和目测法来测量裂纹长度。断裂韧性软件包提供了ASTM E399 KIC,K-R曲线,JIC标准试验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试件设置预裂纹。在预裂和试验执行过程中还可灵活改变参数。精确的试验控制和数据采集。 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 在LFVHH系统上可以进行拉伸,压缩,弯曲等静态试验,以及蠕变和疲劳试验。所有这些试验都可以在载荷控制,应变控制(使LFV Tes软件包可快速高效地进行静态试验。在软件的定义页面中可改变试验流程以创建新试验。内置计算库包含了符合大多数ASTM,DIN,ISO标准试验的计算公式,用户也可自行创建。通过内置的图形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选择数据显示方式,输入对弹性模量,屈服以及断裂等计算特性的判断。用引伸仪作为控制设备)和位移控制模式下运行。如配备小载荷传感器,系统即可精确测试软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此外,液压伺服高速作动缸可完成大范围的应变速率控制试验。 沥青,土壤和岩土力学试验 LFVHH系统可对用于道路和机场建设的沥青和土壤材料进行精确的特性评估。无论是研究还是用于生产,都可以通过HH快速获得可选配附件有:试验夹具,传感器,三轴向传感器和环境箱等。此系统还可以测试土壤和沥青混合物的弹性模量和蠕变特性。 极限环境测试 LFV为苛刻环境下的试验也提供了一整套附件供选用。高温炉,配上高温夹头和引伸仪,便可在高达1600摄氏度高温下做拉伸试验。这款新型的无论是标准试验还是特殊要求的试验,都可以在HH材料试验系统上配置夹头,夹具,引伸仪,高温炉,力传感器以及其它环境控制和感应设备等各类附件,LFV具有丰富的经验根据用户的试验要求为您选配这些附件,以使其与整个系统集成在一起。 高温炉在加热试件同时不会加热夹头。因而大大加快试验进程。零部件测试HH系统可针对多种零部件进行疲劳和耐久性测试,如开关,接头,医用植入材料,汽车部件,紧固件,弹簧,应用工具,运动器材等。与机械和HH系统对静动态载荷均可进行幅值控制。 W+B LFV 控制系统 便捷的数据获取和信息共享Windows操作系统简化了数据共享,便与将DIONpro系统整合在计算机网络中。 数据完整性DIONpro系统的标定功能可使系统传感器标定后达到甚至超越各种国际标准。如ASTM E4和E83,ISO9513和7500,BS 3846和1610,DIN 51 301和51 307,并提供需要的可追溯性。 LFV公司的力学测量及模拟部门通过ISO9001认证。 LFV的控制器和软件包也是根据ISO9001规范设计和制造的。 DIONpro自诊断工具可查出DIONpro系统的硬件问题。 DIONpro控制系统是一种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单站单通道控制器。它是多种材料和零件试验的理想之选,适合不同层次用户需要。 使用DIONpro控制系统,在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即可轻松定义设置试验。操作平台为微软视窗NT系统。 DIONpro由三大部分组成: DIONpro系统软件 DIONpro远程控制站台 DIONpro数字控制器 软件是DIONpro系统的核心。通过一系列菜单,DIONpro主窗口提供试验设置所需的控制选择。这些控制窗口包括:分配传感器,设定极限,传感器清零,以及设置误差极限和调节参数等。 精确测试控制 DIONpro可以与自适应补偿技术和稳定系统调谐相结合以精确控制试验进程。这也意味着,哪怕试验结束时试件特性已改变,试验也可以达到设定的理想值。 LFV提供多种自适应补偿器。如峰谷值/平均值控制,幅相控制,静态零步调,自适应反控制等。 DIONpro控制器可选配多种应用软件包,包括: 高低周疲劳 疲劳裂纹扩展 断裂强度) 静态试验软件 这些紧密集成的软件便于运行标准试验, 并可确保试验的一致性,可重复性以及试 验结果精确性。 DIONpro远程站台控制面板(选配) DIONpro远程站台控制面板可安装在载荷框架侧面或采用支架安装,为加装试件提供必要的方便控制。除液压控制和自锁指示灯外,还包括试验运行/停止/保持;显示屏和功能键;作动缸位置控制旋钮。试件一旦安装完毕,可通过计算机或远程站台控制面板的功能健对传感器清零。 快速试验结果 DIONpro控制器实时执行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高速闭环控制,数采,函数发生和传感器调理。 DIONpro控制器有自己独立的处理系统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来控制测试系统。因计算机只是将运行代码下载到数字控制器中里,所以只需通过升级软件即可为控制器增添新功能。 数字控制器总线匣安装所有控制功能模块。所有模块都是即插型的,配置时十分方便。控制器最多可容纳6个模块。每一个控制通道均需要伺服阀驱动模块。其余插槽可配置通用数字调理板(DUCs)和模拟输入板。典型的配置包含一块伺服阀驱动板,两块通用数字调理板(位移和载荷传感器),其余三个子板插槽可配置DUCs和模拟输入。每个模拟输入模块可外接6个通道作为控制或数采. LFV 材料测试满足CE安全法规标准 LFV 计量实验室通过欧盟实验室认证协会的 ISO 认定。 LFV –HH型载荷框架总成 LFV型载荷框架总成是LFV超过40年设计精华之体现,在材料和零件测试中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性。 准确性 一体式作动缸设计,低质量高刚度横梁和特别设计的力传感器保证了载荷框架的轴向和测向超高刚度。 高精度加工的立柱,原厂装配和激光对中保证了载荷框架同轴精确度。 LFV载荷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小滞环和长寿命特性。 LVDT位移传感器与作动缸同轴安装保证位移测量的精确度。 性能 低质量横梁和高刚度载荷框架元件降低了框架偏移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LFV液压伺服阀提供最高的响应和最精确的控制。有多种流量以供选择。带蓄能器的液压分油器改善作动缸响应特性,有多种配置可选用,在系统调节时提供平滑的低压至高压转换以提供精确 控制。 高刚度载荷框架和超低摩擦作动缸提供最高的试验控制和分辨率,使系统适于动静态试验。 只要正确操作保养设备,载荷框架系统可提供长时间的可靠服务。 灵活性 液压提升和液压锁可随意调节横梁位置。提升和锁紧控制器可放在任意需要的位置。 载荷框架安装无需特别地基。选择不同作动缸行程,载荷范围,伺服阀和液压特性的组合可对载荷框架 进行配置以满足试验要求。所有LFV载荷框架都为疲劳级设计,寿命可至无限。在动态试验中,静态试验的高度精确性同样可以在此实现。3微米回油过滤专为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LFV- 机器构件组成 LFV –HH载荷框架选配项目 气囊式振动隔离 对中调整夹具 加长型立柱 静液润滑轴承 作动缸防扭装置 低载荷传感器 低载荷作动缸/高刚度载荷 液压提升和锁紧 横梁可方便定位,且有快速 横梁自锁装置 作动缸分油器 提供两个相同或不同尺寸伺服阀安装位置直接安装于作动缸上,以获取最高频响和最精确控制 紧耦合蓄能器安装,降低压力脉动以改善试验控制并和数据精确度 液压作动缸集成式基座安装,缩短载荷链以提高刚度,抗测向力好。 适用于多种载荷和行程范围 位移传感器同轴安装,确保测量精度。 隔震垫,降低外部振动 夹头和夹具(选配) LFV提供多种液压机械夹头和夹具以供选用。夹头控制器(选配)提供液压夹头和夹紧压力的手动控制 横梁 高共振频率高刚度,可实现精确位移测量,增强系统动态性能 载荷框架控制单元 横梁提升和液压锁控制 紧急制动按钮,快速切断液 载荷传感器 应变片式设计适用动静态试验多种载荷范围可供选择 对中夹具(选配) 数分钟内精确对中载荷链 立柱 高刚度实心钢柱,表面镀铬处理。 高精度加工确保载荷框架同轴度 walter+bai ag Prüfmaschinen - Testing Machines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ALTERBAI AG lfv 系列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系统 用途广泛 功能齐全 用于静动态试验的液压伺服系统 做到对力运用自如才是LFV LFV-HH 材料试验系统 HH 的优势 灵活性,无论是研究新材料的断裂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压缩特性,还是仅仅进行常规试验, LFV-HH 材料试验系统均可满足需求。 超值 HH 测试系统配备的DIONpro 控制器专为单通道材料和零件试验而设计。专用于单通道并融合了最新技术,DIONpro 控制器在液压伺服试验控制中展现无与伦比的价值。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用户只需根据实际需要来配置各项功能。 软件和附件 LFVHH材料测试系统提供大量适用特别要求的软件选项。 LFV也提供极其丰富的附件来为用户量身定制试验系统。 精确性 集成化作动缸,大刚度小质量横梁与经特殊设计的力传感器相结合,使系统具备极佳的轴向和侧向刚度。高精度加工立柱,原厂装配和激光对中保证了载荷框架同轴精确度。 精加工作动缸活塞杆和集成式装配进一步确保了同轴度。 LFV 的高度集成特性可以帮助用户轻松获取材料和零件的相关力学性能信息。 极其丰富的载荷框架,控制器和附件选项便于用户根据具体要求来配置试验系统。 DIONpro 控制器直观的图形化界面便于用户设置和运行试验而无需学习各种复杂代码或强记控制面板上无数按钮功能。您可以化最少的时间创建试验而把更多的时间化在关注试验的运行上。此外,因为控制器的软件驱动特性,只要通过软件升级即可方便而经济地增添新功能。 DIONpro控制器配备有大量可选功能软件包。包括MPT,TestWork4和其他多种特殊功 能软件包。这些功能软件确保试验连续性,重复性和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这 本册子重点介绍了DIONpro系统主要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其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精确度。 Lfv- HH Material Test System Model HH 载荷高刚性框架 远程站台控制 􀂾 装载试件 􀂾 液压控制 􀂾 DDC伺服控制 􀂾 数据采集 􀂾 函数发生器 􀂾 极限监测 􀂾 数字I/O 􀂾 信号调理 􀂾 伺服阀驱动 􀂾 信号读出 适用于任何材料和零件试验,高度灵活性 疲劳寿命S-N研究LFV-HH几乎可以针对任何材料进行疲劳寿命研究,从钛合金,陶瓷到塑料。刚性框架设计,集成式作动缸和高,精度激光对中大大,减少了因弯曲应变,而产生的误差,而如需进行高周(HCF),低周(LCF)疲劳试验,LFV的周期疲劳试验软件可以为您节省时间并显著提高试验效率。该软件包含多种试验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地执行ASTM E606室温,恒温低周试验,E466高周标准试验。此外,高级LCF试验支持由低周到载荷控制HCF的转换,这样在采集到临界LCF数据后即可快速运行试验直至失效。对于非标试验,用户可通过MPT多功能试验软件定制试验程序。DION-Star数字控制算法和取得专利的LFV夹具则保证了加载的一致性和试验结果的重复性。 裂纹扩展和断裂力学研究 HH系统适于进行裂纹扩展和断裂力学特性研究。 宽大的试验空间可以容纳多种尺寸的试件。丰富多选的LFV夹头,弯曲夹具,COD规和引伸仪则确保LFV为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提供两种应用软件。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软件可以精确测量裂纹扩展速率。用户可以选择ΔK控制,柔度法和目测法来测量裂纹长度。断裂韧性软件包提供了ASTM E399 KIC,K-R曲线,JIC标准试验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试件设置预裂纹。在预裂和试验执行过程中还可灵活改变参数。精确的试验控制和数据采集。 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 在LFVHH系统上可以进行拉伸,压缩,弯曲等静态试验,以及蠕变和疲劳试验。所有这些试验都可以在载荷控制,应变控制(使LFV Tes软件包可快速高效地进行静态试验。在软件的定义页面中可改变试验流程以创建新试验。内置计算库包含了符合大多数ASTM,DIN,ISO标准试验的计算公式,用户也可自行创建。通过内置的图形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选择数据显示方式,输入对弹性模量,屈服以及断裂等计算特性的判断。用引伸仪作为控制设备)和位移控制模式下运行。如配备小载荷传感器,系统即可精确测试软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此外,液压伺服高速作动缸可完成大范围的应变速率控制试验。 沥青,土壤和岩土力学试验 LFVHH系统可对用于道路和机场建设的沥青和土壤材料进行精确的特性评估。无论是研究还是用于生产,都可以通过HH快速获得可选配附件有:试验夹具,传感器,三轴向传感器和环境箱等。此系统还可以测试土壤和沥青混合物的弹性模量和蠕变特性。 极限环境测试 LFV为苛刻环境下的试验也提供了一整套附件供选用。高温炉,配上高温夹头和引伸仪,便可在高达1600摄氏度高温下做拉伸试验。这款新型的无论是标准试验还是特殊要求的试验,都可以在HH材料试验系统上配置夹头,夹具,引伸仪,高温炉,力传感器以及其它环境控制和感应设备等各类附件,LFV具有丰富的经验根据用户的试验要求为您选配这些附件,以使其与整个系统集成在一起。 高温炉在加热试件同时不会加热夹头。因而大大加快试验进程。零部件测试HH系统可针对多种零部件进行疲劳和耐久性测试,如开关,接头,医用植入材料,汽车部件,紧固件,弹簧,应用工具,运动器材等。与机械和HH系统对静动态载荷均可进行幅值控制。 W+B LFV 控制系统 便捷的数据获取和信息共享Windows操作系统简化了数据共享,便与将DIONpro系统整合在计算机网络中。 数据完整性DIONpro系统的标定功能可使系统传感器标定后达到甚至超越各种国际标准。如ASTM E4和E83,ISO9513和7500,BS 3846和1610,DIN 51 301和51 307,并提供需要的可追溯性。 LFV公司的力学测量及模拟部门通过ISO9001认证。 LFV的控制器和软件包也是根据ISO9001规范设计和制造的。 DIONpro自诊断工具可查出DIONpro系统的硬件问题。 DIONpro控制系统是一种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单站单通道控制器。它是多种材料和零件试验的理想之选,适合不同层次用户需要。 使用DIONpro控制系统,在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即可轻松定义设置试验。操作平台为微软视窗NT系统。 DIONpro由三大部分组成: DIONpro系统软件 DIONpro远程控制站台 DIONpro数字控制器 软件是DIONpro系统的核心。通过一系列菜单,DIONpro主窗口提供试验设置所需的控制选择。这些控制窗口包括:分配传感器,设定极限,传感器清零,以及设置误差极限和调节参数等。 精确测试控制 DIONpro可以与自适应补偿技术和稳定系统调谐相结合以精确控制试验进程。这也意味着,哪怕试验结束时试件特性已改变,试验也可以达到设定的理想值。 LFV提供多种自适应补偿器。如峰谷值/平均值控制,幅相控制,静态零步调,自适应反控制等。 DIONpro控制器可选配多种应用软件包,包括: 高低周疲劳 疲劳裂纹扩展 断裂强度) 静态试验软件 这些紧密集成的软件便于运行标准试验, 并可确保试验的一致性,可重复性以及试 验结果精确性。 DIONpro远程站台控制面板(选配) DIONpro远程站台控制面板可安装在载荷框架侧面或采用支架安装,为加装试件提供必要的方便控制。除液压控制和自锁指示灯外,还包括试验运行/停止/保持;显示屏和功能键;作动缸位置控制旋钮。试件一旦安装完毕,可通过计算机或远程站台控制面板的功能健对传感器清零。 快速试验结果 DIONpro控制器实时执行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高速闭环控制,数采,函数发生和传感器调理。 DIONpro控制器有自己独立的处理系统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来控制测试系统。因计算机只是将运行代码下载到数字控制器中里,所以只需通过升级软件即可为控制器增添新功能。 数字控制器总线匣安装所有控制功能模块。所有模块都是即插型的,配置时十分方便。控制器最多可容纳6个模块。每一个控制通道均需要伺服阀驱动模块。其余插槽可配置通用数字调理板(DUCs)和模拟输入板。典型的配置包含一块伺服阀驱动板,两块通用数字调理板(位移和载荷传感器),其余三个子板插槽可配置DUCs和模拟输入。每个模拟输入模块可外接6个通道作为控制或数采. LFV 材料测试满足CE安全法规标准 LFV 计量实验室通过欧盟实验室认证协会的 ISO 认定。 LFV –HH型载荷框架总成 LFV型载荷框架总成是LFV超过40年设计精华之体现,在材料和零件测试中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性。 准确性 一体式作动缸设计,低质量高刚度横梁和特别设计的力传感器保证了载荷框架的轴向和测向超高刚度。 高精度加工的立柱,原厂装配和激光对中保证了载荷框架同轴精确度。 LFV载荷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小滞环和长寿命特性。 LVDT位移传感器与作动缸同轴安装保证位移测量的精确度。 性能 低质量横梁和高刚度载荷框架元件降低了框架偏移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LFV液压伺服阀提供最高的响应和最精确的控制。有多种流量以供选择。带蓄能器的液压分油器改善作动缸响应特性,有多种配置可选用,在系统调节时提供平滑的低压至高压转换以提供精确 控制。 高刚度载荷框架和超低摩擦作动缸提供最高的试验控制和分辨率,使系统适于动静态试验。 只要正确操作保养设备,载荷框架系统可提供长时间的可靠服务。 灵活性 液压提升和液压锁可随意调节横梁位置。提升和锁紧控制器可放在任意需要的位置。 载荷框架安装无需特别地基。选择不同作动缸行程,载荷范围,伺服阀和液压特性的组合可对载荷框架 进行配置以满足试验要求。所有LFV载荷框架都为疲劳级设计,寿命可至无限。在动态试验中,静态试验的高度精确性同样可以在此实现。3微米回油过滤专为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LFV- 机器构件组成 LFV –HH载荷框架选配项目 气囊式振动隔离 对中调整夹具 加长型立柱 静液润滑轴承 作动缸防扭装置 低载荷传感器 低载荷作动缸/高刚度载荷 液压提升和锁紧 横梁可方便定位,且有快速 横梁自锁装置 作动缸分油器 提供两个相同或不同尺寸伺服阀安装位置直接安装于作动缸上,以获取最高频响和最精确控制 紧耦合蓄能器安装,降低压力脉动以改善试验控制并和数据精确度 液压作动缸集成式基座安装,缩短载荷链以提高刚度,抗测向力好。 适用于多种载荷和行程范围 位移传感器同轴安装,确保测量精度。 隔震垫,降低外部振动 夹头和夹具(选配) LFV提供多种液压机械夹头和夹具以供选用。夹头控制器(选配)提供液压夹头和夹紧压力的手动控制 横梁 高共振频率高刚度,可实现精确位移测量,增强系统动态性能 载荷框架控制单元 横梁提升和液压锁控制 紧急制动按钮,快速切断液 载荷传感器 应变片式设计适用动静态试验多种载荷范围可供选择 对中夹具(选配) 数分钟内精确对中载荷链 立柱 高刚度实心钢柱,表面镀铬处理。 高精度加工确保载荷框架同轴度 walter+bai ag Prüfmaschinen - Testing Machines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W+B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建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WALTERBAI AG lfv 系列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系统 用途广泛 功能齐全 用于静动态试验的液压伺服系统 做到对力运用自如才是LFV LFV-HH 材料试验系统 HH 的优势 灵活性,无论是研究新材料的断裂力学性能,复合材料的压缩特性,还是仅仅进行常规试验, LFV-HH 材料试验系统均可满足需求。 超值 HH 测试系统配备的DIONpro 控制器专为单通道材料和零件试验而设计。专用于单通道并融合了最新技术,DIONpro 控制器在液压伺服试验控制中展现无与伦比的价值。基于模块化设计理念用户只需根据实际需要来配置各项功能。 软件和附件 LFVHH材料测试系统提供大量适用特别要求的软件选项。 LFV也提供极其丰富的附件来为用户量身定制试验系统。 精确性 集成化作动缸,大刚度小质量横梁与经特殊设计的力传感器相结合,使系统具备极佳的轴向和侧向刚度。高精度加工立柱,原厂装配和激光对中保证了载荷框架同轴精确度。 精加工作动缸活塞杆和集成式装配进一步确保了同轴度。 LFV 的高度集成特性可以帮助用户轻松获取材料和零件的相关力学性能信息。 极其丰富的载荷框架,控制器和附件选项便于用户根据具体要求来配置试验系统。 DIONpro 控制器直观的图形化界面便于用户设置和运行试验而无需学习各种复杂代码或强记控制面板上无数按钮功能。您可以化最少的时间创建试验而把更多的时间化在关注试验的运行上。此外,因为控制器的软件驱动特性,只要通过软件升级即可方便而经济地增添新功能。 DIONpro控制器配备有大量可选功能软件包。包括MPT,TestWork4和其他多种特殊功 能软件包。这些功能软件确保试验连续性,重复性和试验结果的精确性。 这 本册子重点介绍了DIONpro系统主要组成部分,详细阐述了其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精确度。 Lfv- HH Material Test System Model HH 载荷高刚性框架 远程站台控制 􀂾 装载试件 􀂾 液压控制 􀂾 DDC伺服控制 􀂾 数据采集 􀂾 函数发生器 􀂾 极限监测 􀂾 数字I/O 􀂾 信号调理 􀂾 伺服阀驱动 􀂾 信号读出 适用于任何材料和零件试验,高度灵活性 疲劳寿命S-N研究LFV-HH几乎可以针对任何材料进行疲劳寿命研究,从钛合金,陶瓷到塑料。刚性框架设计,集成式作动缸和高,精度激光对中大大,减少了因弯曲应变,而产生的误差,而如需进行高周(HCF),低周(LCF)疲劳试验,LFV的周期疲劳试验软件可以为您节省时间并显著提高试验效率。该软件包含多种试验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地执行ASTM E606室温,恒温低周试验,E466高周标准试验。此外,高级LCF试验支持由低周到载荷控制HCF的转换,这样在采集到临界LCF数据后即可快速运行试验直至失效。对于非标试验,用户可通过MPT多功能试验软件定制试验程序。DION-Star数字控制算法和取得专利的LFV夹具则保证了加载的一致性和试验结果的重复性。 裂纹扩展和断裂力学研究 HH系统适于进行裂纹扩展和断裂力学特性研究。 宽大的试验空间可以容纳多种尺寸的试件。丰富多选的LFV夹头,弯曲夹具,COD规和引伸仪则确保LFV为疲劳裂纹扩展试验提供两种应用软件。疲劳裂纹扩展试验软件可以精确测量裂纹扩展速率。用户可以选择ΔK控制,柔度法和目测法来测量裂纹长度。断裂韧性软件包提供了ASTM E399 KIC,K-R曲线,JIC标准试验模板。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试件设置预裂纹。在预裂和试验执行过程中还可灵活改变参数。精确的试验控制和数据采集。 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 在LFVHH系统上可以进行拉伸,压缩,弯曲等静态试验,以及蠕变和疲劳试验。所有这些试验都可以在载荷控制,应变控制(使LFV Tes软件包可快速高效地进行静态试验。在软件的定义页面中可改变试验流程以创建新试验。内置计算库包含了符合大多数ASTM,DIN,ISO标准试验的计算公式,用户也可自行创建。通过内置的图形功能模块可以方便地选择数据显示方式,输入对弹性模量,屈服以及断裂等计算特性的判断。用引伸仪作为控制设备)和位移控制模式下运行。如配备小载荷传感器,系统即可精确测试软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此外,液压伺服高速作动缸可完成大范围的应变速率控制试验。 沥青,土壤和岩土力学试验 LFVHH系统可对用于道路和机场建设的沥青和土壤材料进行精确的特性评估。无论是研究还是用于生产,都可以通过HH快速获得可选配附件有:试验夹具,传感器,三轴向传感器和环境箱等。此系统还可以测试土壤和沥青混合物的弹性模量和蠕变特性。 极限环境测试 LFV为苛刻环境下的试验也提供了一整套附件供选用。高温炉,配上高温夹头和引伸仪,便可在高达1600摄氏度高温下做拉伸试验。这款新型的无论是标准试验还是特殊要求的试验,都可以在HH材料试验系统上配置夹头,夹具,引伸仪,高温炉,力传感器以及其它环境控制和感应设备等各类附件,LFV具有丰富的经验根据用户的试验要求为您选配这些附件,以使其与整个系统集成在一起。 高温炉在加热试件同时不会加热夹头。因而大大加快试验进程。零部件测试HH系统可针对多种零部件进行疲劳和耐久性测试,如开关,接头,医用植入材料,汽车部件,紧固件,弹簧,应用工具,运动器材等。与机械和HH系统对静动态载荷均可进行幅值控制。 W+B LFV 控制系统 便捷的数据获取和信息共享Windows操作系统简化了数据共享,便与将DIONpro系统整合在计算机网络中。 数据完整性DIONpro系统的标定功能可使系统传感器标定后达到甚至超越各种国际标准。如ASTM E4和E83,ISO9513和7500,BS 3846和1610,DIN 51 301和51 307,并提供需要的可追溯性。 LFV公司的力学测量及模拟部门通过ISO9001认证。 LFV的控制器和软件包也是根据ISO9001规范设计和制造的。 DIONpro自诊断工具可查出DIONpro系统的硬件问题。 DIONpro控制系统是一种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单站单通道控制器。它是多种材料和零件试验的理想之选,适合不同层次用户需要。 使用DIONpro控制系统,在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即可轻松定义设置试验。操作平台为微软视窗NT系统。 DIONpro由三大部分组成: DIONpro系统软件 DIONpro远程控制站台 DIONpro数字控制器 软件是DIONpro系统的核心。通过一系列菜单,DIONpro主窗口提供试验设置所需的控制选择。这些控制窗口包括:分配传感器,设定极限,传感器清零,以及设置误差极限和调节参数等。 精确测试控制 DIONpro可以与自适应补偿技术和稳定系统调谐相结合以精确控制试验进程。这也意味着,哪怕试验结束时试件特性已改变,试验也可以达到设定的理想值。 LFV提供多种自适应补偿器。如峰谷值/平均值控制,幅相控制,静态零步调,自适应反控制等。 DIONpro控制器可选配多种应用软件包,包括: 高低周疲劳 疲劳裂纹扩展 断裂强度) 静态试验软件 这些紧密集成的软件便于运行标准试验, 并可确保试验的一致性,可重复性以及试 验结果精确性。 DIONpro远程站台控制面板(选配) DIONpro远程站台控制面板可安装在载荷框架侧面或采用支架安装,为加装试件提供必要的方便控制。除液压控制和自锁指示灯外,还包括试验运行/停止/保持;显示屏和功能键;作动缸位置控制旋钮。试件一旦安装完毕,可通过计算机或远程站台控制面板的功能健对传感器清零。 快速试验结果 DIONpro控制器实时执行控制系统的功能,包括高速闭环控制,数采,函数发生和传感器调理。 DIONpro控制器有自己独立的处理系统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来控制测试系统。因计算机只是将运行代码下载到数字控制器中里,所以只需通过升级软件即可为控制器增添新功能。 数字控制器总线匣安装所有控制功能模块。所有模块都是即插型的,配置时十分方便。控制器最多可容纳6个模块。每一个控制通道均需要伺服阀驱动模块。其余插槽可配置通用数字调理板(DUCs)和模拟输入板。典型的配置包含一块伺服阀驱动板,两块通用数字调理板(位移和载荷传感器),其余三个子板插槽可配置DUCs和模拟输入。每个模拟输入模块可外接6个通道作为控制或数采. LFV 材料测试满足CE安全法规标准 LFV 计量实验室通过欧盟实验室认证协会的 ISO 认定。 LFV –HH型载荷框架总成 LFV型载荷框架总成是LFV超过40年设计精华之体现,在材料和零件测试中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性。 准确性 一体式作动缸设计,低质量高刚度横梁和特别设计的力传感器保证了载荷框架的轴向和测向超高刚度。 高精度加工的立柱,原厂装配和激光对中保证了载荷框架同轴精确度。 LFV载荷传感器具有高精度,小滞环和长寿命特性。 LVDT位移传感器与作动缸同轴安装保证位移测量的精确度。 性能 低质量横梁和高刚度载荷框架元件降低了框架偏移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LFV液压伺服阀提供最高的响应和最精确的控制。有多种流量以供选择。带蓄能器的液压分油器改善作动缸响应特性,有多种配置可选用,在系统调节时提供平滑的低压至高压转换以提供精确 控制。 高刚度载荷框架和超低摩擦作动缸提供最高的试验控制和分辨率,使系统适于动静态试验。 只要正确操作保养设备,载荷框架系统可提供长时间的可靠服务。 灵活性 液压提升和液压锁可随意调节横梁位置。提升和锁紧控制器可放在任意需要的位置。 载荷框架安装无需特别地基。选择不同作动缸行程,载荷范围,伺服阀和液压特性的组合可对载荷框架 进行配置以满足试验要求。所有LFV载荷框架都为疲劳级设计,寿命可至无限。在动态试验中,静态试验的高度精确性同样可以在此实现。3微米回油过滤专为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LFV- 机器构件组成 LFV –HH载荷框架选配项目 气囊式振动隔离 对中调整夹具 加长型立柱 静液润滑轴承 作动缸防扭装置 低载荷传感器 低载荷作动缸/高刚度载荷 液压提升和锁紧 横梁可方便定位,且有快速 横梁自锁装置 作动缸分油器 提供两个相同或不同尺寸伺服阀安装位置直接安装于作动缸上,以获取最高频响和最精确控制 紧耦合蓄能器安装,降低压力脉动以改善试验控制并和数据精确度 液压作动缸集成式基座安装,缩短载荷链以提高刚度,抗测向力好。 适用于多种载荷和行程范围 位移传感器同轴安装,确保测量精度。 隔震垫,降低外部振动 夹头和夹具(选配) LFV提供多种液压机械夹头和夹具以供选用。夹头控制器(选配)提供液压夹头和夹紧压力的手动控制 横梁 高共振频率高刚度,可实现精确位移测量,增强系统动态性能 载荷框架控制单元 横梁提升和液压锁控制 紧急制动按钮,快速切断液 载荷传感器 应变片式设计适用动静态试验多种载荷范围可供选择 对中夹具(选配) 数分钟内精确对中载荷链 立柱 高刚度实心钢柱,表面镀铬处理。 高精度加工确保载荷框架同轴度 walter+bai ag Prüfmaschinen - Testing Machines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新品

2008.12.27

Bearing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The Model BRG 3000 is a bench top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Friction Bearings-滑动轴承 and Bearing Assemblies-轴承组合件.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are a customized computer, monitor, keyboard, and the necessary circuitry for performing a test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User-friendly menu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rapidly become profici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is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based system. Standard features such as 2 serial ports, one parallel port, a diskette drive and a CD ROM drive are provided. 标准接口驱动系统 Test configurations are stored in memory and are retrievable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key, avoiding time consuming setups. Test results can be stored in memory or on a disk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other peripheral devi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储存处理和分析系统 Testing Capabilities 测试范围及能力 Both starting torque-启动扭距 and running torque-转速扭距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same system, the same tooling and in the same test cycle.  Bearing Contamination 轴承污染  Retainer Hang-up  Brinelled or Pitted Raceways  Poor Geometry  Structural Defects. 轴承构架缺陷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 Electronics: The electronic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a computer packaged in a desktop configu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Vibrac Specification CP 3000. This specification basically defines the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all Vibrac 3000 series instrumentation. 电子控制系统 Component Specific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list is contained in the CP 3000 specification. CP-3000部件说明  Pentium processor ( 2.8 GHz Minimum )  80 GB Hard Disk Drive ( Minimum )  1 Meg RAM ( Minimum )  3.5" Flexible Disk Drive  17" Flat Panel Monitor  101A Keyboard & Optical Mouse  Windows XP ® Software  1 Parallel Port  1 Serial Port  3000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Card 数据控制卡  3001 Test Head Drive Control Card Section 驱动控制卡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环境  Input Power: 115 VAC 60 HZ ( 220 VAC 50 HZ optional ) 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60 to 90 degrees F.  Humidity Environment: Up to 95 % non-condensing. Test Head: A Vibrac Model 9405A test head is the mechanical testing portion of the BRG 2000 Bearing Test System. This test head combines an Optical Torque Transducer光学扭距传感器, an Optical Encoder光编码器 and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the system to rotate the bearing at a constant and precise speed while measuring both torque and position. Torque Transducer: A Vibrac Mini Series Static torque transducer is used in this test head. 扭距传感器 The principal of operation for these torque transducers is pictured below. Standard Torque Transducers: The torque measuring capability of the test head can be changed by simply changing the transducer and then selecting it in the software window shown below. 标准扭距传感器软件系统显示 Torque Transducer Specifications: 扭距传感器规格说明 TQ Size Range (oz-in) Accuracy % Full Scale .05 0.0 - .05 +/- .5 .10 0.0 - .10 +/- .5 .20 0.0 - .20 +/- .5 .50 0.0 - .50 +/- .25 1.0 0.0 – 1.0 +/- .25 5.0 0.0 - 5.0 +/- .25 10.0 0.0 - 10.0 +/- .25 Note: Consult factory for other torque values. Optical Encoder: 光电编码器  Line Count: 9000  Accuracy: +/- .02 degrees. Drive Motor: 马达驱动系统 The system is supplied with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with a Speed Range of 0.5 to 10 RPM .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oftware Features The software for this is a Windows XP ® based software package. CrystalClear Front Panel The Front Panel is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software. This window is designed to look and 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Windows ® type programs. Pull–Down Menuing A menu bar provide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pull-down menus. Simple Programming For a start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For a runn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Customized End of Test Reports 实验报告 Select the desired engineering units for torque and position. Select the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ummary report. View the data and edit its format in a Windows Note Pad®. Produce hard copy on any Windows printer. Export all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o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duce strip charts of torque vs. position with the optionally supplied strip chart printer. Sample reports can be found here.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Performing A Test With the BRG 3000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a test. 按照程序操作系统软件说明 Selecting and Loading a Test Configuration In the Front Panel, shown below, select File. In the file menu select Load Configuration. In the load test configuration screen select the desired test configuration and then press Load. The software will now return the user to the front panel. Running A Test Press Zero to put the torque transducer in calibration. Load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in the supplied tooling and the press Start. That’s all it takes to perform a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ample Test Reports Here ar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e test report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BRG 3000 Bearing Tester. Summary Data Report实验数据报告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China  Sino-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SPT) Room 408, Caizhi Building 5 Changzh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jing 100089 China Phone: (8610) 88587586 Fax: (8610) 88587586 Email: Fli@cetr.com Website: www.spttek.com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The Model BRG 3000 is a bench top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Friction Bearings-滑动轴承 and Bearing Assemblies-轴承组合件.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are a customized computer, monitor, keyboard, and the necessary circuitry for performing a test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User-friendly menu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rapidly become profici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is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based system. Standard features such as 2 serial ports, one parallel port, a diskette drive and a CD ROM drive are provided. 标准接口驱动系统 Test configurations are stored in memory and are retrievable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key, avoiding time consuming setups. Test results can be stored in memory or on a disk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other peripheral devi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储存处理和分析系统 Testing Capabilities 测试范围及能力 Both starting torque-启动扭距 and running torque-转速扭距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same system, the same tooling and in the same test cycle.  Bearing Contamination 轴承污染  Retainer Hang-up  Brinelled or Pitted Raceways  Poor Geometry  Structural Defects. 轴承构架缺陷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 Electronics: The electronic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a computer packaged in a desktop configu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Vibrac Specification CP 3000. This specification basically defines the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all Vibrac 3000 series instrumentation. 电子控制系统 Component Specific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list is contained in the CP 3000 specification. CP-3000部件说明  Pentium processor ( 2.8 GHz Minimum )  80 GB Hard Disk Drive ( Minimum )  1 Meg RAM ( Minimum )  3.5" Flexible Disk Drive  17" Flat Panel Monitor  101A Keyboard & Optical Mouse  Windows XP ® Software  1 Parallel Port  1 Serial Port  3000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Card 数据控制卡  3001 Test Head Drive Control Card Section 驱动控制卡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环境  Input Power: 115 VAC 60 HZ ( 220 VAC 50 HZ optional ) 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60 to 90 degrees F.  Humidity Environment: Up to 95 % non-condensing. Test Head: A Vibrac Model 9405A test head is the mechanical testing portion of the BRG 2000 Bearing Test System. This test head combines an Optical Torque Transducer光学扭距传感器, an Optical Encoder光编码器 and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the system to rotate the bearing at a constant and precise speed while measuring both torque and position. Torque Transducer: A Vibrac Mini Series Static torque transducer is used in this test head. 扭距传感器 The principal of operation for these torque transducers is pictured below. Standard Torque Transducers: The torque measuring capability of the test head can be changed by simply changing the transducer and then selecting it in the software window shown below. 标准扭距传感器软件系统显示 Torque Transducer Specifications: 扭距传感器规格说明 TQ Size Range (oz-in) Accuracy % Full Scale .05 0.0 - .05 +/- .5 .10 0.0 - .10 +/- .5 .20 0.0 - .20 +/- .5 .50 0.0 - .50 +/- .25 1.0 0.0 – 1.0 +/- .25 5.0 0.0 - 5.0 +/- .25 10.0 0.0 - 10.0 +/- .25 Note: Consult factory for other torque values. Optical Encoder: 光电编码器  Line Count: 9000  Accuracy: +/- .02 degrees. Drive Motor: 马达驱动系统 The system is supplied with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with a Speed Range of 0.5 to 10 RPM .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oftware Features The software for this is a Windows XP ® based software package. CrystalClear Front Panel The Front Panel is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software. This window is designed to look and 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Windows ® type programs. Pull–Down Menuing A menu bar provide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pull-down menus. Simple Programming For a start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For a runn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Customized End of Test Reports 实验报告 Select the desired engineering units for torque and position. Select the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ummary report. View the data and edit its format in a Windows Note Pad®. Produce hard copy on any Windows printer. Export all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o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duce strip charts of torque vs. position with the optionally supplied strip chart printer. Sample reports can be found here.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Performing A Test With the BRG 3000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a test. 按照程序操作系统软件说明 Selecting and Loading a Test Configuration In the Front Panel, shown below, select File. In the file menu select Load Configuration. In the load test configuration screen select the desired test configuration and then press Load. The software will now return the user to the front panel. Running A Test Press Zero to put the torque transducer in calibration. Load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in the supplied tooling and the press Start. That’s all it takes to perform a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ample Test Reports Here ar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e test report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BRG 3000 Bearing Tester. Summary Data Report实验数据报告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China  Sino-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SPT) Room 408, Caizhi Building 5 Changzh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jing 100089 China Phone: (8610) 88587586 Fax: (8610) 88587586 Email: Fli@cetr.com Website: www.spttek.com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The Model BRG 3000 is a bench top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Friction Bearings-滑动轴承 and Bearing Assemblies-轴承组合件.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are a customized computer, monitor, keyboard, and the necessary circuitry for performing a test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User-friendly menu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rapidly become profici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is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based system. Standard features such as 2 serial ports, one parallel port, a diskette drive and a CD ROM drive are provided. 标准接口驱动系统 Test configurations are stored in memory and are retrievable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key, avoiding time consuming setups. Test results can be stored in memory or on a disk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other peripheral devi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储存处理和分析系统 Testing Capabilities 测试范围及能力 Both starting torque-启动扭距 and running torque-转速扭距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same system, the same tooling and in the same test cycle.  Bearing Contamination 轴承污染  Retainer Hang-up  Brinelled or Pitted Raceways  Poor Geometry  Structural Defects. 轴承构架缺陷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 Electronics: The electronic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a computer packaged in a desktop configu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Vibrac Specification CP 3000. This specification basically defines the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all Vibrac 3000 series instrumentation. 电子控制系统 Component Specific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list is contained in the CP 3000 specification. CP-3000部件说明  Pentium processor ( 2.8 GHz Minimum )  80 GB Hard Disk Drive ( Minimum )  1 Meg RAM ( Minimum )  3.5" Flexible Disk Drive  17" Flat Panel Monitor  101A Keyboard & Optical Mouse  Windows XP ® Software  1 Parallel Port  1 Serial Port  3000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Card 数据控制卡  3001 Test Head Drive Control Card Section 驱动控制卡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环境  Input Power: 115 VAC 60 HZ ( 220 VAC 50 HZ optional ) 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60 to 90 degrees F.  Humidity Environment: Up to 95 % non-condensing. Test Head: A Vibrac Model 9405A test head is the mechanical testing portion of the BRG 2000 Bearing Test System. This test head combines an Optical Torque Transducer光学扭距传感器, an Optical Encoder光编码器 and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the system to rotate the bearing at a constant and precise speed while measuring both torque and position. Torque Transducer: A Vibrac Mini Series Static torque transducer is used in this test head. 扭距传感器 The principal of operation for these torque transducers is pictured below. Standard Torque Transducers: The torque measuring capability of the test head can be changed by simply changing the transducer and then selecting it in the software window shown below. 标准扭距传感器软件系统显示 Torque Transducer Specifications: 扭距传感器规格说明 TQ Size Range (oz-in) Accuracy % Full Scale .05 0.0 - .05 +/- .5 .10 0.0 - .10 +/- .5 .20 0.0 - .20 +/- .5 .50 0.0 - .50 +/- .25 1.0 0.0 – 1.0 +/- .25 5.0 0.0 - 5.0 +/- .25 10.0 0.0 - 10.0 +/- .25 Note: Consult factory for other torque values. Optical Encoder: 光电编码器  Line Count: 9000  Accuracy: +/- .02 degrees. Drive Motor: 马达驱动系统 The system is supplied with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with a Speed Range of 0.5 to 10 RPM .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oftware Features The software for this is a Windows XP ® based software package. CrystalClear Front Panel The Front Panel is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software. This window is designed to look and 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Windows ® type programs. Pull–Down Menuing A menu bar provide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pull-down menus. Simple Programming For a start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For a runn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Customized End of Test Reports 实验报告 Select the desired engineering units for torque and position. Select the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ummary report. View the data and edit its format in a Windows Note Pad®. Produce hard copy on any Windows printer. Export all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o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duce strip charts of torque vs. position with the optionally supplied strip chart printer. Sample reports can be found here.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Performing A Test With the BRG 3000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a test. 按照程序操作系统软件说明 Selecting and Loading a Test Configuration In the Front Panel, shown below, select File. In the file menu select Load Configuration. In the load test configuration screen select the desired test configuration and then press Load. The software will now return the user to the front panel. Running A Test Press Zero to put the torque transducer in calibration. Load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in the supplied tooling and the press Start. That’s all it takes to perform a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ample Test Reports Here ar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e test report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BRG 3000 Bearing Tester. Summary Data Report实验数据报告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China  Sino-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SPT) Room 408, Caizhi Building 5 Changzh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jing 100089 China Phone: (8610) 88587586 Fax: (8610) 88587586 Email: Fli@cetr.com Website: www.spttek.com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The Model BRG 3000 is a bench top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Friction Bearings-滑动轴承 and Bearing Assemblies-轴承组合件.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are a customized computer, monitor, keyboard, and the necessary circuitry for performing a test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User-friendly menu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rapidly become profici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is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based system. Standard features such as 2 serial ports, one parallel port, a diskette drive and a CD ROM drive are provided. 标准接口驱动系统 Test configurations are stored in memory and are retrievable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key, avoiding time consuming setups. Test results can be stored in memory or on a disk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other peripheral devi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储存处理和分析系统 Testing Capabilities 测试范围及能力 Both starting torque-启动扭距 and running torque-转速扭距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same system, the same tooling and in the same test cycle.  Bearing Contamination 轴承污染  Retainer Hang-up  Brinelled or Pitted Raceways  Poor Geometry  Structural Defects. 轴承构架缺陷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 Electronics: The electronic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a computer packaged in a desktop configu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Vibrac Specification CP 3000. This specification basically defines the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all Vibrac 3000 series instrumentation. 电子控制系统 Component Specific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list is contained in the CP 3000 specification. CP-3000部件说明  Pentium processor ( 2.8 GHz Minimum )  80 GB Hard Disk Drive ( Minimum )  1 Meg RAM ( Minimum )  3.5" Flexible Disk Drive  17" Flat Panel Monitor  101A Keyboard & Optical Mouse  Windows XP ® Software  1 Parallel Port  1 Serial Port  3000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Card 数据控制卡  3001 Test Head Drive Control Card Section 驱动控制卡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环境  Input Power: 115 VAC 60 HZ ( 220 VAC 50 HZ optional ) 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60 to 90 degrees F.  Humidity Environment: Up to 95 % non-condensing. Test Head: A Vibrac Model 9405A test head is the mechanical testing portion of the BRG 2000 Bearing Test System. This test head combines an Optical Torque Transducer光学扭距传感器, an Optical Encoder光编码器 and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the system to rotate the bearing at a constant and precise speed while measuring both torque and position. Torque Transducer: A Vibrac Mini Series Static torque transducer is used in this test head. 扭距传感器 The principal of operation for these torque transducers is pictured below. Standard Torque Transducers: The torque measuring capability of the test head can be changed by simply changing the transducer and then selecting it in the software window shown below. 标准扭距传感器软件系统显示 Torque Transducer Specifications: 扭距传感器规格说明 TQ Size Range (oz-in) Accuracy % Full Scale .05 0.0 - .05 +/- .5 .10 0.0 - .10 +/- .5 .20 0.0 - .20 +/- .5 .50 0.0 - .50 +/- .25 1.0 0.0 – 1.0 +/- .25 5.0 0.0 - 5.0 +/- .25 10.0 0.0 - 10.0 +/- .25 Note: Consult factory for other torque values. Optical Encoder: 光电编码器  Line Count: 9000  Accuracy: +/- .02 degrees. Drive Motor: 马达驱动系统 The system is supplied with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with a Speed Range of 0.5 to 10 RPM .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oftware Features The software for this is a Windows XP ® based software package. CrystalClear Front Panel The Front Panel is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software. This window is designed to look and 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Windows ® type programs. Pull–Down Menuing A menu bar provide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pull-down menus. Simple Programming For a start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For a runn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Customized End of Test Reports 实验报告 Select the desired engineering units for torque and position. Select the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ummary report. View the data and edit its format in a Windows Note Pad®. Produce hard copy on any Windows printer. Export all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o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duce strip charts of torque vs. position with the optionally supplied strip chart printer. Sample reports can be found here.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Performing A Test With the BRG 3000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a test. 按照程序操作系统软件说明 Selecting and Loading a Test Configuration In the Front Panel, shown below, select File. In the file menu select Load Configuration. In the load test configuration screen select the desired test configuration and then press Load. The software will now return the user to the front panel. Running A Test Press Zero to put the torque transducer in calibration. Load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in the supplied tooling and the press Start. That’s all it takes to perform a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ample Test Reports Here ar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e test report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BRG 3000 Bearing Tester. Summary Data Report实验数据报告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China  Sino-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SPT) Room 408, Caizhi Building 5 Changzh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jing 100089 China Phone: (8610) 88587586 Fax: (8610) 88587586 Email: Fli@cetr.com Website: www.spttek.com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The Model BRG 3000 is a bench top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Friction Bearings-滑动轴承 and Bearing Assemblies-轴承组合件.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are a customized computer, monitor, keyboard, and the necessary circuitry for performing a test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User-friendly menu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rapidly become profici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is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based system. Standard features such as 2 serial ports, one parallel port, a diskette drive and a CD ROM drive are provided. 标准接口驱动系统 Test configurations are stored in memory and are retrievable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key, avoiding time consuming setups. Test results can be stored in memory or on a disk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other peripheral devi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储存处理和分析系统 Testing Capabilities 测试范围及能力 Both starting torque-启动扭距 and running torque-转速扭距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same system, the same tooling and in the same test cycle.  Bearing Contamination 轴承污染  Retainer Hang-up  Brinelled or Pitted Raceways  Poor Geometry  Structural Defects. 轴承构架缺陷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 Electronics: The electronic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a computer packaged in a desktop configu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Vibrac Specification CP 3000. This specification basically defines the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all Vibrac 3000 series instrumentation. 电子控制系统 Component Specific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list is contained in the CP 3000 specification. CP-3000部件说明  Pentium processor ( 2.8 GHz Minimum )  80 GB Hard Disk Drive ( Minimum )  1 Meg RAM ( Minimum )  3.5" Flexible Disk Drive  17" Flat Panel Monitor  101A Keyboard & Optical Mouse  Windows XP ® Software  1 Parallel Port  1 Serial Port  3000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Card 数据控制卡  3001 Test Head Drive Control Card Section 驱动控制卡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环境  Input Power: 115 VAC 60 HZ ( 220 VAC 50 HZ optional ) 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60 to 90 degrees F.  Humidity Environment: Up to 95 % non-condensing. Test Head: A Vibrac Model 9405A test head is the mechanical testing portion of the BRG 2000 Bearing Test System. This test head combines an Optical Torque Transducer光学扭距传感器, an Optical Encoder光编码器 and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the system to rotate the bearing at a constant and precise speed while measuring both torque and position. Torque Transducer: A Vibrac Mini Series Static torque transducer is used in this test head. 扭距传感器 The principal of operation for these torque transducers is pictured below. Standard Torque Transducers: The torque measuring capability of the test head can be changed by simply changing the transducer and then selecting it in the software window shown below. 标准扭距传感器软件系统显示 Torque Transducer Specifications: 扭距传感器规格说明 TQ Size Range (oz-in) Accuracy % Full Scale .05 0.0 - .05 +/- .5 .10 0.0 - .10 +/- .5 .20 0.0 - .20 +/- .5 .50 0.0 - .50 +/- .25 1.0 0.0 – 1.0 +/- .25 5.0 0.0 - 5.0 +/- .25 10.0 0.0 - 10.0 +/- .25 Note: Consult factory for other torque values. Optical Encoder: 光电编码器  Line Count: 9000  Accuracy: +/- .02 degrees. Drive Motor: 马达驱动系统 The system is supplied with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with a Speed Range of 0.5 to 10 RPM .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oftware Features The software for this is a Windows XP ® based software package. CrystalClear Front Panel The Front Panel is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software. This window is designed to look and 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Windows ® type programs. Pull–Down Menuing A menu bar provide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pull-down menus. Simple Programming For a start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For a runn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Customized End of Test Reports 实验报告 Select the desired engineering units for torque and position. Select the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ummary report. View the data and edit its format in a Windows Note Pad®. Produce hard copy on any Windows printer. Export all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o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duce strip charts of torque vs. position with the optionally supplied strip chart printer. Sample reports can be found here.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Performing A Test With the BRG 3000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a test. 按照程序操作系统软件说明 Selecting and Loading a Test Configuration In the Front Panel, shown below, select File. In the file menu select Load Configuration. In the load test configuration screen select the desired test configuration and then press Load. The software will now return the user to the front panel. Running A Test Press Zero to put the torque transducer in calibration. Load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in the supplied tooling and the press Start. That’s all it takes to perform a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ample Test Reports Here ar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e test report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BRG 3000 Bearing Tester. Summary Data Report实验数据报告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China  Sino-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SPT) Room 408, Caizhi Building 5 Changzh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jing 100089 China Phone: (8610) 88587586 Fax: (8610) 88587586 Email: Fli@cetr.com Website: www.spttek.com

新品

2008.12.26

WALTERBAI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大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大型疲劳试验机   电液疲劳大型试验机   600KN-30000KN疲劳试验机系统   6000KN-20MN拉扭疲劳试验机系统   1、液压侍服作动器   AG/AH 2-2000kN系列   用于静态,准动态,动态和高性能试验   这些作动器都可以双向提供荷载,等面积结构可以产生同等的轴向拉伸、压缩作用力。作动器上装备了高精度位移传感器,适合多种试验(从静态到动态),有很好的抗疲劳可靠性,精确性和可重复性。这些作动器都是多用途的,可以普遍用于各种液压伺服测试模式。   2、数字式多通道控制系统   型号:PCS 200 T   多通道控制系统用于静态和动态测试,最多可以同时控制4个作动器,可以满足各种高标准要求的测试要求。   3、液压能源组   型号:PAC/PAR   用于给各种液压伺服测试系统提供液压动力   标准的能源组最大流量为500 L/min,如需要更大流量请和W+B联系。   技术参数:   • 量程:0.2-2000kN   • 精度等级:ISO 7500-1标准0.5级   • 闭环回路控制方式:可以采用力、位移、应变或者外部控制方式   配置:   动、静态加载伺服加载系统及作动器;自动化控制及数据采集系统;动静态结构实验软件包;可移动式加载架;刚性反力基座;液压动力源;   备注: 备注: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测试系统进行量身定做 试验机技术发展 最早的静态试验机是机械式,如英国早在1880年已生产了杠杆重锤式材料试验机,在1908年又生产了螺母、螺杆加载的万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的雏形),这些试验机可进行材料的拉伸、压缩、弯曲和扭转等验,约在90年前,瑞士Amsler公司开发了液压万能试验机,这种试验机较机械式操作简便、输出力大、结构简单、体积紧凑,能完成材料的各种静态力学性能试验。 仅仅了解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破坏是因为疲劳破坏。根据国外统计,失效的机器零件中50%-90%为疲劳破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疲劳强度的研究。 疲劳问题的产生可追溯到19世纪初叶,产业革命以后,随着蒸汽机车和机动运载工具的发展以及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运动部件的破坏经常发生。破坏往往发生在零部件的截面突变处。破坏处的名义应力不高,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有时还低于屈服极限。 对疲劳现象首先系统研究的实验者是德国人A.Whler(沃勒),他自1847年起,在担任机车车辆厂厂长和机械厂厂长的23年中,对金属疲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1850年,德国人A.Whler(沃勒)设计了第一台用于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机(亦称A.Whler疲劳试验机),用来进行全尺寸机车车轴的疲劳试验。以后他又研制出多种型式的疲劳试验机,并首次用金属试样进行疲劳试验。他在1871年发表的论文中,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提出了S-N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确立了应力幅是疲劳破坏的决定因素,奠定了金属疲劳的基础。因此公认A.Whler(沃勒)是疲劳的奠基人,有“疲劳试验之父”之称。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Gerber W.(格伯)研究了平均应力对疲劳强度的影响,提出了Gerber抛物线方程,英国人Goodman J.(古德曼)提出了著名的简化直线—Goodman图。1884年Bauschinger J.(包辛格)在验证Whler疲劳试验时,发现了在循环载荷下弹性极限降低的“循环软化”现象,引入了应力—应变迟滞回线的概念。但他的工作当时人们并不重视,直到1952年Keuyon(柯杨)在做铜棒试验时才把它重新提出来,并命名为“包辛格效应”。 20世纪初叶,开始使用金相显微镜来研究疲劳机制。1903年Ewing J.A.(尤因)和Humfery J.C.W.(汉弗莱)在单晶格铝和多晶格铁上发现了循环应力产生的滑移痕迹,指出了疲劳变形是由于与单调变形相类似的滑移所产生。1910年Bairstow(拜尔斯托)研究了循环载荷下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测定了迟滞回线,建立了循环硬化与循环软化的概念;并且还进行了程序疲劳试验。在此时期,英国人Gough H.J.(高尔)在疲劳机制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进行了弯—扭复合疲劳试验,研究了弯—扭复合应力下的疲劳强度;并在伦敦出版了一本巨著《金属疲劳》。 1929年美国人Peterson R.E.(彼特逊)对尺寸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提出了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值。1929年—1930年英国人Haigh B.P.(海夫)对高强钢和软钢的不同缺口效应做了合理解释。 1945年美国人Miner M.A.(迈因纳)在对疲劳损伤积累问题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将Palmgren J.V.(帕姆格伦)1924年提出的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公式化,形成了著名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则(简称Miner法则)。在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CepeHceH C.A.(谢联先)还提出了常规疲劳的设计计算公式,奠定了常规疲劳设计的基础。 1952年美国国家航空管理局刘易斯研究所的Manson S.S.(曼森)和Coffin L.F.(科芬),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表达塑性应变与疲劳寿命关系的Manson—Coffin方程,奠定了低周疲劳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显微镜,给疲劳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纪元。 用概率统计方法处理疲劳试验数据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9年Weibull W.(威布尔)发表了对疲劳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的著名方法。1959年Pope J.A.(波普)指出疲劳寿命服从对数正态分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将统计学应用于疲劳试验和疲劳设计,1963年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上午E9委员会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发表了《疲劳试验与疲劳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南》(ASTM STP91A)一书。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出现了高速响应的永磁式力矩马达,5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已喷嘴挡板阀为先导级的电液伺服阀,使电液伺服系统成为当时响应最快,控制精度最高的伺服系统。1958年美国勃莱克布恩等公布了他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电液伺服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的相继问世,特别是以穆格为代表的采用干式力矩马达的级间力反馈的电液伺服阀的出现和各类电反馈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电液伺服阀的性能,电液伺服技术日臻成熟,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为武器和航空、航天自动控制以及一部分民用技术设备自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在此背景下随着电液伺服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于它既能进行动态的高低周疲劳试验、程序控制疲劳试验,也能进行静态的恒速率、恒应变、恒应力控制下的试验和各种常规的力学性能试验,还可进行断裂力学试验,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部分的振动和冲击试验,也可以对广义范围上材料或构件的疲劳寿命、裂纹扩展、断裂韧性性能测试、实际试件的安全性评价、工况模拟等,因此有着其它任何种类的试验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是国际疲劳界最推崇的材料试验设备。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研制出了能够模拟零部件服役载荷工况的随机疲劳试验机。20世纪70年代,国外已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电液伺服疲劳试验装置来进行随机疲劳试验。20世纪90年代,已经出现了上下位机结构的全数字的伺服控制器,闭环控制计算速率达到了6kHz,数据传输采用100Mb以太网卡(Ethernet),可以完成控制模式的平滑无扰切换、多通道的协调加载以及各种工况谱的实验室再现。 低周疲劳Manson—Coffin方程、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出现被国际疲劳研究界认为是疲劳研究的三大贡献,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由于采用了闭环控制技术,从而在试验中可以模拟实际使用工况,大大促进了疲劳试验的发展。 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 欧洲瑞士RUMUL+WB试验机集团公司 WWW.RUMUL.NET.CN 13581584194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LOXOFO@YAHOO.COM.CN

百态

2008.12.26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设备用途及总体要求 1.1. 设备名称: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2. 数量:1套 1.3. 用途:此系统适合各种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弯曲、扭转、高、低周、蠕变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如:接骨板、椎间融合器、膝关节、脊柱固定器、金属涂层、髋关节、髓内钉等的力学鉴定。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ISO国际标准,所有零部件和各种仪表的计量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SI)标准。 1.4. 设备的结构应保证有足够的动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高精度,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所选伺服系统执行组件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1.5. 设备必须具有国际上同行业近年内的先进设计、制造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专有技术)。 1.6. 设备必须具有质量的高可靠性,良好的操作性和维修性,能稳定的连续工作。 1.7. 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有关环保和安全标准。 1.8. 试样的测量,试验控制及数据存储、处理全部计算机化,并且数据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移动性。 1.9. 物理量单位制:测量值的单位设置要符合国际标准单位制。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并可互相转换。 2. 工作环境 环境要求:设备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条件。 电源条件:电压:220V/380V±10%,单相和三相。 频率:50Hz±2Hz。 环境条件:温度条件10~35℃,湿度条件10%~80%。 工作时间:设备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3. 设备主要技术规格及参数 *3.1. 轴向/扭向载荷能力: +/-25kN/+/-100Nm。 载荷测量精度: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位置测量精度:满程的0.5%。 座动器行程:+/-50mm。 座动器扭转范围:+/-130度。 3.2. 横梁位置控制:全行程液压升降、液压锁紧。 3.3.先进的控制性能包括: -控制方式:可选择位置、载荷/应变控制方式,并带幅值控制功能。 -动态响应自适应控制系统。以1KH频率连续更新PID参数,无需用户在PID调节时作参数设置,可自动补偿试样刚度。 -5KHz闭环控制速率。 -6个参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串行,并行及串级控制。 *-先进的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系统分辨率为19位,在满量程使用范围内免除了量程的人工转换。 -传感器的自动识别,自动标定。使机器自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具有100Hz到1000Hz范围内多种滤波器,提供了高精度,低漂移,低噪声性能。 -每个通道有32位分辨率1KHz的波形信号发生器,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半正弦波,半三角波,半方波,斜波,双斜波,梯形波。并可接受由计算机下载的或模拟输入获得的数字化驱动数据。 -各通道可以每秒5000点的数据经Hs488接口进行数据文件的数据回放。 -试样的保护功能,可选择适当的载荷使试样不破坏。 - 控制系统应具有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 3.4. 试验振动频率:0.01Hz~50Hz。 3.5. 带应变测量通道,所有传感器均具有自识别功能。 3.6. 量程 负荷、应变、位移,全量程标定,全量程使用。 4.功能要求 *4.1.使用功能 具备符合ASTM F 2077、ISO 14879、ASTM F 1717、ASTM F 1160、ISO 7206-4、ISO 7206-6、ISO 7206-8、ASTM F 1264、 ASTM F 382、ISO 9585标准的试验夹具及附件并能方便地进行上述标准中规定地各项生物力学试验。提供设备操作和维修专用工具;提供设备保修期后运行1年所需的备品备件。 4.2.控制系统主机应为DELL品牌、满足以下配置: CPU:P4、3.0GHz及以上; 内存:2GB及以上; 硬盘:120G及以上; 高性能显卡; 19″纯平液晶彩显;48X CD-RW并带可擦写光驱; 3.5英寸软驱、激光打印机; 鼠标及键盘。 4.3. 计算机闭环控制 4.3.1. 计算机测控系统应测控精确,能自检定/自调零/自动复位。 4.3.2. 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4.3.3. 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DSP技术进行数字处理。 4.3.4. 有自诊断及遇到故障时报警的功能,系统能在外界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保存数据及自我保护装置,过载保护、行程极限保护、温度保护等功能。 4.4.测力传感器 +/-25kN/100Nm。 抗过载力: 300%,抗侧向力:40%。 测量精度: 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 (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4.5油路分配器 每分钟>20升的油路分配器,带过滤器和储能器。 4.6伺服阀:每分钟10升(10升2个)。 *4.7. 液压动力源 液压泵站 一套,满足能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的要求。 包括:油泵,马达,油箱,热交换器和电器控制柜。 - 静音型:噪音58dB。 -带压力表和压力调节系统。 -采用2μm的过滤器。 -金属过滤芯可重复使用。 -PLC控制,可显示油温, 电机温度,过滤器状态等。 -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包括:油温过高,油面过低,油压过低,马达过流保护。 -带温度调节阀的热交换器。系统需冷却水。 -含液压油。 -一套3米长油管。 4.8.液压动力源冷水机 液压动力源冷却方式为循环水冷,供方提供冷水机,满足三台同样试验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却需要。 4.9 软件要求 -多周高/低周疲劳试验应用软件包; -静态软件包,有拉/压/弯曲试验程序; -软件应能实现上述所有标准中要求的各项试验,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5.设备附件、备件及技术资料 5.1. 标准配置(以下各项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 5.1.1. 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测试夹具及水浴。 5.1.2. ISO 14879膝关节测试夹具。 5.1.3. ASTM F 1717脊柱固定器测试夹具。 5.1.4 ASTM F 1160金属涂层剪切及弯曲疲劳测试夹具。 5.1.5 ISO 7206-4、ISO 7206-6髋关节测试夹具、水浴、试样安装标定器一套。 5.1.6 ASTM F 1264髓内钉及锁紧螺钉动静态性能测试夹具及水浴 ASTM F 382、ISO 9585 接骨板四点弯曲及疲劳性能测试夹具。 5.1.7.上述标准中需要配备水浴的,均需提供水浴。同时,需提供安装试样所需的附件及工具。 5.1.8循环泵和加热装置,最高温度50度,用于水浴的温度控制和循环。 5.1.9液压夹具 25kN/100Nm拉伸/扭转复合液压夹具,用于常温试验。 夹面尺寸:板材0-12.7mm,圆棒3-12.7mm 。 5.1.10可变标距引伸计,l套 -标距:12.5, 25, 50mm,应变量+/-40%, +/-20%, +/-10% -温度:-70-+200℃ 5.1.11. 提供相适应的安装工具及3000小时以上维护备件。 5.2. 技术资料 (光盘形式给出)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操作手册及必要维护手册、安装图及安装调试说明书、总体结构图、部件装配图、控制原理图、材料试验软件操作说明书、机械易损件图。以上资料提供二套,应在发货前三个月内寄出一套。 5.3. 提供出厂合格证明书和传感器标定证书各2份。 注:带*的指标为必须满足的指标。 13581584194 联系人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设备用途及总体要求 1.1. 设备名称: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2. 数量:1套 1.3. 用途:此系统适合各种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弯曲、扭转、高、低周、蠕变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如:接骨板、椎间融合器、膝关节、脊柱固定器、金属涂层、髋关节、髓内钉等的力学鉴定。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ISO国际标准,所有零部件和各种仪表的计量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SI)标准。 1.4. 设备的结构应保证有足够的动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高精度,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所选伺服系统执行组件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1.5. 设备必须具有国际上同行业近年内的先进设计、制造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专有技术)。 1.6. 设备必须具有质量的高可靠性,良好的操作性和维修性,能稳定的连续工作。 1.7. 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有关环保和安全标准。 1.8. 试样的测量,试验控制及数据存储、处理全部计算机化,并且数据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移动性。 1.9. 物理量单位制:测量值的单位设置要符合国际标准单位制。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并可互相转换。 2. 工作环境 环境要求:设备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条件。 电源条件:电压:220V/380V±10%,单相和三相。 频率:50Hz±2Hz。 环境条件:温度条件10~35℃,湿度条件10%~80%。 工作时间:设备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3. 设备主要技术规格及参数 *3.1. 轴向/扭向载荷能力: +/-25kN/+/-100Nm。 载荷测量精度: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位置测量精度:满程的0.5%。 座动器行程:+/-50mm。 座动器扭转范围:+/-130度。 3.2. 横梁位置控制:全行程液压升降、液压锁紧。 3.3.先进的控制性能包括: -控制方式:可选择位置、载荷/应变控制方式,并带幅值控制功能。 -动态响应自适应控制系统。以1KH频率连续更新PID参数,无需用户在PID调节时作参数设置,可自动补偿试样刚度。 -5KHz闭环控制速率。 -6个参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串行,并行及串级控制。 *-先进的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系统分辨率为19位,在满量程使用范围内免除了量程的人工转换。 -传感器的自动识别,自动标定。使机器自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具有100Hz到1000Hz范围内多种滤波器,提供了高精度,低漂移,低噪声性能。 -每个通道有32位分辨率1KHz的波形信号发生器,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半正弦波,半三角波,半方波,斜波,双斜波,梯形波。并可接受由计算机下载的或模拟输入获得的数字化驱动数据。 -各通道可以每秒5000点的数据经Hs488接口进行数据文件的数据回放。 -试样的保护功能,可选择适当的载荷使试样不破坏。 - 控制系统应具有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 3.4. 试验振动频率:0.01Hz~50Hz。 3.5. 带应变测量通道,所有传感器均具有自识别功能。 3.6. 量程 负荷、应变、位移,全量程标定,全量程使用。 4.功能要求 *4.1.使用功能 具备符合ASTM F 2077、ISO 14879、ASTM F 1717、ASTM F 1160、ISO 7206-4、ISO 7206-6、ISO 7206-8、ASTM F 1264、 ASTM F 382、ISO 9585标准的试验夹具及附件并能方便地进行上述标准中规定地各项生物力学试验。提供设备操作和维修专用工具;提供设备保修期后运行1年所需的备品备件。 4.2.控制系统主机应为DELL品牌、满足以下配置: CPU:P4、3.0GHz及以上; 内存:2GB及以上; 硬盘:120G及以上; 高性能显卡; 19″纯平液晶彩显;48X CD-RW并带可擦写光驱; 3.5英寸软驱、激光打印机; 鼠标及键盘。 4.3. 计算机闭环控制 4.3.1. 计算机测控系统应测控精确,能自检定/自调零/自动复位。 4.3.2. 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4.3.3. 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DSP技术进行数字处理。 4.3.4. 有自诊断及遇到故障时报警的功能,系统能在外界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保存数据及自我保护装置,过载保护、行程极限保护、温度保护等功能。 4.4.测力传感器 +/-25kN/100Nm。 抗过载力: 300%,抗侧向力:40%。 测量精度: 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 (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4.5油路分配器 每分钟>20升的油路分配器,带过滤器和储能器。 4.6伺服阀:每分钟10升(10升2个)。 *4.7. 液压动力源 液压泵站 一套,满足能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的要求。 包括:油泵,马达,油箱,热交换器和电器控制柜。 - 静音型:噪音58dB。 -带压力表和压力调节系统。 -采用2μm的过滤器。 -金属过滤芯可重复使用。 -PLC控制,可显示油温, 电机温度,过滤器状态等。 -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包括:油温过高,油面过低,油压过低,马达过流保护。 -带温度调节阀的热交换器。系统需冷却水。 -含液压油。 -一套3米长油管。 4.8.液压动力源冷水机 液压动力源冷却方式为循环水冷,供方提供冷水机,满足三台同样试验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却需要。 4.9 软件要求 -多周高/低周疲劳试验应用软件包; -静态软件包,有拉/压/弯曲试验程序; -软件应能实现上述所有标准中要求的各项试验,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5.设备附件、备件及技术资料 5.1. 标准配置(以下各项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 5.1.1. 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测试夹具及水浴。 5.1.2. ISO 14879膝关节测试夹具。 5.1.3. ASTM F 1717脊柱固定器测试夹具。 5.1.4 ASTM F 1160金属涂层剪切及弯曲疲劳测试夹具。 5.1.5 ISO 7206-4、ISO 7206-6髋关节测试夹具、水浴、试样安装标定器一套。 5.1.6 ASTM F 1264髓内钉及锁紧螺钉动静态性能测试夹具及水浴 ASTM F 382、ISO 9585 接骨板四点弯曲及疲劳性能测试夹具。 5.1.7.上述标准中需要配备水浴的,均需提供水浴。同时,需提供安装试样所需的附件及工具。 5.1.8循环泵和加热装置,最高温度50度,用于水浴的温度控制和循环。 5.1.9液压夹具 25kN/100Nm拉伸/扭转复合液压夹具,用于常温试验。 夹面尺寸:板材0-12.7mm,圆棒3-12.7mm 。 5.1.10可变标距引伸计,l套 -标距:12.5, 25, 50mm,应变量+/-40%, +/-20%, +/-10% -温度:-70-+200℃ 5.1.11. 提供相适应的安装工具及3000小时以上维护备件。 5.2. 技术资料 (光盘形式给出)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操作手册及必要维护手册、安装图及安装调试说明书、总体结构图、部件装配图、控制原理图、材料试验软件操作说明书、机械易损件图。以上资料提供二套,应在发货前三个月内寄出一套。 5.3. 提供出厂合格证明书和传感器标定证书各2份。 注:带*的指标为必须满足的指标。  WB-LFV-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设备用途及总体要求 1.1. 设备名称:25KN生物力学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1.2. 数量:1套 1.3. 用途:此系统适合各种材料的生物力学性能试验,包括拉伸、压缩、弯曲、扭转、高、低周、蠕变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等。如:接骨板、椎间融合器、膝关节、脊柱固定器、金属涂层、髋关节、髓内钉等的力学鉴定。设备设计、制造应符合ISO国际标准,所有零部件和各种仪表的计量单位必须全部采用国际单位(SI)标准。 1.4. 设备的结构应保证有足够的动静态强度、刚度、稳定性和高精度,采用先进技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品质,所选伺服系统执行组件精度高,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响应速度快。 1.5. 设备必须具有国际上同行业近年内的先进设计、制造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专有技术)。 1.6. 设备必须具有质量的高可靠性,良好的操作性和维修性,能稳定的连续工作。 1.7. 设备必须符合中国有关环保和安全标准。 1.8. 试样的测量,试验控制及数据存储、处理全部计算机化,并且数据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移动性。 1.9. 物理量单位制:测量值的单位设置要符合国际标准单位制。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并可互相转换。 2. 工作环境 环境要求:设备必须满足用户的工作条件。 电源条件:电压:220V/380V±10%,单相和三相。 频率:50Hz±2Hz。 环境条件:温度条件10~35℃,湿度条件10%~80%。 工作时间:设备可长时间连续工作。 3. 设备主要技术规格及参数 *3.1. 轴向/扭向载荷能力: +/-25kN/+/-100Nm。 载荷测量精度: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位置测量精度:满程的0.5%。 座动器行程:+/-50mm。 座动器扭转范围:+/-130度。 3.2. 横梁位置控制:全行程液压升降、液压锁紧。 3.3.先进的控制性能包括: -控制方式:可选择位置、载荷/应变控制方式,并带幅值控制功能。 -动态响应自适应控制系统。以1KH频率连续更新PID参数,无需用户在PID调节时作参数设置,可自动补偿试样刚度。 -5KHz闭环控制速率。 -6个参数控制:比例、积分、微分(PID) -串行,并行及串级控制。 *-先进的全数字化信号处理技术,系统分辨率为19位,在满量程使用范围内免除了量程的人工转换。 -传感器的自动识别,自动标定。使机器自动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传感器的测量信号具有100Hz到1000Hz范围内多种滤波器,提供了高精度,低漂移,低噪声性能。 -每个通道有32位分辨率1KHz的波形信号发生器,有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半正弦波,半三角波,半方波,斜波,双斜波,梯形波。并可接受由计算机下载的或模拟输入获得的数字化驱动数据。 -各通道可以每秒5000点的数据经Hs488接口进行数据文件的数据回放。 -试样的保护功能,可选择适当的载荷使试样不破坏。 - 控制系统应具有可扩展功能,能满足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 3.4. 试验振动频率:0.01Hz~50Hz。 3.5. 带应变测量通道,所有传感器均具有自识别功能。 3.6. 量程 负荷、应变、位移,全量程标定,全量程使用。 4.功能要求 *4.1.使用功能 具备符合ASTM F 2077、ISO 14879、ASTM F 1717、ASTM F 1160、ISO 7206-4、ISO 7206-6、ISO 7206-8、ASTM F 1264、 ASTM F 382、ISO 9585标准的试验夹具及附件并能方便地进行上述标准中规定地各项生物力学试验。提供设备操作和维修专用工具;提供设备保修期后运行1年所需的备品备件。 4.2.控制系统主机应为DELL品牌、满足以下配置: CPU:P4、3.0GHz及以上; 内存:2GB及以上; 硬盘:120G及以上; 高性能显卡; 19″纯平液晶彩显;48X CD-RW并带可擦写光驱; 3.5英寸软驱、激光打印机; 鼠标及键盘。 4.3. 计算机闭环控制 4.3.1. 计算机测控系统应测控精确,能自检定/自调零/自动复位。 4.3.2. 数据传输快速、准确。 4.3.3. 计算机精确控制,采用目前最先进的DSP技术进行数字处理。 4.3.4. 有自诊断及遇到故障时报警的功能,系统能在外界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保存数据及自我保护装置,过载保护、行程极限保护、温度保护等功能。 4.4.测力传感器 +/-25kN/100Nm。 抗过载力: 300%,抗侧向力:40%。 测量精度: 满程的0.005% 或示值的+/-0.5% (1%到100%的量程范围内)。 4.5油路分配器 每分钟>20升的油路分配器,带过滤器和储能器。 4.6伺服阀:每分钟10升(10升2个)。 *4.7. 液压动力源 液压泵站 一套,满足能同时带动三台同样的试验机的要求。 包括:油泵,马达,油箱,热交换器和电器控制柜。 - 静音型:噪音58dB。 -带压力表和压力调节系统。 -采用2μm的过滤器。 -金属过滤芯可重复使用。 -PLC控制,可显示油温, 电机温度,过滤器状态等。 -具有多种保护功能,包括:油温过高,油面过低,油压过低,马达过流保护。 -带温度调节阀的热交换器。系统需冷却水。 -含液压油。 -一套3米长油管。 4.8.液压动力源冷水机 液压动力源冷却方式为循环水冷,供方提供冷水机,满足三台同样试验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却需要。 4.9 软件要求 -多周高/低周疲劳试验应用软件包; -静态软件包,有拉/压/弯曲试验程序; -软件应能实现上述所有标准中要求的各项试验,软件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5.设备附件、备件及技术资料 5.1. 标准配置(以下各项单独报价,并计入投标总价)。 5.1.1. ASTM F 2077椎间融合器测试夹具及水浴。 5.1.2. ISO 14879膝关节测试夹具。 5.1.3. ASTM F 1717脊柱固定器测试夹具。 5.1.4 ASTM F 1160金属涂层剪切及弯曲疲劳测试夹具。 5.1.5 ISO 7206-4、ISO 7206-6髋关节测试夹具、水浴、试样安装标定器一套。 5.1.6 ASTM F 1264髓内钉及锁紧螺钉动静态性能测试夹具及水浴 ASTM F 382、ISO 9585 接骨板四点弯曲及疲劳性能测试夹具。 5.1.7.上述标准中需要配备水浴的,均需提供水浴。同时,需提供安装试样所需的附件及工具。 5.1.8循环泵和加热装置,最高温度50度,用于水浴的温度控制和循环。 5.1.9液压夹具 25kN/100Nm拉伸/扭转复合液压夹具,用于常温试验。 夹面尺寸:板材0-12.7mm,圆棒3-12.7mm 。 5.1.10可变标距引伸计,l套 -标距:12.5, 25, 50mm,应变量+/-40%, +/-20%, +/-10% -温度:-70-+200℃ 5.1.11. 提供相适应的安装工具及3000小时以上维护备件。 5.2. 技术资料 (光盘形式给出) 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操作手册及必要维护手册、安装图及安装调试说明书、总体结构图、部件装配图、控制原理图、材料试验软件操作说明书、机械易损件图。以上资料提供二套,应在发货前三个月内寄出一套。 5.3. 提供出厂合格证明书和传感器标定证书各2份。 注:带*的指标为必须满足的指标。  

新品

2008.12.26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 瑞士-试验机技术13709181703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 瑞士-试验机技术13709181703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 瑞士-试验机技术13581584194  13709181703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

百态

2008.12.25

10000kN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功能试验机技术参数

10000kN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功能试验机技术参数 本多功能试验机应可实现对大型结构构件(梁、柱)的承载(拉、压、弯、剪)试验、各种材料的破坏试验、结构或构件的低周往复循环加载试验。 该加载装置(以下简称系统)由主机系统、油源(泵站)系统、控制系统及相关的辅助装置等组成。面向科学研究,满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重型结构多功能空间加载要求,使用灵活、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科研试验设备。 第一部分 技术方案整体简述 一、 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采用整体钢结构四立柱框架结构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 油源(泵站)系统: 油源系统油泵电机组、主油箱(含阀组及配套设施)、管路系统、强电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1、 油泵电机组采用平面布局,由1套油泵电机组成,整套系统按照节能、布局简洁的原则进行设计。详见第二部分油源系统技术说明。 2、 主油箱:容积400升,配各类液压控制阀组与各油泵电机组相配合实现系统需要的配油功能。带有油温、液位、油阻保护与指示装置,配备2m2水冷却器;根据油路的使用要求配相应高精度的滤油装置。 3、 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上移动部分主油缸采用高压软管联接。(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联接,预留水平加载功能时使用此配置)。 4、 强电系统: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并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三、 控制系统: 1、 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全数字电液伺服控制器,自动完成试验过程; 2、 采用迅驰PC机,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可实现各类复杂的静态多通道协调试验,并以良好的用户界面实现试验需要的各类数据显示、曲线绘制、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 3、 配备试验力、位移两个闭环控制回路,两种控制模式之间可在任何情况下平滑切换; 4、 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 5、试验操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系统; a、打印机打印试验报告; b、具有完整的安全保护装置: c、当试验力超过每档最大试验力的2%-5%时,过载保护,系统卸荷; d、当活塞位移达到上下极限位置时,行程保护,油泵电机停机; 四、其他:详见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技术方案分项描述 一、主机系统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移动横梁升降 四丝杠立柱通过双螺母固定在底座上,移动横梁采用减速系统带动链轮链条传动机构沿丝杠实现横梁的升降,使试验空间的无级调整。 1) 垂向试验空间最大调整范围5000mm。 2) 为了保证横梁升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丝杠为大直径的梯形螺纹。 三、主加载器技术说明: 1、10000kN主加载器(作动器): 1)单出杆双作用结构方式。采用精密加工技术制作; 2)采用进口格莱圈-斯特封密封元器件,保证油缸活塞间的低阻尼特性; 活塞杆内置高精度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3) 采用压差传感测量技术实现轴向10000kN试验力的测量,压差传感器进口; 4) 活塞杆头部直接安装球铰支座及法兰盘实现与试件的连接; 2. 主机与地锚联接构造 1) 建议参考图示在工作区设置地锚孔; 2) 横向间距均为500mm长条孔; 3) 锚孔构造便于固定试验工件及试样; 4) 主机通过地脚螺栓与基础固定以承受3000kN的拉伸试验; 四、 油源系统(泵站) 整个油源系统采用定压系统,由一个油箱、一套油泵电机组、管路系统、强电系统构成。 伺服主加载器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安全阀、电磁溢流阀进入伺服作动器附近的伺服阀。控制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伺服阀的开口大小,从而自动完成整个试验进程。 横梁升降、插拔销、复位缸复位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电磁溢流阀、节流阀进入各个油缸附近的电磁换向阀。电气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方向,从而完成试验动作(此部分为增加水平加载器时使用的油路)。 1、一套25l/min,30MPa恒压泵组: 1)应用于垂向10000kN主加载器; 2)采用ABB电机,进口高压内啮合齿轮泵; 2、二级过滤(油泵吸油口,过滤精度100μ;油源出口,过滤精度5μ)装置,保证伺服阀在高清洁度的环境下工作; 3、电机安装配置减振装置(选用减振垫),以减小振动和噪音; 4、高低压切换阀组:采用成熟的电磁阀、溢流阀组合技术进行高低压切换; 5、油箱: a、 全封闭标准伺服油箱; b、 具有温度测量、空气过滤、油位显示功能; 6、系统配置水冷却器安装在系统回油管路上(冷却水用户自备); 7、强电控制系统: a、 实现对油源系统的电气控制;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 b、 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 c、 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d、 具有温度过限、滤油器堵塞、液位过低等自动停机或报警功能; 8、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移动横梁、主加载器、(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连接。(括号内为水平加载装置增加部分) 五、控制系统: 采用我公司成熟的基于PC的伺服加载控制系统。 1、 双通道控制板全部采用数字化电路,且结构一致,提高了各通道的互换性; 2、 计算机屏幕完成集成的数据显示与试验曲线显示功能; 3、 数据存储功能完善,可进行历史数据再现与图形显示; PXI总线通道板主要技术指标: 1、 3路可变增益模拟信号放大与信号采集通道(试验力、变形、位移),16位AD; 2、 各测量通道全数字零点调整,分辨力12位。 该系统作为多通道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功能丰富,基于用户自定义试验谱,技术成熟,可最大程度的发挥电液伺服设备的各类特性,从而使整套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得以全面提高。 六、其他(扩展功能) 1、 1000kN水平伺服作动器安装在反向架; 2、 主机外表面采用箱式焊接方法制作,保证外表面平整美观; 3、 液压管路系统与电线电缆系统采用坦克链式传送带防护,使整机外围辅助设施整洁美观,安全可靠。 4、 用于水平加栽器的加力架采用三角形口字梁焊接形式; 5、 三角形口字梁通过螺栓固定在基础上; 6、 将锁紧楔形机构松开,移动横梁上下自由移动,到试验位置是将锁紧楔形机构锁紧,实现横梁与三角形口字梁形成一整体,来承受水平分力已消除横向加载装置对主机的横向作用; 第三部分 主要技术指标 一、试验区和试件最大尺寸: 1、X向主框架内净空间: X向:5000mm; 2、Y向:ZY轴至X轴中心:1500mm; 3、高度:4000mm; 二、10000kN垂向加载部分 1.最大试验力:10000kN; 2.试验力测量范围:400~10000kN;(分档3档或以上,第一档应在200T或以下) 3.作动器行程:± 300mm; 5.作动器最大位移速度:≥50mm/min 6.试验力测量精度:满足试验力示值的±1%; 7.位移测量精度:满足示值的±01%; 8. 压盘尺寸:500mm 500mm; 9. 横梁升降速度:200mm/min; 10. 等速试验力控制范围:0.5kN/s~25kN/s(控制精度1%); 11. 等速位移控制范围:0.5 mm /min~30 mm /min; 12. 控制方式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伺服系统及数据(载荷、位移)图形采集处理等; 13. 测力方式:油压传感器测力; 14.MOOG公司D660型伺服阀,35Mpa,75l/min,响应频率40HZ; 五、其他 1、主机高度:7500mm; 2、整机尺寸:约3000*2200*7500 mm(设备出地面6500 mm,设备总高7500 mm) 第四部分 系统配置说明 一、 主机系统: 1、横梁:一件 横梁净重:12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2、丝杠立柱:四套; 碳结构钢,净重:2.45吨/套,尺寸:φ210×8500(单位:mm),四套总重:9.8吨; 3、底座:一件 底座净重:14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4、油缸;一套 油缸净重:8吨,尺寸:油缸与活塞 φ900mm×φ700mm ×1200mm; 5、压缩球头附具(压盘尺寸500×500mm) 1套 0.8吨 二、 伺服控制用油源 基本配置如下 25l/min,30MPa恒压泵组:(主要为J2、J3供油) 五套; 1) 进口高压低噪音25l/min,30Mpa齿轮泵:(日本NACHI); 2) 进口15kW的ABB电机(美国); 3) 吸油滤油器:TF-400×100F-Y; 4)、 400L油箱 5)、高压滤油器:QU-H100×5DFP; 6)、安全阀:DBDS10P10/31.5; 7)、电磁溢流阀:DBW10B3-5X/31.5G24; 8)、压力表:YN63; 9)、 列管式冷却器 10)、 油源低压启动柜 11)、空气滤清器; 12)、液位计等。 三、伺服阀 MOOG公司D633伺服阀 四、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通用控制软件和接口系统) 试金专有技术生产 1、 全数字五通道程控放大器模块 2、 伺服控制模块 3、 各类AD、ID模块 4、 光电编码器测量模块 5、 Windows 2000/XP工控软件 五、 其他,地脚螺栓、螺母、电线、电缆、油管等一套; 六、 压差传感器一只; 七、 进口密封件一套(德国); 八、 位移传感器一只; 九、控制系统(含计算机打印机):1套; 十、管路系统:一套(包括分油模块) 十一、 其他: 1、 强电系统:低压启动柜组一套;台式电气操作台:1套; 2、 电线电缆、辅助装置等;  10000kN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功能试验机技术参数 本多功能试验机应可实现对大型结构构件(梁、柱)的承载(拉、压、弯、剪)试验、各种材料的破坏试验、结构或构件的低周往复循环加载试验。 该加载装置(以下简称系统)由主机系统、油源(泵站)系统、控制系统及相关的辅助装置等组成。面向科学研究,满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重型结构多功能空间加载要求,使用灵活、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科研试验设备。 第一部分 技术方案整体简述 一、 主机系统: 主机系统采用整体钢结构四立柱框架结构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 油源(泵站)系统: 油源系统油泵电机组、主油箱(含阀组及配套设施)、管路系统、强电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1、 油泵电机组采用平面布局,由1套油泵电机组成,整套系统按照节能、布局简洁的原则进行设计。详见第二部分油源系统技术说明。 2、 主油箱:容积400升,配各类液压控制阀组与各油泵电机组相配合实现系统需要的配油功能。带有油温、液位、油阻保护与指示装置,配备2m2水冷却器;根据油路的使用要求配相应高精度的滤油装置。 3、 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上移动部分主油缸采用高压软管联接。(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联接,预留水平加载功能时使用此配置)。 4、 强电系统: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并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三、 控制系统: 1、 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全数字电液伺服控制器,自动完成试验过程; 2、 采用迅驰PC机,windows2000/XP操作系统,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可实现各类复杂的静态多通道协调试验,并以良好的用户界面实现试验需要的各类数据显示、曲线绘制、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 3、 配备试验力、位移两个闭环控制回路,两种控制模式之间可在任何情况下平滑切换; 4、 具备智能用户可编程试验谱功能,恒速率试验力控制,恒速率位移控制,试验力保持试验等多种试验模式任意组合,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各类试验方法的要求; 5、试验操作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操作系统; a、打印机打印试验报告; b、具有完整的安全保护装置: c、当试验力超过每档最大试验力的2%-5%时,过载保护,系统卸荷; d、当活塞位移达到上下极限位置时,行程保护,油泵电机停机; 四、其他:详见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技术方案分项描述 一、主机系统 1、 四柱式框架结构通过底座与移动横梁组成系统主结构; 2、 可移动横梁、四丝杠与减速装置由电气系统配合组成试验空间调整装置; 3、 10000kN主作动器内置于移动横梁下部; 4、主机外形在满足大型试验设备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设计,造型简洁明快、比例协调、色彩搭配合理,使大型多功能试验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美观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移动横梁升降 四丝杠立柱通过双螺母固定在底座上,移动横梁采用减速系统带动链轮链条传动机构沿丝杠实现横梁的升降,使试验空间的无级调整。 1) 垂向试验空间最大调整范围5000mm。 2) 为了保证横梁升降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丝杠为大直径的梯形螺纹。 三、主加载器技术说明: 1、10000kN主加载器(作动器): 1)单出杆双作用结构方式。采用精密加工技术制作; 2)采用进口格莱圈-斯特封密封元器件,保证油缸活塞间的低阻尼特性; 活塞杆内置高精度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 3) 采用压差传感测量技术实现轴向10000kN试验力的测量,压差传感器进口; 4) 活塞杆头部直接安装球铰支座及法兰盘实现与试件的连接; 2. 主机与地锚联接构造 1) 建议参考图示在工作区设置地锚孔; 2) 横向间距均为500mm长条孔; 3) 锚孔构造便于固定试验工件及试样; 4) 主机通过地脚螺栓与基础固定以承受3000kN的拉伸试验; 四、 油源系统(泵站) 整个油源系统采用定压系统,由一个油箱、一套油泵电机组、管路系统、强电系统构成。 伺服主加载器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安全阀、电磁溢流阀进入伺服作动器附近的伺服阀。控制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伺服阀的开口大小,从而自动完成整个试验进程。 横梁升降、插拔销、复位缸复位部分液压原理:油泵电机组从油箱中吸取液压油后,液压油通过单向阀、高压滤油器、电磁溢流阀、节流阀进入各个油缸附近的电磁换向阀。电气系统根据试验需要来控制电磁换向阀的方向,从而完成试验动作(此部分为增加水平加载器时使用的油路)。 1、一套25l/min,30MPa恒压泵组: 1)应用于垂向10000kN主加载器; 2)采用ABB电机,进口高压内啮合齿轮泵; 2、二级过滤(油泵吸油口,过滤精度100μ;油源出口,过滤精度5μ)装置,保证伺服阀在高清洁度的环境下工作; 3、电机安装配置减振装置(选用减振垫),以减小振动和噪音; 4、高低压切换阀组:采用成熟的电磁阀、溢流阀组合技术进行高低压切换; 5、油箱: a、 全封闭标准伺服油箱; b、 具有温度测量、空气过滤、油位显示功能; 6、系统配置水冷却器安装在系统回油管路上(冷却水用户自备); 7、强电控制系统: a、 实现对油源系统的电气控制;由低压启动柜与操作控制台两部分组成。 b、 低压启动柜配置于油源放置区,用于减少系统启动对电网电压的冲击; c、 操作控制台采用台式结构,布置于试验操作区,内置远程低压启动控制装置,专门设计的操作面板使各类试验操作一目了然。 d、 具有温度过限、滤油器堵塞、液位过低等自动停机或报警功能; 8、管路系统:油箱至主机系统的管路以及主机上固定部分的管路采用无缝钢管连接,主机移动横梁、主加载器、(插销与锁紧缸、各个作动器的液压管路)采用高压软管连接。(括号内为水平加载装置增加部分) 五、控制系统: 采用我公司成熟的基于PC的伺服加载控制系统。 1、 双通道控制板全部采用数字化电路,且结构一致,提高了各通道的互换性; 2、 计算机屏幕完成集成的数据显示与试验曲线显示功能; 3、 数据存储功能完善,可进行历史数据再现与图形显示; PXI总线通道板主要技术指标: 1、 3路可变增益模拟信号放大与信号采集通道(试验力、变形、位移),16位AD; 2、 各测量通道全数字零点调整,分辨力12位。 该系统作为多通道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功能丰富,基于用户自定义试验谱,技术成熟,可最大程度的发挥电液伺服设备的各类特性,从而使整套设备的功能与性能得以全面提高。 六、其他(扩展功能) 1、 1000kN水平伺服作动器安装在反向架; 2、 主机外表面采用箱式焊接方法制作,保证外表面平整美观; 3、 液压管路系统与电线电缆系统采用坦克链式传送带防护,使整机外围辅助设施整洁美观,安全可靠。 4、 用于水平加栽器的加力架采用三角形口字梁焊接形式; 5、 三角形口字梁通过螺栓固定在基础上; 6、 将锁紧楔形机构松开,移动横梁上下自由移动,到试验位置是将锁紧楔形机构锁紧,实现横梁与三角形口字梁形成一整体,来承受水平分力已消除横向加载装置对主机的横向作用; 第三部分 主要技术指标 一、试验区和试件最大尺寸: 1、X向主框架内净空间: X向:5000mm; 2、Y向:ZY轴至X轴中心:1500mm; 3、高度:4000mm; 二、10000kN垂向加载部分 1.最大试验力:10000kN; 2.试验力测量范围:400~10000kN;(分档3档或以上,第一档应在200T或以下) 3.作动器行程:± 300mm; 5.作动器最大位移速度:≥50mm/min 6.试验力测量精度:满足试验力示值的±1%; 7.位移测量精度:满足示值的±01%; 8. 压盘尺寸:500mm 500mm; 9. 横梁升降速度:200mm/min; 10. 等速试验力控制范围:0.5kN/s~25kN/s(控制精度1%); 11. 等速位移控制范围:0.5 mm /min~30 mm /min; 12. 控制方式和数据处理:计算机伺服系统及数据(载荷、位移)图形采集处理等; 13. 测力方式:油压传感器测力; 14.MOOG公司D660型伺服阀,35Mpa,75l/min,响应频率40HZ; 五、其他 1、主机高度:7500mm; 2、整机尺寸:约3000*2200*7500 mm(设备出地面6500 mm,设备总高7500 mm) 第四部分 系统配置说明 一、 主机系统: 1、横梁:一件 横梁净重:12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2、丝杠立柱:四套; 碳结构钢,净重:2.45吨/套,尺寸:φ210×8500(单位:mm),四套总重:9.8吨; 3、底座:一件 底座净重:14吨,尺寸:2150×2250×850(单位mm); 4、油缸;一套 油缸净重:8吨,尺寸:油缸与活塞 φ900mm×φ700mm ×1200mm; 5、压缩球头附具(压盘尺寸500×500mm) 1套 0.8吨 二、 伺服控制用油源 基本配置如下 25l/min,30MPa恒压泵组:(主要为J2、J3供油) 五套; 1) 进口高压低噪音25l/min,30Mpa齿轮泵:(日本NACHI); 2) 进口15kW的ABB电机(美国); 3) 吸油滤油器:TF-400×100F-Y; 4)、 400L油箱 5)、高压滤油器:QU-H100×5DFP; 6)、安全阀:DBDS10P10/31.5; 7)、电磁溢流阀:DBW10B3-5X/31.5G24; 8)、压力表:YN63; 9)、 列管式冷却器 10)、 油源低压启动柜 11)、空气滤清器; 12)、液位计等。 三、伺服阀 MOOG公司D633伺服阀 四、 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通用控制软件和接口系统) 试金专有技术生产 1、 全数字五通道程控放大器模块 2、 伺服控制模块 3、 各类AD、ID模块 4、 光电编码器测量模块 5、 Windows 2000/XP工控软件 五、 其他,地脚螺栓、螺母、电线、电缆、油管等一套; 六、 压差传感器一只; 七、 进口密封件一套(德国); 八、 位移传感器一只; 九、控制系统(含计算机打印机):1套; 十、管路系统:一套(包括分油模块) 十一、 其他: 1、 强电系统:低压启动柜组一套;台式电气操作台:1套; 2、 电线电缆、辅助装置等;

百态

2008.12.25

WB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μ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μ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μ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多通道加载疲劳试验系统   电液伺服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主要用于各种地面车辆、空中飞行器以及舰船等受力复杂的行驶机构的总成、部件以及整机多点(协调)加载试验。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军工、原子能、舰船、高等教育以及地面车辆等领域。   关于多通道耦合加载疲劳试验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系统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通道之间不耦合,只有相位协调关系。   另一类是多通道的耦合加载,这类系统不仅仅是相位的协调关系,还存在各个通道之间的解藕问题,比如WB公司的六自由度的道路模拟试验系统,在车辆的一个轮毂的三个坐标上安装三个作动器,实现六自由度的加载,模拟道路载荷谱,这样的系统就不仅仅是三个作动器进行简单的相位控制就可以实现的,而需要将道路采集回来的真实路谱进行迭代。还有一种是简单的解耦,如太空穿梭游戏机,将规定的三维轨迹进行解耦,计算出每个作动器在时域的运动谱,然后进行分别驱动即可,这种模式技术含量相对低得多。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多通道拟动力加载系统-供应   信息编号:T8342573 (虚假举报)   该产品独具特点:   1.为了保证整机工作状态稳定可靠,控制系统采用 配备了目前 较先进的PⅣ工控机。   2.作动器全部采用了AMSLER技术.   3.该直线式伺服作动器配置 位移传感器,使位移测量误差仅 2μm,极大地满足了用户高精度要求。   4.负荷传感器 精度达0.03%FS的负荷传感器,保证了试验力测量精度。   5.在伺服油源系统方面,为保证多台作动器同时或部分投入工配置了由多套油泵电机组 组成的伺服油源,使用户可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同时启动还是只启动一套   油泵电机组,不仅节省了能源,也降低了故障停机率。   1)由于该控制系统关键元器件大部采用了进口器件,并采用了当代先进的全数字闭环控制技术,使 整机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2)可进行等位移、等速率控制并可进行位移保持。   3)拟动力试验可以自动或手动方式工作。   4)控制系统具有示波器检测接口。   一.DGS-通道全数字伺服控制系统   1.全数字控制系统组成   全数字协调加载试验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上位机   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软件。   ?下位机包括工控机箱、主控及数据采集模板、通道伺服控制器模板、通道函数发生模板。   上位机、下位机通过高速数据传输线传输数据。   2.系统性能指标(略)   3.全数字伺服控制器系统软件   软件功能   ⑴.设定系统控制参数(P、I、D、F)   ⑵.传感器自动调零,   ⑶.传感器多点线性拟合标定   ⑷.系统安全保护软件   ⑸.静态试验、疲劳试验波形设定软件   ⑹.波形类型:正弦波、三角波、梯形波、方波、随机波、组合波、斜波、锯齿波、外输入采集频谱   ⑺.系统控制方式:负荷控制或位移控制,且两种控制方式可以平滑无扰动切换   ⑻.通道分配:可随意设定试验所占用的通道   ⑼.试验波形方式设定:即设定试验的加载方式(载荷或位移),加载的各种波形、频率、相位、终值及重复次数等试验参数。   试验波形方式设定非常灵活,几乎可以模拟出任意形状的曲线。   ⑽.试验参数的设置:设置试验的控制方式及相关参数、卸载时间、试验的开始点等   ⑾.试验选择:将所设定的试验挂接在试验站上,可以只挂接一个试验,也可以挂接多个试验,且每个试验可以同时控制多个通道,   多个试验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分别运行。   ⑿.在试验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随时干预试验,如调整PIDF参数,阀控参数、保持、加速、增幅、减幅、卸载等,   以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在此处加了管理员密码,有安全保护功能,防止设置参数被随意改动。   ⒀.控制方法:静态伺服控制,动态高频伺服控制,多通道解耦控制,动、静踏步法,幅值修正法,   相位修正法,幅相修正法。   4.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   我公司的控制系统为多通道全数字式控制系统,   负荷控制系统的P、I、D、K 参数及位移控制系统的P、I、D 、K参数均为独立的两套参数储存于下位机及上位机的系统文件中。   二. 多通道协调加载系统技术特点   1.伺服控制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协调加载控制系统的电器设计采用了多CPU系统,每通道自带CPU,实现各通道自管理。   测量系统大都采用美国AD公司先进的器件,采用调制载波及调制解调技术,即可实现快速连续长时间稳定测量,   又可以低速高精度、宽范围测量。   2)本系统可外接变形测量通道,可以提高系统对试件变形控制的精度。   3)软件采用Windows环境下虚拟仪器技术,界面风格人性化,操作方便。   软件的运行环境可以是WindowsXp、Windows2000,软件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灵活。   2.伺服系统   1)本公司生产的伺服关键元器件均为进口。   2) 油箱结构采用整体油箱,这样对油温的控制,液位的控制大有好处。   其他相关信息   (万能试验机、电液伺服试验机、压力试验机、卧式拉力试验机、岩石三轴试验机、钢绞线试验机、松弛试验机、引伸计、耐久试验机、拟动力控制系统、电子万能试验机、顶锻试验机、板材弯曲试验机、疲劳试验机 参考资料: 1.WWW.RUMUL.NET.CN 2.WWW.WALTERBAI.COM 3.loxofo@yahoo.com.cn 4.13709181703 5.13581584194 开放分类: 多通道协调加载试验机系统/欧洲进口 疲劳试验机功能和技术要求 1. 基本功能:可适用于对各种大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件、桥梁、各种桁架等进行静态压缩试验和单向动态脉动疲劳试验; 可适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预应力筋用锚具等疲劳荷载性能试验检测; 2. 主要组成:疲劳试验系统由液压式脉动器、电气控制系统、液压作动器、加载龙门框架、液压管路、计算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等组成,系统控制通道数不少于10个。 3. 主要技术要求 1) 最大静态测试力:(kN):2000 2) 最大动态测试力:(kN):2000 4. 液压作动器数量和主要技术参数: 加载能力(静态/动态) 行程(mm) 振幅(mm) 频率范围(Hz) 数量(个) 10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2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10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50 kN 120 0~5 2~8无级可调 2 6. 液压脉动器 1) 总系统通道数≥10个。 2) 液压脉动器排量(ml/次):0~800 3) 液压泵压力(MPa):21~28 4) 有温度超温报警、液位超限报警、油路堵塞报警及自动停机功能。 5) 管路。 7. 控制系统:实现对试验系统的电气控制和手动调节。 1) 可数字显示静态试验力,动态试验力的上下峰值,试验次数; 2) 应具有试验力标定、清零、动静态测量转换等功能,并具有试验力设定值过载保护功能。 3) 应具有润滑故障、试样断裂振动等报警显示装置。 4) 可显示试验频率、主电机工作电流。 5) 应配置试验力增减,振幅增减,工作频率增减等调节装置。 6) 应配置压力传感受器及进回油阀装置。 7) 可用劝卸除试验力。 8. 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 1) 可根据对试验的不同要求,设置不同的试验方案。试验条件等均可以事先在试验方案中设置完成。 2) 配置应用软件、波形发生软件及其他实时处理软件。 3) 信号处理、数采模板应既能采集和处理系统的试验数据。 4) 配置可转换不间断电源;具有停电保护功能。

新品

2008.12.25

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高性能 小型化 低价格 Nanofinder®FLEX是Nanofinder®30的新型系列产品,具有Nanofinder®30的基本性能, 各个器件做成小型组件,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的大小变成原来的1/6, 凝缩成A4尺寸。拉曼光学器件可直接安装在正立式光学显微镜上,非常节省空间,实际上只占有1台正立式光学显微镜的面积。因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和其他器件, 不需特别配置实验场所。 更换激光光源时, 拉曼光学器件也需一起更换。拉曼光学器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0nm以下,其灵敏度高达1分钟内可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操作性出类拔粹,不需任何光路调节,不管是谁都能简单使用。软件是深受用户好评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测定内容充实,图像的可视化能力超群。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和压电陶瓷平台的小型化,使装置全体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低价格。另外,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器,光谱仪和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更能减少大量购买资金。 应用 透明材料(树脂,胶卷,有机EL)的形状观察 半导体/电子材料(异状物,应力,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薄膜/保护膜(DLC,涂料,粘剂)/界面层,液晶内部构造 结晶体(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晶体) 光波导回路,玻璃,光学结晶等的折射率变化 生物学(DNA, 蛋白质, 细胞 组织等) 特点 空间分辨率300nm以下的三维共焦拉曼光谱图像 高灵敏度(1分钟以内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低功率激光照射(4mW) 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 拉曼光学器件大小凝缩成A4尺寸,实现低价格 采用压电陶瓷平台(X-Y-Z),扫描精度达到nm级 因采用光纤,使激光和光谱仪的实验配置非常自由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 继续使用好评如潮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 反褶积软件的使用,使空间分辨率可达1.5倍以上  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高性能 小型化 低价格 Nanofinder®FLEX是Nanofinder®30的新型系列产品,具有Nanofinder®30的基本性能, 各个器件做成小型组件,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的大小变成原来的1/6, 凝缩成A4尺寸。拉曼光学器件可直接安装在正立式光学显微镜上,非常节省空间,实际上只占有1台正立式光学显微镜的面积。因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和其他器件, 不需特别配置实验场所。 更换激光光源时, 拉曼光学器件也需一起更换。拉曼光学器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0nm以下,其灵敏度高达1分钟内可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操作性出类拔粹,不需任何光路调节,不管是谁都能简单使用。软件是深受用户好评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测定内容充实,图像的可视化能力超群。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和压电陶瓷平台的小型化,使装置全体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低价格。另外,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器,光谱仪和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更能减少大量购买资金。 应用 透明材料(树脂,胶卷,有机EL)的形状观察 半导体/电子材料(异状物,应力,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薄膜/保护膜(DLC,涂料,粘剂)/界面层,液晶内部构造 结晶体(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晶体) 光波导回路,玻璃,光学结晶等的折射率变化 生物学(DNA, 蛋白质, 细胞 组织等) 特点 空间分辨率300nm以下的三维共焦拉曼光谱图像 高灵敏度(1分钟以内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低功率激光照射(4mW) 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 拉曼光学器件大小凝缩成A4尺寸,实现低价格 采用压电陶瓷平台(X-Y-Z),扫描精度达到nm级 因采用光纤,使激光和光谱仪的实验配置非常自由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 继续使用好评如潮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 反褶积软件的使用,使空间分辨率可达1.5倍以上  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高性能 小型化 低价格 Nanofinder®FLEX是Nanofinder®30的新型系列产品,具有Nanofinder®30的基本性能, 各个器件做成小型组件,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的大小变成原来的1/6, 凝缩成A4尺寸。拉曼光学器件可直接安装在正立式光学显微镜上,非常节省空间,实际上只占有1台正立式光学显微镜的面积。因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和其他器件, 不需特别配置实验场所。 更换激光光源时, 拉曼光学器件也需一起更换。拉曼光学器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0nm以下,其灵敏度高达1分钟内可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操作性出类拔粹,不需任何光路调节,不管是谁都能简单使用。软件是深受用户好评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测定内容充实,图像的可视化能力超群。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和压电陶瓷平台的小型化,使装置全体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低价格。另外,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器,光谱仪和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更能减少大量购买资金。 应用 透明材料(树脂,胶卷,有机EL)的形状观察 半导体/电子材料(异状物,应力,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薄膜/保护膜(DLC,涂料,粘剂)/界面层,液晶内部构造 结晶体(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晶体) 光波导回路,玻璃,光学结晶等的折射率变化 生物学(DNA, 蛋白质, 细胞 组织等) 特点 空间分辨率300nm以下的三维共焦拉曼光谱图像 高灵敏度(1分钟以内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低功率激光照射(4mW) 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 拉曼光学器件大小凝缩成A4尺寸,实现低价格 采用压电陶瓷平台(X-Y-Z),扫描精度达到nm级 因采用光纤,使激光和光谱仪的实验配置非常自由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 继续使用好评如潮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 反褶积软件的使用,使空间分辨率可达1.5倍以上

新品

2008.12.14

Bearing Test-轴承扭矩测试系统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The Model BRG 3000 is a bench top system for measuring the Torqu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 Friction Bearings-滑动轴承 and Bearing Assemblies-轴承组合件. Contained in the system are a customized computer, monitor, keyboard, and the necessary circuitry for performing a test and processing the results. User-friendly menus enable the operator to rapidly become proficient with the operation of this National Instruments Labview based system. Standard features such as 2 serial ports, one parallel port, a diskette drive and a CD ROM drive are provided. 标准接口驱动系统 Test configurations are stored in memory and are retrievable with the click of a mouse key, avoiding time consuming setups. Test results can be stored in memory or on a disk and then transported to other peripheral devices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试验操作简单,数据储存处理和分析系统 Testing Capabilities 测试范围及能力 Both starting torque-启动扭距 and running torque-转速扭距 can be measured with the same system, the same tooling and in the same test cycle.  Bearing Contamination 轴承污染  Retainer Hang-up  Brinelled or Pitted Raceways  Poor Geometry  Structural Defects. 轴承构架缺陷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ystem Information系统信息 Electronics: The electronic portion of this system consists of a computer packaged in a desktop configu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Vibrac Specification CP 3000. This specification basically defines the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hat is required for all Vibrac 3000 series instrumentation. 电子控制系统 Component Specifications: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list is contained in the CP 3000 specification. CP-3000部件说明  Pentium processor ( 2.8 GHz Minimum )  80 GB Hard Disk Drive ( Minimum )  1 Meg RAM ( Minimum )  3.5" Flexible Disk Drive  17" Flat Panel Monitor  101A Keyboard & Optical Mouse  Windows XP ® Software  1 Parallel Port  1 Serial Port  3000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Card 数据控制卡  3001 Test Head Drive Control Card Section 驱动控制卡 Operating Specifications: 操作环境  Input Power: 115 VAC 60 HZ ( 220 VAC 50 HZ optional ) 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60 to 90 degrees F.  Humidity Environment: Up to 95 % non-condensing. Test Head: A Vibrac Model 9405A test head is the mechanical testing portion of the BRG 2000 Bearing Test System. This test head combines an Optical Torque Transducer光学扭距传感器, an Optical Encoder光编码器 and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the system to rotate the bearing at a constant and precise speed while measuring both torque and position. Torque Transducer: A Vibrac Mini Series Static torque transducer is used in this test head. 扭距传感器 The principal of operation for these torque transducers is pictured below. Standard Torque Transducers: The torque measuring capability of the test head can be changed by simply changing the transducer and then selecting it in the software window shown below. 标准扭距传感器软件系统显示 Torque Transducer Specifications: 扭距传感器规格说明 TQ Size Range (oz-in) Accuracy % Full Scale .05 0.0 - .05 +/- .5 .10 0.0 - .10 +/- .5 .20 0.0 - .20 +/- .5 .50 0.0 - .50 +/- .25 1.0 0.0 – 1.0 +/- .25 5.0 0.0 - 5.0 +/- .25 10.0 0.0 - 10.0 +/- .25 Note: Consult factory for other torque values. Optical Encoder: 光电编码器  Line Count: 9000  Accuracy: +/- .02 degrees. Drive Motor: 马达驱动系统 The system is supplied with a variable speed synchronous drive with a Speed Range of 0.5 to 10 RPM .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oftware Features The software for this is a Windows XP ® based software package. CrystalClear Front Panel The Front Panel is the window through which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the software. This window is designed to look and operate in a manner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other Windows ® type programs. Pull–Down Menuing A menu bar provide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pull-down menus. Simple Programming For a start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For a running torque test just enter the desired values in the screen shown. Customized End of Test Reports 实验报告 Select the desired engineering units for torque and position. Select the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included in a summary report. View the data and edit its format in a Windows Note Pad®. Produce hard copy on any Windows printer. Export all of the measured values to an Excel Spreadsheet. Produce strip charts of torque vs. position with the optionally supplied strip chart printer. Sample reports can be found here.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Performing A Test With the BRG 3000 This section describes the step-by-step procedure for performing a test. 按照程序操作系统软件说明 Selecting and Loading a Test Configuration In the Front Panel, shown below, select File. In the file menu select Load Configuration. In the load test configuration screen select the desired test configuration and then press Load. The software will now return the user to the front panel. Running A Test Press Zero to put the torque transducer in calibration. Load the sample to be tested in the supplied tooling and the press Start. That’s all it takes to perform a test. Bearing Test Systems BRG 3000 Overview System Information Additional Software Features Running a Test Sample Reports BRG 3000 Sample Test Reports Here are a couple of examples of the test reports that can be generated by the BRG 3000 Bearing Tester. Summary Data Report实验数据报告 中国联系人 李晓锋 13581584194 China  Sino-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SPT) Room 408, Caizhi Building 5 Changzh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jing 100089 China Phone: (8610) 88587586 Fax: (8610) 88587586 Email: Fli@cetr.com Website: www.spttek.com

新品

2008.12.14

新型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高性能 小型化 低价格 Nanofinder®FLEX是Nanofinder®30的新型系列产品,具有Nanofinder®30的基本性能, 各个器件做成小型组件,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的大小变成原来的1/6, 凝缩成A4尺寸。拉曼光学器件可直接安装在正立式光学显微镜上,非常节省空间,实际上只占有1台正立式光学显微镜的面积。因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和其他器件, 不需特别配置实验场所。 更换激光光源时, 拉曼光学器件也需一起更换。拉曼光学器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0nm以下,其灵敏度高达1分钟内可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操作性出类拔粹,不需任何光路调节,不管是谁都能简单使用。软件是深受用户好评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测定内容充实,图像的可视化能力超群。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和压电陶瓷平台的小型化,使装置全体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低价格。另外,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器,光谱仪和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更能减少大量购买资金。 应用 透明材料(树脂,胶卷,有机EL)的形状观察 半导体/电子材料(异状物,应力,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薄膜/保护膜(DLC,涂料,粘剂)/界面层,液晶内部构造 结晶体(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晶体) 光波导回路,玻璃,光学结晶等的折射率变化 生物学(DNA, 蛋白质, 细胞 组织等) 特点 空间分辨率300nm以下的三维共焦拉曼光谱图像 高灵敏度(1分钟以内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低功率激光照射(4mW) 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 拉曼光学器件大小凝缩成A4尺寸,实现低价格 采用压电陶瓷平台(X-Y-Z),扫描精度达到nm级 因采用光纤,使激光和光谱仪的实验配置非常自由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 继续使用好评如潮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 反褶积软件的使用,使空间分辨率可达1.5倍以上  13581584194 中国联系人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高性能 小型化 低价格 Nanofinder®FLEX是Nanofinder®30的新型系列产品,具有Nanofinder®30的基本性能, 各个器件做成小型组件,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的大小变成原来的1/6, 凝缩成A4尺寸。拉曼光学器件可直接安装在正立式光学显微镜上,非常节省空间,实际上只占有1台正立式光学显微镜的面积。因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和其他器件, 不需特别配置实验场所。 更换激光光源时, 拉曼光学器件也需一起更换。拉曼光学器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0nm以下,其灵敏度高达1分钟内可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操作性出类拔粹,不需任何光路调节,不管是谁都能简单使用。软件是深受用户好评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测定内容充实,图像的可视化能力超群。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和压电陶瓷平台的小型化,使装置全体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低价格。另外,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器,光谱仪和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更能减少大量购买资金。 应用 透明材料(树脂,胶卷,有机EL)的形状观察 半导体/电子材料(异状物,应力,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薄膜/保护膜(DLC,涂料,粘剂)/界面层,液晶内部构造 结晶体(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晶体) 光波导回路,玻璃,光学结晶等的折射率变化 生物学(DNA, 蛋白质, 细胞 组织等) 特点 空间分辨率300nm以下的三维共焦拉曼光谱图像 高灵敏度(1分钟以内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低功率激光照射(4mW) 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 拉曼光学器件大小凝缩成A4尺寸,实现低价格 采用压电陶瓷平台(X-Y-Z),扫描精度达到nm级 因采用光纤,使激光和光谱仪的实验配置非常自由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 继续使用好评如潮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 反褶积软件的使用,使空间分辨率可达1.5倍以上 三维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装置 Nanofinder®FLEX  高性能 小型化 低价格 Nanofinder®FLEX是Nanofinder®30的新型系列产品,具有Nanofinder®30的基本性能, 各个器件做成小型组件,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的大小变成原来的1/6, 凝缩成A4尺寸。拉曼光学器件可直接安装在正立式光学显微镜上,非常节省空间,实际上只占有1台正立式光学显微镜的面积。因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和其他器件, 不需特别配置实验场所。 更换激光光源时, 拉曼光学器件也需一起更换。拉曼光学器件的空间分辨率为300nm以下,其灵敏度高达1分钟内可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操作性出类拔粹,不需任何光路调节,不管是谁都能简单使用。软件是深受用户好评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测定内容充实,图像的可视化能力超群。特别是拉曼光学器件和压电陶瓷平台的小型化,使装置全体价格大幅下降,实现了低价格。另外,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器,光谱仪和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更能减少大量购买资金。 应用 透明材料(树脂,胶卷,有机EL)的形状观察 半导体/电子材料(异状物,应力,化学组成,物理结构) 薄膜/保护膜(DLC,涂料,粘剂)/界面层,液晶内部构造 结晶体(单壁碳纳米管,纳米晶体) 光波导回路,玻璃,光学结晶等的折射率变化 生物学(DNA, 蛋白质, 细胞 组织等) 特点 空间分辨率300nm以下的三维共焦拉曼光谱图像 高灵敏度(1分钟以内测出Si的第4级拉曼光谱),低功率激光照射(4mW) 采用共焦激光显微镜 拉曼光学器件大小凝缩成A4尺寸,实现低价格 采用压电陶瓷平台(X-Y-Z),扫描精度达到nm级 因采用光纤,使激光和光谱仪的实验配置非常自由 实验室巳有的激光,光谱仪,致冷式CCD探测器(ANDOR公司)都可使用 继续使用好评如潮的Nanofinder®30的测定软件 反褶积软件的使用,使空间分辨率可达1.5倍以上

新品

2008.12.08

Vibrac ®公司简介 -扭距测试专家

公司简介  Vibrac ®成立于1960年,在过去四五十年内并制造精密机电测试设备。 位于阿默斯特,新罕布什尔州(美国) , Vibrac ®制造范围广泛的自动和手动高精度测试系统的精确测量扭矩多种类型的旋转装置。 Vibrac ®已成为世界领先的设计和制造高度精确的扭矩测量系统专家。 这些系统用于测试小型马达,轴承,紧固件,医疗设备,关闭线程集装箱(帽) ,旋钮,开关,电脑光盘驱动器等。Vibrac的信誉可靠的生产测试系统带来了公司Vibrac各地®全球。 客户 通常需要扭矩性能的重要数据,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可靠性和工程设计。 Vibrac ®客户来自众多行业,包括汽车,航空,饮料,制药,计算机,化妆品,化工,硬件和军事产业。 一般产品总览 作为业界领先的精密运动测试设备市场, Vibrac ®继续发展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以自动化测试的问题。 40多年来的经验,在设计和制造系统的产品测试是体现在每一个Vibrac ®系统 。 我们的系统是可靠的,持久和目的是易于操作,以生产高质量的,一致的结果。 无论你是测试扭矩,感应密封,或封盖/ uncapping有限的产品经营, Vibrac ®将为您提供高品质和可靠的制度,将执行的最高质量标准。  一般扭矩测试  盖冒矩测试系统  转矩传感器  资料显示&测试头  电机测试系统  轴承测试系统  其他系统

百态

2008.12.08

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瑞士RUMUL+WALTERBAI试验机公司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瑞士RUMUL+WALTERBAI试验机公司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www.rumul.ch loxofo@yahoo.com.cn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瑞士RUMUL+WALTERBAI试验机公司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www.rumul.ch loxofo@yahoo.com.cn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那里有进口欧洲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 瑞士RUMUL+WALTERBAI试验机公司 www.rumul.net.cn www.walterbai.com www.rumul.ch 中国联络电话 13709181703 loxofo@yahoo.com.cn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介绍 关于WALTERBAI 试验机公司 1970年,Armin Walter先生和Alfred Bai先生共同创办了W+B公司,其前身是著名的具有超过百年历史的瑞士AMSLER试验机公司的技术服务机构(AMSLER公司是电液伺服控制技术的鼻祖,后来因故被解散了,但是其优良产品品质在W+B得以延续下来),后来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动静态试验机。公司经过不断的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销售、研发和生产部门,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顾客需求。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 提供全方位的材料试验机和测试系统以用于各种材料、工业、建材产品和建筑结构的安全和质量测试。材料测试领域非常广泛,比如汽车和航空工业、金属工业、塑料和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生物机械方面、科研院所和大学院校等。W+B凭借丰富的经验,生产的测试系统可以满足这些测试的要求,再加上我们雄厚的工程能力,我们不仅可以生产标准的测试系统,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进行度身定做生产独一无二的系统。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有: ●电子伺服万能试验机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疲劳试验机(单轴疲劳及扭转组合疲劳) ●电液伺服结构拟动力测试系统 ●数字测量和控制系统 ●筑材料试验机 ●混凝土温度应力测试系统 ●动态沥青万能试验机 ●现有试验机现代化改造 ●试验系统维护和标定 rumul歷史沿革 1. 在三○年代末期,Max E. Russenberger先生首先接觸到這類的測試技術。後來,他成為儀器公司Alfred J. Amsler & Co.的資深主任工程師,在那裡他首次設計諧振式測試系統,而獲致了世界性的成就。 2. 在1964年,Max E. Russenberger成立了自己的事業。他新公司最獨特的目標,在設計和製造動態材料試驗系統。而其最主要的產品系列,便是高頻諧振式振動器,換言之,就是諧振式試驗機。 3. 後來,之前在Amsler的同事Erwin Muller也加入了公司,成為事業上的夥伴。而RUMUL這個名稱,便是來自他們名字上的縮寫。 4. 在1978年,Roland Berchtold接手公司經營。從此,公司正式名稱改為RUSSENBERGER PRUFMASCHINEN AG。但RUMUL的簡稱仍然繼續沿用。 5. 在1989年,公司遷居到Rhinefall附近的Neuhausen,空間比較寬裕的新地點。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一直坚持最高的品质追求,无论是产品开发和制造,乃至最后的标定工作等,W+B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满足最高的质量要求,所有W+B的产品可以提供最好的使用性能而很少需要进行维护。 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的商业管理系统通过了ISO 9001:1994 标准的认证,同时也通过了最新的ISO 9001:2000认证,力求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要求并且让客户感到满意。 在瑞士能够被瑞士TS的ISO 9001:2000认可不仅代表了W+B的商业管理系统一直遵循最高的工业惯例,更加体现了瑞士试验机集团公司为客户提供最好的奉献的坚定决心。 瑞士-试验机技术13709181703 WWW.RUMUL.CH WWW.WALTERBAI.COM LOXOFO@YAHOO.COM.CN

厂商

2008.11.25

艾泰克仪器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艾泰克仪器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南京市建邺区奥体大街69号01栋10层2区-2室 联系人: 裘先生 邮编: 210009 联系电话: 400-860-5168转1329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