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仪器信息网
注册
布鲁克磁共振事业部(Bruker Magnetic Resonance)

关注

已关注

品牌合作伙伴
白金16年 白金

已认证

粉丝量 0

科学仪器行业领军企业

400-889-7796

仪器信息网认证电话,请放心拨打

当前位置: Bruker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这家核磁宝藏实验室,满足你对科学的所有幻想

从液体核磁到固体核磁,从氢谱、碳谱,到各种低频的杂核探头、液氮探头、氦气低温探头……12台核磁产品,9台液体核磁,3台固体核磁,从300M到700M……这家宝藏实验室全了!跟着中科院化学所分析测试中心核磁组负责人向俊锋研究员,仪器信息网的镜头开启了一段探秘旅程,清一色的布鲁克核磁让大家大饱眼福,这些核磁仪器有哪些“过人”之处?能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哪一台是实验室的“贵族”?普通的学生能自己上机操作吗……不仅如此,基于许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向俊锋研究员还给大家分享了其对核磁技术未来发展的期待,以及学生培养方面的心得。您能想象未来核磁仪器或许可以“人工智能”了吗?那些费解的谱图或许可以“不攻自破”?每一台仪器或许都能皮实到学生随时都可以操作……详细内容请看如下视频:据悉,中科院化学所分析测试中心拥有55台套仪器设备,其中布鲁克公司的十多台,包括核磁、光谱和质谱等。就核磁而言,已经安装12台核磁谱仪和1台 7T小动物成像。附个人简介向俊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核磁组负责人,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发表合作论文200余篇,主要擅长利用核磁共振解决分子结构解析、研究相互作用和结构-性能关系等。

媒体关注

2022.10.14

基础研究的乐趣是满足好奇心——访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蒋尚达

1945年,物理学家Zavoisky首次提出了检测电子顺磁共振信号的实验方法,经过70多年的发展,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与医学等许多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的电子顺磁共振研究起步较早,卢嘉锡、裘祖文、徐元植等教授为该领域在我国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浙江大学徐元植教授从1960年开始从事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学研究,是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为促进我国电子顺磁共振学科的发展,徐先生在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顺磁共振发展专项奖励基金。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的蒋尚达教授在使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研究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性方面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荣获2021年度“徐元植顺磁共振波谱学优秀青年奖”。近期,蒋尚达教授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采访,分享了他的科研经历与科研成果,以及他利用电子顺磁共振仪器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远离“舒适圈” 填补知识空白蒋尚达在博士阶段主要从事单分子磁体合成方面的研究,但苦于缺乏先进的表征手段去研究磁性分子的电子结构,因此博士毕业后他并没有继续博士阶段更为熟悉的研究,而是选择门槛较高、难度更大的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作为博士后的主要研究内容。蒋尚达就这样进入了顺磁共振研究的研究领域。蒋老师起初并不熟悉顺磁共振的相关知识,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基础书籍、查找原始文献,巩固基础知识,后来深入了解搭建EPR谱仪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案,再到使用商用顺磁共振仪器开展科学研究。从频域到场域再到时域顺磁共振,从“EPR小白”到“优秀青年专家”,顺磁共振的相关技术,蒋尚达都能够娓娓道来。而正是在理论知识足够扎实的基础上,才有了后面相对“平坦”的科研之路。但当他已经清晰掌握系综电子顺磁共振波的相关技术和研究范式之后,蒋尚达再次选择退出“舒适圈”,继续去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光探测单分子顺磁共振。蒋尚达提到,现在这个研究方向是基于几年的调研工作,经历了选定-推翻-再选定这样不断反复的过程最终选择出来的,创新的科研工作不会是凭空想出来的,是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文献、长期积累的过程。这无疑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对蒋尚达来说却是极具吸引力并充满乐趣的。九篇文章申基金 不靠数量靠深度当被问到自己引以为豪的科研成果时,蒋尚达戏称自己的文章少的可怜,但提到每篇文章都是自豪的语气。他分享了发表在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的工作,他和课题组成员使用脉冲激光将富勒烯分子激发至三线态,并在该三线态上制备了三能级叠加态,进而观测到新奇的量子相位干涉现象。蒋尚达说,这篇工作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因为这是他们课题组在多能级磁性分子中观测到新奇物理现象的第一篇工作。与传统的量子比特不同,磁性分子往往具有更多的可调控能级,因此一个磁性分子的希尔伯特态空间也就更大,具有更多的量子相位,物理内涵也就更加丰富,量子拓展性更强,但其缺点是量子相干性较差。蒋尚达的研究团队提出化学分子的笼状结构保护方案可以很好的延长磁性分子的量子相干时间,比较典型的分子就是内嵌富勒烯。例如蒋尚达研究团队报道的Gd2@C79N分子的自旋基态为S=15/2,其相干时间可达5微秒,是可以观测到量子相干行为的最高自旋分子。此外,蒋尚达团队还搭建了五族元素内嵌富勒烯分子的合成和纯化装置,他们制备的N@C60分子浓度可达5000 ppm,相干时间在液氮温度下则有上百微秒,是目前报道的最长相干性的高自旋分子(S=3/2)。基于这类高自旋分子的较长量子相干时间,蒋尚达团队还发现了电子能级中的几何量子相位,并实现了具有纠错功能的量子算法演示。蒋尚达的研究成果可以用“少而精”来概括。今年3月,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结题答辩,专家对蒋尚达的研究工作评价很高,认为他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彻和系统。蒋尚达在该项课题中仅有9篇文章,但他提出的笼状结构保护磁性分子量子相干性的学术思想,以及高自旋分子拓展量子态空间的研究思路极具创新性。经过评审专家的考评,蒋尚达的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结题被评为优秀。蒋尚达说:“做基础研究的最大乐趣就是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把每一个课题都研究透彻,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确保每一篇文章的产出都能够清晰地说明一个问题,而非单纯的追求发文速度与数量。当被问及科学研究的初心时,蒋尚达说:“我做科研的初心是为了填补科学认知的空白。”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是实验室里的“生命线”蒋尚达之前在北京大学工作时使用的是布鲁克E580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现在来到了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又采购了一台E580,由于疫情原因暂未安装,对于课题组来说,电子顺磁工作波谱仪就是实验室里的“生命线”。“应该说,我们课题组是E580的重度使用客户”,蒋尚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布鲁克的顺磁共振谱仪开发也有二十余年了,特别是脉冲式顺磁共振波谱仪,国内外的用户很多,这是比较成熟的商业化产品,设置的应用场景能够满足99%以上的用户对于仪器的使用。以E580为例,一个主要功能是进行电子-电子双共振实验,E580对于该类测试已经做的比较成熟了。但是对于蒋尚达而言,课题组研究则会更多的关注涉及商业产品之外一些其他的应用,例如外部脉冲电场的使用、复杂任意波形的应用、多频率、高带宽谐振腔的设计等等。蒋尚达提到,自己的团队对于仪器内部的功能已经非常的熟悉,当需要对仪器功能进行进一步开发时,常常会与布鲁克国内外的技术人员沟通,布鲁克的工作人员响应非常积极,在联系过程中双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交流过程中,布鲁克工作人员会深度详细地介绍仪器的拓展性,蒋尚达团队则基于这些介绍,对其进行新功能的开发。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前景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在化学、材料、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无机化学反应领域,电子顺磁共振可以很好的研究研究产物微观电子态,南京大学王新平教授、大连化物所叶生发教授、国科大的李剑锋教授在该领域都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在有机化学领域,顺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自由基的机理,武汉大学雷爱文教授在该方向有很好的成果;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胡炳文教授开辟了很重要的方向,探究锂电池里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在生物领域,通常使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构象,清华大学的方显杨教授做出了重要的研究;蒋尚达教授的研究方向也是基于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重要应用,即研究磁性分子作为电子自旋载体在量子信息科技中的应用。关于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未来发展,蒋尚达认为自旋微观态在化学反应和催化中的作用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涉及到原位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与超快光谱等的联用。蒋尚达认为,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技术门槛较高的特点,尽管很多人需要该技术,但能够熟练使用该技术的科学工作者较少。华南理工大学自旋科技研究院就是一个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新型科研创新平台,成立于2021年。研究院以磁性分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自旋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物理效应,突破单分子自旋操控和读出技术,发展自旋相关量子材料和器件,开发相关分子诊疗技术与药物。研究院涵盖自旋化学、自旋操控、自旋材料与器材、自旋生物医学等多个研究方向,旨在解决自旋国际科学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研发自旋关键技术,建设国际自旋创新交流平台。后记:蒋尚达要求学生在选择的研究领域中理解应当力求深刻,只有在自己的小方向上的认知超过了导师才算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对待每一个学生,课题团队都会对学生进行非常详细地仪器培训,要求学生们在较高的科学素养基础上,了解研究的目的,清楚实验设置的含义,预设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蒋尚达分析道:对待在研究上没有锐气的学生,应当给予鼓励和帮助,和他共同解决困难,找到新的方向;对待相对浮躁的学生,则应要求他做充分的文献调研,将不断涌出的新想法成熟化。蒋尚达说:学生应当打好基础,切忌盲目追求热点,务必要把研究做得更有深度!

媒体关注

2022.06.30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助力新冠肺炎重症早发现*

虽然造成新冠肺炎(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主要是呼吸道病毒,但这种疾病会累及全身的器官。除了肺部损伤和呼吸困难外,新冠肺炎患者还表现出神经、肾、肝和血管受损的症状。 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具有与健康对照者不同的、提示代谢紊乱和血脂异常的代谢谱,且它们也与疾病的严重度相关联。这提升了利用代谢组学来识别具有最高重症风险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可能性。然而,大多数此类研究只是将新冠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导致无法确定这种关联是新冠肺炎特有的,还是只是提示危重疾病的普适性标志。 来自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将接受重症监护室(ICU)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与在同一ICU进行心源性休克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了代谢谱的特异性。 近乎完美的区分 研究人员分析了5名接受ICU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11名新冠病毒检测阴性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以及58名健康对照者的代谢和脂蛋白谱。他们在布鲁克Avance IVDr平台*(配备TXI探头的布鲁克核磁共振代谢分析系统)上总共分析了276份血清样品。初步的非靶向NMR代谢组学和脂质组学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之间都存在差异。通过针对性分析,研究人员能够量化来自NMR谱图的代谢物和脂蛋白,并识别引起最大差异的代谢物类别。这些分析实现了对新冠肺炎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近乎完美的区分。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冠肺炎的代谢影响,研究人员对代谢物和脂蛋白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有许多与能量状态紊乱、肝损伤和血脂异常相关的一致变化。 与其他重症患者截然不同的代谢谱 被识别出的一些关键特征包括低谷氨酰胺/谷氨酸比值,这是由分解代谢疾病状态下谷氨酰胺消耗增加所导致的。这一重症感染的典型指标与新冠肺炎有关联,但与心源性休克无关联。 苯丙氨酸是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上升的另一特征参数。该氨基酸通常在肝脏中代谢,其水平上升提示肝功能受损。 一些标志物提示能量代谢严重紊乱和代谢抑制,包括葡萄糖水平升高,以及组氨酸、蛋氨酸和乳酸水平降低。但是,这些变化只是新冠肺炎患者相比健康对照者所存在的差异,而与心源性休克患者相比没有这些差异,这表明它们可能不是新冠肺炎所特有的,而是提示危重患者能量状态紊乱的普适性指标。 根据之前的研究,研究人员还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脂蛋白谱严重紊乱,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该脂蛋白谱中很大一部分都与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同。尤其要提到的是,新冠肺炎患者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小颗粒VLDL组分及中密度脂蛋白水平上升——它们相比更大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更易导致动脉粥样化;因此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和心脏损伤的风险因素。此外,新冠肺炎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相比健康对照者和心源性休克患者都有上升。 惊人的关联 该研究还研究了无症状感染或轻症之后持续发生的代谢变化。为此,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18个具有新冠病毒抗体的人的34份血清样本,并与来自相同年龄和性别的、不具有新冠病毒抗体的对照者的样本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在采血前的急性冠状病毒感染检测均为阴性。 主成分分析(PCA)显示,两组之间的代谢谱和脂蛋白谱无显著差异,区分度很低,说明总体血清谱无显著差异。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新冠肺炎感染康复之后代谢谱回归正常。 然而,在来自曾经的轻症感染者的样本中,发现了抗体滴度和代谢健康标志物之间的关联。例如,抗体滴度与心血管风险标志物(包括小颗粒LDL-6、胆固醇和磷脂)呈负相关。还发现抗体滴度与作为代谢健康标志物的甘氨酸呈正相关。研究人员指出,他们无法从现有数据中确定因果关系,但拥有健康的代谢状态的个体可能更有可能对病毒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使得感染后的抗体滴度更高。 总之,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表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代谢高度紊乱,包括分解代谢状态、肝损伤和严重血脂异常等。这一信息表明,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可被进一步用于患者的识别和分层,以帮助预测新冠肺炎的严重度。 *布鲁克核磁共振波谱仪仅供研究人员使用,不能用于临床诊断。  参考资料 Schmelter F, Foeh B, Mallagaray A et al. (2021) Metabolic markers distinguish COVID-19 from other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and show potential to stratify for disease risk. medRxiv preprint.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1.13.21249645. 

企业动态

2022.06.16

【布鲁克直播】化学交换饱和转移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及应用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本次直播讲座

企业动态

2022.06.14

BioSpec Maxwell——无需液氦的MRI磁体技术

全新的布鲁克BioSpec Maxwell磁共振成像(MRI)产品组合将高性能技术纳入易于使用的系统,适用于一系列临床前应用,无需调整场地设施,大大简化了仪器选址、安装和维护工作。这系列的MRI系统占地面积小,维护费用低,结合了触摸屏的易用性和完整的磁共振成像灵活性。 英国伦敦,2022年5月9日报道。在2022年的ISMRM大会上,布鲁克(纳斯达克:BRKR)宣布为其市场领先的临床前磁共振成像(MRI)系统组合推出创新型的7 T和9.4 T传导冷却Maxwell磁体。继BioSpec® Maxwell 3 T的成功之后,新系列的Maxwell 7 T和9.4 T磁体无需补充液氦或液氮,同时为先进的临床前磁共振成像和PET/MR研究提供高场的灵敏度和显著增强的分辨率。 临床前成像可用于对小型啮齿类动物进行无创活体成像,为研究人员提供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研究应用,包括肿瘤学、神经学、心脏病学和传染病等等。布鲁克行业领先的磁共振成像系统的高稳定性可生成准确清晰的图像,在检查小鼠脑高分辨率解剖成像的微小区域时,或在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时是至关重要的。BioSpec Maxwell临床前MRI系统 智能的BioSpec Maxwell磁体技术具有多个内置传感器的可靠监督功能。在停电或制冷剂耗尽的情况下,Maxwell磁体可以至少保持6小时不失超,并可通过按钮操作进行自动制冷和自动充电。 布鲁克BioSpin临床前成像部门MRI产品经理Tim Wokrina博士表示:“这是我们在临床前MRI技术方面跨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将其优势扩大到更广泛的医疗和制药研究领域,以推动科学和治疗的进步。” 布鲁克BioSpin临床前成像部门总裁Wulf I. Jung博士补充道:“制药业面临着将新药更快、更经济地推向市场的压力。合同研究组织正在努力争取在小范围内获得一流的解决方案。布鲁克全新的Biospec Maxwell MRI系列不需要专门的实验室基础设施,为临床前MRI或PET/MR研究提供紧凑、轻便和易于安装的系统。” 全新的Maxwell传导冷却磁体技术有三种场强,可满足不同的要求。3 T、7 T和9.4 T,均配备17 cm的孔径和高性能的梯度系统,还另为PET/MR研究增加一个PET附件的选项。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布鲁克临床前成像产品系列详情页。布鲁克公司临床前成像系统仅供研究使用(RUO)。  

新品

2022.06.13

【直播讲座】核磁共振在新型毒品检测中的创新应用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加本次直播讲座

企业动态

2022.05.31

布鲁克在2022年度ENC大会上展示新颖独特的紧凑型1.0 GHz NMR磁体

 布鲁克的创新技术支持客户大幅减少液氦消耗 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2022年4月25日报道。在2022年度的实验核磁共振大会(ENC 2022)上,布鲁克展示了一款新颖的紧凑型1.0 GHz核磁共振磁体,在4.2 K温度下运行,可用于单层标准实验室的结构生物学应用。布鲁克还为减少液氦消耗提供了创新和服务。布鲁克独特的紧凑型Ascend Evo 1.0 GHz磁体极大地减少了占地面积、重量和对天花板高度的要求,并将液氦消耗量大幅降低了三倍。 布鲁克近期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技术更新,就是成功地对独特的单层1.0 GHz 4K NMR磁体进行了升场和蛋白质NMR测试,这款新产品名为Ascend Evo 1.0 GHz。它极大地减少了占地面积、重量和对天花板高度要求,并将液氦消耗量大幅减少三倍,从而让更多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人员体会GHz级别NMR的超高分辨率和灵敏度。在本届ENC大会上,布鲁克展示了这一全新的、独特的技术奇迹所带来的优秀蛋白质1.0 GHz NMR数据。 Falko Busse博士,布鲁克BioSpin总裁“我们非常高兴地向大家展示世界上第一个单层1.0 GHz标腔4K核磁共振磁体。布鲁克始终致力于通过我们的最新创新减少液氦的消耗。” 全新的布鲁克Heliosmart Recovery回收解决方案,可用于收集已安装的NMR磁体中蒸发的氦气。 第二项创新是限量发行新的Heliosmart Recovery回收解决方案,这是一款紧凑的、易于安装的系统,可以改装后用于收集已安装的NMR磁体中蒸发的氦气。收集来的氦气储存在高压气瓶中,以供氦气的循环利用。Heliosmart Recovery回收系统可以收集多个NMR磁体的正常蒸发量,从而使典型的稳态回收率达到80%-85%。回收的高压氦气可以在本地或区域的氦气再液化设施中使用。 布鲁克还提供免费的LabScape远程监控服务,这可以让我们的专家主动监控磁体状况,并确定补加制冷剂的节点,从而提前安排。布鲁克还提供氦气补充服务,这是可选配的核磁共振维保协议中的一项。 关于布鲁克(Nasdaq: BRKR)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新品

2022.04.27

【参会邀请】布鲁克2022 ISMRM 科学技术研讨会

报名方式2022年度布鲁克ISMRM科学研讨会

企业动态

2022.04.19

Bruker收购Pharma PAT Software和生物制药制造自动化公司

美国科学仪器供应商布鲁克公司日前表示,该公司已收购了英国制药和生物制药过程分析技术、制药制造自动化和质量保证软件以及系统集成专家Optimal Industrial automation and Technologies。这次收购加强了布鲁克作为小分子、生物制品和新药物模式制药公司的关键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地位。此次收购的财务细节尚未披露。Optimal的2022年营收预计约为1000万美元,其营收增长率和营业利润率预计将在2023年及以后增加。优质的生物制药工具和自动化能力将会提升布鲁克的创新能力,并作出更具差异化的高价值核磁共振、质谱、SPR、分子光谱等仪器,补足生物制药药物发现能力并开发新的生命科学解决方案,以及PAT分析和QA解决方案。这些生物制药工具使布鲁克的全球生物制药客户能够更快地将有效和安全的药物推向市场。Optimal专注于生物制药行业从研发到制造的批量和连续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作为一家综合PAT解决方案提供商,Optimal提供以质量为中心的制药生产系统的开发、测试、部署和支持。而布鲁克则提供科学仪器和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使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水平上探索生命和材料。

媒体关注

2022.04.06

布鲁克NMR Olive Oil-Profiling 1.0™橄榄油分析模块全新上线

近日,布鲁克推出了全新的NMR Olive Oil-Profiling 1.0™ 核磁共振橄榄油分析模块,用于全球掺假最多的食品之一——橄榄油的真实性验证和质量控制。这进一步扩大了布鲁克食品分析解决方案组合,并将在两个核磁共振(NMR)平台上提供,即成熟的400 MHz NMR FoodScreener™平台,以及无需制冷剂的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系统。这两种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橄榄油行业从业者的不同需求。台式核磁共振解决方案针对橄榄油装瓶商、测试实验室和卫星实验室。而NMR FoodScreener™的目标则是政府和私人测试实验室,用于分析广泛的复杂食品基质。该平台允许在一个系统上对各种核磁共振食品分析解决方案进行内容堆叠。Olive Oil-Profiling 1.0:布鲁克首个由全新的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系统支持的食品分析解决方案核磁共振的橄榄油分析解决方案易于使用且完全自动化,可对国际橄榄油理事会(IOC)规定的参数进行量化,并通过将样品的指纹图谱与参考数据库进行比较,验证其地理来源。非靶向分析可以检测出异常情况,这也可以指出质量问题或掺假。布鲁克BioSpin产品经理Lea Heintz评论道:“当掺假产品充斥市场时,橄榄油供应链正在受到破坏。消费者需要信任橄榄油的来源和完整性,而这需要强有力的分析证据来补充感官小组的专业知识。通过验证识别橄榄油产地和纯度的独特签名,我们的核磁共振解决方案提供了快速和准确的验证,易于实施和使用;而直观的界面和分析报告则不需要用户具备任何核磁专业知识。”布鲁克BioSpin食品分析高级市场经理Thomas Spengler补充道:“作为一种高价值的食品,橄榄油特别容易受到出于经济目的的掺假行为的影响,这会削弱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我们很高兴推出Olive Oil-Profiling 1.0™ 橄榄油分析模块,这是布鲁克首个基于台式核磁共振系统的食品分析解决方案。这个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支持橄榄油装瓶商在短短12分钟内进行质量和真实性控制。该解决方案增强了供应链的完整性,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垂直整合的装瓶商,它在橄榄油的卖家和买家之间建立了信任。”

媒体关注

2022.03.22

布鲁克中国EPR及TD-NMR售后服务全面升级

进入中国市场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布鲁克提供的行业领先的分析仪器及应用解决方案始,终致力于促进科研界的创新与进步。其中,顺磁共振波谱仪和时域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出色性能也备受中国用户的信赖与支持。为了提供更高效且优质的售后服务,布鲁克中国SLS团队现对这两大类设备的售后服务进行了全面升级。 一、强大的工程师团队在国内,我们有专职的顺磁及时域核磁售后工程师团队常驻上海,支持全国;另外在各个区域有驻地工程师,可以快速响应各地的维修服务;对于疑难问题,国外工厂有更专业和资深的二线支持工程师,工作日随时待命为我们提供支持;针对桌面型顺磁共振谱仪,还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分销商工程师给客户提供安装、操作培训及基础的故障排除,保证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更加快速和专业的全方位售后服务。 二、完备的保税库备件资源布鲁克于2021年新建成了顺磁和时域核磁共振保税备件库,以及增加了诊断用备件资源,一方面极大提高故障诊断速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备件采购时间。新建的保税库几乎涵盖了所有设备运行所需的基础配件,用户在直接下完订单后,无需漫长的等待,即可拿到新的配件。 三、Labscape可选服务布鲁克始终坚持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可选的Labscape服务,您可以购买只针对主要部件及特定部件进行保障的维保合同,也可购买单次设备保养维护服务。维保合同可以最大限度的缩短商务流程,进而缩短停机时间。此外,布鲁克还配备了对设备进行完整校验所需要的原厂标准样品组,可以提供全面的PQ和OQ服务,用相对低的设备维护成本,保障设备正常、顺畅地运行。 重要提示您可以拨打布鲁克磁共振售后服务支持热线电话400-898-1088,也可以直接联系熟悉的工程师或发邮件至 customersupport.bbio.apac@bruker.com寻求技术支持,进行业务咨询。布鲁克将始终尽最大努力服务于用户需求,支持用户在科研教学和生产工作中不断取得突破与进步。 布鲁克BioSpin SLS 售后服务和生命周期支持部门 

操作维护

2022.03.11

TopSpin 4.1.4全新上线!

下载方式:TopSpin 4.1.4全新上线 | Bruker

操作维护

2022.03.01

布鲁克2021年21.7%增长 2022开年又四个大动作

近日,布鲁克公布2021年的财报。2021年,布鲁克的收入24.179亿美元,比2020年的19.875亿美元增长了21.7%,有机收入同比增长了19.1%。其中,布鲁克科学仪器(BSI)部门(包含Bruker BioSpin、Bruker CALID、Bruker Nano三大集团)营收22.081亿美元,同比增长22.0%,有机收入增长率为19.4%;布鲁克能源和超导技术 (BEST Segment)部门营收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1%,扣除公司内部冲销后的营收为2.098亿美元,有机收入增长率为15.5%。2021财年Bruker各集团收入总览布鲁克科学仪器(BSI)部门Bruker BIOSPIN Group2021年,Bruker BIOSPIN集团收入6.91亿美元,同比增长15.2%,这来自于客户的仪器与安装需求,以及售后市场和软件方面的需求提升。另外,2021年共有四台Ghz级核磁共振波谱仪的订单,公开发布过新闻的分别是德国哥廷根的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1.2 GHz 核磁共振波谱仪和德国Juelich 研究中心(FZJ)的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所(IBI-7)的1.2 GHz核磁共振波谱仪。Bruker CALID Group2021年,Bruker CALID集团收入8.196亿美元,同比增长25.3%,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组学、微生物学和分子光谱学这几大领域。具体来看,timsTOF的销量增长以及销售情况复苏; MALDI Biotyper系统和相应消耗品的需求增长;FTIR/NIR/Raman分子光谱仪器销量大量增长。而分子诊断领域的收入有所降低,这是由于COVID-19 PCR检测数量的减少导致的。Bruker NANO Group由于大量的工业研究和学术需求,X射线类分析仪、纳米表面分析仪、纳米材料分析仪、微电子检测仪、半导体计量仪器和荧光显微镜等仪器的销量有所增长。2021年,Bruker NANO集团收入6.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4%。布鲁克能源和超导技术 (BEST Segment)部门BEST Segment2021年,布鲁克能源和超导技术 (BEST Segment)部门营收2.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1%。BEST Segment集团的主要营收增长来自于超导体材料,尽管供应链面临挑战,但“大科学”项目和一些主流MRI制造商对超导体材料的需求有所增多,使得BEST Segment部门营收增长。整体来看,2021年,布鲁克的有机收入同比增长了19.1%。如下图所示,近6年的有机收入均是有所增长,仅2020年因疫情原因有机收入有所下降。2017年-2021年,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8.5%。在2014-2016年,布鲁克经历了重组与转换,对成本支出进行了整合和剥离,增加了新的组织管理流程,整体收入呈平缓趋势;自2017年起,开启了加速项目、加强合规和风险管理、提高生产力、共享服务中心等运营方式,收入连年增长;在经历2020年全球疫情大爆发后,2021年实现大幅提升,并重点关注蛋白质组学与空间生物学领域,成功推进了加速项目2.0计划。布鲁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rank H. Laukien评论道:“尽管供应链面临挑战,但布鲁克2021年全年运营和财务改进都很出色,科学仪器部门的预定和已有订单同比增长了10%以上,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需求持续增长。我们预计在2022年收入增长达 5-7%,有机收入增长达 6-8%,布鲁克将对加速项目2.0计划进行更多的战略营销、商业和研发投资,特别是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空间生物学、半导体计量和生物制药领域。”布鲁克2022年开年的大动作!一心开拓蛋白质组学领域!投资PreOmics公司PreOmics GmbH(慕尼黑,德国)是用于蛋白质组学质谱分析的样品制备和自动化工具、消耗品的制造与销售公司。Bruker在2022年1月用1350万欧元的B轮融资加上平行二级交易操作,成为了PreOmics的主要投资者,以此更好地支持布鲁克在质谱仪器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拓展工作。收购色谱配件公司Prolab和PepSepProlab是专注于低流量、高精度液相色谱技术和系统开发的公司。Prolab的加入会进一步增强布鲁克在单细胞蛋白质组学、4D蛋白质组学和4D代谢组学领域的拓展。PepSep是专门从事纳流液相色谱(nanoLC)色谱柱和蛋白质组学的组件优化的公司,PepSep的加入可以优化Bruker nanoElute® UHPLC系统。 更多信息可点击查看:收购+OEM 布鲁克布局纳流液相色谱相关产品推出timsTOF MPP系统2022年2月7日,在SLAS 2022国际会展上布鲁克宣布推出timsTOF MALDI PharmaPulse®(timsTOF MPP)系统,这是一种基于非标记质谱法的,用于无偏、深度HTS和uHTS的突破性高端解决方案。timsTOF MPP是朝着提高药物开发效率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化学合成高通量实验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的XX。更多信息可点击查看:布鲁克推出首款 基于timsTOF技术的MPP系统 丰富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

媒体关注

2022.02.18

布鲁克分子表型组学研究工具推动新冠肺炎长期症状(Long COVID)和急性期后代谢异常的研究进展

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学中心定量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平台,对急性新冠肺炎后期综合征(PACS)进行风险评估和纵向监测 澳大利亚珀斯,2021年5月20日报道。一项关于新冠肺炎表型和后续表型转换的临床研究合作发现,在急性新冠肺炎阶段三个月后,患者血液样本中的分子特征出现了短暂和持续的系统性变化。通过结合核磁共振(NMR)波谱和质谱(MS检测平台,对上述生化异常进行了非标记的定量检测,发现其与持续的新冠肺炎长期症状(Long COVID)有关。长期症状在急性感染后持续存在,即使是在感染6个月以后,也可能影响超过一半的新冠肺炎康复患者。默多克大学的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学中心(ANPC)与其他学术医疗中心合作,以布鲁克(Nasdaq: BRKR)为主要技术合作伙伴,近期宣布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患者血浆中急性疾病和急性新冠肺炎后期综合征的分子表型组学研究的开创性论文(原文链接)。 定量核磁共振和质谱检测的综合平台(仅供研究使用),揭示了急性新冠肺炎引起的代谢异常、代谢标志物与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以及脂蛋白与炎症标志物的相互作用。该平台能够创建表型转换标志物的多检测方法,这些标志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该分子表型组学检测方法可以衡量患者康复的程度,或新出现的慢性PACS风险,例如新发糖尿病或新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它持续或重新出现的症状,包括慢性疲劳、"脑雾(brain fog)"和许多其它已被报道的新冠肺炎长期症状。对新冠肺炎非住院和轻症患者进行的急性期后随访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受访患者在三个月后并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健康或正常的生化状态。 PACS,也被称为“新冠肺炎长期症状(Long COVID)“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急性感染后出现持续的症状和功能性健康障碍。超过57%的受访患者在急性期后六个月内出现一种或多种症状,而基于核磁共振和质谱的表型转换检测方法揭示其中许多患者存在代谢异常。默多克大学健康未来研究所副校长兼ANPC主任,Jeremy Nicholson 教授解释说:“对血浆进行先进的核磁共振和质谱筛查为复杂的新冠肺炎系统模式提供了补充见解。在随访的病人中,我们发现他们有多种部分恢复表型,还有多种、不同的生化异常。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随访的新冠肺炎患者无论是否仍有症状,都存在代谢异常,但有症状的患者在统计上更有可能出现生化异常”。 他继续说道:”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疾病,它不仅夺去了许多生命,而且正如我们所发现的那样,即使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初始病例,新冠肺炎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部分病人产生严重的健康后果。“大多数患者在急性期后的三个月都有各种血液代谢异常,在六个月时有症状的和无症状的代谢情况仍有不同。研究人员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的血浆脂蛋白在感染期间发生了变化,更接近于通常在糖尿病和动脉硬化患者中发现的模式。一些异常情况在随访的病人中有所减少,并且是可逆的,而与肝脏、能量代谢和神经病变有关的标志物往往不能完全逆转。配备有布鲁克 Avance™ IVDr 核磁共振代谢分析系统的 ANPC 核磁共振实验室 最新的研究与ANPC早期研究结果一致,显示出新冠肺炎是一种具有多器官影响的系统性疾病。基于血浆的脂蛋白和代谢图谱上的表型转换而建立的分子表型生物标志物,可以对疾病的进展、严重程度和治疗进行评估。这突出了对康复患者进行PACS影响和长期健康风险的纵向研究的重要性。 ANPC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弛豫和扩散编辑核磁共振方法,完善了信号的选择性,并因此发现了来自超分子团块的新型磷脂信号。Nicholson 教授补充道:"这是对复杂的血浆谱图进行动力学编辑,以提高诊断程序选择性的首个例子,并为其它核磁共振方法以分子的动力学和浓度为基础开发诊断程序打开了大门。”布鲁克应用、工业和临床部门的首席技术官 Manfred Spraul 博士评论道:”这些发现凸显了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的综合平台在PACS风险筛选方面的潜力。我们的研究方法对于个性化分子表型的表征是强健且可转移的,因而为理解新冠肺炎的长期影响提供了更好的途径。这些分子表型的见解有望支持更好的新冠肺炎急性期后的患者管理,以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并减少医疗成本。”新冠肺炎表型转换和表型恢复的特征是由核磁共振和质谱联合分析的,它们为为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肝功能、神经系统影响和炎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提供了补充见解。布鲁克正在欧洲开展对这套集成的核磁共振+质谱临床研究测定方法的验证,旨在开发PACS个性化风险筛查和纵向患者监测的临床诊断方法。ANPC 的 impact II QTOF-MS 实验室 位于西班牙 Bilbao的 CIC bioGUNE 首席研究员 Óscar Millet 博士评论道:”作为欧洲精准医疗的主要临床研究实验室之一,我们认为,借助于高性能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的PACS研究具有巨大潜力。我们是ANPC领导的国际新冠肺炎研究网络的活跃成员。使用ANPC和布鲁克开发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和统一的研究方法,我们能够对西班牙患者队列进行PACS研究,并在分析和生物学水平上与ANPC的数据进行交叉验证。“ 这些研究使用集成在ANPC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 Avance™ IVDr 核磁共振代谢分析系统,以及布鲁克和 CIC bioGUNE 体外诊断核磁共振研究(IVDr)技术方法进行。ANPC 还为其分子表征实验室配备了最先进的质谱仪,包括布鲁克Impact II和TimsTOF™ Pro QTOF-MS,以及一个solariX™ MRMS系统。 关于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学中心(ANPC)由默多克大学领导的澳大利亚国家表型组学中心(ANPC)将不仅在澳大利亚,而且在全球改变人们的寿命和生活质量。ANPC的工作几乎支持所有的生物科学领域。它跨越了传统的研究领域并培养了一种新的、更具协作性的科学研究方法。长远来看,ANPC希望搭建人类疾病研究的“全球地图集”,从而洞察将惠及全球每一个人的未来健康风险。作为南半球唯一的此类研究机构,ANPC汇集了5所西澳大利亚高校和前沿的健康医学研究机构。它还与国际表型组学中心网络相连接,在农业和环境科学也有着广泛应用。ANPC将珀斯和西澳大利亚定位为精密医学领域的国际领导者,并在疾病预测、诊断和治疗上实现重大飞跃。它也是默多克大学健康未来研究所的一部分。 关于 CIC bioGUNE位于西班牙Bizkaia科技园的bioGUNE研究中心是一家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专注于发展尖端结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相关研究,特别是疾病的分子基础研究,以用于开发新的诊断方法和先进疗法。CIC bioGUNE被认定为"Severo Ochoa卓越中心",这是西班牙对卓越中心的最高认可。CIC bioGUNE配备了最先进的代谢组学分析设备,包括两台布鲁克IVDr NMR波谱仪和一台Impact II质谱仪。CIC bioGUNE正在主导一个宏大的精准医疗项目(Akribea),以开发改进的个性化诊断方法。Akribea项目将在几年内针对巴斯克地区的部分人口(10.000名受试者)建立一个样本/数据库、附属的生物样本库以及数据挖掘能力。 关于布鲁克(Nasdaq: BRKR)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参考文献1. Kimhofer T, Lodge S, Whiley L et al. Integrative Modeling of Quantitative Plasma Lipoprotein, Metabolic, and Amino Acid Data Reveals a Multiorgan Pathological Signature of SARS-CoV‑2 Infection, J Proteome Res 2020 Nov 6;19(11):4442-44542. Lodge S, Nitschke P, Kimhofer T, et al. NMR Spectroscopic Windows on the Systemic Effects of SARS-CoV-2 Infection on Plasma Lipoproteins and Metabolites in Relation to Circulating Cytokine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20. 20 1382-1396.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roteome.0c008763. Lodge S, Nitschke P, Kimhofer T, et al. Diffusion- and Relaxation-Edited Proton NMR Spectroscopy of 2 Plasma Reveals a High-Fidelity Supramolecular Biomarker Signature 3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 https://dx.doi.org/10.1021/acs.analchem.0c049524. Nathan G. Lawler et al. Systemic Perturbations in Amine and Kynurenine Metabolism Associated with Acute SARS-CoV-2 Infection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 Response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March 16, 2021). DOI: 10.1021/acs.jproteome.1c000525. Elaine Holmes, Julien Wist, et al. Incomplete Systemic Recovery and Metabolic Phenoreversion in Post-Acute-Phase Nonhospitalized COVID-19 Patients: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May 19, 202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proteome.1c00224本研究由Spinnaker健康研究基金会、McCusker基金会和西澳大利亚州政府赞助。

企业动态

2022.02.07

【参会邀请】2021国际固体核磁技术与应用前沿论坛暨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技术研讨会

重要提示:      由于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如若本次研讨会日程受到影响,我们会邮件通知各位已经报名参会的用户。 会议简介:        由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和布鲁克共同举办的“2021国际固体核磁技术与应用前沿论坛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技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11月2日至11月5日在广州珠江国际酒店召开。         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领域卓有成就的国际、国内学者进行线上线下讲座,推广固体核磁技术在中国的使用,培养更多的固体核磁技术人员,促进固体核磁科研工作者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我国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并让这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科研工作。        届时,来自布鲁克的固体核磁专家也将进行仪器培训。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同行及对固体核磁感兴趣的各界同仁参加本次研讨会。 举办地点:      广州珠江国际酒店(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逸景路462号) 会议主要内容:·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olid-state NMR)的基本原理·   先进的实验方法(自旋1/2 核的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异核去耦、同核异核重耦、半整数四极核的高分辨方法等)·   相关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催化、材料和生物大分子领域中的应用 会议日程安排:  主讲人简介: 张荣纯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博士毕业后,于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超高速魔角旋转固体NMR新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2016年7月加入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从事动态可逆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微观机理的固体NMR研究。2018年7月加入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主要从事固体NMR方法学,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物理的研究。至今已在 Acc. Chem. Res., Macromolecules, J. Magn. Reson.等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 胡炳文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09年在法国里尔第一大学获得核磁共振博士学位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基优青项目获得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任《波谱学杂志》青年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共振及其在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开发了SHANGHAI、SHA+、RFDF-XY8-4-1等固体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开发了锂电池体系的in situ NMR、in situ EPR和in situ EPR Imaging方法。 王强 博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长期从事固体NMR谱学及其在多相催化中的研究。针对NMR灵敏度和分辨率的问题发展固体NMR测量新方法与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强磁场下多相催化及功能材料的研究,同时利用自主发展的方法与外单位开展高质量的合作研究。至今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CS Catalysis、Chem. Commun.、J Chem. Phys., J. Magn. Reson.等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累计引用1000余次。主持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1项,面上、青年项目各1项,作为骨干参与重大国际合作及重点项目各1项。 侯广进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至2011年先后在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和美国特拉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被特拉华大学聘为二级副研究员,2012年晋升为磁共振谱学研究员。2016年入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专项人才计划,2017年入选国家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职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聘为研究员、任固体核磁共振与催化化学研究组组长。长期从事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发展及在催化化学、能源存储等固体材料体系中的应用研究,截止目前已在Science, Proc. Natl. Acad. Sci., J. Am. Chem. Soc., Angrew. Chem. Int. Ed., Adv. Energy. Mater., Nat. Commun., Acc. Chem. Res., Environ. Sci. Techno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王为 博士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为教授于2002年5月起受聘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特聘教授,同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甘肃省领军人物”首批第一层次入选,201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获得王天眷波谱学奖。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应用化学》副主编,《化学学报》、《波谱学杂志》等学术期刊编委;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学术兼职。 彭路明 博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8年加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并担任副教授,后于2013年起担任研究员职位,并于2017年起担任教授。在Nature Material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入选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同年获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催化新秀奖。2016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波谱学杂志》编委,同年获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项目资助(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 卢星宇 博士西湖大学卢星宇博士回国前供职于美国默沙东(Merck & Co., Inc.)制药公司药物科学与临床前开发部,至今有15年的液体与固体核磁共振方法学和应用研究经验;期间发展了新型原位、高分辨NMR检测方法十余种,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开展对药物与聚合物、晶体和无定形材料、HIV衣壳蛋白和微管蛋白等复杂体系的结构和动力学创新研究;近年来在Analytical Chemistry, Molecular Pharmaceutics, PCCP, PNAS, Angewandte Chemie等化学及药学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50篇(包括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20篇,H-index=18,引用千余次),另有国际会议报告/论文10余篇。 刘小龙 博士中山大学材料学院中山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2013-2018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9-2012年,法国里昂催化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2008年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采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催化材料晶化机理及催化过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宽禁带半导体的本征缺陷和掺杂, 锂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气敏材料的机理研究。在包括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J. Phys. Chem. Lett.等杂志发表论文60 余篇。 Jean-Paul Amoureux 博士法国里尔大学Jean-Paul Amoureux是里尔大学的法国教授,也是东京国家日本核磁共振中心的受邀科学家。在三年期间,他一直是中国政府的ssNMR国际专家(2013-2016)。他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并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约200场演讲。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文章,并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了约200场演讲。他的H因子为47,引用次数超过8000次。他的主要专长是开发新的固体NMR方法。大约15年以来,他已经组织了15次国际研讨会,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推广固体核磁共振。 Hiroki Nagashima 博士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AIST)Hiroki Nagashima博士是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AIST)的研究科学家。他在Olivier Lafon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2014 - 2017)和博士后研究。他的博士研究主要集中在I=1/2和半整数四极核之间的相关方法开发。2018年4月,他加入AIST的催化化学跨学科研究中心,成为一名研究科学家。他目前的研究中心是DNP增强固态核磁共振波谱的方法开发以及在异质催化、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Akiko Sasaki 博士布鲁克日本Akiko Sasaki博士是布鲁克日本的一名研究员。她于2016年在格拉斯哥大学(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她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开发关于半整数四极核的高分辨率固体核磁的新方法。 James Kempf 博士布鲁克美国James Kempf 博士是布鲁克公司的产品开发经理,他主要负责布鲁克公司固态团队的DNP研究和开发。自2012年以来,他在布鲁克公司从事超敏核磁共振和磁共振的几种超极化方法的研究。目前的重点是用于固体核磁共振的低温、魔角旋转(LTMAS)DNP和用于溶液态应用的溶解DNP和对氢方法。他与布鲁克公司世界各地的同事一起,特别是在美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的布鲁克中心,共同开发这些领域的仪器和技术。 Sebastian Wegner 博士布鲁克德国Sebastian Wegner博士在德国明斯特的Westfälische-Wilhelms-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主题是 "采用现代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法研究以阐明铝磷酸盐和Borosilikatglasses中玻璃态从室温到熔融态的结构演变"。在博士论文期间,他不仅广泛使用固体核磁共振来描述玻璃态的特征,而且还与布鲁克建立合作开发现代化版本的激光加热高温固体核磁共振探头。论文结束后,Sebastian加入了布鲁克公司,担任固体应用科学家。自2011年以来,他领导固体核磁共振应用团队,并于2016年加入产品管理团队。 王子春 博士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2018年入选澳大利亚科学委员会(ARC)DECRA 人才计划,随后于2019年加入麦考瑞大学担任特聘研究员并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固体酸和多功能纳米催化体系的创新研究,结合原位表征技术,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理解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建立构效关系,促进其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应用。现已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近30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JACS Au、ACS Catal.、Appl. Catal. B 等期刊;受邀参与编写英文专著一部;获得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亚太催化大会优秀博士生奖,国家优秀留学生奖学金等奖励;受邀在国际分子筛 、亚太催化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做报告。 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技术研讨会   

企业动态

2021.10.27

千人见证!布鲁克发布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

仪器信息网讯 9月27日下午,布鲁克联合仪器信息网召开了“布鲁克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新品发布会,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傅娆娆和布鲁克核磁销售总监刘育林出席本次发布会,发表致辞并共同为新品揭幕。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 傅娆娆布鲁克核磁销售总监 刘育林新品揭幕仪式作为全球先进的磁共振波谱仪器厂商,布鲁克的新品发布会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此次新品发布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线上观看人次近千人。布鲁克产品经理Venita Decker博士、布鲁克核磁NMR应用专家黄颖分别介绍了布鲁克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产品特点和应用领域,网友也纷纷提出了对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一些疑问,比如这台Fourier 80与其他高场谱仪的区别,与其他品牌相比的优势等,黄颖都逐一进行了解答。本次BCEIA展会,布鲁克还有ALPHA 11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D2 PHASER 桌面型衍射仪、S6 JAGUAR 台式波长色散型荧光光谱仪、S8 TIGER 波长色散型荧光光谱仪、MALDI-TOF Biotyper 微生物质谱、scimax 磁共振质谱仪展示以及众多的解决方案,对布鲁克和核磁共振波谱仪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到布鲁克展位(E2.2299)参观了解。同期,布鲁克还准备了精美礼品,扫码填写调研问卷即可领取。本次展会将持续3天,快来参加吧!布鲁克产品经理 Venita Decker博士布鲁克核磁NMR应用专家 黄颖布鲁克Fourier 80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新品特点:★ 配有全新的超稳定的80 MHz永磁体,可实现超高的数据质量和稳定性★ 无需制冷剂、磁体电源、水冷却或任何特殊的实验室基础设施★ 可安装在工作台或通风橱中,占地面积小,易维护,拥有成本极低★ 可运行布鲁克的TopSpin™软件,用户依旧可以访问TopSpin™丰富的数据库★ 为新手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易于使用的 GoScan™ 软件模块★ 还可以被纳入化学教学计划中,轻松向学生介绍FT-NMR的强大功能布鲁克Fourier 80定制小饼干布鲁克工作人员讲解仪器抽奖环节:现场观众纷纷扫码抽奖布鲁克展位(展位号:E2.2299)

媒体关注

2021.09.27

从未如此轻松-布鲁克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新品发布会即将召开!

2021年9月,布鲁克宣布在中国推出全新系统,一款高性能80 MHz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FT-NMR)台式波谱仪。布鲁克基于在高场FT-NMR领域几十年的经验,研发出这款在一个紧凑而经济的台式系统中提供强大、高性能的FT-NMR台式波谱仪。★ 配有全新的超稳定的80 MHz永磁体,可实现超高的数据质量和稳定性★ 无需制冷剂、磁体电源、水冷却或任何特殊的实验室基础设施★ 可安装在工作台或通风橱中,占地面积小,易维护,拥有成本极低★ 可运行布鲁克的TopSpin™软件,用户依旧可以访问TopSpin™丰富的数据库★ 为新手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易于使用的 GoScan™ 软件模块 ★ 还可以被纳入化学教学计划中,轻松向学生介绍FT-NMR的强大功能9月27日,正值BCEIA展会之际,布鲁克将召开台式核磁共振波谱仪新品发布会,还将举行新品揭幕仪式,并将同步进行线上直播以及多轮抽奖活动,红包雨抢到手软哦!另外,展位更有多重好礼,快来围观吧!一等奖 氮化镓插头;二等奖 谱仪造型U盘;三等奖 折叠皮肤包/折叠水杯时间: 9月27日 14:00-15:30    线上线下同步发布!地点: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天竺新馆)2299展位点击图片,立刻报名【发布会流程】时间活动环节13:00--14:05主持人开场14:05--14:08布鲁克财务副总裁傅娆娆 致辞14:08--14:10布鲁克核磁销售总监刘育林 致辞14:10--14:15第一波直播抽奖,精彩享不停14:15--14:20新品揭幕仪式14:20--14:25现场360°围观新品真貌14:25--14:30第二波直播抽奖,精彩享不停14:30--14:50布鲁克NMR应用专家黄颖介绍产品14:50--14:55观看视频:产品应用介绍14:55--15:10观众答疑环节15:10--15:15第三波直播抽奖,精彩享不停15:15--15:25云参观布鲁克实验室15:25--15:30主持人结束语【嘉宾简介】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裁 傅娆娆布鲁克核磁销售总监 刘育林布鲁克NMR应用专家 黄颖

媒体关注

2021.09.22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的电子顺磁共振检测和污染特征研究——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国瑞研究员

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是自由基检测的一种仪器分析技术。EPR在医学、生物、量子化学、物理学、环境以及化学领域等都有所应用。环境与健康是一个热门主题,其中,环境污染会导致怎样的健康效应,也是当下亟需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电子顺磁共振在环境与健康研究领域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除高活性和短寿命的自由基外,环境中还存在寿命较长的自由基,被称为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或长寿命自由基。EPFRs是十多年前提出的概念,它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稳定性,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增加了生物体的暴露时长,易诱发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细胞和机体损伤等,被认为是一类新型的环境污染物。而实际追溯到1900年,冈伯格发现的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也是长寿命自由基。目前关于环境中EPFRs的存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引起国内外科研人员的广泛重视,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课题组逐渐变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国瑞研究员较早在国内开展了一些EPFRs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日前,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到了刘国瑞研究员,他讲述了与EPR、EPFRs的故事。刘国瑞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如二噁英、溴代二噁英、多氯萘和卤代多环芳烃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建立典型POPs的高灵敏分析方法,阐明了POPs在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发现一些潜在排放源并开展了机理和控制原理研究;2.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主要研究EPFRs的环境污染特征和转化机理相关的工作。被问到当初选择研究EPFRs的原因,刘国瑞介绍到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想要深入了解二噁英等POPs的分子机理,反应过程的中间体检测至关重要,使用顺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从而推断二噁英的分子机理。另一个原因是2015年基金委启动了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我们重点实验室江老师鼓励我去做大气细颗粒物里的自由基相关的研究工作,”刘国瑞说道,“2015年左右是北京雾霾天气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课题组采集了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样品,检测了其中的EPFRs,发现不同粒径的颗粒物中EPFRs有不同的分布,越细的颗粒物中吸附的EPFRs含量也越高,由此导致的潜在健康效应值得进一步关注。”该研究工作发表在当时环境领域的国际知名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上。刘国瑞在EPFRs相关研究工作中主要使用了电子顺磁共振波谱和色谱/质谱联用两大类分析技术,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技术可检测未成对电子,即反应过程中的自由基中间体;色谱质谱联用可对反应后产物进行鉴定,用于研究生成机理。刘国瑞表示,未来希望能将电子顺磁共振和色谱/质谱仪器同时与化学反应器连接使用,同时检测反应中的自由基中间体并鉴定反应后的产物。实验室使用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器来自布鲁克的EMXplus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以下采访视频:

媒体关注

2021.09.13

NMR蜂蜜分析模块3.0:蜂蜜掺假检测能力进一步提升

布鲁克近日推出了NMR Honey-Profiling™模块的最新版本,用于对不断变化的蜂蜜掺假模式进行高级检测。新模块将不断增长的数据库扩展到28000个蜂蜜参考样本,涵盖50多个国家、100个单花品种和许多多花品种。它使蜂蜜生产商和经销商能够检查纯度、植物来源、原产国,并识别非典型特征,以便进一步检测。 美国马萨诸塞州比勒里卡,2021年7月12日报道。布鲁克近日推出了NMR Honey-Profiling™模块的最新版本,用于对不断变化的蜂蜜掺假模式进行高级检测。新模块将不断增长的数据库扩展到28000个蜂蜜参考样本,涵盖50多个国家、100个单花品种和许多多花品种。它使蜂蜜生产商和经销商能够检查纯度、植物来源、原产国,并识别非典型特征,以便进一步检测。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的快速、全面Honey-Profiling 3.0筛选工具,以一种可靠的、完全自动化的按键式简便方法评估蜂蜜品牌和真实性。此模块分析蜂蜜样品的1H-NMR谱图,确定构成其独特“指纹图谱”的特定成分,并将其与精心设计的蜂蜜参考数据库进行比较。全新的核磁共振Honey-Profiling模块包括额外的地理和品种标记,这进一步加强了对掺假的检测,比如糖浆或低成本蜂蜜等等。 作为一种高价值食品,蜂蜜特别容易受到出于经济动机的掺假行为的影响,这可能会影响整个价值链,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信任,还可能损害蜂蜜生产商或分销商的声誉。掺假是过去十年来原蜜价格下跌的部分原因,使养蜂人的生计受到威胁,而由于需求增长,向消费者收取的蜂蜜价格一直在增加。采用这种复杂的、能够检测新的掺假模式的分析方法,对于保护蜂蜜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经济可行性至关重要。 布鲁克食品分析解决方案高级市场经理Thomas Spengler评论道:“这不仅仅是蜂蜜中掺入糖浆问题。出于经济动机的蜂蜜掺假影响了养蜂业的生存能力,鉴于蜜蜂在农作物授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养蜂人数量的持续下降也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核磁共振(NMR)作为一种强大的多标志物和非靶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以解决新的和更复杂的掺假模式。” 全球监管机构、政府和行业正在迅速认识到NMR在打击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和品牌以及加强供应链完整性方面的潜力。例如,印度的出口检验委员会规定,从2020年8月起,所有出口到美国的蜂蜜都必须进行NMR检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沙尼亚、西班牙和德国的政府机构正在采用NMR,国际养蜂人协会联合会(APIMONDIA)也建议采用NMR等更先进、更强大的方法来检测多种掺假模式。 为满足市场需求,布鲁克还推出了NMR FoodScreener Essential Honey,这是一个仅用于蜂蜜分析的系统,专为蜂蜜行业量身定做。这一极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采用NMR Honey-Profiling方法,允许蜂蜜包装商实地进行蜂蜜分析,不需要NMR专业知识就可以操作谱仪。  阿根廷NEXCO S.A.的高级顾问Norberto Luis Garcia教授是NMR FoodScreener Essential Honey的首批采用者之一,他表示:"NEXCO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众高净值客户,从商业角度讲,他们的选择是万众瞩目的,但他们对购买的蜂蜜也有最高的质量要求。在向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市场销售具有最高纯度和真实性保证的蜂蜜时,核磁共振检测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步。" NMR Honey-Profiling 3.0 是布鲁克持续为蜂蜜行业提供强大检测工具的最新研发成果,以维持可持续和公平的业务,并捍卫蜂蜜作为天然健康食品的声誉。全新的布鲁克 NMR Honey-Profiling 模块可在布鲁克 NMR FoodScreener Essential Honey 和整个 NMR FoodScreener™ 平台上使用,这是一个自动化的核磁共振解决方案,同时也支持布鲁克 NMR Wine-Profiling™ 和 NMR Juice-Profiling™ 模块。 参考文献: APIMONDIA Statement on Honey Fraud, APIMONDIA, Jan 2020, http://honeycouncil.ca/wp-content/uploads/2020/02/STATEMENT-2020-FINAL-VERSION.docx.pdf [Accessed 05/10/21]  关于布鲁克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新品

2021.08.24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超高场核磁共振系统助力未来材料表征

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成功安装并验收布鲁克15.2特斯拉BioSpec——全球最高场强的水平孔径磁共振成像仪器。 布鲁克15.2 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BioSpec© 152/11,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的KIT成功安装       德国卡尔斯鲁厄,2021年8月5日报道。布鲁克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宣布成功安装了15.2特斯拉超高场磁共振(MR)成像系统BioSpec© 152/11。BioSpec系统将助力KIT的微结构技术研究所(IMT)在Jan Korvink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全新的科学研究。Korvink的小组专注于开发行业领先的磁共振概念,并期望利用BioSpec实现两个愿景:提高磁共振扫描的自动化程度,实现更高的吞吐量;以及将多种分析技术的测量结果关联起来,增加信息含量,同时减少测量时间。      专注于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KIT的团队正在通过推进微观MR检测的极限来促进能源、移动性和信息领域的发展。配有BioSpec© 152/11之后,Korvink教授的研究将推动MR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创新,主要用于材料研究,使新型材料的优化表征和开发成为可能。 布鲁克BioSpec 15.2 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成功安装我们十分期待能加快KIT对新材料的探索,而布鲁克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将人工智能与高通量流体微探测器相结合,将助力我们实现这一目标。Jan Korvink教授,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微结构研究所所长 我们很高兴Korvink教授将使用布鲁克独特的分析成像解决方案进行他的创新研究。布鲁克一直以来的目标是使科学家能够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而Korvink教授将人工智能与超高领域相结合的创业计划将推动全新的探索。-- Wulf Jung博士,布鲁克BioSpin临床前成像部门总裁

新品

2021.08.18

顺磁共振:电池研究方法中冉冉升起的新星——访华东师范大学胡炳文研究员

近年来,磁共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锂/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储能体系研究中,新能源汽车电源中的锂离子电池和有望作为规模化储能电池的钠离子电池更是大热的研究重点。然而不论哪种电池材料都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天花板”,如锂资源储量有限问题,成本问题,如何实现充电速度更快、能量密度更大等技术指标问题等……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更精密准确的仪器加持。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胡炳文研究员,请胡老师为大家介绍磁共振技术是如何助力电池领域科学研究的。 胡炳文,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基优青项目获得者,紫江优秀青年学者,任《波谱学杂志》青年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共振及其在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开发了SHANGHAI、SHA+、RFDF-XY8-4-1等固体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开发了锂电池体系的in situ NMR、in situ EPR和in situ EPR Imaging方法。从NMR到电池 在应用中寻找突破仪器信息网:胡老师,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目前的研究方向以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向?胡炳文:目前我们课题组主要是用核磁共振(NMR)和顺磁共振(EPR)这两种磁共振技术作电池领域的研究,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两大类别。我在留法读博期间主攻核磁共振方法学的开发,回国后一开始并没有改变研究方向,开发了很多方法如SHANGHAI、SHA+等。但工作中逐渐面临一个问题:硕士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核磁方法学并做出科研成绩。经过调研,我发现国内做“电池-核磁共振”的研究比较稀缺,于是慢慢就开始学做一些电池研究,从电解质到负极再到正极。我的导师JP爱聊天,视野宽。他多次告诉我,法国5个国家级核磁共振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都有独到的侧重点;中国这么大,国家级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布局少了一点,且多半在催化和生物方向上,应避开这些方向,做点别的方向。JP在40岁时大幅度改行,他也一直鼓励我大幅度改行,追求“独到的有侧重的新方向”。在接触电池领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核磁共振技术远远不够,还需要顺磁共振技术的结果支撑。于是,课题组在2016年向布鲁克申请了一台 Demo仪器,后来又购买了布鲁克 E580 连续波/脉冲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我们慢慢挖掘顺磁共振的优势,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用顺磁共振技术来研究电池体系,最终就形成了核磁共振、顺磁共振与电池这样一种交叉融合的方向。仪器信息网:磁共振技术是什么时候应用到电池领域的?相较于其他的分析仪器,磁共振技术的特点在哪儿?胡炳文:当前,国内将磁共振技术应用到电池领域的课题组是不多的,我所了解到的大概有3-5个课题组。国际上,核磁共振进入到电池研究领域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2010年我回国后就开始做相关研究。顺磁共振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零零星星、不受重视,顺磁共振应用的真正起步是在2015年左右,相较于核磁共振技术是比较晚的,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基本是跟国际同步开始的,即2016年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相较于其他分析仪器,核磁共振跟顺磁共振在电池研究中有很多独到的地方。核磁共振是一个宏观的科学工具,能获得较全面的元素信息,而其他如TEM只能得到元素的局部信息,对全局缺乏理解。核磁共振主要研究Li、Na、O,对这些元素的区分度也比其他分析技术都要强。比如判断在NaLiMnO2电池中Li离子的位置,用核磁共振的方法可以最为直接地得出Li离子到底在钠层还是在其他某层。顺磁共振对元素价态的区分能力非常强。在对V的体系进行测试的时候,同步辐射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可以非常明显的观察到V4+、V5+的变化,但V3+的一点变化并不容易区分。可是,在顺磁共振图谱中却可以非常明显地辨别出V3+,这就是顺磁共振的“厉害之处”。仪器信息网:您感觉磁共振技术在电池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怎么样?胡炳文:应该说磁共振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光明的。核磁共振和顺磁共振技术提供的信息相互补充,可以呈现完整的电池材料信息。实际上,电池有一个独特的行为即“局部非晶化”,阳离子电池材料有一些地方是无序性的,这种无序的结构在其他大部分的技术中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而核磁共振跟顺磁共振却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另外,电池的内外结构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无论从相变的角度还是无序化的角度,磁共振技术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使用磁共振,不排斥使用同步辐射、TEM等技术,技术之间可以得到互补的一些信息。不断挖掘 EPR或更具潜力 仪器信息网:您实验室目前有几台磁共振仪器,分别是什么时间购置的,哪一台是您当前科研的主力仪器?胡炳文:我们实验室的核磁仪器都是固体核磁谱仪,300MHz、400MHz各一台,600MHz谱仪两台,大概在2010-2014年购置的;顺磁共振谱仪是2018年开始购置的,目前顺磁共振是我们实验室的主力仪器。仪器信息网:您基于这台布鲁克 E580顺磁共振波谱仪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产出了哪些亮眼的成果? 胡炳文:我们刚刚发表在JPCL上的那篇文章,就是顺磁共振在NaCrO2体系中的独到应用,顺磁技术可以观察到其他技术不易观察到的Cr5+离子。使用充放电设备可以得知,低于3.7伏的时候,电池的稳定性非常好;高于3.7伏的话,很快就没有信号了。实际上,在高于3.7伏以后,Cr3+→Cr5+,而且Cr5+会溶解在电解液中,导致了性能的急剧衰减。而想要获取到这个信息,最直接、有效的工具的就是顺磁共振。结合顺磁共振成像工具,可以看到Cr离子所在的位置是在电解质里的隔膜上,这一结果直接展现了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极大潜力。图(a) NaCrO2体系在低于3.6V时的原位EPR图      图(b) NaCrO2体系在高于3.9V时的原位EPR图我再稍微透露一些即将发表的研究成果:原位顺磁共振是研究Li离子在铜片上沉积过程的有效分析手段,分辨率远高于磁共振成像(MRI),这点令我非常兴奋;另外,通过原位EPR观测锂空电池里O的变化,发现了氧化物(如Co3O4)对O2的独特作用,这有助于理解氧化物可以增强锂空电池循环性能的原因。仪器信息网:关于这台E580顺磁共振波谱仪,您的使用感受如何?当初是为什么选择了这台仪器? 胡炳文:总体来说,E580操作方便,性能强大,可以满足先进科研的需要,售后服务也比较好。对科研来说,仪器的可配置性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布鲁克也根据我的需求,配备了L-波段,X-波段和Q-波段以及成像系统。至于选择这台仪器的原因:一方面是我们从2016年开始就租用了布鲁克的E580 Demo机做相关研究工作,到现在也有5年时间了。另一方面我所需要的Q波段和成像系统,我了解到的其他品牌的波谱仪是没有的。锐意进取:不断突破的磁共振技术仪器信息网:您感觉当前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能否满足电池研究的需求?从科研的角度出发,您期待未来的磁共振仪器向哪个方向来发展?胡炳文:用一个词叫“削足适履”,就是条件有限,只能根据仪器的功能来做相关研究。目前的磁共振技术基本能满足电池研究,我最期待快速成像功能的发展,在灵敏度更高的同时,成像速度也能更快。现在成像速度是比较慢的,过去,电池充放电是24个小时,半个小时采集一张谱图是没问题的,但是现在电池充放电的时间可能只需要1个小时,就要求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呈现结果。所以如果想研究这种高速充放电的问题,就必须要有更快的成像技术与波谱技术。关于未来磁共振仪器的发展,实际上,我一直也在坚持完善仪器的相关工作。原本的硬件设计必然是一个通用的,而非专用在电池领域的仪器。我们根据现有的架构做一些局部的改动,逐渐再到独立设计一个更适用于电池研究的工具。这些工作相对来说进展可能会比较缓慢,但我始终在坚持,目标就是针对电池体系优化磁共振仪器及相关技术,保持我们在这个领域独有的优势。仪器信息网: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电池行业也是非常热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未来的工作计划吗?胡炳文:未来,希望通过核磁共振跟顺磁共振技术相结合,找到电池领域痛难点产生的根源。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阳离子无序正极材料,通过顺磁共振的研究,发现了内部锰离子的聚集是性能衰减的核心因素,在理解了它为什么性能会衰减之后,再去做一些改性的工作就比较得心应手了。虽然核磁共振技术应用相较成熟,但是我们课题组还在不断地挖掘更多的应用。顺磁共振应用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技术还没有应用起来,所以近几年,我更愿意花时间来研究顺磁共振技术,再应用到电池体系中。在全球范围来说,顺磁共振和顺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都是非常稀缺的,因此这也将是我未来的一个工作重点。

媒体关注

2021.06.28

核磁共振(NMR)波谱法已纳入国际葡萄酒和葡萄汁分析方法汇编

    德国Ettlingen,2021年5月10日报道。核磁共振(NMR)波谱法已被跨政府国际机构——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纳入其《国际葡萄酒和葡萄汁分析方法汇编》,用于量化葡萄酒中的六个关键参数:葡萄糖、苹果酸、醋酸、富马酸、莽草酸和山梨酸。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的葡萄酒学决议OIV-OENO 618-2020     传统上,如果想要测量这几种参数,研究人员需要几种具有单独校准的分析技术。 现在,1H-NMR 可以非常准确地同时量化葡萄酒中多种化合物,无需标记,且只需一次校准。     像 1H-NMR 这样的先进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打造高端葡萄酒供应链中的真实性链。1H-NMR 指纹图谱包含数百个信号,当与复杂的统计数据相结合时,可以创建强大的数据库,为葡萄酒的内容、品种和生产地区提供参考。 葡萄酒的1H 400 MHz FT-NMR 波谱与精确、无需标记的定量分配     布鲁克 NMR Wine-Profiling™ 4.0 模块搭载于 400 MHz NMR FoodScreener™ 平台。现在,1H-NMR 分析已被 OIV 接受,支持在一次自动测量中对 53 种化合物进行直接、无标记的量化。 这可以验证地理来源、单一品种葡萄酒的葡萄品种和质量等级,可以用于检测西班牙红葡萄酒等。 这满足了人们对保证葡萄酒从葡萄园到销售点的原产地和完整性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强了对供应链的监控,保护了高价值品牌的声誉。     西班牙里奥哈Estación Enológica de Haro的主任Elena Meléndez Álvarez 评论道:"该设备的多功能性使其有可能根据我们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一次分析就足以获得超过50种葡萄酒代谢物的信息。到目前为止,葡萄酒实验室不得不使用各种方法的组合来得出类似的结果。Wine-Profiling™ 4.0模块可以全面了解葡萄酒的主要成分,如酸度和酒精含量以及次要成分,如多酚和氨基酸。布鲁克的NMR FoodScreener™平台通过1H-NMR实现了强大葡萄酒特征定量分析     布鲁克BioSpin的应用、工业和临床部门总裁 Iris Mangelschots 博士评论道:"宣布 1H-NMR 成为官方的 OIV 方法是葡萄酒行业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布鲁克很自豪能够提供引领潮流的高价值解决方案。通过 1H-NMR 进行强大的葡萄酒定量分析是一种易于使用、快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以为种植者和生产者提供有保障的检测掺假或欺诈的方法。"     树立了基于核磁共振的葡萄酒分析的这一重大里程碑之后,布鲁克继续在核磁共振领域进行创新,并正在开发基于区块链原则的先进食品分析解决方案,以识别蜂蜜、果汁、香料和橄榄油等高价值产品中的掺假。  关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作为葡萄和葡萄酒业内的科学和技术参考,OIV是一个跨政府的科学和技术组织,其工作涉及葡萄、葡萄酒、葡萄酒饮料、鲜食葡萄、葡萄干和其他葡萄产品,具有公认的分析研究能力。OIV的标准被许多葡萄酒生产国采用。  关于布鲁克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应用实例

2021.06.03

【参会邀请】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技术研讨会

重要提示1. 由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本次研讨会延期举办,具体时间安排待定。请密切关注布鲁克磁共振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更新,给您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2. 当前的会议报名通道仍然有效,欢迎您积极报名参会!会议简介由中山大学测试中心和布鲁克共同举办的“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技术研讨会”将于2021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中山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领域卓有成就的国际、国内学者进行线上线下讲座,推广固体核磁技术在中国的使用,培养更多的固体核磁技术人员,促进固体核磁科研工作者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我国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并让这一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科研工作。 届时,来自布鲁克的固体核磁专家也将进行仪器培训。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同行及对固体核磁感兴趣的各界同仁参加本次研讨会。  会议主要内容·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solid-state NMR)的基本原理·       先进的实验方法(自旋1/2 核的高分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异核去耦、同核异核重耦、半整数四极核的高分辨方法等)·       相关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催化、材料和生物大分子领域中的应用 日程安排主讲人及演讲主题一览 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 关于Bruker公司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企业动态

2021.05.27

直播 | 定量核磁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简介:核磁共振在历史上一直用于阐明结构。但近年来,随着仪器设备和数据处理方面的不断发展,使得定量核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定量核磁具有许多优点,比如通用性强、重复性好、样品制备简单、无需自身对照品、分析速度快、定性和定量可以同时进行等等。本次讲座邀请到药明康德苏保宁博士以及美国药典刘洋博士。他们将对定量核磁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在药物研发中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在药典中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案例做分享。 直播时间:2021年3月18日上午9:30 观看链接:https://live.polyv.cn/watch/2153801 二维码: 推荐参会人员:所有对定量核磁感兴趣的制药行业以及学术界的人士都可以注册与参加 主讲人:苏保宁,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核心分析部(副总裁)苏保宁博士现任药明康德副总裁,核心分析部负责人。部门目前在上海/天津/武汉/启东/成都五地拥有800余台各类国际一流的大型分析分离仪器,600位研发人员,为1,000多国内外客户提供药物研发过程中所需的全方位分析服务。主要服务涵盖:HPLC/LCMS反应监控;高通量HPLC/SFC手性或非手性分离纯化;杂质分离与结构鉴定;天然产物研究;理化常数测定;分析方法开发与验证;稳定性研究;亲和选择质谱筛选(ASMS);生物大分子分析等。在加盟药明康德前,苏保宁博士就职于美国施贵宝,先后担任研究员及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原料药和制剂中杂质和降解产物的分析、分离和结构鉴定。苏保宁博士199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德岛大学,伊利诺伊州大学芝加哥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工作,在行业期刊发表了70余篇科研论文。 刘洋,美国药典产品质量和分析方法孵化项目经理刘洋博士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那里他与Guido Pauli教授合作,利用qNMR,逆流色谱法和其他技术方法, 研究天然产物中的低共熔现象。刘洋博士在qNMR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包括天然产物,合成原料药和天然/合成聚合物的鉴定和定量。作为2017年美国药典全球研究员,他与Guido Pauli教授合作,曾从事有关使用qNMR测定参考标准品和数字开发NMR参考标准品的项目。2018年,他将该项目移交给了美国药典,并被授予美国药典 qNMR研究员的称号。2019年,他被邀请成为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客座科学家,评估台式(定量)核磁共振仪作为药典技术。他的研究课题包括qNMR方法开发和对用于测量单个分子的的验证。他发表了20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文章,并且是许多科学会议的邀请演讲者或研讨会组织者。关于Bruker公司布鲁克致力于支持科学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并开发新的应用以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布鲁克的高性能科技仪器以及高价值分析和诊断解决方案,让科学家能够在分子、细胞和微观层面上探索生命和材料的奥秘。通过和用户的紧密合作,布鲁克致力于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并实现用户的成功。我们的业务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分子研究、应用和药物应用、显微镜和纳米分析、工业应用、细胞生物学、临床前成像、临床表型组学、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临床微生物学等。

企业动态

2021.03.18

< 1 2 3 4 ••• 7 > 前往 GO

布鲁克磁共振事业部(Bruker Magnetic Resonance)

查看电话

沟通底价

提交后,商家将派代表为您专人服务

获取验证码

{{maxedution}}s后重新发送

获取多家报价,选型效率提升30%
提交留言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且同意关注厂商展位
联系方式:

公司名称: 布鲁克磁共振事业部(Bruker Magnetic Resonance)

公司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小口路66号中关村东升科技园B-6号楼C座8层 联系人: 布鲁克 邮编: 100192 联系电话: 400-889-7796

仪器信息网APP

展位手机站